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及其启发——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唤起

合集下载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史学习阶段成果姓名:***学号:**********班级:广电三班指导教师:刘聪老师2013 .12.14从个体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事业的三个高潮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霍南南(广电3班1211340301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Summary:History is human history, this article from Kang and Liang, Shanghai Gang, Peking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 Three climax modern history, from a smaller Cutaway watch a special history, seen from a history and physical relation to reality,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the Department found that.【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康有为梁启超,上海报业,北大,Key word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Kang Liang, Shanghai newspaper, Peking University,正文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国内新闻界将其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笔者以为该分法侧重于宏观叙事,但须知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如,组织、个人构成的,所以,本文以个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史观上讲有点类似英雄史观,但范畴明显更大一点——希望能发现个体对历史的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 做一个史官就必须要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不能善善,不能恶恶。

A:对B:错答案:A2. 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知人论世。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革命性的变革是A:语言B:网络C:文字D:造纸术答案:C2. 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电子传播时代当中。

A:错B:对答案:B3. 一个非常典型的介于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证据是A:三字经B:西游记C:诗经D:竹简答案:C4. 北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中央形态的官报是A:小报B:塘报C:敦煌进奏院状D:邸报答案:D5.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有A:都进奏院B:提塘C:六科D:通政司答案:BCD6. 北宋出现的以刊登新闻和时政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的出版物是A:告示B:进奏院状C:小报D:邸报答案:C7.明代“邸报”没有固定的报头。

A:错B:对答案:B8. 中国最早出现报纸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西晋D:南宋答案:A9. 元代民间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是A:布告B:小本C:邸报D:小报答案:B10. 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A:知识分子B:官员C:士大夫D:布衣答案:ABC第二章测试1. 现代意义上近代化的报刊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A:欧洲B:南美洲C:北美洲D:日本答案:A2.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创办人为A:马礼逊B:麦都思C:郭士立D:米怜答案:C3.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A:《蜜蜂华报B:《子剌报》C:《香港钞报》D:《德臣报》答案:A4. 鸦片战争以后哪个地方迅速地发展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的报业中心。

A:香港B:上海C:南京D:澳门答案:A5. 最早出现在上海的英文报纸是A: 《万国公报》B:《北华捷报》C:《六合丛谈》D:《字林西报》答案:B6. 关于《六合纵谈》的说法,错误的是A: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B:梁启超也曾参加该刊编务C: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D:上海的第一家传教士报刊答案:B7. 1874年9月5日, 《中国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转型主要表现在A:更加注重报纸的可读性和时效性B:内容改变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C:其内容改变为以介绍西学知识为主D:读者对象由教徒教友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答案:CD8. 出现中文商业报纸的时代背景有A:报刊之间竞争激烈B:对商业广告的需求大增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D: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答案:BCD9. 路透社远东分社的成立是中国通讯社之始A:对B:错答案:A10.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六甲,它的创办掀开了中国在欧洲出版报刊的序幕。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论文名称: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作者:李红旭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摘要: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

就在清朝的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在外力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政治变动的时期。

与这个变化相适应,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这个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办报高潮。

报刊业有最初的出现到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第一次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影响。

关键词:晚清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板报高潮﹑维新改良派﹑康有为﹑《中外记闻》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许多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一样,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业也是由外国传教士﹑商人率先创办的。

1815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个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在外国人办报活动的强烈刺激下,中国人也开始创办报刊。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办报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1896~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多家,占全国的80%以上。

它们遍布全国的许多城市,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并且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舆论的主要力量。

其中重要的报纸如《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湘报》等,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海南人,出生于诗书继世的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和较好的文化熏陶。

1895年5月2日,在甲午战败的危机形势刺激下,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全国18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举行了闻名中外的“公车上书”,要求朝廷维新变法。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创设的《万国公报》在北京诞生, 由康有为个人出资,梁启超主持笔政,麦孟华负责出版发 行工作。双日刊,随京报“分送朝士,不收报费”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披露列强阴谋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遍及各省大中城市和国外部分地区读者数阶层大大增加第三次办报高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报刊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宣传马列思想社会主义遍及全国各地读者数量迅速增长区别积极意义第一次办报高促进了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潮 第二次 办报高潮
性质
资产阶级改 良派为主的 政论性报刊 资产阶级改 良派、保皇 派和革命派 (为主)的 论战
内容
规模
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旨,要求学 少数大中城 习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 市 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保皇派:为立宪出谋献策→指摘 和抨击政府行宪不力,宣传议会 制度和地方自治;革命派:揭露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 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 想,披露列强阴谋,与保皇派报 刊进行论战 遍及各省大 中城市和国 外部分地区 ,读者数阶 层大大增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潮 第二次 办报高潮 第三次 办报高潮
不足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谢 谢 观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第三次 办报高潮
以马克思列 宁主义为指 导的无产阶 级报刊
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 遍及全国各 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 地,读者数 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宣传马 量迅速增长 列思想,社会主义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 潮 第二次 办报高 潮 第三次 办报高 潮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二、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由康有 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 《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 首先,它采用孔子纪年而不采用清朝年号,以此“托古改 制”,其次,他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发出“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就矣”的警告;第三,他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它在《开 设报馆议》一文中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 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其次,维新派三家报刊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 创了民议朝政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 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板报活动的全面开 展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剧烈的变化的 情势下,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了两大派: —— 处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资 产阶级改良派。
——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
第一节 概 述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
方兴未艾?
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基本情况如何呢?
——以19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
1、从1900年到1904年。 2、1905年到1907年。
3、1908年到1911年底。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

1894 -- 1904
视频:孙中山
第二节 戊戌政变以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与 思 想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一)梁启超与《清议报》
1899年7月, 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在加拿大成立, 简称保皇会。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材料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材料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每年40种)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新闻xx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对当前新闻传播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
国人办报高潮的历史告诉我们,新闻传播事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借鉴
当前新闻传播应借鉴国人办报高潮的经验,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和自律,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和责任意识。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社交媒体、自 媒体等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经济因素
02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和金融业逐渐繁荣,为报业提
供了资金和广告来源。
文化氛围
03
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积极创办报刊,促进了中国
民间报业的兴起。
主要代表报刊及其特点
01
《申报》
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 日报,以其客观、详实的新闻报 道和文艺副刊受到读者欢迎。
《新闻报》
02
展望
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元化、互动性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 升中国新闻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谢谢
THANKS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VR/AR技术将为新闻报道提供更沉浸式的体验, 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跨文化传播
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人办报需要面 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要提 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内容需要更加丰 富多样,国人办报需要在内容创新方 面下功夫,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 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与规律 • 国人办报高潮的未来展望 • 总结与思考

浅析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及其启发

浅析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及其启发

浅析国人办报高潮一、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的时代背景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列强贪婪地啃蚀着中国的领土与主权。

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签定,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辽南,赔款两万万两,将中国推进了亡国灭种的深渊。

此时,中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眼中都想分割一块的肥肉,帝国主义的铁蹄逐步踏入中国内地,沉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程度地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前途和救国之路。

而站在救亡图存最前列的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只有变法。

甲午战后,他们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的政治力量代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也正是他们成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力军。

鸦片战争前,西方近代报刊已进入中国大地。

19世纪后期随着国人出国留学、考察、旅历的日益增多,近代报刊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报纸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得到国人的重视。

因此,报纸开始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等举人由北京传遍全国各省纷纷上书反对签约。

在民族危难之际,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开始以办报为武器,以求达到开民智、启民心,传播先进思想,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

历史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之期,甲午战败使国家的领土主权面临着蛋糕式分割,亡国的命运开始落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因此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历史的压力逼着国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救国,朝廷也开始实行“新政”以求自救,全国上下投入到救国的热潮中。

随着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维新派们对报纸舆论宣传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重要思想阵地和武器。

各地维新派志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报刊创办活动中,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兴盛时期。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三 军 败 绩
万 寿 无 疆
慈禧忙于自己的六 十大寿庆典,希望对 日“和平了事”。
割 地 求 和
普 天 同 庆
光绪
中国
满蒙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 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 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 遥领《知新报》编务
《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 阵地 梁启超 撰述
1897.2.22澳门创刊 1901.1自动停刊 (五日刊-周报-半月刊)
三、唐才常与《湘学报》
• (1867-1900)
• 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 动家 • 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 报刊政论家
《湘学新报》创刊 1897.4.22 后改名为《湘学报》 综合性旬刊 唐才常 主编
(一):1895.8—1896.8 维新派通过办报进行维新运动的发动和准备 增强统治阶级上层对维新变法主张的认知; (《中外纪闻》/《强学报》)
维新派在维新时期报刊活动的阶段
(二):1896.8—1898.9 维新运动已形成高潮 维新派将办报作为组织、领导、指导运动 的主要手段。 (上海/天津/长沙)
“耳目喉舌”论的主要内涵
报纸的作用——“去塞求通”
维新派报纸必备四项基本内容: “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博搜交涉要案”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风气渐开,百废渐举, 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大力兴办各类型报纸,繁荣中国新闻事业 。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时务文体”
酷 剥 削 中 国 人 。
表 明 帝 国 主 义 者 凭 借 多 个 不 平 等 条 约 残

4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4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 《湘学新报》创刊号
唐才常(1867-1900)
• 谭嗣同 • (1865-1898) • 字复生,号壮飞, • 政治活动家和报刊 政论家, • 《湘报》撰稿人, • 著有《仁学》。
• 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 1898年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 《奏遵议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一折发布上 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 禁”的法令。 • 其基本精神为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公 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 “据实昌言”。
• • • • • • • • • • • • 作业习题: 作业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是汉口的《昭文新报》。 2、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是《汇报》。 3、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 4、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办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湘学新报》。 5、梁启超在新闻政方面有许多代表作,可列举:《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 《变法通议》。 6、梁启超关于报馆功能和作用的论述主要有“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去塞求 通”。 7、康有为在讲学同时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作为 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根据。 8、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国人办报的高潮发生在1896——1898年间。 9、在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过程中,人们称梁启超的文章为“时务体”。 10、百日维新中的戊戌六君子指的是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谭嗣同、 康广仁。
• •
康有为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报》创刊;共出三期;十四天。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 弊,达民隐”。 • ——《开设报馆议》 • 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 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已经拉开。

第2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2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其特点是:亦文亦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夹以口 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 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 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第2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近代新闻立法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
第1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汇报》(《彙报》、《益报》) (1874-1875)
1874年6月容闳在上海创办,英国人葛 理为名义上的主编 。《汇报》爱国,一创 刊就宣布:“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 益于中华之事而言之。故于有裨中国者, 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 9月改名 《 彙 报 》 。 1875 年 7 月 更 名 《 益 报 》 以 示 报纸于官府有益无害。 1875年底停刊。
1874年2月4日,王韬主办的《循 环日报》在香港创刊,是早期国 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 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 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公开鼓吹变 法的报纸之一。
该报也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 的报刊。王韬先后在该报发表数 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 治,鼓吹变法自强。
第2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主要报刊:
1、《知新报》 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办。初为5日刊,后
改为周刊、半月刊。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澳门爱国商人何 廷光出资,康广仁为总理,梁启超为主笔。是维新派创办较 早,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1901年1月20日停刊。共133期。
第2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1、报刊数量大。 2、办报地区广。 3、报刊品种多。 4、主流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

中国新闻史概论 第三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中国新闻史概论 第三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第四份报纸: 《民立报》 《民吁日报》停办一年之后 又创办了《民立报》
——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 , 后来又成为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
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和《民立报》,被称为为“竖三民”
第二节 梁启超
1、是一名政治活动家 政治家办报与早期的国人办报 有着本质的区别
2、是一个学者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 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 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 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 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 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认为,报纸有“去塞求通”的功能, 并且强调上下之间的相通
2、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 (1)赋予国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 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2)报纸的登记办法
批准制 →注册登记 +保证金制 (1908《大清报律》) (3)报纸出版的管理制度 —— 新闻事先审查制度
(4)于右任的四份报纸 (1907—1910年) 第一份报纸: 《神州日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1907年4月2日创刊,创办80天之后,报馆 被焚,停办
第二份报刊: 《民呼日报》
1909年5月重新集资创办, 92天之后被查封
第三份报纸: 《民吁日报》 《民呼日报》 被查封20天之后 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但是仅存48天,又被查封
《人民日报》 1966年
小结: 我们不能否认政党报刊的阶级性,但是 新闻最本质的属性还是在于真实性,不真实的 新闻是没有生命的。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

王韬与《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1874年创 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 主笔,出版时间最长、影 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 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 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 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 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 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 论为灵魂的报纸。
第一代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 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在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以后,为了警醒国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 决心通过开办学会,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1895年8月在北京成立的强学会,即 是其中最早也是最为著名的一个。强学会成立后,通过讲学和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 变法维新思想,对于维新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 欢迎。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在1895年将 〈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 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 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 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 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 元月20日停刊。
洪仁玕的新闻思想
内容
“设新闻馆”,认为报纸是实现民主政治的 手段 。
“准卖新闻篇”,认为报纸有教育民众、移 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
“兴新闻官”,认为报纸有监察政治的作用, 实际上包含有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司吏进行 监督的责任,以利加强政府中央权力。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二,香港的国人自办报刊
1,国人主编的报纸: (1)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中外新报:黄胜。 (2)中外新闻七日报——香港华字日报:陈蔼亭。
2,王韬与《循环日报》: (1)王韬:与传教士游处。上书受捕。欧游。办报。 (2)《循环日报》:18740204香港。 命名。宗旨。政论(内容与风格)。新闻。
3,从《华字日报》到《循环日报》:依附——独立
2,其他重要报刊: (1)知新报:18970222澳门康广仁等。敢言。 (2)国闻报:18971026天津严复等。 内容:外报选译;新闻采访。 策略:租界、挂名、不入报馆。
(3)湘学新报:18970422长沙旬刊实学。 湘报:18980307长沙日刊唐、谭。激进。
3,第一次国人办报活动高潮的特点: 声势浩大(数量、地区、种类) 主办者为维新派人士。 内容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 三位一体的办报方式:学会、书局、报馆。
2,郑观应云:
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 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书坑 儒,以愚黔首,欲笼天下于智取术驭、刑驱势迫之中,酷烈 薰烁,天下并起而亡之。汉魏而还,人主喜秦法之便于一人 也,明诋其非,暗袭其利,陵夷而肇中原陆沉之祸。唐宋代 有贤君,乃始设给谏、侍御诸言官,以防壅蔽,而清议始彰。 然以云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则犹未也。欲通之达之,则莫 如广设日报矣。(日报上,1894)
三,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国人办报活动
1,汉口:昭文新报——1873艾小梅。
2,上海:(1)汇报1874容闳、邝其照—彙报—益报1875 (2)新报:1876冯焌光。
3,广州:(1)述报:1884,中法战争,新闻纪实图画。 (2)广报1886邝其照—中西日报1891租界—越 峤新闻1900。

近代国人掀起自办报刊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探析.

近代国人掀起自办报刊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探析.

Probe into the Reasons Why the Chinese Started the First Upsurge of Running Newspapers Themselves
in modern times
作者: 刘兴豪[1];向章字[2]
作者机构: [1]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2]邵阳师范,湖南邵阳422000
出版物刊名: 湘南学院学报
页码: 54-5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维新派;自办报刊;原因
摘要:甲午一战,中国惨败。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跟前,时代呼唤新的媒介以唤醒国人实行变法图强,深受刺激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通过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参政的愿望;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媒介以疏通壅塞的社会风气与启迪民智。

在这种背景下近代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及其启发——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唤起绪论提到康有为、梁启超,我们便会想到他们笔锋犀利、内容深刻的政论文章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还有“戊戌六君子”的壮烈牺牲。

他们叱咤风云于报坛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他们以笔为枪、以报纸为阵地,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摆在办报的首要位置,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今天,我国新闻工作者受到尊重是与那个时期有着密切关系的。

历史不能忘记,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从中学习的是一种精神,从对国人办报精神的思考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意义。

一、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的时代背景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列强贪婪地啃蚀着中国的领土与主权。

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签定,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辽南,赔款两万万两,将中国推进了亡国灭种的深渊。

此时,中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眼中都想分割一块的肥肉,帝国主义的铁蹄逐步踏入中国内地,沉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程度地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前途和救国之路。

而站在救亡图存最前列的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只有变法。

甲午战后,他们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的政治力量代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也正是他们成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力军。

鸦片战争前,西方近代报刊已进入中国大地。

19世纪后期随着国人出国留学、考察、旅历的日益增多,近代报刊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报纸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得到国人的重视。

因此,报纸开始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等举人由北京传遍全国各省纷纷上书反对签约。

在民族危难之际,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开始以办报为武器,以求达到开民智、启民心,传播先进思想,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

历史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之期,甲午战败使国家的领土主权面临着蛋糕式分割,亡国的命运开始落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因此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历史的压力逼着国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救国,朝廷也开始实行“新政”以求自救,全国上下投入到救国的热潮中。

随着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维新派们对报纸舆论宣传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重要思想阵地和武器。

各地维新派志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报刊创办活动中,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兴盛时期。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

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开始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华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成为主流。

维新变法运动推动着轰轰烈烈的国人办报高潮的到来。

因此,把维新变法派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这次国人办报高潮对以后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过程及特点戊戌变法第一次把国人办报推向高潮,大约是1895年至1898年之间,掀起了全国性的办报运动。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以维新变法为主线,基本上以变法运动的发展为基准。

伴随变法的酝酿、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这条线路进行。

所以,维新变法成了这次办报高潮的主流。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详细过程在此不做具体介绍,仅就其某些突出方面做集中分析。

(一)国人办报高潮以前办报情况国人办报高潮以前在我国占主要地位的是外国人创办的报纸,他们的影响较大,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早期林则徐所办的报纸只能称的上是译报,真正的国人早期自办报纸只有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和1864年陈霭亭在香港创办的《华字日报》,以及1874年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

洋务运动时期,诞生了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主持者大多是和外国人及西方事物接触较多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所办报刊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政治、文化改革,具有明确的反侵略爱国立场,在封建清政府和外国在华势力的夹缝下艰难地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新闻界精英正在悄然成长,新一代报坛骄子正在伺机而动、整装待发。

震惊中外的甲午战败使亡国大祸迫在眉睫,清政府的腐败一朝尽露,改良主义思潮上升,促使了宏大的维新政治运动的爆发。

这个运动的重要武器就是以言论来平铺胜利之路,报刊成为不可缺少的利剑。

第一个国人办报高潮也就随之而到来。

(二)国人办报高潮中著名报人报刊简介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这些报人报纸的宗旨是开民智、倡新学、救亡图存、富国强民,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见解性的办报思想,对今天的办报仍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

鉴于大多数专家学者,对这些报人报纸已有过多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仅对一些办报思想和目的进行分析。

而康有为在办报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他的办报精神。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先驱者,对有关中国社会政治改革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原创性。

这种巨大的原创固然出于他的强烈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使命感,出于他对近代中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出于他对中国传统内部的多样性的理解和把握,出于他对近代西方和世界大势的了解和评价,出于他的鲜明时代感,更出于他对近代西方、中国传统(‘古意’)和现实中国之间三角关系的创造性阐述。

①以康有为看来,在面临全面沦陷的危险时刻,近代中国人要想摆脱①龚郭清,《试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会通中西的贡献》,《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2期,第109页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的境地。

只有自强、自立、奋发图强、变法维新。

康有为说:“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

”①强大的西方侵略者, 并没有使康有为仅限于义愤填膺,而是理性地冷静地分析西方强大和现实中国虚弱的原因。

他正视“时变”,对症下药,发奋图强,成功应付西方的侵略与挑战,适应世界的大潮,积极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他还认为中国要想富民强国,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面向大众的教育制度。

总之,这一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爱国人士为了改革、救亡而办报、兴学。

他们结合西方政治文化制度,对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文化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并对中国传统之学进行总结和评判,可谓是“近切时事”并“合中西之言以喻民”。

②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了救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三)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与以往国人办报相比,此次办报高潮在各个方面具有突出特点:1.报刊数量之大中国人积蓄已久的办报渴求,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一下子迸发出来,全国上下官绅市民等各界报纸的出版风起云涌。

近代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自1873年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而在维新运动兴起以后,在短短的不到4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维新人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刊办报,全国出版了约90种报刊。

约占全部新出的中文报刊的80%;如果把外国人新办的外文报刊(包括日本在台湾所办)计算再内,也达到总数的70%左右,③远远胜过70代以来国人自己所的办报刊总数,其数量之大是我国报业史在此之前所不曾具有的,外报垄断的局面也被打破,中国人自办报刊成为主流。

2.办报地区之广此次办报高潮已由沿海城市延伸到内地大陆,以往外报绝大部分是在上海、天津、广州、香港等沿海城市,而国人报刊不仅在上海等外报①康有为,《康证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②罗福惠,《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与近代文化社团》,《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1期,第74页③③宁树藩,《宁树藩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19页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内地等中小城市。

这些报刊兴起于1895年,自北向南迅速席卷全国20多个城市,新加入的城市有杭州、温州、苏州、无锡、芜湖、桂林、成都、重庆、长沙、萍乡、开封和西安等地。

由原来的外报曾活动的8省,扩至安徽、四川、广西、湖南、河南和陕西等六省,比原来外报的地区大大扩大了。

①以往主要的外报是循着外国势力侵华路线移动的,而此次报刊的发展是随着维新变法运动潮流发展的,由沿海转入内地。

主要是因为国人救亡图存、自求改革的运动,是以中国大陆为主要舞台的,那些与运动同呼吸共命运的报刊,总是围绕在运动的周围。

因此中国报业的地区布局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之前那种以沿海为主的失衡状况,报业重心逐步向资源丰富,腹地辽阔的内陆移动,长江流域报业的地位有所上升,和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广泛的结合起来,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活力。

3.报刊品种之多此次国人办报高潮除了以政论见长的综合性报刊继续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文摘性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以及青年、妇女、儿童等针对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如:1896年清末著名小说家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指南报》是我国最早的消闲性小报;1897年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黄源澄在上海主编的《算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1898年康同薇、李蕙仙等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的由妇女主持的报务,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②1897年陈念护在上海创办的《集成报》,所载内容大多辑自当时出版的各种报刊。

另外,为了“开通民智”“培养新民”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开始倡导运用白话文,作为传播“新学”“新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③其中主要的几家白话报,如:《蒙学报》、《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第一次国办报高潮的影响范围甚广,其涉及文学、意识、科学、法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92页③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138页律等各个方面,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限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仅详细介绍其影响中的部分内容,即对几个主要的作用进行分析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