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优质课教案_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意”兼得教寓言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鹬蚌相争》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课文由《战国策》中“鹬蚌相持”的故事改编而来,文章短小精悍,喻理深刻入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作为寓言教学,《鹬蚌相争》在理解寓意的同时,更要注重把握语文性特征,在朗读、复述、续编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使三年级学生初步感悟寓言的文体特征,学习寓言说理的形式,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让寓言教学“言”“意”兼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鹬”“蚌”的对话。

2.借助动词和对话,把故事复述清楚、生动。

3.通过演读、想象和续编,领悟寓言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借助动词和对话,把故事复述清楚、生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朗读,发现短句反复表达的特点和好处。

【教学过程】

一、历史导入,激发兴趣

两千多年前,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国家,其中秦国最强大。秦王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但又担心其他六个国家联合起来,不好对付。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决定攻打燕国,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秦王得知消息后,想乘机把他们一起消灭了!此时,燕国大夫苏代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王听了故事后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究竟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二、识记“鹬”“蚌”,质疑读文

(一)巧拆“鹬”字

1.一拆“鸟”。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出示:鹬)。这是一个形声字,去掉右边的“鸟”字旁(出示:矞),念什么呢?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

2.再拆“矛”。“矞”的本义是“矛穿过物体”。去掉“矛”字头(出示:冏),这个字又念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很熟悉的“囧”的本字。

3.拆了再合。刚才的“鹬”字还记得吗?请你书空跟老师来写一写吧!小结:不管笔画多么复杂的汉字,掌握了构造规律,识记就很简单了!

4.认识“鹬”。(出示插图)这就是鹬,长嘴,长腿,常在水边啄食鱼虾。

5.识记“蚌”。(出示插图)这就是蚌,两片大贝壳可以张开合上。它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软体动物,所以你看“蚌”是虫字旁。老师书写,学生书空。

(二)质疑读文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带着这些问题,请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抓住动词,讲好起因

(一)圈动词。鹬和蚌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里,怎么会争起来呢?(发现起因,圈划动词:晒、张开、露出、看、啄、收拢、夹)

(二)填动词。(课件隐去动词)你还能给这段话填上适当的动词吗?

1.对比“吃”与“啄”。

人食用东西叫“吃”,鸟吃食物叫“啄”。这里用“啄”更准确。(板书:啄)

2.字源辨“夹”。

最初人们用这幅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再出示甲骨文:

像这样大人用胳膊把两个小孩固定在身边的动作,就读第一声jiᾱ。做做“夹”的动作。(板书:夹)让我们把这个“夹”字送回文中,读准它。

(三)借动词,复述起因。你能看着这些动词把鹬蚌相争的起因讲清楚吗?指名复述。(评价:抓关键词是讲好故事的好方法。)

四、读读演演,讲好“相争”

(一)调动情绪,读出“生气”。

1.一读“生气”。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回到课文第2、3自然段,指名朗读。

2.二读“生气”。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板书:生气)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很生气?把这种感觉送进句子里,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3.三读“生气”。同学们,你发现他第二次和第一次朗读有什么不一样?请你也来试一试。

4.齐读“生气”。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你内心充满了气愤。我们全班都来试试,读出生气的感觉。

(二)角色朗读,理解“毫不示弱”。

1.一读“不怕”。面对鹬的威胁,蚌怕不怕它?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不怕吗?

2.对读“不怕”。分角色,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3.理解“毫不示弱”。是啊,就像这样,鹬说一句,蚌还一句,一点也没表现出软弱的样子来,这就叫——“毫不示弱”。(板书:毫不示弱)

(三)对比发现,短句反复。

1.变换句式,发现反复。

鹬和蚌的对话真有意思!同学们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发现?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太阳晒死你!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活不成!

是啊,鹬蚌相争,不仅在行为上,连说话语气、句式上都争锋相对,互不相让。

老师现在把他们的对话变一变,读一读,你觉得哪句更有“相争”的气势?

今天和明天都不下雨,太阳晒死你!

今天和明天都不放你,你也活不成!

学生交流。老师小结:是啊,“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相近的意思重复说,这就是反复,反复会使对话读起来更加有气势,更加能够表现鹬蚌相争时的“生气”和“毫不示弱”。

2.迁移实践,运用反复。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反复来增强语言气势,例如,国歌的最后一句怎么唱的?“前进前进前进进!”你妈妈早上叫你起床怎么叫的?“快起来!快起来!……”一个同学特别不爱写作业:语文作业不写,数学作业不写,……(学生口头补充反复的语句。)

3.文白对照,加深反复。

反复表达,就在我们生活中。老师把这组句子再来变一变:(出示《战国策》原文)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其实遥远的古人也是这样说话的,多有趣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原文。你看,全是整齐的四字短语,而且反复表达,是不是更有气势?

(四)读演结合,理解“互不相让”。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想象相争时的语气、神态、动作。

2.同桌自由练习演读。

3.分享展示。演读预设:

师(对鹬):你威胁他,他威胁你,要不,咱别争了吧?

生1(一脸怒气):今日不下雨……晒死你!

师(对蚌):他不罢休,要不你松口了吧?

生2(得意洋洋):今日不放你……活不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