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集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 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作品总结《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三个老头》短篇:《穷人》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列夫托尔斯泰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 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 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 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 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 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 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 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 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 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 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 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 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 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 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 浪的大胡子。
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 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 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 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 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 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 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 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 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 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 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主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 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 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 “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 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 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 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 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 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 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 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 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 夫·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 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精神上感到满足自 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 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 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 奇的神色。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
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传记《罗曼罗兰》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集《感觉的混乱》使他颇享国际声誉。
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2、写作背景:列夫·托尔斯泰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上驰骋了近60年,因其作品真是而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的镜子”。
茨威格出于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而为他写下了这部传记。
3、相关资料: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写成《忏悔录》。
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对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
二、字音、字形髭()长髯()黝黑脸膛()倒竖()一绺绺()鬈发()滔滔白浪畏缩粗劣粗制滥造()藏污纳垢()乱蓬蓬()粗鄙滞()愚钝()禁锢()酒肆()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美髯公()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矮小敦实()尴尬()锃亮()粲然笑意()黯然失色广袤无垠()烁烁发光()赤裸裸直戳要害()犀利()三、解词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地时候,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人群中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四、简答题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a、。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发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集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集
小说
《童年》(1852年)
《少年》(1854年)
《青年》(1856年)
《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855年–1856年)
《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瓦斯托波尔》(1854年)
《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
《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
《哥萨克》(1863年)
《战争与和平》(1865年–1869年)
《高加索的囚徒》(1872年)
《谢尔基神父》(1873年)
《安娜·卡列尼娜》(1875年–1877年)
《忏悔录》(1882年)
《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1886年)
《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1889年)
《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1864年, 1886年) 《为什么》《卢塞恩》
《舞会以后》
《复活》(1899年出版)
《哈吉·穆拉特》(1896年-1904年撰写,1912年出版) 散文《什么是艺术?》(1897年)
《天国在你们心中》
《到底怎么办》
《当代的奴隶制度》
《回忆录》(未完成)
《给自由主义者的信》 (英语,1898年) 戏剧
《黑暗的势力》(1886年)
《教育的果实》(1889年)
《活尸》(1911年)
编著
《启蒙读本》
《生活之路》。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泽·穆拉特》(1904)、《舞会之后》(1911)、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活尸》(1911)等。
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青年》[3]《一个地主的早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穷人》《哥萨克》《高加索的囚徒》《谢尔基神父》《忏悔录》《伊凡·伊里奇之死》《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哈吉·穆拉特》《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散文:《什么是艺术?》(1897年)《天国在你们心中》《到底怎么办》《当代的奴隶制度》《回忆录》(未完成)《给自由主义者的信》(英语,1898年)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年)《教育的果实》(1889年)《活尸》(1900年)。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一:[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简述《安娜·卡列宁娜》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
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战争与和平》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
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
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复活》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
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女干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技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
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
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
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幼年》一八某某年八月十二日。
也就是我过十岁生日,得到那么珍奇的礼品以后的第三天,早晨七点钟,卡尔-伊凡内奇用棍子上绑着糖纸做的蝇拍就在我的头上面打苍蝇,把我惊醒了。
列夫 托尔斯泰
• 轮到他们走到米勒太太面前的时候,小列夫告诉 她他是谁,又和她提起了有关玻璃球的往事。米 勒太太拉着我的手来到棺材旁边,说:"那三个离 开的年轻人就是当年我跟你说起过的三个男孩。 他们刚才告诉我自己是多么感激吉米和他们做的' 交换'。现在,因为吉米已经不能再改变主意不要 不喜欢的玻璃球了---他们就来'还债'了。" "我们从来没有发过财,"她接着说,"但现在,吉 米可以自豪地说他是这个社区里最富有的人。"然 后她轻轻抬起丈夫的右手。我吃惊地发现手里握 着三颗精致的闪着亮光的红色玻璃球!
• 晚年是托尔斯泰对现实社会关系地各种观 点起了极大地变化,他憎恶贵族,同情劳 动人民,而妻子和儿女们却竭力要他保持 贵族地特权。他与妻女地感情破裂了。 1910年10月28日,他带了很少地衣物离家 出走了 。(见优化)
表现了他憎恶贵族,同情劳动人民且十分执着。
不仅爱好写作,而且爱好运动!
•
一天,当列夫先生帮别人把土豆装到袋子里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个小男孩正贪婪地盯 着一篮新摘下来的豌豆。男孩身体瘦削,穿着打补丁但很干净的衣服。他付了土豆的 钱,但也被新鲜的豌豆吸引,因为他非常喜欢奶油豌豆加土豆的滋味。在那人考虑是 否买豆子时,听到了列夫先生和男孩的谈话。 "你好,列夫,今天过得怎么样?" "很好,米勒先生,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棒。" "确实很好,列夫,你妈妈好吗?" "还好,比过去精神多了。" "你不想带回点豆子吗?"
"不了,先生,我没有钱。"
"嗯,那你有什么东西做交换吗?" "只有一颗赢来的玻璃球。" "是吗?让我看看。" "给你,它很漂亮。" "嗯,只是我想要一颗红色的玻璃球,而不是蓝色的。你有红色的吗?" "好像没有……不过,下次很可能会赢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7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艺术特色: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人物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人物评价:在高尔基身上体现着俄罗斯;如同没有伏尔加河我不能想象俄罗斯一样,我也不能想象俄罗斯没有高尔基;俄国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评10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11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4.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5.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颔首低尾(hàn):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 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huáng kǒng):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zhì yí ) 黯然失色(àn) 广袤无垠(mào yí n):广阔无边.古代 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舵为 “袤”. 锃亮(zèng) 鬈(quán) 髯(rán)
1、全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 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 容?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斯蒂芬· 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 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 和人物传记见著。他 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 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 茨威格 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斯蒂芬· 代表作有传记《三位 大师》、《罗曼· 罗兰》 等。
比喻、夸张 的效果
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喻其实,尽量 夸张效果: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 力对托尔斯泰的肖像进行描 写,主要突出了哪两个方面 的特点?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 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 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 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 睛的神奇。
眉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 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须发: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 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额头: 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 肤: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 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 一拳打塌的样子。 目光: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 了玻璃。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全文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全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俄国作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伟大代表之一。
他的著作深刻地探索了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下面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几部重要著作的简介:1. 《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以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描述了封建俄国社会的种种面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长篇小说,以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了道德、宗教、社会阶级等主题。
它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人类情感和道德选择的思考。
3. 《复活》这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和教会道德体系的小说。
主人公尼古拉·伊凡诺维奇·涅克拉索夫经历了一段罪恶的婚外情后,通过深刻的自省和悔过,找到了内心的复活和救赎。
这部作品在道德伦理和宗教思考上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
4. 《战争与和平之后》这是《战争与和平》的续集作品,是托尔斯泰关于历史哲学的一次尝试。
他通过描述拿破仑战争后的历史局势和人们的命运,思考了历史的力量和人类命运的意义。
5. 《少年时代》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尼古拉·賈桂力那斯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作者对封建成长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它揭示了青春期成长的矛盾和内心变化的过程。
以上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几部重要著作的简介,每一部作品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感受到他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和表达。
列夫托尔斯泰小报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
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
他的文
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
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
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
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
(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19世纪60至70
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
达宗教意识。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早年经历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个人背景 职业: 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 毕业院校:喀山大学个人概况 中文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外文名: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族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波良纳出生日期:1828年9月9日逝世日期:1910年11月20日信仰:东正教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 其他信息流派:写实主义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介绍
安娜
• 悲剧原因 • 1、时代转型期的困惑、追求。旧的传统观念、 伦理道德、家庭义务对妇女的束缚;新的生活 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对家庭的瓦解。 • 2、西方文化的冲击。表层的生活观念、生活 方式、追求享乐、追求自由、醉生梦死对俄国 社会风俗的影响非常大;而西方文化的深层底 蕴如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的影响却不容易。 • 3、上流社会的虚假伪善、肮脏腐朽、自私自 利、冷漠无情,对于爱情的狎戏玩弄态度;世 俗舆论对于人性的摧残扼杀。
人物形象分析比较
安娜与列文比较。 共同点:真诚,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追求爱情 与人生的本质,探索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安娜的追求单一维系在爱情上,缺少更新、更高的追 求,空虚狭隘。 列文的追求多层次,一次次思考、探索、追求、迷惘、 痛苦、甚至经历了绝望,乃至想到自杀,但最终找到 了出路,不断追求、实验、改革,与农民交谈,和农 民一起劳动,对上流社会失望,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最终获得了较美满的爱情,拥有自己的事业,思想、 人格得到升华,基本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观点。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 列夫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是文学史上几个天才作 家之一,他以卓越的创造,把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推向辉煌的高峰(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 斯泰),把俄国文学推向世界文学的高峰。 高尔基“没有一个人比他更配得上称天才。” 契珂夫称他为“众神之王”。 鲁迅“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人物形象分析(四)
四、卡列宁形象:最典型的官僚。冷漠理智,虚 伪功利,自私自利,官方应酬,权利竞争,以 获得勋章为荣耀。不懂得爱情与同情,缺少生 活情趣。愚蠢,懦弱,自以为是,优柔寡断。 安娜:“他不是人,而是一架机器,当他生气 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 功名,想升官。”“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 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八年来,他摧残了我 的生命,摧残了我身体内部的一切东西。” 当然,卡列宁也是真实丰满的,也有长处。 兄长柯兹尼雪夫:追求名利,讨论社会问题 ,脱离社 会现状,空洞无用,个人生活爱情不敢面对现实。一 些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普遍现象。 尼古拉 :年轻时急进,为了个人自由反抗社会,生活 极度贫困,肺结核,沦落底层。被上流社会抛弃。 奥勃朗斯基:没有思想,只有肉体,一味寻欢作乐, 自由自在,放荡不羁。不断变卖财产,以满足 奢侈需 求,预示着贵族必然堕落、灭亡的命运。性格开朗。 斯维亚日斯基:无法面对生活本质,无法正视列文的 质询,慌乱中带有隐隐的恐惧。 只有列文在认真的生活,执著的追求,深层的思考, 不断的超越,追求更高境界的升华。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
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
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的运用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伤作品描写了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
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琉森》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
18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索山区。
列夫·托尔斯泰
问题二: 问题二: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 泰丰富的精神世界, 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 的表现出来。 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 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 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 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 的文学家, 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 深入、全面地描绘, 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 的代言人。 的代言人。
问题二: 问题二: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 )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 目光犀利, 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目光犀利,有 准确的洞察力。 准确的洞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 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 放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放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易卜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穷人》《两重人格》《白夜》《脆弱的心》《死屋手记》《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诸多长篇巨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处女作《童年》后陆续完成《少年》和《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主人公尼古林卡是托尔斯泰笔下第一个自传性探索主人公形象。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自传性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第一次表现了作者一生最关心的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问题。
在六·七十年代,托尔斯泰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间俄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安娜·卡列琳娜》是托尔斯泰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等问题的深入探索。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贵族阶级的立场完全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复活》乃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
是他一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作品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了对沙皇俄国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揭露性,同时也集中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
晚年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与贵族家庭生活常常发生矛盾。
1910年,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火车站病逝。
托尔斯泰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全景式的史诗性叙事艺术和被称为“心灵辩证法”的出色的心理描写技巧。
契科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万卡》《苦恼》《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姚内奇》剧本:《海鸥》《三姊妹》《樱桃园》易卜生(1828~1906)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在欧洲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莫里哀齐名。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晚年的托尔斯泰更是 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 矛盾,最后毅然出走,受风寒而客死小站。
当前您正浏览第四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幸福”与“不 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
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 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 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 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 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 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 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当前您正浏览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夸张作用分析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除了比喻外,还大量运用了夸张的 修辞手法。
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 的描述。 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 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例如:“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当前您正浏览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 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 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
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 情。
当前您正浏览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P36 二、句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托尔斯泰主要作品1852年发表自传三部曲幼年童年少年中篇小说18541855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856年发表一个地主的早晨短篇小说1857年发表琉森短篇小说18521862年发表哥萨克中篇小说18631869年发表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18731879年发表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1886年发表黑暗的势力和活尸剧本1886年发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篇小说18861904年发表哈泽穆拉特中篇小说1903年发表舞会以后为什么短篇小说18891899年发表复活长篇小说1全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几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
《童年》(1852年)
《少年》(1854年)
《青年》(1856年)
《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855年–1856年)
《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瓦斯托波尔》(1854年)
《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
《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
《哥萨克》(1863年)
《战争与和平》(1865年–1869年)
《高加索的囚徒》(1872年)
《谢尔基神父》(1873年)
《安娜·卡列尼娜》(1875年–1877年)
《忏悔录》(1882年)
《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1886年)
《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1889年)
《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1864年, 1886年) 《为什么》
《卢塞恩》
《舞会以后》
《复活》(1899年出版)
《哈吉·穆拉特》(1896年-1904年撰写,1912年出版) 散文
《什么是艺术?》(1897年)
《天国在你们心中》
《到底怎么办》
《当代的奴隶制度》
《回忆录》(未完成)
《给自由主义者的信》 (英语,1898年)
戏剧
《黑暗的势力》(1886年)
《教育的果实》(1889年)
《活尸》(1911年)
编著
《启蒙读本》
《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