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
详细描述
察举制主要是基于地方长官的考察和推荐,选拔出的人才通常具备优秀的品德、才能和功绩。这种制度在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
总结词
察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其具体做法和标准不断变化。
详细描述
在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开始推行,通过地方长官考察辖区内的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的标准和做法不断变化,如明清时期采取了科举制度,取代了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门第和家世背景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选拔。但是,九品中正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同时,九品中正制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选官制度确保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传承和选拔,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课件
CATALOGUE
目录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01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概述
选官制度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的制度。
选官制度定义
选拔标准多样化、选拔程序严格、重视人才品德和才能、强调家族和出身背景。
选官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实行世卿世禄制,官员职位由贵族世袭。
随着历史的发展,选官制度逐渐演变,先后出现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和程序也日益严格和公正。
演变
起源
02
察举制
总结词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之一,其特点在于通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详细描述
VS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经过两晋的发展和南朝的改革,最终在北朝时期被废除。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一、荐举制度 1.游说、上书自荐
(四)自荐
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 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 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 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 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 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 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二)私人荐举
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 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 “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 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 曾 国 藩 左 宗 堂 李 鸿 章
一、荐举制度
5. 私人荐举的弊端
(二)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 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 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 治腐败。 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 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 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 举以纳贿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
二、科举制度 (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 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 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 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 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 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 点。
▪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
▪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 发展,
▪ 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 两科,
▪ 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 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 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 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 由学校。
▪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 (1)什么是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 考试成绩。
▪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 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 这种模式的弊端。
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 明确: ▪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
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 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16页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PPT16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选官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 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 和根深蒂固的官本 位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从先进变落后, 与此不无关系,我们应吸取这沉重的历史教训。
(2)、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选官制 度的逆向制衡,指的是官吏的退免制度。官吏有选用必须有退免。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 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第一名叫解(jie)元。其余 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 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 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 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 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 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 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ú] ,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历史发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选官制度逐渐向才学和军功转 变,如齐国的“选士”和秦国 的“客卿”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官 对各地人才进行品评,以决定 其升迁或任用。
夏商周时期
选官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 即贵族世袭官职。
秦汉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世卿世禄制 • 征辟 • 科举制度
0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指封建社会 时期,国家通过选拔贤才担任官 职,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
特点
选拔标准以德才兼备为主,选拔 方式以考试、推荐、考察等为主 ,选拔范围以士人为主,选拔程 序严格、规范。
门阀政治的形成
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门阀贵族的地位, 形成了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提供了政治上 的保障和利益,促进了其发展壮大。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由于选拔标准过于主观和片面,导致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限制了社会阶层 流动。
04
世卿世禄制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世卿世禄制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的制 度。
力。
士人政治
征辟制度使得士人有机会进入官 场,参与政治决策,促进了士人
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06
科举制度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 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具有公平、 公正的特点。
特点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 主要依据,打破了门第、血缘等因素 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官 场。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 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16张PPT)

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16张PPT)
⑶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 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其在路建立监司, 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 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元: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监察机关御史台改 成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 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
帝 事 ①三”秦年。与,这汉“说在相明地御(国方史奏均御设大) 史 有夫监专三门辅负。责”监武察帝的置官刺员史,“郡御守史不大得面夫奏事,而东刺变汉史为时得御面机史奏构台化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监制郡的实御际史效能有限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 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使按 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凡大臣章奏发下,分 类抄出;如有违误,则予驳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清: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
由下表可知,在唐代( )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 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荐举比较散漫,不是一种制度; 军功只适合战争状态,也无法 代表执政能力。
4.汉朝:察举制
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它的

四古代中国选官制度16页PPT

四古代中国选官制度16页PPT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四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四.古代中 国选官制度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 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 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这样一来,相对统一的评判者有了,被评判的人也有了层 次,无序走向了有序。但是,公正与否完全取决于那些“中正 官”。……如果他们把出身门第高低作为划分推荐等级的主要标尺, 那么这种看似先进的制度也就会成为世袭制度的变种。不幸事实果 真如此,重要的官职全部落到了豪门世族手里。----余秋雨 据材料分析,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官的真正标准是什么?与以 往的察举制相比有何改进之处?有什么问题?
明朝的科举制与秦朝的焚书举措同样是为了强化对人民的 思想控制; 明朝的科举制培养了适应封建君主专制需要的官僚队伍, 扩大了统治基础。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有利: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 的形成,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不利:使读书人埋头功名,不讲求实际有用的学问。
材料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 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学者 们在研究中发现,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面向社会, 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制度,是人 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一种 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 史上绝无仅有。科举制堪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盖棺百年涌风烟 在平反中回归理性》 材料中对科举制有高度的赞扬。他们赞扬科举制的什么?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02
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 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 点。
1.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基本形式。
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各省举行,会试在京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 生通过不断考试,获取不同等级的功名,以取得官员选拔的资格。
2.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 按功晋升
根据官员的功绩大小, 决定其晋升与否。 01
2. 按资晋升
根据官员的资历和经验, 02 给予其相应的晋升机会。
4. 举荐
通过他人的举荐,可以 04 获得晋升的机会。
3. 选拔考试
03 通过选拔考试,考察官员 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确 定其是否具备晋升资格。
4. 官员晋升制度的利弊得失。
中国古代官员晋升制度是依据考试成绩、工 作表现、上司评价等综合因素来决定,这种 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但也可能导致官员只关注上司评价,忽视百 姓利益。此外,由于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容 易产生不公平现象,也可能导致官员为晋升 而过度竞争,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在实施 官员晋升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以确保选拔出优秀的 官员,更好地服务社会。
2. 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利弊得失。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才能而非 出身或财富。科举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如考 试内容单一,忽视实际能力,考试作弊等。另外,科举考试制度在后期逐渐僵化,束缚了思想,不利于 社会发展。总体来说,科举考试制度既带来了一些益处,也有其局限性。
5. 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清朝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首先,考试科目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加强 了选拔的严格性。其次,清朝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强调了四书五经的重要性,减弱了 诗词歌赋的影响。此外,清朝科举制度中还引入了资格审查制度,对考生的出身、品行、学识等方 面进行全面考察。这些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是选拔更优秀的官员,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限 被限定在 封闭性: 成为士族把 八股取士 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 持政权工具 束缚思想 权操于. 上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 (1)秦朝: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郡监御史 (2)西汉: ①中央:御史大夫 ②地方:州设刺史 (3)唐朝:御史台
.
汉朝官服
(4)宋朝:御史台、
.
• 消极作用: (1)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
归纳选官制度的变化
实行 西周至 时间 春秋
汉朝
魏晋 隋唐北宋
南北朝
明清
选官 世官制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科举制
官职
特点 世袭
以官举士 中正评定 考试选官 来源基层 授官依据 仕途开放
(2)唐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增加考试科目 设武举、殿试
高官主考
(3)宋朝进一步完善 (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5)公元1905年,科举制被袁世凯等人废除。
.
积极性: ①破除世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庶族参政。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材料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 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 点?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
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1)隋兴起
隋文帝
隋炀帝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北宋: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夺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 中书门下设主副相(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 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 ②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 ③考试成绩
.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九品中正:门第
世卿世禄:血缘 西周
选官制度
魏晋
军功授爵:军功 战国
.
汉朝 察举征辟:孝廉
所谓察举,是由朝廷根据需要设 立孝廉秀才贤良文学等科目,指定有 关官员定期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 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测试后授以官职.
通判(监州)、提点刑狱司
(5)元朝:御史台 (6)明朝:都察院、厂卫
(7)清朝:都察院
2、评价 (1)积极性: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防止
官员贪赃枉法,发挥过积极作用。 (2)局限性: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不代表社
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
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君 政治制度
演进
.
所谓征辟,是指皇帝特征或官府 辟召某人为官.
.
材料一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特点
主 皇帝制度

中、外朝制
制 政 体
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 皇权不断加强, 增“参知政事”相权不断削弱
的 地方制度 行省制度
演 进 与
监察制
中央加强对地方 管理,中央集权, 地方削弱

科举制.
• 6.(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 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 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 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 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 【答案】C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
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 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 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 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 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而ABD均与察举 制无关,故选C。
.
• (2006江苏单科)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 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 指出其影响。
• ①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 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 中朝”对抗“外朝”;使相权一分为二。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 为三,并设政事堂削弱相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