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阿难有一个故事

合集下载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景象: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

摩耶夫人在湖边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

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树下休憩。

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献给佛祖。

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

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便宣布将“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下两只小鹿。

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

正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源后回来再杀她。

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

”母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

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

”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

一天,阿难乞食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伽女,毁了戒体。

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

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

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

佛陀十大弟子佛陀十大弟子:佛陀十大弟子指释迦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圣、十弟子。

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

随乐欲各执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偏长,故称第一。

十弟子分别是:一、舍利弗,智慧第一。

二、目犍连,神通第一。

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四、阿那律,天眼第一。

五、须菩提,解空第一。

六、富楼那,说法第一。

七、迦旃延,论义第一。

八、优婆离,持律第一。

九、罗睺罗,密行第一。

十、阿难,多闻第一。

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决诸种疑问,故有「智慧第一」之称。

师广习世间之技艺、通晓四吠陀论,又了解其他诸论,年十六已能催伏其他议论。

闻佛弟子说佛所说之因缘法,即能了解诸法无我之理。

师素来通晓外典,故归佛后屡能催伏外道。

摩诃目犍连摩诃目犍连:神足轻擧,能飞到十方。

故称「神通第一」。

幼与舍利弗亲交。

与舍利弗一起出家,随六师外道之一删闍耶修学。

后受舍利弗之引导,皈依佛。

其修行特色为得天眼、天耳、知他心,及能之过去未来之神通。

为救陷于饿鬼道之母,乃从佛所教,修盂兰盆供。

又提婆达多破僧团时,与舍利弗同至伽耶山,使五百之徒众复归佛。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行十二头陀,因能忍受苦行,故称「头陀第一」。

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棃耶为妻,皆不好五欲,后一起出家。

师受佛教化,发正智,奉上比丘之大衣,着佛所授与之粪扫衣。

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

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故事,在禅家上甚为著名。

佛将无上正法付嘱于师,为佛灭后诸比丘之大依正。

须菩提须菩提:恒好空定,能通达空之义理,故称「解空第一」。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由天下降阎浮地时,众人皆前去礼佛。

师正缝衣,欲往迎时,顿生一念,乃愿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今所归命实为真正之法聚,遂还作缝衣。

富楼那富楼那:又作满愿子。

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故有「说法第一」之称。

师说法之时,先以辩才使众座生欢喜。

次以苦楚之言,责切其心。

终以明慧教诲空无,令闻者解脱,从之证果至入涅槃度化者九万九千人。

迦旃延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教,故称「论义第一」。

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

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韩旭东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摘 要:《阿难》中的男主人公阿难身份难辨,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人物身份的混淆性钩织了一部似幻实真的作品。

本文从身份问题出发,从文本的行文细节处来探析阿难的真实身份以及他的去向等等,折射出了虹影本人的国族观与世界意识。

关键词:虹影;《阿难》;身份;国族[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39-01《阿难》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了印度,这使这部海外华裔作家创作出的文本具有一种双重的跨文化视点:从创作主体上看,虹影长期旅英,在中西文学的阅读体验中创立了一种具有特色的跨文化女性写作;从书写客体上看,由中国/海外作家书写的“印度故事”也为文本本身打上了一种双重文化印记。

同时,从故事的主题上看,文本具有暧昧性和模糊性。

作者用写侦探小说的手法,通过空间的位移,一步步揭开了故事的真相——用侦探揭秘的形式裹挟一个关于反腐败、赎罪、跨文化旅行的故事。

“《大智度论》上记载: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苦,谓之内苦。

外苦亦有二种,一位恶贼虎狼之害,二位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

也就是说,所谓内苦,是指身体的病痛和心理、感情方面的痛苦;所谓外苦即包括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

”[1]佛教假定以人为主体所生存的外在世界是一个“苦”的大环境,这种苦既包括肉体所收到的一种物理侵害,具有实体化的性质,也包括人在思考世界、与人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体会到的一种精神上的困惑。

如果想超脱这个以苦为主要基调的世界,则需要通过赎罪、忏悔的方式来达到一种“灭”的境界。

“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幻无常、假而非真的,人生在世也是烦恼无穷、苦多乐少。

而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阵地,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槃。

”[2]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俗世世界充满了苦,而摆脱苦的方式是要通过对佛、禅的参悟和理解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洁净。

佛祖弟子阿难的故事

佛祖弟子阿难的故事

佛祖弟子阿难的故事
今天给你唠唠阿难的故事。

阿难啊,那可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呢。

这阿难长得那叫一个帅气,而且记忆力超强,就像一台行走的记忆储存器。

传说阿难跟着佛祖到处弘法。

有一次,他们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人对佛法半信半疑的。

阿难就站了出来,他凭借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佛祖讲过的那些精妙佛法,一字不落地就给说出来了。

那声音就像有魔力一样,把周围的人都吸引住了。

大家一听,哇,这佛法真是博大精深啊,于是很多人就开始信佛了。

不过阿难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呢。

有个女妖精,看中了阿难的帅气和他在佛门中的地位。

这妖精就使了些妖法,把阿难给迷惑住了。

阿难当时就有点晕头转向的,差点就犯了大错。

还好佛祖及时发现,把阿难给解救了出来。

阿难这时候才恍然大悟,自己还是修行不够啊。

经过这次教训,阿难更加努力地修行。

他就像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把这次的经历当成了自己修行路上的一个大考验。

后来啊,他继续跟着佛祖,把佛法传播得更远更广。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就算是像他这样佛祖身边的弟子,也会遇到诱惑,但是只要坚定信念,就能克服困难,继续在修行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阿难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修行历险记,让后人也能从他的故事里学到不少东西呢。

[因果报应真实故事]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

[因果报应真实故事]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

[因果报应真实故事]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1) [儿女因果报应真实故事]佛教因果报应故事1.难逃一劫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大臣,看相的人判定他一定被杀死,他就非常警惕戒备,日夜以兵自卫,以至于带剑睡卧。

有一天,大臣请佛在早晨赴斋,佛不接受,告诉国王说:“此臣今夜必死。

”这天晚上,有四个臣子,在大臣家防守。

妻子看见丈夫熟睡,就代替他拿剑。

没有多久,妻就睡去,落下的剑砍断了大臣的头。

国王听说大臣死了,怀疑四臣与妇私通,就砍断了他们的右手。

阿难问佛何因,佛说:“这个人前世是牧羊儿,他的妻子是白母羊,四臣都是盗贼,看见小儿牧羊,同举右手,指着白羊对牧童说:‘杀了它给我们吃。

’牧童哭着听从了他们话。

因此,今天辗转酬报。

”(详载《杂譬喻经》上卷) 2.落网大鱼从前,世尊在王舍城中,看见捕在网里的一条大鱼,身上有很多头,每个头都长得不同。

世尊看见后,进入慈心三昧,就喊此鱼,鱼即答应。

世尊问道:“你的母亲在哪里?”鱼回答说:“母亲在厕所中作虫。

”佛对各比丘说,这一条大鱼,在迦叶佛时,作三藏比丘,因为常常骂人,所以得多头报应,他的母亲这时受他供养,所以现在落在厕所中为虫。

(见《好生录》)3.失目因缘从前阿育王妃莲花夫人,生了一个儿子,面貌端正,目象拘那罗眼,就取名为拘那罗。

王很爱他,后来与妃子,一起到鸡头末寺,会见尊者夜奢。

夜奢知王子的前因,将来一定会失眼,就为他们说眼无常法。

当时王的正皇后,爱慕王子的容貌,强迫他乱某,王子不依从,皇后很痛恨,一心想要挑去王子的眼睛。

后来乘阿育王病了,王子在外,讨伐北方干陀罗国(属北天竺国)之机,皇后就假发帝命敕书,叫人挑去王子的眼睛。

王子当时虽受痛苦,但想到尊者所说眼无常的话,深深厌恶血肉形骸,愿求清净慧眼,马上获得斯陀含果。

以后王子,回到本国,父亲还不知王子的事,忽见儿子两目已盲,形容枯悴,衣裳破烂,伤心痛哭,询问缘故。

王子回答说:“这是父王的意思,有敕书在。

”王大怒,推求敕书是王后所为,就要杀她。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就是从道德行为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而唯利是图的投机者,必然会落得“害人终害己”的下场。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奢侈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就难以放弃。和地球的资源一样,人的福报也是有限的,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著财富的话,那么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很多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而从事世俗劳作更是在浪费生命。这也使得社会对佛教形成了诸多误解,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学佛和追求财富真的不可兼得吗?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与此同时,往往还肩负着家庭责任。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后代,为人子女者要赡养老人,这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佛教徒要慈悲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连身边的亲人都无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仅如此,作为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如果我们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并加深社会对佛教徒的误解。

佛陀弟子阿难化身石桥的典故

佛陀弟子阿难化身石桥的典故

佛陀弟子阿难化身石桥的典故
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

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会有多喜欢? 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
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

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佛教的故事最能开悟人生,增长人的内在智慧。

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经典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经典故事1佛陀的比丘弟子中,长得最年轻最漂亮的是阿难尊者,他有庄严得如满月似的面容,有清净得如莲花似的眼珠,加之他非常聪明伶俐,佛陀所有应机的说法,听到他的耳中,他就不会忘记。

他是很得佛陀的欢心和重视的人,常受佛陀的称赞,也常带给佛陀的麻烦。

有一次,阿难从不触民村庄托钵乞食回来的途中,见到路旁的井边,有一个奴隶阶级的年轻姑娘,正在汲水。

一看她的打扮,就知道她是被人认为贱族的女人。

但阿难对她并没存鄙视的心,他因为口渴,希望这位姑娘布施他一钵清净的井水。

这位姑娘名叫摩登伽女,她因为自己是下贱种族的身份,不敢把水呈献给阿难,她娇羞的说道:『阿难比丘!我早就认识你,我对你早就发生敬仰,现在并非我可惜把水供养你,但因我是被人视为首陀罗的女子,供养你的水於你王族的身份反而不好。

』阿难摆摆手势,摇着头说道:『没有关系,你不要把我看作普通的人,我是沙门,我看谁都是平等。

在我的心里,是没有贵贱的区别,请你给我一点水,我实在口渴得很!』摩登伽女听後非常欢喜,很恭敬的用双手捧水给阿难,阿难一点没有轻视她的心,他对摩登伽女,很有礼貌的点头答谢,摩登伽女因此铭感五内,她再看看风度翩翩的阿难,不由自主的生起爱慕的心。

阿难吃好水归去的时候,她目送着阿难的背影,一缕情丝,万分爱恋,摩登伽女感到若有所失的神魂飘荡起来。

从此以後,摩登伽女在家中像是失去人生的乐趣,终日不是忧郁,就是沈思,眼看着花一样的娇容日见消瘦,她的母亲放心不下,再三盘问她究竟有什麽心事。

摩登伽女想不告诉母亲也不行,因此她就坦白的向母亲说道:『佛陀的弟子当中,有一个比丘叫做阿难,我前几天见到他以後,现在怎样也不能忘记。

他已经占有我整个的心房,没有他我感到生活无聊,人生也没有意义,我恳求母亲为我设法。

』母亲听後,皱着眉,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关於你终身的婚姻大事,有两种人,我的力量是没有办法:一是断除爱欲的人,二是已经死去的人。

最新的作文素材禅理故事_作文素材

最新的作文素材禅理故事_作文素材

最新的作文素材禅理故事素材源于生活,只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处处留心,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生活才能处处触动他们的灵感,让他们文如泉涌,滔滔不绝。

下面是橙子为您整理的关于禅理故事的最新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最新的作文素材禅理故事一心净国土净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亲自送到寺院去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正好碰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

禅师欣喜地说道:“你这么虔诚,每天都以香花供佛,根据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的人,来世的相貌一定美丽庄严。

”信徒很高兴,回答道:“这是应该的。

何况我自己也从中得益不少——我每次来到寺院,面对佛像,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

但是一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静纯洁的心呢?”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一定对花草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

换水时还要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1 / 5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静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呀。

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通过不断地忏悔、检讨,去掉我们的陋习、缺点,才能吸收营养,保持健康、活力和纯洁。

”信徒听后,欣喜地施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导,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无处不是禅意,又何必非要到寺院中生活呢?”最新的作文素材禅理故事二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一个青年去寻访住在深山里的智者,想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

“请问大师,在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初恋开始的那一天,还是事业成功的那一天?”青年问。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

佛陀阿难的故事

佛陀阿难的故事

佛陀阿难的故事在佛陀成道之后,他开始在印度的各地传道,教导人们如何摆脱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他的教诲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听从,其中就包括了一位名叫阿难的年轻人。

阿难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聪明好学,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却感到困惑。

当他第一次听到佛陀讲述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时,他深受启发,决定跟随佛陀学习。

在佛陀的教导下,阿难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明白了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摆脱轮回之苦。

作为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阿难跟随佛陀游历各地,传播佛法,帮助人们解脱痛苦。

他不仅在道义上受到佛陀的教导,还在修行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精通禅定和智慧,成为了佛教僧团中的一位重要领袖。

阿难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传说,有一次,佛陀和阿难一起前往一座城市传法,途中遇到了一头凶猛的大象。

大象横冲直撞,人们惊慌逃散,只有阿难站在原地,以慈悲心和平静的态度面对大象。

令人惊讶的是,大象竟然在阿难的慈悲力量下变得温顺起来,绕过他而去。

这个故事成为了佛教传统中的经典故事,也成为了阿难智慧和慈悲的象征。

除此之外,阿难还在佛陀涅槃后继续传承佛法,成为了佛教僧团的一位重要导师。

他在晚年时,曾经在印度的各地弘法,教导众多弟子,为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真理的追求,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

他的一生充满了慈悲和智慧,成为了佛教传统中的一位伟大导师。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心存善念,就能战胜内心的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阿难的故事,不仅是佛教史上的一个传奇,更是对每个人的一种启迪和激励。

让我们向阿难学习,用慈悲的心和智慧的眼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成就一番非凡的人生。

小张太子西游记中最神秘的小人物,他是什么来历?

小张太子西游记中最神秘的小人物,他是什么来历?

小张太子西游记中最神秘的小人物,他是什么来历?本文导读:本来,孙悟空并不认识此人,是日值功曹给他推荐的。

日值功曹这样说:这枝兵也在南赡部洲盱眙山蠙城,即今泗洲是也。

那里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神通广大。

他手下有一个徒弟,唤名小张太子,还有四大神将,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

你今若去请他,他来施恩相助,准可捉怪救师也。

日值功曹说的明白,虽然师父神通广大,但你要去请的是徒弟,即小张太子。

他要是来了,一定能捉怪救师。

事实上,小张太子来了之后,也被黄梅老佛的人种袋子收去了。

但是,之后弥勒佛祖不请自来,和悟空一起用计,擒下了黄眉童子。

于是我们想,小张太子是谁呢?为什么他武功看来平平,可是日值功曹却说他来了一定能“捉怪救师”呢?是不是日值功曹算准了,小张太子一失手,那弥勒佛祖一定会来呢?带着这个疑问,咱们进入一段上古时期的爱恨情仇恩怨传说吧。

.1.小张太子降服的“水猿大圣”真的是千古第一奇妖吗?说到小张太子,他有一段介绍自己的灌口,咱们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你要知我武艺,等我道来:祖居西土流沙国,我父原为沙国王。

自幼一身多疾苦,命干华盖恶星妨。

因师远慕长生诀,有分相逢舍药方。

半粒丹砂祛病退,愿从修行不为王。

学成不老同天寿,容颜永似少年郎。

也曾赶赴龙华会,也曾腾云到佛堂。

捉雾拿风收水怪,擒龙伏虎镇山场。

抚民高立浮屠塔,静海深明舍利光。

楮白枪尖能缚怪,淡缁衣袖把妖降。

如今静乐蠙城内,大地扬名说小张!这段灌口里,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小张太子曾经参加过龙华会。

据传,弥勒佛作为未来佛祖,下生之后,将在龙华树下(释加牟尼佛祖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哦)得道成佛。

其后,弥勒佛祖将在华林园里(释加牟尼佛祖是在给孤独园)的龙华树下三番说法,度脱上、中、下三种根基的众生。

这就是佛教寺院传统的龙华会的“渊源”。

那么,参加过龙华会的人物应该都有一定的来历。

《西游记》中参加过龙华会的人物包括骊山老母、猪八戒(早就知道此猪大有来头),还有就是小张太子。

佛说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

佛说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

佛说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最新版4篇)目录(篇1)1.故事背景和起因2.佛陀的教诲3.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4.结论和启示正文(篇1)故事发生在古印度的一个小村庄,有一个名叫阿难的年轻人,他一直在寻求幸福和解脱。

有一天,他听说佛陀来到附近讲法,于是他决定去请教佛陀。

当阿难见到佛陀时,他向佛陀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和解脱。

佛陀告诉他:“求人不如求己。

”阿难听后感到困惑,希望佛陀能详细解释一下。

佛陀便给阿难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统治着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但国王有一个心病,他总觉得自己寿命短暂,担心无法长久享受这人间的荣华富贵。

于是,他请教了很多智者和巫师,寻求长寿的秘诀。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依然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

佛陀告诉阿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应该自己去努力寻求解脱。

正如国王无法通过别人的帮助获得长寿一样,我们也无法通过别人的帮助获得幸福和解脱。

阿难听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佛陀的教诲:求人不如求己。

从那时起,阿难开始努力修行,最终成为了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达到了解脱的境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当自立自强,不要依赖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想到寻求他人的帮助。

然而,佛陀的教诲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解脱和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总之,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自立自强,不要依赖他人。

目录(篇2)1.故事背景和起因2.佛陀的教诲3.故事的启示正文(篇2)佛说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源于佛教经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而应该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古印度的一个小村庄,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名叫阿难。

阿难家里的庄稼受到了严重的虫害,他非常焦虑,担心今年的收成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他听说附近寺庙里有一位智慧高深的佛陀,于是他决定去请教佛陀,看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佛家经典故事

佛家经典故事

佛家经典故事
佛家经典故事源远流长,这些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下面是几则精彩的佛家经典故事:
1. 佛陀的出家
佛陀原名悉达多,是个印度王子。

有一天,他离开皇宫,走到城外,
看到了生老病死和出家人的苦痛。

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尘世,出家
修行。

经过严苛的修行,他最终成为了佛陀,得到了解脱。

2. 阿难提与佛陀的对话
阿难提是佛陀的得力弟子之一。

有一天,他问佛陀:“什么是最重要的
东西?”佛陀回答:“最重要的东西是觉悟。

”于是,阿难提开始了自己
的觉悟之旅。

3. 禅宗祖师达摩传法
禅宗祖师达摩来到中国,发现僧侣们身体虚弱,无法坚持长时间的修行。

于是,他创造了一种以打坐为主的修行方式,这就是禅宗。

达摩
将自己的教法传给了后来的禅宗祖师,使禅宗得以在中国发展壮大。

4. 普贤菩萨的誓言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的主要菩萨之一。

他曾发下宏愿:若有一切众生未曾成佛,我不入涅槃。

他愿意不放下任何一个众生,一直陪伴他们走向解脱的彼岸。

5. 爱好修行的胡僧
有一位名叫胡伯的僧人,十分热爱修行。

他经常在山中打坐,不畏严寒酷暑。

一次,他在一座山顶打坐,被大雪覆盖,结果无法动弹,最终离开人世。

当地的人们认为,胡伯已经得道成佛,于是将他尸身山葬,供奉成圣像。

以上是几个经典的佛家故事,这些故事代表了佛教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觉悟、慈悲和坚持修行。

它们不仅是佛教信徒的精神财富,也启迪了广大人民的心灵。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爱情故事[精彩]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爱情故事[精彩]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爱情故事阿难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祖的堂弟,少年英俊,相貌庄严。

佛陀有三十二相,阿难有三十相。

阿难相貌与佛陀很像,单独外出,有时会被误认是佛祖。

佛陀所有应机的说法,阿难听后都不会忘记。

他记忆力惊人,现在几乎所有佛经都是阿难听佛讲经后记在心中,佛涅槃后整理集结而成的,因此所有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四字。

阿难虽然是很得佛陀的欢心和重视的人,而且常受佛陀的称赞,是佛祖的侍者,但因修行不够努力只是证得了须陀洹,而他的师兄弟许多都证了阿罗汉果。

据《楞严经》记载,有次举行大法会后,佛陀带领许多弟子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阿难没跟上,于是就单独到舍卫城街上化缘乞食。

走了很久来到一个村落,钵还是空的,阿难又热又饿又渴。

刚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走到井边去化缘。

这名女子抬起头看见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发出赞叹:"多么庄严的比丘啊!"一念之间,她心里生起强烈的爱念。

这位女子就是摩登伽女。

据佛经记载,原来阿难与摩登伽女已经五百世做夫妻,此时相见,便不由自主。

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属首陀罗种姓。

是最低贱的阶级。

依据古印度种姓规定,首陀罗种姓的人为四种姓中最下阶级贱民,以除粪、扫街、做奴隶为业,他们既无权诵经、祭祀,不能与四种姓中的其余三个种姓交往,甚至不可以直接将水、饭食等亲自拿给其它三种姓的人。

而且摩登伽女是个妓女,所以当阿难向摩登伽女化缘时,摩登伽女犹豫不决,不敢供养阿难。

阿难知其原因,安慰她道,"佛陀教导四种姓平等,你虽属首陀罗种姓,但一样可以供养比丘饭食。

"摩登伽女听后很高兴,欢欢喜喜地将水和食物倒入阿难钵中,并一直深情注视着阿难,直到他离开。

摩登伽女回家后,便得了想思病,整日思念阿难,饭食无味,从此失去了人生的乐趣,终日忧郁难解。

眼看着花一样的娇容日见消瘦,她的母亲放心不下,再三盘问她究竟有什么心事,摩登伽女最后才告诉母亲她的心思,让母亲设法让她嫁给阿难。

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

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

解读虹影《阿难》中阿难的身份混淆问题《阿难》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了印度,这使这部海外华裔作家创作出的文本具有一种双重的跨文化视点:从创作主体上看,虹影长期旅英,在中西文学的阅读体验中创立了一种具有特色的跨文化女性写作;从书写客体上看,由中国/ 海外作家书写的“印度故事”也为文本本身打上了一种双重文化印记。

同时,从故事的主题上看,文本具有暧昧性和模糊性。

作者用写侦探小说的手法,通过空间的位移,一步步揭开了故事的真相――用侦探揭秘的形式裹挟一个关于反腐败、赎罪、跨文化旅行的故事。

“《大智度论》上记载: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苦,谓之内苦。

外苦亦有二种,一位恶贼虎狼之害,二位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

也就是说,所谓内苦,是指身体的病痛和心理、感情方面的痛苦;所谓外苦即包括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

” [1] 佛教假定以人为主体所生存的外在世界是一个“苦”的大环境,这种苦既包括肉体所收到的一种物理侵害,具有实体化的性质,也包括人在思考世界、与人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体会到的一种精神上的困惑。

如果想超脱这个以苦为主要基调的世界,则需要通过赎罪、忏悔的方式来达到一种“灭” 的境界。

“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幻无常、假而非真的,人生在世也是烦恼无穷、苦多乐少。

而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阵地,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涅。

” [2] 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俗世世界充满了苦,而摆脱苦的方式是要通过对佛、禅的参悟和理解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洁净。

同时,苦也是和污、不洁等词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想摆脱这种不洁与肮脏,同样要通过摆脱烦恼、了悟佛法的途径。

《阿难》中缺席的男主人公阿难,自由生活在一个苦的世界中,童年生活的黯淡与冷漠、情感的缺失导致了他在成年后自我欲望的膨胀,仿佛只能通过更多欲望、物质的获取才能弥补自己在童年时由环境带来的创伤。

欲望的膨胀犹如恶性循环,在文本中的主要表征为对金钱的渴求与性爱的撷取,这种俗世的罪恶导致了文本中阿难身份的难以指认性。

【作文】流水的故事

【作文】流水的故事
当他第二次回来的时候,阿难问佛陀:你坚持叫我去,但我是不是能做些什么来使那些水变纯净?佛陀说:请你什么事都不要做,否则你将会使它变得更不纯净。不要进入那条溪流,只要在外面、在岸边等待,如果你进入溪流,你将会把水弄得更乱,溪流自己会流动,你要让它流。佛陀说:你再去。当阿难第三次回到那条溪流时,水是那么清澈,泥沙已经流走了,枯叶也消失了。阿难笑了,他取了水快活地回来,拜在佛陀的脚下说:你教导的方法真是奇迹,你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只需要耐心。
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胸怀着对古人的敬意,他也许在告诉我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希望。我的双手仍旧捧着流水,刚才流水告诉了我那么多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李清照的柔情,李商隐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怅惘;太白桃花潭的送别,让我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友情;苏轼泛赤壁的雄壮,让我想到毛泽东金沙水拍云涯暖的豪情。听流水的故事,体现华夏文明长河的渊远,更让我学会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不屈与豪迈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是何等的一份悲凉,寂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大文豪李白与好友汪伦送别的诗句。
不远处,我看到两个依依不舍的朋友在送别。千尺的潭水啊,你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友谊,难舍难分,只恨相见甚晚。大江边上,我听到了苏东坡在高歌,他的豪迈一洗李煜、易安居士带给我的惆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中,我看见的是苏轼闲适的心情。
无常,是佛陀的基本教导,即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要有那么多的烦恼?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保持永恒,只要有耐心,只要等上片刻,那些叶子将会流走,那些泥沙将会再度沉淀,那些水就会再度变得纯净。一条小河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有时,生活里会有很多的烦恼,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些耐心。2、流水的故事_借古抒怀散文800字 我是一条鱼,妈妈总是这样说。

阿弥陀佛的故事

阿弥陀佛的故事

阿弥陀佛的故事相传,阿弥陀佛在很久以前是一个名叫弥勒的菩萨。

弥勒菩萨修行了无量劫,发愿要度化众生,但却发现自己的修行还不够成熟,无法实现这个伟大的愿望。

于是,他发愿要成为一个能够度化众生的佛陀。

在修行的过程中,弥勒菩萨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修行,最终成就了阿弥陀佛这个伟大的愿望。

阿弥陀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慈悲心和智慧,他发愿要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永恒的幸福。

他的慈悲之心,如大海般广阔,包容了一切众生的痛苦和苦难,他的智慧之光,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众生的迷茫和无知。

阿弥陀佛的故事也充满了感人的传奇色彩。

据说,有一位名叫阿难的比丘,曾向佛陀请教如何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陀告诉他,只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最终往生极乐世界。

阿难听了佛陀的教诲,心怀虔诚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最终圆满地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信仰和慈悲的象征。

在人们的心中,阿弥陀佛是慈悲的化身,是智慧的象征,是众生的依托。

无论是在人生的困境中,还是在灵魂的迷茫里,人们都可以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阿弥陀佛的故事,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灵的黑暗;如一泓甘泉,滋润了人们心灵的干涸。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阿弥陀佛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慰藉和希望,让人们感受到了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阿弥陀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人们都可以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愿我们都能够心怀虔诚,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得到他的加持,最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无尽的幸福与快乐。

阿弥陀佛,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他的加持,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弟子阿难的故事

佛陀弟子阿难的故事

佛陀弟子阿难的故事摘要:一、阿难生平简介二、阿难与佛陀的关系三、阿难在佛教中的地位与贡献四、阿难的修行与悟道五、阿难的故事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佛陀弟子阿难的故事,不仅充满着传奇色彩,还充满了智慧与修行。

阿难,全名阿难陀,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弟子之一。

他的生平事迹,成为佛教徒们向往的楷模。

阿难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聪明过人,慧根独具。

他与佛陀的相遇,使他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目睹佛陀的修行与悟道,深感震撼,于是毅然放弃富贵生活,追随佛陀出家。

成为佛陀的弟子后,阿难一心向道,严守戒律,成为佛陀的得力助手。

在佛教中,阿难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多闻第一”。

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阿难以其严谨的修行态度和卓越的智慧,赢得了佛陀的赞誉。

他在佛陀传教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佛陀许多重要的教义,都是通过阿难传播给后世的。

阿难的修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因佛陀的教导,认识到自己的执着与烦恼,进而努力克服。

在修行中,阿难始终坚持不懈,终于在佛陀圆寂后,悟道证果。

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世人修行的重要性,以及遵循佛陀教诲的力量。

阿难的故事,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名利所累,迷失自我。

阿难的修行历程,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摒弃世俗的诱惑。

同时,阿难严守戒律的精神,告诫我们要遵守法律,尊重道德,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公民。

总之,阿难的故事是佛教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一生,既是一部充满传奇的史诗,又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

古代导师弟子情谊经典故事

古代导师弟子情谊经典故事

古代导师弟子情谊经典故事---导师与弟子的传统关系在古代,导师与弟子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神圣而特殊的关系。

导师是指在某一领域极具造诣的人,他们愿意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后辈,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

弟子则是指那些虚心听从导师指导,研究并跟随导师脚步的人。

这种导师与弟子之间的情谊经典故事,贯穿了古代文化和教育体系,成为人们传颂的经典故事之一。

儒家导师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有许多优秀的弟子。

其中,与孔子的关系最为亲密的是弟子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对孔子的教诲都能够很好地领会,成为当时一位杰出的学者。

孔子常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者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赞誉和信任。

这种情谊在一次与弟子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有一次,颜回问孔子:“弟子为何如不如死而无悔之?”孔子回答:“举身而退,亦足以辱之;犯而不免,亦足以杀之;弗言而共之,菲薄所安。

”这次对话表明了颜回对孔子的敬爱和信任,他甘愿为了孔子的学说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以表达对导师的忠诚和敬意。

导师与弟子的情谊也有许多导师与弟子之间的动人故事。

其中著名的故事之一是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弟子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是的创始人,他教导了许多弟子,其中阿难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阿难是著名的阿罗汉弟子,他对佛陀的教诲情有独钟。

有一次,阿难问佛陀:“导师,您一直在讲述智慧的教诲,但我想知道您对于其他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佛陀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微笑着回答道:“阿难,我之所以一直强调智慧和慈悲,是因为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

但我也尊重你的好奇心,明天我们再来谈谈吧。

”佛陀的回答体现了他对阿难的关怀和尊重,他愿意倾听阿难的意见,并且适时满足阿难对其他方面的探索需求。

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导师与弟子之间的情谊经典故事,对于现代教育也有深远的启示。

导师与弟子之间的互动不仅是知识传授和研究的过程,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建立和沟通。

导师需要关注弟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通过和弟子的互动和沟通,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阿难救母的故事

阿难救母的故事

阿难救母的故事阿难救母从前,佛陀住在舍卫国。

一天阿难着衣持钵,进城乞食。

看见一个小孩子和他双眼失明的父母,孩子把乞讨得到的好食物供养给父母,粗劣的食物就自己吃。

阿难回来后对佛说:“世尊,这个小孩子真是难得,乞讨到好的食物用来献给父母,挑取粗劣的就自己食用。

”佛说:“是啊,但这尚不算难,我过去生中供养父母的情形,才是极其困难。

”阿难问佛:“世尊,您所说过去生中供养父母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佛说:“在过去,有一个大国的国王统领众多国土。

国王有六个孩子,各自统领一个国家。

当时有一位大臣名叫罗睺求,起兵谋反,杀掉了国王和他的五个孩子。

而国王的第六个儿子,因为事先有鬼神来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其他五位兄弟,都被大臣罗睺求杀害,接下来要到你这里了。

’王子听到后便立即回到家里,妻子看见丈夫脸色忧虑憔悴,与平常很不一样,于是询问原因。

丈夫回答妻子说:‘男人的事情你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妻子说:‘王子,我现在和你生死与共,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不能告诉我?’丈夫只得回答妻子说:‘刚才有鬼神来告诉我说,我的父亲及五个哥哥,都被他人所杀,接着就该轮到我了。

因为这件事我才忧虑害怕,不知道该去哪里。

’“于是夫妇一起想办法,立即带着孩子一起逃奔去了其他国家,随身携带七天的粮食,预计可以到达。

但由于心里惶恐害怕,导致错误地走上了曲折的小路,结果走了十天,还没有抵达。

粮食用尽,困顿饥饿,濒临死亡,王子心想:三人同死,太过痛苦了,宁可杀掉一人,保存两人的性命。

于是便拔出佩剑想杀掉妻子。

但他的儿子回头望见父亲,合掌说道:‘希望父亲现在不要杀我的母亲,宁可杀掉我来替代母亲的性命。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就想杀掉自己儿子,儿子再次说道:‘还请父亲不要断绝我的性命,如果我死了,肉就会腐臭发烂,不能长时间保留,这样你们一样走不到目的地。

所以请不要杀我,只在需要时割取我身上的肉每天食用。

’即使这样,一家人还没有到达有人的村落,儿子身上只剩下三块可以割取的肉了,儿子对父母说:“这两块肉,请父母吃掉它,剩下的一块就留给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都知道阿难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在打坐,观世音菩萨慈悲,为了使许多饿鬼得到摄护,化作面燃大士,就是饿鬼,口往外吐着火,说三日以后你和我一样!把阿难吓坏了,头那么大,咽喉那么细,肚子那么大,腿又那么细,生命不成比例,痛苦不堪,丑陋啊!阿难就到释迦佛那个地方问,释迦佛给我们说了焰口、蒙山。

像我们现在晚上放蒙山,就是为了救济他们。

所以在丛林中一定要好好地放蒙山啊!于这一带有缘的饿鬼、中阴作饶益,也会使我们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有些人看不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

看到看不到都没啥意义,但是蒙山、焰口、水陆就起这么个作用,来救济这些悭贪堕落的众生。

他们已经堕落了,怎么办?也不能讥讽他们,也不能毁灭他们,不能不同情他们,他们够苦的了,所以要每天放放蒙山。

寺院会给这一方人带来好处啊!怎么带来好处?放蒙山。

这一带要有一个寺院,来放放蒙山,这些饿鬼、中阴、孤魂野鬼就不骚扰这一带,使这一带人平安。

所以哪一带要是有一个寺院,寺院里要有僧众居住,对大家的利益特别不可思议。

悭贪有情要把饿鬼的业改变。

(节选自《药师经读讲》2000年三学寺专辑)
师:你们这儿能不能挂个钟呢?挂个钟,让大家都来撞撞钟。

我感觉城市寺庙能有钟声,是很美妙的一个祝福。

现在世间缺乏祝福,亲人之间缺乏祝福,人跟人之间缺乏祝福。

能不能铸个钟啊?
大众:好!
师:就发动发动你们这一带人铸个钟。

上一次我去保安寺,给他们提了建议,我说你这是城市寺庙,挂个钟大家撞一撞。

大家能铸一个钟,这周边短期出家过的人没事来了撞撞钟,半个小时撞撞钟,唱唱祝福词,也好啊!
大众:好!(众鼓掌)
师:就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些对这一方人、对自己亲人有益的事情,要真有作为。

你说我发心到了就行了——那不行,要有实际的作为表达,让这一方人能听闻到这样真正的祝福。

我以前听到钟声,经常会被感动得掉泪,很多年来一听到还是会十分地感动!“浪子孤商,早还乡里。

甲马休征,阵败伤亡,皆生净土。

远近檀那,增延福慧……”那些言辞啊!“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同登彼岸。

”你看,学佛人真是有一颗善心、有一颗正念的心,很有力量来净化、鼓励、安慰这个世间,给世间带来这种美好、正向、积极,这些祝福真是很重要!
把那个祝福词唱出来。

我们应该会唱:洪钟初扣,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要能撞一撞,真是很好。

我们要拿出来一些发心、作为,从事业相上来爱护这一方人民,来尊重生育、养育、教育我们的这个环境、父母、国土、师长啊!真正表达出来,不要闷在心里,闷在心里不舒服,别人还误解你,说什么学佛的?自私自利!所以唱的比说的好听,要把这个美好祝福唱出来。

真正要给广福这一带、宝山这一带、上海这一带带来我们念佛的气氛与力量。

你有这么几十分钟,不管是哪一个学佛团体,都会支持。

大家约定一下,一班、二班、三班,来撞撞钟,唱一唱。

也把心胸的祝福表达出来了,也少点压抑。

很多人活得比较压抑,唱一唱,令身心舒展。

善意的舒展有啥不好呢?善意的祝福有啥不好呢?
大众:好,阿弥陀佛!(大众鼓掌)。

师:许多地方一旦挂上钟,这一方的幽冥众生会得到他们应有的因缘,会得到接引。

你要念这个之前有个偈子,那个偈子开始怎么念的?
大众: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静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师:一切众生成正觉!这钟,这词一念,然后开地狱真言一念,下至地狱众生上至摩醯首罗宫,这一切众生能听闻到我们这个美好的祝福,你的善缘结大了!寺院过去都要有这些作为的。

要是我们真想把寺院做到好,有人能坚持放放蒙山,或者一星期放一次蒙山、一个月放一次蒙山,对这地方的幽冥众生、悠悠荡荡的孤魂野鬼有个接引,
这些众生会在他们往生的法界、受到加持的法界里来支持我们道场建设。

因为你真正做了利益三界有情的事情了,利益着世间人民、幽冥众生、孤魂野鬼,乃至说善意作为的回施。

天人炽盛,他们的环境光明炽盛,恶道衰减。

我感觉参加短出的人都应该学蒙山。

放放蒙山,施施食。

哪怕就是简单的施食也好,不做完整的也要做一个简单施食,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道场起到了他这种作为与内容了。

但不需要太拖累大家,不要太复杂,复杂了大家又受不了了。

但是要有一点一滴的意乐与作为的设置,谁意乐了我们做一做,也真是有意义啊!
学佛人一定要有发心,还要做一些真正能净化世间利益世间的事情了!要不然空口无凭,别人也不知道你在干啥。

下次我来的时候,我们能撞撞钟就好了。

(节选自2014年10月17日下午上海广福寺慈师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