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所有地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状火山锥
部分为熔岩流,部分为火山碎屑物相互成层、逐渐积累而成的截头圆锥状火山体。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均属此类,因剖面上成层构造明显,故称成层火山。
粘性较大的熔岩与火山碎屑物互层堆积而成的锥状火山。
喷发的碎屑物在火山口附近堆积下来,越近火山口部分,堆积物越大,数量也越多,坡度也越陡,最大可达40°,而远离火山口的地方,则坡度逐渐变缓。
顶部有火山口,如积水则成火口湖。
由于成层火山是火山碎屑物质与液态的熔岩混合组成。
成层火山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火山,日本的富士山,中朝边界的白头山都属此类。
寄生火山锥
寄生火山锥的物质组成类似于母火山锥。
寄生火山锥可以沿着能反映火山基底构造走向的线或带排列。
在一个大的复合锥之上寄生火山锥的数量可以很多。
例如意大利的爱特纳火山上有200多个寄生火山锥主要沿辐射状裂隙排列。
日本富士山有60个寄生火山锥,它们以主火山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
它们可能是以中心火口为岩浆的通道向四周放射,以侵入岩脉群的形式升达地表,出露于地表上的地点即寄生火山锥的小火口。
寄生火山锥多由熔岩穹丘或碎屑锥构成。
混合火山锥
有一定的演化史,且具不同组分的岩浆喷出和不同类型的爆破作用而均匀叠加和拼接的大型复合火山锥以及盾状火山。
这种复杂的火山锥可以称为混合火山锥,按其成因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正常型、回归型和颠倒型。
正常型混合火山锥是由主火山锥的玄武岩和安山岩组成,而在翼部的年轻的喷发产物则形成英安岩和流纹岩穹丘或形成玄武岩熔渣锥。
不同期的火山喷发是受岩浆分异作用所控制。
夏威夷的盾状火山和环太平洋带的许多大型复合火山锥都属于这一类型。
回
归型混合火山锥喷发次序和岩浆类型重复出现的火山锥。
索马型复合火山就属这一类型,它主要由安山岩构成,由于大
量的多硅质岩浆的喷发,在它的顶部塌陷形成破火山口。
在破火山口内又形成新的复合火山锥,随之又一新的类似的。
颠倒型混合火山锥是岩浆分异顺序颠倒的火山锥,即早期喷出形成的火山锥多硅质,而到晚期铁镁质反而增加。
泥火山锥
泥火山锥是由泥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各种大小不等的平
顶锥形高地。
堆积物主要是泥和岩屑,外形与一般的火山锥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泥火山锥不是由岩浆喷出形成的。
集块火山锥
喷出物为火山碎屑物,按构成物质的种类可区分为:浮石火山锥、火山渣锥和喷渣火山锥、火山灰火山锥等。
大多数集块火山锥基本是对称的,坡度平缓,一般为25°~40°,火山口为碟形、碗形或漏斗形。
一般较浅的喷发作用能形成宽而浅的火山口。
如果火山的喷发强度小,火山的坡面呈凹型;如果喷发强烈时则呈凸的坡。
火山渣锥是火山渣等火山碎屑是火山渣锥的构成物。
火山渣锥一般高度为几十米到数百米之间。
大部份火山渣锥在顶部都有一个碗形的火山口。
在火山渣锥的不活跃期,岩浆中的气泡渐渐消失,并停止喷发。
而火山渣锥本身也因为构造太为松散而无法支撑剧烈的喷发。
愈来愈稠密的岩浆会从松散的火山渣锥底部渗出在其周围形成一道熔岩流。
渗出停止时,火山锥扎就像是一个湖中的岛。
火山堆渣一般出现在盾形火山、成层火山和破火山口的两翼。
在夏威夷盾形火山莫纳克亚的两翼,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将近100座火山渣锥。
浮石火山锥。
浮石火山锥在形态、内部构造和粒级大小均类似于火渣锥,由浅色的、多硅质的火山抛出物组成,成分为流纹岩、英安岩、粗面岩或响岩。
缺裂火山锥
具有缺裂火山口的火山锥。
一般为火山渣锥,在火山渣大量
喷出堆积形成火山锥后,又有熔岩从火山口流出,因而把火
山锥冲开缺口,形成缺裂火山锥。
熔壳火山锥
表面凝结有一层熔岩的火山锥。
这是火山口中聚集的熔岩增多,升高到比周围的火山口壁还高,并从火口溢出,掩盖了整
个火山锥的表面,火山活动减弱后,火山口中的熔岩下落,便
形成了这种熔壳火山锥。
熔岩穹丘
常见于火山口内或火山的侧翼,是一种圆顶状的突起,看起来类似某些植物的球根。
火山穹丘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形成的,由于其黏度太高,不能从火山口远流,在火山口上及其附近冷却凝固。
火山穹丘会成长,这是由于地底岩浆库的空间不足以容纳所有岩浆,导致部分岩浆挤入穹丘下方。
如果成长中的穹丘是位于陡峭的山坡上,其成长有可能导致重心的不稳定,最后导致山崩或火山碎屑流。
裂隙式火山
裂隙式火山是岩浆沿地面上的长裂隙喷出而形成的火山。
这类火山的裂隙是较长的,喷出的物质主要是熔岩,且流动性强,形不成典型的地表形态。
盾状火山
具有宽广缓和的斜坡,底部较大,整体看来就像是一个盾牌。
此种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浆构成,流动性高,黏滞性较低,故能够分布在很大的区域,才能形成宽广的山形。
盾状火山
锥是由一层层的岩流,流到火山周围而形成。
低平火山口
是由岩浆和水相互作用发生爆炸而形成。
在地表下形成了深切到围岩的圆形火山口,并被一个低矮的碎屑环包围。
常常会积水而形成火山湖。
破火山口
火山臼的面积大,直径通常达到数哩甚至数十哩;以往多认为火山臼的成因是由于猛烈的火山喷发作用(超级火山)所形成,但新的研究显示陷落才是主因。
Howel Williams认为部分锅状火口是纯粹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称为喷发火山臼,不过这类的火口臼甚少且面积也较小。
无论火山的形状为何,最初的形成原因全都是由喷发作用开始,但是大量喷发之后导致火山锥下方空虚,引起火山锥顶陷落使得火山喷发口扩大,进而使得火山口的范围更加扩增,也因此许多火山臼都是先因喷发作用而后再由陷落导致的
双重作用所形成,也因此有学者认为此说法应该称做“爆发陷落说”;另有少数火山臼可能是单纯因沈降作用而成,在此沈降发生的前后并未伴随喷发作用,例如夏威夷群岛上的莫纳洛亚火山口及吉劳亚火山口都是纯粹因为岩浆柱往下
方低降导致较上地层陷落而造成,也因此火山口周围通常会发现断层崖壁,并且逐渐层移使火山口周围的崖壁陷落并扩大,之后就形成大型的火山臼;而在沉降火山臼之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称为锅状沉降,倘若有一块接近圆形的岩块沉落陷入岩浆穴当中,使下方岩浆受到上方压力而沿圆形周围的裂隙垂直窜升,冷却之后造成环状岩墙,因此锅状的火山口通常伴随着被被蚀的环状岩墙构造。
熔岩台地
大规模的熔岩溢流覆盖所形成的平坦高地。
组成物质主要是玄武岩。
按规模大小可以分为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
当熔岩流流入低缓地区,熔岩从中心向四周运动,形成广阔的熔岩原野,称熔岩盖。
熔岩流还可以流入洼地形成熔岩湖,流入河谷内形成陡坎或熔岩瀑布等。
不同成分的熔岩、熔岩流原始温度及熔岩喷发的形式影响熔岩流的运动形式、岩流速度、距离及覆盖程度等。
熔岩高原
当基性岩浆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时,就形成熔岩流。
固结后的熔岩,由于抗蚀力比较强,往往形成熔岩高原。
无根锥(伪火山口)
是由于地表下的水变成蒸汽发生爆炸而不断形成。
火山沟
由于地下岩浆空虚,引起上方地块向下发生断层作用形成宽沟。
火山颈
更坚固的岩石组成。
它是整个火山大部分被破坏之后,幸存的剥蚀残余部分。
火山颈可以高达450米而直径通常小于1公里。
它由熔岩或固结得相当好的火山碎屑岩组成。
一个大火山颈(一个主火山残余部分)四周常有较小的火山颈,这些小火山颈来自于火山的寄生锥。
岩墙脊可从火山颈辐射出几公里远。
岩墙群
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而形成的板状岩体称岩墙。
它的特点是:1、岩墙产状一般较陡,规模有大有小,厚度从
几厘米到几千米,长度从几十米到几百千米;2、岩性比较
复杂,基性到酸性都有;3、岩墙切断围岩,呈不谐和接触;
4、围岩可能有变质现象;
5、根据岩墙和围岩的抵抗风化能力,岩墙在地貌上常表现为凸出的山脊或凹入的沟谷。
岩墙有时沿着一系列裂隙侵入,形成大体平行的岩墙群,如在北京八达岭关沟中就可见到数目繁多的岩墙群。
有时候在火山口的周围还可形成环状或放射状岩墙群。
岩脉火成岩的侵入岩脉有极高的长宽比,这代表它的厚度远低于其他两个维度。
厚度变化可以从1厘米以下到数米之间变化,而长度可以延伸到数公里以上。
岩脉是侵入呈开放交叉裂隙的的侵入岩,并且周围是先前存在的地层或岩体,这代表岩脉的年凌永远小于周围的岩石。
岩脉的走向通常是接近垂直的高角度,但形成之后的地质构造变形可能让岩脉的走向随周围地层改变而成为水平走向。
接近水平或贴合入侵造成的位于地层间平面侵入岩称为岩床。
有时候多个岩脉可能会成群出现,而数个到数百个岩脉可能会在单一或数量不定的入侵事件中形成,就会形成岩墙群(或称岩脉群)。
世界上最大的岩墙群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马更些岩墙群。
岩脉的岩理和组成会随岩石种类而改变,岩石种类可以从辉绿岩或玄武岩到花岗岩或流纹岩之间变化,不过世界各地岩脉主要由玄武岩组成,这代表了整个地球历史中大量岩浆从地幔经由岩石圈裂隙上升的经过。
伟晶岩脉如果是颗粒极大的花岗岩质,经常和晚期的花岗岩侵入或变质岩分离结块有关。
细晶岩脉则是细颗粒或砂糖状岩理的花岗岩质侵入岩。
岩脉通常会在深成侵入岩、火山颈或火山锥喷发口周围以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成群形成。
以同心圆状成群的状态被称为环状岩脉。
环状岩脉
一种侵入火成岩体。
它的化学、岩石学、外表状态和岩脉或
岩床相同,但却是绕着火山活动区域中心呈现同心圆或径向分布,这代表它是次火山活动形成的。
岩床
是岩浆沿着层面流动侵入体的一种,是厚度较均匀,产状近
于水平并与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的岩浆岩侵入体。
其厚度可从数厘米至数百米,延伸长度可达数公里。
岩体以基性、超基性岩为常见,如中国河北下花园的辉绿岩岩床。
次火山
次火山是岩浆上升接近地表部位被封存地下形成的小型岩
浆体。
也叫地下火山。
岩基
岩基几乎都是由酸性和中性岩浆构成的,像花岗岩,闪长岩。
向下延伸超过10公里,多由花岗岩类构成。
处于褶皱山脉的核部,长轴方向常平行于山脉。
岩体切穿围岩层理,呈不协和状。
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花岗岩)。
后来,它们由于长期剥蚀作用而出露,成为广大的高地。
岩基的边缘陡削地下降到未知的深度,而侵入体与之接触的围岩常常由于热力接触而变质。
被挤碎的围岩碎块常掉入其中形成捕掳体。
岩株
深成侵入岩的一类,是按出露情况划分的,与岩基相对。
出露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深成侵入体,称为岩株。
岩株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不规则的浑圆形,与围岩接触面比较陡。
一般认为岩株下面与岩基相连,是岩基的分枝部分。
岩株常
由中酸性岩组成。
如北京周口店的花岗闪长岩岩体即为较典型的岩株。
岩瘤
侵入体产状之一,在岩株顶部见有瘤状的突起,大小与岩株相近,但出露面积较小,且在平面上近于圆形,接触面陡立。
岩盘
为上凸下平的似透镜状的侵入岩体。
岩盘规模不大,直径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以酸性岩、碱性岩居多。
通常认为,当岩浆粘度较大不易流动而展布不广时,则形成岩盘,反之则形成岩床。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亦可形成岩盘,如济南开元寺辉长岩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