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清明节》供四年级用
清明节(教学设计)小学生主题班会
![清明节(教学设计)小学生主题班会](https://img.taocdn.com/s3/m/6df37c4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f.png)
小学班会教案清明节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缅怀先人的美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祭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历史背景。
2. 祭祀活动的具体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和感受。
二、学习清明节知识1.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讨论祭祀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祭祀活动的意义和组织形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四、动手实践1.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清明节祭祀用品,如纸钱、花环等。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祭祀用品的制作。
五、祭祀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祭祀活动,向先人表达敬意和怀念。
2. 学生参与祭祀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的收获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清明节的认识程度。
2. 学生祭祀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本次班会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祭祀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同时,通过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清明节的历史背景详细补充和说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据史书记载,寒食节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而清明节则是在汉代正式形成的。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精品教案(通用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精品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ed945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7.png)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国传统节日》一章节中的清明节部分。
详细内容将包括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发展、民间习俗以及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故事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掌握清明节相关的民间习俗,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 领悟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故事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重点:掌握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发展、民间习俗以及相关诗词、故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清明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发展,讲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3. 民间习俗学习:讲解扫墓、踏青、放风筝等清明节民间习俗,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4. 诗词、故事学习:学习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其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5.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族的清明节习俗,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关于清明节的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清明节:起源、历史发展、民间习俗、诗词、故事。
2. 重点词汇:扫墓、踏青、放风筝、寒食、介子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发展。
(2)介绍自己家族的清明节习俗。
(3)分析《清明》这首诗的意义。
2. 答案:(1)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寒食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示例:我家在清明节会去扫墓,为先人烧纸钱、祭拜。
(3)《清明》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俗文华清明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中华民俗文华清明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6f8cc23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1.png)
中华民俗文化——清明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传统习俗,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清明节的特色食品——青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对清明节诗词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2.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3. 清明节的特色食品——青团的制作方法4. 清明节诗词的学习5. 清明节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传统习俗,青团的制作方法,清明节诗词的学习。
2.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和诗词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诗词音频、手抄报制作材料。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
2. 讲解:讲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传统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
3. 实践:教授青团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清明节的传统。
4. 学习:学习清明节诗词,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
5. 活动:组织清明节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板书设计1. 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2.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3. 清明节的特色食品——青团的制作方法4. 清明节诗词的学习5. 清明节主题的手抄报制作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要求包含清明节的起源、历史和传统习俗。
2. 制作一份清明节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包含诗词、图片等元素。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让学生初步感知清明节的文化氛围。
问题引导: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习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讲解历史背景:详细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介子推的故事,以及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教案(通用(1)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教案(通用(1)](https://img.taocdn.com/s3/m/8dd16f4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1.png)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章《民俗文化》中的《清明节》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清明节的起源、历史背景、民间传统习俗、食俗、诗词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背景,认识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2. 学会描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食俗,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通过诗词赏析,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清明节的历史背景、诗词赏析。
2. 教学重点:清明节的民间传统习俗、食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图片,引发学生对清明节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历史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清明节的民间传统习俗、食俗。
(3)教师选取典型例子进行讲解,如《清明》这首诗的赏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食俗。
(2)进行诗词赏析练习,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明节起源历史背景传统习俗食俗诗词赏析2. 《清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以《清明节》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了解的清明节习俗。
(3)赏析《清明》这首诗,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2)学生发挥,合理描述即可。
(3)学生个人感受,不强求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实践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2)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故事等,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3)开展“我心中的清明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灵活性7. 课后反思的深度与拓展延伸的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
中华民俗文华 清明节(教案)-2021-2022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中华民俗文华 清明节(教案)-2021-2022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0350ee6bd97f192279e9fa.png)
中华民俗文华清明节教学目标:通过对清明节的习俗讲解与诗文鉴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重点:诗文阅读,鉴赏其间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民族文化中对生死大事的态度。
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朴树的歌曲《旅途》)“我梦见一个孩子,在路边哭泣,他丢失了他的气球,在遥远的山谷。
老爷爷把它系在屋顶上,等着爸爸带你去寻找,有一天爸爸走累了,就走失在茫茫的那个山坳,像那只气球,再也找不到。
我们路过森林,路过湖泊,路过沙漠,路过荒原,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路过幸福,路过痛苦,路过一个女人的温暖和眼泪,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与孤独……”这首歌充满了预言和暗示,大家读懂了吗?哈姆雷特发出永恒的质疑: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但是在某个时刻,生存与死亡,竟然同时被纪念,这就是清明节。
二、民俗文化基本知识介绍1、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2、清明节的活动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心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例如:(1)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四年级语文课件 清明课件
![四年级语文课件 清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caaf2bbcd126fff7050b4b.png)
清明时节,小雨纷纷 地下着,在路上行走的 人看上去都是悲伤愁苦 的样子。 向行人询问酒家哪里 有,放牛的儿童指向远 处的杏花盛开的村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 多彩的,除了讲究禁 火、扫墓,还有踏青、 荡秋千、打马球、插 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 活动。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欲:好像
断魂:悲伤痛苦的样子。
何处:在哪里。
遥:远处。
你能写出表示“欲断 魂”的成语吗? 哀痛欲绝 痛不欲生 悲痛欲绝 哭天抢地
清明节—青团
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 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 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正仪镇中心桥南一 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 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而后在改进 团子馅心上又下了功夫,用百果心,采用枣子去核切成细粒,加白 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另一种是豆沙心。在这两种馅心做成的团 子中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压 舌生香,其味醇美。从此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黄天源、 上海沈大成而闻名于江浙一带。
清明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 代,已有温升高,正 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 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 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 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 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 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 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教案
![《清明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92896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c.png)
《清明节》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清明节》。
教材通过讲述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有关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尊重。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清明》、《登高》的阅读理解,以及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学生能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有关故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教材。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清明节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清明》、《登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生字词。
3. 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清明》、《登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口语表达(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清明节板书内容:清明节来历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故事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1)清明节是____________的传统节日。
(2)请简述课文中提到的清明节的习俗。
(3)请复述课文《清明》的故事情节。
2. 调查了解家乡的清明节习俗,下节课分享。
答案:1. (1)我国(2)扫墓、踏青、放风筝等(3)课文《清明》讲述了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偶遇老农询问酒家位置,表达了对故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中华民俗文华 清明节(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中华民俗文华 清明节(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a2df19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0.png)
中华民俗文华清明节(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历史渊源;2.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食品文化;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清明节的由来和历史渊源;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食品文化。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2.如何在浓烈的现代文化背景下,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清明节的由来和历史渊源(10分钟)在课堂上,我将首先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清明节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先祖、扫墓祭祖而设立的。
同时,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通过讲述清明节的由来,让学生明白清明节不仅是一个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食品文化(15分钟)在介绍完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后,我将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食品文化。
包括扫墓、祭祖、踩青、放风筝、清明节糕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遗产。
同时,这些习俗中的美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如清明节糕、清明豆腐等,都是让人垂涎的美食佳品。
3. 清明节文化体验活动(2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将在课堂上安排清明节文化体验活动。
这个活动将包括四个环节:1.制作清明节糕:教师会在前期将清明节糕的原料准备好,并将自己的制作过程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们分成小组,亲手体验清明节糕的制作过程,体验为祭祖焚香做点心的感觉。
2.扫墓祭祖:学生们将在教学楼的草坪上体验扫墓祭祖的过程,包括烧纸、点香、摆献等环节,让学生了解扫墓祭祖的仪式感和庄严氛围。
3.踩青:学生们将在校园内寻找青草,然后将其用来制作清明花篮。
这是一个传统的踩青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踩青和制作清明花篮的乐趣。
4.放风筝:学生们将在教学楼的操场上放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游戏乐趣。
清明节主题班会四年级课件
![清明节主题班会四年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28b28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4.png)
03 清明节与传统文化
清明节与诗歌
总结词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与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
详细描述
在古代,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踏青、扫墓,并创作诗歌来表达情感。这些诗歌 通常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和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清明节与绘画
01
总结词
清明节也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画家们通过画作来表现春天的气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空旷的地方放 飞风筝,欣赏风筝在蓝天白云中飞翔的美景。
清明节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清明节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传承 和发展。
在传承清明节习俗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创新,例如开 发更多具有现代元素的清明节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其中,让清明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息和人们的情感。
02 03
详细描述
在清明节期间,许多画家会创作与清明节相关的画作,如扫墓、踏青等 场景。这些画作通常以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展现春天的美丽和人 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推荐画作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清明节与传统手工艺
总结词:清明节与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手工艺品都与清明节相关。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设计制作清明节手抄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清明上河图、踏青 、扫墓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主题班会活动策划
总结词
增进学生对清明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
详细描述
策划一场以清明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PPT展示、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 解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同时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清明小学课程教案模板
![清明小学课程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8afe24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0.png)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2. 清明诗文的欣赏和创作。
教学难点:1.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2. 清明诗文的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清明节相关图片、诗词作品。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清明》。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是什么节日吗?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引发学生对清明节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好笔记。
三、课文阅读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清明》,注意节奏和语气。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
四、诗词欣赏1. 教师介绍清明节相关的诗词作品,如《清明》、《清明即事》等。
2. 学生欣赏诗词,并尝试背诵。
五、创作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诗词作品,创作自己的清明节诗词。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清明节的传统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2. 撰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阅读、欣赏和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清明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清明节班会通用版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清明节班会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8953b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e.png)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清明节班会通用版教学内容本节班会课旨在通过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清明节的起源和演变2. 清明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3.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4. 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2. 清明节习俗的传承与发展3. 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入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清明节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 PPT课件:包括清明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内容。
3. 纸质材料:包括清明节的诗词、文章等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清明节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
2. 讲解:详细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清明节。
3. 讨论:分组讨论清明节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互动:进行清明节知识问答,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清明节的起源2. 清明节的习俗3.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4. 爱国主义教育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要求内容包括清明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
2. 选择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词,进行背诵并理解其意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了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学传统文化课程二十四节气清明(课件)(11ppt)
![小学传统文化课程二十四节气清明(课件)(11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397f1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f.png)
射 柳
拔 河
放风筝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目录
一 清明的由来
二 清明的气候
四 清明的诗词
三 清明的习俗
第一部分清明的由来
清明的由来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第二部分清明的气候
——清明日(唐)李建勋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唐)孟云卿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唐)白居易
感谢观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清明节》供四年级用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清明节》供四年级用](https://img.taocdn.com/s3/m/a3eaf80e0066f5335a812156.png)
--------《清明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供三、四年级使用)“清明节”文化专题活动方案时间:3月21日——4月10日(20天)内容:风俗习惯。
第一阶段:清明节我知道1、知道今年的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九是清明节。
2、清明节简介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4、清明节的习俗:第二阶段:清明节诗词、对联诵读1、经典诵读课,每天一首。
2、鼓励多背诵,并评选每周诵读之星。
第三阶段:宣传总结1、手抄本2、黑板报3、踏青、扫墓、习作展4、班级诗词诵读比赛5、教师活动总结《清明节》●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清明●会背诵有关的诗●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并能整理成文章。
第一单元: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教案《清明节》反思
![教案《清明节》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1b97b5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9.png)
教案《清明节》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清明节》。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清明节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民族传统文化。
课文内容详细介绍了清明节扫墓、祭奠先人、踏青等传统习俗,同时强调了尊老敬老、缅怀先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读写和运用;2. 使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民族传统文化。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尊老敬老、缅怀先人的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清明节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民族传统文化。
3.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清明节期间传承传统文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词语写两遍;2.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清明节的理解,以及对尊老敬老、缅怀先人的看法;3. 调查家庭成员对清明节的了解,分享你的调查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清明节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尊敬英雄、缅怀先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清明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清明节》。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清明节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民族传统文化。
清明节教案(通用
![清明节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72d43a5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5.png)
清明节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清明》,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同时感受古诗的魅力。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明》。
2.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如“魂”、“断肠”等。
3. 诗意理解: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清明》,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掌握诗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清明》,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明节的风俗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清明》。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清明》,勾画出生僻字词,尝试理解诗意。
3. 课堂讲解:a. 诗人背景介绍:介绍杜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b. 字词讲解: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如“魂”、“断肠”等。
c. 诗意讲解: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诗意,绘制一幅清明节的图画。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清明》2. 作者:杜牧3.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生僻字词:魂、断肠5. 意境: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清明》的诗意,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
答案示例: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扫墓、祭祖,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杜牧的《清明》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清明节教案模板小学
![清明节教案模板小学](https://img.taocdn.com/s3/m/dd1c0d6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e.png)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清明节的纪念意义。
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2. 如何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清明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清明节的手工制作材料。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清明节的资料、制作清明节的手工制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讲述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或展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哪一天吗?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二、讲授新课1. 清明节的来历-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历史起源,如纪念介子推、寒食节等。
-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了解清明节的历史背景。
2. 清明节的习俗- 教师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插柳等。
-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清明节习俗的资料。
3. 清明节的纪念意义- 教师讲解清明节纪念的意义,如缅怀先人、传承文化等。
- 学生讨论清明节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三、实践活动1. 制作清明节的手工制品- 学生分组,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制作清明节的手工制品,如风筝、柳枝画等。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感受。
2.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如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2. 收集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或传说,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清明小学课程教案模板设计
![清明小学课程教案模板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78a86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0.png)
课程年级:四年级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掌握清明节的习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调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清明节的由来2. 清明节的习俗教学难点:1. 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的内在联系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清明节文化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清明节相关资料、清明节习俗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清明节的资料、调查问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清明节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节日?你们对清明节有哪些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清明节的由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讲解这些习俗的寓意和背后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清明节习俗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该习俗的起源、发展、现状等。
3.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实践活动,如制作风筝、踏青、祭扫等。
2.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清明节文化,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清明节的历史、习俗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小组合作: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合作效果等。
3. 实践活动: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活动成果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堂环节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提高了民族自豪感。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清明节的由来 四年级作文
![清明节的由来 四年级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aeae6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4.png)
清明节的由来四年级作文提到清明节,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我们国家的节日之一,那么清明节的寓意和来历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哦!清明节,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在清明节这天大家都会缅怀先烈、祭拜祖先,对已经去世的亲人表达哀思,以此找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给后辈树立榜样。
清明节风俗习惯很多,有扫墓、插柳、踏青、拔河、游乐、植树、鞠躬、放风筝、荡秋千和禁火寒食等。
在清明节最主要的一项风俗习惯就是扫墓,大多数人都很侧重给先祖扫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供三、四年级使用)“清明节”文化专题活动方案时间:3月21日——4月10日(20天)内容:风俗习惯。
第一阶段:清明节我知道1、知道今年的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九是清明节。
2、清明节简介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4、清明节的习俗:第二阶段:清明节诗词、对联诵读1、经典诵读课,每天一首。
2、鼓励多背诵,并评选每周诵读之星。
第三阶段:宣传总结1、手抄本2、黑板报3、踏青、扫墓、习作展4、班级诗词诵读比赛5、教师活动总结《清明节》●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清明●会背诵有关的诗●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并能整理成文章。
第一单元: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第二单元: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第三单元:罗庄街道第四小学“清明节”诗文诵读一二年级推荐(供参考)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罗庄街道第四小学“清明节”诗文诵读三四年级推荐(供参考)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罗庄街道第四小学“清明节”诗文诵读五六年级推荐(供参考)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唐】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唐】郑准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