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山西之十一:三晋古建甲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魂系山西之十一:三晋古建甲天下
山西古建甲天下,国宝精粹震中华。
建筑被哲人誉为“凝固的音乐”。当人们漫步于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的建筑之中,仿佛在享受音乐之美。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在罗马的圣彼德大教堂前面广场的柱廊里散步,会觉得好像在享受音乐的节律。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
山西地区的古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质朴而优美的风格,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存有完整的实例,被称之为“中国古建筑的宝库”。今天,人们来到三晋大地,将会置身于华夏集5000年文明而创造的古建筑中,体验到古代三晋“凝固音乐”之美。同时,它们还诉说着发生在黄土地上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
一、博大精深三晋塔文化
在三晋古建筑中,塔是最优美的乐章之一。中国古人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图是佛教用词,即指塔)。其意是倡导和颂扬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高尚道德情操。三晋大地“浮屠”遍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建筑本身,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塔文化。
●晋北高原“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恒山脚下
●圆觉寺塔顶端为一“翔凤”,专测“风向”
来到晋北,不论是什么季节人们常会听到一句戏言,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无需论证此话的真实性,但晋北风多风大无疑是事实。颇为有趣的是,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圆觉寺塔塔刹顶端为一铁鸟,名“翔凤”或“风候鸟”,具有风标作用。不论在三晋大地,还是全国范围内,把佛塔用来测风向是现存的唯一实例。
圆觉寺塔位于浑源县城内,建于金代,是我国现存金代砖塔中的代表作。塔高30余米,塔平面为等边八角形,密檐式,九层,全部砖砌。
塔刹造型特殊,最下设束腰刹座,上为仰莲式受花,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最上立“翔凤”一支,当地百姓称作“风候鸟”,可随风旋转,是古代的一种风向标。
在西汉以前,中国古代曾盛行一种叫“亻见”的指示风向的设备来观测风向。这是一种在风杆上系了布帛而成的东西,观测布帛被风吹动的飘向,就可以知道风向。在汉代,还创造了测风的“铜凤凰”和“相风鸟”。这些风向器在后代也屡有改进,可惜大都未能保留到现代。浑源圆觉寺塔上的“风候鸟”可能是唯一保留下来的
实物,因此,在研究古代气象仪器乃至科学技术史上,这个“风候鸟”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中国古代所建木塔数以千计,然而仅应县木塔保存至今,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应县木塔千年不受留击,专家称其高达十余米的塔刹为“法拉第笼”的上盖,典型的现代消雷器.“元顺帝时大震七日,木塔屹然不动”
在山西应县,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它以挺拔的身躯,端庄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之为建筑瑰宝,又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塔”。这就是应县佛宫寺释伽塔,俗称“应县木塔”。有流传于晋、冀两省的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萨”,说的都是历史遗存中的珍品,应州塔即指此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只有五层,谓“明五暗四”。各明层外柱均立在下层外柱的梁架上,并向塔心收进半柱径,使塔的外观轮廓构成一条优美的逐层收分的曲线。整座塔比例适当,巍巍耸立,蔚为壮观。
塔随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的塔大都为木塔。如中国第一座塔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木塔,可是这座九层宏大建筑建成几十年后即被焚毁。有中国古代摩天楼之称的洛阳永宁寺塔,高达49丈,登上塔顶犹如置身云霄,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可是,此塔仅存15年,便被雷击中,毁于火灾。当时“……悲哀之声,震动京邑。大火三日不灭。”
是不是说应县木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并受到良好的保护?历史记载,元顺帝时大震七日,木塔岿然不动。350年前明王朝时,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烈度为九级的强震,房屋倒坍,人死几千,而水塔无损。近几年来,大同一带屡次地震,波及应县,而木塔安然无恙。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对塔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有多次击中后燃烧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灭。矗立晋北高原900多年的木塔抗震、防火能力,至今未有公认的科学解释。
高层木构建筑另一个最大的自然灾害是雷击。历史上的木塔部分曾毁于雷火。应县木塔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防雷范例。它为何不受雷击,长期以来是一个不解之谜。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受雷击和它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有关。塔刹全为铁件制成,有覆钵、相轮、露盘、月牙、宝珠等,略显亮光,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
之内,周设八根铁链系紧,迄今完好无损。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防雷装置——现代消雷器的原理看,应县木塔的塔刹是一个很典型的“伞形离子发生器……法拉第笼的上盖”。因此,可使木塔千年不受雷击。事实上也是如此,木塔四周在雷雨天常有雷击现象,仅本世纪50年代,在离塔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两次雷击,但木塔却安然无恙。
由此可见,应县木塔是科学、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山西人智慧的结晶。(太原道注:有关内容参见山西名胜)
●河曲有个状元笔(状元塔),每年冬至前后,太阳初升,笔影可达数公里之外的黄河彼岸
在河曲县城东大墩梁,有一座高约31米的塔。此塔亦称“状元笔”,俗名“文笔”,有文笔凌云之趣。文笔非常特殊,它无边无檐,外形是一优美的由下而上略有收缩的圆柱体,底部周长98米;塔身为全砖结构,呈灰色,塔顶是一锥形尖顶,呈黑色。远处看去,像一巨型毛笔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此塔建成毛笔状,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其原因也很特别。文笔塔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当时,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人民生活异常艰辛,就像民歌所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河曲穷。人们并没有找到真实的原因,而是听信风水先生的话,认为河曲这个地方风水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县城位于黄河之东,隔河相望是内蒙古的大口村。大口村正好位于一条巨大的壕沟沟口之前,那条壕沟远看宛如一条巨龙,出口处正好对着河曲县城,仿佛要吞掉河曲城一般。因此,风水先生认为要振东山(河曲)之势,需在东山的来龙之前建一文笔塔,这样就会镇住河西的那条巨龙。于是,就在县城东边的一座高土坡上建造了这座塔。
这座塔的建造并不简单。古人充分利用了天文、地理及几何学的知识。为了镇住巨龙,风水先生认为,文笔塔的塔尖,也就是文笔的笔头,每年须有一日在太阳初升的时候,将塔尖或笔头正好投影到数公里地之外的内蒙古大口村,巧的是大口村有一巨石,形状很像一块砚台,而塔尖的影子要恰好落在这块巨石之上。塔建好后,每年冬至那一天,初升的太阳果然将笔影投射到黄河彼岸的大口村,而笔尖又刚好照在那块“砚石”之上。此景闻名于塞北,古今流传于秦晋。
●太原双塔凌霄,居全国所有双塔之首
●意大利比萨斜塔因“斜”而危,太原双塔中的一塔却因“斜”而固
位于太原市东近郊的郝庄永祚寺双塔颇有文风塔的深厚色彩,是太原城的象征和标志。双塔以其高度而言,在全国所有双塔中位居首位。
双塔本名宣文塔,因纪念宣文皇太后资助建塔的“功德”而得名。它们建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太原道注:有关内容参见山西名胜)
两塔均为13层,全高都在54.7米以上,内部为空心式,可以盘旋而上。两塔南北对峙,并肩而立,既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又各有其艺术特色。南塔琉璃剪边,色彩绚丽;上下收分明显,轮廓秀美。北塔素砖砌体,雕饰清丽,上下收分很小,直径近同,远近看去,都显得豪放粗实,沉雄壮美。双塔各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吸引情游人。登塔眺望,晋阳锦绣山川尽收眼底,自古以来就是游人登高赋诗,抒发情怀的胜地。
在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比萨斜塔。据传这座塔因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而闻名于世,可惜现在由于塔身倾斜而危在旦夕。太原双塔中的北塔也是一座斜塔,但是,它却因斜而固,原来当年主持修建双塔的佛澄大和尚在建塔时,已经考虑到塔址高峻,塔身高危,当地又多西北风等因素对塔体的影响,有意将北塔向西倾斜,形成一定的倾角,用以抗风力,正塔体,确保高塔长久屹立。其设计之合理,考虑之周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可见,比萨斜塔与太原双塔中的北塔都是斜塔,一个因“斜”而危,一个因“斜”而固。
双塔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明代崇侦十七年(1644年),戎马倥偬的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太原后,曾游览双塔寺,写下了有名的《咏双塔寺》诗。“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
双塔巍巍,凌霄而立,它们是太原的骄傲,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骄傲。
●赤、橙、黄、绿、青、蓝、紫,人间七色,飞虹塔独有,佛国最美丽的琉璃塔
●飞红塔下佛国“犹大”出卖佛宝,不以为耻,反镌石立碑,自我赞扬
距洪洞县城东北约18公里的霍山南麓,是霍泉的发源地。这里山上古柏苍翠,山下泉水温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七色琉璃塔,金碧辉煌,巍峨壮丽,这就是中国乃至佛教诸国公认最美丽的佛塔“飞虹塔”。
现存飞虹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平面为八角形,13层,全塔高47米,屹立于太岳山麓,远处
看去,巍巍壮观,正像民间传说:“广胜寺有个琉璃塔,离天只有丈七八。”
飞虹塔塔身用砖砌,外镶黄、绿、蓝三色琉璃的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及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等。把塔身装饰得绚丽多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晕,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个优美的名字“飞虹塔”。(太原道注:有关内容参见山西名胜)
飞虹塔下有一寺院,就是著名的古迹——广胜寺。广胜寺历史悠久,现存建筑是一组元、明时期修建的建筑群。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飞虹塔坐落在上寺院内。下寺院内有一奇碑,非常引人注目。碑文记述的是民国18年,僧绅勾结盗卖佛殿壁画瑰宝之事。下寺大雄宝殿内有一组元代壁画,画艺精绝,色彩绚丽,是我国壁画艺术中的珍品。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古代文化艺术精品,竟然在1929年被该寺恶僧勾结当地劣绅卖给文物商,盗运国外,现收藏于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最为荒唐的是,盗卖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镌石立碑,自我赞扬。此碑至今保存完好。
碑上记载说,由于“山下佛寺建筑日久,倾塌不堪”,“邑人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筹而止。”和尚借口无钱修庙,便在佛殿壁画上打主意,“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绘壁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士绅估价出售。……因与顾客商榷,售得银洋1600元。”他们恐此举遭人唾骂,巧为掩饰说:“是举也,买者不虞折阅倾囊以施之,卖者不惮物议慷慨以与之。”就是说,文物商既然不怕折本而倾囊“施舍”,僧绅当然不怕挨骂而慷慨奉献。这种“奉献”真是与基督教犹大行径如出一辙。僧绅们竟恬不知耻地说:“序之以志不忘。”碑末具名的僧绅达21人之多,把自己“光明正大”地钉在耻辱柱上。
●临猗“双塔交影”,许仙、白娘子妙道寺相会
●每年有两个早晨和黄昏,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临猗双塔,使两塔的倒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徐徐移动,景后交融在一起
临猗地处运城盆地,土肥水美,物华丰茂,史有“河东粮仓”之誉。同时,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遗存丰富珍贵的文物。建于隋唐的临猗双塔,更以其神奇的“交影”现象闻名遐迩。
双塔又称“雁塔”,坐落在县城北隅,东西对峙。据《猗氏县志》记载,双塔创自隋唐。此处原为寺院,历代寺名有“妙道寺”、“雁塔寺”,“双塔寺”等。今寺已毁,仅存双塔。
“双
塔交影”又称“双塔斜影”,是指农历正月和九月十五日的黄昏,三月和七月十六日的早晨,太阳和月亮同时位于东西方天边(或相反),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双塔,使东西而立的双塔之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缓缓移动,交融在一起。
据考证,这种奇景必须满足严格的条件才能形成,比如,日、月和双塔四者均应位于与水平面正交的同一平面内或接近同一平面内,并且四者的高度要恰到好处,还有日、月照在双塔上的光的亮度要接近,更为严格的是“交影”现象要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内。由此可见,双塔的建造不仅要有高超的建筑艺术,还要求有相当的天文、地理和几何知识。因此,临猗“双塔交影”实属我国古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杰作。
“双塔交影”奇景,历代县志均有记载。如清代《猗氏县志》中有如下叙述:“双塔斜影,在城内妙道寺内,一在寺内,一在寺外,摩天碍日,直直对峙,夕阳近射,直影相连,有机峰相敌之势。”
历史上文人骚客对“双塔交影”也多有描述,可惜,对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双塔奇景却未有任何文字记载。不过,也许我们从有关故事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最初发生在临猗。法海由于嫉妒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便把他们用“网塔钵”分别罩于两塔内。
西塔内藏白蛇,称“白蛇塔”,东塔内隐许仙,称“许仙塔”。许仙塔的第七层还藏有二人的画像,第三层有一尊铁铸的许仙人头像,面向西塔,日夜相望。由于许仙与白娘子的真挚爱情感动了玉帝,玉帝便命太白金星在双塔内各放一宝,让他们每年的七夕相逢一次。从此,每年七夕黄昏,双塔之影在月光下缓缓交融,相依相偎,好似夫妻恩爱团圆。在离双塔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塔,称小青塔,可惜的是70年代修水库时被毁。
另一个传说是每年春夏之交,农历十五的早晨,在日出东海,月近西山遥相辉映的时候,天上彩云缤纷,霞光万道,隐约间似有鼓乐之声,此时但见神人立于云端,指挥日月两神,分别照耀两塔,把它们的影子从东西两向各自向中间徐徐移动,从而交错在一起。
还有一个传说是每年正月十五,城乡大闹花灯时,从塔内会飘飘悠悠走出两个美貌女子,一个穿粉红衣,一个穿果绿袄,在离人群不远的地方,笑盈盈地观灯。
这些传奇故事虽然是神话,可是故事里所叙述的时间却和有关考证研究所得到的“双塔交影”时间基本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推
测,“双塔交影”奇观并非偶然,而是我国古代工匠的科学创举。这种建筑中有科学,科学又通过神话来表现,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种重要又常见的存在形式。
●莺莺塔是我国仅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乐塔及缅甸的摇头塔等并称为世界八大奇塔
●莺莺塔前以石击地,塔中传出蛙鸣之声,传说,这是《西厢记》中老夫人受到众人鞭笞后发出的忏悔声,以示后人莫再摔打鸳鸯
莺莺塔,位于今永济市普救寺内,这里西临滔滔黄河水,南依巍巍中条山。数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声学效应蜚声于世,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郊县的蛤蟆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又与法国巴黎钟塔,意大利比萨斜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乐塔及缅甸的摇头塔等同称“世界八大奇塔”。
莺莺塔始建于隋代,原名舍利塔,后因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中主人翁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此处,故人们称它为莺莺塔。明嘉靖年间,河东大地震,原塔被摧毁。现存之塔是大地震八年后重建。
莺莺塔造型朴实大方,全砖构建,塔基和内外皆呈方形,外观为方形角密檐楼阁式,体形是多层空心。塔基呈正方形,全塔共13层,高36.76米。(太原道注:有关内容参见山西名胜)
莺莺塔的声学效应非常奇妙,站在不同的位置,人们可以听到十多种不同的回音现象。其中主要一种听起来酷似蛙鸣之声,又因此塔底普救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普救蟾声”,为古时河东八景之一。
经研究发现,其声学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击前地,则声在塔底;击后地,则声在塔顶。”这是文学家傅惜华先生30年代考察普救寺后所作记述。这个效应是指,当人们站在塔前15米以内击石或拍手时,在敲击处能听到从塔底传来的清脆悦耳的“咯哇”!“哈哇!”之声,似乎有一只青蛙在塔底鸣叫。若连续鼓掌,则如群蛙争鸣;以砖石击地,则声如闷雷。当站在塔前15米以外的地方击石或鼓掌时,蛙声不再是从塔底传来,而是从塔的高层传出。若敲击点在塔面的中线位置上,则回音最为强烈。敲击点离中线愈远,声音愈小,到达以塔为中心的对角线附近时,蛙鸣消失。
夜深人静,在离塔几百米以外的地方窃窃私语,站在塔下可从塔里清楚地听到,周围几百米外的农家说话声,塔中也一
清二楚,人们戏称莺莺塔是“窃听器”。另外,离塔几公里外的村镇演戏时,人们站在塔下,可以清晰地听到敲锣打鼓声和演唱声从塔里传出,好像塔里正在演戏一般。因此,又说它是“录音机”、“扩音器”。
还有一个非常美妙的现象,就是靠近塔底层四面中的任意一面的中心,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经塔反射似乎变成一个异常奇妙的“音柱”。这个“音柱”是从塔下到塔顶自下而上形成,。当从塔面中心处并贴着塔面向两边走去时,“音柱”现象愈来愈弱,到达边缘时,完全消失。
此外,在塔里也有奇特的声学效应。如有人在塔的九层处讲话,站在下面的人听到的说话声不是从上面传来,而是从塔底传来;若有人在塔的五层上讲话,声音便从塔顶、塔底两处向塔的中间连续反射回去,形成了一种立体声极强的效果。
莺莺塔具有这样奇特的声学现象,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声学建筑的一个杰出代表。根据研究,它的回音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莺莺塔的建筑材料奇特。它全部用高质量的青砖砌成,制砖的泥土本身就有较高的反射能力,青砖表面光滑还涂有釉料,对声波具有良好的反射作用。二是建筑结构奇特。从总体上看,塔檐非常特殊,如果站在塔基下的半坡中仰望塔时,整个塔身几乎被隐没在檐的密集分布之中,并且每层檐都有一个向内弯曲的弧度,这样,入射到每层檐的声波不仅全部反射,而且还有一定的汇聚作用。另外由于各层檐距离较近,反射的声波就会叠加,形成声音脉冲。由此,人射到塔檐的声波几乎全反射后,经过叠加、汇聚,最后回音强度增强、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变长,闻之若蛙鸣之声。
普救寺庙历经战乱,寺庙与文物除菩萨洞、石狮与几方石碑外,余皆荡然无存,使众多的中外游人不胜为之慨叹惋惜。经近年重建和不断修聋,遂使朱墙绿瓦的宝殿,幽深寂静的禅房,花雨满庭的西厢,又重映在游客的眼帘。
人们循着当年张生会莺莺的路径,来到塔前信手击石,便听到从驾驾塔中传来的蛙鸣声。传说,这蛙声是老夫人受到众人鞭答后发出的忏悔声,以示后人再莫棒打鸳鸯。
●博大精深塔文化,悠悠千载冠中华
从全国现存的塔来看,山西古塔数量多(约580余座),种类全。更令人叫绝的是,各代古塔均有包容且保存完整。它们一方面是建筑杰作,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珍品和旅游胜迹。上面提到的几座仅仅是山西古塔中极少的一部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山西“塔文化”
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每一座塔都有它特有的科学价值,神奇的传说及独到的艺术风格。它们的存在,给这块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今天,我们立于塞北高原之上,放眼南眺,北起杀虎古塞,南到风陵渡口,漫步神游,不仅可以饱览到三晋名塔,而且能感受到三晋名塔所蕴涵的古代文化氛围。
二、世间瑰宝——山西古寺庙
在山西古建筑中,宗教建筑是其最辉煌的一部分。除古塔外,寺庙一类的建筑几乎在三晋大地随处可见。它们中的一些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家称之为“世间瑰宝”。其实,这些伟大的古代建筑并不仅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设成就,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后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偏不信邪的梁思成偕夫人骑着毛驴来到佛光新村……
●佛光寺东大殿曾出现在敦煌壁画之中,历经千载依然如旧,“亚洲佛光”永照人间
本世纪30年代前,日本人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要着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偏不信邪,他认为中国一定还存有唐代木构建筑。在敦煌壁画家绘《五台山图》上,他发现有大佛光寺,又查了明代的《清凉山志》,寺就在五台县的豆村。于是,在1937年六月,梁思成偕夫人一行骑着毛驴来到豆村。(太原道注:有关情况参见山西名人之外地人在山西)走到豆村北面数里时,山坡上有一座外型奇特的大殿映入眼帘。他们惊喜万分,因为这座大殿不像是宋代建筑,很可能是唐代建筑了。经过几天紧张的工作,终于证实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
梁思成发现的这座唐代建筑就是举世闻名的佛光寺东大殿,由于历史悠久,被誉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位于五台县城东北25公里处豆村镇的佛光新村莲花山中,东距五台山台怀镇35公里。创建于北魏时期。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敕令“灭法”,佛光寺除祖师塔和周围几座墓塔外,全部毁坏。12年后,伟光寺东大殿,又在旧址上恢复起来。
东大殿是全寺的主殿,居寺内东部的最高处,因佛家以“东”为上,故名东大殿。大殿背东面西,居高临下,雄视全寺,确是个藏风聚气,怀抱佛光的胜地。殿内有唐代和明代的彩色泥塑530尊,其中唐代塑像30
余尊,荟萃一堂,在五台山首屈一指。另外,殿内还有唐代壁画30多平方米。壁画中的菩萨是民间妇女的写照,供养人像的更是现实中的人物。壁画题材以佛经故事为主,却反映了唐代的民俗生活。
除东大殿外,佛光寺的其余建筑也很引人注目。如文殊殿为我国现存的最大配殿,总面积为610平方米,重建于金太宗天会十五年(1137年)。此寺的唐幢和墓塔,也是遐迩闻名。此外,寺东还发掘出唐代无垢净光塔和雕刻精致的唐代佛像。1964年,在拆掉佛光寺大殿座后堵塞的泥壁时,又发现一幅天王、力上降魔图,线条刚劲,色泽如新。
佛光寺的古代佛教建筑和历史文物,是佛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里的塑像、壁画、墨迹连同建筑四种艺术,萃聚一处,堪称四绝。赵朴初在《五台山杂咏中》题写道:
二唐寺,
瑰宝世间无。
千却何缘存象法?
明时自不失玄珠,
沉海庆昭苏。
●来到南禅寺,有如一步登上中国寺庙历史文物的最高峰,使人顿生“念天地悠悠,独南禅寺古老”之感慨
●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全部在山西
唐代是中国木构建筑的辉煌时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其中,尤以佛教建筑为世界各国所瞩目。但是,由于历年战乱频仍,再加上木构建筑防火与防风雨侵蚀能力较差,多数优秀唐代木构建筑不是毁于兵火,就是殁于天灾。现全国仅存唐木构建筑四座,全部在山西境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台山上的南禅寺和佛光寺两座大殿。
南禅寺更以其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亚洲的孤例。今天,人们来到南禅寺,犹如一步登上中国寺庙历史文化的最高峰。目睹南禅寺景观,使人顿生“念天地之悠悠,独南禅而古老”之感慨。
南禅寺的大雄宝殿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大殿梁上题记记载,此殿重修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比佛光寺东大殿还早75年。这一珍贵文物所以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是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该寺散落在五台山五座台顶之外的南端,藏匿在边远的小山沟里,向来烟火冷落,历代不被看重。因而躲过了灭法和兵灾的毁坏,侥幸保留至今,成为我国最古老的一座佛教殿堂建筑。
从建筑风格来看,南禅寺大雄宝殿具有唐代建筑质朴、坚实、苍古的特点。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它是屋顶最平缓的一座,一对高大的鸱吻矗立在殿脊
两端。和周围配殿比较,显得特别巍伟雄健,俨然一副威严姿态。
殿内塑像17尊,分布在一个长8.4米,宽6.3米,四周刻有花纹的佛坛上。这些塑像躯体比例适度,姿态自然,是我国唐塑中的佳品,与敦煌莫高窟的塑像比较,如出一辙。其中的佛和菩萨神情严肃,慈祥,金刚威武雄壮,能够在感情上引起游客的共鸣,为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此外,南禅寺还存有许多石雕文物,均系南北朝遗物,是研究我国宗教史与艺术史的难得的实物。
●晋祠:难老泉“流水如碧玉”,圣母殿“侍女生异彩”
●鱼沼飞梁,本为诗画中独有,却在晋祠最现人间
太原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有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建筑园林。这里殿宇辉煌,清泉环绕,秀丽壮观。它就是宋代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晋祠”。(太原道注:有关晋祠参见太原沧桑及山西名胜)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唐国开国诸侯。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但晋祠的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晋祠在北魏之前就有了。当时不仅有鱼沼和唐叔虞祠,而且水侧有凉亭,给飞梁于水上,杂树交荫,游人众多,是晋川之中的著名胜地。现存晋祠的建筑,除主殿圣母殿和“飞梁”是北宋遗物外,其余都建于金、明和清时期。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殿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朝东,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方形,四周围廊贯通,是我国已知的这种平面布局的最早实例。该殿总高19米,殿基依山崖而筑,恰在晋水的第二泉源之上,圣母殿内没有柱子,用廊柱和檐往各一周承托殿顶尾架。这种构造为殿内设置神龛和塑像创造了宽敞的条件。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整个殿宇富丽庄重。
圣母殿内的宋代诗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形制予以摆布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
鱼沼飞梁,是指圣母殿前一方形池沼和桥梁。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此方形池中多鱼,故名“鱼沼”。这是晋水的第二源流。沼上架十字形板桥,桥下34根小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桥面。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并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欲展翅
飞舞的大鸟,因名“飞梁”。飞梁始建年代不详,但至迟北魏时已存在。《水经注·晋水》中说:“沼西际出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亭,结飞架于水上。”鱼沼飞梁,这种优美的造型仅在古画中偶有所见,国内现存实物只此一例。它不仅点缀了晋祠的风光景色,也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精彩篇章。
晋祠除众多的古建筑外,还有晋水的主要泉源“难老泉”与“古柏齐年”的周柏。难老泉水清澈如玉,常年不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名句的诗篇。周柏名“撑天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咏晋祠的诗云,“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900多年前已称“古柏”,传为周柏,盖非妄语。侍女塑像、难老泉、周柏,人称“晋祠三绝”。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国内辽、全佛寺中最大的殿堂,却方位东向,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不同,这是为什么
●薄迦教藏殿内存“海内之孤品”——国内唯一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
大同市城西,有一处气势雄伟的辽金建筑群,殿宇巍峨,鸱吻高耸,红墙围护,这就是著名的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现存寺内的大雄宝殿和薄达教藏殿,皆为辽代遗构。辽末兵火波及,寺院局部焚毁,后重修。辽、金两代,大同皆为别都,华严寺颇受皇室重视,数百年间为云中巨刹。元、明之际,再次受到战争破坏,明中叶后,华严寺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大同惨遭清兵屠城,寺院再次遭到摧残。后经修建,始成今日规模。
华严寺上下两寺,均是坐西向东,这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不一样。尤其是一般寺院的主建筑大都是南北向,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却是东向。这种方位上的不同反映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华严寺大雄宫殿东向的选择正是和契丹族“信鬼释日”,以东为上的习俗有关。
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是全国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殿之前檐装板门三道,皆壶门形式,为辽金之作。殿顶单檐庑殿式,正脊两端琉璃鸱吻,北吻为金代制作,越800余年,光泽依旧;南吻为明代制作,也是国内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殿周檐出3.6米,檐高9.5米。四面柱头上皆以雄浑古朴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屋檐。转角处角梁平伸,翘起甚微,更显现出大殿雄伟壮观,结构稳定之势。
薄迹教藏殿为华严寺下守主殿,薄边即梵语世尊(亦即佛),薄迹教藏即指佛教的经藏。薄边教藏殿距今已有940
多年的历史。
殿内依壁排列重楼式壁藏38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佛经1300余册。经橱之上为腰檐。腰檐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皆为木构。壁藏斗拱17种,其中有的是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壁藏至后窗处,又因地制宜架设天宫楼阁五间,两侧似环桥子与左右壁藏相接,浑然一体。整个壁藏又以当心间的前门和后窗为分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原分贮南藏和北藏,而且建筑形制也有区别。这是国内唯一的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全木结构,规制严谨,雕刻精绝,玲珑剔透,可谓独具匠心。它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品,而且对研究辽金建筑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为”海内之孤品”。(太原道注:有关内容参见山西名胜)
●千年古寺写春秋
以上提到的寺、庙、祠仅是山西有代表性的几处古代木构建筑。事实上,从全国现存木构建筑来看,唐代以前的已不复存在,唐代以后的则山西保存最多。一从目前调查所知,山西现存宋代以前的(包括宋、金)木构古代建筑106座,“其中唐代四座,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五代三座,即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正殿和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十国,为时短暂,又值唐末战乱时期,木构建筑遗物能够保留到今天者甚为稀少,已知全国仅存五处,山西有三处,并且这三处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所建,这对了解这个时期的建筑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宋、金时期的建筑,山西保存下来的为数较多,目前所知有99座,或规模宏伟,或结构奇特,在我国建筑史上皆据有重要位置。
与其它省份比较,现存辽、宋之前的木构建筑,山西占全国的75%以上。这些建筑分布之多,以晋东南为最,规模之大,以晋北为冠,年代最早者,以五台山南禅寺为先。
元、明、清三个朝代,山西木构建筑更为普遍。仅元代保存下来的就有350多处,并且规模更为宏伟壮观,代表作如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明清建筑更是随处可见。就中有代表性者,如太原崇善寺、解州关帝庙、介休后土庙、浑源悬空寺、天镇慈云寺等,在我国古代寺庙建筑中虽年代较晚,但都是有高度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杰作。
除木结构古寺庙等建筑外,山西还有许多砖石结构同类建筑,且规模宏大。如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系全砖石结构,在全国已知的无梁殿中,仅次于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人们
说山西古建筑为数众多,富甲天下,当然并不仅仅指寺庙塔院等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的建筑,其它古建筑在全国也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在此,我们仅举凡例:
山西现存古代戏剧舞台2886座,其中全国现存最早的元代戏台有六座,全部在山西。
山西境内现存长城3500多公里,从战国到清代2000多年的历史中,每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有保存,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山西境内的许多关隘也举世闻名,如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还有娘子关、天井关等,都颇负盛名。
依附于古建筑中的彩塑,山西有12712尊,壁画有23052平方米,均居全国之首,并且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城池是中国历史上一种规模宏大的防御建筑,山西平遥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古县城之一,保存最为完整。其它历史名城遍及全省各地,如锦绣太原城、文化名城大同、古都平阳、上党名邑长治、盐都运城等等。
全国著名四大石窟,山西占有两处:大同云岗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
翻开人类文明的历史,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武功,大流士的改革与专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都已如大江东去,再不复返。但是,古老土地上的那些伟大的建筑部至今巍然屹立,它们作为古老文明的物证,记载着人类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