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碚区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

(张琴)

引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经济社会机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反映,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2010年8月,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提出,重庆两年内增加300万城镇居民,10年内增加1000万城镇居民;主城面积将扩大1倍,人口将增加到1000万。此项改革更是为全区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动力支撑,加之我区恰逢两江新区开发建设、二环时代加速拓展等利好因素,如何抓住机遇,及时解决城镇化进程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及挑战,对推动全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城镇化相关知识

(一)城镇化的涵义

由于不同学科研究角度不同,对城镇化的关注点也就不同,但概括起来,对城镇化进程的理解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从人口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聚集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第二、从地理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即城镇化进程是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区域不断扩大的过程;第三、从社会学角度看,城镇化主要是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第四、从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步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转变过程。可见,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

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二)城镇化的界定

城市是一个主要由非农业活动人口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人们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域。城市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城市具有相对庞大集中的人口规模和密度。根据2010年最新颁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依据此标准,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第二,城市对国民经济二、三产业具有强大的聚集能力,从事非农

产业活动的人口占绝对比例。第三,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与进步的聚集载体,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地域。第四,城市大多是行政中心。人口城镇化反映的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称城镇化率或城镇化水平。在研究城市化问题时,我国一般都用城镇化这一概念。

(三)反应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很多,主要有以下九个指标,分别是:①城镇化率(%)。②城镇个数。③城镇建成区面积(亩)。④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⑤城镇基本建设完成投资情况(万元)。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供水、供电、绿化、道路、通讯、市政公共设施、贸易市场。⑦农村向城镇转移人数。

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⑨城镇人口失业率(%)。

(四)诺瑟姆s型曲线理论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者中,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对世界各国城市化或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规律性总结,将其发展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图1),并形成了著名的诺瑟姆s型曲线理论。

图1 城镇化进程的s型曲线

70%

30%

诺瑟姆s型曲线理论认为,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人口增长的过程、人口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从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而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受两种基本力的影响,一是城镇的引力,一是乡村的推力。城镇的引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建设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工业发展相应的其它非农业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城市相对于农村在就业、工资、文化生活、经济财富、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优越地位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乡村的推力则来源于农业人口的增值超过土地开发的速率,使人均的生产对象—土地的拥有量下降;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和农业服务社会化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所产生的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开放的条件下,世代祖居乡村的农民为寻求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形成的精神推力。

伴随城镇引力和乡村推力的消长,城镇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诺瑟姆将城镇化进程划分为“慢–快–慢”的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30%以下

在初始阶段,农业社会的色彩很浓,国民经济中农业占很大比重,乡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剩余农产

品有限,农产品的商品率还不高。在一段时间里人口增长速度不是太快。现代工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发展中普遍遇到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的困难。因此,城镇的引力和乡村的推力地释放都较为含蓄,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

2.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70%

随着工业化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各项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有可能明显加快,城镇大量需要劳动力。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幅提高,剩余农产品日益增加,为非农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可靠的粮食、原料和劳动力的条件;营养、卫生和医疗技术改进,使得农村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的富余。这一部分富余的劳动力有可能也有必要向城镇转移。因此,城镇的引力和农村的推力都同时增大,城镇化进程逐步进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3.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70%以上

一方面,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发达,使得工业生产的发展主要不再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工业上剩余的大量劳动力相应在城市内部调整,走向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在前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中,乡村人口先后经历了相对比重和绝对数量的减少,从事农业的绝对人口规模已经不大,为了保持社会必需的农业生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趋于减小,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显著放慢,甚至可能趋于停滞。此时,乡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吸力都趋疲软,城镇化进程进入缓慢上升或徘徊不前的第三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