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少年儿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基 金 项 目: 研 究 在 北 京 市 “ 展 与 教 育 心 理 学 ” 点 学 科 和 北 京 市 “ 习与 认 知 ” 点 实 验 室 完 成 ; 时 获 北 京 市 本 发 重 学 重 同 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 教育 部人 文 社 科 一 般 项 目 (0 JX X 3 ) 北 京 市 教 育 科 学 “ 1 Y C L 09 、 十一 五 ” 划 、 京 市 规 北
面
少 年 儿 童 自尊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关 系 安 全 感 的 中 介 作 用要 : 研 究以 2 9名 小学五 年级和 初 中二年 级 学生 为被 试 , 用 问卷 调 查 的方 法 , 4 采
考察 了少年 儿 童的 自尊 、 主观 幸福 感和安 全 感等 变量之 间 的关 系。结果发 现 : 自尊与主 观 幸福感 的相 关为 0 4 , 到非 常显著 水平 ; .1 达 安全 感进 入 回 归方 程后 , 自尊 的 效应值 显 著 下降 , 明 自尊通 过安 全感 对主观 幸 福感产 生影 响 , 全 感在 自尊与 主观 幸福 感的 关 表 安
系中起 着部 分 中介 的作 用 ; 级对 安全 感 的 中介作 用具有 调 节效应 。 年
关 键 词 : 少年 儿 童 ;自尊 ;主观 幸福 感 ; 全感 ;中介作 用 安
中 图分类 号 : 8 4 2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4— 1 2 2 1 )5— 0 4— 6 B4. A 1 0 9 4 (0 1 0 0 9 0
[] 7 。而另一 方 面 对 “ 三 变 量 ” 探 索 , 不 能 第 的 则
后研 究设 计 的角 度对 自尊 与不 安全 感 的关 系进 行 了探 讨 , 最后 他们 发 现 这 两 个 变 量 之 间存 在追 加 关 系 : 可 以是 自尊预 测 随后 的不安 全感 的变化 , 既 也可 以是 不安 全感 预 测随后 的 自尊 的变 化 。不过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研究背景幸福感和自尊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在经历从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社会角色也越来越明确。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多少会受到外界影响和挑战,获得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市初中为调查对象,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制定问卷,包括幸福感量表和自尊量表,内容涉及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情感感受、自我价值、社会认同等。
其次,随机选取若干中学班级,向每个班级发放问卷,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并保证隐私。
最后,收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结果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我们得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如下:在总体上,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自尊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细分各项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我价值感是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重要来源。
初中生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评价,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自尊水平。
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强,愿意尝试和迎接挑战的学生,在幸福感和自尊方面均有优势。
二、人际关系状况也会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
在同伴和家庭中得到支持和理解,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增强幸福感和自尊。
三、生活环境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也起到一定影响。
如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支持等,会影响他们对自我和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进而影响幸福感和自尊水平。
四、情感体验和认知也是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因素之一。
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取决于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和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对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关系的一些基本结论:1.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呈正相关。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论文摘要:从整体来看,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和情绪不稳定。
这些都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衡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正常的认知能力。
第二,健康的情绪。
比如: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热爱学习等。
第三,健康的自我意识。
第四,坚强的意志力。
第五,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六,正常的行为。
第七,健全的人格等。
二、中学生心理韧性中学生心理韧性是指中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积极、健康的心理资源,通过与其面临的内外压力或者困境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从而取得较好的适应结果。
三、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是指中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重心,是衡量中学生生活质量最为重要的心理指标。
四、研究过程(一)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校初一至初三班级中的3个班级(5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有效问卷为426份,占总数的83.5%。
男、女同学各213名,初一、初二、初三学生人数分别为147、140、139。
年龄集中在15岁至19岁。
(二)研究方法1、幸福感问卷。
题目总量29个,各个题目均设置A、B、C、D四个选择项且分别记录为1、2、3、4分。
各题目分数之和即是幸福感总分。
幸福感总分越低,则代表被测中学生的幸福感越低。
反之则代表被测中学生的幸福感高。
2、心理韧性量表。
题目总量27个。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5个维度:第一,目标专注。
第二,人际协助。
第三,情绪控制。
第四,家庭支持。
第五,积极认知。
该表使用5级评分制度。
其中“5”表明“完全相符”,“1”表明“完全不相符”。
最后计算出各维度总分的题目平均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被测中学生心理韧性越强大。
3、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总共设置10个因子。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及教育建议
一、概念界定及问题提出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是指童年时期发生的对当事人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以及创伤性的经历。
一般而言,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对当事人的影响是长期且持续的,并且会导致个体在以后发生的类似事件中,不断累积负面经验,从而降低自我认知水平,严重影响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内在小孩”是关于个体内在自我状态水平的一种描述。
有研究者从临床实践体验的角度来定义,认为“内在小孩”是个体背负的与过往关联的记忆与痛苦,倾向于对当下情境敏感反应的那一部分认知状态。
当“内在小孩”的需要未被满足时,个体通常采取情绪化或者谴责他人的模式进行应对,并且通过这种不成熟的方式寻求关注和认可。
帮助“内在小孩”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从根源上协助当事人利用内在资源抚慰、处理心理创伤,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生理发展尤为显著,而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
当他们面对来自学业、情绪、人际等方面的压力时,会产生诸多矛盾冲突,出现一些关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有关,如果没有被有效地解决,将严重影响个体今后的健康成长。
二、个案简介陈某,男,高一年级学生,16岁,身高接近180厘米。
住校,智力正常,认知状态清晰,行为表现略有迟缓。
非独生子女,有一长姐,两人年龄相差较大,父母年龄较大,家庭经济状况一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及教育建议王燕【摘要】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是影响个体自我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而持续性较低水平的自我认知状态,即“内在小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建立安全、信任的人际互动关系,寻求更多的外部支持,学会正视自我发展的内部力量,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而降低创伤性经历对个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创伤性经历;“内在小孩”;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5-0044-03【作者简介】王燕,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教师,一级教师。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作者:程越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4期摘要:文章所要探讨的中心内容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这两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270名中学生的研究测试,得出了一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其次,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第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正常再加上少数轻微心理问题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95%以上;第四,心理韧性能够很好地预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
所以,心理韧性影响着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又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一、前言心理韧性指的是人在面对困难、悲剧、逆境等消极生活状况时的一种适应能力。
在这些逆境的高压环境下,其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发展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和损害,对于中学生等广大青少年来讲,他们经历了这些磨难,但依然可以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
更有甚者,面对这种现实逆境,他们反而突破了各项条件的限制,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就。
要想让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就不能忽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初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人生的鼎盛时期。
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最为显著,但是身体上的发展变化速度则较为缓慢,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很多愿望不能实现,因此造成一些心里矛盾的形成。
同时,该时期的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外界影响较大。
遇到困难时缺少勇气和毅力,容易灰心丧气,形成自卑情绪,时间一久,势必会使心理韧性降低,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二、研究结果利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结合症状自评量表(SCL- 90),通过对某中学抽取的270名中学生做出的主观幸福感抽样调查问卷表明:(1)高中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得分及其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2)中学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状况良好,测试成绩好通过对比调查研究,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情况,所以此次的研究是分为两组对比进行的,即高中组和初中组。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
数据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初中 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之间 的关系。
研究对象与样本
样本来源
从某城市两所初中学校中抽取样本, 涵盖不同年级的初中生。
研究对象
初中生年龄范围为12-18岁,共计500 名学生。
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果呈现
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 平均分、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
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
01
主观幸福感与自尊之间存在密切的联 系。研究表明,高自尊个体会更加积 极地看待自己和生活,更容易体验到 快乐和满足感,从而具有更高的主观 幸福感。反之,低自尊个体会更加消 极地看待自己和生活,更容易体验到 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具有较 低的主观幸福感。
02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到个体内 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因素 包括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心理健康 状况等;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 社会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自 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偏差 。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性别差异、年级 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实践应用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针对初中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 预措施,提高其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 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关关系。
自尊水平较高的初中生更容易体 验到主观幸福感,而自尊水平较 低的初中生则更容易感到不幸福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2023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目•讨论与结论录01引言1研究背景和意义23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和老年人,对初中生群体的关注不足研究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有助于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研究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自尊?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中学的7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范围调查范围为某城市的10所中学,涵盖初一至初三的在校学生研究方法和范围02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包括影响因素、发展变化、测量方法等。
主观幸福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研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等方面,但对于初中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较少。
自尊的研究现状自尊的概念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情感反应,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自尊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包括影响因素、发展变化、测量方法等。
自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研究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动力等方面,但对于初中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较少。
010203研究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研究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03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样本研究对象:初中生研究样本:从某城市两所中学中抽取初中生共450名,年龄范围在12-15岁之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用自编问卷,包括基本信息、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尊量表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统一的指导语和问卷发放,以避免调查结果的偏差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去重和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之间的关系04研究结果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和焦虑。
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童年是一个充满天真和快乐的时光,而童年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童年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儿童在早期经历的创伤事件,如身体虐待、性侵犯、家庭暴力等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持久性的伤害。
这些创伤会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可能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遭受性侵或身体虐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患上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童年创伤经历对社交关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与同龄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童年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孩子们在人际关系中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信任他人的能力,对陌生人产生恐惧,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些挑战会使他们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感到孤立和被排斥,增加他们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第三,童年创伤经历还可能对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和自尊产生深远的影响。
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事件会破坏孩子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认知。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无助和无价值的,这些观念会延续到成年期。
这种自卑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并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不可逆转。
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可能有助于恢复和培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例如,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创伤影响的个体处理创伤记忆、增强自我认同感,并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此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也对恢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一个和睦、支持的家庭环境以及积极的社区参与可以为受创伤儿童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模式。
综上所述,童年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广泛而重要的。
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影响社交关系和自我形象。
然而,恰当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可以有助于改善和恢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童年创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治疗方法
童年创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治疗方法童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然而,一些童年经历可能会给个体带来创伤,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童年创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治疗方法。
一、童年创伤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童年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焦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困难等。
童年创伤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甚至终身。
2. 自尊心和自我认同的形成:童年创伤可能阻碍个体自尊心和自我认同的形成。
受到创伤的个体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认知,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这种负面的自我认同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3. 情绪调节困难:童年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出现困难。
受到创伤的个体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波动,难以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
这可能会导致情绪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如情绪失控、自暴自弃等。
二、童年创伤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童年创伤的常见方法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重新审视和理解童年创伤,解决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和儿童游戏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增强应对创伤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应该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支持系统的建立: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对于治疗童年创伤非常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心理专业人士等建立联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个体在治疗过程中感到安全和被接纳,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
4. 自我疗愈方法:个体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疗愈方法来处理童年创伤。
这些方法包括冥想、艺术疗法、运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
总结起来,童年创伤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研究
与前人研究的对比
与前人研究的一致性
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主观幸福感与自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初中生群体 中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研究方法的改进
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了更为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控制了潜在干扰因素,提高了研究的内部 效度和可靠性。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01
描述性统计
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 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均 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等指标,以了解样本的基本情 况。
03
02
差异性分析
04
相关性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探究初中 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之间的 相关关系,以验证研究假设1。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 等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和 家庭背景的初中生在主观幸福感 和自尊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以 验证研究假设2和3。
主观幸福感定义与理论
定义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包括生 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
理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心理学领域,研 究者通常关注个体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 响。
自尊的定义与理论
定义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方法与框架
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一定 数量的初中生作为样本,使用标准化 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量表进行数据收 集。
框架
研究将首先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然 后对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进行度量并分 析其关系,接着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
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摘要:童年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轨迹,而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则成为了个人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大阻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人性格、气质、人格,甚至还是一些严重心理疾病的重要导火索。
本研究从童年期创伤的形成因素和童年期创伤经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出发,探讨如何预防儿童的童年期创伤和如何有效干预深受童年期创伤经历影响的个体。
关键词:童年期创伤经历;严重心理疾病;预防;干预1.前言最早开始关注童年创伤经历的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Freud,他指出,“个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霍妮认为,童年期发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会导致某种性格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童年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必经阶段,也是每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稚嫩而敏感,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会对心理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童年期创伤的定义Jongsma根据DSM-Ⅳ,对童年期创伤概念作出了具体的界定:童年情绪上的痛苦导致产生不良和不成熟的应对机制,个体表现出分裂现象;童年曾受过躯体、情感或性方面的虐待;由于父母药物依赖、工作太忙、不在身边等原因,致使个体在躯体或情感上受到忽视;个体经历经常性搬家、频繁更换监护人等情况;父母使个体感到威胁的,对个体经常贬低或批评辱骂;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非理性恐惧、压抑愤怒、低自尊、统一性冲突、抑郁或焦虑不安。
该定义从个体童年创伤经历,童年创伤经历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童年创伤经历所造成的相应临床症状角度出发,比较全面的对童年创伤概念做出了具体化的说明。
3.产生童年期创伤的因素分析导致童年期创伤的因素很多,从儿童成长逆境的角度分析,大致有五个方面:躯体虐待,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躯体上伤害,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自卑、怯懦、安全感缺失、躯体化症状等;躯体忽视,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直接扶养人的关心和呵护,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抑郁、焦虑等;情感虐待,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辱骂等非身体伤害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虐待动物、为人刻薄自私等;情感忽视,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精神上的忽视、缺乏精神上的关心和呵护的经历,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抑郁、为人冷漠等;性虐待,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性侵或与性有关的伤害的经历,使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或潜在异常表现的经历,如缺乏安全感、神经症、敏感、多疑等。
《2024年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的关系_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及干预研究》范文
《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的关系_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及干预研究》篇一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的关系_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及干预研究一、引言中学生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抑郁情绪和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及干预研究。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童年期创伤经历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校园欺凌等逐渐增多。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导致中学生出现抑郁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
因此,研究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和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抑郁情绪和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其次,编制问卷,收集中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抑郁情绪和心理资本数据;最后,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
四、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经历过童年期创伤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且创伤程度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
这可能与中学生在童年期遭受的负面事件导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以及自我认知有关。
五、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资源,包括自尊、希望、乐观和韧性等。
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在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具体而言,高心理资本的中学生在面对童年期创伤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调整情绪,从而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率。
这表明,心理资本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
六、干预研究针对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本研究提出以下干预措施: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对童年期创伤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 培养中学生的心理资本,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等活动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3. 针对有抑郁情绪的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其缓解情绪困扰,促进心理健康。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与结论 • 展望与建议
01
CATALOGUE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初中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 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 一阶段也是探索自我、建立自尊的重要
时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 的评价,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 标之一。而自尊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感 和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与个体的心理健
02
CATALOGUE
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01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标 准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包括 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02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基因 、环境、生活事件和心理社会因 素等。
自尊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价值感和重要性 的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06
CATALOGUE
展望与建议
展望
研究方向
进一步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可以关注基因与环境交 互作用、神经机制等研究方向,以揭示两者之间更深入的关系。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差异,有助于 理解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纵向研究
长期追踪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 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03
CATALOGUE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某初中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 对象,年龄范围在12-15岁之间
。
考虑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背 景等因素,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
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解释 研究目的和意义,获得他们的支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关系的研究摘要: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58名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作用机制,结果分析表明:(1)农村初中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性别差异显著,年级差异不显。
(2)农村初中生的总体自尊水平较高,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不显著。
(3)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自尊 MSLSS SES一、引言幸福自古以来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个人幸福是人们奋斗的终极目的,而人类幸福是一切科学探索研究的终极目的。
目前,Diener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身所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
Campbell 的研究发现,自尊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生活满意度最有力的预测指标,即在所有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中,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高。
初中生身心状态正处于转折期,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状态转变,对于自我高度关注。
因此,研究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方法1.被试农村初中生指成长在农村的初中学生。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从济宁市1所乡镇驻地的中学内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86.0%。
2.研究工具(1)学生生活满意度多维量表(MSLSS)使用由 Huebner(2001)编制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多维量表,该量表将测查中小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的水平分为家庭、学校、朋友、自我、生活环境五个维度的。
量表有较高信效度。
(2)自尊量表(SES)该量表最先由Rosenberg(1965)编制,后由季益富,于欣(1993)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
该量表用来评定青少年对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整体感受。
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
3.研究程序按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在学生自习期间发放问卷,统一主试和指导语。
两份问卷同时施测,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
童年创伤与其后的心理影响
童年创伤与其后的心理影响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然而,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却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是心理上的创伤,这些经历都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并对个体的生活产生长期影响。
本文将讨论童年创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应对和缓解这些心理影响。
一、童年创伤的类型童年创伤可以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家庭暴力、目击暴力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这些创伤经历通常发生在个体还未完全发展心理抵抗力的阶段,因此对其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更加显著。
身体虐待是指通过实施体罚、打骂、殴打等方式对儿童进行伤害。
这种身体上的伤害不仅会导致儿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性虐待是指儿童遭受性侵犯或性骚扰等形式的伤害。
这种创伤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倾向、人际关系问题等。
情感忽视是指忽略儿童的情感需求,缺乏关心、温暖和亲密性的行为。
儿童在此种环境下可能感到被孤立和无助,从而导致自尊心低下、社交障碍等问题。
家庭暴力与童年目击暴力事件也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冲击。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儿童会变得焦虑、恐惧,可能也会模仿这种暴力行为,影响其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童年创伤的心理影响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童年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一种由创伤经历引起的心理障碍。
患有PTSD的人可能会经历闪回、噩梦、情绪波动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2. 自卑和社交障碍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可能导致个体自尊心受损,形成自卑感。
自卑感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使其更难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障碍的形成。
3. 忧虑与抑郁创伤经历引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常见的心理后果。
童年时期的创伤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甚至在成年后仍然难以从中解脱。
4. 成瘾和自我伤害行为童年创伤经历还可能成为个体产生成瘾行为和自我伤害行为的诱因。
自尊心与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关系分析
自尊心与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关系分析年轻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同时也是意外伤害高发的群体。
自尊心作为个体的内在情感和认同感,在青少年的意外伤害预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自尊心与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关系,并探讨提升青少年自尊心的方法。
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尊心与青少年意外伤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自己身体和能力的认知可能不清晰。
如果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例如由于对自己外貌不满意、在学业或社交方面的挫折感,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注意力减少和厌倦感的增加,从而增加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
此外,自尊心也与行为问题相关,一些青少年可能通过冒险行为来寻求获得他人的认可,例如参与激烈的运动、威胁、追逐等,这也增加了他们受伤的可能性。
然而,自尊心并不全然是意外伤害的罪魁祸首,它也可以在意外伤害预防中充当积极的角色。
如果青少年具有积极的自尊心,他们会更有自信、自立和独立的能力,这会使得他们在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时更加理性和谨慎。
一个积极的自尊心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评估风险,并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受伤。
此外,积极的自尊心还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使得青少年能够适应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降低他们暴露在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中。
那么,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自尊心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呢?首先,家庭和教育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老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与理解,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注重夸奖和鼓励而不是批评。
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支持和包容有助于塑造青少年积极的自尊心,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此外,社会也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指导。
社会组织和公共机构可以提供青少年友好的活动和场所,为他们创造积极的社交环境,以促进他们的自尊心和能力的发展。
在学校中,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意外伤害预防教育,培养青少年面对风险时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
心理发育中的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
心理发育中的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心理发育是每个人从婴幼儿期到成年期逐渐形成的个体心理特征与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这些创伤经历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持久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发育中的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保护个体心理健康的措施。
心理发育的不同阶段,个体面临的创伤经历也有所不同。
在婴幼儿期,孩子对社会环境认知有限,但早期创伤经历仍然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婴幼儿时期的早期失去亲人,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不足,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在儿童期,孩子会更多地接触到外界的刺激和挫折,如学业上的失败、人际冲突等。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引发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开始独立思考和形成自我认同,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压力和挑战。
例如,青少年时期的学业压力、恋爱挫折、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情绪波动、自我认同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
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首先,创伤经历会对个体的自尊心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被欺凌或虐待的孩子会感到自己不被接受和尊重,从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其次,创伤经历还会对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影响。
例如,失去亲人或面临家庭变故的孩子可能经历悲伤、愤怒等情绪的波动。
最重要的是,创伤经历可能对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造成长期的损害,使其难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保护个体心理健康的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家庭和社会应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减少个体面临创伤经历的概率。
例如,家庭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教育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和挫折。
其次,教育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应对创伤经历的能力。
例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此外,社会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那些已经受创伤经历影响的个体重建心理健康。
童年创伤经历与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R395.6
DOI: 10.16128/ki.1005-3611.2016.03.028
Childhood Trauma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Postgraduates: the Mediating of Coping Style
ZHOU Yong-hong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tic ex⁃ perience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SWB) in post- graduat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700 post-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in Hubei, Sichuan and Guangxi provinc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Campbell Well-being were applied to the participants. Finally, we got 660 effec⁃ tive questionnaires. Results: ①Different types of childhood trauma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with positive response and happiness index scores, while positive coping style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ppiness index score. ②Compared to the abused subtypes of traumas, postgraduate students suffered more ignored subtypes of trau⁃ mas. ③Positive coping style served as a partial mediator between emotional neglec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s well as between physical neglec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vaiance of 41.21% and 24.4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positive coping style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he 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happiness. 【Key words】 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s; Subjective well-being; Coping style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刘洋
【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2)001
【摘要】目的探讨人格特质、自尊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自尊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573名中学生进行测量,应用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其内在逻辑关系.结果人格特质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维度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既可产生直接影响,效应系数分别为-0.11、-0.29和0.18;也可以通过自尊产生间接影响,效应系数分别为-0.09、-0.27和0.14.结论人格特质是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自尊能够正向预测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在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刘洋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8
【相关文献】
1.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J], 张林;邓小平
2.中学生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师生关系及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J], 郭明佳;刘儒德;甄瑞;牟晓红;庄鸿娟
3.聋哑中学生社会比较倾向、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J], 张燕平
4.中学生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J], 舒亚丽;沐守宽
5.聋哑中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分析 [J], 黄梅;李大林;陈群;陈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