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的阅读故事
管建刚作文教学读后感

管建刚作文教学读后感
•相关推荐
管建刚作文教学读后感范文
最近,又重新阅读了管建刚的几本书,心里颇有些感触。
光是看作者简介就让人纳闷: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
就这样的老师后来却成为了名师。
因为后来的十年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这可是一鸣惊人。
现在在作文教学方面,管大具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
看着他写的书,看着他的文字,我不得不惊讶于一位思考者的力量。
曾经看过这样的介绍:管建刚是一个沉默的人、孤独的人、执拗的人,可是在班里,在学生的面前,他却是幽默的、花样百出、持之以恒的一位老师。
十年磨一剑,磨得是作文教学的颠覆性的.理论,什么作文要先写后教、作后指导,兴趣比方法更重要,作文不缺素材,缺的是学生敏感的心灵,发表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于是他办起了班级作文周报,一办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于是他拿起了笔,写文章,发表文章;于是他发动了自己的作文教学革命,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作文训练系统之中,提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写出了班级的作文教学故事。
看起来很不寻常,想起来却很寻常,因为他写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天天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可是......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你就变成了不简单。
看似平凡的教育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心的记录者、思考者、实践者,才变得不平凡。
没有不带伤的船

没有不带伤的船----------读《不做教书匠》有感最近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书中句子很短,文字却很美,字字扣人心弦。
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读来令人警醒,引人深思。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劳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公司买下一艘船。
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然而它一直没有沉没。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截止1987年,已有1230万人参观过这艘船,仅参观者的留言本就多达170本。
人们为什么对这艘船有这么大的兴趣,仅仅是因为它的传奇经历吗?当然不是,人们从船的身上读懂了人生,那就是:“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
”“没有不带伤的船”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生如此,从事教育事业的道路又岂会是一帆风顺的呢?回想自己这两年的教学经历,我深有感触。
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我来到了嘉祥县实验小学,成为了一名班主任。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班主任这项任务会降落在我的身上。
当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看着班里一张张没有烦恼的笑脸,我第一次感到“班主任”这三个字竟然是如此的沉重。
为了更好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开学之初我就做好了各种各样的计划,设想过许多我和孩子们相处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我低估了四年级孩子的多变性,他们的一些行为常常弄得我是措手不及,哭笑不得。
为此,我沮丧过,难过过,失落过,气愤过,有时候我甚至还觉得自己挺失败的。
但我也知道,单纯的抱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于是,我开始调整心态,一边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讨教,一边自己慢慢地去探索,去和孩子交流。
渐渐地,我与孩子们的相处越来越融洽,对付他们也更容易了。
我的心情也愉快了起来。
现在想一想,我觉得很庆幸,庆幸自己遇到过的这些困难,更庆幸自己遇到困难时没有放弃。
因为在生活中,困难与挫折是如此正常,正如管建刚老师说的“没有不受伤的船”。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转自《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3期本月话题栏目刊发了《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引起了热议。
赞同者、反对者都有。
为将话题引向深入,拟在第五期开辟板块专门刊发争鸣稿、商榷稿、支持稿等各家声音。
欢迎您参与。
投稿邮箱***************,文章长度1500-2000字为宜。
截稿时间为4月5日。
为方便手头杂志阅览不便的读者,先将第三期刊发的稿子在此发出。
需要说明的是,刊物是中立的,管建刚老师也欢迎大家研讨。
希望,通过此次讨论,让学术智慧之光绽放。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策划人语】2007年,本刊曾报道了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在小语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几年过去,如今他的作文教学改革在一线教师中已经影响颇大。
自去年起,他把改革的目光瞄向了阅读教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主张,尤其在几次大型公开教学场合执教观摩课后,更是引起了专家和老师们的热议。
推出本期话题,不是说管建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一个刚起步的实验,肯定有诸多不足和问题,正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建议。
针对本话题的稿件,请发至***************,欢迎来稿。
理论弄潮儿再向潮头立潘新和1管建刚不是个老实人。
他的不老实,恰是因了他的灵慧。
在教学上,他天生不消停。
他的“以投稿代替作业”的写作教改,把作为权威象征的教材,随手撂一边去,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班级作文周报”。
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情被点燃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写作教学,被捣鼓得风生水起、生机勃勃。
过去,我们把学生从喜欢写变得不喜欢、讨厌写,现在,他不但使学生不畏惧写,而且痴迷于写。
他似乎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语文界的梦想: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这一成功的秘诀,是言语生命动力的激发。
他懂得,让学生意识到写作带来的荣耀与愉悦,比什么都强!只要他们想写、想学,喜欢写,多读多想多写,迟早会写好的。
《一线教师》读后感(8篇)

《一线教师》读后感(8篇)仔细品尝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开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一线老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一线老师》读后感1《一线老师》,翻了第一页,我就觉得特殊亲切,觉得真的是找到了知己。
一提起学校老师,别人真的会说,“你们老师,一周才几节课,有啥好忙的?不就上几节课,批几本作业么?”,每次听到这些,我真的挺想说,我真的有点忙。
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我们一线老师平凡的工作、情感和教学故事。
读着“一线老师”,就会想起自己亲身经受的点点滴滴,会不知不觉的把管老师班里的那些事和自己班里的那些事联系到一起,对管老师训练细节处理的艺术和才智真的是很佩服。
《一线老师》这本书记述了管老师平日工作中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
它写出了每个一线老师每天在做的那些大量的琐碎事,每日里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事。
共分为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帮助学等十个部分。
他的许多方法都是我们看到就能用上的,对于我们这些刚入职的新老师来说,很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本务实的书,真的很喜爱。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布满才智的老师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是如何将训练的真谛发挥的淋漓尽致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最感爱好的是管老师的“帮助学”部分,开家长会时,让家长做试卷,家长做好后,与孩子预先写好的答案对比批改,绝大多数家长只得了二三非常,家长是爱孩子的,尚且如此不了解孩子,而我们要带好几十个孩子啊,大部分的每一位家长都期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由很深化的了解,对于不了解孩子的老师,觉得老师不够关怀、不称职。
通过这个测试,对于那些将孩子的训练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学校的家长,我想,他们应当会有一份特别的思索吧。
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是万万不得分开的。
这部分给我的另一个感受就是管老师的训练是时时为生活服务的,他让孩子给新来的同学写欢迎词,这个新同学肯定能够感到幸福,有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再生疏的环境也会感到温馨。
读书感悟完整

《不做教书匠》
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
一 、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 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 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
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规章制度对遵守制度的人只是一种形 式,它的存在只是让管理者有依有据地肯 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价值。 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他背在身上, 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他垫在脚下,它会 帮助你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管建刚
《不做教书匠》
三 、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 人的良知,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 的发展,同时也将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 作为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 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 ——管建刚
《不做教书匠》
五 、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一)专业化的教师形象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 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 “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 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 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 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谢谢大家!
《不做教书匠》
六、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
“教育是朵带笑的花”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 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 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 你越投入,付出越多,越是深入其中,工 作就约有价值,你就越有快乐。——管建 刚
《不做教书匠》
七、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理想的教育世界是一个爱与智慧的 世界,理想的教师就是爱与智慧的使者, 他拥有爱与智慧,他慷慨地付出爱与智 慧,他在爱的付出中收获爱,他在智慧 的付出中收获智慧,他在教育的世界中 收获人生的境界。 ——管建刚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我读《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我读《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小学语文老师读书笔记我读《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最早听说管建刚的名字至少是在六七年前,在一次区级教研的研讨会上,听别的学校老师在介绍作文教学时提到的关于“作文教学革命”时;我开始读管建刚的书是在上学期发现搭班的数学老师案头的《教师成长的秘密》,并由此开始喜欢上管建刚老师的语言风格,感叹于他励志的成长经历;向往于他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则是从《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开始……从教十多年了,发现教学语文越来越没意思,学习生字词到来高年级,每个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字词理解只要不会的查找工具书学生就自行解决了,课文只不过多读几遍就能正确流利甚至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了;理解文章内容有了前边的铺垫基本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课文,学生麻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生活实在是没意思。
在没意思中的教学中反思,就想让自己的课堂有意思起来,有意义起来。
后来我知道了语文教学一定要学会用两只眼睛来学习,一只是理解文本的眼睛,另一只是发现语言形式的眼睛。
第一只眼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有,孩子们读对应年级段的课文理解起来也都没有问题,而问题的症结表现在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明白的地方,我们却在千方百计,不厌其烦地讲啊讲,讲啊讲。
相反对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形式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地方,也正是学生不明白的,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我们却没有给予学生,这实在是个怪圈。
渐渐地,我也尝试让自己拥有第一只眼睛的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第二只眼睛。
于是,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我也尝试让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内容后,也动起手来写一写自己的感悟、收获。
但是写着写着发现,不会写的孩子在作文习作时还是提起笔来,恨不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为什么呢?关键所在是,这样的读写结合站得高度较低,基本上还是基于了文本内容的理解。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思索中,期待中,与管建刚老师的阅读教学革命相遇。
本书中所讲得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同于以往的读写结合。
一线教师读后感(精选多篇)

一线教师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一线教师》读后感在这个学期开始,学校发了本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要求我们在这段时间里面好好的去看看这本书籍,领到书后随手放进自己的包里面,随后的日子里面因为杂七杂八的事情,再加上自己没有天天读书的习惯,所以渐渐的忘却了,有一天和同事通话后才想起自己还没有看过这本书。
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完了整本书,当拿仔细阅读此书时,有种如获珍宝的感觉。
本书通过管老师以手记的方式把身边的小事记录下来,向我们展示了管教师是如何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成长历程。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仿佛看到自己今后该如何去发展,如何去成长。
在此书中180页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
在非洲的巴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存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某个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
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告诉这个犯错误的人,他今生曾经为这个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
每个族人必须将犯错误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
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
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真面评语说完为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巴姆巴族人非常的有智慧,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
那么,请你认真的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也是这样吗?对于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毕竟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他们的心智发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学生。
只不过存在问题的表现不同而已。
管建刚一线表扬学批评性表扬读后感

管建刚一线表扬学批评性表扬读后感以前吧,一提到批评,就觉得是那种板着脸,挑毛病的事儿。
但管老师的这个“批评性表扬”可不一样,它就像个巧妙的魔法。
你想啊,传统的批评可能就像一盆冷水,“哗啦”一下浇灭孩子的热情小火苗。
可这种批评性表扬呢,就像是在冷水里加了点蜂蜜,有点甜丝丝的劲儿在里面。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提到的那些案例。
管老师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或者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开炮,说“你这不对,那不行”。
而是拐着弯儿地表扬,就像在和学生玩一场智慧的小游戏。
比如说,一个学生老是迟到,要是一般的批评可能就是“你怎么天天迟到,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但管老师可能会说“我发现你最近比以前来得更早了一些,要是能再早一点,那就更棒了,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这就好比先给孩子一颗甜枣,然后再悄悄地指个方向,让他自己知道该往哪儿努力。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里也一样啊。
要是朋友之间,或者和家里人之间,要是也能用这种方式来沟通,那得多和谐。
比如说我朋友老忘记我们的约定,我要是直接说“你怎么老是忘事儿啊,太不靠谱了”,那他肯定心里不舒服。
但要是说“你之前有几次都记得我们的约定,特别好。
要是以后每次都能这样,那你就是最靠谱的朋友啦”,这听起来就舒服多了,还能让他真的有动力去改进呢。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时,还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啊,都很敏感的,要是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像踩坏了一朵娇嫩的小花,可能就一蹶不振了。
而这种批评性表扬呢,就像是在给小花浇水施肥,让他们茁壮成长。
不过呢,这也不是说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一着急就容易变回那种直来直去的批评模式。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就像在心里装了个小警钟,每次要批评的时候,就会先想想能不能用这种批评性表扬的方法。
总之呢,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教育秘籍,让我这个在教育或者人际交往的大江湖里闯荡的小虾米,找到了一种新的武器。
它让我知道,原来批评还可以这么有艺术,这么暖心。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

有感于管建刚的“读写史------《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黒埠小学:陈伏梅第一次听到管建刚老师的名字是因为他的《春联》的课堂教学实录,那时候我正准备参加市级的语文赛课,有位朋友告诉我,管建刚老师对此文有独特的见解。
于是我在百度上迫不及待的找到了管老师关于《春联》的课堂教学实录。
在认真研读后,自己设计了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获得了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管老师的教学,开始读他的文章。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就是其中的一本。
这本书是今年六月底来到我的身边的,它陪伴我度过了炎热而又漫长的暑假,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还记得拿到书的第一个晚上,我坐在书桌旁一口气读完了管老师的“读写史”。
管老师对读写的坚持真的让我敬佩不已。
当时有许多人瞧不起他,觉得他怎么可能会发表文章呢?他告诉我们,他的第一篇散文《三月》共300字,发表在《吴江日报》,这是他写作的开始。
他为了证明自己又开始了《四月》的创作。
那是多么艰难的历程。
可是他还是成功了。
接着一篇篇作品像雨后的春笋一个一个与我们见面了。
管老师周围的同事、学校的领导都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可他们哪能体会的到成功背后管老师付出的艰辛.......记得管老师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写作不只是输出,也是一种输入。
你要经常在写作中输出,就要经常在阅读中输入。
你想写作,你想以文字来表现自己,你必然要阅读,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坚实根基的阅读、随时可断的阅读。
”原来写作和阅读还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我现在也渐渐地习惯了阅读,有时候是自己的需要,有时候是学校的要求。
虽不能做到天天读,但经常性的阅读还是做到了。
至于写,实在让我头痛,甚至有些抵触。
一是静不下心来写。
二是囊中羞涩,写不出东西来。
怎么办呢?管老师的“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坚实根基的阅读、随时可断的阅读。
”又回响在我的耳边。
我决定读下去,也写下去......。
管建刚传记教学读后感只是分享

管建刚传记教学读后感只是分享
管建刚先生是中国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的传记作品《管建刚传》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常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管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示。
管建刚先生从小生长在农村家庭,家境贫困,但他始终坚持努力研究和积极进取。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成功地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读完这本传记,我深刻感受到了管先生对家庭、友情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尽管事业有成,但他从未忘记家庭的重要性,他时刻关注着家人的福祉。
此外,管先生还通过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成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要将成果与他人分享,为社会做贡献。
管建刚先生的传记对我个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创业和成功的经验和智慧。
尤其是他在困境中坚持积极
乐观的态度,让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就
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通过阅读《管建刚传》,我对管建刚先生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也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示。
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给我带来
了很多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激励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懈努力,
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强烈推荐这本传记给所有渴望成功和成长的人。
一线教师管建刚读书笔记

一线教师管建刚读书笔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始终坚信读书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不断地阅读各种书籍,从中汲取着智慧和力量,为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读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则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我逐渐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得到成长。
其次,读书让我不断拓展教学视野。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阅读各种学科领域的书籍,我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读书让我在与学生交流中更具说服力。
与学生交流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读书让我在面对职业挑战时更具勇气。
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
通过阅读教育管理方面的书籍,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职业难题,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
同时,我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读书是我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教育本质,拓展教学视野,增强与学生的交流说服力,还让我在面对职业挑战时更具勇气。
这些收获不仅让我在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充实。
当然,读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便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
同时,我也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以便更好地吸收和运用其中的知识。
《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读书心得

换一种角度,让写作更简单——《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读书心得读了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以后,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主张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由衷的佩服。
他提出的“指向写作”不仅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一片全新的阅读风景,而且在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当中也可以进行借鉴、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管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阅读指引上更加精准,所有的教学难点因为其指向写作而被巧妙地进行整合,使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更加精深。
同时管老师根据学生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的一系列的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等将问题一一化为无形之中,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他的智慧,他的思想!读管老师的书时,总会感觉他仿佛就坐在对面,和你侃侃而谈。
管老师讲述着自己在一线教学的真实案例,也不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的语言直截、明了,又时常说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没有论文的程式化的套路,很多妙语让我反复品悟。
读管老师的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管建刚老师在《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整本书从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分别是“回答5个疑问”“防止5种误读”“把握5个要点”“解读5篇课文”“管建刚的5堂新课”“管建刚团队5课”。
管老师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
书读多了,自然就会写作了吗?事实上很多学生也阅读了不少书籍,但也不见得就能把作文写好。
多读书,是一种积累,还需要技法的指导。
指向写作的阅读,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一片全新的阅读风景。
语文课上的学生,读书要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写什么”,一只眼睛看“怎么写”。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重要练学生的第二只眼睛。
我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带领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品词析句,把一篇文章嚼来嚼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文本的构思、语言表达方式关注的较少。
两者之间如何平衡,借鉴管老师在阅读中教作文的方法,值得自己在教学中探索。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精选3篇)《不做教书匠》作者是管建刚。
这部书中,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总是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将道理寓于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
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
”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
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
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
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
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
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
读书分享——一线带班(管建刚)

读《一线带班》有感东城实验学校郭小洪管建刚老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教育名家。
《一线带班》这本书中从怎样和同事交接班,怎样上好第一节课,到怎样让家长知道你关心他们的孩子、怎样开网络家长会,从怎样让学生把课文背熟、怎样让学生的作业及时上交,到怎么让后进生感受作业的乐趣,再到怎样让课外阅读有时间和质量的保障、怎样抓好复习等等,无一不是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的琐碎问题。
一线带班的得失与甘苦,教学活动中那些平淡而琐碎的事,在作者朴实而又真诚的诉说中一一呈现,而每一件事的处理过程无不体现教育的智慧。
语言的沟通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恰当的使用语言工具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给孩子信心的同时更要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达到让教育的“左右腿”和谐走路的目的!语文的朗读与背诵作业一直以来是老师重视,家长忽视,学生无视的状态,就像管建刚老师所说的“一个班级50多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读给老师听,套用一句台词——“臣妾做不到啊!”。
平时的教学中也会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的作业,只是要求家长签字已读,但大部分同学完成的并不理想,一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读,不会用心,没有质量!管老师班级的预习朗读分层朗读很有特色,在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同时能够全面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小学生的书写,最高境界自然是工整、美观。
就全班来讲,写字要提底线:不能美观,首先工整;不能工整,首先干净。
班上的写字能手,老师不用教只要夸,写字后进生老师要不遗余力的想办法,促进孩子提高书写水平的意识,同时要有“小助手分管领导”主抓,这样既提高可班里的整体书写水平,也为一部分孩子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复习课,通常情况下都是老师串联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然后练习最后是出题测试,很多孩子都觉得枯燥沉闷。
管老师用孩子的方式说话和复习,在孩子们的“死”去“活”来中,复习变得很好玩。
读了管老师的书才知道,复习课原来也可以让孩子们如此感兴趣!丰富和独特不是凭空能有的,其背后,是作者的执着敬业和用心——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正是这种记录,使他成为日常教学的旁观者、思考者,能从一线带班中那些看似鸡毛蒜皮、极易被人忽略的日常琐碎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进行条理、集中深入的思考,从而超越平庸教学的重复与枯燥,实现教学的自主与自省。
《教室里的秘密课程里的精彩》读后感

《教室里的秘密课程里的精彩》读后感全文共4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室里的秘密课程里的精彩》读后感1记得是一个周六,海门新教育研究那边派来吴勇主任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我们去听他的报告时同时发下来的管健刚的这本新作《教师成长的秘密》,当时边听报告边浏览了一下,发觉写得很精彩。
我感觉主要有两点:第一作者管健刚老师是个很有能力的老师,体现在这本书里的是他的说服能力。
他旁征博引,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成功的渴望,就是像憋在水里那种求生的欲望一样;又告诉我们成功的条件,就是怎样的坚持;又告诉老师们切合实际的成功的途径,就是记录。
反正管老师的书语言简练,表达力强劲,如果他想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相信也难不倒他。
第二点是管健刚老师非常的朴实。
好听的话谁都喜欢听,但谁都怀疑真假,只不过哄哄耳朵罢了。
真心的话有时糊弄不了耳朵,但却能打动人的心。
管健刚老师就属于后者。
要想说服读者,管必须的做到是展示自己的亲身经历。
而哪一个成功之士的背后不是大把的辛酸和血泪,还有那坚持到都几乎不能坚持的无奈。
而每一次的失败和打击,个中滋味,除了自己,无人能晓得。
管却毫不避讳,把自己的失败经历一展无余。
其中他说到多年后知道自己第一篇小作发表纯属偶然,是那个报刊剩了字的空,连小学生的都是字的,所以管的就成了凑版面的文章而问世,多么偶然而又多么必然,多么失败而又多么骄傲。
开始我读到这个地方是还经常调侃,而过后却觉得没法再当做笑料了。
所以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没有技巧,一个“真”就行!管健刚老师的书看过好几本了,感觉最容易被打动,收获到很多,以后还得多看几遍。
《教室里的秘密课程里的精彩》读后感2在我的印象中,凡是教育类书籍,大都是枯燥、乏味,高深、莫测,就像一根硬骨头,难啃,常读上几页,就哈欠连天,难以继续。
而今,我手捧这本深红色的书籍——管建刚的《教师成长的秘密》,却是一口气读上了几十页,仍陶醉其中,爱不释手。
这本书,记录了管建刚老师成长的足迹;这本书,书写了管建刚老师从一个普通小学老师到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
管建刚《一线带班》读后感

管建刚《一线带班》读后感管建刚《一线带班》读后感(通用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管建刚《一线带班》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建刚《一线带班》读后感1学生回家作业经常不做怎么办?后进生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开展活动家长不配合工作怎么办?……一线教师的困惑、难题一个又一个,一线老师一边抱怨一边加班加点,围追堵截,却收效甚微。
这个时候,推荐你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小妙招,招招有效,年轻教师可以直接“复制粘贴”拿来就用。
纵观整本书,可以用全面、实用、巧妙、幽默四个词语来概括。
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捧起这本带有淡淡墨香的书,我边读边记录,这墨香,化成一道道教育教学的可口饭菜,我品在其中,精神亦在成长。
全书实用性、针对性强,是一本对一线教师富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书。
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一线带班的“七抓”。
抓开头、抓家长、抓时间、抓作业、抓基础、抓常态课、抓复习。
从学霸到学困生,从学生到家长,从课堂教学到作业练习,从基础朗读到课外阅读,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复习。
从怎样了解学生?怎样了解家长?开学第一天和开学第一课怎么上?怎么与家长沟通?怎样抓书写?等等,管老师的《一线带班》为我们支招,招招见功夫。
在读到抓作业这一章节,管老师提问:学生如何及时上交作业?血泪史一串串,心里五味杂全。
由于班里留守儿童多,离异孩子难管教,让他们及时上交作业是我的一大难题,至今头痛。
每天的作业不是这个没带,就是那个没做,借口五花八门。
曾经也用过许多方法,但是招招不灵验,做不到斩草除根。
学习了管老师的十二招,总算柳暗花明了。
表扬有空就做家庭作业的学生,表扬超前完成回家作业的学生,男女竞赛,拖拉王竞赛,淘汰了一个又一个作业困难户 (12)招,招招有实效。
其中,用QQ提交当日作业,现如今科技日新月日,手机的吸引力特别大,机在人在,人在机也在,把当日作业发送微信群,定时按量保质的发送,小孩家长都感觉特别新鲜,收到的效果非常满意,第二天来到学校,学生们早早就把作业交上来了。
读管建刚老师的书《我的全程带班录》札记

读管建刚老师的书《我的全程带班录》札记
读管建刚老师的书《我的全程带班录》札记
1作文、做人、教学要和教育融为一体。
2作文要学会“取景”,也叫“剪裁”。
写身边的人和事,发现身边的真善美。
也可以通过一件事,写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看法。
情绪作文要注意”度“,作文的眼要投向明亮。
因为,作文,有水平、有教养的表现,要看出作者的”真善美“·······
3作文,其实是“想”的功夫。
想好了再写,想到事情的背后去,有感情、有思想、有技巧,写人要特点、写事要看法。
4“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
载体为《作文周报》。
每周两三个相关联的素材,写成一篇稿件,向《周报》投稿。
初选前自荐、互改,初选录要修改,才有可能终选发表。
录用的同学,自己输入电脑,样报出来,小作者校对、修改。
《周报》出版,四人小组挑错、抢积分······人手一份的周报,有架构,有动力,有保障,还是讲评课的”活教材“。
作文, 真善美, 电脑, 功夫, 技巧。
管建刚老师《一线带班》读后感

《一线带班》读后感认识管建刚老师是从他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开始的,之后一口气看了好几本他关于作文教学的书籍。
看书识人,从此便开始关注管老师。
《一线带班》是管老师的新作,刚上架就迫不及待买了。
看的时候感觉热血沸腾,看完之后很想跃跃欲试。
读罢合书,心里还有些许深思。
管建刚老师至今仍在教学一线,《一线带班》就是依其一线带班的经验写给一线老师的,书中介绍了他一线带班的“七抓”:抓开头、抓家长、抓时间、抓作业、抓基础、抓常态课、抓复习。
从怎样让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怎样让学生的作业及时上交,到怎么让后进生感受作业的乐趣、怎样让课外阅读有时间和质量的保障、怎样让家长知道你关心他们的孩子、怎样开网络家长会,等等,管老师的一线带班有妙招,招招实用。
全书实用性、针对性强,接地气,是一本对一线老师真正有用的好书。
本书以一个“抓”字贯穿整本书,每一“抓”都是高招。
“抓开头”中管老师说到自己身上有两个开关,一左一右,督促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手和嘴,秒!“抓家长”中管老师说“要感谢后进学生的家长”,看到这一招,我的内心还是深深被触动了。
在此之前,我曾发过朋友圈表示自己对那些优秀孩子的家长心存感激,确实,因为他们,我才可以更轻松省心些。
而那些后进生的的家长们,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真是少之又少,与之沟通交流,甚至是请到学校来了,但家长并不引起重视,当面对这样冥顽不明的家长时,自己也会气不打一处来,抱怨多于行动。
作为老师的我们,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寻求家长配合的同时却没曾想到,我觉得难搞的孩子,家长也会有同感啊,他们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确实会比优秀孩子的家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老师,也该体谅后进生家长,要多感谢家长对孩子的培养。
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感谢一下那些后进生的家长,可能会收到不一样的反响。
这一招我要好好记在心里,马上迎来的新学期里,我要试着多用用。
“抓时间”一章中很好地体现了管老师的幽默与智慧。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总觉得自己在瞎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建刚的阅读故事
江苏省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代表作品:《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魔法作文营》。
每月一次“班级阅读之星”评比、每月一次“读书推荐会”、每学期举行一次“百万阅读之星·班级吉尼斯阅读纪录”大赛、以作文改革为背景的“读书积分活动”和“读书稿费活动”……这一系列充满创意的读书活动不仅让管建刚收获了职业成就感,也为他带来了生命的充实与幸福。
在管建刚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作文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写”推“读”的读书理念:
以“写”促读。
在管老师的班上,谁能在班级作文周报上不断发表文章,谁就是高手,谁就是英雄。
学生想写好作文,想发表自己的作文,成为普遍的愿望。
在此背景下,管建刚向学生宣传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就有了内在的需要。
以“写”导读。
管建刚认为,阅读有层次之分。
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止步于关注故事情节,阅读到与故事情节无关的片断,常跳过。
这种阅读是低层次的。
作文教学中,管建刚引入“作文知识读写20讲”,如“高妙的景物”、“对仗的魅力”、“幽默与夸张”、“比喻与写景”、“拟人与动物”、“神奇的通感”等,这之后,学生的阅读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不仅关注故事的情节,也关注起文字的表达,关注起一些不经意的细节。
以“写”融读。
学生写好作文后,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投稿有一个常规要求,要写自荐语。
管建刚说,如果你写的时候笑了、哭了、怒了,一定要把这条理由写上。
这是最好的推荐理由。
文字的最终功用是“软化”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保持一颗“温润敏感”的心灵。
而写作者最重要的也是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两者在此是一致的、融合的。
以“写”化读。
管建刚赞同潘新和教授在其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的观点,“听”和“读”最终要体现在“说”和“写”的“表现”上。
在这个信息繁杂得足以将人淹没的时代,“读”以致用,是管建刚一个重要的阅读观。
以“我的作文革命”为背景的阅读推动,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平台的阅读推动,正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上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学生不断将阅读化为写作的“阅读”,是“读”“写”紧密结合的“阅读”。
“读书滋养生命,写作确证人生。
”这是管建刚的信条。
■读书故事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
我的父母是农民,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农民,往上追溯,大概我的祖宗18代都是农民。
小的时候,我的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似乎有几本连环画,也全没了印象。
读师范,只想着回去当数学老师,我的数学好。
师范的语文老师问我读过什么书,我说金庸和琼瑶。
老师说你要读名著啊。
买了巴金,读不下去!毕业,当数学老师去。
一心想当数
学老师的我,阴差阳错地成了语文老师。
毕业那年,我大病,身体不好,想教一个班,村校长说,教一个班得教语文,高年级语文。
我就这样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那年,吴江办起了地方报,名曰《吴江日报》,报上有副刊,名曰垂虹。
2月,我写了篇不足400字的豆腐干,寄给副刊编辑,居然登了出来。
趁着热乎劲儿,我又写了则《四月》,《四月》也给刊出来了,我又写《五月》、《六月》、《七月》。
我把12个月写了个遍。
写着写着,脑子不够用了,我就拼命读书,读散文,读小说,读得昏天黑地的。
以至于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你爱读书吗?写作去。
写作是最能焕发一个人的读书热情的。
从写《三月》起,我的家里有了书。
一本本地添加,添了10年,添了1000册。
我也从一名村小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
我先读散文和乡村小说,刘绍棠和丁仁堂的乡村小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梦想着也能成为一名乡村小说家。
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才知道乡村小说能写到这个份上,遂绝了念头。
人的阅读有阶段性偏好。
有段时间,我爱读励志书,那时大概我在事业上遇到了挫折。
有段时间,很迷王永彬、洪应明和陈继儒,那时大概我在人际交往上遭遇了问题。
读的最多的,是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书籍。
我着迷于作文教学改革,因此需要不断阅读。
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教学写成书,又读了很多与“作文教学”有关的书。
有几次阅读,兴奋异常,难以忘怀。
一次,在新华书店,看到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随手一翻,那里面的理论与我的实践不谋而合,迫不及待地买下来这本百万字的巨著。
我的阅读与写作共同成长着。
也因此,我的学生的阅读,也始终与他们的写作共同成长着。
■读书感悟
我的读书方法论:为需要而读。
人只有有了需要,才会专注,才会投入,才不觉得是痛苦,哪怕是啃十分难读的、艰涩的书。
一是心灵的需要。
当你有痛苦和迷惘的时候,当你觉得人生有许多参悟不透的时候,你读哲学,读老子,读庄子,读尼采,读克里希纳穆提,会有一种心灵的邂逅,会有一种心灵的解脱。
二是写作的需要。
写作是最好的阅读。
一个想以文字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爱读的人。
三是研究的需要。
不管是哪个行业,只要你想做得比别人出色,你就得静下来研究。
不研究,你就没有突破。
而阅读显然是研究最重要的内容。
当你有了研究的需要,阅读就成为一种随时可以遭遇“惊喜的发现”之旅。
四是对话的需要。
很多著名主持人说自己对所主持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因为主持的需要,自己就去啃了这方面的书,在观众面前谈得“头头是道”。
这样的阅读就是“对话的需要”。
教师在阅读中会时常遇到这种阅读的需要,如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就必须要先
读,不然无法对话。
教研组主题活动,需要发言,需要评课,这更需要阅读。
一个有梦想,有智慧的人并不难找,难找的是一个既有梦想,智慧,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大毅力的人,管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你看,“整整两年,一本周记,一份周报,一段少年时光。
”“一个孩子说,老师,要是许多年后丢失了,怎么办?你就到老师这儿来吧。
老师会为你们守住童年。
我说。
”
我第一次看到管老师,看到的是一位内敛,甚至有些木讷的管老师。
今天我看管老师,他目光炯炯,气势夺人,充满一种魔力般的磁场。
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呢?因为管老师长大了,成熟了,有底气了,有魅力了。
他从语文教学上的婴儿成长为语文教学上的巨人。
站在讲台上的管老师充满威严,充满力量。
这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实践,来自读书,来自思考,来自心灵的创造。
愿我们江苏教坛上多出几位管建刚式的好老师。
(孙双金评价管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