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高频文言虚词学案(教师专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高频文言虚词

编者按:

2012年全国高考的16份试题,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0个之多,可见高考对常见文言虚词考查的重视。

这10个文言虚词,按出现的频率排列,依次是:以(9)、为(6)、其(5)、之(4)、而(3)、于(2)、所(2)、且(1)、则(1)、乎(1)。本书将结合2012以及近年全国高考试题,对它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逐一进行讲解,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9次,出现率100%)

【用法例释】

1.介词

(1)表原因。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依据、凭借、按照。如: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余船以.次俱进。

(4)把、用、拿。如:a.以.为轮,其曲中规。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连词

(1)表示并列、修饰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如: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樊哙侧其盾以.撞。

(2)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以便。如: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和“上”、“下”、“东”、“西”、“往”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召有司按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动词

认为、以为。如:皆以.美于徐公。

4.副词

通“已”。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012高考回眸】

山东卷第10题C项: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因为。

广东卷第6题D项: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都是介词,用,凭

借。

安徽卷第5题A项: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浙江卷第17题A项: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前后两句均是介词,因为。

天津卷第10题A项: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第一个是连词,来,表目的和结果。第二个是介词,用。

湖南卷第6题C项: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都是介词,可译为“把、用”。

北京卷第7题D项:何以.报为/妻卧草中以.号。前句介词,“用,凭借”的意思;后句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江西卷第11题A项: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

四川卷第9题C项: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但以.刘日薄西山。两句的“以”均为连词,因为。

【教材链接】

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敛资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

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报任安书》)( )

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

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

自我校对 1.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2.承接连词,连接两个先后的动作。3.并列连词,并且。4.动词,认为。5.通假字,通“已”。6.因此。7.介词,“把……(作为)”。8.介词,凭,凭借。9.介词,在。10.表示地点的界限。

(6次,出现率67%)

【用法例释】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wèi)。

(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a.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表被动关系,介绍出施动者,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有时与“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与之呼应,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根据宾语的不同作不同的解释。如:

a.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上述加点的“为”,应根据动词后所带宾语的不同,分别译为“是”、“形成”、“当作”。

【2012高考回眸】

山东卷第10题B项:卒不为.宗亲求位/为.击破沛公军。均为介词,替。

广东卷第6题A项: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后者是动词,成为。

安徽卷第5题D项: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前者是介词,表被动;后者是介词,替,给。

湖南卷第6题A项: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都是介词,“被”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