航海科技的发展与南瓜在欧亚的传播_李昕升
南瓜的起源中心与早期利用_李昕升
年间在苏联国内外组织了大量的考察, (Whitaker) 在 墨 西 哥
在对大量新品种和新物种的多样性进行 东北部山区塔毛利帕
详细比较研究时,确定了主要栽培植物 斯州(Tamaulipas)的
奥坎波(Oeampo)洞窟和秘鲁胡阿沙 • 普 雷塔(Huaca Prieta) 遗 址 发 现 了 距 今 5000 年的南瓜残片。南瓜的多样性中心, 从墨西哥城南经过中美洲,延伸至哥伦
瓜 遗 存。 怀 特 克 认 为 在 奥 坎 波 洞 窟 遗 址中,南瓜(C.moschata)的出现应是 公元前 1400 年后伴随着陶器和村庄的 出现而出现,是与玉米、陆地棉和菜豆 一起栽培的,属于当时墨西哥 Mesa de Guaje 文化的一部分。南瓜引入今天美
国西南部的时间是在公元 700 年,与陆 地棉进入的时间大概一致。在美国西南 地带,南瓜虽然未必成为一种广泛传播 的栽培作物,但是它可能在史前时期就 沿着海湾传播到了美国东南地区。总体 来说,南瓜最早发现于中南美洲的秘鲁
它们的果皮坚硬,而且果肉特别苦,但 与菜豆、玉米形成了栽培传统("Three 没有南瓜许多早期欧洲探险家就可能死
种子味美并富有营养。史前美洲人为了 Sisters" tradition),并称前哥伦布时代美 于饥饿。英国殖民者吃了太多的南瓜以
得到种子去尝试食用野生南瓜属的果实 洲“三大姐妹作物”。它们同时生长与 至于波士顿港被称为“Pumpkinshire”。
位于美国梅萨维德国家公园的普韦布洛人居住遗址
位于美国蒙特苏马城堡遗址的美国原住民的居住房址
比亚和委内瑞拉北部。 发 现 的 最 早 野 生 南 瓜 种(wild
Cucurbita)是在奥坎波洞窟,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 7000 年,但是真正可以作为 Cucurbita moschata 则 是 公 元 前 3000 年 的秘鲁胡阿沙 • 普雷塔遗址发现的南
中国南瓜救荒史_李昕升_王思明
中国南瓜救荒史李昕升 王思明摘要:救荒、备荒是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最大的影响。
众多记载南瓜的典籍(农书、医书、方志等)都对南瓜的救荒、备荒价值大加推崇,着墨甚多,堪称南瓜的“第一要义”。
南瓜是典型的菜粮兼用作物,明清以来养活了大量人口,意义非凡。
通过给予南瓜去边缘化的历史地位,以南瓜为中心,进行时间、空间视角的整合,是一部值得书写的中国南瓜救荒史。
关键词:南瓜;救荒;影响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47-08历史时期南瓜在荒年、凶年“代粮”、“代饭”的功用很大,即使在丰年也可以俭省粮米。
可以说,美洲作物南瓜从引种之初(嘉靖年间自东南海路和西南陆路[1])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一直扮演着救荒的角色,只是在不同地区发挥作用的时间或早或晚,有的在明末,有的直到晚清才用来救荒;在不同地区发挥作用的程度或大或小,在某些地区几乎等同于粮食作物的价值,在某些地区不及粮食作物的价值。
本研究在已有南瓜引种、推广研究的前提下[2],拟填补南瓜救荒史的研究不足。
清末文人吴趼人在宣统二年(1910)上海《舆论时事报》连续刊载小说《情变》,该书共十回,在第一回“走江湖寇四爷卖武羡科名秦二官读书”中,曾大篇幅讲述了南瓜救荒的故事,说的是在扬州府南门外三十里的一个小村庄八里铺发生的故事:原来秦亢之、绳之的父亲秦谦,是一位务农力穑的长者。
每年在自己菜园的隙地上,种了许多南瓜。
到了秋深的时候,南瓜成熟了,那大的足有三四十斤一个,小的也不下十来斤。
他是个小康之家,还不至于拿南瓜当饭吃,当蔬菜呢,也吃不了多少。
所以他每年南瓜成熟时,便都将来削了皮,切了块,煮个稀烂,打成了糊,却拿来糊在竹篱笆上,犹如墙上加灰一般。
年年如此,糊得厚了,便把他剥下来,堆存在仓里。
有了新南瓜,重新再糊。
如此积存了两大仓。
家人们都不知他作何用处,他也并不说明。
直到临终的时候,方才吩咐儿子说:“你们享尽了太平之福,不曾尝着荒年的苦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瓜的加工与利用变迁_李昕升_吴昊_王思明
第36卷第5期2017年10月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ol.36No.5Oct.2017doi :10.3969/j.issn.1006-9690.2017.05.002收稿日期:2017-03-18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0批特别资助“美洲蔬菜作物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2017T10037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美洲救荒作物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影响研究”(2016SJD77000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区域经济与饮食流派发展研究”(CC16W05)。
作者简介:李昕升,博士,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通讯作者:王思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瓜的加工与利用变迁李昕升1,2,吴昊1,王思明1*(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5)摘要1949—1978年南瓜的加工、利用技术与民国时期相比变化不大。
1978年之后南瓜的加工、利用技术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低潮时期,大概到1990年代初期,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初期到今天,南瓜产业迅速发展,加工、利用空前繁荣。
关键词南瓜;新中国;加工;利用中图分类号::S6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90(2017)05-0007-05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 Pumpki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Li Xinsheng 1,2,Wu Hao 1,Wang Siming 1*(1.Institu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2.Postdoctoral Station of Colla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pumpkin changed little in 1949-1978compared withtha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After 1978,the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pump-kin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low tide period ,probably continued to early 1990s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to nowadays.During the second stage ,the pumpkin in-dustry have developed rapidly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 pumpkin is unprecedented prosperous.Key words :pumpkin ;new China ;processing ;utilization美洲作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系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大型草本植物,嘉靖年间间接从美洲传入后[1],以菜粮兼用作物身份流布中国,其重要地位自不必言说,详细可见综述[2]。
中国农业史研究的新开拓——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述评
农业考古农业考古2019·32019年第3期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度,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
大约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逐渐开展了农业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南京农业大学李昕升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南瓜在中国种植历史及相关问题做出研究,并写出专著《中国南瓜史》(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堪称是中国农业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该著作在诸多方面对中国农业史尤其是中国南瓜史的研究有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农业史和作物史研究的内容。
总的来说,该著具有以下特点。
一、选题独特以往学界对于中国本土作物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对传统农作物的研究,学界多年来对农作物历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稻、麦、棉、麻,豆类、油料作物等方面;对外来的作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的研究。
实际上,南瓜作为中国人日常食用的蔬菜品种之一,虽然来自美洲,但是在中国农业发展和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历史上看,南瓜在饥荒年代可以填补主食中国农业史研究的新开拓———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述评雷溪摘要:中国作物史研究不仅可以拓展中国农业史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为中国社会史、日常生活史提供新的学术资源。
南京农业大学李昕升博士的专著《中国南瓜史》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阐释了南瓜的引进以及南瓜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南瓜在中国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发掘了中国古代南瓜的文化价值和药用价值,堪称是中国农业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关键词:《中国南瓜史》;农业史;作物史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9)03-0270-03New Explora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Book Review onHistory of Chinese PumpkinLei XiAbs tract:The study of Chinese crop history can not only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but also provide new academic resources for Chinese social history and daily life history.The Chinese Pumpkin History,written by Dr.Li Xinsheng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xplains the introduction of pumpki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It also discusses the role of pumpkin i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a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and medicinal value of ancient Chinese pumpkin,which can be viewed as a masterpiece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research in China.Key words:Histor y of Chinese Pumpkin;agricultural history;crop history雷溪,女,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学科教学。
南瓜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
南瓜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
李昕升;王思明
【期刊名称】《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卷),期】2014(033)003
【摘要】根据方志记载原产美洲的南瓜在16世纪上半叶就引种到中国,南瓜最早引种到中国东南沿海,之后迅速在东南沿海推广.明代南瓜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府县,清代已经覆盖了东南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基本形成了南瓜连片栽培的主产区,民国时期更加繁盛.南瓜推广的动因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南瓜推广的影响包括:缓解人地矛盾,发挥救荒作用;增加人民收入,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中医发展;丰富作物文化.
【总页数】12页(P307-318)
【作者】李昕升;王思明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4
【相关文献】
1.南瓜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 [J], 李昕升;王思明
2.加强黑籽南瓜供应推广嫁接生产技术解决黑籽南瓜供求矛盾提高黄瓜生产效益[J], 易齐
3.西洋南瓜和中国南瓜引种栽培试验 [J], 崔群香;张爱慧;朱丽梅;朱凌丽;朱士农
4.良种与良法配套,小南瓜做成大产业——"四川省丘陵山区早熟优质南瓜甜栗高效生产技术推广现场会"纪实 [J],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瓜菜》编辑部
5.南瓜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J], 李昕升;王思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
第2期2018年4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2Apr.2018㊃审美文化研究㊃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程㊀杰(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摘要: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是后人托名之作,其中有关南瓜的内容主要应抄录‘本草纲目“,同时阴瓜㊁金瓜等所谓南瓜信息为疑似㊁误会之言,所谓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古籍中已有南瓜的信息均不可靠,我国南瓜应是外来物种㊂李时珍所说 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 并非指南瓜进入我国大陆后的传播过程,而是说葡萄牙(佛郞机)殖民者由广东转闽㊁浙沿海寻求贸易,南瓜即由这批番人传来,时间应在明正德末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㊂明人有关文献信息充分表明,明朝南瓜分布中心不在华南㊁东南沿海的粤㊁闽㊁浙三省,而是明朝南㊁北两京间的苏㊁皖㊁鲁㊁冀㊁晋五省,南瓜首先是在这以南㊁北两京为中心,以运河为纽带,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的区域内传播扩散而形成分布优势㊂综观当时中葡外交㊁商贸关系的具体过程和我国南瓜迅速传播发展的实际状况,南瓜更有可能是明正德十五㊁六年即公元1520⁃1521年间由葡萄牙使者分别带到南㊁北两京,由此形成以两京为中心㊁北略胜于南的分布格局㊂南瓜㊁北瓜属于南瓜不同品种,最初即同时出现,应与这种以两京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有关,反映了南北不同的品种源头㊂关键词:南瓜;来源;传播;明朝;‘饮食须知“;‘本草纲目“中图分类号:K203;G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8)02⁃0114⁃21作者简介:程杰,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南瓜是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我国是南瓜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迄今关于我国南瓜起源的时间和情景仍十分模糊㊂目前通行的认识是,南瓜原产于美洲大陆,历史十分悠久,品种也极为丰富复杂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南瓜与玉米㊁番薯㊁番茄一样始为西方所知,引入欧亚大陆㊂我国南瓜又称番瓜,就应是这一波新大陆作物世界传播的结果㊂也就是说,我国南瓜是外来作物,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引入的㊂从全球新大陆作物传播的历史逻辑看,这是毫无疑问的㊂但是,我国是东亚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农耕文明极为发达,农作物和相关植物学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人们不仅在新大陆发现之前的我国文献中发现一些疑似南瓜的生物信息,甚至还有明确的南瓜食用知识㊂因此,我国南瓜有可能超越新大陆作物传播的历史过程,有着独立或更早的源头㊂这对我国乃至全球南瓜种植史来说,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有必要认真对待㊂411. All Rights Reserved.程杰: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我国已有的讨论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胡道静㊁赵传集㊁李璠㊁叶静渊等先生为代表,根据我国明中叶以前已有南瓜的记载或疑似信息,认为我国南瓜种植应发生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㊂南瓜的起源应是多头的,我国有可能是南瓜的原产地之一㊂二是以张箭㊁彭世奖等学者为代表,认为我国明中叶以前的记载并不可靠或另有所指,我国南瓜必是新大陆发现之后辗转传入㊂①近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文明研究院王思明先生及其团队致力于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卓有成就,尤其是门下李昕升先生对我国明中叶以来南瓜种植传播与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发表了不少论著㊂在我国南瓜的起源问题上,李氏也着力颇多,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但遗憾的是重在平衡诸说,犹疑徬徨其间,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㊂笔者紧接他们的工作,重新搜集㊁解读我国相关古籍资料,就传入我国早期即在我国明朝传播㊁分布情况深入思考和讨论,力求有所推进,提出一些更为合理的论证和判断,以期切近历史的真实面貌㊂㊀㊀一、我国明中叶以前的南瓜记载均不可信上述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是对明中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关南瓜记载的看法㊂论者所说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已有南瓜,主要依据两种文献:第一,元人贾铭‘饮食须知“;第二,明人兰茂‘滇南本草“㊂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更为重要些,构成了我国本土原产南瓜说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成了对立论者无法逾越而难以自信的一大障碍,双方长期纠结,是非难分㊂然据笔者考查,两书有关南瓜的内容都应出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㊂㊀㊀(一)‘饮食须知“主要抄录‘本草纲目“而成元人贾铭‘饮食须知“,今有清乾隆‘四库全书“本和道光‘学海类编“本㊂‘四库全书“所收为安徽歙县程晋芳家藏本,‘学海类编“本来源不明㊂两种版本卷首均有自序,自署 华山老人 ,当是自号或时人敬称㊂全书八卷,分水火㊁谷物㊁蔬果㊁鱼肉诸类,叙述饮食宜忌,尤着意相反相忌处㊂贾铭,生平不详,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㊁乾隆与民国‘海宁州志“㊁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有简单介绍㊂‘四库“提要称其浙江海宁人, 元时尝官万户,入明已百岁㊂太祖召见,问其平日颐养之法,对云要在慎饮食 ,于是进献‘饮食须知“,太祖赐宴㊂查该书,‘四库全书“之前未见有人称引,明朝及清中期以前各类本草㊁生活类书,尤其是李时珍‘本草纲目“搜罗颇广㊁引用繁富,都未见提及,并作者贾铭也未见有人提到㊂既为元人,此书又曾献于新朝,或为‘永乐大典“引用,检今人栾贵明‘永乐大典索引“,也未见有辑引贾铭和‘饮食须知“的蛛丝马迹㊂清以前至少明中叶以前该书是否存在,值得怀疑㊂不仅有文献上的疑问,笔者就其内容一一检核,发现该书有抄录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迹象,诸食物条内容多取材‘本草纲目“药物 气味 主治 发明 等项目中的宜忌之言㊂我们举几例:511①有关我国学界围绕南瓜起源问题讨论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李昕升‘中国南瓜史“,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35-38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2期1.粳米贾铭‘饮食须知“卷二:粳米味甘㊂北粳凉,南粳温㊂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㊂新粳热,陈粳凉㊂生性寒,熟性热㊂新米乍食动风气,陈米下气易消,病人尤宜㊂同马肉食发痼疾,同苍耳食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调服,不尔即死㊂大人㊁小儿嗜生米者成米瘕㊂饭落水缸内,久则腐,腐则发泡浮水面,误食发恶疮㊂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二:粳米气味甘㊁苦,平,无毒㊂[思邈曰]生者寒,燔者热㊂[时珍曰]北粳凉,南粳温㊂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㊂新粳热,陈粳凉㊂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㊂[颖曰]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人尤宜㊂[诜曰]常食干粳饭,令人热中,唇口干㊂不可同马肉食,发痼疾㊂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㊂两段中的字下加线部分除次序或文字表达略有变化外,内容基本一致㊂而李时珍按其著述体例一一标明辑录唐孙思邈㊁孟诜㊁明人汪颖以及本人所说 这是‘本草纲目“的可贵之处,凡辑引他人著述,虽竹头木屑,也一一注明㊂‘饮食须知“没有这些出处信息,显然是抄缀李时珍的叙述,略加调整而成㊂唯最后一句 饭落水缸 云云为‘纲目“所无,也未见诸家本草有言,但细味此句内容,实际了无意义㊂饭落缸内,久则必腐,腐久必浮泡水面,食用自然不洁,难免生病,显然有随意编凑㊁掩饰抄袭之嫌㊂2.烧酒贾铭‘饮食须知“卷五:烧酒,味甘辛,性大热,有毒㊂多饮败胃㊁伤胆㊁溃髓㊁弱筋㊁伤神㊁损寿㊂有火证者忌之,同姜蒜㊁犬肉食,令人生痔,发痼疾㊂妊妇饮之,令子惊痫㊂过饮发烧者以新汲冷水浸之,或浸发即醒㊂中其毒者,服盐冷水㊁绿豆粉可少解㊂或用大黑豆一升,煮汁一二升,多饮服之,取吐便解㊂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气味]辛甘,大热,有大毒㊂[时珍曰]过饮败胃㊁伤胆㊁丧心㊁损寿,甚则黑肠㊁腐胃而死㊂与姜㊁蒜同食,令人生痔㊂盐冷水㊁绿豆粉解其毒㊂[发明]时珍曰:烧酒纯阳,毒物也 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㊂烧酒也称火酒,今俗称白酒,属蒸馏酒,酒精浓度较高㊂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著录为 阿剌吉酒 ,当是外来语或蒙古语㊂李时珍 集解 称 烧酒非古法,自元时始创 ㊂ 烧酒 一名即元人也罕见提及㊂明弘治间,浙江东阳人卢和‘食物本草“ 酒 条已谈及此名,①也许稍后汪颖重编该书时并未保留,李时珍未见引用㊂李时珍此条除引用‘饮膳正要“ 阿剌吉 一名外全然自撰㊂‘饮食须知“似乎抄录不多,但以冷水㊁绿豆解酒之说仍是抄掇‘本草纲目“卷四 (解诸毒)烧酒毒:冷水㊁绿豆粉㊁蚕豆苗 条和卷二十四 绿豆粉 条解烧酒毒的内容㊂其他如妇人饮酒惊胎,见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㊁薛铠‘保婴撮要“;以大黑豆煮汁解酒之法见于明嘉靖‘便民图纂“㊁汪汝懋‘山居四要“㊁唐顺之‘武编“㊁茅元仪611①卢和:‘食物本草“卷下,明钱唐胡文焕校刻本㊂. All Rights Reserved.程杰: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武备志“㊁何汝宾‘兵录“等㊂这些在明以前本草㊁饮食书籍均未明确言及,都应出于明嘉靖以后,‘饮食须知“编者自然不难获知㊂至于说醉者以冷水浸头之类,也是烧酒流行后不难获得的生活常识,与前条 饭落水缸 一样,言之无谓㊂3.瓜类‘饮食须知“诸食物条不仅内容多取材‘本草纲目“,而且先后顺序也多与‘纲目“的排列相合㊂‘饮食须知“的瓜类分别见于卷三菜类㊁卷四果类㊂见于卷三的壶瓠㊁壶卢㊁冬瓜㊁南瓜㊁菜瓜㊁黄瓜㊁丝瓜,见于卷四的甜瓜㊁西瓜,出现的先后顺序都与‘本草纲目“排列全然一致㊂再看诸瓜内容,也基本由‘本草纲目“相应条目摘抄而来㊂在菜类瓜中只是南瓜㊁黄瓜㊁丝瓜三条各有最后一句未见‘纲目“或其他本草有言,应是编者新添㊂我们重点看看 南瓜 条㊂‘饮食须知“卷二:南瓜,味甘性温,多食发脚气㊁黄疸,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忌与猪肝㊁赤豆㊁荞麦面同食㊂‘本草纲目“卷二八:[气味]甘温,无毒㊂[时珍曰]多食发脚气㊁黄疸,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气壅㊂[主治]补中益气(时珍)㊂两相比较,唯最后一句为‘纲目“所无,但也由上文所说性味所忌及‘饮食须知“他处所说猪肝㊁赤豆㊁荞麦三物宜忌引申发挥,并非关键㊂综合这些条目的情况可见,所谓贾铭‘饮食须知“多有摘抄‘本草纲目“的迹象,超出部分即便不属废话也非十分紧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 无出于本草之外者,不足取也 ,可谓切中要害㊂其成书时间至少应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当为晚明或清初坊间杂抄‘本草纲目“等书并掺合一些编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拼凑而成,托名元人贾铭以为营销㊂其关于南瓜的内容主要脱胎于‘本草纲目“,不足以作为元代已有南瓜的证据㊂(二)‘滇南本草“ 南瓜 内容也应出于‘本草纲目“之后‘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地方性本草中较为完整的著作,记载了许多云南地方独有的药物品种,传为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㊂兰茂(1397⁃1476),明成化至弘治间人,时代早于李时珍(1518⁃1593)120年㊂书中有南瓜的专门条目,李昕升认为可以 作为中国在16世纪前就开始栽培南瓜的佐证 ㊂①但此书的作者㊁成书时代均疑问重重,明人未见提及此书,清乾隆以来始受关注㊂今传各类抄本和印本共十多种,清吴其濬称所见 书非一种,刻抄互异,有一本题正统元年识 ,②又传有清初刻本,或最初出于明人㊂但今存诸本所载药物数量悬殊,书中所载烟草㊁玉米等作物出于明中叶后,又提到清初吴三桂妾陈圆圆事,因而内容是否尽出明人颇堪怀疑㊂今存最重要的版本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朱景阳抄本‘滇南本草图说“,有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㊂该本多处散见一些附录文字,似是不同时期抄录增补者的自记或序跋,其中有一处提到所收药物 计一百有零 ,而晚清㊁民国间通行刊本收药即达458种,显然711①②李昕升㊁王思明㊁丁晓蕾:‘南瓜传入中国时间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第88-94页㊂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16,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2期以后世陆续增补居多㊂书中信息显示最早的抄录者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范洪,其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高宏业,都是云南人,同时有信息表明他们也都参与了内容的增补㊂据此,研究者得出结论: ‘滇南本草图说“是在一种只有百余种药的本草书基础上,再经明㊁清传抄者增补而成的云南地方本草书㊂ ①该书卷八著录南瓜: 南瓜(味甘性温),主治补中气而宽利,多食发脚疾及瘟病,同羊肉食之令人气滞㊂ 如果仅就书中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序题,便认为这一内容必出于该年之前,这就忽视了上述成书过程的复杂性,不免过于简单化㊂笔者认为,‘滇南本草“的 南瓜 内容不可能早于‘本草纲目“,有这样几点考虑:1.明中叶之前,更确切地说万历之前,除该书外未见云南当地与内地出入云南的文人有南瓜的报道㊂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川人杨慎(1488⁃1559),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㊂嘉靖三年(1524)因 大礼议 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在滇南前后三十年,嘉靖三十八年卒于戍所㊂杨慎博览群书,记诵之博㊁著述之富推为明人第一,后人辑为‘升庵集“㊂其著述中有关于西瓜的辨说,②却未见任何南瓜的记载㊂检杨慎并世文人作品,也未见有南瓜的任何信息㊂而这正是李时珍著录南瓜的时代,李时珍所说也未提及云南,100多年前的明初人兰茂是否有清晰的南瓜药用知识,值得怀疑㊂2. 南瓜 之名如始出云南人所说,颇不自然㊂李时珍等人称南瓜出于 南番 或 南中 ,③前者合南海诸番国而言,后者相当于今人所说中南地区,指我国大陆的中南地区,都是中土人的传统方位概念㊂而云南远在西南边陲,与西域不同,此外即明确是外番别国,若南瓜由滇边入国,滇人首见,以模糊的 南瓜 称之,就不合人们的心理和语言习惯㊂笔者所见明代两种记载南瓜的云南方志 万历初年‘(隆庆)云南通志“(卷三)㊁天启五年‘滇志“(卷五)记载澄江府(治所驻今澄江县)有 番瓜 ,指称南瓜,颇为合理㊂后世个别方志也有 缅瓜 之名④,或为从缅甸引入,清以来云南多称南瓜为 麦瓜 ,或即 缅瓜 音转㊂而明中叶之前,‘滇南本草“就直称 南瓜 ,与当地方志落落不合,令人怀疑㊂3.‘滇南本草“的 南瓜 内容也有摘录‘本草纲目“的色彩㊂笔者就‘滇南本草“瓜类药物与‘本草纲目“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也有一些明显摘录‘本草纲目“的痕迹㊂比如 苦瓜 条: 苦瓜,性寒味苦,除邪热解乏,清心明目㊂ ‘本草纲目“ 苦瓜 条作: [气味]苦,寒,无毒㊂[主治]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㊂(时珍㊁‘生生编“)㊂ 除个别字眼外,基本是照抄无误㊂ 西瓜 条亦然, 瓜瓤 部分简要檃括‘纲目“的气味㊁主治内容,而 仁:润肠㊁清肺㊁补中 是说西瓜籽的 主治 ㊂反观‘纲目“这部分作 [主治]与甜瓜仁同(时珍) ,而‘纲目“ 甜瓜 条下 瓜子仁 目中恰有 清肺润肠,和中止渴(时珍) 云云,显然‘滇南本草“是按示由此补录过来㊂回头再看‘滇南本草“ 南瓜 条,内容很眼熟,与‘纲811①②③④郑金生:‘ 滇南本草图说⓪内容提要“,兰茂:‘滇南本草图说“卷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㊂杨慎:‘丹铅总录“卷4,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㊂刘沂春修㊁徐守纲纂‘(崇祯)乌程县志“卷四: 南瓜,自南中来㊂ 明崇祯十年刻本㊂这一说法极不流行,几可忽略不计㊂如‘(雍正)顺宁府志“卷七: 南瓜,一名缅瓜㊂ 清雍正四年刻本㊂‘(道光)普洱府志“卷八: 麦瓜即南瓜 , 又缅瓜,形似金瓜,两瓜套生,不可食㊂ 清咸丰元年刻本㊂后者所说缅瓜则又为金瓜之一种㊂. All Rights Reserved.程杰: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目“中的药用部分同样基本一致,略作减省而已㊂如果细加排比,应有更多发现㊂笔者认为,‘滇南本草图说“中有关南瓜的内容应与‘饮食须知“一样,有掇录‘本草纲目“相关内容的痕迹,其写作时间当在‘纲目“后,甚至入清以后㊂至于‘滇南本草“另一版本系统中关于 南瓜一名麦瓜 云云更为详细的内容,①时代就应更在其后了㊂附带一说的是,李昕升文中还提到,清乾隆间张宗法‘三农纪“,称 南瓜,‘图经“云蔓生,茎粗空,叶大如通草叶,而涩绿有毛㊂开黄花作筒,可采食㊂结实横圆而竖扁 ,所谓 图经 通指宋人苏颂‘本草图经“,也或被视为明前南瓜之一证㊂对此李氏特予否定,②笔者深表赞同㊂此段文字实掇录明王象晋‘群芳谱“所说(见下文所引),张宗法著述不审,随兴而言,不足计较,更不必受其干扰和误导㊂总之,所谓明中叶之前古籍中的 南瓜 内容,真实性都有问题,有抄述李时珍所言的迹象,应出于‘本草纲目“之后,不能用作美洲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已有南瓜的证据㊂㊀㊀二㊁明中叶以前阴瓜㊁金瓜等疑似南瓜均不宜视作南瓜上述是古籍中明确的 南瓜 记载,而同时也有未蒙南瓜之名而被疑为南瓜的信息,有些被今人视作我国南瓜起源的证据,值得进一步商榷㊂(一)阴瓜此说源于元王祯‘农书“卷二九: 又尝见浙间一种谓之阴瓜,宜于阴地种之,秋熟色黄如金,肤皮稍厚,藏之可历冬春,食之如新㊂ 李时珍 南瓜 集解引述后称 疑此即南瓜也 ㊂王祯所述阴瓜确实与南瓜相似,后世各类著录,有些称南瓜别名阴瓜,都应本诸李时珍所疑,只是直接误挂到王祯名下,导致时代错乱,李昕升文中已特别指明㊂对于阴瓜是否南瓜,张箭提出两个疑点:一是此条紧接在关于甘肃一线甜瓜的叙述后,所指应是甜瓜之类;二是宜于阴地种之,与南瓜生长习性不合,应非南瓜㊂③言之有理,笔者完全赞同㊂王祯称见于浙江,而阴瓜之名在浙江各类方志中言之极罕,笔者所见唯清康熙‘义乌县志“称 南瓜,来自南番,一曰阴瓜 ,④其他言之又多称王祯‘农书“云云,时间都在明以后,显然都是受李时珍影响,并非另有所指㊂也就是说,浙江方志未见有任何后续对应的记载,⑤王祯所说或为误记,性状也似硬皮甜瓜,其与南瓜的联系全本李时珍之疑,不足为据㊂(二)金瓜金瓜作为瓜名,我国宋以来古籍陆续记载,至少有四种含义㊂第一,甜瓜之一种㊂南宋‘(嘉定)赤城志“: 果之属:瓜有金瓜㊁银瓜等种㊂ 此是甜瓜品种,皮黄称金瓜,皮白称银瓜,后世金瓜㊁银瓜并举都属此类㊂广东方志所记五六月成熟,或为当地特有,也属此类㊂第二,911①②③④⑤兰茂原著,于乃义㊁于兰馥整理主编:‘滇南本草“,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389页㊂李昕升㊁王思明㊁丁晓蕾:‘南瓜传入中国时间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第88-94页㊂张箭:‘南瓜发展传播史初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00-108页㊂王廷曾纂修:‘(康熙)义乌县志“卷8,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㊂我们就爱如生‘中国方志库“电子数据搜检,清道光甘肃‘镇原县志“㊁民国湖北‘南漳县志“的物产志都称阴瓜即金瓜㊂此与浙江相去遥远,应无任何关系,属当地特有的方言俗语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2期黄瓜的一种,或黄瓜的别称,金者即黄也㊂如‘(正德)琼台志“: 黄瓜,即‘本草“胡瓜 小者呼金瓜㊂ 所记为今海南海口一带的情况,是说黄瓜中小者名金瓜㊂第三,南瓜的别名,如康熙广东‘阳春县志“所说 南瓜一名金瓜,三月生至九月 ①即是㊂更早的福建‘(崇祯)寿宁待志“称该县 南瓜最多,一名金瓜 ,此志不审,所说不可据,后文予以辨析㊂第四,金瓜本身,南瓜属的小型品种,主要用于观赏,闽㊁粤一带较为常见,颜色黄㊁赤㊂与我们这里所说相关的是后两义即南瓜与金瓜,关键还在金瓜专名所指㊂‘(万历)雷州府志“记载瓜品较详,西㊁黄㊁甜㊁南㊁冬㊁丝㊁苦㊁金诸色并有,且略有比较㊂记载黄瓜是 黄瓜一名金瓜 ,记载南瓜是 类金瓜而大 ,记载金瓜是 金瓜形圆而短,熟时黄如金 ㊂②显然,南瓜与金瓜形状相同,应同为南瓜属,差别主要在果型大小上㊂‘(乾隆)辰州府志“所叙更为详明: 南瓜,种出南番,俗呼饭瓜,一名伏瓜㊂一蔓四五丈,叶如蜀葵,大如荷㊂结实形横圆而坚,色黄,有白痕㊂霜后收藏至春,味如新㊂其形长者俗呼牛腿瓜㊂ 金瓜,又名西番柿,形如南瓜,大不过四五寸,色赤黄,光亮如金,故名㊂以盆盛置几案间,足供久玩,味苦酸不可食㊂ ③前者显然是大南瓜,即我们今天说的中国南瓜㊂称金瓜为西番柿,显然所说也为外来品种㊂就我国各地方志的记载,这种与南瓜相类小果型金瓜的出现是明万历后期以来的事,最早福建漳州见载㊂‘(崇祯)海澄县志“: 金瓜,圆而有瓣,漳人取以供佛,不登食品㊂ ④有可能经台湾传来,⑤也有可能是外来商船传入,稍后也有称番瓜的㊂⑥与南瓜同属外来物种,两者性状相同,只是大小悬殊㊂金瓜颜色黄㊁赤,食用欠佳,主要用作观赏,下文我们称作小南瓜,依科学分类是南瓜属的特殊品种㊂李昕升南瓜传入考一文排比我国地方志的南瓜信息,将嘉靖十七年‘福宁州志“㊁嘉靖二十四年‘新宁县志“物产志所载金瓜作为我国方志有关南瓜的最早记载,显然没有充分考虑金瓜作为其他瓜类别名的历史,也未能看到明末观赏品种小南瓜出现的事实㊂事关我国南瓜起源的时间,有必要特别谨慎㊂先看嘉靖二十四年(1545)广东‘新宁县志“的情况㊂该志记载瓜品不只列名,还有具体的季节说明: 瓠㊁葫芦(俱三四月盛);金瓜㊁香瓜(俱五六月盛);丝瓜(六七月盛);冬瓜(秋冬间有,摘之可留半年)㊂ ⑦这里所说盛,当是果实的旺熟期,金瓜与香瓜五六月成熟,所说应属甜瓜品种,而南瓜的成熟期要相对晚一些,在自然状态下生长,至少不会早于丝瓜㊂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广东 瓜瓠 ,载明南瓜一名番瓜,同时记载 有金瓜,小者如橘,大者如逻柚,色赭黄而香,亦曰香瓜,五六月熟,与荔枝争其芬馥 (卷二七)㊂名称及成熟时间都与‘(嘉靖)新宁县志“所说金瓜完全吻合,后者所说应即此种,与香瓜同类而混名,与闽㊁台地区常指之主要用于观赏的小南瓜不同,应属地方甜瓜品种㊂至康熙021①②③④⑤⑥⑦康善述修㊁刘裔烗纂:‘(康熙)阳春县志“卷14,清康熙刻本㊂欧阳保纂‘(万历)雷州府志“卷四: 金瓜,形圆而短,熟时黄如金㊂ 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㊂席绍葆修㊁谢鸣谦纂:‘(乾隆)辰州府志“物产考上,清乾隆三十年刻本㊂梁兆阳修㊁蔡国桢纂:‘(崇祯)海澄县志“卷11,明崇祯六年刻本㊂吴栻修㊁蔡建贤纂‘(民国)南平县志“卷六: 南瓜,俗呼金瓜,种出南方 又一种甚小而色赤,来自台湾,俗呼台湾瓜,但可供玩赏㊂ 民国十年铅印本㊂方尚祖纂修‘(天启)封川县志“卷二: 番瓜,亦曰金瓜,蔓如黄瓜而小㊂形长,初生青色,及熟转红㊂ 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㊂此志为清人递修本㊂王臣修㊁陈元珂纂:‘(嘉靖)新宁县志“卷5,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㊂. All Rights Reserved.。
农业文明_丝绸之路上_行走_的种子_王思明李昕升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日/第007版博物农业文明:丝绸之路上“行走”的种子王思明李昕升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起源中心之一,农作物是中国向域外国家输出的主要内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交流作为古代中外交流最重要的一环,肩负着演绎世界农业文明的重任。
而这些交流又都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的桥梁。
中华农耕文化不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围绕农业生产诞生的物质、精神文化,也通过不同的扩散方式进而影响世界,陆海“丝绸之路”是所有扩散方式的渠道。
虽然不同的农业交流内容走向世界的时间各有差异,但无一例外地对世界农业文明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共同交织构建了世界农业文明的全球化。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起源中心之一,农作物是中国向域外国家输出的主要内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交流作为古代中外交流最重要的一环,肩负着演绎世界农业文明的重任。
而这些交流又都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的桥梁。
“农业四大发明”——稻、大豆、养蚕缫丝和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
中国科学院2016年出炉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水稻栽培”、“大豆栽培”、“养蚕”、“缫丝”、“茶树栽培”赫然在列,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稻稻产自中国,于公元前25世纪传至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同时传入印尼、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公元前23世纪进入朝鲜,公元前15—前9世纪传至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岛屿,公元前5—前3世纪传入近东,再经巴尔干半岛传入匈牙利(罗马帝国),公元前4世纪传入日本,公元前3世纪由亚历山大大帝带入埃及。
7世纪,稻飞越太平洋往东至复活节岛;15世纪末,以哥伦布第二次航海为契机,在美洲的西印度群岛推广;16世纪后,传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并向西扩展,19世纪传入加利福尼亚州。
拉美的哥伦比亚1580年始有稻作栽培,巴西则是始于1761年。
航海:科技之光闪耀海洋
航海:科技之光闪耀海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航海已成为一个涵盖科技、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
在这个领域中,科技之光闪耀着海洋,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本文将从航海科技的发展、应用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阐述航海与科技之间的紧密关系。
一、航海科技的发展航海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从最早的帆船到现代的轮船,从简单的罗盘到现代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航海科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进步为航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例如,现代轮船的航行速度比传统帆船快得多,航行距离也更加广阔。
同时,现代航海设备如GPS、雷达、自动导航系统等也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与效率。
除了硬件设备的进步,航海软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计算机技术在航海中的应用,使得航行计划、航线设计、船舶管理等方面更加智能化。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航行的效率,也降低了航行的风险。
二、航海科技的应用航海科技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航行的各个方面。
首先,在航行方面,现代航海设备如雷达、GPS等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与效率。
其次,在货物运输方面,集装箱船、散货船等大型船舶的出现,使得货物运输更加高效、安全。
此外,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为航海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船舶上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燃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航行的安全性与效率。
在军事方面,航海科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军舰队在航行中需要依靠先进的导航设备进行精确导航,以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现代舰船的隐身技术、反导系统等也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航海事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将在航海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能船舶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决策、自动避碰、节能减排,大大提高航行的安全性与效率。
其次,大数据技术在航海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天气变化、海流走向等,从而为航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作物史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_评_中国南瓜史_陈明
2017年第4期近年来,国内作物史研究开始兴盛,成为科技史、农业史学界关切的学术畛域。
百余年前,就有学者主张研究中国作物专史,梁启超尝言:“中国农业最发达而最长久,资料也很多,非给他做一部好历史不可。
农业、农器、农产物的历史,都应该做。
”[1](P305)时至今日,作物史研究已逐渐积淀成为一个储量惊人的学术富矿,吸引着众多学者聚焦于此,并取得了诸多有分量的学术成果①。
南瓜传入中国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亦是传统社会“救荒价值仅次于玉米和番薯”(按:著者语,第246页)的菜粮兼用型传统作物。
学术界对美洲作物史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烟草、花生、美棉等经济作物,对蔬果作物的研究很少,但仍有对辣椒、番茄等的专题研究并论述较多,对南瓜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2](P2)。
因此,著者拣择南瓜作为勘探与考察对象,致思于南瓜史研究,撰成一部专著专论中国南瓜史,弥补了国内学术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南瓜栽培入选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的名录(备选)②,彰显其历史意义与学术研究价值。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历史专业研究学术机构,在中外农业交流史、作物史研究方向聚集一批有志农业史研究的青年才俊,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前有何红中先生作物史专著《中国古代粟作史》③,今有青年俊彦李昕升先生独著《中国南瓜史》(简称《南瓜史》,下同),该书已于2017年1月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
《南瓜史》全书共计43万字,可谓“包罗万象”。
除去序、前言、绪论、结语、附录及后记,正文共分八章,分别是“南瓜的起源与传播”“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笔者对《南瓜史》的解读借鉴参考了索绪尔语言学中“历时性”与“共时性”概念陈明,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农史研究中_方志_物产_的利用_以南瓜在中国的传播为例_李昕升_丁晓蕾_王思明
广西通志馆旧志整理室 பைடு நூலகம்西省农业厅农业志编写组
《广西方志物产资料选编 ( 上下册) 》 《山西方志物产综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 版 山西省农业厅 1995 年版
二、 方志·物产的利用
方志·物产对于研究农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如南瓜, 原产美洲, 明代传入我国, 但我国南瓜史研
[4 ] 究几乎没有, 只有赵传集的《南瓜产地小考 》 、 张 [5 ] 《南瓜的发展传播史 》 、 笔者的《南瓜传入中 箭的 [6 ] 但均没有涉及在中国各省的引种推 国时间考》 , 广研究。为研究这一问题, 笔者翻阅了绝大多数的
现存方志, 以南瓜在中国引种为例, 分析农史研究中 方志·物产的利用。 ( 一) 方志·物产的识别 , 宋元时期的物产目多命名为“物产门 ” 方志 · , 、 、 、 物产的命名不尽相同 如物产 物产志 方产 方物、 方物志、 产物、 物产门、 农产、 农产物、 土产、 土产志、 土产叙、 土物、 志物产、 志方物、 物产类、 物产叙、 物产 略、 物产篇、 物产考、 物产谱、 论物产、 庶物、 民物, 包
⑥ ” 州, 归携种植之, 味甘可代饭, 今六邑俱有。 这段
史料不但可以表明安徽南瓜是最早由官方从浙西引 种到皖南, 而且也印证了文献记载确实落后于南瓜 的实际栽培时间, 安徽宁国府应该在嘉靖末年首先 引种, 但直至万历中期才在安庆府的望江县才见记 载。如果相距较远的两地, 在短时间内同时出现一 种新的物产, 那么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应是分 别从其他地区引种。云南引种南瓜的最早时间是在 1556 年, 见于汤溪范行准收藏的兰茂著、 范洪整理 ⑦ 《 》 , 的 滇南本草图说 云南与福建关于南瓜的最早 记载时间只相差 18 年, 相距 2000 多公里, 两省中 间、 周边省份最早南瓜记载时间均晚于二省 , 故南瓜 是从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两条路线几乎同时从国外 引入中国。根据方志记载可见南瓜在全国的传播路 线图( 见附图) 。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历史同步讲义: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 ,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 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对美洲 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 ①玉米、甘薯等耐寒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 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具有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 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4.结果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5.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 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确;机械化是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事情,排除 B;价格革命表现为物价上升,排除 C;玉米、马铃薯等是美洲
作物,排除 D。
【典例 2】17 世纪 60 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
玉米在云南的引种和推广_李昕升
美洲作物玉米在明代中期传入我国。玉米传入我国的路径,共有西北陆路、东南海路和西南陆路 三条路线,已为众多学者所肯定 1 。与云南相关的自然是西南陆路,云南是玉米最早登陆中国的省份之 一,在西南地区最早。但目前学术界尚无对玉米在云南引种和推广的详细论述,只有李中清、周琼等先 生有简要的梳理 2 ,其他对云南玉米的研究多是在论述玉米的全国传播路线简单一提。玉米在全国别
玉米在云南的引种和推广
李昕升
(1.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2.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云南是全国最早引种玉米的地区之一,引种后逐渐推广到内陆其他地区。 玉米在云南一省的推广过程也是 渐进的,先是自西向东沿滇缅大道分布,然后在山地广泛传播,成为山区的食粮,最终在 19 世纪中期基本推广完成。 晚 清、民国时期是玉米的大规模种植阶段,奠定了玉米作为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地位。 玉米在云南的推广虽然减轻了移民 人口的压力、促进了山区的开发,但是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
- 26 -
玉米在云南的引种和推广
名甚多,据咸金山先生统计有不同名称 99 种之多 1 ,在云南玉米常被称为玉麦、包(苞)谷、玉蜀黍、包 麦。
一、玉米在云南的引种
玉米在中国的引种路线,近代已有国外学者研究,哥伦比亚大学 L.Canington Goodrich 教授发表在 美国杂志《新中国周刊》上的研究成果,蒋彦士先生在 1937 年将之译为中文:“1906 年,劳法 2 博士发 表一杰作,谓‘玉蜀黍大约系葡萄牙人带入印度,由印度而北,传布于雾根、不丹、西藏等地,终乃至四 川,而渐及于中国之各部,并未取道欧洲各国’。劳氏谓玉蜀黍初次输华时期,约在 1540 年,此或最早 输入中国之说,但亦未足恃为定论。”3 劳费尔博士的研究结论,在今天看来仍有合理性。何炳棣先生 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认为玉米推广最合理的媒介是云南各族人民,明代云南诸土司向北京进贡的 “方物”就包括玉米。 4 总之,西南一线中云南最先引种玉米,进次推广到其他省份。
南瓜传入中国时间考
作者: 李昕升[1];王思明[1];丁晓蕾[1]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页码: 88-9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南瓜;美洲作物;传入中国
摘要:南瓜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一般认为中国南瓜引种于美洲,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之后,美洲南瓜开始向世界传播,在16世纪中叶传入到中国。
但是元末贾铭的《饮食须知》、明初兰茂的《滇南本草》却已经记载南瓜,如果记载属实,那么中国至迟在元末就开始了南瓜栽培,中国也就可能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南瓜就引种到了中国。
航海科技的发展与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关 键 词 :航 海 科技 ;地 理 大发 现 ; 南瓜 ;传 播
中 图 分 类 号 :S -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8 1 6 X( 2 0 1 3 )0 3 — 0 3 1 9 — 0 6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d Te c h no l o g y a n d Di s s e mi n a t i o n o f Pum p ki n i n Eu r a s i a
LI Xi n - s h en g, DI NG Xi பைடு நூலகம்o - l ei , W ANG Si — mi n g
( Co l l e g e o f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Na n j i n g Ag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Na n j i n g Ji a n g s u 2 1 0 0 9 5 ,Ch i n a )
中世 纪后期 ,海 上 贸易和航 运 的开展 ,对 航
一
海科 技 的发展起 到 了推动 作用 ,伴 随着航 海科 技 的发 展 ,使 原来 只能 在其 居住 范 围附近 活动 的人 类有 了可 以探索 外部 未知 世界 的能力 。古 希腊 的 航海 者就 曾到过 欧洲 和非 洲海岸 线进 行探 险 ,中 国历 史上 也 有 “ 海 上 丝 绸之 路 ” ,不 过 ,最 初 的 航海 者 只是紧依 着海 岸线 进行航 行 ,随着 以指 南 针 为主 的导航仪 器 的发 明与使 用 以及造船 术 、天 文学 等航 海科技 的发 展 ,全球性 的远航 活动 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瓜生产技术变迁
第37卷第1期2018年2月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Vol.37 No.1Feb.2018d〇i:10.3969/j.issn.1006 -9690.2018.01.002新中国成立以来南瓜生产技术变迁李昕升“2,于帅\王思明1:>(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技术,以1978年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南瓜生产技术与近代相 比更加成熟,不但技术更加先进,也更客观,多是通过实验重新得出的结论,不再单纯以农民的生产经验为出发点,但依然保留了传统社会的技术影子;第二阶段的南瓜生产技术更多的融合了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更加迅速,无论在 技术的先进性还是研究力度均有质变。
关键词南瓜;新中国;生产技术中图分类号:S65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9690(2018)01 -0005 -06Production Technology Changes of Pumpkin since the New ChinaLi Xinsheng12,Yu Shuai1,Wang Siming1(1. Institu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 China;.Postdoctoral Station of CoOage of Economics and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pumpki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before and after1978. Compared to modem China,the first stage of the pumpk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more m ature,more advanced,more objective,more conclusion come through the experiment,not only to farmers^production experience as the staring point,but still retains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The second stage of the pumpk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mbines more advanced technology over the world,developing more rapidly,both i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effors are qualitative change.Key words pumpkin;new China production technology南瓜(C u cu T ia服ochaa Duch.),萌芦科南瓜属 一年生蔓生性大型草本植物,明代嘉靖年间间接从 美洲传入[1],南瓜是“哥伦布大交换”中的急先锋,在美洲作物中最早进入中国且推广速度最快,作为 救荒作物影响日广[2]。
新中国成立后的南瓜生产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南瓜生产与发展李昕升;刘宜生;王思明【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原产美洲,常见别名有倭瓜、番瓜、金瓜、饭瓜等。
南瓜是我国重要的菜粮兼用的救荒作物,明嘉靖年间传入我国(李昕升等,2013),在我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
南瓜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南瓜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学术界对我国的南瓜生产、发展史探讨不多,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南瓜史几乎空白,只有刘宜生等(2008)在“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一文中有所阐述。
作为正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物,有必要理清其发展历史,以促进南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4页(P52-55)【作者】李昕升;刘宜生;王思明【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5;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加强黑籽南瓜供应推广嫁接生产技术解决黑籽南瓜供求矛盾提高黄瓜生产效益[J], 易齐2.全国南瓜生产经验交流暨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15年年会在黑龙江省林口县召开 [J], 张莉3.团结合作,共促南瓜产业发展——西南地区南瓜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 [J],4.南瓜子的科学栽培与综合加工:大理州发展50万亩白,南瓜子生产调研报告 [J], 无5.积极推动南瓜产业迅速发展,为我国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南瓜新品种展示会顺利召开 [J], 雪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3期) 002012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3 Vol.12 2013收稿日期:2013-01-27作者简介:李昕升(1986-),男(汉),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史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域外蔬菜作物的引进及本土化研究(12BZS095)航海科技的发展与南瓜在欧亚的传播李昕升,丁晓蕾,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由于航海科技的不断发展,1492年,哥伦布成功远航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与世界开始发生联系,美洲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始传播,南瓜即是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作物之一。
关键词:航海科技;地理大发现;南瓜;传播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3)03-0319-06Development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issemination of Pumpkin in EurasiaLI Xin-sheng,DING Xiao-lei,WANG Si-ming(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Abstract:Du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Kolumb succeeded voyage to America anddiscovered the new continent in 1492,making the overseas trade route transfer from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Atlanticcoast.America started to contact with the world and American crops spreaded all over the world.The pumpkin is one ofthe oldest,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crops.Key words: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Geography;Pumpkin;Disseminate 中世纪后期,海上贸易和航运的开展,对航海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伴随着航海科技的发展,使原来只能在其居住范围附近活动的人类有了可以探索外部未知世界的能力。
古希腊的航海者就曾到过欧洲和非洲海岸线进行探险,中国历史上也有“海上丝绸之路”,不过,最初的航海者只是紧依着海岸线进行航行,随着以指南针为主的导航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造船术、天文学等航海科技的发展,全球性的远航活动开始实现。
本文主要探讨的时间段是15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末期,也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时期。
这个时期航海科技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于是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作物开始向世界传播,南瓜即是其中重要的美洲作物。
一、航海科技的发展与中世纪落后的航海科技相比,进入15世纪,航海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造船术、航海仪器、天文学和制图术。
地球表面71%都是海洋,航海在人类交通史上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海还具有速度快、前进远、花费少、载重大等优点,所以航海是地理大发现的首要方式。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各国一般都是通过航海发现来探察大陆、岛屿的海岸线,然后进行陆地探险。
如果说15世纪的欧洲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或本质需求,那么航海科技的发展就是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原因和现实条件。
而且新航路的开辟需要远洋航行,航海科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地理大发现又进一步促进了航海科技的发展。
首先是造船术。
中世纪以来欧洲的造船术就一直在发展,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欧洲造船术发展更为迅速,逐渐领先于世界。
15世纪前后是欧洲南北海域帆船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
南欧造船工艺技术先进,早就采用船壳板平接的建造技术。
6世纪中叶,马赛港出现了一种大船,它装有三角帆,具有吃水较深的龙骨,可以戗风掉向。
[1]自公元9世纪起,南欧习惯上使用单桅或双桅三角帆船。
北欧诺曼一维京人从10世纪以来就使用带龙骨的帆船,以后龙骨帆船逐渐在欧洲流行,排挤了希腊罗马式的多层划桨船,北欧帆船使用横帆和艉柱舵。
北欧帆船只有采用平接建造法,学会用锯,把每块平接船壳板的两头锯平,便于板间平接,才能克服搭接船结构不够牢固的缺点,船才能造得更大,多载货,适应远洋运输的需要;南欧帆船只有使用舵及纵、横帆的混合帆装,才能适应海上风向多变的气象特点。
[2]在顺风航行时,横帆特别有效,而在逆风时,则必须使用尾三角帆与舵的联合操纵,使船继续前进。
到了15世纪,随着航船海区的扩展,终于创制出欧洲统一格式的三桅全帆装帆船,这类船实际上一直延续使用到19世纪帆船时代的结束,只是在帆装上不断有部分改进而已,其基本形式却一直维持不变。
[3]15世纪的欧洲有两类标准船型。
一类是大船,另一类是快船。
大船统称卡拉克船(car-rack)。
卡拉克船在14世纪初由热那亚人创制,由单桅演变成双桅,在15世纪初英国建造了卡拉克三桅大船,它已经是一艘三桅全帆装帆船了。
该船型有较高的船尾楼和船首楼,至少有五帆在工作:船首斜桅帆、前帆、主帆和主桅顶帆、船尾帆,后桅挂三角帆,主桅、前桅、船首桅挂横帆。
16世纪的热那亚、威尼斯乃至法国都已能建造载重约2 000吨的大型卡拉克船,这一大船吨位一直延续到18世纪,几乎没有任何突破。
[4]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一般长度为24至27米不等。
横帆可能更适合于跨洋航行,而三角帆则适于沿岸航行和岛际航行。
另一类快船又称卡拉维尔船(caravel)。
葡萄牙亨利王子选其为航海探险的主要船型,卡拉维尔船航速很快,顺风每小时可达22公里。
该船由单桅发展到两桅和三桅,有一个小的低矮尾楼,无首楼,挂三角帆,长宽比5∶1~4∶1,船长而窄,航速快,其总长一般达15米~18米。
[2]这类三角帆船适于逆风航行,在非洲西海岸回航遇到北风时能顶风前进。
15世纪中期和后期,该类船型成了货船的一种普遍式样。
到了16世纪,由于该船型装载量终究有限(一般载重200吨以下)而为大船所替代。
此外,从1400年前后起,开始将舵装置在艉柱上,这一改进使大船的舵掌变得平稳可靠,尤其遇到北方沿海一带的强劲潮流时更是如此。
其次是航海仪器。
这里主要说的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远洋航行最重要的导航仪器。
指南针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足以作为海中船只一旦偏离视野中的陆地时赖以纠正航行方向的主要工具。
最早记录指南针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公元1119年,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一书中第一次明确记载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在中国发明后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欧洲于1190年才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记载。
欧洲的指南针技术发展较快,罗盘中的磁针被改为用一枚黄铜小针固定在指示罗盘各主要方向点的方位盘上。
13世纪欧洲便有了旱罗盘,15世纪,罗盘已经装在罗经柜里,有玻璃护罩,配置在铜的常平架上。
旱罗盘的指针不像水罗盘那样飘荡不定,便于观察,也免除了加水、打湿、溅水、漏水等许多麻烦;常平架则能使罗盘保持水平,指针不被卡落、震落,因而在船摇晃颠簸厉害时也能正常工作;罗盘上的标准罗经卡这时通常稳定在32个方位点的精度上。
[5]除了指南针,航海仪器还有计时器。
欧洲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在船上使用沙漏、水漏等原始计时器。
计时器用途较广,可以用来测航速、观天体测纬度、航行管理和日常工作等。
再次是天文学。
天文学主要应用于克服远洋航行船只定位的困难。
古希腊人已经能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和方法来确定纬度,中世纪经阿拉伯人将它传入西欧。
在无海图指引的大西洋上航行,往往越航行离陆地越远,所以不得不用天文学仪器———星盘和四分仪。
第一种是星盘。
星盘有一个圆环,直径约30~60厘米,环上标有刻度(共360度),圆环中心固定一根可转动的星杆,02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3期)2013年把星杆对准日月星辰,便可以观测到它们的高度、仰角,纬度便可以得出。
[5]在北半球,观测北极星计算纬度最为方便,因其高度角与地理纬度相同;在南半球,则依靠观测太阳中天高度角或南天的南十字星座来计算纬度。
另一种是量天十字尺。
量天十字尺是一种原始的四分仪,十字尺的两长臂有刻度。
用十字尺观测太阳中天高度精度更高,用十字尺观测除需把高度值换算成当地的纬度,还要考虑太阳在不同地域与地平线夹角的变化,这样就需要结合磁偏差表,并进行对应换算。
13世纪磁偏差表就从阿拉伯传到了欧洲。
一名数学家还因此奉命随航前往西非海岸,以实地检测磁偏差表的正确程度。
虽然从麦哲伦航行起,已经有了标出经度刻度的平面球形体,但经度的测量非常困难。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经度定位,只能靠测量掌握船舶的航行方向、时间、速度三大要素,通过几何作图和数学运算,即通过航迹推算求得,且比较复杂和粗糙;而且也只能依靠一些传统上的征兆(鸟类的踪迹或浮游植物的出现,海水颜色,云层形成等)作为依据,依此判断船只是否接近陆地。
直到18世纪中叶,精密的航海钟由英法两国研制成功,航海经度测算问题得以解决。
最后是制图术。
海图是几代航海人根据自己对风向、潮汐、浅滩和沿海等地理特征的观察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并通过具体的归纳总结所形成的航海指南。
欧洲从罗马时代起就发展了大范围、小比例、有经纬网,应用了投影原理的世界地图和大范围地图。
14世纪以来欧洲发展起一种珀托兰(portolan)海图,是世界上第一份航海图表。
最早的珀托兰海图出现于1300年前后,是构成日后海图的基础资料。
这种海图主要是供海员使用,其中描述了沿海各地的地理特征、商业港口的位置和海上航行的危险地带。
珀托兰海图上有许多交叉交错的罗盘线或方向线,它们从有序分布的各个中心放射出来,那些中心通常被精心画成罗经卡或风向标。
[5]地理大发现时期最流行的两类图,一类是世界地图,另一类便是大范围、小比例的珀托兰海图。
作为海图,珀托兰海图在15世纪时也还处在一种相对原始的阶段。
例如,他们把海洋视为一个平面,没有勾勒出地球表面的曲度,但是,通过利用从海图的基准点上辐射出来的方向线,仍然可以根据航位推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并标绘出期间航行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