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论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论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摘要:社会实践教育作为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和重视程度各有不同。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作为实践育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的一部分,所以新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方法具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研、实践及实证性研究,对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设提出更加完善的社会实践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09-03一、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1、社会、高校与学生个人对社会实践普遍认识不足社会实践已不是一项单纯的实践性活动,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意志,塑造品格,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拓展.从而增强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家长认为社会实践仅仅是参观游览等形式主义的活动,很多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本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是一种负担而不愿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

这些传统的生活成长理念和高等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立足校园内学习专业知识,忽视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虽储备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

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

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标题一: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意义分析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挖掘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趋势,同时也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最后,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还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作出贡献。

同时,社会也会借鉴学生的实践经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标题二: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现状分析目前,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不够科学。

一些高职院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时缺少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导致实践效果不佳。

其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缺少灵活性,在满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结合实践课程来进行设计。

最后,社会实践的质量发挥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时候社会实践的目的不够明确,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够多样化和具体化,导致实践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综上所述,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在现阶段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需要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改进,优化实践机制,提高实践质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标题三: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框架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需要符合以下原则:主动性、开放性、包容性、实效性。

在此原则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设计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实践目标的设计、实践对象的选择、实践内容的开发、实践管理的优化。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从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社会实
践广泛、 深入、 持久、 有效地开展 下去。 关键词 : 大学生社会 实践 建立长效机制 必要性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成才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
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乏针对性,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 少, 且研究缺乏系统性、 实用性 , 不能为贫(特) 困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3前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 居民收人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由此产生学生中的贫富悬殊明 显的现象, 一些贫(特) 困大学生, 对当前国家政策存有埋怨情 绪, 认为社会对 自己不公正 , 应当“ 均贫富” 。这必然带来贫 (特)困大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良行 二、 为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变着人们的 观念, 一些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不良行为, 给贫(特) 困 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这 一弱势群体 , 把加强对高校贫( 特) 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 为一项工程来做好做实。如何教育规范和引导贫(特) 困大学 生思想行为, 扶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积极探索高校贫( 特) 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 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三) 高校贫(特) 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建立贫(特) 困大学生档案 建立贫(特) 困大学生档案是做好贫(特) 困大学生思想政
高校普遍开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已取得了显著成 效, 受到了有关照方面的重视。但在当今社会改革不断深入、 扩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大学生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
子档案。 其次, 进行基本情况登记。 高校贫(特) 困大学生管理部门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一、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原则(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只能服从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资源支持,从而保证实践的最佳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学习是学生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有把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水准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源性动力,最大水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保证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相结合的原则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只有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体现大学的责任感,从而保证实践效果的持续性。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只有将社会实践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最大水准地体现高校科学的育人观念。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举措(一)激发动力的宣传发动机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宣传发动,才能营造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形成实践育人的良好格局。

(1)组织专题推介活动。

学校团委于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发布会”,将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内容框架、选题原则和组队标准等情况向全校学生公布,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实践方向。

各个院系分团委分别在本院系召开“年度社会实践工作推介会”,通过往年工作回顾,个别发言,领导鼓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2)制作发放服务手册。

在认真总结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制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并保持每年更新,让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流程非常熟悉;(3)充分运用网络媒介。

每年专题推介活动以后,校学生会实践部会建立QQ群和微博等社会实践沟通平台,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

关于如何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讨

关于如何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讨

关于如何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讨摘要:社会实践话动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与社会发展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爱心支教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贴近社会变革和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社会实践的现状与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要求相适应。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实现高校办学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从校园到社会,需要一个衔接、过渡的过程,为大学生初步接触社会提供良好的实验田,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扩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科学和身体素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参与社会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改造世界的能力。

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可以大部分地在学校课堂教育中完成,但运用理论的过程,必定是社会实践的过程。

社会实践可以促进个体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使个体充分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个体。

2.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高职院校大學生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建议从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突出特色,服务所需;规范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突出指导作用,加强前期培训;规范基地建设,注重品牌形成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有益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意志磨练、教育熏陶、品格培养、创新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各阶层接触、交流,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同时可以弥补专业学习中知识的不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优化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大学生长期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认识不足。

通过参加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民情,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1.学生参与实践不积极目前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立足校园内专业知识学习,不愿走入社会参加实践,缺乏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往往草草应付,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当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2.实践专业特色不明显部分高职院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当成任务去完成,并没有依据学生专业设定针对性的特殊实践活动,形式较单一,所以学生不能有的放矢,真正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

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是检验社会实践成果的重要手段。

部分院校将社会实践变成了例行任务,团队社会实践效果略好,个人实践弄虚作假问题较严重,往往流于形式,失去了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

而且大多缺少考评和监督机制,对指导教师也缺少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

4.指导教师作用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常只有辅导员带队,受专业限制,缺乏专业性指导,导致指导内容不深刻、不到位,活动缺乏创新性。

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摘要]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社会实践顺利开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从基地建设的职责与义务、基地建设的双赢局面、基地承包制与项目聘用制和基地网络化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作者简介]张佳(1982- ),女,陕西咸阳人,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淄博 255091)[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57-02社会实践基地是指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

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可见,社会实践基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建设的重要环节,换言之,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就无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些高校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为寻求实践场所四处奔波,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往往在亲戚朋友所在单位填表盖章,没有真正进行社会实践,从而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普及程度。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机制,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有效途径。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能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把握和认识,增进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获得专业提升、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实践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一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已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定点社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久、稳定地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普及,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方式在经费的筹集上采取了自筹和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扩大了经费渠道。

三是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提升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索与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索与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索与研究摘要: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和特点,重点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创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从学生、高校、社会、政府多层面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体制机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加强社会实践作为新时期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和特点,找出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创建社会实践体制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从学生、高校、社会、政府多层面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和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桥梁,对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学生认可,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成长。

社会实践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途径、评价等方面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对社会实践赋予了新的内涵。

探索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探索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精选范文:探索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共2篇)近年来,特别是自去年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的思路,不断提高认识,广泛问计于民,大胆创新实践,初步取得了建立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新成效。

一、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在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不断提高认识,精心严密组织,广泛问计于民,大胆创新实践,全面引深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主要做法集中体现在“五个贯彻始终”。

(一)坚持提高认识贯彻始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推动工作的动力。

在提高认识上,我们着力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学习提高认识。

在采取集中培训、笔记展评、考核竞赛、结对帮带、网络课堂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实行外聘内请讲授学、外派挂职岗位学等方式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是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以“全民创业,共谋发展”为主题,在全县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论坛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省、市、县情的把握更加准确、对科学发展的定位更加合理。

三是深刻剖析提高认识。

通过征求意见、谈心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影响和制约全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查找更加准确、剖析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加得力。

四是整改落实提高认识。

坚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和分类整改的原则,对拟采取的工作措施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为民谋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坚持问计于民贯彻始终。

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显著特色,也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们在每个阶段和各个环节都做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

在学习调研阶段,无论是“坚定信心再创业、创优环境促发展”活动主题和“全民创业、共谋发展”大讨论主题的确定,还是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38个重点课题的选定,都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实践论文-管理论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实践论文-管理论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实践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社会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问题,并着重通过健全社会实践管理与保障体系,建立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确立专业化社会实践内容,优化社会化社会实践运作方式,积极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有效探索大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社会,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全面的融合和交流,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实践能力,同时还会将大学生的素质向社会普及,对于社会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何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并确保活动质量,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

为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发展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一)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国情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零距离接触社会,了解我国建设情况,充分认识我国国情,这对于一直在“象牙塔”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能够了解到更真实的社会状况,也能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环境,增强自我责任感,充分把握时代脉搏,改变以往那种闭塞的生活状态,开拓视野,培养强烈的家国意识,预先规划自己职业发展路向,为做一名合格的建设者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大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理论知识,是通过课堂进行的学习,虽然理论学习是必须具备的,而且对职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可是在大学课堂上学来的大都是间接的知识,理论性很强,但是却往往缺乏实践检验,无法顺利将学来的扎实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

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转化理论知识的平台,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充分的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将在校理论知识真正变成生产力而创造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完美的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校组织力度不够,出现重点轻面现象从调查访谈中了解到不少高校把主要人力和经费投入到一两个重点团队、学生骨干或某一类社会实践上,而大部分面上组织的社会实践则缺少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出现点上热火朝天,面上鸦雀无声的现状。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采取漠不关心或敷衍了事的消极态度,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和社会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相关。

2、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存在重面上组织轻具体指导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主题、要求等都笼统的发文,通过院、小班传到学生手中,但具体怎么搞、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则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出现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联系和开展社会实践的尴尬境地,相当数量的学生则靠东拼西凑或移花接木的方式,交篇调查报告应付了事。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薄弱目前很多高校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长效性、运作不规范和稳定,基地类型单一数量少”等问题,使得同学们各自为营,势单力薄,形不成气候和规模,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4、实践形式和内容传统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团中央都确定了很好的主题,但实践内容和形式仍十分单一,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文艺演出、义务支教、义务劳动等形式,无法从纵向深入改革和创新;其二社会实践内容空乏,无法与大学生专业紧密结合,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存在实践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其次,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仍有重表面宣传,实际效果少,假期相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主动做得少等现象。

5、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健全有的高校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以及必要的考核手段,无法对参与社会实践同学的表现和实际成果给予科学的量化和考评;没有建立实践成绩档案,将其与评优评奖、推优入党、就业推荐挂钩,这种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必然会挫伤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一、概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1]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通过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2]对于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逐步兴起、走向规范、蓬勃发展和深化完善[3]几个阶段。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许多高校尚未形成一个稳定可行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发展不平衡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内和教学计划外两类实践活动。

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学计划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对军政训练、专业实习等活动高度重视,组织得力,制定规章制度作保障,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对教学计划外的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开展的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则不够重视,缺乏目标管理。

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简单体现在文件上,不能统筹规划,制订具体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资金投入的缺乏也造成此类活动流于形式。

教学和学生工作两种机构职能设置截然分开,互不联系,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这种割裂、不平衡的发展模式给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2、评价标准不完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和积极性。

一些高校的做法是“抓点放面”,即对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比较重视,把工作重点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缺乏具体指导和有效措施,无法用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考核。

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策略的研究

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策略的研究

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策略的研究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实践取得的一些成绩及存在不足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议,包括:落实责任,统筹协调;丰富内容,强化资源意识;科学设计,优化考评;资源整合,健全机制。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1 引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

自1982年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洗礼,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伴随时代的变迁,社会实践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 目前高校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取得的成绩2.1指导程度加强自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不断加大指导力度,分别从有关文件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和实施上提出了要求和部署。

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既有总体要求,又有针对不同时期的意见和具体要求。

同时,中央还专门成立了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负责具体的工作,包括社会实践的落实和表彰。

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

2.2内容不断丰富新时期,在发扬以往经验的同时,高校大学生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践行“四个结合”的要求,社会实践内容得到的很大程度的丰富。

尤其是在抗击汶川大地震和2008北京奥运会中,志愿者的服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3运行机制初步建立长期以来,在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之下,各级单位都对高校社会实践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大部分高校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注重与企业联合,保证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定期总结和表彰;等等。

2.4参与意识增强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初,大学生们往往是以小分队的形式参与,参与者也仅仅是少数学生干部之类的所谓的精英。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质的培养和对专业 理论水平 的把握能力 , 适应了大学生对专业
训实习 岗位信息 、 管理信 息和大学生实践信 息 , 以使学校 能更
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 三是冲突解 决机制 , 主要解决大学生之间 、 大学生与学校 管理 部门之间和学 校管理部 门之 间 因大 学生社
理论知识 的理解和深化的要求 ; 而 以教学就业实 习基地为载体
( 二) 实践载体之 间协调机制 的缺失 。实践育人载体可以分
愿在各个实践载体所提供 的岗位 中选择 实践 岗位的基础上 , 有 关 组织结合大学生 的能 力、 特 点和岗位 的要求 , 对 大学生所 选
择 的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适 当的调整。二是信息交流机制 , 主要是学校各级管理部 门与大学生之 间和大学 生之间交 流实
参与实践活动 ,将实践育人贯彻大学生学 习和生活 的始终 , 针
会实践 ” 为例 , 各支暑期社 会实践小分 队的成员一般 多为二级 学 院的学生会干部。所以 , 这种社会实践 的团队模式也可 以称 作是一种“ 精英组 团” 模式。因为从社会 实践小 分队成员的“ 学 生 干部 ” 身 份来 看 , 一 般多为二级学 院学 生会主席 团成员和学 生会职能部 门的“ 部长级 ” 人物。笔者认 为 , 这种 以学生会干部 组成 的“ 精 英组团 ” 模式将大量 的普 通学生排斥在 了参与 团队
关键词 : 高校 ; 实践 育人 ; 长效机制


高校 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 ,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 如, 部分高校对 大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的管理混乱 , 部分 学生对 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 , 高校社会 实践考核形式化 , 等等 。
( 一) 社会 实践 的管理分块化 。国 内大多数 高校 的社会实践 管理普遍是 “ 多管齐下 ” 。 高校不 同的职能部 门分管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务 的 内 容 、 象 都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养 的 目 的 性 就 不 明 确 , 使 是 参 加 了 社 会 实 基 地 也 很难 为学 生 提 供 提 高 专 业水 平和 实 对 培 即
新 一 代 有 理 想 , 道 德 , 纪 律 , 文 化 的 有 有 有 践 , 没 有 把 社 会 实 践 当 作 利 用 所 学 专 业 践 能 力 的平 台 , 致 了 学生 到 实 践 基 地后 , 也 导 学 习 锻炼 浮 于 表 面 , 实践 过 程 敷 衍 了 事 , 基 大学生 就必须 将其送入 社会的熔 炉 中, 接 知 识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重要 手 段 , 草 应 付 , 草
评 影 通 过 开 展 大 学 生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学 少 , 合 所 学 专 业 开 展 社 会 调 研 、 能 操 成 绩 作 为评 选 先 进 、 定职 称 的 依 据 , 响 使 结 技 生 的校 内教 育 与 校 外 实 践 、 一 课 堂 与 第 作 、 业 创 业 等 专 业 性 实 践 活 动 更 是 寥 寥 带 队 教 师 的积 极性 。 1 第 择 [ 目前 , 对 大 学 生 社 2 针 二 课 堂 相 结 合 , 极 引导 大 学 生 根 据 所 学 无 几 。 外 , 多高 校 在 组 织 开 展 社 会 实 践 会 实 践 , 多 学 校 没 有 制 定 科 学 合 理 的 考 积 此 许 许 知 识 走 出 校 门 、 入 社 会 、 入 群 众 、 效 活 动 过 程 中 “ 融 深 有 重形 式 、 实 效 ” 宣传 发 动 很 评 办 法 , 轻 , 如缺 乏检 查 制 度 等 , 于 学 生 社 会 对 结合 实际、 泛开展专 业实 习、 会调查 、 广 社 爱 心 帮 扶 、 愿 服 务 和 科 技 下 乡等 实 践 活 志 动 , 他 们 在 实 践 活 动 中受 教 育 、 才 干 、 使 长 界 观 、 生 观和 价 值 观 , 渐成 长 为 社 会 主 人 逐 到 位 , 何开 展 活 动 不 重 视 , 生 干 部 来 得 实 践 , 校 基 本 上 只 是 要 求 学 生 递 交 一 篇 如 学 学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机制构建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机制构建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机制构建一、展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广义是指对在校大学生实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际,了解社会、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全面提升素质水平的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一)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决定性影响与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主观内部因素的调节交互作用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主体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规律。

”可见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知情意行均衡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研究工作。

依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批学生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切实服务社会、思考社会问题的同时,发现自身不足并持续强化自我,有助于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对正值心理品质培养和发展期的大学生意志锤炼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社区,从方案策划、前期准备到正式实施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所有参加者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求同存异、克服摩擦、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发展成为实行素质教育、国情教育、民情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逐渐强化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手段作用,拓展教学方法,增长学生才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大学生的课堂理应是广泛的,社会实践为当代大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大课堂搭建平台,为学生素质养成提供了相对应的现实环境和情景要素,在行为体验中增强其对社会的感性理解。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学到了很多校内、课堂、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实践大学生直接与社会的不同阶层、角色、性格的人实行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水平、创新创造力和科研水平,提升社会适合水平、社会活动水平和独立工作水平。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摘要:社会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活动。

本文通过论述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中的作用。

提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概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强调学生要认识社会,熟悉世事,了解人生,身体力行。

孔子就曾倡导学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能者学习。

当时盛行的“游学”之风,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格言;有“于无文字处读书”的教诲。

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通过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会实践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高校社会实践还缺乏统一有效管理,在组织结构、评价制度、工作落实等方面仍不够完善,学校发挥作用不充分,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系统、不规范、不持久,盲目性较大,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

二是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多数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基本相似,模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活动涉及面不广,活动开展不够深入,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是社会实践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一方面,目前的高校社会实践多数仍在校内进行,与社会的联系不够密切,与社会生活实际存在差距,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在社会中的开拓也较困难。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摘要:社会实践教育作为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原有机制弊端日益凸显,需要立即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笔者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现状分析进行研究,进而探索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隐性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中,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六点要求,对高校社会实践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改变现阶段社会实践环节的薄弱现状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与类型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的条件下,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摘要]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社会实践顺利开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从基地建设的职责与义务、基地建设的双赢局面、基地承包制与项目聘用制和基地网络化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作者简介]张佳(1982- ),女,陕西咸阳人,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淄博 255091)[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57-02社会实践基地是指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

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可见,社会实践基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建设的重要环节,换言之,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就无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些高校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为寻求实践场所四处奔波,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往往在亲戚朋友所在单位填表盖章,没有真正进行社会实践,从而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普及程度。

同时,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地时,由于住宿原因实践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周边,限制了活动开展的范围,即使能联系到合适的住所,但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也会压缩活动时间,使得活动质量大打折扣。

因此,学校要紧密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稳定、长效、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

(二)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培养的第二课堂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以教师单项灌输教学知识为主,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基地的种类繁多,如创业就业类、志愿者服务类、教学实践类等,无论哪一类都是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

学生通过就业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动手能力,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增加就业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与创业观,为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生,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探讨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一)基地建设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是基地建设长效性的前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双方讨论、协商,以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各自在基地建设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义务,并形成开展活动的依据。

而目前建立的基地中,绝大多数“三下乡”类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协议书和必要的管理,通常只是在暑期派出服务队开展活动,而暑期活动结束之后与下一年暑期活动开展之前,会因缺乏开展各类活动而出现真空期。

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为取得成绩,致力于求新、求变,通常选择以前学生没有服务过的地区,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实践基地在建立后没有学生服务的局面。

因此,在“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首先应当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对活动的支持及认可,签订协议书,明确实践双方各自的职责与义务。

作为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年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规模地在实践基地开展一至两次活动。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重点选取有利于当地发展、服务当地人民的项目,以达到地方与高校互动的效果。

而活动间隙,即学生假期结束返回学校学习期间,参与实践的学生要通过qq、邮箱等方式积极和服务地联系,一方面通过网络解决部分问题,另一方面收集相关情况,对实践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避免对实践基地的服务出现真空期。

(二)合作共建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局面是基地建设长效性的保证大多数高校建立的各类就业实践基地虽然具备协议书,但每年只是单方面地派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缺乏对基地建设的关心,而作为承担就业实践基地的企业也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样建立起来的基地缺少牢固的基础,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大打折扣。

这就需要我们在合作的基础上,坚持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形成双方双赢的局面,各自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实践机会。

因此,在就业基地的选择上应当优先选取与高校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在高校与企业资源的共用、专业课教师承担部分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鼓励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

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大多数学生通过常规实践活动,丰富了就业实践的经历,有利于提高就业成功率;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等相关情况,如果感觉不尽如人意,可以提前制定目标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再次,承担企业项目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带领部分优秀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加速课题成果转化,学生也可以利用取得优异成果的项目参加挑战杯等竞赛活动;最后,对于企业来讲,由于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专业课教师为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等原因,提高了企业承担就业实践基地的积极性,确保了高校与企业间基地建设的稳固性。

(三)通过基地承包制、项目聘用制等多种方式,推进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在2005年至2011年的6年时间里,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与日俱增,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岗位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否所有的基地都发挥了其实践功能,是否所有的基地每年都有大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以“用我所学回报家乡”作为实践地选择的初衷,组建团队,在家乡开展支农、支教等活动,建立爱心助学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然,有回报家乡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们进入高年级后,一方面可能由于学业繁忙,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缺乏低年级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忽视了第二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该基地的废弃。

因此,可以通过实践基地承包制、实践项目聘用制等多种方式,对形成相对稳定的基地进行有效尝试。

所谓基地承包制,是鼓励学生进入大一后,以团队或者班级的形式,对学校或学院已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承包,责任期可为2~4年。

通过这种基地与团队或班级之间一对一的模式,形成了学生在固定基地服务的连续性。

对于学生来讲,由于未来2~4年都要在同一基地服务,杜绝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服务后,可以充分总结经验、改善活动方案,在来年的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使基地的发展建设与自身努力之间画上等号。

实践项目的聘用制,是指可将某一基地内所需岗位进行具体划分,如支教类、法律援助类、文艺演出类等,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岗位竞争上岗,这样不但能增加岗位与学生间的匹配程度,提高学生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

实践基地承包制的实施中,多是同一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的学生组队参加,增加了学生间的纵向交流。

实践基地聘用制,提供了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到同一基地服务的机会,增加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形成学生纵向交流与横向交流的结合,提高学生服务的连续性,从而推进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试点,推行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化建设,深化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随着高校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应运而生,高校内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同一地区可能建立了若干个实践基地,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

虽然不同的实践基地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如果能把高校在同一地区建立的基地有效整合,形成社会实践的统一平台,将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基地的有效利用。

所谓的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化建设,主要是指将邻近地区的基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除了开展各自基地的常规活动外,基地间可以联合开展某一活动,也可以相互开展交流活动。

如某基地法律援助类项目做得十分出色,另一邻近基地支教类活动效果显著,那么这两个基地完全可以交换团队,到对方的基地开展自己的优势项目。

同时,邻近基地可以共同策划某一实践活动,构成该活动的各类项目由各自基地的优势项目组成,继而实践活动可以在所有基地内巡回展开。

这样不但有利于不同基地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利于基地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更有利于使基地内的优势资源发挥到最大限度。

基地的网络化建设包括品牌活动的模块化管理和金字塔式结构,如某地区师资力量匮乏,急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那么可以推出支教类品牌活动,在该地区建立支教中心,在周边的各个村庄内设立支教服务站。

支教中心负责在高校内招募志愿者并进行培训,同时负责向周边各支教服务站协调支教人员。

支教服务站则根据所在地区儿童的年龄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开展支教活动。

这样就形成了以支教中心为顶点,各支教服务站为基点的一点对多点的金字塔式结构,有利于品牌活动的深入细化,也有利于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层层管理,是基地网络化建设的新型尝试。

[参考文献][1]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2]鲁宇红,李素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0(5).[3]肖媛媛.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3).[4]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j].理论界,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