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湖心亭看雪》分析

合集下载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看雪分析

湖心亭看雪分析

湖心亭看雪分析湖心亭看雪分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向我们展现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为著名的诗人张岱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分析,欢迎阅读!《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赏析在上这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查阅有西湖的古诗句,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回忆了写雪景的句子,因为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先让学生自主翻译了全文,然后让学生重点赏析雪景的句子。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

全文围绕一个“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对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国的千般眷恋、万般钟爱的一片痴心。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首先,是对西湖雪夜美景的痴迷。

在“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在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披着皮袍,带着炉火,独自前行,不愿见人,也不愿人见,这难道不是一种“痴”。

正是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张岱笔下的雪景才具有了别样的情怀在有了对本课的语言赏析后,我让学生即兴完成了一篇作文<<风景这里最美》。

希望学生从中感其中的一个字“痴”。

张岱《湖心亭看雪》逐句分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作者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初中语文_2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好!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开启学习的征程。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何时西湖最美?古人可谓见仁见智。

谁来说说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的雪景之美。

二、跟录音,读短文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品味写景语句,理解白描手法的运用。

2.感悟作者情感,学习鉴赏寄情山水类古诗文的方法。

四、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读准下列字音(石家桢-高龙翡各读一遍)崇祯.一芥.拏.强.饮毳.衣喃喃..雾凇.沆砀..更.有此人是日更.定2.请同学给下面两句话断出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班内解决。

五、整体感知文章叙述内容为——独往看雪,偶遇佳客。

【独往看雪】1.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写景的句子?2.从描写中,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雪景?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3.学法指导——白描本文写景部分正是用了白描这种写景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西湖雪景之美的。

课件展示:运用细描手法写雪景的段落;运用细描和白描的人物肖像描写。

小结:白描:用明快简洁朴素平易的文字,如实勾勒人和物的情态面貌。

细描的特点则是文字绚丽华美,色彩斑斓,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偶遇佳客】1.舟子如何评价张岱的情趣?他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明确: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

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

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是赏析导语: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赏析一】《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一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一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湖心亭看雪》内容分析

《湖心亭看雪》内容分析

《湖心亭看雪》内容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全文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杭州西湖湖心亭观赏雪景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别具一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看,《湖心亭看雪》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交代了作者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的时间和地点。

作者选择在更定时分,即晚上八点左右,前往湖心亭,此时西湖已经结冰,雪也已经停了。

这个时间段的选择,不仅使得作者能够观赏到独特的雪景,还使得整个文章笼罩在一种静谧、清冷的氛围中。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时的所见所感。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湖山夜雪图。

画面中远处的山峰在雪的覆盖下若隐若现,湖面上弥漫着水气,仿佛一片弥漫的白雾。

作者身处其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和宁静。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自己的行动和感受,如“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等,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作者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雪景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认为,能够在这个时刻观赏到如此美妙的雪景,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和享受。

同时,作者也感叹世事变幻无常,对于过去的经历和生活方式有着无限的怀念和感慨。

整篇文章在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中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其次,从文章的艺术特色来看,《湖心亭看雪》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雪景,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其次是意境深远,作者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和对自身感受的表达,营造了一种静谧、清冷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同样的美妙和宁静。

最后是情感真挚,作者在描绘雪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慨,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

总之,《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清新淡雅的笔触、简洁生动的语言和深远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引导语: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一篇《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朝代:明代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湖心亭看雪》赏析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

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导语:《湖心亭看雪 》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 ,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 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 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 却 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 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 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 也是如此。

“十二月”, 正当隆冬多雪之时, “余 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 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 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 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 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 法, 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 宗元1/6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 一个“钓雪”的渔翁。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古诗赏析

《湖心亭看雪》古诗赏析

《湖心亭看雪》古诗赏析《湖心亭看雪》古诗赏析《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也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张岱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

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湖心亭看雪》文本分析:视角最重要——情思涌动的写作状态,就是一个人很自我的状态。

最是特别。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发现别人眼里不能发现的东西。

这才会冲动,才能创作,才有创造。

很多时候,我们要让灵魂复位,要让自我从现实中游离。

而能保持这种状态,随时记录,就地思考,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

可以这样说,记录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几乎就是夜游现场的苏轼。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我世界是个动态的概念。

此时之我,常非彼时之我。

当下之我,常非当时之我。

很多时候,回到事件最初发生的情境中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要跟着各种感官的记忆慢慢沉淀,慢慢识别。

不断重历重温。

就这样,我们的心神常穿游于自我和现实之间、当下和当时之间。

当下和当时的差异,就是新我旧我的差异。

差异引发能量的流转。

就这样,故事成了与自我对话的载体,写作成了生命成长的平台。

任何作品,多多少少,都着染了当下之我的主观印迹、主体色彩。

一般来说,越陈久的往事,新我旧我的体验就越不相同,情感能量的释放就越是强烈(比如“怅惘”、“遗憾”),对话就越是激烈。

而当下之我的强势介入,又往往造成作品的双重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散文,便是如此。

“入境”的同时,不断“出境”。

潜意识里,不断用今天的眼光,关怀旧事,关照曾经的自我世界。

也正因如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并不是我的童年,而是童年的我,童年的我的世界;离开了“我”,所有的往事与故人,都变得毫无意义。

《湖心亭看雪》的道理相同。

然而,它却走到了一个极致!作者完全是在用现在的魂魄,去游历西湖,去走昨日走过的路。

双重视角非但没有出现,而且把当日之我压制到几可忽略不计。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惊人的!原本的回忆成了实在的重回。

探究过程:一、痴中见疑:1、从“拥”字说起——“拥毳衣炉火”的“拥”,注释里是“穿”;能否从字的本意出发,给出更合适的解释?——围裹。

由此可见,天有多冷!这么冷的冬夜独往湖心亭看雪,难怪舟子说他——“痴”。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内容预览:29 湖心亭看雪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第一交代看雪的时刻、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刻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出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现在去赏雪,可见他现在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乐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通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一辈子彻悟之感。

现在湖上冰花充满,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犹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确实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现在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为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形,如此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表达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如何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表达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判呢?他迷恋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迷恋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际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湖心亭看雪赏析 8篇

湖心亭看雪赏析 8篇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叙述了一次杭州西湖赏雪的经历。

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和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齐名,张岱寓居杭州期间,曾数游西湖。

文章第一句交待出游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明朝已亡,清朝初立,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张岱以明朝年号纪年,证明了自我的心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也是自我的志向,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气温骤降,万籁俱寂,张岱在晚上八点左右坐船前往湖心亭,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候游览西湖呢?我认为,这正是张岱的异常之处,天气虽说酷寒无比,可是必须会有不常见的奇丽之景,此景岂可辜负?亦不可为俗人道也。

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好比有些领导选择司机,其中一条标准就是出过事故,因为仅有出过事故的司机,才会万分谨慎细心。

一路上见到了什么美景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连串的“一”字带给我们的是水天一色,苍茫辽阔的空远意境,我认为在此意境中,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渺小一展无遗,因而淡化了张岱的忧愁情绪,也使他更加的孤独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呼之欲出。

湖心亭上早就有人在对坐饮酒,见张岱大喜,邀饮三大白而别,这次“湖心亭奇遇”知音的欣喜冲淡了张岱的孤寂感觉,文中显示他并没有问对方姓甚名谁,我认为这才是称作“真正的知音”,彼此不需要详细明白对方是谁,单单是在这样酷寒的环境中,能在湖心亭上相遇就说明了双方志趣的高雅绝尘,超凡脱俗,俗话说的好,“英雄不问来源”,“英雄惜英雄”!张岱雪夜游西湖,高雅情趣之外包含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可是又能有谁了解他呢?所以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认识白描手法。

湖心亭看雪(赏析与点评)

湖心亭看雪(赏析与点评)

湖心亭看雪(赏析与点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

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

《西湖梦寻序》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 sōng ) 更( gēng)定
沆 .( hàng)砀( dàng )
铺毡( zhān )
更( gèng )有此人 强( qiǎng )饮
.
诵读全文,注意字音 和节奏。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1、余挐一小舟
2、上下一白。
(撑,划 )
(全白)
3、雾凇沆砀
4、长堤一痕
(冰花一片弥漫)
湖 心 亭 看 雪
杭州西湖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 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 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 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 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识记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解释重点词语 5、翻译重点语句
这一天,晚上八点了, 我划一条小船, 抱着 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 往湖心亭看雪。寒气弥 漫,白茫茫一片,(只 见)天和云、和山、和 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 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 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 我那像一棵小草一样的 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 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
一)赏景 1、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 话概括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 2本文的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1、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 概括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
天云山水 浑然一体 天地苍茫 万籁俱寂 水天一色 银装素裹
人置身于苍茫大地,何其渺小,何 其孤独
2、本文的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 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 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人。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 园道古》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 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 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 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 画意。
崇(chóng)祯 ( zhēn ) 毳( cuì )衣
堂堂清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醉情于世俗 之外的闲情雅致。
(三)悟情
1、文中赏雪的还有金陵人,张岱和 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会一见如故?
志同道合 相同遭遇 2作者写本文的时候,清朝已建立二十三年,但作 者为什么还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对故国的思念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 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 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借助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文写景手法 4品味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余. 住. 西 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
二月,我正住 在西湖边。连 续下了三天大 雪,西湖中人、
绝。
鸟、声音都没
有了。
是日,更定矣,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有 两三粒而已。
(一道痕迹)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等到)
7、焉得 更有此人
8、客此
(哪能)(还)
(客居,作动词用)
二、试译下列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 心 亭 看 雪
你还记得吗?
1、余挐一小舟
2、上下一白。
(撑,划 )
(全白)
3、雾凇沆砀
4、长堤一痕
(冰花一片弥漫)
(一道痕迹)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等到)
7、焉得 更有此人
8、客此
(哪能)(还)
(客居,作动词用)
看图猜诗
西湖白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图,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白描
3、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 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二)品人
跳读课文,想想张岱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哪能看出?
明确 有赏雪雅趣,不同凡俗(独) 豪爽(痛饮) 痴
故国之思的愁绪。
堂堂清
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 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2、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项( B)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 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下船时,船夫 嘟嘟哝哝地说: “别说相公痴, 还有比我们这位 相公更痴的人 呢。”
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 价张岱。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 西湖(湖心亭) 人物: 余及金陵二人 事件: 看 雪

赏析与探究
合作探究
来到湖心亭,看见 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 面对面坐着,一个小 书童在温酒 ,酒烧 开了。(他们)见到 我,喜出望外,说: “湖中怎么可能还有 这种人?” 拽着我一 起喝酒。我勉强喝下 三大杯就告辞。问他 们的姓名,他们说是 金陵人,现客居这里。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