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答案 (3)
化工原理第三章习题与答案

化⼯原理第三章习题与答案第三章机械分离⼀、名词解释(每题2分)1. ⾮均相混合物物系组成不同,分布不均匀,组分之间有相界⾯2. 斯托克斯式r u d u ts r 2218)(?-=µρρ3. 球形度s ?⾮球形粒⼦体积相同的球形颗粒的⾯积与球形颗粒总⾯积的⽐值4. 离⼼分离因数离⼼加速度与重⼒加速度的⽐值5. 临界直径dc离⼼分离器分离颗粒最⼩直径6.过滤利⽤多孔性介质使悬浮液中液固得到分离的操作7. 过滤速率单位时间所产⽣的滤液量8. 过滤周期间歇过滤中过滤、洗涤、拆装、清理完成⼀次过滤所⽤时间9. 过滤机⽣产能⼒过滤机单位时间产⽣滤液体积10. 浸没度转筒过滤机浸没⾓度与圆周⾓⽐值⼆、单选择题(每题2分)1、⾃由沉降的意思是_______。
A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受到的流体阻⼒可忽略不计B颗粒开始的降落速度为零,没有附加⼀个初始速度C颗粒在降落的⽅向上只受重⼒作⽤,没有离⼼⼒等的作⽤D颗粒间不发⽣碰撞或接触的情况下的沉降过程D 2、颗粒的沉降速度不是指_______。
A等速运动段的颗粒降落的速度B加速运动段任⼀时刻颗粒的降落速度C加速运动段结束时颗粒的降落速度D净重⼒(重⼒减去浮⼒)与流体阻⼒平衡时颗粒的降落速度B3、对于恒压过滤_______。
A 滤液体积增⼤⼀倍则过滤时间增⼤为原来的2倍B 滤液体积增⼤⼀倍则过滤时间增⼤⾄原来的2倍C 滤液体积增⼤⼀倍则过滤时间增⼤⾄原来的4倍D 当介质阻⼒不计时,滤液体积增⼤⼀倍,则过滤时间增⼤⾄原来的4倍D4、恒压过滤时,如介质阻⼒不计,滤饼不可压缩,过滤压差增⼤⼀倍时同⼀过滤时刻所得滤液量___ 。
A增⼤⾄原来的2倍B增⼤⾄原来的4倍C增⼤⾄原来的2倍D增⼤⾄原来的1.5倍C5、以下过滤机是连续式过滤机_______。
A箱式叶滤机B真空叶滤机C回转真空过滤机D板框压滤机 C6、过滤推动⼒⼀般是指______。
A过滤介质两边的压差B过滤介质与滤饼构成的过滤层两边的压差C滤饼两⾯的压差D液体进出过滤机的压差B7、回转真空过滤机中是以下部件使过滤室在不同部位时,能⾃动地进⾏相应的不同操作:______。
化工原理答案-第三章习题答案-150

第三章习题解答3-1 某圆柱形固定床填充的催化剂直径为p d ,高为h ,试求等体积的当量直径及球形度。
解:h d d e 2p 346ππ=,32p 23h d d e = ()p 312p p 2322218)24(23d h h d h d d h d P P +=⋅⋅+⨯⎪⎭⎫ ⎝⎛=πππφ3-2 求20mm×20mm×25mm 的长方体颗粒的体积当量直径,表面积当量直径,比表面积当量直径及形状系数。
解:体积当量直径:mm V d ev 7.262520206633=⨯⨯⨯==ππ表面积当量直径:mm Sd es 8.282)252020202020(=⨯⨯+⨯+⨯==ππ比表面积当量直径:mm S V a d ea 1.232)252020202020(252020666=⨯⨯+⨯+⨯⨯⨯⨯=== 形状系数:86.08.287.26222222=====es ev es ev P s d d d d S S ππφ 3-3 由边长皆为2mm 的立方体,直径和高度均为2mm 的圆柱体及直径为3mm 的球体各10kg 组成的均匀颗粒床层,床层直径为0.2m ,高度为 1 m 。
已知颗粒的密度皆为1900kg/m 3,求床层的空隙率和颗粒的平均比表面积。
解: 床层体积:3220314.012.044m h d V b =⨯⨯==ππ颗粒体积:30158.01900310m V P =⨯= 床层空隙率:497.00314.00158.00314.0=-=-=bpb V V V ε 颗粒的平均比表面积:3球柱立a a a a ++=-13000002.0002.0002.06002.0002.0-=⨯⨯⨯⨯=m a 立 1223000002.0)002.0(4002.02)002.0(4-=⨯⨯⋅+⨯⨯=m a πππ柱 1322000003.066003.0003.0-==⨯⨯=m a ππ球 11 2.67676232000300030003---==++=++=mm m a a a a 球柱立 3-4 某形状近似球形的微小固体颗粒,其沉降运动处于斯托克斯定理区,试计算(1)该颗粒在20℃与200℃的常压空气中的沉降速度之比为多少?(2)该颗粒在20℃与50℃的水中的沉降速度之比为多少?[(1)1.44,(2)0.55]解:(1)20℃空气的粘度s Pa ⋅⨯=-51081.1μ,200℃空气的粘度s Pa ⋅⨯=-5'106.2μ,因沉降速度处于斯托克斯定律区,ρρ>>p ,故()()()()44.11081.1106.2181855''''22'=⨯⨯=--=--=--μρρμρρμρρμρρs s s s t t g d gd u u (2)20℃水的粘度s Pa ⋅⨯=-3101μ,50℃水的粘度s Pa ⋅⨯=-3'1055.0μ,因沉降速度处于斯托克斯定律区,并考虑到液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很小,故()()()()55.01011055.0181833'''''22'=⨯⨯=≈--=--=--μμμρρμρρμρρμρρs s p p p p t t g d g d u u 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温度的改变主要是通过粘度的变化而影响沉降速度。
化工原理习题第三部分蒸馏答案

第三部分蒸馏一、填空题1、蒸馏是用来分离均相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2、含乙醇12%(质量百分数)的水溶液,其乙醇的摩尔分率为 5.07% 。
3、蒸馏操作是借助于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4、进料板将精馏塔分为精馏段和提馏段。
5、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6、当一定组成的液体混合物在恒这一总压下,加热到某一温度,液体出现第一个气泡,此温度称为该液体在指定总压下的泡点温度,简称泡点。
7、在一定总压下准却气体混合物,当冷却到某一温度,产生第一个液滴,则此温度称为混合物在指定总压下的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8、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等于其饱和蒸气压。
9、相对挥发度的大小反映了溶液用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
10、在精馏操作中,回流比的操作上限是全回流。
11、在精馏操作中,回流比的操作下限是最小回流比。
12、表示进料热状况对理论板数的影响的物理量为进料热状况参数。
13、q值越大,达到分离要求所需的理论板数越少。
14、精馏塔中温度由下而上沿塔高的变化趋势为逐渐降低。
15、当分离要求一定,回流比一定时,在五种进料状况中,冷液进料的q值最大,此时,提馏段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最远,分离所需的总理论板数最少。
16、精馏过程是利用部分冷凝和部分汽化的原理而进行的。
精馏设计中,回流比越大,所需理论板越少,操作能耗增加,随着回流比的逐渐增大,操作费和设备费的总和将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17、精馏设计中,当回流比增大时所需理论板数减小(增大、减小),同时蒸馏釜中所需加热蒸汽消耗量增大(增大、减小),塔顶冷凝器中冷却介质消耗量减小(增大、减小),所需塔径增大(增大、减小)。
18、分离任务要求一定,当回流比一定时,在5种进料状况中, 冷液体进料的q值最大,提馏段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最远, 分离所需的总理论板数最少。
19、相对挥发度α=1,表示不能用普通精馏分离分离,但能用萃取精馏或恒沸精馏分离。
化工原理习题第三部分蒸馏答案

第三部分蒸馏一、填空题1、均相液体混合物2、 5.07%3、挥发度。
4、精馏段和提馏段5、拉乌尔定律6、泡点温度,简称泡点7、露点温度,简称露点8、饱和蒸气压9、难易程度 10、全回流 11、最小回流比 12、进料热状况参数 13、越少14、逐渐降低 15. 冷液, 最远 , 最少 16、部分冷凝和部分汽化增加 17. 1333.3 18. 沸点, 易.19、普通精馏分离,萃取精馏或恒沸精馏分离20. 液相,提高 21. 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 22、蒸馏 , 改变状态参数 23、挥发度v v A=p A/x A v B=p B/x B24、相对挥发度。
: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25、平衡 , 大于;相同,大于 26、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 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 ,由上至下逐级降低;27、低于,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力高于塔顶,塔底沸点较高。
28、理论板 29、再沸器,冷凝器 30、R/R+1, x/R+1。
31、D进料量和进料热状况 32、(1)温度低于泡点的冷液体;(2)泡点下的饱和液体;(3)温度介于泡点和露点的气液混合物;(4)露点下的饱和蒸汽;(5)温度高于露点的过热蒸汽。
33、最少为N。
34、减少,增加,增加,增加,增大。
min变大。
36、愈大,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
37、拉乌尔定律。
38、35、xD逐渐降低,逐渐升高。
39. 1 40. 变大,减小,不变,增加 41、0.77(塔板从上往下数),0.35(塔板从下往上数)。
42、逐渐升高,减小 43、增大,变大。
44、 8m 。
45、y = x, T > t。
46、减少,增大;上移,增多,减少。
47. 增加,增加。
48. 蒸馏 ; 泡点。
49. 饱和液体线。
50. 66.7 kmol/h 。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钟理版)

第一章 流体流动习题解答1-1 已知甲城市的大气压为760mmHg ,乙城市的大气压为750mmHg 。
某反应器在甲地操作时要求其真空表读数为600mmHg ,若把该反应器放在乙地操作时,要维持与甲地操作相同的绝对压,真空表的读数应为多少,分别用mmHg 和Pa 表示。
[590mmHg, 7.86×104Pa]解:P (甲绝对)=760-600=160mmHg 750-160=590mmHg=7.86×104Pa1-2用水银压强计如图测量容器内水面上方压力P 0,测压点位于水面以下0.2m 处,测压点与U 形管内水银界面的垂直距离为0.3m ,水银压强计的读数R =300mm ,试求 (1)容器内压强P 0为多少?(2)若容器内表压增加一倍,压差计的读数R 为多少?习题1-2 附图[(1) 3.51×104N ⋅m -2 (表压); (2)0.554m] 解:1. 根据静压强分布规律 P A =P 0+g ρHP B =ρ,gR因等高面就是等压面,故P A = P BP 0=ρ,gR -ρgH =13600×9.81×0.3-1000×9.81(0.2+0.3)=3.51×104N/㎡ (表压) 2. 设P 0加倍后,压差计的读数增为R ,=R +△R ,容器内水面与水银分界面的垂直距离相应增为H ,=H +2R∆。
同理, ''''''02R p gR gH gR g R gH gρρρρρρ∆=-=+∆--000p g g p p 0.254m g g 10009.81g g 136009.812R H R ρρρρρρ⨯∆⨯⨯,,,4,,-(-)- 3.5110====---220.30.2540.554m R R R ∆,=+=+=1-3单杯式水银压强计如图的液杯直径D =100mm ,细管直径d =8mm 。
化工原理王晓红版习题答案第三章

第3章1.计算甲醇在30℃的水中的扩散系数。
解:扩散系数()6.0AS 218AS V TaMs 104.7D μ-⨯=其中水的缔合参数为a=1.9,水的分子量Ms=18g/mol ,T=303K ,s mPa 1007.802S ⋅⨯=-μ,甲醇在正常沸点下的摩尔体积V A =25.8cm3/mol 。
所以甲醇在30℃的水中的扩散系数为2.37×10-5m 2/s 。
2.正庚烷(A )和正辛烷(B )所组成的混合液,在388K 时沸腾,外界压力为101.3kPa ,根据实验测定,在该温度条件下的kPa p A1600=,kPa p B 8.740=,试求相平衡时气、液相中正庚烷的组成。
(原题 8)解:311.08.741608.743.1010B 0A 0B A =--=--=p p p P x 491.08.741608.743.1013.1011600B 0A 0B 0A A =--⋅=--⋅=p p p P P p y系为理想物系。
解:计算结果 t Pa Pb x y 113.7 10 7.7 1 1 114.6 10.4 7.94 0.837398 0.870894 115.4 10.8 8.2 0.692308 0.747692116.3 11.19 8.5 0.557621 0.623978 117 11.58 8.76 0.439716 0.509191 117.8 11.99 9.06 0.320819 0.384662 118.6 12.43 9.39 0.200658 0.249418 119.4 12.85 9.7 0.0952380.122381120 13.26 10 0 0绘图113114115116117118119120℃x(y)0.00.20.40.60.81.0yx4.将含苯摩尔分数为0.5,甲苯摩尔分数为0.5的溶液加以汽化,汽化率为1/3,已知物系的相对挥发度为2.47,试计算:(1)作简单蒸馏时,气相与液相产物的组成;(2)作平衡蒸馏时,气相与液相产物的组成;解:(1)作简单蒸馏时,设液相产物的组成为x 2。
(完整版)化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化⼯原理思考题答案化⼯原理思考题答案第⼀章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1、压⼒与剪应⼒的⽅向及作⽤⾯有何不同答:压⼒垂直作⽤于流体表⾯,⽅向指向流体的作⽤⾯,剪应⼒平⾏作⽤于流体表⾯,⽅向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
2、试说明粘度的单位、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答:单位是N·S/m2即Pa·s,也⽤cp,1cp=1mPa·s,物理意义为:分⼦间的引⼒和分⼦的运动和碰撞,与流体的种类、温度及压⼒有关3、采⽤U型压差计测某阀门前后的压⼒差,压差计的读数与U型压差计放置的位置有关吗?答:⽆关,对于均匀管路,⽆论如何放置,在流量及管路其他条件⼀定时,流体流动阻⼒均相同,因此U型压差计的读数相同,但两截⾯的压⼒差却不相同。
4、流体流动有⼏种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答:流型有两种,层流和湍流,依据是:Re≤2000时,流动为层流;Re≥4000时,为湍流,2000≤Re≤4000时,可能为层流,也可能为湍流5、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雷诺数表⽰流体流动中惯性⼒与黏性⼒的对⽐关系,反映流体流动的湍动状态6、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层流没有径向脉动,湍流有径向脉动7、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时,在径向上从管壁到管中⼼可分为哪⼏个区域?答:层流内层、过渡层和湍流⽓体三个区域。
8、流体在圆形直管中流动,若管径⼀定⽽流量增⼤⼀倍,则层流时能量损失时原来的多少倍?完全湍流时流体损失⼜是原来的多少倍?答:层流时W f∝u,流量增⼤⼀倍能量损失是原来的2倍,完全湍流时Wf∝u2 ,流量增⼤⼀倍能量损失是原来的4倍。
9、圆形直管中,流量⼀定,设计时若将管径增加⼀倍,则层流时能量损失时原来的多少倍?完全湍流时流体损失⼜是原来的多少倍?答:10、如图所⽰,⽔槽液⾯恒定,管路中ab及cd两段的管径、长度及粗糙度均相同,试⽐较⼀下各量⼤⼩11、⽤孔板流量计测量流体流量时,随流量的增加,孔板前后的压差值将如何变化?若改⽤转⼦流量计,转⼦上下压差值⼜将如何变化?答:孔板前后压⼒差Δp=p1-p2,流量越⼤,压差越⼤,转⼦流量计属于截⾯式流量计,恒压差,压差不变。
化工原理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流体流动问题1. 什么是连续性假定? 质点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条件?答1.假定流体是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彼此间没有间隙、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连续介质。
质点是含有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比起分子自由程却要大得多。
问题2. 描述流体运动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有什么不同点?答2.前者描述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状态;后者描述空间任意定点的状态。
问题3. 粘性的物理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温度上升, 气体粘度上升, 而液体粘度下降?答3.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热运动。
通常气体的粘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以分子的热运动为主;温度上升,热运动加剧,粘度上升。
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因为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以分子间的引力为主,温度上升,分子间的引力下降,粘度下降。
问题4. 静压强有什么特性?答4.静压强的特性:①静止流体中任意界面上只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垂直于作用面的压力;②作用于任意点所有不同方位的静压强在数值上相等;③压强各向传递。
问题5. 图示一玻璃容器内装有水,容器底面积为8×10-3m2,水和容器总重10N。
(1)试画出容器内部受力示意图(用箭头的长短和方向表示受力大小和方向);(2)试估计容器底部内侧、外侧所受的压力分别为多少?哪一侧的压力大?为什么?题5附图题6附图答5.1)图略,受力箭头垂直于壁面、上小下大。
2)内部压强p=ρgh=1000×9.81×0.5=4.91kPa;外部压强p=F/A=10/0.008=1.25kPa<内部压强4.91kPa。
因为容器内壁给了流体向下的力,使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压强。
问题6.图示两密闭容器内盛有同种液体,各接一U形压差计,读数分别为R1、R2,两压差计间用一橡皮管相连接,现将容器A连同U形压差计一起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试问读数R1与R2有何变化?(说明理由)答6.容器A的液体势能下降,使它与容器B的液体势能差减小,从而R2减小。
天大化工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1-3章

第一章 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1.某气柜的容积为6 000 m 3,若气柜内的表压力为5.5 kPa ,温度为40 ℃。
已知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为:H 2 40%、 N 2 20%、CO 32%、CO 2 7%、C H 4 1%,大气压力为 101.3 kPa ,试计算气柜满载时各组分的质量。
解:气柜满载时各气体的总摩尔数()mol 4.246245mol 313314.860000.10005.53.101t =⨯⨯⨯+==RT pV n 各组分的质量:kg 197kg 24.246245%40%4022H t H =⨯⨯=⨯=M n m kg 97.1378kg 284.246245%20%2022N t N =⨯⨯=⨯=M n m kg 36.2206kg 284.246245%32%32CO t CO =⨯⨯=⨯=M n mkg 44.758kg 444.246245%7%722CO t CO =⨯⨯=⨯=M n m kg 4.39kg 164.246245%1%144CH t CH =⨯⨯=⨯=M n m2.若将密度为830 kg/ m 3的油与密度为710 kg/ m 3的油各60 kg 混在一起,试求混合油的密度。
设混合油为理想溶液。
解: ()kg 120kg 606021t =+=+=m m m331221121t m 157.0m 7106083060=⎪⎪⎭⎫ ⎝⎛+=+=+=ρρm m V V V 33t t m m kg 33.764m kg 157.0120===V m ρ 流体静力学3.已知甲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85.3 kPa ,乙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101.33 kPa ,在甲地区的某真空设备上装有一个真空表,其读数为20 kPa 。
若改在乙地区操作,真空表的读数为多少才能维持该设备的的绝对压力与甲地区操作时相同? 解:(1)设备内绝对压力 绝压=大气压-真空度= ()kPa 3.65Pa 1020103.8533=⨯-⨯ (2)真空表读数真空度=大气压-绝压=()kPa 03.36Pa 103.651033.10133=⨯-⨯4.某储油罐中盛有密度为960 kg/m 3的重油(如附图所示),油面最高时离罐底9.5 m ,油面上方与大气相通。
(完整版)新版化工原理习题答案(03)第三章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题解

第三章 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1.颗粒在流体中做自由沉降,试计算(1)密度为2 650 kg/m 3,直径为0.04 mm 的球形石英颗粒在20 ℃空气中自由沉降,沉降速度是多少?(2)密度为2 650 kg/m 3,球形度6.0=φ的非球形颗粒在20 ℃清水中的沉降速度为0.1 m/ s ,颗粒的等体积当量直径是多少?(3)密度为7 900 kg/m 3,直径为6.35 mm 的钢球在密度为1 600 kg/m 3的液体中沉降150 mm 所需的时间为7.32 s ,液体的黏度是多少?解:(1)假设为滞流沉降,则:2s t ()18d u ρρμ-= 查附录20 ℃空气31.205kg/m ρ=,s Pa 1081.15⋅⨯=-μ,所以,()()()m 1276.0s m 1081.11881.9205.126501004.018523s 2t =⨯⨯⨯-⨯⨯=-=--μρρg d u 核算流型:3t 51.2050.12760.04100.3411.8110du Re ρμ--⨯⨯⨯===<⨯ 所以,原假设正确,沉降速度为0.1276 m/s 。
(2)采用摩擦数群法()()s 123t 523434 1.81102650 1.2059.81431.93 1.2050.1g Re u μρρξρ---=⨯⨯-⨯==⨯⨯ 依6.0=φ,9.431Re 1=-ξ,查出:t e t 0.3u d Re ρμ==,所以: 55e 0.3 1.8110 4.50610m 45μm 1.2050.1d --⨯⨯==⨯=⨯ (3)假设为滞流沉降,得:2s t()18d g u ρρμ-= 其中 s m 02049.0s m 32.715.0t ===θh u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得:()s Pa 757.6s Pa 02049.01881.91600790000635.02⋅=⋅⨯⨯-=μ 核算流型t 0.006350.020*******.0308116.757du Re ρμ⨯⨯===< 2.用降尘室除去气体中的固体杂质,降尘室长5 m ,宽5 m ,高4.2 m ,固体杂质为球形颗粒,密度为3000 kg/m 3。
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1. 介绍。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了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对于化工原理这门课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课后答案进行参考和学习。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2. 课后答案。
1) 第一章。
1.1 什么是化工原理?答,化工原理是研究化工过程中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科学,它包括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等内容。
1.2 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化工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动量等。
2) 第二章。
2.1 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等基本原理,对化工过程进行分析和计算。
2.2 为什么要进行物质平衡?答,物质平衡是化工过程中最基本的平衡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化工过程中物质的流动和转化情况。
3) 第三章。
3.1 什么是化工过程?答,化工过程是指将原料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转化成所需产品的过程。
3.2 化工过程中的能量平衡有何重要性?答,能量平衡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化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利用情况,对于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4) 第四章。
4.1 为什么要进行动量平衡?答,动量平衡是化工过程中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情况,对于设计和优化化工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4.2 如何进行动量平衡的计算?答,进行动量平衡计算时,需要考虑流体的密度、流速、管道截面积等因素,通过动量守恒原理进行计算。
3. 结语。
以上就是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和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勤奋钻研,取得优异的成绩。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吸收1,解:(1)008.0=*y 1047.018100017101710=+=x (2)KPa P 9.301= H,E 不变,则2563.0109.3011074.734⨯⨯==P E m (3)0195.0109.301109.533=⨯⨯=*y 01047.0=x 2,解:09.0=y 05.0=x x y 97.0=* 同理也可用液相浓度进行判断3,解:HCl 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需估算。
现atm P 1=,,293k T =故()()smD G 25217571071.11.205.2112915.36129310212121--⨯=+⨯+⨯=HCl 在水中的扩散系数L D .水的缔和参数,6.2=α分子量,18=s M粘度(),005.1293CP K =μ 分子体积mol cm V A 33.286.247.3=+= 4,解:吸收速率方程()()()12A A BM A P P P P RTx D N --= 1和2表示气膜的水侧和气侧,A 和B 表示氨和空气()24.986.1002.9621m kN P BM =+=代入式x=0.000044m 得气膜厚度为0.44mm.5,解:查s cm D C 2256.025=为水汽在空气中扩散系数下C 80,s cm cm T T D D 25275.175.112121044.3344.029*******.0-⨯==⎪⎭⎫ ⎝⎛⨯=⎪⎪⎭⎫ ⎝⎛= C 80水的蒸汽压为kPa P 38.471=,02=P时间s NA M t 21693.041025.718224=⨯⨯⨯==-π 6,解:画图7,解:塔低:6110315-⨯=y s m kg G 234.0=' 塔顶:621031-⨯=y 02=x2.5N 的NaOH 液含3100405.2m kgNaOH g =⨯ 2.5N 的NaOH 液的比重=1.1液体的平均分子量:通过塔的物料衡算,得到()()ZA L y y P K A y y G m G m -=-21如果NaOH 溶液相当浓,可设溶液面上2CO 蒸汽压可以忽略,即气相阻力控制传递过程。
化工原理 第3章 参考答案 (期末专用)

ln T - t1 ln 100 - 30 0.061 T - t2 100 - t2
100 - 30 1.063 100 - t2
解出: t2 34.1℃
Q KAtm qm1 r qm2cp2 (t2 - t1) 2(34.1- 30) 1.64 Q KAt m q m1 r q m2cp2 (t 2 - t1 ) 35 - 30
66570 43.63 59
25.86[m2 ]
A2
25.86
1.084[m]
d 2n 3.14 0.038 200
ℓ/d=1.084/0.033<50→校正
1
1f
1[1
(
d
)0.7
]
50.46 [1 ( 0.033)0.7 ] 1.084
1
54.84[
W m2 K
]
1 1 (0.038) 1 K2 54.84 0.033 10000
Q'=K'A∆t'm=q'm1c'p1(T1-T'2) =qm2c'p2(t'2-t1) 分析:qm1↑T2↑∆tm↑K↑Q↑t2↑
化工原理练习试题三答案

化工原理练习题三参考答案班级:学号:姓名:一、填空1、间壁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是热流体对间壁面的对流传热、间壁的热传导、间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2、有相变时的对流传数系数比无相变时大,粘度μ值越大,对流给热系数小。
3、二流体逆流流动,T1=300℃,T2=200℃,t2=180℃,t1=25℃,Δt m=145.8℃4、间壁二侧流体的传热过程α1、α2值相差大α1<<α2,K值总是接近α1 那侧的。
5、某保温材料λ=0.02J/(m·s·K),厚度为300mm,测得低温处t o=80℃,单位面积导热速率为30J/(m2·s),求高温处t1=530 ℃。
6、平壁稳定热传导过程,通过三层厚度相同的材料,每层间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试判断λ1、λ2、λ3的大小顺序λ3>λ1>λ2,以及每层热阻的大小顺序R2>R1>R3。
7、列管式换热器中,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空气,则传热管的壁温接近饱和水蒸气的温度,总传热系数K的值接近空气传热膜系数。
8、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中,压力高、腐蚀性以及不清洁的物料应走管程。
9、绝对黑体的发射能力与绝对温度 4 方成正比。
10、某圆形管道外有两层厚度相等的保温材料A和B,某温度曲线如图所示,则A层导热系数小于B层导热系数,将A层材料放在里层时保温效果较好。
11、沸腾传热可分为三个区域,它们是自然对流、核状沸腾和膜状沸腾。
应维持在核状沸腾区内操作。
12、完成以下方程,并指出吸收系数的单位:吸收速率速率方程吸收系数的单位N A=k L(C i—C A)m/sN A=K G(p A—p*A)kmol/(m2.s.kPa)N A=K Y(Y—Y* )kmol/(m2.s)13、假设气液界面没有传质阻力.故p i与c i的关系为呈相平衡。
如果液膜传质阻力远小于气膜的,则K G与k G的关系为相等,在填料塔中,气速越大,K G越大,扩散系数D越大,K G越大。
14、用水吸收空气中少量的氨。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全)

绪论1解:换算因数: 1.010********/==⋅=⋅=⋅⋅⋅⋅⋅⋅⋅⋅sm kg s m s cm g sN m scm g spa scm g∴1g ⋅cm -1⋅s -1=0.1pa ⋅s 2.解:51001325.1Paatm ⨯= 1m N Pa 2=⋅- 1m N J =⋅ 3310m L -= ∴2321001325.1m J m N m N atm L ⨯=⋅⋅⋅⋅⋅⋅-∴21001325.1J atm L ⨯=⋅以J ·mol -1·K -1表示R 的值R =0.08206×1.01325×102 J ﹒mol -1﹒K -1=8.315 J ﹒mol -1﹒K -1第一章 流体流动1. 表压=-真空度=-4.8×104Pa 绝压=5.3×104 Pa2.解:设右侧水面到B ′点高为h 3,根据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可知P B =P B ′ 则ρ油gh 2=ρ水gh 3mm mkg mmm kg h 4921000600820h 3323=⋅⨯⋅==--水油ρρ h=h 1+h 3=892mm5解:以图中截面a-a ′为等压面,则P 啊=Pa ′ρ油g(h 1+h 0)=ρ油g(h 2-R+h 0) + ρ水银gR (h 0为水银压差计高液面与容器底部的高度差) ∴ h 2=h 1 + R - ρ水银R/ρ油 = 4 +0.2-13600*0.2/860 = 1.04m6解:h=P(表压)/ ρ水g =81.9*10001000*10 =1.02 m7.解:由公式AVsu =可得 Vs=uA=u πd 2/4=0.8×π×(57-3.5×2)2×10-6/4=1.57×10-3m 3/sWs=Vs ρ=1.57×10-3×1840=2.89kg/ss m kg u AWsG ⋅=⨯===2/147218408.0ρ 9解:以地面以下的水管所在的平面为基准水平面,则:fh Pu gz u P gz ∑+++=++ρρ2222211122Z 1=9m, u 1=0, P 1=P 2=P 0 ,Z 2=4m,u 2=u∴9.81*9=9.81*4+222u +40*222u∴u=1.55m/s,Vs=uA=1.55*3.1415926*0.0252=10.95m3/h 若Vs'=Vs*(1+25%)=1.25Vs,则u'=1.25u=1.9375m/s ∴Z 1-Z 2=7.86m,即将水箱再升高7.86-5=2.86m 10解:Vs=8m3/h 时,该系统管路中水的流速为u 1=4Vs/3600πd 2=4*8/3600*3.1415926*0.0532=1.008m/s以压力表处为截面1-1',水箱液面为截面2-2',并以截面1-1'为基准水平面,则:f h Pu gz u P gz ∑+++=++ρρ2222211122Z2-Z1=24m P2=0 u2=0∴P1=(234.93+∑h f )*1000而3424.5001.01000*008.1*053.0Re===μρduε/d=0.2/53=0.00377查表得λ=0.0282 ∴∑h f = (h f + ξ)﹒u 12/2 =(0.0282*100/0.053 + 1)* 1.0082/2 =27.54J/Kg ∴P 1=(234.93+27.54)*1000=0.262MPa即压力表的读数为0.262MPa 时才能满足进水量为8m3/h 的需要。
化工原理(管国锋主编-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3-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

第3章 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1)有两种固体颗粒,一种是边长为a 的正立方体,另一种是正圆柱体,其高度为h ,圆柱直径为d 。
试分别写出其等体积当量直径和形状系数的计算式。
d h dh dhd d h d h d d h d db aa ad ad a da v e v e ve v e ve +=⋅+==∴==⋅=⋅=⋅=∴=2)18()/(2])2/3[(])2/3[()4/)6/()()6/(6/6(6)/6()6/()(][3122322312,23,31223222,31,33,πππψππππππψππ()解2)某内径为0.10m 的圆筒形容器堆积着某固体颗粒,颗粒是高度h=5mm ,直径d=3mm 的正圆柱,床层高度为0.80m ,床层空隙率、若以1atm ,25℃的空气以0.25空速通过床层,试估算气体压降。
[解] 圆柱体:Pad u d u L P s Pa m kg C atm mm d h dh d d h dh h d d ve v e m v e v e 7.177]1046.325.0185.152.052.0175.1)1046.3(25.010835.152.0)52.01(150[80.0])1(75.1)(1(150[10835.1,/185.1:)25,146.3)352/(533)2/(3)2()18(,])2/3[(32323532,222,32530,32312,=⨯⨯⨯-⨯+⨯⨯⨯⨯-⨯=⋅⋅⋅-⨯+⋅⋅-⨯=∆⋅⨯===+⨯⨯⨯=+=⋅∴+==----ψρεεψεμεμρψψ)按欧根公式计算压降:空气(3)拟用分子筛固体床吸附氯气中微量水份。
现以常压下20℃空气测定床层水力特性,得两组数据如下:空塔气速 0.2,床层压降 14.28mmH 2O0.693.94mmH 2O试估计25℃、绝对压强1.35atm 的氯气以空塔气速0.40通过此床层的压降。
化工原理第3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3. 在底面积为40m²的除尘室内回收气体中的球形固体颗粒。
气体的处理量为3600m³/h,固体的密度ρs=3600kg/m³,操作条件下气体的密度ρ=1.06kg/m³,粘度为3.4×10-5Pa•s。
试求理论上完全除去的最小颗粒直径。
解:理论上完全除去的最小颗粒直径与沉降速度有关。
需根据沉降速度求。
1)沉降速度可根据生产能力计算ut = Vs/A= (3600/3600)/40 = 0.025m/s (注意单位换算)2)根据沉降速度计算理论上完全除去的最小颗粒直径。
沉降速度的计算公式与沉降雷诺数有关。
(参考教材P148)。
假设气体流处在滞流区则可以按ut = d2(ρs- ρ)g/18μ进行计算∴dmin2 = 18μ/(ρs- ρ)g ·ut可以得到dmin= 0.175×10-4 m=17.53)核算Ret = dminutρ/μ< 1 ,符合假设的滞流区∴能完全除去的颗粒的最小直径d = 0.175×10-4 m = 17.5 μm5. 含尘气体中尘粒的密度为2300kg/m³,气体流量为1000m³/h,粘度为3.6×10-5Pa•s密度为0.674kg/m³,采用如图3-8所示的标准型旋风分离器进行除尘。
若分离器圆筒直径为0.4m,试估算其临界直径,分割粒径及压强降。
解:P158图3-7可知,对标准旋风分离器有:Ne = 5 ,ξ= 8.0 B = D/4 ,h = D/2(1) 临界直径根据dc = [9μB/(πNeρsui )]1/2 计算颗粒的临界直径其中:μ=3.6×10-5Pa•s;B = D/4=0.1m;Ne = 5;ρs=2300kg/m³;将以上各参数代入,可得dc = *9μB/(πNeρsui )+1/2 = *9×3.6×10×0.25×0.4/(3.14×5×2300×13.89)+1/2= 8.04×10-6 m = 8.04 μm(2)分割粒径根据d50 = 0.27[μD/ut(ρs- ρ)]1/2 计算颗粒的分割粒径∴d50 = 0.27[3.6×10-5×0.4/(13.889×2300)]1/2= 0.00573×10-3m = 5.73μm(3)压强降根据△P = ξ·ρui2/2 计算压强降∴△P = 8.0×0.674×13.8892/2 = 520 Pa7、实验室用一片过滤面积为0.1m2的滤叶对某种颗粒在水中的悬浮液进行实验,滤叶内部真空读为500mmHg,过滤5min的滤液1L,又过滤5min的滤液0.6L,若再过滤5min得滤液多少?已知:恒压过滤,△P =500mmHg ,A=0.1m,θ1=5min时,V1=1L;θ2=5min+5min=10min 时,V2=1L+0.6L=1.6L求:△θ3=5min时,△V3=?解:分析:此题关键是要得到虚拟滤液体积,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列方程求解思路:V2 + 2VVe= KA2θ(式中V和θ是累计滤液体积和累计过滤时间),要求△V3,需求θ3=15min时的累计滤液体积V3=?则需先求Ve和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在并流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油。
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5℃,40℃,油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50℃和100℃。
现生产任务要求油的出口温度降至80℃℃,假设油和水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及物性不变,若换热器的管长为1m,试求此换热器的管长增至若干米才能满足要求。
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
解: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热流体(油):T1=150℃→ T2=100℃冷流体(水):t1=15℃→ t2=40℃现在要求:热流体(油):T1=150℃→T2=80℃冷流体(水):t1=15℃→t2=?开始: Q= W h C ph(T1 - T2)=50 W h C ph =W c C pc(t2-t1)=25W c C pc=K0S0ΔtmΔt m=(Δt1-Δt2)/ln(Δt1/Δt2)=(135-60)/ln(135/60)=92.49改变后: Q,=W h C ph(T1 - T2)=700 W h C ph=W c C pc(t2,-t1)=(t2,-15)W c C pc=K0S0,Δtm,∴25/(t2,-15)=50/70 ∴t2,=50℃Δt m, =(Δt1-Δt2,)/ln(Δt1/Δt2,)=69.81∴Q/Q*= K0SΔtm / K0S,Δtm,= LΔtm / L,Δtm,=50/70∴ L,=1.85L=1.85m7.重油和原由在单程套换热器中呈并流流动,粮站油的初温分别为243℃和128℃;终温分别为167℃和157 ℃。
若维持两种油的流量和初温不变,而将两流体改为逆流,试求此时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及他们的终温。
假设在两种流动情况下,流体的无性和总传热系数均不变,换热器的热损失可以忽略。
解:由题意得:并流时:热流体(重油):T1=243℃→T2=167℃冷流体(原油):t1=128℃→t2=157℃∴ Q =W h C ph(T1 - T2)=76 W h C ph =W c C pc(t2-t1)=29W c C pc=K0S0ΔtmΔt m =(Δt1-Δt2)/ln (Δt1/Δt2)=43改为逆流后:热流体(重油):T1=243℃→ T2,=?冷流体(原油):t2,=?←t1=128℃同理:Q ,=W h C ph(T1 - T2,)=(243- T2,)W h C ph=W c C pc(t2,-t1)=(t2,-128)W c C pc=K0S0,Δtm,∴29/(t2,-128)=76/(243- T2,)∴T2,=578.45-2.62 t2, --------(1)Δtm,=[(243- t2,)-(T2,-128)]/ln[(243- t2,)/(T2,-128)] -------(2)又 Q/Q*= Δtm / Δtm,=29/(t2,-128) ---------(3)由(1)(2)(3)解得 t2,=161.41℃T2,=155.443℃Δtm,=49.5℃8.在下列各种管式换热器中,某溶液在管内流动并由20℃加热到50℃。
加热介质在壳方流动,其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00℃和60℃,试求下面各种情况下的平均温度差。
(1)壳方和管方均为单程的换热器。
设两流体为逆流流动。
(2)壳方和管方分别为单程和四程的换热器。
(3)壳方和管方分别为二程和四程的换热器。
解:(1)热流体:T1=243℃→ T2=60℃冷流体:t2=50℃← t1=128℃Δt1=50℃Δt2=40℃∴Δt m=(Δt1-Δt2)/ln(Δt1/Δt2)=44.8℃(2)壳方和管方分别为单程和四程,则需计算平均温度差校正系数ψΔt,由已知条件计算得ψΔt=0.891∴Δtm,=ψΔtΔtm=0.891×44.8=39.9℃(3)查图得,ψΔt=0.97∴Δtm,=ψΔtΔtm=0.97×44.8=43.5℃9.在逆流换热器中,用初温为20℃的水将1.25kg/s的液体(比热容为1.9kJ/kg•℃,密度为850kg/m),由80℃冷却到30℃。
换热器的列管直径为ф252.5mm,水走管方。
水侧和液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0.85W/(m2•℃)和1.70 W/(m2•℃)。
污垢热阻忽略。
若水的出口温度不能高于50℃,试求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解:热流体:T1=80℃→ T2=30℃冷流体:t2=50℃← t1=20℃Δt1=30℃Δt2=100℃∴Δt m=(Δt1-Δt2)/ln(Δt1/Δt2)=18.205℃Q =W h C ph(T1 - T2)=1.9×10³×1.25×50=118.75W又Q= K0S0Δtm,其中 1/ K0= d0/αi d i+1/α0 解得K0=0.486×10³m2•℃/W∴0.486×10³×18.205 S0=118.75×10³∴S0=13.4m³10.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冷水冷却油。
水在直径为ф192mm的列管内流动。
已知管内水侧对流传热系数为3490 W/(m2•℃),管外油侧对流传热系数为258 W/(m2•℃)。
换热器用一段时间后,管壁两侧均有污垢形成,水侧污垢热阻为0.00026m2•℃/W,油侧污垢热阻0.000176m2•℃/W。
管壁导热系数λ为45 W/(m•℃),试求:(1)基于管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2)产生污垢后热阻增加的百分比。
解:(1)1/K0 =d0/αi d i+1/α0+R sid0/d i+R s0+bd0/λd m=19/(3490×15)+0.00026×19/15+0.000176+(0.002×19)/(45×16.9)+1/258∴K0 =208 m2•℃/W(2)产生污垢后增加的总热阻:d0/αi d i+ R s0=19/(3490×15)+0.000176=0.00050533产生污垢前的总热阻:d0/αi d i+1/α0+ bd0/λd m=19/(3490×15)+(0.002×19)/(45×16.9)+1/258=0.0043 ∴增加的百分比为:0.00050533/0.00429=11.8%11.在一传热面积为50m2的单程列管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某种溶液。
两流体呈逆流流动。
冷水的流量为33000kg/h,温度由20℃升至38℃。
溶液的温度由110℃降至60℃。
若换热器清洗后,在两流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冷水出口温度增至45℃。
试估算换热器清洗前后传热面两侧的总污垢热阻。
假设(1)两种情况下,流体物性可视为不变,水的比热容可取4.187kJ/(kg•℃);(2)可按平壁处理,两种工况下αi和α0分别相同;(3)忽略管壁热阻和热损失。
解:换洗前:热流体:T1=110℃→ T2=60℃冷流体:t2=38℃←t1=20℃Δt1=72℃Δt2=40℃∴Δt m =(Δt1-Δt2)/ln (Δt1/Δt2)=54.4℃Q= W h C ph(T1 - T2)=50W h C ph =W c C pc(t2-t1)=18W c C pc=K0S0Δtm =54.4K0S0代入数据计算得K0=254 W/(m2•℃)换洗后::热流体:T1=110℃→T2=60℃冷流体:t2=38℃←t1=20℃Δt1=72℃Δt2=40℃∴Δt m =(Δt1-Δt2)/ln(Δt1/Δt2)=54.4℃Q= W h C ph(T1 - T2)=(100-T2)W h C ph=W c C pc(t2-t1)=25W c C pc=K0,S0Δtm,∴50/(100-T2)=18/25 →T2=40.56℃∴Δt m, =(Δt1,-Δt2,)/ln(Δt1,/Δt2,)=35℃Q= =W c C pc(t2-t1)= K0,S0Δtm,代入数据计算得K0,=548.3 W/(m2•℃)∴总污垢热阻为:1/ K0-1/ K0,=1/245-1/548.3=2.1×10-3 m2•℃/W12.在一单程列管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汽加热原料油。
温度为160℃饱和蒸汽在壳程冷凝(排出时为饱和液体),原料油在管程流动,并由20℃加热到106℃,列管换热器尺寸为:列管直径为ф19×2mm,管长为4m ,共25根管子。
若换热器的传热量为125Kw,蒸汽冷凝传热系数为7000 W/(m2•℃),油侧污垢热阻可去为0.0005 m2•℃/W,管壁热阻和蒸汽侧垢层热阻可忽略,试求管内油侧对流传热系数。
又若有的流速增加一倍,此时若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为原来的1.75倍,试求油的出口温度。
假设油的物性不变。
解:1/K0 =d0/αi d i+1/αi+R si d0/d i,又K0=Q/S0Δtm其中S=25×3.14×19×10³×4=5.97Δt m=(Δt1-Δt2)/ln(Δt1/Δt2)=90.27℃∴K0=125×10³/(5.97×90.27)=232.1 W/(m2•℃)可以解得αi =359.5 W/(m2•℃)改变流速后:K0,= 1.75K0=406.2 W/(m2•℃)Q*=2Q(t2,-t1)/(t2-t1)=125×10³(t2,-20)/86又Δt m, =[(T-t1)-(T-t2,)]/ln[(T-t1)/(T-t2,)]=Q,/K0S可以解得 t2,=99.2℃13.90℃的正丁醇在逆流换热器中被冷却到50℃。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为6m2,总传热系数为230 W/(m2•℃)。
若正丁醇的流量为1930kg/h,冷却介质为18℃的水。
试求:(1)冷却水的出口温度;(2)冷却水的消耗量,以m³/h表示。
解:由传热方程式Q=K0SΔt m= W h C ph(T1 - T2)查表得70℃的正丁醇的比热为3.06×10³J/(kg•℃)∴Q=1930/3600×3.06×10³×(90-50)=65.5×10³J/sΔt m =Q/K0S=65.5×10³/(230×6)=47.5℃Δt m =(Δt1-Δt2)/lnΔt1/Δt2=[(90- t2)-(50-18)]/ln[(90- t2)/(50-18)]试差得t2=22.7℃假定无热阻损失即冷水吸收热量和正丁醇放出热量相等Q =W c C pc(t1-t2),C pc=4.183kJ/(kg•℃)65.5×10³=4.183×10³W c(22.7-18) W c=3.33kg/s ∴V=1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