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人物生平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预习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预习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预习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字音词义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选聘pìn:挑选聘用。

谣yáo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背诵sòng: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昼zhòu夜:白天和黑夜。

昆kūn仑:昆仑山。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三、主题概述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9段):先叙述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屈辱历史,然后对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描述,从而引出本文主人公——邓稼先。

第二部分(第10-18段):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与贡献,概述了他不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第19-29段):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的品质特征。

第四部分(第30-33段):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骄傲,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 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 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 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 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 想和为人。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 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我”对邓稼先的评价,洋溢着对朋友的深情。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巨大贡献
补充扩展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 总结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 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 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 、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 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1、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 “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 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 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 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 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 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 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 “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 楚。”

第1课《邓稼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课《邓稼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
1.文中开头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 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重大贡献 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二部分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 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 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人物介绍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 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 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 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 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 英年早逝。
首先,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 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 盈眶,这显示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
其次,表现在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第五部分中“不知道稼 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等 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 的一篇回忆录性质的传记。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 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 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文体知识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 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传记分“自传”和“他 传”。传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 实为主;一类是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 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勇担风险的崇高精神。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示例】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 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 挺起了脊梁。
【参考一】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疫情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四岁 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奔赴疫情第一线,为恐慌的人们打了一针镇静剂, 带领人们与疫情做斗争。
三次手术时间间隔短,身患绝症依然牵挂事业,至死不懈。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 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 品质和奉献精神。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 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 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有中国 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字词识记
( C )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不用感到惭愧。 ( D )每家每户都知道。 ( G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E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
非常感动。 ( A )很少有人知道。 ( B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F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 原籍安徽,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 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 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7张PPT).
2/2/2019 殷切(
) )
可歌可泣 ( 彷 徨(


红(


鲜为人知(

根据意思写成语
1、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2、很少有人知道。 ( ) 3、小心谨慎,贡献全部力量。( ) 4、承当荣誉时无羞愧之感。( ) 5、每家每户都明白。( ) 6、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 7、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 )
2/2/2019
自学检测:
第一部分:概述百年屈辱历史,引出杰出科学 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 第三部分:突出表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的人品。 第四部分:从另一侧面表现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具体表现邓稼先默默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高度赞扬和缅怀邓稼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2/2019
几部分之间的关系:
1、用文中的话说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
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
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 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 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2/2019
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1)概括:六部分的内容,并说说六部分 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章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 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自学时间:6分钟)
2/2/2019
读一读
热泪盈眶( ) 鞠躬尽瘁( ) 殷红(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七年级下册_《邓稼先》课件部编本4

七年级下册_《邓稼先》课件部编本4

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鞠躬尽瘁
彷徨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 殷红
鲜红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尊心、朴实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
人物介绍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
一个书香
门第的家庭。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
随大姐去往昆明,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
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
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
年他就毅然回国。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物介绍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⑦1982年,“我不能走”。
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是一位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尽量做到用语生动、文笔优美、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无私奉献,是位对祖国、民族的 作者在这里是要展现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让邓稼先这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处于厚重的历史之中,突出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
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5)语言优美。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尽量做到用语生动、文笔优美、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总体而言,这篇作文写得还不错,全文叙事清晰,中心鲜明,较好展现了题目要求。但是,全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改进。具体如 下: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课文《水调歌头》中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形容意志坚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那天,音乐老师找到我俩:“最近市里有一个大型比赛,希望你俩能带领校队参加比赛。”我俩便答应了下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
性格为人(异)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奉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精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精品PPT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纯”、朴实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 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 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 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 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 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精品PPT
内容赏析
第四部分:邓稼先对中国原子弹 独立自主研发的证实。
通过写邓稼先领导中国原子弹工 程所创造 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 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 先而骄傲。-----侧面描写邓稼先贡献之 大,是对第二部分的 补充、扩展。
精品PPT
内容概括
1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创设 背景 2.“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
邓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 稼 鞠躬尽瘁 先 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
死而后已 5.“我不能走”——默默奉献
(记叙、议论、抒情) 6.永恒的骄傲——精无品PP比T 赞颂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 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精品PPT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精品PPT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精品PPT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精品PPT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精品PPT
1964年10月16 日中国爆炸 了第一颗 原子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很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长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个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很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第1课《邓稼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邓稼先
新课导入
伟大的时代缔造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军事家、科
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 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 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来致敬两弹元勋,中国核工业功勋人物——邓稼先!
课文梳理 读材料,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的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和课外搜集的有关邓稼 先的资料,为邓稼先撰写“‘两弹’ 元勋”的颁奖词。
板书设计
贡献巨大,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邓稼先
赞扬、钦佩 骄傲、怀念
无私奉献, 身先士卒
典型的中国男儿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 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 悼念。
研读课文 思考:在第19、20段中,作者是如何评价自
己与邓稼先关系的?和奥本海默关系呢?这 样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与邓稼先:50年的友谊,亲 如兄弟
与奥本海默:很熟识
这样写拉近了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读起来更亲切。
邓稼先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 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86年7月, 因受核辐射身患癌症逝世。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 元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 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邓稼先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邓稼先是一个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1922--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

因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一、生平经历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

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

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

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

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

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 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按传主对象的不同,传记文学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的传主是作者自己 ,它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他传,就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经历的传记。 •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以客观的传人记事 为主,对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重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 重对其事迹经历、言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 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 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 模型厅;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工作到天亮。苏联单方 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 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 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邓稼先 杨振宁
整体感知
• 速读文本,了解邓稼先的基本信息。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1924 年 , 安 徽 省 怀 宁 县 )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文中提到的一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你了解他们吗?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嫁先(左)。 1986年摄于北京。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 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 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 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 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 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 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 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5张PPT)

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 (kuànɡ) 可歌可泣 (qì)
鞠躬尽瘁 (cuì)
彷徨(pánɡ huánɡ)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 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 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 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国籍
功劳
相当
文化背景
不同
学术水平
性格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意
善于辞令
奉献精神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纯”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 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人物介绍
正音识字
整体感知
内容赏析
归纳总结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 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安 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 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 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 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 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第1 课《邓稼先》 (3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 课《邓稼先》 (3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特征
真实性、文学性
字词清单
山名,在新疆、西藏和青海。
读读写写
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白天,跟“夜”相对。
元勋( xūn ) 奠基(diàn) 选聘( pìn ) 谣言
背诵 昼夜(zhòu) 昆仑( lún ) 挚友( zhì )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xiǎn) 至死不懈( xiè )
鞠躬尽瘁( jū )( cuì )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状元贴士 “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 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 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 于敏
钱学森 钱三强
……
[真题模拟] 第12、13段都是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考点 分析独句成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体知识
传 记 本文属于他传。
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
概念 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
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分类
按作 者分
按体 裁分
自传 传记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 他传 传记作者叙述他人的生平经历 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史实为主 文学性 运用多种文学手法,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想象 传记 性的文艺加工,但不可虚构
[答题思路] 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起强调作用,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 ②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 ③显示文脉,构成贯串全文的线索、前后呼应、过渡等, 使思路更加明晰。
[参考答案] 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
表明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 了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做出的 巨大贡献。

第1课《邓稼先》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字词梳理
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
可歌可泣
máng
锋芒毕露
xiǎn
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家喻户晓
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小孩】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整体感知
• 速读课文,思考:
–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请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示例三
• 他是黑暗里的一支火把,将中国引向繁荣;他让 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吼出了中华 民族的复兴!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 向安全地带。
• 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 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 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 于敏
•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 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 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 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 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 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 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 族的骄傲。
邓稼先
杨振宁
挽诗
•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 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 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 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国防部长张爱萍
助读材料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 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 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 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 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 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邓稼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邓稼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邓稼先Deng Jiaxian was a remarkable Chinese scientist wh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nuclear and space programs. 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的核能和航天项目做出了重大贡献。

He was born in Jiangxi province in 1924 and showed great talent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from a young age. 他于1924年出生在江西省,从小就展现出在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天赋。

Deng Jiaxian's passion for science led him to study physic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one of China's top universities. 邓稼先对科学的热爱使他在清华大学攻读物理学,这是中国顶尖的大学之一。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began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nuclear physics. 毕业后,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在核物理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One of Deng Jiaxian's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was his work on China's first atomic bomb project in the 1960s. 邓稼先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参与了中国的第一个原子弹项目。

人物评论邓稼先作文

人物评论邓稼先作文

人物评论邓稼先作文
内容:
邓稼先,字伯涛,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他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

长征期间,他率部力克重围,完成了 strategic shift,为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敌后战场指挥游击战,培养了大批战斗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等重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要职,对建设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邓稼先一生坚持真理,坚定理想,忠诚党的事业。

他勤奋工作,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深受部下和人民爱戴。

他忠诚执着、朴实无华的品格,对中国军队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要学习邓稼先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人物生平
名门之后
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安徽邓氏家族杰出代表:邓石如、邓艺孙、邓季宣、邓以蛰、邓稼先等),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职务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1986年因长期受辐射伤害,身患癌症逝世。

奖项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研究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亲自参与了核武器的实验。

在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把中国变为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学生时代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
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报国之志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决难题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
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
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创造奇迹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
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人物评价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也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悼念邓稼先;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昔日好友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也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发来了唁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