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
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
志愿服务与社交 媒体的结合:通 过社交媒体平台 宣传推广志愿服 务活动,扩大影 响力,吸引更多 人参与
志愿服务与国际接轨
青年志愿服务国动青年志愿服务 国际化发展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 作,共同推动志愿 服务事业发展
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
实践指导:结合研 究成果,提出具体 的实践指导建议, 包括如何加强青年 志愿服务的组织管 理、如何提高青年 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和水平等方面。
未来研究方向: 指出未来研究的 方向和重点,为 进一步深入研究 青年志愿服务问 题提供参考和借 鉴。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完善青年志愿服务 法律法规,明确志 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增强国际影响力
结论和建议
总结研究成果,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成果总结: 对现阶段我国青 年志愿服务问题 的研究成果进行 总结,包括现状 分析、问题识别、 原因探究等方面。
理论支持:提出针 对青年志愿服务问 题的理论支持,包 括政策建议、教育 引导、组织管理等 方面,为青年志愿 服务的发展提供理 论指导。
添加 标题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培 训机会等方式,激励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提高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
添加 标题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制 度,确保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同时,加强对 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表现:参与人数少,服务项目单一
建议: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参与度
志愿服务质量不高
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6 公关世界 \ PRWORLD案例分析“青年志愿服务”对我们来说是耳熟能详。
随着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增高,在规模上青年志愿者的迅速增大,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发展和基础进行梳理,并对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释。
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发展和基础(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奉献社会的浪潮在社会中涌现出来,但是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实现常态化。
改革开放以后,对于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不断成熟。
1990年,在深圳成立了首家内地正式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
1993年,北京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志愿者协会。
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1998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
(二)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服务在广泛开展的同时,如何规范和保护青年志愿服务,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立法工作在青年志愿服务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法律、条例均取得新的突破。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2017年8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相关法律条例的施行,得到蓬勃发展。
这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拓宽并有了广泛影响、不断壮大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增大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占比。
可以说,青年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群体。
(三)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基础1.文化基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包含有爱人助人、崇德向善。
在当今社会,这其中蕴含的价值仍被认可,特别是在人际互助、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受到广泛关注,这些都成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文化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儒家、道家、墨家等,虽然各家表述不同,但义理相近,[1]其中的助人、爱人的理念和准则,影响着青年志愿服务。
青年志愿者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
青年志愿者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一、前言青年志愿者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和服务现状。
三、研究结果3.1 志愿者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中,大多数是大学生,其次是中学生和职场人士。
志愿者动机主要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志愿服务的热爱。
3.2 志愿者服务现状志愿者服务的领域广泛,包括社区服务、环保、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
服务内容丰富,既有长期固定的服务,也有临时性的公益活动。
然而,志愿者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志愿者培训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志愿者服务时间不稳定,有些人不能长期坚持;志愿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志愿服务比较丰富,有些地方则相对匮乏。
四、讨论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培训,让志愿者了解服务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服务技能。
2.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制度,明确志愿者权利和义务,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
3.优化志愿服务资源配置,通过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共享。
4.鼓励志愿者长期参与,通过志愿者服务积分制度,激励志愿者长期参与。
五、结论青年志愿者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改进。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能够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特殊应用场合及增加条款1. 场合一:学校志愿者活动增加条款:•学生志愿者服务时间的记录和认证机制。
•学生志愿者服务期间的学业安排和协调。
详细说明:在学校举办的志愿者活动中,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可能会遇到学业与志愿服务时间冲突的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 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 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技能,完善志愿 服务的管理机制和创新服务内容等方 面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开展跨地域、 跨文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 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 参考和借鉴。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02
03
参考文献一
完善志愿者招募机制
设立严格的招募标准和选拔流程,确保招募 到的志愿者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加强培训和管理
为志愿者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包括志愿服 务的基本理念、沟通技巧、安全防范等方面 ,同时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志愿者队伍的规 范化和高效化。
完善支持和激励政策,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设立奖励机制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2023-11-11
目 录
• 引言 •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问题 • 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 • 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的对策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大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 用。
缺乏社会认可
一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后,发现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不高,这会打击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04
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的对 策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宣传渠道多样化
通过校园广播、海报、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增强宣传内容吸引力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突出其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和参与的乐趣,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愈发凸显。
志愿服务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以更好地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背景和意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性、性质纯洁、群众性的大型自愿活动,旨在通过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新时代,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培养优秀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2.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度思考:问题与挑战然而,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志愿服务项目单一、创新性不足,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再次,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评价机制,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些地区和学校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和支持仍然不够,影响了其长期发展。
3.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广度思考:创新与实践要提升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和广度,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和实践方法。
学校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其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拓宽志愿服务项目的类型和范围,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
再次,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和效果。
加强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可和支持。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个人而言,我认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事业。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志愿服务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和同理心。
作为高校青年,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
ABCD
资源供需不匹配
志愿服务资源供需不匹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影响服务的开展和质量。
资源开发不充分
部分志愿服务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未能发 挥其应有的价值。
03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的 原因分析
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统一的管理 和协调,导致资源分散和重复 建设。
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 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招募、培 训和评估机制。
监督评估机制缺失
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无法对志 愿服务活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难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问题
服务内容单一
服务效果不明显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难以 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甚 至可能产生象需求不匹配
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和资金 支持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媒体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报道不足,未能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04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的 解决对策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
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组织高效运转。
制定志愿服务标准
制定志愿服务流程、规范和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
创新资源筹集方式
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志愿服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05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未来 展望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前景
志愿服务参与度提升
01
随着社会对志愿服务认知度的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
愿和积极性将不断增强。
服务领域多元化
02
大学生志愿服务将拓展至更多领域,如环境保护、扶贫帮困、
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
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第一章引言青年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参与率不高、参与质量不高、组织管理不规范等。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2.1 参与率不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但实际参与率仍然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人对于志愿服务缺乏了解或者缺乏动力。
2.2 参与质量不高虽然有一部分人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但是他们的参与质量并不高。
有些人只是形式上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去。
这种情况在大规模活动中尤为突出。
2.3 组织管理不规范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有些组织缺乏专业性,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另一方面,有些组织管理混乱,导致志愿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章影响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的因素3.1 教育因素教育是培养青年志愿者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缺乏对青年志愿服务重要性和方法的有效教育。
3.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于青年志愿服务起到重要影响。
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如就业压力大、物质利益至上等。
3.3 组织管理因素组织管理是影响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专业、规范、有效地组织管理制约了青年参与和发展。
第四章解决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的对策4.1 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加强对学生和社会大众进行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他们对青年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意识,培养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
4.2 完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领导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措施,营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氛围。
4.3 规范组织管理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制度。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从简到繁地介绍这一概念。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讨论,希望能够为你提供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让你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参与和奉献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意义和价值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更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益资源,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现状分析然而,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生的课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很多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并不是很重视,参与度不高;另一些学校和社会组织对于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引导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更好地引导和管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推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学校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对于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要加强志愿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确保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一、引言青年志愿服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中国青年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方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必然的趋势。
二、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青年志愿服务是培养青年胸怀全球、关注大局、积极参与、奉献他人的品质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渠道。
在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更加重要和扩大,它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还能够提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现状分析目前,在青年志愿服务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青年存在参与意愿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时间短暂、服务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四、创新与发展研究1.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可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感染力,建立志愿团队是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
在成立志愿团队时,应根据不同服务项目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设计具有特色的团队招募计划、团队建设计划和绩效管理计划,从而把团队组织起来。
2.服务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升级青年志愿服务,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
服务升级的具体措施可以是组织跨领域的服务、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开展培训机制等。
3.科技应用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青年志愿服务行业也可以从中获益。
科技应用可以帮助志愿者开展服务、志愿者互动和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广等。
比如,青年志愿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定位到社区内需要服务的地区,再结合上网等利器,进行网络招募志愿者,形成“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
4.成果评估成果评估是创新青年志愿服务的关键环节。
通过成果评估,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提高服务的质量。
在评估成果时,应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对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关的改进计划。
五、结论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现状分析和创新与发展研究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推进青年志愿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发挥其更大的社会贡献与价值。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具有深厚社会意义的活动,通过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项目缺乏创新性、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效果难以量化等。
有必要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如何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
本文旨在探讨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相关问题,为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能够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沟通表达技巧、培养领导才能,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学生志愿服务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助力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案例,可以促进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为高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人都带来更多的益处和价值。
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建设和青年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和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服务创新的迫切需求,从而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改进和优化。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挖掘成功的服务创新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通过评估与展望比较当前的服务创新实践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为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和提升。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问题及对策分析在当代社会中,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年人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参与对于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分析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
首先,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许多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缺乏理性和实际的认识,只看到表面的美好和光鲜,而忽视了实际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常常对社区的需求和服务项目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青年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也给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
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青年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增强社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实际能力和素质水平。
二是优化志愿服务项目设置和管理。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合理制定志愿服务项目,确保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匹配度,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效益。
三是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评估机制。
通过对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志愿服务的持续和有效开展。
其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还存在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部分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表现出不够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服务态度冷漠和服务内容不到位的情况。
这不仅影响了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也给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和监督。
通过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和督导活动,帮助青年志愿者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规范服务行为和服务态度,加强服务质量和效果的监督和评估。
《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范文
《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巴彦淖尔市作为我国的重要城市之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从助老扶幼、环境保护到文化传播、社区服务等领域,青年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城市的和谐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三、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尽管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部分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有待加强,以激发更多青年的参与热情。
此外,部分志愿服务项目缺乏持续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四、问题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1. 完善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的志愿者招募体系,吸引更多有志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青年加入。
同时,加强志愿者培训工作,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2. 强化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志愿服务记录等方式,肯定志愿者的付出和贡献,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
3. 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性和创新性。
鼓励志愿服务组织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项目,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五、案例分析以巴彦淖尔市某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例,该组织在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该组织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招募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加入。
其次,该组织注重志愿者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和优化研究
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和优化研究第一章概述青年志愿服务是一项传统的公益性活动,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区凝聚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更加广泛和深入,也更加注重创新和优化。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和优化研究。
第二章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2.1 青年志愿服务的定义和类型青年志愿服务是指青年自愿参与公益性活动、服务社会的一种行为。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分为教育志愿、文化志愿、科技志愿、环保志愿、扶贫志愿、健康志愿等。
2.2 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的特点新时代下,青年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化,覆盖面更广。
(2)服务形式更加丰富,结合线上和线下多种形式的服务。
(3)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既服务于弱势群体,也服务于全社会。
(4)服务理念更加理性和科学,注重量化和系统化。
第三章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3.1 互联网化创新互联网发展迅猛,对青年志愿服务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年志愿服务机构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开发各类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应用软件,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分析,提高服务质量和匹配度。
3.2 社会化创新青年志愿服务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传统上,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物质资助,然而现在更加注重的是社会化的参与。
青年志愿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型活动,聚集更多的志愿者和赞助商,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
3.3 智能化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年志愿服务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志愿者的匹配和培训;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监测和分析。
第四章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优化4.1 培养专业的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
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培养一个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志愿服务让大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和人群,丰富人生体验,拓
宽视野。
对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与挑战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 务的质量和水平。
带动更多人参与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参与能够带动更多人参与 到志愿服务中来。
增加社会认可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提高了志 愿服务的公信力和形象。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与挑战 •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化与创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 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培 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促进
成熟阶段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渐走向成 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制 度保障。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企 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大学生 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 方向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01
服务领域多元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涉及领域广泛, 包括教育、扶贫科技、文化、环 保、扶贫扶贫扶贫社会福利等多 个领域。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 也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如基 于互联网的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等
志愿服务类型丰富
志愿服务动机多元
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多样 ,包括社区服务、环保活动、支 教、文化传承等,涵盖了众多领 域。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多种 多样,包括锻炼能力、帮助他人 、丰富经历等。
志愿服务对个人成 长有积极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志愿服务对 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交能力提 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019年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oc
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青年志愿服务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但由于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和巨大的社会需求,青年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壮大,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1349万人,一支以青年为主体、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形成。
全国已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
但总体来讲,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制约青年志愿服务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深层次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社会认同度不高与日益提高的新闻舆论知名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年志愿服务并未在广大市民阶层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度。
从认知情况看,青年志愿服务并未得到广泛的了解。
“广州被称为中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关于广州市市民对志愿者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表明,有55.9%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听说过志愿工作,有43.4%的人则表示从没有听说过。
”这说明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还缺乏了解。
从参与情况看,庞大的数量无法掩盖参与比例极低的尴尬。
我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青年志愿者大军。
截止2003年底,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349万人。
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很大,但与4.6亿14岁至35岁的青年人口相比,1349万也仅占2.93%,55亿小时平均到每人每周也仅0.07小时。
“而在美国,每年有约55%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平均每周每人3.5小时;英国是48%,平均每周3.2小时;韩国有14%的成年人(20岁以上)参加了志愿活动,平均每周每人2.2小时;新加坡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口比例虽然只有9.3%,但每周每人的服务时间达到了3.8小时;巴西有50%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德国是34%,日本是26%。
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
的及时 、 、 充足 有效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1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 4
1 青 年志 愿服务 存在 的 问题
青年志愿 服务 ,作 为在社会 转型过程 中诞生 的新兴 事 物. 由于适 应社会成员 的需 求而获得 较快发展 , 为 中国志 成 愿服务事业的一种示范 。然而 , 到客观条件限制 以及人 们 受
员 的全面需求。这样 , 严重局限了志愿服务领域 的开发 , 甚至
出现 了“ 事没人干 , 有人没事干” 的状况 , 了服务效率 。 降低
1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 3 长期 以来 。我 国的大多数 志愿 服务 活动都 是 自发组织 的。 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也大 都来 自于 民 间募捐所得或是志愿者个人 。而仅仅依靠者两方 面的力量是 难 以保证资金 的有效及 时提供 的。所 以 , 如何实 现资金筹集
青年志愿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 以青年 志愿服务 与青年发展 、 社会发展 以及社会保 障发展为研 究的根本 , 对我 国志愿服务 通过 产生、 发展状况的宏观把握 与对志愿者及 志愿服 务活动的微观调研 分析 , 当前青年 志愿服务 实践 中存在的各种 问题 , 探求 针对 志愿服务工作 的现状及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种种 问 , 题 就如何推进 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 出意见和建议 。
S in e& T c n l g s n ce c e h oo yVi o i
21年 8 01 月第 2 期 3
科 技 视 界
高校科技
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
王 ( 聊城 大 学 团委
【 摘
辉 聊城 22 0 5 0 0)
山东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由于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和 巨大的社会需求, 青年志愿服务迅速发展 壮大, 但总体来讲 , 国的 我
青年志愿服务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青年志愿服务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大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得到了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的广泛支持和大力组织。
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和成长,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志愿服务,让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社会把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成能让青年成长进步的社会实践活动关键词:青年志愿服务管理现状;对策;青年志愿者在自愿基础上在不要求报酬和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合理利用现有的个人或社会资源,帮助有需要的、实际的、专业的、合格的人和长期的工作。
一、当代青年志愿的特征1.思想活跃开放。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年人中的志愿工作,首先必须科学理解和对现代青年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需要年轻的研究人员及时和深入的研究。
-这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年轻人是最积极、最有活力和最有创造力的群体。
年轻人的特点是这个时代。
现代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这是一代和中国在经济建设时代共同成长的。
因此,他们灵敏而可塑的心灵,而现代青年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开放的世界里。
他们与成见毫无共同之处,他们开放的心态,不偏袒任何人。
在西方社会出现的思想,理论,文化观点,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青年的精神生活和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国际互联网,丰富了青年的精神世界,加快了青年人之间的思想交流。
这些因素形成了当代青年的能动性并使之更加开放。
2.社会参与意识浓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性为青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价值取向等正在丰富着青年的精神世界,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正是由于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浓厚,他们才会对青年志愿服务抱有积极的参与心态和热切的参与动机。
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
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发展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青年志愿服务的概念、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年志愿服务的概念青年志愿服务是一种参与性、自愿性的公益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志愿行为,指的是以无偿为原则、自愿自发的行为,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共福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服务行为。
二、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我国始终重视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下,青年志愿服务的规模和影响力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根据《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志愿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9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过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约5%。
尤其是青年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青年踊跃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方面,青年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提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加强个人的自我教育与提升,而且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另一方面,在灾害救援、义务教育、医疗健康、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青年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贡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三、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1.理念模糊不清。
一些青年群体对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解不够深入,还存在干部先制定任务,推动上去,让志愿者去完成的传统思维模式,没有理解到志愿服务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组织管理不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或全面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难以保障。
一些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团队也存在知识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能有效地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精神状态。
3.活动举办缺乏特色。
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救援和救济为主,缺乏对氛围建设的关注,导致志愿者要么不能有效地发挥实践能力,要么无法体现自身特长,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范文
《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巴彦淖尔市,作为我国内陆地区的一座城市,近年来在青年志愿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的问题,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现状巴彦淖尔市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种类繁多,涉及环保、教育、医疗、扶贫、助老等多个领域。
青年志愿者们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一)资源分配不均巴彦淖尔市青年志愿服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均现象。
部分热门领域的志愿服务资源过于集中,而一些冷门领域或偏远地区的志愿服务资源相对匮乏。
这不仅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广泛性和公平性,也限制了青年志愿者的成长和发展。
(二)志愿者培训不足当前,巴彦淖尔市在志愿者培训方面存在不足。
部分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前未接受充分的培训,导致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不专业的行为,甚至对服务对象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巴彦淖尔市在激励志愿者方面存在不足。
虽然有部分组织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整体来看,激励机制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的评价和激励措施,影响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解决策略(一)优化资源分配为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应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向冷门领域和偏远地区倾斜。
同时,鼓励各类组织和机构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加强志愿者培训针对志愿者培训不足的问题,应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青年志愿服务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但由于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和巨大的社会需求,青年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壮大,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1349万人,一支以青年为主体、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形成。
全国已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
但总体来讲,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制约青年志愿服务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深层次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社会认同度不高与日益提高的新闻舆论知名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年志愿服务并未在广大市民阶层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度。
从认知情况看,青年志愿服务并未得到广泛的了解。
“广州被称为中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关于广州市市民对志愿者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表明,有55.9%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听说过志愿工作,有43.4%的人则表示从没有听说过。
”这说明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还缺乏了解。
从参与情况看,庞大的数量无法掩盖参与比例极低的尴尬。
我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青年志愿者大军。
截止2003年底,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349万人。
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很大,但与4.6亿14岁至35岁的青年人口相比,1349万也仅占2.93%,55亿小时平均到每人每周也仅0.07小时。
“而在美国,每年有约55%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平均每周每人3.5小时;英国是48%,平均每周3.2小时;韩国有14%的成年人(20岁以上)参加了志愿活动,平均每周每人2.2小时;新加坡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口比例虽然只有9.3%,但每周每人的服务时间达到了3.8小时;巴西有50%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德国是34%,日本是26%。
”1、公德传统的缺失社会认同度较低固然与我国开展志愿服务的历史还较短有关,但历史传统对人们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前文已论述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志愿精神的渊源关系,但我们同时也应看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不足。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始终将个人的道德修炼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忽视了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对个与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因而道德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并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几乎都是指向熟人社会的,是对与自己有一对一具体关系的人的道德承担”,这使得我们难以产生对素不相识的人的关怀。
而志愿精神主要是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他人的贡献,是源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众生平等观,是普世主义的博爱,这正是中国人在固有的“五伦”之外所缺少的“第六伦”,即个人与陌生社会大众的公共性伦理。
中国自古就无公民社会,仅有民间社会或者市民社会,封建社会政治上的的集权与专制,使民众缺乏社会参与的权利与意识。
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理论上有改变这一现状的可能性,但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激发了国家主义,使这一可能性消失。
2、“政治运动”的负效应计划经济和文化大革命对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以政治活动和行政命令的手段号召人们参加义务劳动,号召人们“学雷锋,做好事”,在较长时间内是政府惯常的工作方式。
不仅如此,参加此类活动是否积极还被与个人的政治觉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评价个人品行甚至政治上是否坚定的重要标准。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人们对于把个人的活动与政治挂钩已经厌倦,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另一个极端,排斥一切带有组织化色彩的活动。
因此,志愿服务在我国诞生之初,与共青团组织内部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大市民阶层包括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的数量巨大的青年均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冷淡。
这说明建国以来频繁开展“政治运动”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消除。
3、志愿服务理念的误读志愿服务是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高尚事业。
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同是激发人们参与服务的内因。
但客观上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的历史还太短,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主观上由于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在理念的提炼和宣传上还存在不少欠缺,使得广大青年包括相当一部分青年志愿者本身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
比如,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义务劳动,志愿者是政府使用的廉价劳动力;认为志愿服务不过是学雷锋活动换了个名称,是共青团搞的一种热热闹闹的活动形式;认为志愿服务是单向的付出,甚至理解为个人为社会做出的“牺牲”;还有的认为志愿者是社会上“高尚人”的另类群体,从事志愿服务就要舍弃正常人的生活和快乐,平常人难以企及,等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表明,有16.3%的调查对象认为青年志愿服务实际上是慈善事业,有19.7%的认为不过是学雷锋活动的不同说法而已。
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误读,使人们对志愿服务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敬而远之,有的还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志愿服务的认同。
(二)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从国际上看,志愿组织是“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民间性、自治性等基本特点,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地位,是保证其发挥政府所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但从我国志愿组织的现状看,它还远没有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反倒更象是政府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代行政府的部分职能。
客观地讲,在志愿服务启动的初期,党政团的强有力领导和推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发展到现阶段,政社不分的管理体制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志愿组织内在活力的发挥。
1、“非官非民”的模糊身份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新事物,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现有的志愿者组织大多数是借助政府和党团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这些组织在管理体制方面,很自然地沿袭了许多党政的做法。
一方面,这些组织千方百计地利用其政府背景寻求政府的各种便利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也把这些组织视为自己的下级单位,利用这些组织分担自己的一部分职责。
甚至不少志愿组织仍然属于国家编制,挂靠在党政部门,按行政级别确定福利待遇和隶属关系。
所以,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间组织或第三部门,它并未摆脱行政干预,在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上也未获得足够宽松的制度空间,也因此而削弱了其本应有的独立性和民间性,制约了它们在公共领域弥补政府职能不足方面所能发挥的天然优势。
与政府机构相比,志愿组织本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它更贴近社会基层、贴近困难群体;它有更大的灵活性,便于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反应迅速;它的服务更具创新性,改善了政府千一面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等等。
但由于身份模糊、政社不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志愿组织上述优势的发挥。
2、取舍两难的行政推动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是在党团组织的倡导与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特别是在志愿服务的启动阶段,行政力量的积极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但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和志愿者主体意识的增强,行政推动日益陷入取舍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行政推动的方式不利于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资源的有效运用。
“志愿服务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现代公民主动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感。
”沿用行政推动的方式难以确保参与者的自愿性,难以确保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正面的愉悦体验,从而也不可能真正调动参与者内在的志愿精神和服务愿望。
这种做法的蔓延会从根本上损害志愿服务的声誉,贬低志愿服务的价值,打击公民自觉参与的热情,导致人们更加淡漠组织发动,更不愿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公民意识的发育将更加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化的推动方式,必然带来将志愿服务的业绩作为行政考核指标的结果,这极有可能会造成突击性地发展志愿者、会战式地搞志愿服务活动等恶果,致使刚刚在中国萌芽的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被人为地扭曲。
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志愿组织还没有发育到脱离行政支持独立发展的程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表明,70%的青年志愿者认为由共青团组织进行组织发动能更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有32%的志愿者和35%的社会公众认为,政府重视不够是目前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面临的困难之一。
这说明,志愿组织的社会基础还很不稳固,没有形成较强的感召力。
此外,在物质保障、舆论支持等方面,志愿组织也难以离开政府的支持。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期内,行政推动仍将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行政推动的方式方法与干预的程度将成为关系志愿服务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志愿服务要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志愿组织自身能力的完善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各级青年志愿组织的能力均偏低,许多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组织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瓶颈。
加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是近期内青年志愿组织不可回避的问题。
1、匮乏的管理人才造成志愿组织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匮乏。
与政府和企业相比,志愿组织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偏低,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志愿组织管理人员是在无偿劳动或兼职劳动。
尽管志愿服务是崇高的,但志愿组织的管理人员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人,完全没有物质保障的工作条件很难保持管理人员的稳定,更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青年志愿组织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管理者是由各级共青团干部兼任的,而团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是要“转岗”的,这给管理队伍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往往一名管理者刚对志愿服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就离开了团的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很大冲击。
此外,大部分管理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不具备管理志愿组织的经验,只是机械地将政府部门的一套管理办法照搬过来,甚至有的管理者自身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就有偏差,这就势必影响组织能力的提高。
反观志愿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均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管理者队伍。
如香港特区政府规定,“凡从事专职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士,必须接受过大专以上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学学历并取得毕业证书;青年中心的主任必须是政府认可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学历在学士或以上)才能担任;而较大型的像青年协会这样的志愿服务机构则要求社工硕士或双学位的人士担任执行干事一职。
”2、粗放的管理模式与政府机构和经济组织相比,志愿者的成分比较复杂,与组织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如果没有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很难把这部分相对分散的资源整合好,并创造出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