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学生群体对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变革
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变革摘要:晚清时期派遣的留日学生是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对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局变革有重要影响。
留日学生从初次派遣到其热潮的出现受中日两国政局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以学习师范、法政知识为主,辅以速成教育的手段,好译西书、政治目的强,在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推动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步伐。
关键词:留日学生;晚晴;新政;辛亥革命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知识青年秉承“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已任”的目的,向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学习而纷纷东渡。
这些留日学生作为特殊时代的青年知识群体,对晚清政局的变革意义重大。
[1]20世纪初出现的赴日留学的热潮并开始形成以留日学生为新生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绝非偶然,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1、甲午之役的刺激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傲视群雄的帝国派出的北洋海军被“蕞尔岛夷”的国家利用坚船利炮一举击败,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激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悲痛之中寻求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
2、清政府的推动落后面临的唯有挨打,日本与欧洲列强为谋取在华的利益进行军事侵略、经济掠夺。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重,在严峻的时局逼迫下,满洲贵族集团创巨痛深,终于,慈禧太后决定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为期十年的改革,是为“新政”。
而教育改革则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3、日本的政治需要赴外留学涉及两国的选择问题,是双向的,不能仅以中国的实际作为出发点。
日本以在华长期利益、政治诉求为出发点,欲借助培养留日学生的手段谋求文化霸权,培养亲日势力,这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中国青年留日求学的。
与此同时,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下,日本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一角,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也需表现亲善中国的态度。
当然,也存在少数的有识之士出于维护中日两国传统友谊的目的。
作为中国留学教育史上一个成分尤为复杂的群体,他们一开始希望学习日本,后来的经历使得他们转变了初始的观念,负笈东洋的动机到最后成为了探索救国的革命意识,是复杂的留学群体。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店铺,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变革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也有人将容闳、黄宽、黄胜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只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应该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和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
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
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
从这个时候起到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为派遣留学生一事,容闳积极倡导,竭力主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及管理办法,后又多次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终获批准。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
然而,由于清政府接受封建守旧势力陈兰彬及其后继者吴子登的意见,以留美幼童腹少经书、囿于异学、沾染外洋恶习为由,将其提前撤回,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10-09T05:25:08.222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张媛[导读]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晚清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显著特点。
张媛玉溪市新平县第一中学 653400摘要: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晚清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显著特点。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晚清政局突显出的时代特点是革命与改革并行。
而清末留日学生群体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便投身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政治道路。
关键词:清末;留日学生;晚清政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清末兴起的留日热潮下培养的一大批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变化发展起了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虽然这种影响不像化学反应那样的强烈,但细究下来你会发现其实它起的是滴水穿石般的决定性作用。
一、清末学生留日的原因及其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
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国与西方大国相比工业近代化实在落后很多,向早已通过西学改革的日本学习,比向西方国家学习,实在简单方便许多。
大力倡导留学日本的巨大好处与效果;“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西洋不如东洋,一是路近省费,可多遣,一是奉华近,易考察,一是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1] 综上所述: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之下清政府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
清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日本政府的诱导、日本友人的帮助以及其它有利因素的推动之下,广大学子东渡日本,探索救亡之道,几年之后,留学日本的人数迅速增加,遂形成了后来的赴日本留学高潮。
其主要特点主要是:(一)人数是最多,规模是最大的据统计,从1896年开始派遣留学生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面停止派遣留学生,42年间,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人数不下五万人数!形成中国留学史上的空前规模。
晚清烟台籍留日学生与近代烟台社会变迁
晚清烟台籍留日学生与近代烟台社会变迁作者:王华东于向宁张美容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05期摘要:晚清时期,烟台籍留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多种方式推动了烟台社会的近代变迁。
关键词:晚清烟台留日学生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32-0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逐渐转向邻国日本,烟台籍学生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本文尝试探索其留日的原因、在日本的活动以及对近代烟台社会变迁的影响。
一、晚清烟台学生留学日本的原因首先,烟台籍学生留学日本顺应时代潮流。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认识到对外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性,颁布了留学章程和自费留学的政策,鼓励学生留学日本,使得越来越多的烟台学生留学日本。
此外,当时日本的宽松政策也促进烟台学生选择留学日本。
其次,烟台自身的便利地理交通。
烟台与日本隔海相望,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19世纪60年代,烟台开埠通商,开辟了去日本的航线,这为赴日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章宗祥在《游学日本指南》中写道:凡吾国至日本,分为南北二大道……北省以芝罘为出发之地,共约七八日。
由于路程短,所需经费少,甚至比国内同距离旅行费用还低。
许多学生选择留学日本就是地理交通便利的因素。
二、烟台籍留日学生在日本的境况烟台学生在留学日本期间主动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但也不同程度地改变自身传统生活方式,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烟台虽然开埠较早,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根深蒂固。
由于双方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日本异国的生活及日本逐渐西化的生活产生冲突和碰撞,深刻影响了烟台籍留日学生的生活方式。
烟台学生带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使命,东渡日本学习。
烟台学生在日本所学专业以文科为主,尤其以政法科为主,适应了清末新政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此外,学习师范类的学生也很多,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清末新政后各种新式学堂师资短缺的情况。
烟台籍学生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清斗争活动,加入各种反清革命团体。
简析留日女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简析留日女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女子留学日本是中国女性摆脱陈规,走向世界的开始,具有拓荒者和奠基者的身份,这就注定了它会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留日女生与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留日女生与国内妇女解放运动及留日女生与中国革命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妇女解放拒俄运动由于清政府“用才孔亟”,实践女校为中国留日女生设置了速成师范科和速成工艺科,一年或半年即可归国,所以其课程多为速成课程,而非正式课程。
因此,虽然日本为中国留学生女子所设立的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但就其学到了业务水平而言,并未达到女子留日的目的,她们均处于普通中等教育水平,甚至小学教育水平,而没有达到专业的高等教育水平。
在1906年清选举了留学生毕业考试中,留日学生全部落第,所以中日双方决定停办速成科教育,普通科和师范科的学习期限必须在3年以上,清政府制造派留学生的标准也必须是中学毕业,女子留学开始由速成普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
同时,随着留日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受先进思想的影响,反清革命思想在留日学生中迅速传播,尤其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留日学生的反清思想不断发展并随着他们归国传入国内,影响了清政府的统治。
驻日公使杨枢早在1904年初就提出过:“缘近数年间。
各省官费自费生自到东游者日增月盛,其中循规蹈矩,专各学业者固多,而纵性情女子为横议者亦在所免。
”清政府由此开始加强对留日生的管理。
1907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派21名女生赴日本留学,这年年底,在日的中国女留学生即有139名,而以后的几年,留日女生的数量一直维持再一百人上下,而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限定留学资格和停派速成学生,另外就是因为国内开设了女子师范学堂,大批外国教习亦来华执教,这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女教师匮乏的现状,使女子留日热大大降温。
但这一时期较前相比,有其显著的特征:一是留学数量大大增多,从零星几人发展到了上百人,二是从伴读发展到了目的明确地求学运动。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论文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初探摘要:清末在全国范围内赴日留学的高潮的影响下。
东三省也掀起了赴日留学浪潮。
并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知识和文化的有志青年。
他们回国后对东北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 一是推动了东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二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加快了东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四是影响了民国时期东北的社会政治发展。
关键词: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东北社会变革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68-01一、清末赴日留学高涨的原因甲午战后特别是在戊戌维新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
东三省在这一时期也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和富强的经验,成了许多知识青年的志向。
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对留日高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清政府提倡和鼓励留学的政策。
1901年9月,清政府就颁布了奖励留学政策。
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1905年随着科举考试的废止,出国留学也成为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
另外清政府鼓励自费留学,也是促成留日热潮的重要原因。
(三)日本政府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
为了对华侵略的长远战略和影响中国未来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不仅对中国留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为了能够吸引中国留学生,甚至专门设立了一批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学校。
二、清末东三省赴日留学的基本情况(一)学校。
东三省派出的留学生大部分进入了日本私立学校,只有少部分在国立学校学习。
绝大多数是学习一年半载的速成科和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普通科。
主要的学校有弘文学院、警监学校、早稻田大学、同文书院、法政大学、高等师范、明治大学、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实践女学校等。
(二)专业。
东三省留日学生所学专业十分广泛,以学习政法、军事、师范为主。
学习政法和军事,主要是为了适应清廷预备立宪和编练新军的需要;学习师范,是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东三省师资力量。
以日本为革命基地,留日学生办报情况,同乡会情况
以日本为革命基地,留日学生办报情况,同乡会情况一,留日学生办报情况时间:1894~~191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背景:19世纪后期,一系列对外交战,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和大批屈辱条约的签订使满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由此兴起。
于是,从19世纪末开始,清政府就源源不断地向日本输送留学生。
当然,清政府派遣留日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涌入日本的大量留学生们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接触了西方民主政治学说,革命思想日渐活跃。
留日学生,积极创办进步刊物,大力宣传反清思想,启发了民智,促进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留日学生把向中国人介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责任,所以当时在日本他们办了很多报刊和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籍。
把西方和日本的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再向广大的留学生和国内的知识青年进行广泛地传播。
报纸:举例:20世纪初留日学生办的刊物大概有70到80种之多。
他们编译的书刊有几百种。
下面列举几种比较有名的报刊。
1.《民报》近代政论杂志。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月刊。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编辑负责人初为张继﹐其后为章炳麟﹐20期后为陶成章。
共出26期﹐附《天讨》1册。
《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这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三大纲领﹐为当时政治革命的最高奋斗目标﹐成为当时进步的政治团体(包括文学团体)的旗帜。
《民报》的编辑和撰稿人也基本上都是留日学生。
2.《浙江潮》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2月17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月刊。
共出12期,每期60余页。
由中国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主办,孙翼中、蒋方震、马君武、蒋智由、王嘉榘等任编辑。
以“输入文明”,“发其雄心”,“养其气魄”,“汹涌革命潮”为主旨,设有社说、论说、学说、大势、记事、杂录、小说、文苑、谈丛、时评、专件、调查会稿、浙江文献录、图画等栏目。
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
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晚清时期,留日学生可真是一群让人刮目相看的角色,真的是有故事的人啊。
想当年,清朝的风头正劲,但国家的改革迫在眉睫。
这时候,一群敢于追梦的年轻人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
他们可不是简单地去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学知识、求真理,真是令人敬佩。
他们一到日本,面对的是崭新的世界,真是眼花缭乱,心潮澎湃啊!大街上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那电车,哇,跟咱们的马车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真是想象不到的方便。
那些留学生在日本可是努力得不得了,课堂上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真心不怕辛苦。
洋文、法文、德文,甚至是经济、政治、军事等各种课程,他们都尝试着去学。
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中国可没几个人能说得上外语呢,他们可真是前赴后继,争先恐后。
想学习的劲头简直像打了鸡血,真是生龙活虎的,连老师都看得目瞪口呆。
回到家乡时,他们带回来的是崭新的思想,像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他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放学后更是扎堆儿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讨论会,实在是个个都是小精灵,灵活得很。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简直让人感叹“学无止境”这句话。
尤其是那些为了国家前途而呐喊的青年,他们的胸怀可不一般,动辄就把“强国富民”挂在嘴边。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重新崛起,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真是激动人心。
想想看,当时的背景,真的不是简单的事,但他们偏偏就敢于直面挑战,真的是勇者无畏。
留日学生可不仅仅是学问上的佼佼者,他们还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观念。
比如,民主、科学、自由,这些在当时的中国可是新鲜事物。
他们让国人意识到,原来不只是儒家思想才是唯一的真理,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他们以身作则,真是活生生的榜样,呼唤着人们去思考,去质疑,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不仅仅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播撒希望,给人们点亮了前行的灯塔,真是好心人。
更有意思的是,留日学生们还把现代科技带回了国内,像铁路、电话这些先进的玩意儿,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福音。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翻译活动之影响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翻译活动之影响摘要:清末民初,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
根本原因乃是中国人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振兴中华。
自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见证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发展迅速,军事强盛。
他们开始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经济理论和教育制度,翻译各种日文经典著作,这一翻译活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优化了国内的教育体系,也为政治运动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依据。
关键词:甲午战败;赴日留学;翻译活动;教育制度;政治运动1.绪论清末民初的留日运动是甲午战败后的一股救国热潮。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前人在清末留日运动中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
留日学生的翻译活动颇受人们的关注,他们对大量先进的西方著作和文献进行了翻译,为当时国内的人们,尤其是学生,传播了先进的制度,进一步解放了他们的思想。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翻译活动的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关于清末留日运动的背景和规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我国于1896年首次向日派遣13名留学生,开启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先河。
继而留学运动持续发展,1906年进入高潮期,留日学生人数破万。
第二,关于清末留日学生所翻译的书籍著作,他们把在日本读到的所有日文书籍,纷纷翻译成中文,传入国内。
不仅包括当时兴办学堂急需的各种教科书,还有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书籍,为迅速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僵化体制,翻译最多的要属政法类书籍。
2.甲午战后留日热潮自1895年甲午战败以来,广大中国知识分子见证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军。
因此,有人主张效仿日本,将其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拯救国家和生存的捷径。
关于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的起始时间,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1:1882年,清政府驻日大使黎庶昌在使馆西侧设立“东文学校”,培养必要的日语翻译人才。
2:1888年3月5日,张文成在东京大学教授兼同人社校长中村敬宇的调解下,加入同人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留日史的“起点”。
留日学生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口 魏聚 刚
【 摘要 】 清末民初的留日 学生问 题是近代史 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对于2 0 世纪初中 国的社会转型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文章分析了清末民初留 日 学生群 体出现的原 因, 探寻了留日学生群体与清末民初社会政治转型的关系。 它导致了 民族 主义与社会舆论的广泛兴起 ;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组织与发动; 清末民初铁路风潮与革命 的最终爆发。
【 关键词 】 留日 学生 清末民初 政治转型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问题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 9 1 1 年全国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和云南起义, 都有留日学生
并且 在 其 中起 了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 著 名 的 黄花 它对 于 2 0 世 纪 初 中 国的 社会 转 型 起 着 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 长 期 以 们 的积 极 参 加 ,
来, 我 国的学术理论界对留日学生 问题 的研究一直都很重视 。
岗7 2 烈士中, 留日学生 占了8 人, 云南起 义的领袖 中, 留 日学生
1 人。 日本 的实 藤 惠秀 指 出:“ 如 果 没有 留 日学生 , 则 中 国革 他们 的研 究领 域 ; 主 要 涉 及 到 了留 日学生 的人 数 规 模 、 留 日学 有 3
特别是辛亥革命, 是很难 有进展的。 ” 孙中山在 1 9 1 3 年2 月 生所学 的专业和从事 的活 动、 留日学生与留美 学生 的比较、 留 命, 日学生对 中国社会 的影 响, 等 等, 也取得了大量的研 究成 果。
2 2 日的 演 说 中 指 出 , 1 9 0 0 年 后 中 国学 生 纷 纷 留学 日本 ,“ 最 盛 在 日留学 者 达 二万人 , 其 十之七 八 皆 持革 命 主义 者 ” , 几 但是 , 从整体上看, 已有 的研究较孤立和分散 , 缺乏系统性和 之 时, 留 日学生 大 量 回 国, 革命 思 想遂 普 及于 全 国 , 才促 发了辛 深度。 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大量 历史文献资料 , 把留日学生 问题 年 后 , 放 在 客观 的历史 环 境 中 去 , 探 寻 留 日学 生 群 体 与 清 末 中 国社会 亥 革命 , 因 此 ,“ 东京 ( 留 日中 国) 学 生实 为 中华 民 国 建 国最 有 转 型之 间的关 系 。 功之 大 。 ’ ’ @ 留 日学生 对 近 代 中国 的影 响 , 我 们 将 其 与 留美 学生做 粗 略
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第29卷第10期2008年lO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01.29No.10Oct.2008[文章编号】l004-5856(2008)10—o107—05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夏俊锋,苏诚(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费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
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
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粱”的作用。
研充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关键词】晚清留日学生;辛亥革命;作用与功缋[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六君子”喋血刑场而告终;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而失败;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以腐败透顶的清政府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结束。
在外侮的压迫下,举国一致要求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0世纪前十年,中国掀起了一次广泛的留日运动,大批的中国青年学生东渡扶桑,在日本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的“欧风美雨”的滋润,在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为救国而群趋革命。
孙中山说:“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命问题。
”¨1他们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的领导下为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活动,作了一系列准备。
本文拟就晚清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以及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等问题试加探讨,不当之处,请史学界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晚清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1896年6月,清政府首次向日本派遣13名留学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
在 中国新闻史上 , 正式采访 的出现时
1 、 黄远生 黄远生 ( 1 8 8 5 -1 9 1 5 年) 名为基 , 字远
兼修新闻。啉 白水 的新 闻思想体 现在他 识到 了通 过报纸 来进行 国民教 育 的重 要 性, 他 的主要贡献集 中在 对 白话 文的推广
间晚于报刊 , 因为我国报刊最初多刊登政 到 了清末 民初 , 报 刊政论衰 落 , 民众 已经 不再满足于长篇 累牍 的言论和 口号 , 在动
N E W S W O R L D I 媒介纵横
清末 民初 留 日学生 对 中国新 闻事业 发展 的影响
O宫 雪
【 摘
要】 清末 民初 时期我 国曾掀起一 波留学热潮, 学习领域 涉及 医学、 法 学、 建筑学、 经济学等众多学科 , 并且 以留 日和 留美这
两种 去向最为典型。 大批 留学人 才回国后 为那段风 云变幻的历史增添 了极具分量 的笔 墨。 本文重点 关注在 该时期回 国后投 身新 闻事
~
3 、 林 白水
二、 留 日学生 对 我 国 新 闻 业 务 发 展 的 影 响
1 、 新 闻 采访
林 白水 ( 1 8 7 6 -1 9 2 6年 ) , 名懈 , 又
名万里 , 字少 泉 , 号宣樊 、 白水 等 。 他 曾赴
日本 留学 ,人东京早稻 田大学主修法政 ,
、
清末 民初 留 日学生简要梳理
2 、 邵飘萍 邵飘 萍 ( 1 8 8 6 -1 9 3 6年 ) ,原 名新 Nhomakorabea、
脑筋能想 , 二、 腿脚能奔走 , 三、 耳能
胡政之 回国后主要从事新 闻工作 , 曾担任 上海 《 大共和报 》 驻 京特派 记者 , 后来担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西学,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促使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的主力军。
标签:留日学生;清末;教育改革;影响一、留日学潮背景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有识之士对这场战争的反思,维新派代表人士康有为主张废科举、废八股、创办新式学堂,他说日本强盛:“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
其国便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留日高潮的到来,再加上有地理便利,风俗近似等多种因素推动,清末形成一股罕见的留日学潮。
据资料统计,“从1896-1912年,留日学生的人数达到39,000多人。
”〔2〕可以说是中国留学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
初到日本,大多数留日学生都抱着“冀以留学所得贡献母国,以为海外文明之度舟焉”〔3〕的理想和信念。
在所学专业中,留日学生学习师范者居多,据资料统计,1903年3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175人,其中读师范者71人,约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留日毕业生为288人,其中读师范者153人,约占53.1﹪;1904年4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426人,其中读师范者189人,约占44.3﹪。
〔4〕这些数据说明了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急需大量新式人才的需要,也说明了作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留日学生群体,愿意为教育献身、担负开启祖国民智。
由此,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都与留日教育有关,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留日学生推动清末教育改革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时局,开始实施清末新政,教育新政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留日学生作为教育革新的主要参与者,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1.参与制定学制清末对教育之改革,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
试论中国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大变动
试论中国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大变动
陶士和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在20世纪初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动,爆发了以推翻封建君主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宗旨的革命,从而使中国在早期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而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历史的重要时刻,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可以讲:"如果没有留日学生,则中国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是难有进展的","东京(留日中国)学生实为中华民国最有功之人."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陶士和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1
【相关文献】
1.试论晚清时期福州船政局的科技发展战略 [J], 肖来付
2.近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从福建船政局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关系看晚清的近代化 [J], 陈双燕;唐晓涛
3.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J], 杨东明;纪昌和
4.试论民初政局大变动中的章太炎 [J], 陶士和
5.试论湘军兴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J], 谢水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留日学生群体对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留日学生群体对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魏聚刚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25
【摘要】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间,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的结果,使得中国朝野认识到,只有学习与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在列强环伺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半岛的行动,直
接加剧了中国国内学习西方现代制度的紧迫感,同时也使日本成了一条更易被接受
的通向西方化的道路。
学生的出国始于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太远,代价高昂,于是出东洋留学,学习东洋近邻日本的军事、实业领域的经验,便成为一条捷径。
在20世纪
的最初10年中,中国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日学生中产生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第一代领袖。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魏聚刚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特殊利益群体的维权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为视角[J], 刘黎明;许克难
2.论晚清留日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J], 潘云成
3.留日学生群体对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J], 魏聚刚
4.经济压力下导与晚清统治危机的加深\r——论\"不平等条约\"主要经济条款的社会政治影响 [J], 刘亚;汪漭
5.经济压力下导与晚清统治危机的加深——论“不平等条约”主要经济条款的社会政治影响 [J], 刘亚;汪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留日学生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作用初探
留日学生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作用初探
胡宁
【期刊名称】《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17)2
【摘要】20世纪初在中国爆发的立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民主化运动,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试图以和平的手段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清末留日学生直接推动着中国立宪运动的进行.运动中,他们积极推动全国的立宪人士由分散走向联合,促成全国性立宪团体乃至政党的成立;以各种手段宣传立宪,进行宪政的启蒙;是推动全国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的进行.虽然他们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但是,此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历史作用不容抹煞.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胡宁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四川,南充,637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试论清末留日学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先导作用 [J], 张永红
2.清末自费留日学生的状况特点及历史作用 [J], 李江源
3.清末留日学生对“欧化”的日本体育传入中国所起的作用 [J], 肖冲
4.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的官民“权”“利”结构重塑 [J], 李耀跃
5.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的官民"权""利"结构重塑 [J], 李耀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 chunqiu
从 1898 年到 1914 年这段时间,日本在 宗舆、汪精卫、胡汉民、戴季陶、张之
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甲午战争 本、张君劢、张继等。留日学生在近代
日本战胜中国的结果,使得中国朝野认识到, 的政治与社会领域里发挥着举足轻重
只有学习与掌握方的先进技术,才能在列 的作用,因此,清末的日本留学史,兼
支配。矿工生病祈求窑神,当然也有其他神 亲、邻里为轴心进行,很少有更高层次的交往 有别于工人。
灵。这些关于窑神或其他神灵的信仰活动在 圈。窑工更是如此。天不亮就下窑,天黑才出
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三个层
小煤窑时期要更为突出。
来,再加上窑主为了利益的驱使,延长窑工的 面来看,矿工是民国时期的弱势群体。大同矿
会,神鬼是人精神的寄托,离开了神鬼,人们
三、矿工的社会交往
来一起为共同的利益而斗争。这从侧面反映
往往无所适从。在近代,这种观念,仍然和人
在民国时期,矿工被紧紧束缚在煤窑上, 了矿工的人际交往受到了业缘关系的影响,
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矿工信仰窑神,他们 人与煤窑的关系非常密切,地域之间的社会 出现了不同于农民的或以前他们曾经面对的
跷、龙灯、船灯等社火纷纷入场竞技,请来的 下矿工无缘。“日寇使用暴力统治矿区的同 民国时期的煤窑,日常的人际交往是很少的。
戏班子亦开演,节日进入高潮。民国时期,大 时,还在矿区开设了俱乐部(赌场)、烟馆、妓
不过,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矿井,矿区工人
同矿区有大小近百座窑神庙。”[3]869 在传统社 院来腐蚀工人,残害矿工的身心健康。”[4]148 在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也团结起
精神生活的另一个考察侧面是娱乐。 劳动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去进行一系列的 工的社会生活实际上也是民国时期其他矿工
“娱乐是人们以一种比较稳定正规的形式获 社会交往活动。有的窑工自踏进煤窑的那一 生活的真实写照:低工资;伤亡多;物质贫乏;
得欢乐、陶冶性情的精神活动。娱乐生活的形 天,也许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去。在现实的 存在赌博、嫖娼和吸食鸦片的现象;交往圈相
价高昂,于是出东洋留学,学习东洋近邻日本 和民族歧视,以及日本强国的示范效
的军事、实业领域的经验,便成为一条捷径。 应,都使得留日学生中
留日学生群体对 在 20 世纪的最初 10 年中,中国前往日本留 民族主义情绪的培养
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上最 与发酵格外强烈。”[2]399
□ 魏聚刚
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日学生中产生了民国 虽然留学生来自中国
强环伺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1897 年德国 有文化史和政治史的双重意义。
侵占胶州半岛的行动,直接加剧了中国国内
一、民族主义与社会舆论的兴起
学习西方现代制度的紧迫感,同时也使日本
“这么庞大的人群汇集在日本各
成了一条更易被接受的通向西方化的道路。 个城市,大多数又难以进入正规学校
学生的出国始于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太远,代 接受严格的教育,日本人的恩施态度
希望通过窑神的庇护使生活安定、不发生矿 交往和人员流动程度很低。传统的中国乡村 以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交往。矿工交往的团
难。矿工或矿山的重大活动都须奉祭窑神,并 生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日 体背景开始发生了变化,矿工的生活环境和
遵从神灵而行事。矿工的生命、命运也受窑神 常的社交活动,就其范围而言,一般多以族 生存方式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既类似农民,又
时期中国的第一代领袖。
各地,但未来的革命中 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赴日留学生相当部分是官费留学,这些 心广东、湖南、江苏、浙
官费生在日后中国的政治与社会领域扮演 江诸省的学生最多也最具代表性。中国人的 国人对在东京所受教育的质量也越来越不
了重要角色。时人说清末“各地咨议局人员, 传统纽带同乡观念与民族主义融合,大部分 满。中国的革命组织基地设在东京,留日学生
所留日法政生,大半为此等速成生”[1]53。从清 留学生首先与本省人集会结社,革命组织招 对日本与中国而言都逐渐成为产生动荡、不
末立宪一直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时期的军 收成员和作报告都是通过设在东京的各省 满和行动的重要源泉。留日学生对近代中国
政要员以及其他领域都有留日学生任职,充 同乡会进行,于是同乡渊源与民族觉悟融合 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向国内民众传播新思想。
乏的小农生活及其习俗之上的喝茶、聊天、宴 客,或迎神、观戏等。就其功能而言,是以休憩 和延续习俗为主要价值取向。矿工从其来源 地来讲,在民国初年小煤窑时期,大多来自附 近农村。在进入矿区之后,矿工们一方面和家 乡保持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交往主要在邻里 之间进行。在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矿工 被困顿在矿上,除了逃亡以外,很少走出矿 区,或者说,大多数的时间在矿井下。因此,在
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局 在了一起。1906 年后美国首先免除了庚子赔 他们以日本的首都东京为活动的中心,通过
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宋教仁、王宠 款以作中国学生留美之用,优秀的中国学生 创办和发行宣传革命的刊物以及其他的活
惠、章士钊、江庸、王揖唐、曹汝霖、章宗祥、陆 前往欧美,只有很不合格的才来日本,同时中 动,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知识,号召民众
式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科学 社会中,交往就其形式而言,是建基于普遍缺 对封闭,但开始变动。
文化乃至民情风貌的状况和特色。”[5]281 终年 在井下劳作,能够稍作休息的便是每年的冬 至。除却节日以外,在日常的生活中,矿工的 娱乐生活怎样呢?民国时期矿工的工作是一 种危险性极大的工作,这就使矿工们认为有 今朝没明日,在闲暇之余的活动,一般有赌 博、嫖娼和吸食鸦片等。晋北矿务局成立以 后建立的图书馆、俱乐部、医院、学校等,服务 的对象仅为晋北矿务局的员司,和普通的井
参考文献 [1]大同煤矿党委矿史编写组.1918—1936 年的大同 煤矿[J].历史教学,1962(2). [2]矿业周报.1936 年 7 月 28 日. [3]彭建勋.大同矿务局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96. [4] 大同矿务局党史矿史征编办公室. 大同煤矿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本文为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 (编号:2010237);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 201104102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月琴为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 心,文史学院历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