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

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

语境。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2.“现代性”在中国

在王宁的《消解“单一的现代性”:重构中国的另类现代性》,展现出了“现代性的复数形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化呈现出了新的面目,成了一种“扩大的现代性”,也是一种后现代时代的现代性,因为它经历了某种形式的裂变,从单一的现代性演化成了不同形式的复数的现代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重构一种另类现代性。作为一种西方的概念,中国对现代的认识大多是从翻译中得到的,文章从翻译学的角度入手,翻译本身的再创造性,使得现代性在中国的国土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另类的现代性。中国的的另类的现代性,消解了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性代性”的“宏大叙事”的神话。在中国的现代性的不同遍体同样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大陆现代

性被视为一种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文学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开放的,发展的和民主的概念;在港台则是一种与其自身的文化非殖民化相关联的现代性;对于散居海外的华人而言,现代性又常常与他们的散流状态和在全球化时代的不确定性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同时现代性的复数形式还体现在中国的不同的时期:一种是1919年到1949年的启蒙大计,一种是1949年到1976年的专断排他的主流话语,当下的一种指向有着中国特色的另类现代性的“全球本土化”叙述范畴。文章也该指出另类中国的这种现代性的特点:既有向心力同时也有离心力,既是现代的同时又是后现代,既是建构的也是解构,既是使全球的也是本土的。

在赵景来的《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分别从五个角度对现代性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分别是: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现代化,“现代性”何以成为问题,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争,现代性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关于第一个论题,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性所指称的是一种复合的对象,而非单一的对象,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被认为是“现代性”的基本元素;这一概念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层面。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性是全球化问题的延伸和展开,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中国怎样实现自己的现代性道路的反思。对于第三个问题,作者指出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看清现代主义哲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同时指出,与指称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类型的社会的现代性不同,后现代性并不指称什么,它

只是一类文化现象。它可以概括为以下的主张:没有宏大叙事法描述的历史,没有一种话语有前后一贯的意义,没有作为表象的的知识,不存在具有普遍逻辑和客观真理的科学,剩下的只是语言游戏自由的地在权力关系网中游荡。所有这些主张可以被视为仅仅是现代性主张的反题,暴露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对依赖。

3.现代性与中国文学

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中对现代性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做了一个大致的归纳。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将现代或新与传统或旧区别开来,这种区别以进化或进步的历史观念为基础,体现了一种反传统和建构未来的意识形态。其次,现代性的以上特点体现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就是一个语言的科学化的运动。第三,体现为一系列文学母题,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文化、阶级、性别之间的矛盾。最后,还体现为小说叙事形式的历史变迁。

在李欧梵的《现代性探寻:漫谈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意识新模式》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现代性的特点。首先是从属而不是逆反历史现代性的文学。这种历史意识,以时间和人类进步的新概念为基础,已经强化为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观点。它也为“新文学”,即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创作形式提供了灵感。第二,对“新”的崇拜,与历史循环论决裂。现代首先表示

“新”,五四所表达的新,其概念和价值是由连续直线发展的时间和直线发展的历史感所规定的,具有反传统的特征。“时代”概念的确定,强烈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使中国的命运不再孤立,而是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观念打破了中国的历史循环论,确定了历史是直线、不可逆转的进化发展过程。此外,现代性还确立了一种积极形态的英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满怀激情;与“人民愿望”结合;迎合历史趋势的潮流的英雄自我的目标,即通过内在想象转化为外部世界,是自我英雄精神和强大的历史潮流融合;世事的乐观。

在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中,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研究的。论文以对现代文学的定性作为基础,认为现代文学具有元话语的性质,所以才使得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的可以不断被挖掘,不断被阐释。指出现代文学演进到当代,特别是新时期,现代文学的整体性崩溃了。文中引用了汪晖的观点: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的同一性”,是建立在“态度的同一性”基础上的。在新时期,“态度的同一性”撤退了,现代文学的整体性也崩溃了。但是,中国的现代性未完成的性使得现代文学被召唤成为一个整体性来使用,例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同时,论文也指出了“中国现代性的困惑”,就是在80年代末对五四的批判时,对其合法性的怀疑。一方面,中国的现代性的发生时被迫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创伤记忆;另一方面,现代性在它的创生地的西方也发生了分裂了,破碎了,我们在面对西方性崩溃的后果的同时来建立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