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的阅读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建刚的阅读故事
江苏省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代表作品:《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魔法作文营》。

每月一次“班级阅读之星”评比、每月一次“读书推荐会”、每学期举行一次“百万阅读之星·班级吉尼斯阅读纪录”大赛、以作文改革为背景的“读书积分活动”和“读书稿费活动”……这一系列充满创意的读书活动不仅让管建刚收获了职业成就感,也为他带来了生命的充实与幸福。

在管建刚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作文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写”推“读”的读书理念:
以“写”促读。

在管老师的班上,谁能在班级作文周报上不断发表文章,谁就是高手,谁就是英雄。

学生想写好作文,想发表自己的作文,成为普遍的愿望。

在此背景下,管建刚向学生宣传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就有了内在的需要。

以“写”导读。

管建刚认为,阅读有层次之分。

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止步于关注故事情节,阅读到与故事情节无关的片断,常跳过。

这种阅读是低层次的。

作文教学中,管建刚引入“作文知识读写20讲”,如“高妙的景物”、“对仗的魅力”、“幽默与夸张”、“比喻与写景”、“拟人与动物”、“神奇的通感”等,这之后,学生的阅读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不仅关注故事的情节,也关注起文字的表达,关注起一些不经意的细节。

以“写”融读。

学生写好作文后,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投稿有一个常规要求,要写自荐语。

管建刚说,如果你写的时候笑了、哭了、怒了,一定要把这条理由写上。

这是最好的推荐理由。

文字的最终功用是“软化”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保持一颗“温润敏感”的心灵。

而写作者最重要的也是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两者在此是一致的、融合的。

以“写”化读。

管建刚赞同潘新和教授在其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的观点,“听”和“读”最终要体现在“说”和“写”的“表现”上。

在这个信息繁杂得足以将人淹没的时代,“读”以致用,是管建刚一个重要的阅读观。

以“我的作文革命”为背景的阅读推动,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平台的阅读推动,正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上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学生不断将阅读化为写作的“阅读”,是“读”“写”紧密结合的“阅读”。

“读书滋养生命,写作确证人生。

”这是管建刚的信条。

■读书故事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

我的父母是农民,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农民,往上追溯,大概我的祖宗18代都是农民。

小的时候,我的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似乎有几本连环画,也全没了印象。

读师范,只想着回去当数学老师,我的数学好。

师范的语文老师问我读过什么书,我说金庸和琼瑶。

老师说你要读名著啊。

买了巴金,读不下去!毕业,当数学老师去。

一心想当数
学老师的我,阴差阳错地成了语文老师。

毕业那年,我大病,身体不好,想教一个班,村校长说,教一个班得教语文,高年级语文。

我就这样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那年,吴江办起了地方报,名曰《吴江日报》,报上有副刊,名曰垂虹。

2月,我写了篇不足400字的豆腐干,寄给副刊编辑,居然登了出来。

趁着热乎劲儿,我又写了则《四月》,《四月》也给刊出来了,我又写《五月》、《六月》、《七月》。

我把12个月写了个遍。

写着写着,脑子不够用了,我就拼命读书,读散文,读小说,读得昏天黑地的。

以至于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你爱读书吗?写作去。

写作是最能焕发一个人的读书热情的。

从写《三月》起,我的家里有了书。

一本本地添加,添了10年,添了1000册。

我也从一名村小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

我先读散文和乡村小说,刘绍棠和丁仁堂的乡村小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梦想着也能成为一名乡村小说家。

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才知道乡村小说能写到这个份上,遂绝了念头。

人的阅读有阶段性偏好。

有段时间,我爱读励志书,那时大概我在事业上遇到了挫折。

有段时间,很迷王永彬、洪应明和陈继儒,那时大概我在人际交往上遭遇了问题。

读的最多的,是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书籍。

我着迷于作文教学改革,因此需要不断阅读。

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教学写成书,又读了很多与“作文教学”有关的书。

有几次阅读,兴奋异常,难以忘怀。

一次,在新华书店,看到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随手一翻,那里面的理论与我的实践不谋而合,迫不及待地买下来这本百万字的巨著。

我的阅读与写作共同成长着。

也因此,我的学生的阅读,也始终与他们的写作共同成长着。

■读书感悟
我的读书方法论:为需要而读。

人只有有了需要,才会专注,才会投入,才不觉得是痛苦,哪怕是啃十分难读的、艰涩的书。

一是心灵的需要。

当你有痛苦和迷惘的时候,当你觉得人生有许多参悟不透的时候,你读哲学,读老子,读庄子,读尼采,读克里希纳穆提,会有一种心灵的邂逅,会有一种心灵的解脱。

二是写作的需要。

写作是最好的阅读。

一个想以文字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爱读的人。

三是研究的需要。

不管是哪个行业,只要你想做得比别人出色,你就得静下来研究。

不研究,你就没有突破。

而阅读显然是研究最重要的内容。

当你有了研究的需要,阅读就成为一种随时可以遭遇“惊喜的发现”之旅。

四是对话的需要。

很多著名主持人说自己对所主持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因为主持的需要,自己就去啃了这方面的书,在观众面前谈得“头头是道”。

这样的阅读就是“对话的需要”。

教师在阅读中会时常遇到这种阅读的需要,如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就必须要先
读,不然无法对话。

教研组主题活动,需要发言,需要评课,这更需要阅读。

一个有梦想,有智慧的人并不难找,难找的是一个既有梦想,智慧,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大毅力的人,管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你看,“整整两年,一本周记,一份周报,一段少年时光。

”“一个孩子说,老师,要是许多年后丢失了,怎么办?你就到老师这儿来吧。

老师会为你们守住童年。

我说。


我第一次看到管老师,看到的是一位内敛,甚至有些木讷的管老师。

今天我看管老师,他目光炯炯,气势夺人,充满一种魔力般的磁场。

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呢?因为管老师长大了,成熟了,有底气了,有魅力了。

他从语文教学上的婴儿成长为语文教学上的巨人。

站在讲台上的管老师充满威严,充满力量。

这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实践,来自读书,来自思考,来自心灵的创造。

愿我们江苏教坛上多出几位管建刚式的好老师。

(孙双金评价管建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