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介入治疗ppt课件
动 窄管 脉超 区声 听发 诊现 有斑 血块 管较 杂大
侧 血 流 速 度 相 差
发 现 血 流 方 向 反
管 高 密 度 征
以
向 ,
(一)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
脑梗塞急性期的传统治疗效 果不确定,通过介入方法进行接触溶栓, 效果确实有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
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 蛛网膜下腔出血(80%脑动脉瘤引起);
2.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
神经介入解决的问题
1.预防中风; 2.改善慢性脑缺血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3.防止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出血; 4.其他。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性
一般采用股动脉穿刺。在X线电视监视下,将内
径为2毫米的导引管经主动脉插到供应颅脑的血管—颈动 脉或椎动脉内。然后,通过导引管将内径为1毫米或更细 的非常柔软的微导管选择性地插到颅内有关的动脉内,直 达病变部位。最后,再根据病变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栓塞、注药、扩张等操作,达到治疗目的。一般来说, 神经介入治疗损伤轻,痛苦小,危险性低,适应证广泛。 神经介入安全性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我科在 此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已行DSA400多例,血管内治 疗近300例。治疗并发症在10%以下。
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部分指南解读
2011年1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由脑血管病学组 参照国外指南和国内近10年研究编写的《中国缺血性 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指南》,该指南在实践中具有重 要的指导地位。
指南一般是最好的循证证据,不是带强制力的法律, 需要在指南指导下个体化操作。
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部分指南解读
目前存在的问题
神经介入的普及不够 医生观念需要转变 治疗费用相对高 水平参差不齐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ppt课件
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就诊、溶栓、取栓时间越早预后越好
时间就是大脑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及介入取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 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恢复神经功 能。
术前CT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头颅MRA
导管非接触性动脉溶栓
出院及随访情况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未遗留任何后遗症。 查体:神清语利,伸舌居中,左上、下肢肌力5级,双
侧浅感觉对称存在,双侧病理征阴性。 NIHSS评分:0分,mRS评分:0分 随访两年,患者未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查体:血压:195/81 mmHg,意识清楚,言语欠流利, 伸舌偏左,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左侧 上肢肌力0级,左侧下肢肌力2级,腱反射(++),左侧 浅感觉减退,左侧巴氏征阳性,心肺腹未见阳性体征。
NIHSS评分:10分,mRS评分:4分 既往史:2010年发现糖尿病,服用格列吡嗪缓释片1片/次,
复查颅内血管造影,mTICI分级3级
出院时情况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左侧肢体活动 较前灵活。
查体:血压13 0/85mmHg,神清语利,伸舌居中,左 上肢肌力3 +,左下肢肌力5-级,双侧浅感觉对称存在, 双侧病理征阴性。
NIHSS评分:2分 mRS评分:2分
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介入取栓术就是根据发 病时间窗不同,通过相应方法开通闭塞血管,快速恢复血流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一般来讲:远端血管闭塞首选药物溶栓,而 近端大血管闭塞则首选介入取栓
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ppt课件
神经介入学的发展
内科学 外科学 介入科学:外周介入、心脏介
入、神经介入 开始晚于国外,进步迅速,
气氛活跃,水平不低于国外。
5
技术力量格局分布
各区形成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中心 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长海医院 广州:珠江医院
6
神经介入治疗方法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急性脑梗塞的超早期介入溶栓、取栓术 脑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脑静脉窦血栓静脉溶栓治疗 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栓塞
8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 治疗
急性脑梗塞的及时诊断治疗 中国每年新增急性脑梗塞100-150万,
能够及时行动脉溶栓并诊治病因的几乎可以 忽略不计。1/3患者具有颅内血管狭窄和颈部 血管狭窄,没有得到进一步治疗,再次出现 脑梗塞病例非常多。
9
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部分指南 解读
哪些脑梗死应该进行血管造影呢?
青频 进
流 梗因
同
年繁 展
域 死过
一
人发 性
性
快区
卒作 梗
脑
过域
TIA
中
死
梗
度反
分
死
血复
水
压梗
岭
下死
梗
降
死
发
生
10
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部分指南 解读
TCD 30
20mmHg
哪些脑梗死应该进行血管造影呢?
差双 颈 音颈 狭血 上两
血
大侧 动
动 窄管
侧
管
于脉 脉
脉
超
血发
高
搏搏
区
声
流现
脑血管介入ppt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的 75-90% 1997年新发病例300万。 脑血管病连续5年为我国第二 位死亡原因,其中多数为ICVD。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颅内外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 一个主要的独立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75%TIA和60%脑梗塞患者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脑血管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 颈动脉导致的狭窄约占老年人 口的5%,其中1-3%为重度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 所的资料: 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 变,并指出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 死。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 中风危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国外对一组无症状未加治疗的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5年以上超 声学随访,发现中风和TIA累计发 生率在狭窄超过75%的患者为60%, 狭窄小于75%者仅为12.7%
发展史
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填塞颈内动脉治
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950年,Seldingerc创造一种穿刺动脉后插入导 丝导管技术 1970年,法国Djindjan的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 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应用 1976年,Kerber发明的可漏性球囊导管 1980年,美国的Tracker微导管、法国的Magic 微导管,Mullan实施了第1例PTA 90年代,Roubin提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只能检查 血流速度与血流方向。 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TCCD)包含了两维B超的功能,能检查 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狭窄程度。 超声增强剂进行TCCD(ECCD) ECCD替代血管造影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的新进展_幻灯片PPT
神经内科 陈思
• 脑血管介入治疗改变了脑血管疾病诊断和 治疗的传统模式,同时为护理学科开辟了 一个新的领域。
• 如何做好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一直是 护理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操作技术,在 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 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内的病变 进展诊断和治疗。如:脑血管造影检查、 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动脉 瘤的介入栓塞、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等。
• 〔二〕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为头痛、头胀、恶心、呕吐、 癫痫、意识障碍等。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的关键。颈动脉支 架植入者的血压宜维持在(120~130)/(60~80)mmHg;颅内段 血管支架植入者,血压宜维持在(110~120)/(60~80)mmHg, 并应连续动态监测、记录术后24~48h血压、心率、呼吸、血 氧饱和度的变化和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以上 病症时,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做好脑血肿穿刺 抽吸术的准备。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二〕
• 〔三〕皮下血肿:术后拔管时应采用指压止血后,采用非致 敏性弹力绷带“8〞字法包扎,再加上1~1.5kg砂袋按压可有 效防止出血。术后延长患者卧床时间,拔管后6~8h穿刺侧肢 体应完全制动,制止屈髋、膝等减少非手术侧肢体活动均能 有效降低出血率。对于局部血肿及淤血者,可采用50%硫酸 镁热敷或红外线局部照射;
个加压输液装置; • 准备注射器〔2.5ml\5ml\10ml\20ml〕,利多卡因,肝素钠注
射液1-2支,瓶装生理盐水500ml〔2-4瓶〕,输血器2付,安 尔碘,棉签,砂轮及各种抢救药品;
术中护理〔二〕
• 根据医生指示开手术材料〔脑血管造影根本上是开以下用物: PIG造影导管、VER造影导管、Y阀、静脉三通管、黑泥鳅导 丝150cm或260cm、高压连接收〕;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PPT课件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脑血管 畸形、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禁忌症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 功能障碍,对造影剂过敏等。
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
手术流程
术前准备、麻醉、穿刺置管、造影检查、介入治疗、术后处 理。
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 症,确保手术安全。
02 术前护理准备
患者评估与教育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为介入治疗提供 准确依据。
教育患者及家属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等,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心理护理与情绪调节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心理 问题。
紧急处理措施和流程
穿刺部位并发症处理
立即压迫止血,观察局部情况,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给 予相应治疗。
脑血管并发症处理
立即停止介入治疗,给予吸氧、降颅压、止血等对症治疗,必要时 行急诊手术。
全身并发症处理
立即停止介入治疗,给予抗过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
长期随访和健康管理建议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挑战
如何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满足不同患者 的需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如何加强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提高脑血管病变的整 体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介入治疗过程及成果
介入治疗过程
脑血管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 ppt课件
脑血管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 ppt课
12
件
4.活动 监督患者卧床24h,期间每2h按 摩一次穿刺侧肢体,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4h后如无异常去除加压后包扎,穿刺 点常规消毒,纱布覆盖,可下床行走。
5.预防并发症 术后对穿刺处加强观察,注 意穿刺处包扎的松紧,防止穿刺点局部 皮下血肿。发现皮下血肿应及时报告医 生进行处理,以防皮下血肿体积太大, 压迫股动脉造成下肢缺血。
脑血管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 ppt课
7
件
(7)心理护理 术前由责任护士做好术 前指导,向患者说明、解释有关手术、 麻醉情况。由于多数患者对介入手术 了解不多,因此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 工作,向患者说明手术只经过轻度镇 静、局部麻醉后,将导管经股动脉插 入,导向主动脉弓,而后进入两侧的 颈动脉与椎动脉,每次注射造影剂后 可使血管显影,此时患者会有一阵灼 热感,告知患者不必紧张害怕,积极 配合造影治疗。
1.穿刺处护理
(1)术后6h(造影)或12h(治疗)内穿刺 点加压沙袋包扎,在此期间穿刺下肢严格 制动并不能翻身(沙袋撤除后患者可向术 侧翻身侧卧,但术侧下肢还需制动)。
(2)咳嗽、大小便时用手压迫穿刺点防止出
血,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脑血管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 ppt课
10
件
(3)每小时观察记录穿刺点有无出血、 青紫、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足 部皮肤的色泽、温度,6-12h后去除 沙袋,查看包扎处松紧情况(应可插 入2-3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 肿胀、肢体远侧脉搏、皮肤颜色、温 度和功能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报告医师处理。
脑血管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 ppt课
8
件
术中配合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表情、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 做好记录。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PPT课件
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手术指证
年龄80岁以下; 无明显心肺疾病; 估计能耐受麻醉和手术打击; 无论有无症状狭窄程度大于70%
23
CEA相对适应证
近6个月TIA发作,狭窄程度50%-69%; 进行性脑卒中,狭窄程度大于等于70%; 近6个月轻-中度脑卒中,狭窄程度50%-69% ; 狭窄程度≥ 70%同时须行冠脉搭桥
7
术前准备(治疗前护理)
1、心理护理 2、遵医嘱完善各项检查,应用拜阿司匹林、波立维
等药物至少3天 3、术前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清洁、备皮 4、术前4-6h禁食禁饮 5、练习床上小便,必要时术前置尿管
8
操作动画
9
支架
10
11
12
13
术后护理
1、穿刺点观察及护理 2、饮食护理 3、病情观察 4、用药护理 5、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20
预防
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
自由基清除剂的使用中枢神经系统再灌注能产 生自由基,自由基可导致缺血后高灌注。随机对照 试验提示抗氧化剂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有效 。自 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有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保 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脑水肿、保护受伤的脑组织。
21
严重并发症处理
颅内出血
出血是CAS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们对术后病人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头 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 制血压。如发现新的体征出现或神志变化,必要时做 头部CT检查,除外脑出血。一旦发现脑出血,应立即 手术清除血肿,挽救病人生命。
.
1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 1.脑动脉栓塞:约 1/3 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2.血流动力学因素 3.血液学因素等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主要病因之一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之PPT课件
编织角度和支撑力
CAROTID WALLSTENT源自EASY WALLSTENT
动脉夹层并发症:
⑴PTA为6%; ⑵保护下的PTA为4.5%; ⑶没有保护的支架成形术为0%; ⑷保护下的支架成形术为0.4%。
Theron 450例总结。
再狭窄
1、PTA为16%
2、Strecker和其他球扩支架为6% 3、Wallstent等自膨式支架为0.8%
小结CAS
• CAS可降低动脉狭窄病人的卒中风险。 • CAS创伤小,符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 经CAVABAS和多个临床介入中心证实 CAS至少与CEA同样安全有效。 • CAS同样适用于不能耐受CEA的病人。 • 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改进,CAS将更 加安全。 • CAS前后的药物治疗影响手术安全和长 期预后。
⑴PTA为8%;
⑵保护下的PTA为0%;
⑶没有保护的支架成形术为2.6%; ⑷保护下的支架成形术为1.6%。
Theron 450例总结
Easy Wallstent or Carotid Wallstent
保护下的Easy Wallstent一过性并发症 2%,永久并发症为1.3%。
而121例保护下的Carotid Wallstenting 仅1例发生一过性并发症。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保护装置
• MES>50/h,有脑栓塞危险!痴呆风险? • 脑保护装置的种类:
– 保护球囊,Percusurge(Willis环代偿好) – 滤器,Angiojet/ Angioguard/ Filterware et al
• 没有脑保护装置的CAS是过时和危险的
保护装置图
动脉栓塞并发症:
脑血管介入治疗的ppt课件
神经内科
回顾: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 的疾病,且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 发率高的特点。全世界每六个人中会有一 个人在有生之年罹患脑血管疾病,每六秒 钟有一人因脑血管疾病致残或死亡。
早防早治是降低该病死亡率、致残率、复 发率最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植入术
病例1:余某某,男,45岁。诊断:
“脑梗死(右侧额顶叶);2型糖尿
病”
显示支架位置
右侧颈动脉治疗后
右侧颈动脉治疗前
病例2:李某某,男,58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4天,加 重1天。”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颅脑CT:正常。
左侧颈动脉治疗后
显示支架位置
左侧颈动脉治疗前
术前护理
(一)心理护理:
(三)用药护理
补液治疗
抗菌素
低分子肝素钠
硫酸氢氯吡格雷
肠溶阿斯匹林
(四)一般护理
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饮食清淡易消化。 做好基础护理、尿管护理。 防止腹压增高动作,如咳及用力排便等以
防止血栓脱落。
健康教育指导
保持心情舒畅,适度锻炼,劳逸结合。 预防感冒,保证充足睡眠。 戒烟、戒酒。 低脂、低盐饮食,多食蔬菜及适量水果。 用软毛刷刷牙,不可做颈部按摩。 遵医嘱按时服用 肠溶阿司匹林、硫酸氢氯
入尼莫地平注射液以防止血管痉挛。 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0.1g,同时备
好沙袋、CT、病历等入导管室。
术中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肢体及意识状态。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进行详细记录
根据心率、血压情况给予应用阿托品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A
原理是用滑环式CT扫描机进行连续快速 容积扫描,造影剂增强加上计算机三维 影像重建技术显示血管结构 覆盖表面显示法(SSD) 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曲面重建法(CPR) 容积显示法(VR)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 (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 (ECST)结论: 狭窄70-90%患者手术有益 长期预防颈动脉同侧卒中特别是致 残性卒中相当有效。
发展史
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填塞颈内动脉治 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950年,Seldingerc创造一种穿刺动脉后插入导 丝导管技术
1970年,法国Djindjan的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 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应用
1976年,Kerber发明的可漏性球囊导管 1980年,美国的Tracker微导管、法国的Magic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75%TIA和60%脑梗塞患者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脑血管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
颈动脉导致的狭窄约占老年人 口的5%,其中1-3%为重度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 所的资料:
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 变,并指出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 死。
PTAS术中处理
全身肝素化:首次剂量按1mg/kg,静脉 注射,每隔2小时减半量给药;或肝素加 生理盐水中,按20-30U/kg.小时,以20004000 U/小时从静脉内输入。造影或治疗 结束时,应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肝素, 每毫升鱼精蛋白10mg可中和肝素1000 U 。
PTAS术中处理
(transcranial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TCCD)包含了两维B超的功能,能检查 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狭窄程度。
超声增强剂进行TCCD(ECCD) ECCD替代血管造影
TCD依据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但狭窄<25%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IPSV) MCA狭窄标准: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40cm/s或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支架: 球囊扩张式:Palmaz 自膨式:Wallstent,适宜颈动脉
试验证明
1998年全球24个医疗中心的颈动脉支架 治疗病例共2408例 术后30天总的卒中和死亡率是5.8% CAVATAS随机试验表明血管成形支架置入 术与CEA卒中和死亡率相近,为10%。
微导管,Mullan实施了第1例PTA 90年代,Roubin提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的 75-90%
1997年新发病例300万。 脑血管病连续5年为我国第二 位死亡原因,其中多数为ICVD。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颅内外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 一个主要的独立因素。
脑血管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主要为颅内、椎管内的血管性病变
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 脉狭窄、急性脑梗塞以及部分头颈部肿瘤。
治疗技术
血管栓塞术(固体材料栓塞术、液体材料 栓塞术、可脱性球囊栓塞术、螺旋圈栓塞术和 可脱性弹簧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区 域性溶栓、区域性化疗和区域性止血)和血管 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缺点: 诱发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肺栓
塞、伤口出血感染、脑神经损伤、切口 瘢痕处感觉麻木、瘢痕增生、全身麻醉、 肌肉松弛剂和气管插管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优点: 避免颈部切开和全麻 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安全、痛苦轻 解除狭窄,防止斑块脱落造成脑栓塞, 对于ICVD的预防作用肯定。
脑动脉痉挛的防治:微导管拔出困难, 病人主诉头痛。
预防: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液15ml,可共用30-90mg。
治疗: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液 20-30ml,注入0.02%的硝普钠溶液051ml,观察血压,硝酸甘油滴鼻,吸氧, 神经安定药物。
PTAS临床适应证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包括TIA或缺 血性卒中),临床体征与供血区域相符, 年龄40岁以上。
颈动脉超声、MRA或DSA任何一项检查 提示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狭窄≧50%。
一侧颈动脉闭塞,另一侧颈内动脉狭窄 ≧50%,病人有能定侧或不能定侧的TIA 发作。
PTAS临床适应证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70%,有症状虽然 狭窄未超过50%但有溃疡斑块。
PTAS临床禁忌证
80岁以上高龄者死亡率会增加。 慢性颈内动脉近端闭塞是一大禁忌。因
为血栓常常会蔓延至颈内动脉全长。
PTAS术前准备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三项, 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
会阴部备皮。 术前半小时:鲁米那钠0.1g肌肉注射;术
前3日尼莫地平20mg,2次/日;有癫痫发 作史者,术前给抗癫痫药。 术前禁食。 对操作时间长的病人留置导尿管。
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20cm/s且平均血流速度 >=80cm/s,可伴有杂音或湍流。
DSA动脉造影
可显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颈部 和颅内血管
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MRA
MR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三维时间跃迁MRA(3D-TOF-MRA)能显示
颈部动脉、颅底Willis环和大动脉及其 主干分支。可检出颅外和颅内颈内动脉 的狭窄和闭塞。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 中风危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 性卒中15%
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13%, 无症状者为1-2%
不同程度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 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相同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只能检查
血流速度与血流方向。 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