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变-论文网

时间:2015-03-30 17:21:58 作者:李栋

论文摘要: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认同结构的冲击极大,导致人的生存样态发生剧烈变化,对人的认同形成了干涉性认同威胁,使自我认同在价值尺度、存在状态、认同方式、认同类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具体来说,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人的自我认同存在状态从立体化转向平面化;人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对符号的依赖性;人的自我认同类型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论文关键词:消费社会,自我认同,转变

在科技提速发展全球化大步前行的当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一场决定性的人文革命把痛苦而应英雄的生产年代与舒适的消费年代划分开来了” [1]消费社会的

到来以其浓郁的现代性而对人的生存境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堪称消费社会的美国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为人的生存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和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自我认同的结构张力和组织形式在新的困难和风险环境中受到了解构并产生巨大了危机。这种危机使自我认同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到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认同的变迁。”[2]从自我认同危机的发生学角度来看,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认同结构的极大冲击,导致人的生存样态发生剧烈变化,对人的认同形成了干涉性认同威胁,使自我认同在价值尺度、存在状态、认同方式、认同类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因而,从人学角度来审视和反思消费社会对自我认同的巨大影响,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应有展开,又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验借鉴。

一、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

消费社会以其特有的物的系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消费文化而区别于生产型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较,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使人的自我认同价值标尺发生了漂移。传统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以消费对象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为价值尺度。由于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消费活动中有较明确的客观尺度,因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建立起的自我人格也具有遵从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成分,可以说在传统社会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建立自我认同的标尺和用以确认自我人格的标准是物对人的客观实用性。消费者在这种社会境遇中建立起的自我人格是一种崇尚客观实用型人格。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行为本质上不是为了获取实用性商品。生活中有些人购有七八上十个手提包,而真正喜欢常用的就那么两三个,有的自买回来就再没用过。这种情况个中原因较多但是就其消费行为而言,构成消费者消费冲动的一个潜在心里驱力则是消费者为了实现自我。消费者认为自己穿上新衣服,提上流行手提包便会对其自我形象有全新的确认和定位。美国社会学家坎贝尔对这种消费的自我实现做了比较明确的谈论,“他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自我梦想。消费核心不是对商品的实际选择、购买和使用,而是对想象性愉悦的追求,真正消费的主要是这种精神上的享乐主义的产物。”[3]在这种消费心里的影响下,消费这种用以建构和形成自我认同的价值标尺发生了重大转移,人们不再以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自身消费行为发生与否的取向标尺,而是以消费对象能否给消费主体带来自我快感和情绪化波动为消费行为发生与否的取向标尺。正因如此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才表现出对商品有着无尽的需求并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但是这种不满的追求又不是以物的占有为目的的。坎贝尔认为:“在解释现代主义消费时,把消费主义看做是物质主义,认为当代消费者怀有无休止的获取物的欲望的思想是对人们需要占有商品的机制的一种严重误解。他们的基本动机是实际经验已经在想象中欣赏过的愉快的‘戏剧’的欲望,并且,每一种‘新’产品都

被看成是提供了一次实现这种欲望的机会。[4]消费者在其消费行为中所面对的对象已经不再是物质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以特定方式接近感觉中的东西和想象中的自我。“事实上,我在‘吃’一个幻想,而与我们所吃的物品没有关系。我们的消费行为根本不考虑我们自己的口味和身体。我们在‘喝’商标。因为广告牌山友漂亮的青年男女在喝可口可乐的照片。我们在‘喝’那幅照片。我们在喝‘停一下,提提精神’的广告标语”[5]在这种消费情况下,消费者是以盲目的受诱导的行为来建构虚幻的自我认同感。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了主观感受尺度,自我认同活动中理性分析成分渐少而非理性成分逐加。

二、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存在状态从立体化转向平面化

个体自我认同的达成往往借助于个体的所有物、社会关系和个人经历中获取的意义资源对自我人格进行实践性建构。传统社会中与个体有关的用品都极其富有自我的意义深度。我的衣服、我的书籍、我的作品、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身份对于我个人的自我认同都具有着重要的定位价值。萨特说:“我的占有物反映着我的存在的整体。我就是我有的东西。”[6]个体与其所有物之间在意义认知上难以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个体借助这些外在之物来表达对自我的认同确认。对此詹姆士做了通俗的说明:“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态度极向对待自己一样。我们的声誉、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工作,可能像我们的躯体一样亲切。如果它们受到攻击,会使我们像躯体受到攻击一样,会采取同样的报复态度和行为。”[7]“最普遍的观念是,认为人的自我可以包括他认为属于他的一切的总和,不仅是他的躯体和体能,还有他的衣饰和房屋、他的妻儿老小、他的祖先与朋友、他的荣誉和成就、他的土地和马匹,以及他的游艇和银行存款,所有这一切,对他都有同样的意义,如果它们发展或趋向繁荣,他便洋洋得意,如果它们衰落消亡,他便沮丧消沉。

”[7]由此可以说在传统社会中自我认同是基于对个体占有物所具有的私人意义深度挖掘而形成的,它与物之间具有人性化的关涉。在这种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物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多维指涉和深度意义。而隐藏在人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得益立体呈现。这种自我认同所达成的人格形象是意义深刻、内涵丰富的立体化形象。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用以达成自我认同的外物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生活中消费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四处充斥使得那些原本高度个人化、表达着个人品味和自我历史深度的东西丧失了原有的深度,被高度抽象为同质的、平面化东西。它们不再承载着有关个人自我认同历史的信息,也不再象征着个体自我健全的趋向标识。较之传统社会,存在之物在人的眼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这个时期,甚至向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

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寻求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8]物的买卖的普遍化使得在传统社会中高度私人化的物品失去了历史感、意义感和价值感。自我认同的形成本来借助于这些存在之物对主体的非凡意义而形成神经连接和意义指向。失去了自我主体与其占有物之间的人性化的联系即意味着人不能再理性客观地把握现实、认识自我和达成认同。在消费文化中,货币交易的消费行为使得一切用货币来衡量的东西发生了贬值,而人在存在之物普遍同质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认同必然是平面化的,主体自我由此丧失了认同深度。“人们反复表达的一个忧虑是,个人除了失去了其行为中的更大社会和宇宙视野外,还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有人把这表述为生命的英雄维度的失落。人们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换句话讲,我们受

害于激情的缺乏。”[9]而这种“激情的缺乏”更加加剧了自我认同活动在其社会生活场域中价值的丧失,人的认同状态更加从立体的、丰富的状态走向了平面化的认同状态。

三、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对符号的依赖性

以前,人的自我认同是在对实物占有、使用和感受的过程中发生关系性建构的。人生活在一个自我认同的达成要借助对实物的依赖性状态中,实物在历史时空中的穿越以每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