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合集下载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第二卷:里仁第四

论语第二卷:里仁第四

(1)【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万钟”和“加”的含义,“万钟”在此特指荣华富贵。 “加”在此为“需要”之意,关键在表述时要简明扼要。 答案:富贵要通过正当途径和方法去获得。(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解答时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是找异同,所以回 答时两方面都要涉及。 答案(示例):儒家和道家相同点是都认为以不义之法得来的富贵如同浮云,应该摒 弃。但是,两家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同的,道家视一切富贵如粪土,主张无为、清修。 而儒家并不反对富贵,而且是积极地去追求富贵,但是追求富贵一定有一个原则,那 就是一个“义”字,不义之富贵,儒家也视为粪土。


阅读下面《孟子》和《论语》相关选段,按要求答题。 (一)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 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 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 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二)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孔子和孟子的观点。 (2)湖南有一个专家认为《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是误导孩子,在今天这个竞 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去适应环境,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以上 材料谈谈。
第二卷:里仁第四

原文 译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 孔子说:“如果立志 无恶也。” 修养仁德,就不会有 邪恶了。”



这里的仁主要是要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立志、坚 持自己的信念。今天,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 会里,要做到时刻保持一种清醒和自我的状态是不容易的。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言论得到了充分的 自由,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去 转载和捏造一些为了吸引眼球的不堪事实,最后导致信息 失真。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损失。 孔子说:“假如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只要 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 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 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孔子教诲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保持清醒和矢志不渝的信仰。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 以“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 。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 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 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 “仁”。“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即 立人,己欲达即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也罢,“施人” 也罢,以“仁”、“道”为衡量标准,“仁”、“道”的标准,具 体为“立人”、“达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 准,这标准便是“时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 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
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 “人之生也直”。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 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 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 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 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 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 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 (引杨伯峻注)。

论语·里人第四

论语·里人第四

2. 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 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约:穷困。 • 安仁:安于仁道。 • 利仁:人为仁有利于自己才去行仁,也就是说有利则行, 无利则止。 •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 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聪明 人如果觉得仁对自己有利才会去行仁的。”
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 年:年纪,年龄。 • 知:记住。 • 惧:担忧。 • 译文: • 孔子说:“父母年纪大了,不可以不记住,一是因为高寿 而高兴,一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担忧。”
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耻: • 躬:(gong),自身。 • 逮:(dai第四声),赶上。 • 译文: • 孔子说:“古人从不轻易出口,怕自己的行动跟不上言语 而感到羞耻。”
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 土:乡土。 • 刑:法令制度。 • 惠:好处,私利。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总是想着道德礼仪的事,小人总是想着家 里。君子总是想着法令制度,小人总是想着私利。”
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放:(fang第三声),通“仿”,依照,仿效。 • 译文: • 孔子说:“依照个人利害关系来做事,会招来很多怨恨。”
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i)也, 无莫也,义之与比。”
• 无适:没有规定一定要这样做。适(di第二声),专注。 • 无莫:没有规定一定不能这样做。莫,不肯 • 无适无莫,就是无可无不可的意思。 • 义:宜,适合。 • 比:(bi第四声),挨着,靠近。 •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规定一 定要这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能这样做,只是按照义 去做。”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四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翻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翻译: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一则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强调道德修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第二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第三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本章强调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四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本章强调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造次:紧迫时刻。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4)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4)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4)【原文】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注释】①何有:“何难之有”的省略,“何难”是“有”的前置宾语,意为有什么困难呢。

②如礼何:拿礼怎么样呢?【语译】孔子说:“能用礼让治理国家?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又有什么用?”【解读】本章谈以礼治国。

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有多重意义:一是确认等级界限。

二是协调等级关系,它既强调等级,又协调等级。

三是法的补充。

它和法有着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强制性,礼则属于道德范畴,它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法律条文无法包括和穷尽的。

关于礼的重要性,《礼记?曲礼》阐述较详,而文字也浅显,抄录如下:“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 控制)节退让以明礼。

”以礼治国,治国则易,何难之有,不以礼治国,治国则难,礼多何益。

【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语译】孔子说:“不怕没有职位,只怕自己没有称职的本领。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但求可成为有可让人知道的才德。

”【解读】本章谈忧立不忧位,忧知人,不忧“不己知”。

本章两句话。

第一句谈“位”。

“位”,即职位,地位,或身份。

笔者认为,“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赋予的某一种职务职称或身份;另一种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常常是有德业者居之。

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统一为最好;若不能统一,先进德修业,确立内在的地位,然后再寻找,确定外在的地位。

关于对“位”的追求,应该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不应该先外后内,栖栖遑遑而显出浮躁。

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给你外在的社会地位,而应担忧内在地位的确立。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 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 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尹氏 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苟安務得,所 以為小人。」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 多怨。」

4:12 Confucius said: "If you do everything with a concern for your own advantage, you will be resented by many people.”
4:6 Confucius said: "I have never seen one who really loves humaneness or really hates non-humaneness. If you really loved 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place anything above it. If you really hated the non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let it near you. Is there anyone who has devoted his strength to humaneness for a single day? I have not seen anyone who has lacked the strength to do so. Perhaps there has been such a case, but I have never seen it.“ 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於仁, 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 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疑辭。有之, 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 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 又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 者苟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 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覆而歎惜之也。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重点谈论“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理。

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关。

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为基础,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 【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

“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

“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力。

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仁德的人。

“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神针。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一个人,才能憎恶一个人。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

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

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第四章  论语里仁篇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里:邻里。

周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这里用作动词,作居住讲。

仁:仁德之风纯厚的地方;一说,有仁德的人。

处:居住,相处。

焉(yān):怎么,哪里。

知:同“智”,明智。

【大意】孔子说:“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好。

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明智呢?”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jiǔ 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 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穷困,俭约。

乐:富裕,安乐。

知:同“智”。

【大意】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过俭约的生活,也不能长久地过富足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能安心于行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利用仁德。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好(hào):动词,喜欢,喜爱。

恶(wù):厌恶,讨厌。

【大意】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wù 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有志于。

恶(è):做坏事。

【大意】孔子说:“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约:穷困义。

安仁:谓安居仁道中。

利仁: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为利。

此处利字,乃欲有之之义。

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

外境有约有乐,然使己心不能择仁而处,则约与乐皆不可安。

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矣。

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

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

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

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

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

故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

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

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本章承上章,申述里仁为美之意。

言若浅而意则深。

学者当时时体玩,心知有此,而于实际人生中躬修实体之,乃可知其意味之深长。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

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

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特别说明]
以上注解转自钱穆老师《论语新解》。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论语》里仁篇注释与翻译

《论语》里仁篇注释与翻译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
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4·26】子游曰:“事君数① ,斯辱矣,朋友 数① ,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ò,密,屡屡。这里依上下文 译为“繁琐”。
子游说:“侍奉君主过于繁琐,就会招致侮辱; 对待朋友过于繁琐,就会反被疏远。”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 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 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 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 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一方面又因(其寿高) 而担心。”
[提示: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 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 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 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 仁的境界的。]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① 矣。”
【注释】①仁:同“人”。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道:“老师的话是 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 了。”
[提示 :忠恕之道是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忠道对社会负责,恕道对自己负责。]
【4·16】子曰:“君子①喻于义,小人②喻于利。”
【注释】 ①君子: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
【4·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论语的“约”字不外乎两个意义:(甲 )穷困,(乙)约束。至于节俭的意义,虽然已见于旬 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

4《论语 里仁篇第四》-【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4《论语 里仁篇第四》-【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所立,有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
拓展链接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 风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国 风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君子做事想的最多的是是否

合乎法度和规则,小人做事是挖空心思使自己占点小便 中



宜,得点小恩小惠。

• 君子和小人的关注点不同,反映了他们在对待精神生命
和物质生命关系问题上的不同。
4.12 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放:同“仿”,依据
中 国
PS:依据私利而行势必招致怨恨,招来怨恨是最大的不
• 君子被义说服,小人被利打动。
中 • 君子懂得以义为标准取舍,见利思义,不取不义之财; 中


风 小人则只知有利,不知利的取舍还有对不对,该不该的 风
问题。我们应当以义要求责难君子,以利鼓励诱导小人。
• PS:见利思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都要求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服从于社会的公共利益。
中 国
参:曾参

一以贯之:宾前,“以一贯之”;贯穿,贯通
中 国

唯:“诺”,表示恭敬的应答词。“唯唯诺诺”
门人:弟子 何谓:即“谓何”,宾前,说的什么

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下面一起看看论语里仁篇全文及译文吧~里仁篇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里仁篇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论语·第四章--里仁

论语·第四章--里仁

论语:第四章—里仁【原文】 4·1 子曰:“里仁(1)为美(2),择不处(3)仁,焉得知(4)?”【注释】 (1)里仁:里,很多注家解释为“住处”或“居住”,于是解释为“居于仁道”(钱穆观点)或“居于仁者之里”(郑玄、净空法师等人观点)。

这两种解说实际和“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一样是不当的。

此处“里”当解释为“内心”的意思,“里仁”即为“内心仁厚”的意思(2)美:此处解释为“美人”,即品德高尚、品质美好的人,不可解释为“漂亮的人”,更不能解释为“美丽的女子”。

(3)处:所见注解大多为“居住”意,不妥。

此"处"当为“与人相处”的意思。

(4)知:读作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内心仁厚的人才是“美人”。

如果选择交往的不是有仁德的人,从哪里能得到智慧呢?”【评析】很多儒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所处的人际环境紧密相关。

这种观点虽然不错,但过于重视居住的环境,则容易导致责任的推卸。

人必须首先注重提升自身修养,自己内心仁厚有仁德,然后重视对所交往的朋友地选择,才会得到智慧,人既要注重与有仁德的人交往,借以受到仁德之人的影响;同时还要注重提升自身修养。

如此才能养成仁德的情操,才会成为智慧的化身。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把实行仁德作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否则就会颓废乃至害己害人),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否则就会过于骄纵乃至欺人凌人)。

有仁德有智慧的人不仅安于仁道,而且把实行仁德作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

”【评析】本节实际是接着上节继续说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困境,也不可以长处乐境,只有那些有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安仁利仁。

在《论语》中,只要“仁者”、“智者”同时出现的句子都是使用了互文的手法,翻译时不要把二者分开来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 *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
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
是儒家 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 “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
环境 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
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
理。

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
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
关。

实 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
为基础, 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
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
中, 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
聪明 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A
本篇重点谈论“仁”,“礼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
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 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

“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 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

“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 力。

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 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 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 仁德的人。

“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
神针。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真正 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

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 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

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 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 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因 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

仁者所好 恶也是天下人所好恶,不仁者所好恶却不一定是天下人所好 恶。

这一段《鲍鹏山新读论语》说得好,仁者的好恶以正义 为前提,不仁者心中没有正义。

所以不仁者未必有真爱,但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一个人,才 匕丿 1/
个人。


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
却常常有刻骨的恨。

被不仁者爱的人,未必真可爱;被不仁者恨的人,更未必真可恨——恰恰相反,到有可能是一个正
直的人。

原文】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德,就不会有恶行了。


解读】仁”是孔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说的是人一心向善,恶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奉守仁行,自然就会无恶。

钱穆老先生把此章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理解说,仁者的恶也是基于内心的善出发的,所以无恶,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比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财富和地位,都是人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手段获得,君子是不愿意安此富贵的。

贫穷和地位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是因为正当的手段招来的,失去不掉的。

君子离开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是连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仓促紧迫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读】此章谈的是孔子对财富地位的看法。

告诉我们财富
和权力地位都是人们想要的,但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择手段。

这也是仁者与不仁者在对待财富与权力地
位上的区别。

君子在于志于仁,所以不仅要养身,更要养心、养德;而小人贪得无厌,是因为小人仅知道肉体快乐,
只是
味的养欲、纵欲,不知节制。

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篇7.12 )这是仁者求财、求功名的理智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篇7.15 )这是仁者对待不义之财的态度;“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
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篇
19.1 )
这是得时考虑的标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
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篇6.7 )这是仁者应该有的定力。

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
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
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
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真正爱好仁德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会把仁德奉为至高无上;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不让不仁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