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船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

大纲

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

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2.我国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

二、发展中的上海造船业

1.上海造船业的现状

2.上海造船业的特点

3.上海造船业的发展途径

知识点汇总

原理

K01:外商对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影响

K02:我国近代民办造船企业的发展

K03:我国现代造船业的整编恢复

K04:我国现代造船业初现端倪

K05:上海造船业的现状

K06:上海造船业的特点

K07:上海造船业面临的挑战

K08:上海造船业的发展机会

重要信息

I01:上海近代造船业发展的契机

I02:上海建造“沙船”的原因

I03:世界造船业的三次转移

I04:国际造船业转移的特点

I05:世界船舶市场的需求

I06: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劣势

正文

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

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1)“沙船”开启了上海的造船史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有悠久的造船历史,也是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北宋时,上海取名“上海浦”,是一个农民、渔民、盐民交错相居的村落。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为适应江海航运发展的需要,改为上海镇。至元十四年(1277年),作为水上交通码头,朝廷在上海镇设市舶司,管理中外商船,并设有税务和贸易机构。

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上海出现了船作坊林立的景象。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县时,上海已成为海运船舶的集中地。

为适应海上漕粮运输的需要,上海曾建造过木质平底的沙船,该船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舟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市徽,上面就有沙船。

青浦港、董家渡、苏州河、吴淞口上沙船密布,客轮货船云集,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鼎盛。

(2)外商涌入上海滩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正式开埠。开埠后,外国船舶开始频繁地进出上海港,由1843年的7艘增加到1894年的6400余艘。外国轮船多了,修船业务也就多了,外国资本在上海开办修造船业也应运而生。

1852年,美商伯维公司开办起船厂,但开了没几年就关门大吉,这是史料记载在上海开设的最早的外国修船厂。几乎同时,英国人密契尔在浦东开办了第一家英商修船厂——浦东船厂。1853年,苏格兰人莫海德也在浦东建造了董家渡船坞,这是当时在上海设备较为完善的修船厂,建有码头、仓库等,号称“远东最佳船坞”。

由此可见,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时,最初的投资与船舶业有着密切的联系。1843年至1859年的17年间,外国在上海开办的18家企业中,有12家是修造船厂。这些企业多数是由英美两个地方的商人投资的,业务主要以修船为主。说是外国商人,其实都是来黄浦江淘金的,所谓的船坞亦只是在江边挖个空槽罢了。他们来到上海,看修船有市场,就在江边挖一个泥槽雇人修船,没有生意了就立马走人。因此,当时上海的修船公司开开关关是家常便饭。

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修船厂有耶松、祥生、瑞镕等,也都是英美商人投资的。1884年,耶松厂为怡和轮船公司建造了一艘“源和”号轮船,船长85米,载重量2522吨,时称“远东所造最大商船”。祥生船厂于1862年在浦东创立,由英国人包义德创办,未满3年,已修理船只17艘,总吨量在4000吨以上,号称“东方修船设备最完备的企业之一”。瑞镕船厂属犹太人的沙逊公司,于1900年成立,它是上海修造船厂的后起之秀,不仅设备好,而且价格低廉,它的出现对其他船厂来说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但是,外商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要赚中国人的钱。所以,为了避免相互厮杀,耶松船厂同后来由祥生、耶松、瑞镕船厂合并而成的英联船厂合作,一起控制了上海的船坞设

施,并开始垄断上海的修造船业。

(3)民族资本的崛起

在英美资本逐鹿上海制船业时,我们不能不提一个厂的名字,那就是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

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

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近代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主持下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惠吉”号兵船和以后相继建造的“操江号”、“金瓯”号、“保民”号等铁甲兵船,既是中国近代军用舰船制造的开始,也是中国造船业制造钢质船体结构和以机械动力推进的船舶的发端。

1918年(民国7年)江南制造局在叶在复的主持下建造的川江货船和长江客货船,其建造技术和质量都超过了当时中外船厂的水平,曾引起航运界的广泛关注。

1910年至1918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船舶200余艘,计6万余吨,营业额和盈利额成倍增长,超过了当时的耶松船厂,从而改变了外资船厂长期控制和垄断上海船舶修造业的局面。

继江南制造局以后,上海出现了一大批民族资本创办的船厂。如招商局浦东机器厂、张华浜修理厂等官办船厂;同时,发昌、公茂、求新、大中华等几十家民办修造船厂也相继见世。发昌机器厂建造的“江汉”号出售朝鲜,成为上海的第一艘出口船。

上海民族造船工业从1865年至1937年是在困境中苦斗求生和竭力发展的,此间共建造民船近千艘、军船百余艘,修船5000余艘。抗日战争爆发后,官办船厂被日本侵略军占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资船厂也被日军占有;民办船厂有的倒闭,有的内迁,整个上海修造船业奄奄一息。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美国将战时剩余物资在华大量倾销等原因,船厂几乎无船可造,一片萧条景象。解放前夕仅剩下9家船厂,职工不足6000人,靠修船维持生计。

2.我国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

(1)整编恢复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布接管第一号令,接管江南造船所。以后还相继接管了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英商马勒机器制船厂(后改名为沪东造船厂),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其他民办船厂按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成分,通过联营、合并、合营等方式,组织起来恢复生产,积极支援国家物资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