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

合集下载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9.10•【字号】苏教法[2010]12号•【施行日期】2010.09.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的通知(苏教法〔2010〕12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普通高校,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今年6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的通知》(苏教法[2010]8号),发布了研究课题的重点方向,针对课题申报工作提出了要求。

各地、各高校和各有关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积极申报,共收到课题申报材料137份。

经专家和我厅有关处室负责人评审,并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决定对其中的32个课题给予委托研究立项,并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专项”纳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

课题的第一申报人即为该课题组的主持人,课题组明确一位同志担任联络员,协助主持人做好课题管理工作。

同时为了体现我厅行政课题委托研究的特点,每个课题组安排了我厅一位同志作为协调人,负责协调课题进度、课题研究思路与实际工作开展的贴近度等工作。

现将获得2010年度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立项的课题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

希望各课题研究承担单位、课题主持人和协调人,按照时间进度要求,抓紧开展研究,在一年内基本完成,提交专题研究报告。

研究期间根据需要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初步报告。

对时效性强的研究题目,按照我厅要求及时提交研究报告。

省教育厅将根据研究成果的不同内容,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各专题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研究成果经审核后,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结题证书,并结集出版,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借鉴、参考。

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 题,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生态教育理念
生态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
生态教育理念
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
环保行为。
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05
预期成果与影响评估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效果评估
知识技能
通过生态教育,学生将掌握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技能,提高对 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情感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
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确定时间表
根据实施计划,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包括每个阶 段的任务、时间节点等。
组织与协调工作
成立生态教育领导小组
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组成,负责生态教育的组织 与协调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
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定期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
加强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生 态教育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
培训与进修
组织教师参加生态教育培训和进 修课程,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水
平。
教研活动
开展生态教育教研活动,促进教 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
教学水平。
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 与生态教育实践,表彰优秀成果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生态道德培养
通过生态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生态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公共政策分析第一次形考作业答案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公共政策分析第一次形考作业答案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公共政策分析第一次形考作业注意:学习平台题目可能是随机,题目顺序与本答案未必一致,同学们在本页按“Ctrl+F”快捷搜索题目中“关键字”就可以快速定位题目,一定注意答案对应的选项,如果答案有疑问或遗漏,请在下载网站联系上传者进行售后。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1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是()。

A:非正式评估B:政策评估C:正式评估D:政策评价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2公共政策是针对()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A:阶级利益关系B:政府利益关系C:群众利益关系D:社会利益关系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3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的是()A:拉斯韦尔B:雷斯曼C:德洛尔D:威尔达夫斯基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4()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A:政策监控B:政策变迁C:政策分析D:政策评估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5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享有执法权的行政机关D:依法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6()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A:政策监控B:政策制定C:政策执行D:政策评估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7为了实现政策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指的是()。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该文介绍了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并对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应用;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的概述,使人们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并吸取已取得的经验,找出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生态学”源于希腊文,最早是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

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r¨。

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

此后,其在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领域发展迅速。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开始。

1935年,英国学者比尤斯的《人类生态学》问世。

在这以后,不仅有关人类生态学的著作日渐丰富,“社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也相继问世。

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

生态系统的含义也逐步广义化,不但指生物学方面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

二、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在《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言论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

教 育 生 态 学 是 以生 态 学 为 理 论 基 础 研究该 系统 内各要素 的关系 , 从而探讨 和揭 示教 育 生 态 系统 的基 本 规律 的学 科 。 育 生态 学 的核 心 是把 教 教育视为一个有机 的 、 复杂的 、 统一的系统 , 而教育生态系统 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 系着 , 这种联 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 与矛盾 、 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可持续 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 的需 求又不损害后代人 满足需求的能力 。 就是指经济 、 社会 、 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发展 , 它们 是 一 个 密 不 可 分 的 系统 。高 等 教 育 从 其 他生 态 子
原 则 , 此 作 为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的 指 导 思 想 , 能 满 足 以 既 高 等 教 育 自身 不 断 发 展 的需 要 , 能 满 足 社 会 可持 续 发 展 战 又
略的 需要
实现高校的办学 目标 , 就高校 内部治理 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 相互之间权力配置 、 制衡 与激励的制度安排 , 为协调 高校 与
倾 向严 重 。高 校 治 理 结构 是 指 在 一 定 财 产 权 制 度基 础 上 , 为
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蕴涵这样的思想 : 人类和生存 环境协调
发展 , 与自然界共同进 化; 世代伦理思想 , 包括代内和代 际发
展机会的平等 ; 效率与公平 目标 的兼容I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 t ] 。 发展就是指高等教育主动吸收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理念 、 基本

要: 苏高等教 育面临着生 态承载力过 重; 江 各高校 治理 结构不合理 , 学术 生态恶化 , 行政化倾 向严重 ; 育经 教
费投入 不足 ; 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资金链脆弱等一 系列教育生态问题 , 制约着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 续发展 。因此 ,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作者:罗庆倩杨子艳贺思德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年第02期摘要: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共建、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资源是其实现“无处不在”学习的前提保障。

本研究从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存在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出发,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剖析泛在学习资源的生态建设与应用发展,最终提出教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原则。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泛在学习;学习资源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9-04一、引言泛在学习是继E-Learning、M-Learning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习模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活动。

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手边可取的终端设备无缝获取所需的信息的学习方式,具有易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情境性、社会性、非正式性、适应性、自然性、永久性等特点。

然而,泛在学习及其环境的建设与应用仍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

泛在学习的实现与普及不仅仅需要基础设施、智能学习环境、人文学习环境的建构,还需要学习资源的建设,也就是在学习内容层面,考虑如何为泛在学习环境提供适合泛在学习特征的学习资源。

[1][2] 从泛在学习的特点分析,建构具有生成性、动态性、智能性、联通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等特性的学习资源是其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的基本保障。

本研究从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特性、存在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出发,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剖析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建设与应用发展,最终提出教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原则,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泛在学习资源建构提供参考。

二、泛在学习资源现状与发展需求泛在学习的交互空间是一种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无缝对接,从“人—机”交互回归到“人—人”交互,让设备“消失”—学习者在获取信息时注意力集中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感知不到设备的存在。

因此,学习资源就成为了学习行为发生到结束的中间导向。

省域推进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

省域推进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

省域推进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作者:陆岳新张晓霞周统建胡纵宇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4年第05期摘要:科教融汇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江苏科教融汇发展在内涵建设、协同创新、人才建设、人才培养及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系统集成不够、协同路径不畅、评价考核不到位等突出矛盾与问题。

建议加强省级统筹,构筑创新平台,深化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改革等,探索形成江苏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个强省”一体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科教融汇;省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5-0019-06科教融汇是指社会的教育、科技、人才通过相互协同、相互作用和相互赋能,融合形成一体化、高效能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共同体的过程。

推进科教融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江苏省域推进科教融汇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协同路径有待进一步畅通、评价考核有待进一步健全等问题。

新形势下推进科教融汇高质量发展,重在加强省级统筹,强化任务驱动,推进系统集成,激发主体活力,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一、省域推进科教融汇的现状与经验近年来,江苏省域在推进高质量科教资源集聚、建设高水平科技团队、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和探索科教融汇新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成效显著。

(一)加强内涵建设,优质科教资源加速集聚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69所(含独立学院22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①。

其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6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20所。

2021年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明确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的目标任务。

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校转型发展。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未来发展,积极增设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及交叉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了覆盖所有学科门类、基本契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刘丹丹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08期【摘要】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现在的生态时代要求,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生态学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并提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教育生态学概况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视教育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从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反作用,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生态结构。

二、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教育生态学协调问题是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第一,他们提出的目的和任务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教育与生态不协调的问题。

第二,具体的着眼点和内涵侧重不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保持发展的基础不变,而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生态状况之间的关系是否互相协调。

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生态因子组成的环境取得生态平衡。

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流通”起积极作用。

三、高等教育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一)在教育教学层次方面第一、在教育理念上,生态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在教育实施中,教育理念与生态教育相脱离;第三、在教育内容上,生态教育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分量”。

(二)国家管理政策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过于集权控制,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和自我责任意识。

在目标制定上,高等学校只需听从于政府,无须了解社会需求,从而严重削弱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三)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失衡1.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已达到最大限度。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的思考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的思考
高职教 育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 的思考
马 晓 阳
( 南京信 息职 业技术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自从 大幅度扩 招 以来 , 高职教 育疾速发展 的规模 超 出 了教 育生 态 系统 承载 力 范围 , 破 坏 了系统原 有的 生态平衡 。提 出了 我 国高职教 育可持 续发展 生 态化 的对 策建议 , 高职教 育必须 坚持和谐 发展 理念 , 遵循 生 态平衡原 理 , 合 理配 置教 育资 源, 优 化 高 职教 育结构 , 走 生 态可持 续发展道路 。 关键词 : 高职教 育 ; 生态化 ; 可持 续发展 ; 对 策
大差距。2 0 0 9 年全 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 1 2 1 5所 , 主要分布在华 北、 华东、 华 南地 区 , 东 部地 区( 1 1省市 ) 有 5 1 4所 , 占总数 的 4 2 . 3 %; 西部地 1  ̄( 1 2省 区市) 虽 土地 面积 占全 国的 7 1 . 5 %, 高职 院校只有 2 9 3 所, 仅 占总数的 2 4 . 1 %, 差距之大 , 可见一斑 。全 国 1 0 0 所骨干 院校中 , 东部有 4 7所 , 西部有 2 5所 , 东部骨干 院校数
( 二) 生态 承载 力 超 载
育毛入学率超过 5 5 %, 江苏为 4 2 %,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阶段 。而西部一些经济较落后地 区还处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 育过渡的 阶段 , 云南为 1 7 . 5 7 %, 贵州只有 1 3 . 8 %, 比全 国平 均水 平还 低 1 0 . 4个百分点。 可见 , 我国高职教育生态系统 呈现 出区域
协调发展 。
二、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失衡 分析
( 一) 生 态 理念 缺 失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与实践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
与实践路径
王静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2024()6
【摘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持续创新思政工作模式,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招,其构成要素、功能定位、机制设计、实践路径等各项具体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文章立足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调整育人主客体供需关系、提升育人资源间协同作用等方面,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环境配置和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逻辑建构导向。

从突出个体要素、促进学生发展,优化近侧历程、提升育人质效,完善环境系统、涵养校园文化,贯通育人要素、实现“三全育人”等维度,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定位、要素分析提供方法指导。

同时,指明了整合社区空间、营造育人环境,突出学生主体、优化育人模式,完善工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践路径。

【总页数】6页(P77-82)
【作者】王静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价值分析与实践路径
2.“一站式”学生社区视域下“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基于华南理工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究——基于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建设试点的观察
4.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系统与周围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为我们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系统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教育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当其中某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会相应地做出调整,以维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生态平衡理论在教育生态中,生态平衡意味着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合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要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教育失衡的现象,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限制因子,它们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这些限制因子可能是教育资源的短缺、教育政策的不完善、教育观念的落后等。

只有找到并解决这些限制因子,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位理论每个教育主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教育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受教育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如果教育主体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或错位,就会导致教育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教育生态的节律性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如学生的学习周期、学校的学期安排等。

遵循教育的节律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教育中的应用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通过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更多的学生。

例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

2、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对分课堂互动模式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对分课堂互动模式研究

文化视野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对分课堂互动模式研究关潇玥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摘要:教育生态学是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理论,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有助于研究教育现象,对分课堂是新的教学模式,而互动是教学模式中的重中之重,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对分课堂互动模式研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对分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421-02一、基本理论背景(一)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克雷明(Cremin,L.A.)在1976年《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的。

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大陆第一本专著是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二本是任凯和白燕的《教育生态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两本教育生态学专著的出版以及一些教育生态问题专论的发表,标志着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科研的重要领域之一。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基本精神是系统、平衡和联系。

从根本上讲,贯穿于生态学原理的基本的生态学思想在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二)对分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10月率先提出的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针对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创设出来的。

在传统课堂上,师生互动少,师生关系不够融洽,为了改善课堂活动中的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提出了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评选结果

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评选结果

2
序号
课题名称 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 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 新常态下课程建设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产学研协同教育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 教育科研引领、职前职后融通、实践取向鲜明—— 基于协同、追求卓越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实战化教学背景下的公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 究 现代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以江苏 省为例 慕课时代高校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慕课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中外合作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全方位、深层次”专业改革机制的研 究与实践 医学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转化式学习体系构建的研究 与实践 高等教育跨学科交叉课程改革研究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实践教学 体系的研究与实施


主持人
课题类型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大数据背景下的专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 实践 基于“互联网+”的实践教学数字信息化管理服务平 台构建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高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价理论和指标体系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MOOCs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体系改革 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索与实践 基于班级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与模式探索 国际一流大气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面向社会化学习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建设和应用研 究 江苏省高校本科双学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与质量 保障体系研究 医学教育云平台构建与联盟运行模式的探索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教学督管评”五位一体 的床边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双中心”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 践 卓越幼儿教师协同培养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教 学内容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用以致学”实践教学体系研 究与实践 化学化工省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与构 建——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基于虚拟组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 养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 18 卷第 1 期 2010 年 02 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No.1 Vol.18 Published in February.2010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格根塔娜 1 侯彦杰 2 021008 (1、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2、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150000)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从科学发展观的广阔视野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 理的社会制度。

而这三者都离不开生态环境教育,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 态环境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0)01-0073-04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 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 念的一次升华。

生态文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 重要思想,它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 度,而这三者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内涵及理论界 定 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内涵及理论界定国 内研究者都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周传勇,綦玉帅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性构建》一文中 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民众树立科学生态伦 理观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 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 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 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 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

二、区别
1、“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的组 织包括: (1)两个层带:自养层和异养层;(2)6个成分:无机物、有 机物、气候因素、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 食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3)6个过程:能量流、食物链、 物种多样性格局、水与矿物质循环、发育与进化、调控过程。总 之,生态系统包括着地球上的整个“生命维持与演化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指促进人类每一个体健康成长与进步的所有人际 关系与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的体系大约包括: (1)两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2)3个阶 段:优生、优育、优教;(3)4种场景:家庭教育、群体影响、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4)5种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职 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独创性和集体创造因素等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 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充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 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 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 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 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 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 用。
Sub title
1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3
4
生态与教育生态的区别
我国古代的生态意识
如何实现生态目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 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与生态化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与生态化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与生态化策略
郭瑞平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5(023)008
【摘要】历经数百年的艰难行进,人类文明已经和正在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

如今,源于生物学研究的生态学及生态观念也在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当代世界观与方法论被广泛运用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把生态学引入教育学领域就产生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教育生态学。

【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郭瑞平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 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分析与生态化管理
2.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生态化建设策略研究r——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3.组织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发展的困境及超越
4.高校音乐生态化教学实施路径与发展策略研究——评《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学设计》
5.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化管理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
展与公共政策选择
摘要:江苏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态承载力过重;各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学术生态恶化,行政化倾向严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资金链脆弱等一系列教育生态问题,制约着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公共政策层面,要明晰教育产权,大力发展股份制学校,优化教育生态环境;进一步健全公共教育财政体系,完善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缓解教育生态承载力过重的现象;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的目标,提高治理效率,实现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96-02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视教育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
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高等教育从其他生态子系统中取得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只有与这些生态子系统组成的环境取得生态平衡,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蕴涵这样的思想:人类和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与自然界共同进化;世代伦理思想,包括代内和代际发展机会的平等;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兼容 [1]。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高等教育主动吸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既能满足高等教育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江苏高等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1.江苏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过重。

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1%增至2009年的24%。

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从1999年开始,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

199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为6.7万人,录取率为47%,在校生人数为21.9万人。

到2009年招生数已达4
2.98万人,录取率达71.4%,在校生约为165.34万人,分别是1995年的6.42倍和7.55倍 [2]。

在全国各省、区当中率先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高校扩招使许多学校出现生存空间紧张的现象,为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现有资源之间的矛盾,扩展学校的办学空间,
增加高等教育容量,高校纷纷向政府提出增加用地的要求,建设新校区或分校。

高校扩招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导致教育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目前江苏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其生态承载力已达到了最大的限度,高校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生比失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达不到国家标准;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增大、资金链脆弱;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输入与输出物质与能量等方面已经出现失衡现象。

2.江苏高校普遍治理结构不合理,学术生态恶化,行政化倾向严重。

高校治理结构是指在一定财产权制度基础上,为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就高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权力配置、制衡与激励的制度安排,为协调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机制安排。

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中国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规定形成了中国公立高校的行政等级制治理模式。

由于高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层次委托代理链条,使得高校治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各委托代理链条上行为主体目标不一致以及客观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治理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垄断生产提供。

“大学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公司企业,大学是学术共同体。

”[3] 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学术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尊重学术权力就是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

江苏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从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到投资、融资体制、学术评价体系的确立,都需要有相应
的制度安排来保障。

然而,目前江苏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术权力、学术影响弱化的现象,学术生态恶化。

官本位思想在各高校十分浓厚,究其根源就是可以掌握大量的行政与学术资源,官本位价值观对学术领域污染严重,学术权力政治化、行政化。

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授就是大学,没有教授就没有大学!”[3]教授要教导学生“非功利读书”,他们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继承者、衡量大学教育质量水平的尺度、对学生人品学品最有影响的群体,教授绝不能只被看成是大学雇员。

3.江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加,但所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

就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来看,近年来是持续增长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4年的279.71亿元到2008年的648.48亿元,五年间增长2.32倍,年均递增26.35%;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4年的24
4.65亿元到2008年的570.02亿元,五年间增长2.33倍,年均递增26.6%。

但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是从2004年的1.80%提高到2008年的2.14%,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应达到4%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2004—2008年分别为4 517元、4 972元、5 315元、6 135元和8 156元,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联合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省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是呈下降趋势的,2004—2008年五年间的绝对额分别为
244.65亿元,293.56亿元,343.01亿元,465.33亿元和570.02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是20.40%、19.08%、18.73%、19.87%和19.06% [4]。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江苏高等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从其他社会生态子系统中汲取各种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1.明晰教育产权,大力发展股份制学校,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是江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积极探索江苏高等学校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形成以公立高校和非营利高校为主体的、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并举、非营利法人与营利法人共存的多样元化的所有制格局。

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一旦明晰,客观上使得产权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的统一起来,对约束和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国有民办、公有民办、民有民办的路子,让学校在招生、收费、人事、教学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进行改革试点。

江苏高等教育要大力兴办股份制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股份化。

通过高校股份制办学,吸收民间资本、外资,可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促进高校资产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使优质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