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船业的发展
上海江南造船厂
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简称江南造船,是中国最早的船舶制造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
江南造船厂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花木世纪公园旁,占地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是中国国家级大型骨干企业。
江南造船厂始建于1865年,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这个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摇篮,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无数的航海梦想和建设成就。
江南造船厂曾先后为中国国内外航运公司、海军、渔船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大量的高品质船舶。
作为中国最早的船舶制造企业之一,江南造船厂不仅在国内船舶制造行业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非常有竞争力。
江南造船厂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产品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船舶出口遍布世界各地。
江南造船厂具备建造各种型号和吨位的船舶的实力,从小型渔船到大型油轮、驱逐舰等,无论是民用船舶还是军用舰艇,都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江南造船厂综合设计能力强大,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秉承着技术创新和质量第一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船舶解决方案。
江南造船厂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确保每艘船舶的制造质量和交付时间。
江南造船厂具备舾装施工能力,能够根据客户要求提供船舶舾装服务。
江南造船厂拥有齐全的试验设备和实验室,可进行各种工艺、性能和安全性的测试,确保交付给客户的船舶符合标准和要求。
在推动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江南造船厂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江南造船厂在船舶设计、材料研发、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逐步实现了从传统船舶制造到智能船舶制造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江南造船厂还加大了对环保船舶的研发和制造力度。
为了应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要求,江南造船厂致力于开发和生产绿色、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船舶,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中国造船业的领军企业,江南造船厂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打造全球知名品牌。
江南造船厂的发展不仅对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自主研发和制造高品质船舶的能力。
上海游艇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上海游艇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姜静【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49-53)【作者】姜静【作者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市区域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数据统计显示,全球发达国家,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在挪威、新西兰等地,游艇的人均拥有比例为1/8;在美国,该比例为1/14;就连瑞士,该比例也高达1/69。
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在目前的世界船舶市场上,仅游艇一项的年销售额与海洋运输船舶一样高达2000多亿美元。
而在日前闭幕的2015中国(上海)国际游艇展依旧难减的高人气显示出原本只限于极端奢侈品的游艇正演变为一种结合多元产业的休闲生活方式;国家旅游局相关高层2015年以来多次强调,包括游艇在内的邮轮旅游是21世纪国家海洋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的新业态。
上海作为游艇产业于国内最早的试水点,该产业的发展值得持续关注和审慎思考。
(一)发展游艇经济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近年来上海正逐步丰富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进一步加快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
游艇经济处于航运服务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发展游艇经济不仅有利于优化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而且有利于推动航运中心建设向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链拓展和延伸。
上海作为全球知名的港口城市,应该加快构建以游艇经济为重要内容的高增值、强辐射的新型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国际航运中心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辐射功能。
(二)发展游艇经济是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国扩大内需、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水上旅游是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休闲、娱乐、运动等特色,备受现代旅游推崇。
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
海洋经济是以新兴海洋产业为主体、涉及各类社会化经济活动的总和。
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仍将以沿海地区,特别是临海区域为基地,以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为基本特征,以集约化、新型工业化为主体发展趋势,从而推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较大变革。
这是一种进步的变革,是海洋经济这一先进生产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进程。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局编制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并制定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明确提出海洋经济要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速度。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围绕着做好海洋这篇大文章采取了许多措施,普遍把海洋经济发展列入地区战略,并加大投入。
国际开发海洋的大背景和国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大举措,为上海市提供了加快海洋产业开发与管理力度、推进海洋经济上台阶的历史机遇。
上海作为沿海城市,海洋与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无论是实现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目标,还是建设信息港、深水枢纽港和航空港都离不开海洋。
一、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现代资源说通常把港湾、海洋航线、水产资源的加工、海洋中的风能、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等都视为海洋资源。
从上述角度来看,上海市借助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海洋资源非常丰富,这使得上海海洋经济的发展大有可为。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沿海城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中部与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上海市沿海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大陆岸线为186km,其中长江口南岸112km、杭州湾北岸87km;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拥有约306km。
水深在10m以上的深水岸线长达78.6km,拥有0m以上潮间带滩涂面积约667km,水深0~5m等深线范围内水下滩涂面积为2341.5km2。
近海0 ̄20m等深线范围内的水域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国峰1房建孟2翁光明2(1.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200137;2.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200137)摘要作为全国最大的沿海城市,上海市拥有丰富的滩涂、港口航运、滨海旅游、海洋能等资源和生物资源,尽占我国黄金海岸线中部和长江出海口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海洋经济具备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中国造船厂造船实力榜前十名(个人所做排名仅供参考)
中国造船厂造船实力榜前十名〔个人所做排名,欢送不同意见〕:1、上海外高桥造船:2004年,公司的完工总量位居中国各船厂之首。
2005年,成为中国第一家年造船总量突破200万载重吨的船厂。
2006年造船完工总量又到达了历史性的311.5万载重吨,接近于2000年的全国造船总量,不仅是我国率先超越300万载重吨大关的船厂,而且,还是我国唯一一家年造船总量和手持订单双双进入世界十强行列的造船企业,在中国船舶工业的开展史上又矗立起了一座丰碑,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
爱你需要太多理由吗?2、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大型船舶出口基地和国家重点保军企业。
建国以来先后建造各类船舶2700 余艘,其中舰船43 个型号818 艘,被誉为“海军舰艇的摇篮〞。
八十年代初,在国内船厂中率先打入国际船舶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亚16 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三十多个第一。
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和大型船舶出口基地企业,在国内最先开发建造了30 万吨超大型油轮和FPSO 等海洋工程产品,在国际造船界和航运界享有盛名,连续多年在国内船厂中排名第一,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造船业“猛追日、韩的旗舰〞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船厂〞,在2004 年国外权威杂志对世界大型船厂最新排名中,跻身第七位。
大连船舶重工是中国最早建造10 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船厂,建国以来,先后为国内外船东建造各种类船舶2700 艘,从五十年代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七十年代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八十年代中国第一艘出口船,直到九十年代中国第一艘VLCC ,大连船舶重工不仅是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60 多个“第一〞,更给快速开展的中国造船业带来了无数荣耀。
依靠现代化根底设施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作为保证,大连船舶重先后开发和设计建造了代表中国造船能力的30 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 〕、代表中国造船技术水平的4668TEU 集装箱船和代表中国造船管理水平的23 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0 〕等标志性产品,以及2.8 万吨多用途集装箱“梦幻型〞系列船、 4.4 万吨成品油轮“中国大连型〞系列船、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RO — RO12300 吨现代化滚装船等。
上海产业布局及船舶制造行业情况分析
(三)船舶修理及拆船业
由于进出口货物量受经济危机影响c下降明显, 往来于我 国口岸的集装箱船、 矿石船等船只出现不同程度减少, 船 o舶修理及拆船业的业务量也减态势。 2008 年,船舶修理 及拆船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64.96 亿元,比上年下降 6.6%;主 营业务收入 59.72 亿元, 增长 7.3%,增幅下降 26.2 个百分 点;利润总额 6.91 亿元,增长 19%,增幅下降 20.8 个百分点。 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全年完成修船产值 29.5 亿 元,在全国同行业单厂排名中位列第一,综合实力排名稳居 全国三甲;中海工业公司修船产值达 27 亿元,公司拥有的世 界最大浮船坞“中海峨眉山”号于 2008 年 11 月顺利投 产使用,可承接全球各类船舶的维修、改装工程。
二、上海造船业产业优势
• 1.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情况 • 2.上海船舶产业发展情况 • 3.长兴岛船舶产业发展情况
1.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情况: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进程的加快和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的逐步确立必将推动国内外新一轮航运业的发展,为发展 船舶工业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江苏省是我国造船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全省主要造 修船企业17家,配套企业200多家,总造船能力超过200 万载重吨。2004年全省造船完工量165万吨,船舶工业完 成总产值168.09亿元,约占全国的20%;手持订单226艘、 806万载重吨,船舶出口交货值13亿美元,约占全国的 31%。 浙江船舶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4年浙江规模以上 船舶工业企业新承接船舶订单176艘,完工量达90万载重 吨,比上年增长27%;完成工业总产值80.95亿元,增长 49%;出口交货值23.63亿元,增长25%。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重难点】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名词解释】1.马路与公路马路在古代是指供马驰行的大路,后指城市或近郊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
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马卡丹用碎石铺路,道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这种路被称作“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公路是现代用语,是可以行驶汽车、公共交通的路。
2.冯如冯如冯如,原名冯九如,1884年生于广东。
他12岁到美国谋生,经过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机械工艺和电气技术,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成功对冯如影响很大,他表示:“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1909年,他在美国奥克兰市派得蒙特山附近空地上,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双翼单发螺旋桨飞机试飞,取得了飞行高度4.6米、飞行距离805米的成绩,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蓝天飞翔梦想,1911年,冯如偕同几名助手,带着2架飞机启程回国,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航空队队长,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冯如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第一次在祖国的上空进行表演飞行,但由于操作过猛致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冯如逝世后,遗体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被尊为“中国创始飞行大家”。
在冯如驾驶飞机成功飞行100周年之际,中国航空博物馆为冯如塑造全身雕像,基座上镌刻醒目大字“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这一年,中美两国还同时发行冯如飞行百年纪念封。
3.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4年开始修建,2019年投入使用。
机场面积达70万平方米,拥有4条跑道,260多个机位,可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62万架次的需求,目前已开通300多条航线。
关于把船舶工业列为上海第七支柱产业之我见
这些 研 讨 论 证 和 宣传 对 促成 把 船 舶
。
、
工业 列 为支柱产 业是 非常有 意义 的
一 的
、
船舶工业 应该成为上 海
柱
第七 支
1
.
产业
,
韩 国 新 加 坡 在 他 们 刚 刚起 步 的时 候 把船舶 工业 列为支柱 产业 早期的英 展造 船业
, 。 、 、 。
、 。
双 壳 体 油船 所 占比 例将 明显
,
增 长 ; 杂货 海 运量 的高速 增 长 导致 大 型集 装 箱 船 不 断 问世
;
6
月 上海 太平 洋 区 域 经济 发
,
豪华 舒适的旅途生活
;
、
展 研 究 会 上 海 市 府 经 济研 究 中心 和 上 海 船 舶 工 业 行 业 协 会 等 联 合发 起 并 召 开 了 船 舶 工 业 在 上 海 支 柱 产 业 中 的地 位和 作 用
、
,
,
都
从 上海 要 建 成 国 际 航 运 中 心 来 看
船 舶 工 业应 该 列 为 上 海 的 第 七 支 柱 产 业 去 年 5 月 李 鹏总 理 视 察 上 海 时 指 出
:
“
,
美 荷 兰 等 国家
,
,
都优先发
造 船 业 发 展 了 运 输 能 力大 大 增
、
上 海要 建 成 国 际经 济
,
、
金融
、
贸易中
,
加 促 使 这 些 国 家 的 贸易
经 济 飞速 发 展
,
。
心 之 一 还 必 须 大 力 发 展 国 际航 运
,
上海造船业向世界一流迈进
低速机 曲轴 、 大型锚绞机及螺旋桨等关
键设备的完全 自主生产 。 湖北 、 重庆、 上
海、 江苏等 地船舶配套生产基地呈现 良
好发展势头。 主流船型本土化装船率有 所提高 。 中散货船 已超过6 %。六) 其 5 ( 造
国规模 以上造船企业 3 0 。其中前五 7家 名造 船企业 造船 产量 总和 占总产 量 的
( 造船效率大幅提高 。经济效益 明显 四) 改善。外 高桥 、大连船舶重工 、沪东 中 华等骨干船厂主要船型建造周期 已接近 世界先进水平。 年来全行业综合效益 五 指数提高 了5 点 , 6 造船 、 配套企业盈利
级船坞和4 1 — 0 座 0 2 万吨级船坞( , 台) 使
我国造船能 力从 2 0 0 0年 5 0万吨提高 0
已排到 2 O年。 01 随着世界造船业重心 向亚洲转移 。
处于长 江 E 的上海显 出得 天独厚 的优 造船 界难 关正不断攻克 。 l 沪东 中华造船
“ 让路 ” 。其实 。 兴起于黄浦江 的江 南造 船厂如今又受限于黄浦江 , 因水深有 限 加之江上大桥又成巨轮进 出门槛 。 百年 造船 “ 旗舰”至今只能承建 1 O万吨 以
的 “ 新江 南”初具雏形 , 一期 工程将 建 规 模 。将成 为屈指可 数 的世界一 流船
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吴晓春日前透露, 造船 占内地十分之一的南通市正在优 核心 圈 ,将在 此集 中世 界九成 五 的造
先发 展船 舶 产业 ,试 图做 中国 的 “ 造船 城 ”和 世界 一 流船 舶修 造 中心 , 目标 为 :至 2 O1 O年民船年 造能力达到 1 0 0万载重吨 。创造 1 0 0 0亿元人 民币的产 0 值 ;年修远 洋船舶能 力达 到 3 0艘 ,年销售达 1 O亿 元人 民币 ;海洋工程及 港 0 O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近代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扮演着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上海的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转变,见证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19世纪末,随着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上海成为殖民势力的占领地之一。
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上海工业的起步。
当时的上海工业主要以纺织业为主,如纺织厂、染料厂等,为上海工业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上海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上海的航运业也蓬勃发展。
上海的航运业和工业互相促进,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
上海的造船业、钢铁业、机械制造业等迅速崛起,成为上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轻工业逐渐向重工业转型。
上海的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同时,上海还建立了一批大型企业,如上海机器厂、上海电机厂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
然而,上海的工业发展在抗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上海工业迅速恢复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上海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渐增加。
上海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上海工业的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了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上海的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形成了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升了上海工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如今,上海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工业品牌和企业。
上海的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逐年增加,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
上海的工业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地的居民,也为全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起来,上海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上海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上海的工业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也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船舶工业和船厂信息
我谈我国的船舶工业和船厂(原创)2006-09-21 14:11我的这篇文章是在二零零六年九月份完成的,那时候实习基本上走遍了大连的所有船厂,加上那年三月份去了很多上海的船厂,所以有个想法把中国的船厂全部总结一下。
后来先后几次又把收集到的一些没有写入文章的船厂的资料补充了上去。
这几个月以来一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还有朋友对文章中的错误也给予了指正,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欢迎各位造船界、修船界和航运界的朋友多提意见、批评和建议,并把您所知道的、而我并没有写入到文章中的船厂的名称以及资料留言下来,我会不断的补充到文章中去的。
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船舶及其相关专业即将要毕业的的学弟、学妹们择业提供一个参考的途径。
最后再次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如想转载本文,请与我联系,包括发邮件或者给我留言。
未经本人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本文,请尊重知识产权,谢谢!船舶工业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关系到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船舶工业不但为水运交通、能源运输和海洋开发提供装备,而且又是海军舰船装备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就现在来看,船舶工业也将要成为我国的一个支柱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船舶工业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具备了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产业之一,成为世界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产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船舶工业中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6%提高到2005年的20%。
到2015年我国的船舶产量将达2400万载重吨,达到“世界第一”。
造船业高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诱发原因:一是中国对铁矿石等原料的巨大需求,导致散装货船供不应求;二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政府要求原油进口50%要自己运输,导致对油轮需求增大;三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造成集装箱船紧张。
2006年8月16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以下是该时期中国船舶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
船舶引进和民营船厂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先进船舶技术开始引进到中国。
外国势力在中国租界地区建立了多个船厂,以满足对于商业和军事船只的需求。
此外,一些中国的民营船厂也开始崛起,例如上海的江南造船厂。
船舶工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蓬勃发展。
上海的江南船厂、汉阳造船厂等成为当时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
中国开始自主设计和建造各类船舶,包括民用货轮、客轮以及军用舰艇。
抗战时期的船舶制造(1937年-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船舶工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将船舶制造作为战略任务之一,大量投资于造船业。
中国船厂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船只,包括炮舰、驱逐舰等。
此期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船舶工业(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舶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多个大型的船厂和造船基地。
中国开始自主设计和建造各类舰船,包括潜艇、驱逐舰、航空母舰等,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经历了从船舶引进到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转变。
在各个历史阶段,船舶工业都在不断演进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和国防作用。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也在不断追求创新和技术提升,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大国。
2023年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2年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今年,许多船舶企业命悬一线。
从去年年底至今,多家船舶企业传出破产重整的消息,不仅在造船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目光。
以下是2022年我国船舶行业进展现状分析: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1~10月,我国造船企业月度指标同比增长。
但受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航运市场低位徘徊的影响,新船价格持续下行。
以下是2022年我国船舶行业现状分析:从全国三大造船指标看,1~10月,全国造船完工328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4%。
承接新船订单203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62.1%。
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20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比2022年底下降11.6%。
业内人士分析,真正从去年那波订单回升中受益并恢复正常生产的只是国有造船企业和少数规模大技术强的民营造船企业,大多数中型甚至中大型民营造船企业依旧境况困难,甚至关门歇业。
当前,我国的造船业市场照旧低迷。
由于该市场的运力过剩,需求有限,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间不断进行价格战,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营收,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此外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双过剩”冲突仍未得到缓解,新造船市场复苏乏力。
在这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等问题持续考验着我国船企尤其是中小船企的神经,许多船企的订单和利润都大幅下降。
造船市场的持续低迷无疑成为压垮他们的最终一根稻草,那些抗风险力量差的企业不行避开地走向了破产境地。
业内人士认为,与其他行业一样,船舶工业消失破产的状况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船舶工业的关联度高,另一方面船企破产的消息在一个时段内被集中曝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错觉,以为船舶工业的“破产潮”来了。
但陷入逆境的船企以地方中小民营船企为主,他们大多成立在船市高峰期,其市场经营、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建筑的船型也以散货船为主,应对市场变化、抵挡市场风险的力量较弱。
中国造船年度报告总结(3篇)
2023年,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营业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而且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下是对2023年中国造船业年度报告的总结:一、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根据中船防务、中国船舶等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2023年,中国造船业营业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中船防务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2%,达到161.5亿元;中国船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81%,达到748.39亿元。
在利润方面,中国船舶2023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9.57亿元,同比增长1614.73%,显示出良好的盈利能力。
二、市场份额领先在全球造船市场中,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持续领先。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个月,中国出口船舶的艘数同比增长了31.6%,出口金额同比增长了106%。
这表明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造船业取得了显著成果。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交付的第500艘船,标志着我国在民用船舶建造领域的崛起。
此外,我国船企在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智能矿砂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产业布局与产业链延伸在产业布局方面,中国造船业已形成以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海洋科技应用装备四大领域为核心的发展格局。
同时,产业链不断延伸,已延伸至船海配套产品和船舶全寿命保障等领域。
五、挑战与风险尽管中国造船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风险。
例如,市场竞争激烈、产业周期性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2023年中国造船业在营业收入、市场份额、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造船业将继续发挥优势,应对挑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球船舶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2023年,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中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大纲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2.我国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二、发展中的上海造船业1.上海造船业的现状2.上海造船业的特点3.上海造船业的发展途径知识点汇总原理K01:外商对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影响K02:我国近代民办造船企业的发展K03:我国现代造船业的整编恢复K04:我国现代造船业初现端倪K05:上海造船业的现状K06:上海造船业的特点K07:上海造船业面临的挑战K08:上海造船业的发展机会重要信息I01:上海近代造船业发展的契机I02:上海建造“沙船”的原因I03:世界造船业的三次转移I04:国际造船业转移的特点I05:世界船舶市场的需求I06: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劣势正文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1)“沙船”开启了上海的造船史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有悠久的造船历史,也是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北宋时,上海取名“上海浦”,是一个农民、渔民、盐民交错相居的村落。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为适应江海航运发展的需要,改为上海镇。
至元十四年(1277年),作为水上交通码头,朝廷在上海镇设市舶司,管理中外商船,并设有税务和贸易机构。
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上海出现了船作坊林立的景象。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县时,上海已成为海运船舶的集中地。
为适应海上漕粮运输的需要,上海曾建造过木质平底的沙船,该船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舟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市徽,上面就有沙船。
青浦港、董家渡、苏州河、吴淞口上沙船密布,客轮货船云集,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鼎盛。
(2)外商涌入上海滩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正式开埠。
开埠后,外国船舶开始频繁地进出上海港,由1843年的7艘增加到1894年的6400余艘。
外国轮船多了,修船业务也就多了,外国资本在上海开办修造船业也应运而生。
新中国造船业的艰苦创业1949-1966年.ppt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 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 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 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 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图8、周恩来、邓小平陪同外表 视察江南造船厂
图9、江南造船厂进行了三百多项技术攻关,1960年4月,新中国 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东风”号
爱国企业家卢作孚1926年6月10日召开民生公司创立会,确定公司的 名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 开发产业、富强国家”。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 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1950年6月,民生公司因经营问题 公私合营,卢作孚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 二次全体会议,后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53年,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供 应海军装备及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 援助的协定》
图3、援华苏联专家在江南造船 厂p182
图4、1953年江南造船所更名为 江南造船厂p183
图5、1956年毛泽东视察江南造船厂
图6、中国第一艘潜艇56110
图7、我国自行研制的65型护卫 舰p194
图11:爱国企业家卢作孚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近代中国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交通发展的重要历程。
在此期间,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1. 铁路建设的兴起近代中国的交通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铁路建设。
19世纪末,铁路作为当时国际上先进的交通工具,先后传入中国。
1900年后,中国先后建成了京汉、沪宁、广汉等数十条铁路。
这些铁路的建设切实促进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中,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处于落后的地位,铁路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建设进度一直存在困难。
同时,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外国列强利用中国铁路的开放,把中国扼杀在经济上。
这也间接地加深了中国在该领域内的民族危机。
2.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除铁路外,公路建设在近代中国的交通建设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公路由于繁杂的地形和贫困的经济条件而不够发达。
为了推动公路建设,政府开始组建公路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公路建设计划,投资建设交通设施。
同时,政府还在城市中修建了一些铺砌街道。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资本的投资。
这也促进了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提高了中国企业竞争力,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航运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航运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内陆河流交通运输具有相当的地位,如黄河、长江等。
同时,在中国沿海地区,海上航线的发展也相当发达。
从19世纪末开始,近代中国海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1909年,上海市道港造船厂建成后,国人首次自建了铁船。
此后的年间,中国的造船业和航运业也在不断发展。
总之,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在铁路、公路和水运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成就。
铁路和公路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和经济往来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创新“牛鼻子”才能“敢为天下先”——沪东中华造船依靠科技创新赢得市场竞争力话语权
抓住创新“牛鼻子”才能“敢为天下先”沪东中华造船依靠科技创新赢得市场竞争力话语权□谈 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可以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造船业毫不“例外”,同样无法“独善其身”。
国际知名船舶杂志Maritime Reporter & Engineering News 每年发布的“年度世界名船”2020年的名单也大幅“缩水”,从往年的10多艘到今年仅有5艘。
不过这5艘“年度世界名船”中就有中国船厂建造的2艘船入选,而这两艘船均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东中华”)承建,分别是全球最大LNG 动力23000TEU 集装箱船——“CMA CGM JacquesSaade”号和全球最大最先进18600立方米LNG 加注船——“Gas Agility”号。
对于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有船企来说,荣誉的背后,是沪东中华人始终保持的初“新”,视科技为“魂”的企业核心理念。
风雨九十余载,它始终不落巢臼、敢思敢干,在科技上创新,在管理上突破,在市场上开拓,时有惊人之举,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
摘得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成为目前唯一 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船企,足以证明其在业界的地位与成就;对标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足以昭示其勇气和能力。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沪东中华在“科技创新”的韵脚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啃最硬的骨头”,聚焦卡脖子领域“挑最重的担子”,努力成为上海制造“硬科技”企业。
占领跑道抢先发展上世纪90年代,天然气(LNG)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清洁、高效、安全、廉价的能源,在生产、生活中占比高达60%,而我国只有2%~3%。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天然气(LNG)的需求却越来越大。
从遥远的澳洲运输天然气需要一种专门的运输工具——液化天然气(LNG) 运输船。
这种船舶建造工艺非常复杂,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建造难度不亚于航空母舰和豪华邮轮,当时只有日韩和少数欧美国家能建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大纲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2.我国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二、发展中的上海造船业1.上海造船业的现状2.上海造船业的特点3.上海造船业的发展途径知识点汇总原理K01:外商对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影响K02:我国近代民办造船企业的发展K03:我国现代造船业的整编恢复K04:我国现代造船业初现端倪K05:上海造船业的现状K06:上海造船业的特点K07:上海造船业面临的挑战K08:上海造船业的发展机会重要信息I01:上海近代造船业发展的契机I02:上海建造“沙船”的原因I03:世界造船业的三次转移I04:国际造船业转移的特点I05:世界船舶市场的需求I06: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劣势正文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1)“沙船”开启了上海的造船史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有悠久的造船历史,也是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北宋时,上海取名“上海浦”,是一个农民、渔民、盐民交错相居的村落。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为适应江海航运发展的需要,改为上海镇。
至元十四年(1277年),作为水上交通码头,朝廷在上海镇设市舶司,管理中外商船,并设有税务和贸易机构。
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上海出现了船作坊林立的景象。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县时,上海已成为海运船舶的集中地。
为适应海上漕粮运输的需要,上海曾建造过木质平底的沙船,该船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舟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市徽,上面就有沙船。
青浦港、董家渡、苏州河、吴淞口上沙船密布,客轮货船云集,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鼎盛。
(2)外商涌入上海滩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正式开埠。
开埠后,外国船舶开始频繁地进出上海港,由1843年的7艘增加到1894年的6400余艘。
外国轮船多了,修船业务也就多了,外国资本在上海开办修造船业也应运而生。
1852年,美商伯维公司开办起船厂,但开了没几年就关门大吉,这是史料记载在上海开设的最早的外国修船厂。
几乎同时,英国人密契尔在浦东开办了第一家英商修船厂——浦东船厂。
1853年,苏格兰人莫海德也在浦东建造了董家渡船坞,这是当时在上海设备较为完善的修船厂,建有码头、仓库等,号称“远东最佳船坞”。
由此可见,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时,最初的投资与船舶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843年至1859年的17年间,外国在上海开办的18家企业中,有12家是修造船厂。
这些企业多数是由英美两个地方的商人投资的,业务主要以修船为主。
说是外国商人,其实都是来黄浦江淘金的,所谓的船坞亦只是在江边挖个空槽罢了。
他们来到上海,看修船有市场,就在江边挖一个泥槽雇人修船,没有生意了就立马走人。
因此,当时上海的修船公司开开关关是家常便饭。
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修船厂有耶松、祥生、瑞镕等,也都是英美商人投资的。
1884年,耶松厂为怡和轮船公司建造了一艘“源和”号轮船,船长85米,载重量2522吨,时称“远东所造最大商船”。
祥生船厂于1862年在浦东创立,由英国人包义德创办,未满3年,已修理船只17艘,总吨量在4000吨以上,号称“东方修船设备最完备的企业之一”。
瑞镕船厂属犹太人的沙逊公司,于1900年成立,它是上海修造船厂的后起之秀,不仅设备好,而且价格低廉,它的出现对其他船厂来说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但是,外商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要赚中国人的钱。
所以,为了避免相互厮杀,耶松船厂同后来由祥生、耶松、瑞镕船厂合并而成的英联船厂合作,一起控制了上海的船坞设施,并开始垄断上海的修造船业。
(3)民族资本的崛起在英美资本逐鹿上海制船业时,我们不能不提一个厂的名字,那就是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
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
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近代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主持下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惠吉”号兵船和以后相继建造的“操江号”、“金瓯”号、“保民”号等铁甲兵船,既是中国近代军用舰船制造的开始,也是中国造船业制造钢质船体结构和以机械动力推进的船舶的发端。
1918年(民国7年)江南制造局在叶在复的主持下建造的川江货船和长江客货船,其建造技术和质量都超过了当时中外船厂的水平,曾引起航运界的广泛关注。
1910年至1918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船舶200余艘,计6万余吨,营业额和盈利额成倍增长,超过了当时的耶松船厂,从而改变了外资船厂长期控制和垄断上海船舶修造业的局面。
继江南制造局以后,上海出现了一大批民族资本创办的船厂。
如招商局浦东机器厂、张华浜修理厂等官办船厂;同时,发昌、公茂、求新、大中华等几十家民办修造船厂也相继见世。
发昌机器厂建造的“江汉”号出售朝鲜,成为上海的第一艘出口船。
上海民族造船工业从1865年至1937年是在困境中苦斗求生和竭力发展的,此间共建造民船近千艘、军船百余艘,修船5000余艘。
抗日战争爆发后,官办船厂被日本侵略军占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资船厂也被日军占有;民办船厂有的倒闭,有的内迁,整个上海修造船业奄奄一息。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美国将战时剩余物资在华大量倾销等原因,船厂几乎无船可造,一片萧条景象。
解放前夕仅剩下9家船厂,职工不足6000人,靠修船维持生计。
2.我国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1)整编恢复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布接管第一号令,接管江南造船所。
以后还相继接管了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英商马勒机器制船厂(后改名为沪东造船厂),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
其他民办船厂按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成分,通过联营、合并、合营等方式,组织起来恢复生产,积极支援国家物资运输和人民解放军海军作战。
在支援解放崇明岛、舟山群岛等战斗中,支援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1953年共造船191艘,3万余吨,修船750余艘。
虽然经过整编恢复,上海造船业在新政权的领导下复苏了。
但是,由于技术的落后、设备的落后、管理的落后,要建造技术先进的船舶仍然还是有较大的困难。
(2)现代造船业初显端倪1953年6月4日,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协定”),这是中国造船工业一次规模较大的接受外国产品转让和技术引进的重大举措。
这次转让和引进对建立具有现代水平的上海造船业有重大的作用。
上海有6家船厂承担6种型号的舰艇试制和建造。
为了适应这个重要的转变,上海各船厂不仅扩大了生产场地,改扩建船台,增加了设备,以及完善管理,整体的造船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54年至1960年间,上海共建造各种船舶1246艘,40余万吨,建造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修船2700余艘。
上海船舶工业从以修船为主开始转变为以造船为主,船用主机从以蒸气机为动力转变为以柴油机为动力,也形成了从船舶设计到船舶设备配套的较完整的船舶制造产业体系。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停止技术援助,转让引进工作被迫中断,给上海造船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上海广大造船职工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号召,在困难中继续拼搏奋进。
1960年至1965年,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材料和设备绝大部分立足于国内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从而结束了我国万吨船舶材料、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
与此同时,江南造船厂在兄弟单位大力协同支持下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1965年6月,沪东造船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船用万匹机,这台船用低速柴油机作为“东风”号的主机结束了船用万匹机依赖进口的历史。
中型鱼雷潜艇等军用舰艇也逐步实现器材国产化,并进行批量建造。
上海造船业具备整体建造万吨船的水平,1969年至1978年,沪东造船厂共建造万吨船舶54艘,支援了国家远洋运输所需要的船舶。
1967年以后,为配合研制洲际运载火箭和发展航天技术的需要,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需建造中国第一支远洋测量船队。
这支船队以主测量船为核心,由12艘船组成,除远洋油水补给船由大连造船厂建造外,其余全部由上海承建。
708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的船队主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和江南、中华船厂分别建造的船队“向阳红10号”、“远洋运输拖船”等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这些船舶集中了中国科学技术多方面的成就,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船舶技术水平。
上海也因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现代化造船基地。
二、发展中的上海造船业1.上海造船业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造船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改革与创新,整个造船业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无论是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还是经营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海在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造船基地的同时,也在进一步缩小与主要造船国家水平的差距。
(1)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各企业制造的能力不断扩大,从制造一般性能的万吨级船舶发展到批量建造3.6万吨、6.5万吨、7万吨、17.5万吨的远洋船舶。
2004年2月10日,国内最大吨位的货船(17.5万吨)由外高桥造船公司交付船东。
上海从生产散货船的单一品种扩大到能建造各种类型的船舶,如大型集装箱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大型油轮、新型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海洋石油工程船、无机舱船、多用途船等,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2008年10月28日,世界最大的油轮(载重量31.8万吨)“华山”号由外高桥造船公司交付船东。
目前,上海造船业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造船产能的三分之一。
(2)船舶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上海造船业瞄准国际先进的造船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整体的制造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006年12月8日,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并建造的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海洋石油117”号,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下水,标志着中国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的设计与建造领域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该船技术极为复杂,不仅船体大,而且使用要求非常高,要达到长期系泊于固定海域25年不脱卸,并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海况。
在克服各种技术难关后,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终于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2008年4月3日,国内首制的的液化天然气(LNG)船“大鹏昊”由沪东中华造船公司交付船东。
“大鹏昊”是我国制造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船长292米、宽43.35米、型深26.25米,装载量为14.7万立方米,其装载的天然气可以供上海城市居民一个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