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文学院张喜田
新时期小说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改换文学”。

这是指1977年刚刚粉碎“四人帮”时所出现的一类小
说。

(1)主要表现对象:
“十月的欢腾,一月的哀思”——集中的内容就是揭
发批判“四人帮”,歌颂革命老一辈。

(2)作家在思想上、精神上仍受“四人帮”一套的束缚,
带着镣铐跳舞,似乎是“放了脚的女人”。

(3)这时期,要想创新,必须来一个拨乱反正、除旧迎
新的斗争,但是此时旧的不想用、不愿用,新的不知
如何走、怎么用,就处于徘徊阶段。

(4)内容较好,但仍有着帮风帮气,还受“四人帮”所制定的创作模式束缚,极左思潮仍起作用,更有人制造新的“个人迷信”。

但这些,并不是原地踏步,新的文学在酝酿,是准备时期,因为这毕竟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序幕。

具体创作
贾大山:《取经》(“农业学大寨”)萧育轩:《心声》
徐光耀:《望日莲》
一、伤痕文学
(一)原因
(1)生活变化、认识深入与文学变化;
(2)咀嚼伤痕时期。

伤痕文学开始的标志是刘心武的《班主任》,而卢新
华的《伤痕》则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前者是“奠基作”、潮头文学,后者是名字的由来、代表作。

刘心武:《班主任》(张俊石、宋宝琦、谢惠敏、石红)卢新华:《伤痕》(王晓华、母亲)
伤痕文学主要反映长期的极左路线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肉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由冤案造成的伤痕
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敌我不分、敌我颠倒,造
成了很多悲剧。

莫应丰:《将军吟》(彭其、陈镜全)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公伯、白舜、林芳、杨琼—艾华、杨大榕)王蒙:《光明》
顾工:《翻案》
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
(2)由株连造成的伤痕
“株连九族”本为封建现象,但在10年动乱中,株连九族的现象十分明显,一人犯罪,全家遭殃,以反动的血统论为根据,即以出身定政治身份,体现出宗法社会的特点。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克)
宗璞:《弦上的梦》(慕容乐珺、毛头)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谷凉-严凉、谷兰-穆岚)叶辛:《蹉跎岁月》(柯碧舟、杜见春)
(3)由个人崇拜而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由于个人迷信,使群众与领袖的关系颠倒、混乱,使二者的关系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成为人与神的关系。

郑义:《枫》《李黔刚、卢丹凤》
金河:《重逢》(叶辉——叶卫革)
张弦:《记忆》
(三)特点
(1)伤痕文学着重是揭露。

内容写十年动乱,它参与了全国人民的大思考,是痛定思痛的文学。

集中反映十年内乱的生活,而悲剧的根本原因则归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

(2)冲破林江一伙所炮制的文艺理论和统治政策,同时也打破了左倾教条主义所设置的条条框框和清规戒律,特别是不能触及的禁区,扩展了文艺描写的领域,深受人民的欢迎。

(3)伤痕文学的出现,是作家面对生活、正视现实的
表现,因此伤痕文学的阶段是现实主义在文艺创作开始恢复的阶段。

(四)不足
二、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浪头,主要流行于1979—1980年,1980年为盛行期。

(一)原因
1、生活的发展与社会思考的深化;
这是在较长的历史纵向中去认识,作品反映的生活
时间长,十几年,二十几年不定。

思索不限于一点,思
索大于伤痕,也写伤痕内容,但重点写对伤痕的反思。

2、文学上要反思伤痕文学。

(二)主要作品
王蒙:《布礼》
《蝴蝶》
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张贤亮:《灵与肉》(许灵均、李秀芝)
《绿化树》(马缨花、章永璘)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黄香久、曹支书)
《土牢情话》(乔安萍、石在)
叶文玲:《心香》(我、哑女)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老甘、老寿)
《草原上的小路》
刘真:《黑旗》;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方之:《内奸》
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古华:《芙蓉镇》
(三)内容
主要还是写悲剧。

在极左思潮统治下,悲剧是必然的,是有可能的,并且确实也存在着悲剧,并且有大量的悲剧。

作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识加深了,就出现了反思文学,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展开的,不是十年,而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中展开对悲剧的思考,有更大的生活和思索的容量。

(1)表现美的毁灭和美的升华
反思文学通过美的、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的悲剧,从而认识到美的价值,并且去为美的价值创造。

作品通过美的肉体受到蹂躏、摧残和美的心灵遭到强奸、扭曲,从而认识到美的价值。

祝兴义:《杨花似雪》(杨思萍、我、郁秃子)
叶文玲:《心香》(哑女)
张贤亮:《土牢情话》(乔安萍、石在)
(2)“遗忘者”悲剧的思索
对“遗忘者”的思索,主要通过对革命有过贡献的人却被革命遗忘了的现象的表现,反映出了极左路线的危害。

这些内容联系着党和人民,革命和人民的关系,对“人民”这个母题进行着新认识,强化“人民”意识。

方之:《内奸》(田玉堂、严赤、杨曙、小戈;田家驹)张步真:《深沉的记忆》(朱振山、裘政委)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悲剧的英雄和英雄的悲剧
在极左思潮下,人民中的坚强者和觉醒者不愿安分守己,他们要反抗,但是他们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最后只落下一个悲剧。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葛翎)
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盘老五)
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4)“自我”的反思
党自身的反思。

也就是这种反思中,我们党认识到了自己,纠正了一些错误,弥补不足,使正确的发扬广大,这是我们党的伟大。

王蒙:《布礼》(钟亦诚、凌雪)
《蝴蝶》(张思远、海云、美兰)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于而龙、芦花)
韦君宜:《洗礼》
茹志鹃:《草原上的小路》
张贤亮:《河的子孙》(魏天贵)
(四)特点
(1)与“伤痕”文学的比较
(2)“人民”的母题
三、改革小说
新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革,因此改革成为这个
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因此有人把这个时期小说创作定
为改革文学阶级。

大批小说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农业战线上所
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方面的问题。

蒋子龙:“开拓者家族”
《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开拓者》(车蓬宽)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金凤池)
《赤橙黄绿青兰紫》(解净)
《锅碗瓢盆交响曲》(牛宏)
《燕赵悲歌》(武耕新)
(1)进攻型、“开拓者”型人物;
(2)与“左”的斗争大刀阔爷、干事情雷厉风行、所向披靡;
(3)他们这些人也只能存在于作品中;
张贤亮:《龙种》
《男人的风格》
张笑天:《家务官》
刘亚洲:《两代风流》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三千万》
《新星》(李向南)、《夜与昼》、《衰与荣》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茂、许秀云)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精神胜利法)
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
张一弓:《黑娃照相》
《流泪的红蜡烛》(麦收、枣花)
《青妞和她的小嘎斯》
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
《鸡窝洼的人家》(禾禾、回回、麦绒、烟峰)
《小月前本》(小月、门门、才才)
《浮躁》
《古堡》
路遥:《人生》
《平凡的世界》
四、寻根文学
(二)“寻根文学”:
•概念: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突入民族历史深处,对中国的民众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发展。

•特点:以现代意识反思历史传统与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一)“寻根文学”的倡导、兴起及其定位:
文学“寻根”的倡导: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
•意义:一是创作中文化意识的自觉,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打破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单一格局,在多方面有所创新,表现出文学的自觉。

•局限: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致一些作家一味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杂态度:既有肯定认同的一面,也有反思批判一面
(三)“寻根文学”代表作品
•1、阿城《棋王》:
•“棋呆子”王一生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吃和下棋。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

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

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

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

•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舔了,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

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跳着。

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

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

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

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

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对吃的认真,折射出社会历史中大饥荒的可悲侧面;暗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只有执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痴迷于棋道的“无我”境界。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

可囿于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王一生:痴迷、沉醉于棋道而舍弃一切,以内在精神自由达到对一个物质贫困政治动荡的痛苦时代的超越。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

•平和淡远、简洁练达、含蓄自然、空灵飘逸的艺术风格。

•2、韩少功《爸爸爸》:
•荒诞的情节、怪异的人物
•丙崽:侏儒、白痴,集肮脏、丑恶、愚昧、粗野、狭隘、卑琐、顽固等于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符号
•对植根于神秘文化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放大与抨击
•3。

整体的荒诞与象征色彩
•鸡头寨:一个与现代文明绝对隔绝的远古、蛮荒、粗野的“化外之地”,一个封闭、凝固、孤立的古老世界
•4。

清醒的批判态度,但过于强烈的现代理性意识对艺术感染力有所减弱。

本章思考题:
•一.“寻根文学”的概念及其定位;•二.《棋王》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境界;•三.《爸爸爸》的文化反思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