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样版稿)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问题探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一院林诗蓉,2013年9月21日)教育是什么?德国教育专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里,认为教师是这三者中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那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差别只在于其效果是春雨润物还是上行下效。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大部分教育者的浪漫抱负,而教育是动态的、双向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
德育:以人为本,先育人再育才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
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既要—1—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前提。
如今的大学课堂,重视“制器”,而非“育人”,即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
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课表上可有可无的安排,被学生贴上“枯燥乏味”、“讲大道理”的标签。
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惨淡的课堂出勤率令教育者费尽心思。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听什么。
大二时《毛邓三》的一位讲师不实行强制点名,而是以趣味横生课堂留住了学生。
她用一本名为“流动微博”的本子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将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加以启迪,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这位讲师的举动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流于形式地灌输道理,而是积极创造机会去点燃学生心灵的花苗,让灵魂燃烧。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作者:李良旭来源:《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9年第02期“轩朗,请你做件事,可以吗?”“李老师,什么事?”正要走出教室的韩轩朗听到我和他说话,停下了脚步,转身向我走来。
韩轩朗同学的作文写得特别棒,他的作文常常被我当作范文给同学们讲解,对同学很有启发。
听轩朗的父亲讲,轩朗从小就喜欢阅读,现在每天还坚持阅读两个小时,这为他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常对学生们说,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阅读,这对提高自己的视野和鉴赏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只是轩朗的身体有些弱,缺少锻炼。
这样的体质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繁重、紧张的学习。
我为韩轩朗欣喜中,又升起丝丝担忧。
我将他胸前的红领巾整理了下,说道:“王扉光的作文写得一直不理想,我讲了许多,对他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你能帮帮他吗?从你的角度,把你写好作文的经验和体会讲给他听,对他也许会有所帮助和提高!”韩轩朗腼腆地一笑,说:“嗯,那我试试吧!”放学了,我招呼正要离开座位的王扉光。
王扉光抱着一只篮球过来了。
我说道:“扉光,你体育很好,下次打球、跑步,喊下韓轩朗,让他和你在一起多锻炼下,让他也像你一样强壮起来!”王扉光高兴地答应了,还即兴将篮球在手指上快速地旋转起来。
看着那旋转的篮球,我开始了美好的憧憬。
王扉光是体育委员,体育成绩非常好,浑身充满了活力,在他的身边,有不少这样体育成绩非常好的同学,他们跑步、投掷、打球……样样拿得出手。
班上几十名学生,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闪光点,那些闪光点,如果播撒开来,在更多的同学身上闪烁,这是多么美丽的事。
我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
几天后,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幕情景:教室里,韩轩朗在给王扉光讲如何写好作文,他们的周围围着不少人,全都听得津津有味;操场上,王扉光不时将球传给韩轩朗,韩轩朗过人、投篮,一气呵成。
场边,响起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我为学生们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感到无比高兴。
这种潜移默化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鼓励,不仅增进了友谊,也提高了学习成绩,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育人故事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育人故事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我记得那是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叫明明。
这小家伙,那真是让我头疼不已啊。
一次上课,大家都在安静地听我讲着有趣的知识,可明明呢,一会儿玩
玩笔,一会儿又和旁边的同学说小话。
我提醒他好几次,他都是消停一下,然后又故态复萌。
这可把我气坏了,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呀。
有一天课间,我看到明明一个人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对着墙不知道在
干什么,于是我悄悄地走过去。
好家伙,原来他在扮演怪兽呢,嘴里还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还不停地做着夸张的动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看着他那模样,一下子忍不住笑了出来。
听到我的笑声,明明有点惊讶地转过头看着我,脸上还有一丝不好意思。
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明明,你演得可太像啦!”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有点不敢相信。
从那以后,我发现明明其实有很多闪光点。
我开始鼓励他,让他在适当的时候给大家表演他的小节目,他特别开心,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而且在我的鼓励下,他在学习上也慢慢认真起来了,虽然偶尔还是会调皮一下,但已经进步很多啦。
通过明明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一棵大树有自己的生长方式。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孩子,而是要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用爱去呵护他们的成长。
正如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我会继续用这种耐心和爱心,去陪伴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棵大树。
而明明,也将永远是我教育生涯中特别难忘的一个孩子,见证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历程。
教师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读《什么是教育》薄薄的一本书,却因为作者深邃的思想而变得无比厚重。
什么是教育?我跟随着雅斯贝尔斯,步入他神圣哲学殿堂,在美的意蕴,朴素的的字里行间,探寻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作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英文回答: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like a tree shaking another tree. Just as a tree with strong roots and sturdy branches can sway and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nearby trees, education has the power to shape and impact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is about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nurturing curiosity, and instilling values and ethics. Like a tree that provides shade, shelter, and sustenance, education should provide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where individuals can grow and flourish.Furthermore, the analogy of a tree shaking another tre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in education. Just as trees in a forest rely on each other for support and sustenance,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and the sharing of ideas. It is through this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that individuals can exp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others.In essence, the true nature of education lies in its ability to inspire, empower, and transform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Like a tree that continuously grows and adapts to its environment, education should be a lifelong journey of learning, self-dis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中文回答:教育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
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通用8篇)一线教师读书分享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们:大家好!我来自状元之乡的巷子口镇中心小学。
我叫胡江。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摇动一棵树,推动一朵云》。
什么是教育?孔子、韩愈、蔡元培、陶行知等名人都有解答。
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自己精辟的阐述。
而我非常喜欢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的。
行走在他富有哲学意蕴的字里行间,我有时迷惑有时欣喜。
而当这句富有诗意的语句迎面而来,我如沐春风,唤起了心中所有对教育美好的追求。
什么是教育?我愿意这样来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用心灵去影响心灵,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育应该用梦想去召唤另一个梦想。
现在“中国梦”成为国人热议的词汇,“中国梦,我的梦”开始成为孩子们讨论的主题,我不禁思考,我该有怎样的教育梦去召唤他们的梦想?我们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真正关注世界、懂得珍爱生命,他们需要诗、需要梦,同样也需要有梦想的老师来引领。
今年开学后,我带着孩子们补看了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的情景。
当孩子们看到太空中的单摆运动、陀螺运动等实验时,惊喜得睁大了眼睛、手舞足蹈,抱以热烈的掌声。
很多孩子从未萌发过的科学梦想开始生根发芽。
也许,我们不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美好的人生,却可以启迪他们拥有追求美好、造福国家的梦想。
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应该用人格来塑造另一个人格。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人格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人民教育》第11期,报导了三位“最美地震教师”,他们在危险来临之时,沉着冷静,走在最后,指挥所有学生安全脱险。
其中,有一个叫陈萍的老师,记者在采访她时,她说了这样一件事:20多年前,当她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地震发生了。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one tree shaking another. This phrase beautifully illustrates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education has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t suggests that 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inspiring and motivating others to grow and develop.In the context of a tree shaking another, we can imagine one tree, full of life and vitality, swaying its branches and leaves, causing another tree nearby to do the same. This symbolizes the way that education can spark a chain reaction of positive change. When one person is educated and inspired, they become a force for positive change in their own life and in the lives of those around them.The impact of education is far-reaching and long-lasting. It h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even entire societies. By investing in education, we are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umanity, ensuring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are equipped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necessary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In conclusi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indeed one tree shaking another. It is about inspiring and motivating individuals to grow and develop, and about creating a ripple effect of positive change that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for the better.译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更新教育理念,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更新教育理念,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关键词】:快乐情绪快乐方式激发兴趣塑造人格【正文】作曲家史提夫·摩利斯少年时视力不好,他常常为此感到自卑。
一次,他们在上实验课时,实验室的老鼠从笼里逃了出来,老师和其他同学找来找去,几乎把实验室翻个遍,也找不到。
这时,史提夫·摩利斯突然听到了一些轻微的声音。
他赶紧叫大家静一静,再认真地听了听,便给老师指出了老鼠藏躲的地方,大家一看,老鼠果然就藏在了这里。
实验课的老师由此发现他的敏锐听力与音觉,大加赞赏,并鼓励他发挥独特的优势,主攻歌唱。
这位老师对史提夫的认可和赞美,给了他莫大的自信和勇气,并为他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1970年起,史提夫·摩利斯便以“史提夫·汪达”之名扬名全世界,如今依然是资深的热门歌曲歌星与作曲家。
看来快乐可以改变一个人。
这个故事引发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教书育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去“摇动推动和唤醒”受教育者呢?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教学态度,他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其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师的精神面貌往往也就是成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媒介。
学校教育,课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教师教授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体,是以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氛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往往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教学环境有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容易达到,软环境就得靠教师的教学艺术来营造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得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去提高学习兴趣。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棵树摇动另⼀棵树转摘: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仿佛⼀切都让我们变得浮躁了,但⼀个⽼师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有教育不能浮躁。
”这或许是⽼师对这个时代最好的回答。
曾⼏何时,在“不要让孩⼦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号的指引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加⼊了考证⼤军,越来越多的孩⼦换了拉杆式书包,⾼中的知识初中学,初中的知识⼩学学,⼩学的知识幼⼉园学。
英语⽼师在讲四级翻译的时候:讲到林语堂先⽣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垂⽼,理想丢弃,⽅堕暮年。
”⽼师不禁⼿舞⾜蹈,作为⽼师的那种⾃豪感爆棚。
然⽽,就在这个时候,有学⽣问:"讲这个东西有什么⽤啊?能提分吗?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是啊,说的对,不能提分。
但是亲爱的同学,作为⼀名⽼师,⼀名教育⼯作者,在课堂上,⽼师不是只教如何考试,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实⽤的知识,还要做教育。
⽼师!我以后应该做什么?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了⼀种普遍的现象。
西⽅的先贤们早就提出过哲学的三⼤终极问题: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要到去哪⼉?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是谁。
⽽这,是教育的巨⼤缺失与悲哀。
曾经有⼈说:读书⽆⽤,才学与财富不成正⽐,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浮躁之⽓从何⽽来?它绝⾮教育领域独有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社会风⽓侵染到教育领域的结果,也是当下较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氛围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在⼀些⼈眼中,浮躁之⽓算不得什么⼤问题。
其他领域暂且不论,但在教育领域,浮躁之⽓的危害绝不容⼩觑:很多时候,正是浮躁导致了功利,功利带来跟风,跟风诱发焦虑,焦虑进⼀步滋⽣浮躁,这正是当下不少家长深陷其中、难以⾃拔的精神怪圈。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欣赏泰⼽尔的这句诗,因为我欣赏⼀种只在乎过程⽽不求回报的⼈⽣态度。
作为⼀名教师,⼀位班主任,我庆幸⾃⼰从事的职业,更庆幸⾃⼰扮演的⾓⾊:在四季轮回中,不管天晴天阴,不管刮风下⾬,每天都能听到⽣命拔节、花朵绽放的声⾳,那是多么有意义的⼈⽣!送⾛⾼三毕业⽣,我⼜迎来了新⼀届⾼中学⽣,同时也担任班主任。
我⼜⼀次爱上了我的学⽣们,他们活泼、纯净、善良、勤奋,让我每天都有新的感受。
班级⾥有这样⼀位⼥⽣,每天课间、中午、晚⾃习前她都在教室⾃习,上课时全神贯注,有⼀点不明⽩的都特别急切地问⽼师。
她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历次考试中都能名列年级前20名。
她热爱劳动,每周的⼤扫除都特别积极,不怕苦不怕累,⽼师要求做什么她从不找借⼝偷懒……然⽽这位⼥⽣,却有着坎坷的童年,正经历着挫折的少年,但她仍不屈不挠,微笑着、⽣活着、进取着。
第⼀次见到她,我就觉得她不太⼲净利落。
开学第⼀周就发现她的书桌乱糟糟地塞满了书,甚⾄座位底下也放着书。
夏天⾥,隐约间能闻到她⾝上有⼀点点味⼉。
她不太擅长⼈际交往。
第⼀次来办公室问问题时,她站在我的⾝后,我要扭着脖⼦才能看到她。
讲题过程中,她似乎理解得很慢,我反复讲她还是不明⽩。
看到她⼿⾜⽆措的样⼦,我提醒⾃⼰要有耐⼼,慢慢来,但是她依然特别紧张。
她和其他⽼师的相处也不是很好,虽然喜欢找各种题⽬向⽼师提问,可交流时⼜特别胆怯。
⽼师们经常⿎励她要⼤⽅、勇敢。
但是,只要⽼师批评她哪⾥做得不够好,她就觉得⽼师不“喜欢”她。
由于过于执拗,性格略显古怪,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与班⾥学⽣逐渐疏远。
了解她的经历,是在⼀次困难⽣补助报名时。
当时她没有报,但我看到她⽤的⽂具、吃的饭菜都不太好,所以单独找她了解情况。
起初她有点抗拒,欲⾔⼜⽌。
我没有催她,⽽是在晚⾃习前约她聊天。
慢慢地,她打开了⼼扉。
M4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5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M4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5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快”时代教育需有“慢”坚守《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哲学家有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时间奔腾不息,教育关乎未来,贵在不吝付出的纯粹和无怨无悔坚守。
近日,新时代领路人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新时代领路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育人立人,凝心铸魂。
教育工作好像栽培“种子”,守候“幼苗”成长,蕴藏着无限挑战与惊喜。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100岁了,仍然带博士,并且坚持阅读和写作。
有人问潘老长寿的秘诀,他回答说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在一起。
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更是事业,于漪老师“一辈子”为此孜孜以求,她却自谦:“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是传道授业时候高大伟岸的形象,也是陪伴学生成长、育人立人过程中的举止言行,正是这些点滴小事,勾画出教师完整的人格魅力。
不断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把教育之光照进学生心底。
善于学习,锐意进取。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根植于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青年的担当作为和进取创新,来自于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沉热爱。
在学习中提升眼界和格局,在时间长河中获得启迪,为有限的人生赋予“恒久的意义”。
坚持创新,主动变革。
南开园流行这样一句话:“做学问要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瞄准国家需求、追踪世界前沿;“立地”,就是紧贴中国实际、服务社会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对前沿技术的攻关创新;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教师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1)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读《什么是教育》薄薄的一本书,却因为作者深邃的思想而变得无比厚重。
什么是教育?我跟随着雅斯贝尔斯,步入他神圣哲学殿堂,在美的意蕴,朴素的的字里行间,探寻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Quantity, price, time and spa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investment.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高考结束了,一个班主任给家长发了一则短信:不管成绩怎样,没有什么优生差生的区别;家长们知道,每一个小孩都是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却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紧盯别人的花,不要觉得别人家的永远都是好,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看着他一点点地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都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国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带的一个55人的班,37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进入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并获全额奖学金,其他考入复旦、南开等大学;不仅如此,校足球冠军、校运动会总冠军、校网页设计大赛总冠军等6项文体冠军,都被这个班夺走;音乐才子、辩论高手、电脑奇才、跆拳道高手在这个班比比皆是;他也是一名相当成功的父亲,他的女儿也以优异成绩被北大录取;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人大附中数学老师王金战;以下是王老师总结的教育经验,强烈建议每位父母花约三分钟时间阅读,仔细品味一定会受益匪浅0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0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03.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0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05.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06.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0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08.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09.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闹,不要着急把孩子抱起来,父母最好让自己有事情做,让孩子看着自己动作麻利地做事;10.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11.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12.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13.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14.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15.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16.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17.不要以为孩子1到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到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18.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19.如果没有特别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20.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21.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在3岁前后,第二个在9岁前后,第三个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患无穷;22.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23.如果你的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罗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他以后也许会选择人走的多的那一条;24.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给13岁前后的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姿态,姿态比道理更重要;否则,孩子会厌恶,反抗;孩子会说:你讲的话都是对的,但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25.心底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26.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27.必须留意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却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生活情趣;28.必须让你的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邻居不满,对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跟别人很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任何人自然地相处;29.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里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30.让你的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有出息的男性一定会喜欢健康的女性;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都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31.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32.告诉你的孩子: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家长和孩子就像两颗彼此分离又相互靠近的大树和小树,大树要为小树遮挡风沙,也要给小树留下足够的空间,感受阳光,呼吸空气;这样小树才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伸展,茁壮成长;太靠近大树的小树是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而远离大树的小树却要去独自地抵挡风沙,虽坚强无比却又极易扭曲或夭折;每一个小孩都是种子,请允许Ta在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耐心的等待吧,种子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教育的意义英文演讲稿5篇
教育的意义英文演讲稿5篇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起来看看教育的意义英文演讲稿5篇,欢迎查阅!教育的意义英文演讲稿1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is determined to catch up with and even surpass the developed ones. i think that one of the best possible ways to do so is to give first priority(优先)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science and especially education.in modern times, w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making great progress, the education of the work force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moreover, many of the success in advanced countr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 nation 's prosperity main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its labour force, namely those who have been well educated. www?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uch as china, our investment in culture,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especially elementary education, must enjoy top priority. this is crucial(决定性的)for china to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ed nations in today's surging(汹涌的) waves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therwise,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advanced countries will be widened rather than bridged.教育的意义英文演讲稿2The prosperity of a nation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y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out the world i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hich brings up scientists and inventors. It is difficult to emphasize just how important the role of education i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ountries with undeveloped education will remainpoor.Education is also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 Of all elements of success in our careers non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ducation. It is not genius but the knowledge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In fact most of the famous people of our times spent many years studying. Can you name any great men you admire who are not well educated ?Some people, however, are still ignorant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Some parent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countryside,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Some parents have their children work for money at a very young age. In view of this, compulsory education must be enforced to see to it that every young people will be have the chance to receive adequate education.教育的意义英文演讲稿3home education, or home schooling, is a phenomenon which is both old and now. it may seem to many like a strange idea, but years ago, it was the norm. george washington and abraham lincoln both received their education at home. and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for children to be educated at home. an estimated two million american children, one source says, are taught in their own homes instead of going to regular schools. the number of support groups, magazines and other resources for home-schooling families is also on the rise. being comparatively rare cases in china, home schooling is repeatedly reported as an attractive and promising alternative.parents who decide to home-school are not without reasons. many may worry abou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t regular schools. they want to tailor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to their intelligence and aptitude. they prefer to choose the subjects ontheir own. they also think caring parents make the best teachers. studies show that many home-schooled children really do very well.proven benefits of home schooling are obvious. but educating kids at home may not be the right choice for all families. it may not be practical, and dose no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hildren education.with computer aided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available and effective, school education has advantages home education can never catch up with. no family has resources which is adequate for modern education. parents, althoug they are most caring, cannot be competent and qualified as trained teachers. a most discouraging fact is that children taught at home and do not go out to schools will develop stran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will eventually hinder them when they go out to society. they are sure to lack ability and skills to cope with various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which cannot not be acquired through hom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y will end up as crippled.as the matter stands, home education is not so important as to deserve more merit than is already exaggerated.教育的意义英文演讲稿4My Views on Receiving EducationIn my early years, I did not see the value of education.When I was going on thirteen, I started to run my own shop. From then on, I worked hard to become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One day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business world and started taking night classes.I was able to communicate well with foreign customers after two years of English study. But I started to feel that, in the long run, having a limited knowledge of English was not enough tomake my business successful. I knew that only a well- rounded education could guarantee my success in the future.When I was eighteen, 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to continue doing business or go back to school. There was one obstacle keeping me from getting an advanced education. I had only completed elementary school up to that point. I then went back to senior high school after four months of tutoring in different subjects. Being at school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so many years was somewhat embarrassing because my classmates were at least two or three years younger than I. I concluded that my age did not matter. The important thing was getting into college.I took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 Although my math exam result was only one point below the required score. I never gave up hope. The following year, I took it again and received the highest score in my city. Achieving such an amazing result gave me encouragement and courage necessary to continue my education to the next step.I am now in my second year of college and know that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My passion for studying and improving myself will never come to a halt as long as I continue to live.“Live and Learn.” is the motto I have adopted. I believe with an education I will succeed. So, if you are wondering whether education is important, don’t hesitate a moment to step up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我对教育的看法在我小的时候,我不觉得教育有什么价值。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作者:林妙珍来源:《师道》2016年第05期昨天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年轻人充满活力的声音:“林老师,我是小峰,我要结婚了!”我愣了一下,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个戴着红领巾的瘦高男孩向我跑来的场景……接任小峰所在的班级时,他在读五年级。
五年级是毕业班的过渡年级,也是关键时期。
凭我多年的教学教育经验看,接手任何一个班级现在都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我像以往那样信心满满地接了这个班。
但当走马上任后,我却发现要带好这个班的数学并不简单。
因为这个班的孩子太有个性了,而小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开学不久我就注意到,无论我在课堂上讲得多么生动精彩,小峰都无所反应,显出爱听不听的样子。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他总是偷偷地看抽屉里的漫画书。
趁我不注意,他就会搞一些小动作,或者跟邻桌聊天,甚至会揪一下女生的头发。
下课后,他的漫画书总是引来同学们围着他看。
大家都说他的漫画书好看,那是因为每次他都是最先买到新版的漫画书。
他得意的样子让我着急和生气,所以我几次特别抽出他的作业本来查看。
令我惊讶的是,这个孩子虽然听课不专心,也爱调皮捣蛋,但数学作业做得不差,除了粗心大意,思路还是清晰的,看得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如果能用心点,他的数学肯定会学得不错的。
再细看这个孩子,从穿衣打扮上揣测,他家里经济应该不算宽裕,但为什么市面上的漫画书一更新,他总会抢先去买呢?难道他真的那么痴迷漫画吗?经过观察、分析,小峰一系列的“特别表现”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有意多了解一些这个孩子,想让他改掉上课不专心的毛病,把数学认真学好,所以我决定抽时间去小峰家家访。
到了小峰家里,我吃了一惊。
他一家三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通风光照都非常糟糕。
小峰从我头顶的阁楼上拉开帘子爬下来。
这个木板搭建的阁楼就是小峰的“房间”。
小峰妈妈迎接我,忙把我拉到椅子上坐下。
这个中年虚胖的妇女显然是受了不少苦。
她问我为什么来,是不是儿子在学校闯了什么祸?我安抚她说:“我来不是因为小峰犯了错,是刚接手这个班,需要跟家长沟通一下,家校配合好,才能一起教育好孩子。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轩朗,请你做件事,可以吗?”“李老师,什么事?”正要走出教室的韩轩朗听到我和他说话,停下了脚步,转身向我走来。
韩轩朗同学的作文写得特别棒,他的作文常常被我当作范文给同学们讲解,对同学很有启发。
听轩朗的父亲讲,轩朗从小就喜欢阅读,现在每天还坚持阅读两个小时,这为他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常对学生们说,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阅读,这对提高自己的视野和鉴赏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只是轩朗的身体有些弱,缺少锻炼。
这样的体质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繁重、紧张的学习。
我为韩轩朗欣喜中,又升起丝丝担忧。
我将他胸前的红领巾整理了下,说道:“王扉光的作文写得一直不理想,我讲了许多,对他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你能帮帮他吗?从你的角度,把你写好作文的经验和体会讲给他听,对他也许会有所帮助和提高!”李良旭韩轩朗腼腆地一笑,说:“嗯,那我试试吧!”放学了,我招呼正要离开座位的王扉光。
王扉光抱着一只篮球过来了。
我说道:“扉光,你体育很好,下次打球、跑步,喊下韩轩朗,让他和你在一起多锻炼下,让他也像你一样强壮起来!”王扉光高兴地答应了,还即兴将篮球在手指上快速地旋转起来。
看着那旋转的篮球,我开始了美好的憧憬。
王扉光是体育委员,体育成绩非常好,浑身充满了活力,在他的身边,有不少这样体育成绩非常好的同学,他们跑步、投掷、打球……样样拿得出手。
班上几十名学生,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闪光点,那些闪光点,如果播撒开来,在更多的同学身上闪烁,这是多么美丽的事。
我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
几天后,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幕情景:教室里,韩轩朗在给王扉光讲如何写好作文,他们的周围围着不少人,全都听得津津有味;操场上,王扉光不时将球传给韩轩朗,韩轩朗过人、投篮,一气呵成。
场边,响起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我为学生们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感到无比高兴。
这种潜移默化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鼓励,不仅增进了友谊,也提高了学习成绩,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棵树,那些树,随风摇曳,枝叶之间互相碰撞、摩擦,就像在互相抚慰、呢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促进式教学”解读本刊特约记者张俊平蒋保华“学校将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同学们想邀请中央电视台的哪些人来做主持人?请推荐两男两女。
”学生提议邀请李咏、崔永元、董卿、杨澜。
“如果从这4个人中选择一男一女来主持,有几种不同的方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举出来。
”学生有的用姓名、有的用姓、有的用姓的声母等列举出了各种搭配方法……这是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校)孟国伟老师在“六一”前夕执教《搭配的规律》一课时的片断。
在这样的课堂里,分明能让人在学生身上感受到游戏式的学习趣味、无法遏止的学习激情、个性化思维的跃动以及由此带给他们的持久学习力。
而这,正是这所百年老校一直汲汲追寻的“课堂教学之梦”!正是对教学真义矢志不渝的追寻,华校的学生成了爱学习的天使,教师成了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牧者。
激扬生命,醒在树上的花朵对“学习力”的研究始于华校对当下学习生态的理性审视与自觉担当,教育必须捍卫儿童学习的天性,于是,他们将“学”转化为“玩”,将“教”皈依于“学”,由此让学生获得探究的兴奋、慎独的沉静、发现的激动、成功的狂喜,而这些正是学习的动力所在。
1.学习就是引发思考、发展思维学生顺利地学会了应用圆柱体积公式,马金花老师又增加了一节数学阅读课《巧求圆柱的体积》。
她发现在解决已知圆柱侧面积和半径求其体积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是按常规思路思考的,即先求圆柱的高,然后用体积公式求解。
“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一个学生提出质疑,随后问大家,“我这样做行吗?”这位同学被请上了讲台,讲解他与众不同的方法:“用侧面积的一半去乘半径。
”马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和解释,而是问大家“能解释这样做的道理吗?”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摆弄学具,有的仔细阅读老师印发的阅读资料,有的小声讨论,进入深度思考之中,几分钟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老师我研究出来了!只要把拼成的长方体,让它的前面倒下来,也就是让侧面积的一半成为底面积,半径作为高就可以了!”好一个“倒”字!它形象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也为学习伙伴提供了领会的通道。
这是课堂中弥足珍贵的资源,其实学习就是要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在华校,“学习”总是在思维中发生的。
这既与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精神传统相关,也与现任校长吕水庚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相关。
在吕校长看来,学校教育必须突破过去对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后反复练习以取得高分”的狭隘理解,改变过去学生“埋首书城、纵身题海”的“苦行僧”形象,祛除过去教师主宰孩子一切的权威行为,让孩子回到自我,回到对未知世界的自觉探求的渴望中,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
2.在“玩”中唤醒学生学习张春明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科学文库《小时候我想知道的》,这是个一套12本的“大部头”。
张老师与孩子们商量决定,读后要模仿学生喜爱的电视栏目形式,进行科普主题知识竞赛,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
竞赛游戏分为若干环节,第一部分是“开门大吉”,规则是每6个人组成一组,一组里每人准备五道题,轮流回答。
如果能答对本组其他5人出的5题中的3题,即可获得参加班级“一战到底”的门票。
孩子们奇思妙想,有的问题模仿“幸运52”的问法“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这是哪种动物”;有的是模仿“青歌赛”中的知识问答的形式,出成了选择题;也有的抓住书中“考考你”或出示动物图片,模仿“开心辞典”出成了问答题……在这轮竞赛之后,竟有23人拿到了“一战到底”入场券进入游戏第二环节。
台上选手屏气凝神,你争我抢……经过一轮轮淘汰,张艺阳同学冲击“站神”成功,现场爆发热烈的掌声。
学生爱学习,更爱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
张老师将阅读与玩合而为一,让个人阅读与班级分享相得益彰,整个班级的阅读由此风生水起,学生在鲜活的“游戏”阅读中感受到清新和快乐。
华校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遵奉的信念:“高人玩世。
”在他们看来,儿童天生就是一个玩耍的精灵,是“游戏”的钟情者,是生命的梦想家。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欲、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成就感和童真的善良等都在“游戏”中得以唤醒,而“游戏”本身又往往会成为智慧的源头、学习的开端。
老师们把课堂中的“学”转化为儿童喜爱的“游戏”,在“玩”中让学习与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紧密相连。
于是,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故事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小课题研究、课本剧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增进了他们的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适的思考,快乐的进步。
3.让“教”皈依于“学”“一个成人每小时走1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比成人快5千米,一辆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道习题。
大多数学生解答为:10+5=15(千米)15×3=45(千米)。
而在黑板上板演的小郑同学列出5×3=15(千米)后就停住了。
下面的学生对他的做法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叫了起来:“错了,错了。
”小郑满脸通红地停在那里。
“真的错了吗?”许云平老师打断同学们的争吵。
“也许,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我们来一起帮帮他?”很快,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思考起来。
“有了!”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和小郑耳语了一番。
小郑开始往下解:10×3=30(千米)30+15=45(千米)。
许老师欣慰地说:“看来,小郑其实很聪明,只是你们没有让他思考完整。
”小郑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教”的起点在哪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教”皈依于“学”。
面对学困生,老师一句“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既是对小郑同学的安抚与鼓励,巧妙地推动他建立学习自信心;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提醒与鞭策,引导他们进入思维,让教幻化为学。
华罗庚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华校正是赓续这样的传统,提出“教师即促进者”的理念,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要皈依于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促进学生自己去“学”。
要通过对课程资源及教学内容的改造,方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浸沉于自觉、自主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通过提供学习探究的支架与策略,促进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模仿走向创造,从完成任务走向自我实现,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成为醒在树上的花朵。
激活能力,一树一树的花开华校对“促进式教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找到了自我促进、相互促进、媒介促进、评价促进学生“学”的路径。
为了让学生从“爱学”走向“会学”,学校要求学生“做中学”,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转识成智,形成解决问题的智慧,而这些正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
4.亲历知识:循着数学家的足迹谢丽老师在执教《勾股定理》时发现,从知识层面来说,如果仅仅将勾股定理做符号化的介绍,几分钟就结束了。
可是,勾股定理是怎么发现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如何利用它去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这些往往被忽视了,但这却是知识真正存在的价值。
于是,她将课堂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式”的探究上。
“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从地砖上有了发现,凭着他敏锐的数学头脑猜想结论,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进行研究。
”谢丽老师带着学生循着数学家的足迹,从“特殊—一般—特殊”,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研究”了勾股定理的“前世今生”,让知识学习变得全面而立体。
“循着数学家的足迹”,意在重新“激活”书本,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与事物、与他人进行多向互动,在动态生成与自我反思中体验知识的活性与价值,从而洞悉真理的秘密,寻求智慧的生成。
华校一直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将知识与生活无缝对接、紧密相联。
他们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情感体验比得到知识本身更重要。
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感性认识——感悟——知识——反思”几个环节,相互之间不能跨越。
传统学习中常常是去头去尾重知识,或者直接从“感性认识跳到知识”,华校的促进式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暴露问题,在理性辨析中建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智慧,从而“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立人格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学校多管齐下,或是打破场所限制,进行资料搜索、实验探究、假设验证、质疑创新,在“贯古通今”中“知其所以然”;或是打通学科以主题建构“知识链”,在融会贯通中“知其所有然”。
为此,华校老师们下功夫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主动寻求和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加以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探索知识,以实现意义建构和自我完善。
5.融汇生活:保持知识的“鲜活状态”毛海鹰老师执教《刷子李》之后,看到孩子们兴致很高,便借机推荐《俗世奇人》中其他写人的文章,并建议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自己喜欢的写人文章。
很快孩子们收集的文章就贴满了教室的墙壁,班级博客里也有了“人物文章专栏”。
课余,在教室中驻足欣赏的、在班博中评价留言者众。
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阅读着、品味着、比较着一篇篇不同类型的写人文章,还时而为自己的发现欢呼雀跃,时而又为一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文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的?”一个个充满开放性的问题在学生的“人物研究报告”中处处可见。
一段时间后,大家便开始总结写人文章的共性,迈上了自己的写作之旅。
一个月后,孩子们的《班级人物志》新鲜出炉。
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从赏析评论到写作实践,从知识习得到生活素描,毛老师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主动学习的热潮中,让学习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使知识保持“鲜活的状态”。
教师们一直在学校倡导的“大教育”、“大视野”、“大智慧”的氛围里摸索,努力“破陈出新”,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存在,而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
学生时时可以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熟悉的风景、喜爱的活动,学习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呼吸。
一旦把学生置于这样一个真实、完整的情境中,他们就成了学习的“精灵”,成了精神的“冒险者”,所建构的知识是“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自然富有了“个人意义”与“生命价值”。
学生就在不断获得成功的“高峰体验”中,激发内心无法遏止的追求意志和力量,转向一个个更为自信的新的挑战中。
6.转识成智:寻求个性生长的路径孟国伟老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分小组借助学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了近十种的解法。
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探究和交流中丰富着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