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
西南联大的管理特色及其启示

30人 , 员 ( 7 职 含校 医及技 术 人员 )和工 警 40人左 0 右 ,其 中专 职行 政管 理人 员 不足 20人 。这说 明西 0 南联 大 的管理 层 次简 练 、职 责 明确 ,管理 人 员少 而
精 干 ,办事有 条 不紊 ,讲 究效 率 。
二 、依 靠教授 民主治 校
违反 校规 及法 律 的前 提下 ,联 大 的学生 管 理主要 是
贯 传统必 须予 以尊 重为 由而婉拒 ,并任命 本 校 口
碑佳 、学识好 的查 良钊教授 出任训 导 主任 。 三 、学术管理 上 坚持 学 术 自由
通过 学生 自治 会 、学 生社 团 和学 生 自主活 动来进 行
的 。除训 导处 外 ,学 校没 有设 置其 他专 门机构 和专
思想 上控制联 大 ,但 均被联 大 以教 授治 校是 三 校 的
一
设 ,那就 更灵 活 了 。- i课 可 以由一个 教 师单独 开 -' 1
设 或 同时 由几 个 教师来 开设 。
五 、学 生管理 上 坚持 学 生 自治
西南 联大 训 导处 的工 作大 纲 规定 “ 校训导 方 本
法 ,注 重积极 的引导 ,行 动 的实 践 。对 于学生之 训 练 与管理 ,注重 自治 的启 发 ,与 同情 的处 置 ” 在 不 。
“ 西南 联大 是 中国历史 上最 有 意思 的一所 大学 , 在最艰苦 的条件 下 ,保存 了最 完好 的教育 方式 ,培 养了最优 秀的人 才 , 最值 得人 们研 究 。 美 国弗 吉尼 ”
亚大学史学 教授 约翰 ・ 雷色对 西 南联大 的评 价如 依
此 之高 ,并 非偶 然 。该 校 在艰苦 的八 年抗 战 中培养
然重 要 , 不 过是率 领 职工 给 教授 搬椅 子凳 子 的人 , 但
萧且行:西南联大:学术自由 民主堡垒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1938年春,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直到1946年5月,北大、清华、南开才得以复员北上,迁回原址。
西南联大,一所办学不到10年的大学,以其对独立、自由、民主的执著追求与坚持,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殿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教授治校”,功不可没。
“我的表,你戴着”西南联大的成就,首先源于领导班子的团结。
南开校长张伯苓与清华校长梅贻琦有师生之谊,梅贻琦曾毕业于张伯苓创办的敬业中学堂(南开前身)。
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张伯苓又诚恳地对北大校长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
”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
北大校长、曾自嘲为“北大功狗”的蒋梦麟,也颇懂得“无为”之道,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西南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如果不肯放手,各自为政,势必造成联而不合、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西南联大的主要管理机构,简而化之,一为常务委员会,一为教授会。
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学校工作。
同时,西南联大行政上设教务、总务、训导3处,3位处长以及理、文、法、工、师范学院五位院长均列席常务委员会,每周开会一次。
以上职位,除训导长由政府委派外,其他均由三校教授担任。
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北大与清华一度闹矛盾。
据钱穆《师友杂记》记载,梅贻琦曾在提名联大各学院院长、系主任时,偏向清华,引起了北大师生不满。
不久,蒋梦麟恰好有事到位于蒙自的文法学院去,北大教授于是纷纷向他“告状”。
一时师生群议分校,争取独立。
钱穆在发言中力排众议,认为国难当头,大家应以和合为贵,他日胜利还归,各校自当独立,不当在蒙自争独立。
蒋梦麟随即插话:“今天钱先生一番话已成定论,可不在此问题上起争议,当另商他事。
”蒋梦麟采纳了钱穆之论,教授们便都不说话了。
西南联大启示录

•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 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 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 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6
一、南渡——长沙岁月
• 1937年8月19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接到教育部南迁长沙, 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通知 •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 张伯苓任常务委员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 哲学心理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
尧、吴大猷、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 • 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陈曾昭伦、苏国桢、李
继侗、赵九章、刘仙洲等
29
(2)联大教师治学严谨,自始至终怀着抗战兴国、敬业育
人的信念,勤勤恳恳地从事教学工作
陈寅恪:“日食万钱难下箸, 月支双俸尚忧贫”。
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正式更名 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2月19日开始西迁云南的旅途, 旅行团在路途艰难的情况下,徒步68天, 三千多华里,于1938年4月平安到达目的地
9
三、东藏——艰苦岁月
1938年的秋天,伴随着 日本飞机在昆明投下第一颗 炸弹,昆明从此不再宁静。 刚刚落脚昆明的联大师生在 炮火的洗礼中,拉开了战时 昆明生活的篇章。
西南联大启示录
吴 娟
邝 小 梅
主 讲 人 :
1
篇章一 历 史 追 溯
2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
这个草创的新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那强敌深入、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辍确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 主与科学确是当时我们的共同认识和信念。 ——陈岱孙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

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生启示「篇一」熔西南联大之精神,铸当代大学之脊梁我想大家对于西南联大也许并不陌生,在略读了《联大八年》、《西南联大行思录》、《未央歌》等书籍之后,对于联大精神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
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会集西南重镇——昆明。
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层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学生的穿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褪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棉大衣,遮住了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破褂子。
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
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约8000人。
七十年弹指而过,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精魂永存。
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寄予了更高期望之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该继民族发展为己任吗?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发展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机遇时期。
所以,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便是一种责任。
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方能成就小我,成就大家,成就一个国。
我们所就读的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淮北市。
这里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浓厚。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类院校,远比不上清华、北大那样的一流大学。
可是我想说,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看到了;思源广场早晨朗朗的读书声,我听到了;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才,我领略到了。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
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
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1.2 选题缘由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
西南联大教授的那些事儿

决 心踏 过 泥泞 与坎 坷 ,和 授 的切 身利 益得 到 了应 有
中 国 日后 的科技 水 平会 大 全 国亿万 民众携 手 共创 花
打折扣 ,“ 两弹一星”等航
红柳绿 的 明天 。
的尊 重 ,教授 们 当然 非 常
珍惜 手里的工作 。
天 事业 的发 展会 受到 直接
西南 联大 的教授 能在
联大教授还潜 心学术研 究 ,
写 出了大批 高 水准 的学术 论 文和 专著 。 毫不夸 张地 说 ,没有 西 南联 大培 育 的
联 大 教 授 们 深 知 这 一 点,
那 些人 才 ,没有 西 南联 大
奠定 的雄 厚 的 科 研 基 础 ,
他们 不 愿 坐享 太 平 ,而 是
文 /傅 国涌
联 大 的重 要组 成
物 价 飞 涨 , 虽然 国 民政府 每 月都
给 教 授们 加 工 资 ,但 杯水
的教 授 讲 师 ,正
在 缓 慢 地 陷入 精
神和 肉体 两方 面 的饥 饿 状
车 薪 ,教授 们 的生 活水 平 像青蛙跳塘 一样 急落而 下 。 语 言 学家 王 力 后来 回 忆 说 : 时每 到 月底 都 要 那
形 复杂 、资 源相 对 丰 富 的
大 国,选 择抗 战必 然会 出 现这 样 一种 局 面 : 战必 不
亡 ,开战必败 ,战久 必胜 。
“ 教授 治校 ”体 制 的核心 自 然是 校 务会 议 ,其 成 员全 部是 联 大教 授 ,没有 所 谓 的 “ 行政人 员” 。西 南联大 比较 充分 地保 证 了教 授们 对 学校 事务 的管理 权 ,教
作 为抗 战 时期 中国最 杰 出的大 学,西 南联 大 不 乏大 师级 人 物 ,然 而 ,在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

1937年,抗战爆发,仇寇肆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子辞却五朝宫阙,长途跋涉,暂驻于衡山湘水,复又寄居春城,笳吹弦诵,悠悠八载。
韶光易逝,岁月催老。
时间指针从20世纪匆匆划过,染白了多少青春年少的鬓发,刻涂了多少稚嫩脸容的皱纹。
65年后,三百名耄耋老者汇聚北大,缅怀散落于20世纪的美好的青春年华,也追怀洋溢于西南边陲的书生意气。
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65周年纪念大会设址北大英杰对外交流中心,广聚联大校友,集会志庆。
朱光亚、彭佩云、王汉斌等著名校友也到会与昔日同窗相聚。
久别重逢,情何以堪!会上,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师生和联大老校友约700人一同高歌联大校歌,堪称一时盛事。
西南联大,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其实体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声名广播海内,影响至深至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堪当“人才摇篮、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大自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如晦的风雨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镇。
如今,“联大现象”不仅为华人教育圈所关注,一些外国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中国20世纪初中叶的这一教育奇观。
有国外研究者称:“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世界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逝者如斯,转瞬之间,20世纪终成昨日,距联大结束,也已逾半世纪。
发掘、总结、整理“联大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规律、经验,如何让联大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科教兴国、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诚团结,既弘扬了三校“科学与民主”的优良传统,又融会了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清华的“严谨求实”之风和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西南联大成功办学经验及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们 的一生 。
容三 校教 师 、 学 生 。1 9 3 8年 1月 , 教 育 部 和 学 校 当 局决 定将 长沙 临时 大学 正式 改名 为 国立 西南 联合 大
学。 I t ] ” 后 因 战火蔓延 , 遂 将校 区迁 至云 南 昆明 。
有 吃 饭 的地 方 , 没 有水 , 没有 电 , 一 间 宿舍 2 4个 人 ,
教室是 铁皮 搭成 的 …… 学 习生 活 条 件 纵然 艰 苦 , 但
清华 校 长 梅贻 琦 曾说 : “ 所谓 大 学 者 , 非谓 有 大 楼之谓 也 , 有大 师之谓 也 。 ” 抗 战前 , 北大、 清华、 南 开 本就是 国内实力 很强 的高 校 , 名 师云集 , 西南 联 大的 成立更 是 造就 了强强 联合 的神话 。从 表 1中我 们可 以看 到 当时部分 院 系的教 授人员 安排 。从 表 中所 列 示 的教 授 阵容可 以 看 出 , 当 时各 个 领域 有 名 望 的 大 家基本 都 聚集在 这 里 。同时 , 联 大 的 教授 群 体 大 部 分 有 着 留学 背 景 。据 统计 , “ 联大 1 7 9位 教 授 中, 9 7
西 南 联 大 成 功 办 学 经 验及 其对 当代 高 等教 育 的启 示
王娜 黄 义 武
( 长 江 大学 大 学 发 展研 究 院 , 湖北 荆州 4 3 4 0 2 3 )
摘 要 : 西南联 大在 中国 的历 史长 河 中虽然 只存在 了短 短九年 , 但 它却 留给 我们太 多值得 追 思 的卓 越功 绩和精 神 情怀 。西 南联 大 的成功绝 非偶然 , 强大 的师资 队伍 、 通 才教 育 的办学理 念 以及 教 授 治校 的管理模 式 , 等 等, 都是 造就 其昔 日辉 煌 的重要 原 因。反 思 当代 高 等教 育 , 我们 可 以从 西南 联大 成功 的办学经验 中得 到诸 多启 示 。 关键词 : 西南联 大 ; 学 术 自由; 教授 治校 ; 通 才教 育
西南联大办学经验给当代教育的启示

抗外侮 , 也激发了内蕴的潜力。 他所指出的民族的优点和内蕴的潜 抑制文法” 的做法了。 通才教育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 在讲授每
族的文化教育传统、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我国 校 教 授参 与学 校管 理 的积 极性 。可 以说 ,教 授治 校体 制 的确 立 ,
创办现 代意义 上的大学 已有百余 年 的历 史 , 国大学在 过去 的历 史 使教授们在教学、 我 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 阶段所 达到 的高度和取得 的成就 , 都将是 今后我 国高等教 育发展 的 发 挥 ,同时 为西南 联大 知识 分子 争取学 术 自由、思想 自由,坚持 阶梯 。大 学作 为一种 文化 现象 ,更讲 究源 远流 长 、前 后相 继 。因 文化创造与学术传播 ,创造了有效的形式和途径。除此之外 ,学 此 ,在新 世纪建设 我 国一 流大 学时 ,在学 习外 国 的同时 ,更要 发 校 还设 有许 多专 门委员 会 ,吸收 教师参 加 到管理 工作 中 ;而 “ 学 扬光 大我 国优 秀大学 的办 学传 统 。在 此 ,我认 为西南 联大 的管 理 生 自治会 ”是 校 内学生 的群 众性组 织 ,由各 层次学 生代 表选举 产 经验对 我们建 设高 水平 大学有 很好 的借鉴 意义 。 生 “ 行委 员会 ” 执 ,负 责 召 集 工 作 。 西 南联 大实行 的是 “ 才教 育 ” “ 才教 育 ” 一思 想对 于学 通 。通 这
12 4
力 便是学者 们在抗 战期间对 传统文 化的重新 认识 与弘扬 。 把 以弘 门课程 的指导思 想上 , 校还提 出 了学 生的学 习与训练并 重 、能 与 他 学 “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杨菁菁)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电三班 201300121195 杨菁菁摘要:成立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八年时间,却以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治学精神、教授治校正文: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
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合大学。
她在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回顾历史,当年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是如何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在异常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的呢?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正是由于有不朽精神的存在。
这些治学精神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至今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吾从众”: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精神校长梅贻琦这样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梅贻琦“大师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大学是不是一个好大学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
至于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凳子的罢了。
在他的领导下,联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决策的制度。
凡是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举措,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广大教师意见;并设立“教授会”作为治校机构,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实施,学生学习都有相当的影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治学方针。
在今天,加强科学民主管理,依然是学校政令“言必信,行必果”的有力保证.有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正确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保证。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
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
遇上大雨,双层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
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
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
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
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
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
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
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
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
”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钟,并视为当然。
“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

“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西南联大是联合办学的成功典范,它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校长民主治校、教师严谨治学、职员高效治事、学生刻苦求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得益于三校相似的办学理念和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管理模式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为今天的联合办学提供借鉴。
[标签]西南联大管理模式成因”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雷色尔对西南联大的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
抗战爆发后,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无情的摧残。
据统计,全国108所高校中,因战事有17所高校无法办学,14所高校仍勉强维持在敌占区,剩余的77所高校均被迫迁移后方。
在内迁过程中,许多高校纷纷联合办学,其中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建的西南联大办学最具特色、最富有成效,被誉为“中国战时高等教育体系的光辉杰作”。
西南联大能够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弦歌不辍,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
一、“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从大学与环境的关系看,它可以使大学从外部获得必需的“营养”,抵制外来的干扰;从内部看,它可以使大学各个部门、各个成员围绕大学的总体目标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有序、高效运作的整体。
抗日战争时期,新组建的西南联大在管理上无先例可鉴,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融合,为培育人才的统一目标服务,是西南联大面临的一大难题。
经过8年联合办学的实践,西南联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堪称联合办学的成功典范。
(一)校长民主治校西南联大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主席,但由于张伯苓长期在重庆任国民党参政会副议长,蒋梦麟也不常驻昆明,西南联大的校务基本由梅贻琦来主持。
梅贻琦把为学校服务视为“乃是应尽的义务”,时常想到“责任之重大,唯恐不能胜任”。
在西南联大8年患难的岁月里,他始终坚持“吾从众”的治校方针,突出地表现为不论在学术管理上,还是在行政管理上都坚持民主治校的做法。
西南联大教师管理理念及其启示

曾经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奇迹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条件艰苦的八年抗战时期仍弦歌不辍、硕果累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笔者以为,西南联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拥有一流的教师,更在于其拥有符合大学特点的教师管理理念。
一、西南联大的教师管理理念从1938年至1946年,在短短的八年时光里,西南联大拥有的知名教授、学者灿若繁星,在当时的国内高等教育界堪称一大奇观。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西南联大有自己独到的管理理念。
(一)传统: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经典理念,也是大学成功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所秉承的就是“学术自由、兼收并蓄”的办学理念,而西南联大在教师管理上,也秉承了这一传统理念。
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之设备,可无论矣,所不可不论者为自由讨论之风气。
”西南联大学者、名流云集,尽管思想交锋十分激烈,但都在学术自由的大旗下各行其道,在争鸣中各自进步。
无所不思、无所不容铸就了其昔日学术敢为天下先的气势。
“兼容并包”学术传统的传承,使学术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时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西南联大的学生在不同思想的影响下,不仅学识见长,而且在浓厚的学术自由氛围中深刻体会了大学的学术精神。
(二)整合: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西南联大由三校合并而成,三校原有的历史传统各有不同,西南联大在教师管理上却能将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理念、清华大学的“自由教育”的思想和南开大学“从严求实,活泼创新”的校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三位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都主张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西南联大的教师大多曾在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多年,并且一直与国外学术界保持联系,接受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
他们带回国的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西方的管理方法,成为办学治校的中坚力量。
学校在管理上充分发挥民主精神,行政机构校务委员会与教授会之间相互制衡,校务委员会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长批准任命,主管全校重大事务;教授会很有威望,成员为全校教授,是校长的得力助手。
西南联大八年办学实践经验及启示

理 工 学 院 于昆 明 , 法学 院于 蒙 自。 以后 文 法学 院亦 迁 文 至 昆明 。 9 9年后 , 大设 立 文 、 、 13 联 理 法商 、 、 范 5个 工 师
院2 6个 系 。 由于经 费 短 缺 , 一切 因陋 就 简 。 园不 见 高楼 大 厦 , 校
在它 仅 存 的 八 年 时 间里 , 外 风雨 如 晦 、 乱频 仍 . 内 校 战 校 经 费奇 缺 、 舍简 陋 、 器 匮乏 、 校 仪 图书 不 足 。然 而 西 南 联
八 年 中 , 南 联 大 云 集 了一 大 批 著 名 教 授 、 者 , 西 学
秀人 才 ,前 后 进 入 西 南 联 大 学 习 的 学生 有 8 0 0 0多 人 ,
毕业 的 本 科 生 和 研 究 生 有 3 0 8 0多 人 。其 中研 究 生 7 5
而且 培 养 、 就 了大 批 优 造 南迁 事 宜 。 9月 1 0日 , 育 部 正 式颁 文 北 大 、 教 清华 、 开 不 仅 取 得 了 丰 硕 的研 究 成果 , 南
[ 键词] 南联大 ; 等教育; 关 西 高 办学 实践
[ 中图 分 类号 ] 6 8 G4. 4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号 ] 0 5 3 1 ( 0 0 1 一 l 4 0 文 1 0 — 1 5 2 1 )4 O 1 — 3
西南 联 合 大学 是 抗 战 时 期 由国 立 北 京 大 学 、 国立 清华大学 和私立南开 大学联 合组建 的一所 高等学府 。
一
、
西 南 联 大 八 年 办 学 历 程
梗 阻 ,西 南 联 大 继 续 在 昆 明 办 学 一 年 。 1 4 9 6年 5月 4 日 , 行 结 业 典礼 , 学 活 动结 束 , 校 开始 北 迁 平津 。 举 教 三 7 月3 1日 , 西南 联 大 宣 布正 式 解 散 。
西南联大的名人故事简介

西南联大的名人故事简介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西南联大成立的历史背景2.文章目的:介绍西南联大著名人物及其故事,彰显办学精神二、西南联大著名人物及其故事1.茅以升:桥梁工程专家,主持设计钱塘江大桥2.邓稼先: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3.陈省身:数学家,拓扑学奠基人之一4.冯友兰:哲学家,著作《中国哲学史》5.王力:语言学家,主编《辞海》三、西南联大办学精神1.严谨治学:教授们的学术追求与教学态度2.艰苦奋斗:在战争环境下坚持办学的不屈精神3.爱国情怀:为国家培养人才,助力民族复兴四、结语1.西南联大人物故事的价值启示2.对当代教育的反思与借鉴意义正文:西南联大,全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
在短短八年的办学史上,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西南联大的著名人物及其故事,以彰显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
一、茅以升:桥梁工程专家,主持设计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他在抗战时期主持设计了钱塘江大桥,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座大跨度钢梁桥。
茅以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形、水文等条件,创新性地采用了空腹式双主塔结构,使得大桥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兼具美观与坚固。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交通与发展。
二、邓稼先: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归国后,邓稼先领导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工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邓稼先的带领下,我国原子弹于1964年成功试爆,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三、陈省身:数学家,拓扑学奠基人之一陈省身,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他在拓扑学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被誉为“拓扑学奠基人之一”。
西南联大的教育管理创新及启示

西南联大的教育管理创新及启示摘要: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教育管理方面的新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下,西南联大毅然根据自身的特色在教育模式、教师使用和学生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也给现今的教育管理建立了楷模,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管理教育模式学生管理西南联大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平津两地内迁至昆明的一所高等学府。
它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组成。
从1937年7月奉命南迁到1946年5月奉命迁回,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9年,在当时极其艰难的岁月中,经费奇缺、校舍简陋、图书不足、仪器缺乏,西南联大却毅然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推行科学与民主,践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成就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她在教育管理中教育模式的创新、大胆使用教师和学生自治等方面为现今的教育管理树立了楷模。
一、教育模式的创新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在特定的环境中组成了联合大学,这种结合,在一定的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
三所大学联合,聚集了大批性情禀赋各异,甚至政治观点对立的饱学志士,容纳了不同党派的教授与学生。
三校拥有各自的学术传统、教学特色、管理机构、管理模式和不同的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以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姿态呈现;清华大学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自己的风貌;南开大学则是私立大学中的佼佼者,“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它的精髓和理念。
三位德才兼备的校长都能适时提出教育思想,他们注重先进教育理论的研究,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西南联大的最高领导是常务委员会,三位校长是常务委员。
在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又有具体的办事机构,如:教授会、校务委员会、教务处、总务处等。
虽然有着这样总体的管理机构和共同的校园,但其更有“和而不同”的独立特色,即拥有各自的学生和研究所。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及对现代大学的启示

摘要大学之所以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悠久的组织机构,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内在的文化选择。
西南联大在艰难时期却创造了中国高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对今天我国大学走向世界有很大的启示。
本文主要探讨西南联大文化选择的特殊原因及其文化对我国现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化选择大学The Cultural Choices of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 U鄄niversity and Its Revelation to Modern Universities//Chen MingxiaAbstract The reason why the university is the oldest 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size of scale,but inherent cultural choices.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 University has created the most glorious mo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ifficult period,which has a great revelation to Chi-na modern university.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pecial rea-sons for cultural choices and it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culture.Key words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 University;cultural choices;university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一所高等教育学府。
西南联大教师管理特点及其启示

家 , 月 l 元 伙食 费 , 可 维持 小 康 水 平 ” 每 2 足 。可 见 , 教 授 工 资 水 平 与
有 实 质性 的 差别 学 校 还 实 行加 薪 和 奖励 制 度 , 不 提 升 职称 的情 在
另 发研 究 费 、 人 生 活 费 和 来 往 旅 费 。联 大 还 给 教 师 发 放 生 活 补 本
务 委 员会 ” “ 授 会 ” 制 度 是 大 学 教 师 管 理 制 度 的 典 范 。众 多 和 教 等 的 学 者 教 授 积 极 参 与 学 校 事 务 的决 策 和 管 理 , 联 大 的 办 学 理 念 使 和 管 理方 式 始终 处 于 国 内领 先 。而 我 国 大 学 的 目前 的校 长 以及 各 级 部 门 的 的领 导 , 不 是 通 过 民 主 选 举 选 出 来 的 , 是 政 府 任 命 都 都 的 。而 且 大 学 还 分 为 部 级 、 级 、 级 等 等 , 校 的 内 部 的各 个 机 厅 局 学 构 都有 级 别 。这 造 成 了学 校 官 僚 化 , 师 官 本 位思 想 非 常严 重 , 教 学 术 与官 位 混 杂 在 一 起 , 术 与 非 学 术 混 杂 在 一 起 , 还 能 保 持 学 术 学 这 的 自由 与独 立 吗 ? 所 以 , 校 必 须 去 行 政 级 别 化 , 行 “ 务 委 员 学 实 校
截止 20 年我 国 的 教育 财 政 投 入 占 G P的 比 重 达 不 到 4 , 有 王 08 D % 只 2 。而 世界 平均水 平 为 7 , 达 国家 为 9 , 发 达 国 家也 达 到 了 8 %  ̄ 发 0 /  ̄ 欠 0 /
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

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摘要:西南联大是一所名师云集的高等学府, 为我国培育出了许多英才, 被海内外人士喻为“藏龙卧虎”之地.西南联大数学系的“数学三杰”——华罗庚、许宝禄、陈省身3位教授, 以及后起之秀钟开莱先生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华罗庚先生讲课的主要特点是, 他总是尽力把题材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强调搞学问必须有“看家工夫”;强调“读书要从薄到厚, 再从厚到薄”.陈省身先生强调“数学为的是简单性”.许宝禄和钟开莱先生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要“直观地理解数学”, 主张要把数学定理及其证明的“原始思想”告知学生.所获得的教益:认识到追求简单规律的重要性, 并以此作为研究数学的目标和兴趣出发点;学会使用直观、联想去理解数学并籍此去发现问题, 提出可以研究的题材;学会了重视“特例分析”、数学概括和抽象方法;向华罗庚、许宝禄先生学到了“不怕计算”和“乐于计算”的习惯并乐于从计算中发现规律和提炼一般性公式.关键词:西南联大; 治学经验; 治学方法; 见解; 启示.(一)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 在抗日战争年代迁移到昆明时, 联合而成的大学.那是一所名师云集的高等学府, 曾在艰难的8年岁月里(1938—1946) , 培育出了许多英才, 他们在各个学术领域里分别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居于世界级的人物也为数不少.因此西南联大曾被海内外人士喻为“藏龙卧虎”之地.我有幸于1941—1945年间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学习.当年即闻知校中有“数学三杰”——华罗庚、许宝禄、陈省身3位教授.他们分别从英国、法国留学归国后, 锲而不舍地从事数学工作, 虽然都很年轻, 但成就已很出名, 而且也都在昆明熬过了清苦艰难的岁月.数学三杰的数学贡献是属于世界级的, 所以后来德国著名的斯普林格(Springer) 出版社曾相继出版了陈氏(1911—) 、华氏(1910—1985) 、许氏(1910—1970) 的数学文集.当年教师中还有一位后起之秀, 钟开莱讲师 (1917—) , 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概率论专家, 对马尔柯夫链、随机过程论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终身名誉教授.在大学时代, 我曾学习了华先生、许先生和钟开莱先生开设的4门课程.后来又和这3位老师有多年的接触联系.所以这篇回忆录似的文章, 主要是介绍华、许、钟3位有关治学的“经验之谈”和某些学术观点及科研与教学风格.还要谈到他们对我的影响.中国数学会与北京师大合办的《数学通报》专设“寄语数学青年”一栏, 曾邀我写过一篇“谈谈我的一些数学治学经验”的文章, 载该刊2000年5月号.在这篇文章中, 我曾写道:“积半个世纪的数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经历, 我的个人经验可概括为5句话:一是培养兴趣, 二是追求简易, 三是重视直观, 四是学会抽象, 五是不怕计算.”后来2001年我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给研究生们讲演时, 还补充了一句话:“六是喜爱文学.”事实上我的上述一些经验, 正好是反映和证实了西南联大名师们对我的启示和教益所起的作用.(二)华罗庚先生丰硕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已在不少人的著作和纪念性文章中介绍过.尤其是王元著《华罗庚》一书, 对华先生在诸多数学分支中的卓越成果, 已有极为详尽的论述.这里我只想就宏观的角度来谈一些华先生的主要治学经验和他的各种有关观点以及教学与科研风格.我学过华先生讲授的“数论课程”和“近世代数课程”.他的讲课姿态很灵活, 虽然腿脚不灵 (因为他是跛子) , 却喜欢在黑板前边走来走去.他在黑板上写字不多, 而很注重讲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论证思路, 有时也穿插讲点小故事.他爱讲的一句话是“卑人之无甚高论” (意思是, 他所论证的数学真理其实质是平庸无奇的) , 所以听他讲课我感到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华先生并不看重考试, 他教我们2门课程时一次考试也没有.当然, 学生们对他这样的老师是由衷欢迎的.但他要求我们做一批他所指定的习题, 最后根据做题的表现状况打分数定成绩.这样, 无疑是体现了对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的尊重和鼓励.我想, 正因为华先生本人是自学成才的, 所以他看重人们的主动自觉性也就是自然的了.华先生讲课的主要特点是, 他总是尽力把题材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有时还对一些数学定理及其证明的妙处, 赞叹几句.我担任他的助教(助手) 期间, 他曾对我说过:“高水平的教师总能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 把难的东西讲容易.反之, 如果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 把容易的东西讲难了, 那就是低水平的表现.”这些话曾成为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座右铭, 因而居然能使我过去数十年间也一直享有“善于讲课”的美名.华先生具有爽朗直率、坚持求真的性格.记得有一次他讲近世代数课时, 他对大家说, 他在这次步行来校的路上, 才真正想通了“舒尔引理” (Schur's Lemma) 的妙处.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 竟能在学生们面前无保留地表白对一个著名定理的理解过程, 真使大家更加敬重他的坦诚性格和求实精神.(三)凡是自学成才者, 常常有独到的经验和体会.华罗庚先生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范例.他的治学经验之一, 就是他所强调的搞学问必须有“看家工夫”.据他所说, 他有扎实的看家工夫主要是因为学习了3部有名的经典著作:一是克里斯托尔(Chrystal) 的《大代数》;二是兰道(Landau) 的《数论教程》;三是特恩波尔·爱德肯(Turnbull Aitken) 的《标准矩阵论》.从这些经典著作中他学到了计算技巧、分析功底和创建“矩阵几何”的基本工具.20世纪50年代前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段学复教授对我说过, 据他所知华先生在青年时代精读兰道的数论巨著共作了6大本笔记, 可见其功夫之深.《标准矩阵论》这本老书, 曾由华先生传给了早年助教闵嗣鹤先生, 后来又由闵先生传给了我.至今保存在我家已有50余年了.从这本昏色发黄的老书中, 还可以看到当年身为名教授的华罗庚曾作过书中习题的痕迹.“直接攻读名家原著才能最有效地学到看家本事”, 这也是19世纪初叶欧洲杰出数学家阿贝尔 (Abel) 曾表述过的经验和见解.显然华先生成功的经历与阿贝尔的成才经验及见解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 正因为名家的原著往往包含有一系列创作原始思想, 并表述原始创作过程, 所以名著最能启发和诱导青年学子走向成才创新之路.华先生的治学经验之二, 就是他所常说的“读书要从薄到厚, 再从厚到薄”.所谓从薄到厚, 是指读数学书一定要做题, 要在笔记中补充书中的不足之处, 要补足定理论证的缺陷等等.这样就好像是“把薄书读成厚书了”.他还强调要把书中的内容要点和论证关键提炼出来, 使之成为直观上一目了然的东西.这样就会觉得书的题材内容之精髓部分只是很少一点儿, 而需要存入头脑记忆库的也就是这一点儿, 于是也就把厚书读成薄书了.“做科学研究就怕出错”, 但是华先生却认为从事探索性创作研究过程, 出差错并不可怕.他说:“只有庙宇里的菩萨一事不做才永不出差错.”这和法国已故分析学大师阿达玛(Hadamard) 的观点见解是不谋而合的,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阿达玛在其所著《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一书中写到:“在数学中我们不怕出错误.实际上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就他自己而言, 所发生的错误往往比他的学生出现的错误还多.但由于他总是不断地加以改正, 故在最后的结果中, 就不会再留有这些错误的痕迹.”事实上, 数学创造性研究往往要经历“猜测—不断试证—不断纠错—确证真理”等步骤, 所以杰出的数学家们都有雷同的经验和见解也就不足为奇了.(四)在我担任华罗庚先生助手期间, 还未能体会到他们的科研工作的方法特点, 后来我自己也成为教授了, 科研工作也有些经验了, 通过回忆反思, 才理解到当年华先生的工作方法实际是和大数学家欧拉(Euler) 、高斯 (Gauss) 、庞卡莱(Poincaré) 十分相似的.他们都一致重视计算、观察、归纳和分析.事实上, 华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谈到过高斯和庞卡莱如何看重归纳法在发现真理中的作用.他曾说过:“只有对具体特例分析清楚了, 才能真正理解普遍定理的来源和实质.数学上许多抽象形式的普遍命题往往是通过诸特例的共性分析再由概括论证建立起来的.”归纳法发现真理, 演绎法(论证) 确立真理.可以说华先生当年的许多科研成果也必定是通过这种方法途径取得的.华先生还很强调“联想”在数学创造性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这里讲一个真实故事.1946年春云南省发生“昆明事变”之后不久, 我去昆明郊外华家探望时, 华先生见到我就对我说, 昆明城区响了几天枪炮声, 他只好闭院不出门, 天天在院子里躺在帆布床上仰视天空, 观赏一片片白云变幻, 忽使他联想到一个美妙的数学新思想, 真是一大收获云云.当时他正研究矩阵几何中的矩阵变换问题, 但他并未谈论细节.我知道那个时期是他科研的高产时期, 每年都有不少佳作寄往美国发表.他的好友徐贤修先生曾从美国来信告诉他, 已见华在美国一年里发表多篇论文的总页数多达一百数十页.上述故事容易使人联想到宋代文豪欧阳修.欧阳修曾说过, 他的佳作都是“三上文章”, 那就是在“马上”、“厕上”和“枕上”产生灵感后创作出来的文章.如此说来, 华先生的某些佳作也可称之为“枕上文章”了.(五)我在西南联大的最后2年, 陈省身先生已去了美国, 所以无缘听到他的讲课.后来抗日战争胜利了我到清华大学任助教, 有机会旁听了陈先生开设的“拓扑学”课程.课后他常和我们几个青年教师们闲谈, 有一次他引用了欧洲某位大数学家的名言, 说“Mathematics is for simplicity” (“数学为的是简单性”) .当时我对“简单性”一词还不甚理解, 很想真正弄明白它的真实涵义.很幸运, 那时我已教过2遍“初等微积分”, 使我已经开始领悟到“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之原理的简单性、表述的简明性和应用上的可换操作性, 我想这些不正是显示了数学模式的“简易性 (或简单性) ”特征吗?后来我又读了“微积分发明史”, 就更进一步懂得了“简易性”正是数学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 数学作为科学语言和解析工具还使得其它各门科学变得简单化.这样就从内外2方面想通了上述名言的涵义.事实上, 数学简单性意味着“规律性、协调性和形式上的统一性”.这些都是符合人的“美感”要求的.美学专家们甚至指出“简单性乃是美的标志”.阿达玛发展了庞卡莱的“数学发明心理学”, 已阐明了美的意识与人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深刻联系.由此看来, 追求简单性的意愿还有利于激发创造发明的心智能力.如果说, 以往50年间我能对数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做了一些贡献的话, 那么就必须归功于“数学为的是简单性”这句名言对我的深刻启示力量.(六)西南联大时代数学系让许宝禄先生给我们开设了“微分几何”课程.第一次上课许先生就对我们说, 微分几何不过是微积分的一种应用而已, 而主要工具是泰勒级数展开, 再用一点儿初级代数计算.这些话多少曾对我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实, 这正是反映了许先生所主张的“良工示人以朴”的教学观点, 也和华罗庚先生常爱说“卑之人无甚高论”的观点一致.许先生和钟开莱先生一样, 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直观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他们都主张要把数学定理及其证明的“原始思想”告知学生.虽然不见得每堂课都能做到这一点, 但他们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们能从直观上领悟数学命题的来龙去脉.其实, 这样做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发明才能.对待教学与科研, 许先生很有独到之见.他有一些名言在学生中流传很广.他曾说:“教出状元来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 至于做状元的学生那就没有什么了.”关于发表论文成果的事, 他说:“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因登在有名的杂志上而出名, 倒是希望杂志因为登了我的文章而使杂志出名.”他还说:“一篇论文不能因为获得发表就有了价值.其真正价值要看发表后被引用的状况来评价.”数学史上曾记述了19世纪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 因为在德国克列尔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使该杂志名声大振.一百七十余年来这份杂志始终享有世界声誉.现今世界上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不太高的一些国家的学者, 往往很重视在所谓属于“SCI”类刊物被索引的文章.我国有些高等院校甚至对教师们在这类杂志上发表论文给予高额金钱奖励.他们不知道收录进“SCI”的杂志并非全按纯学术水准来收定的, 而且每一种杂志上刊登的论文的质量也有“优、良、中、可”等区别.怎么能不加区别地就一律给予金钱奖励呢?至于科研论文成果的客观现实价值未经检验就给以立即奖励, 这岂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吗?我在中年时代就在国外知名刊物发表了不少论文, 但数十年来还一直能被国际间学者多次引用的, 实在为数寥寥, 不过数篇而已.诚所谓“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由此反思, 还是觉得许先生的至理名言是有深远指导意义的.现今有些院校的领导出于好心很想用“金钱奖励法”激励青年学子多出论文, 重奖被“SCI”等检索性刊物收录了论文的作者, 这样做是否真正有利于出高素质人才和成果, 恐怕是值得商榷的!(七)有一次许宝禄先生和我谈到了英国的分析学大师哈代(Hardy) 和德国大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 .他认为一个大学数学专业生, 如果不知道哈代的贡献那是并无损失的, 但是如果不知道希尔伯特的重要贡献那就说不过去了.事实上正如大家所知, 物理学领域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的建立, 必须应用希尔伯特空间算子理论.在变分法和积分方程理论中也有希尔伯特的重要贡献.上述许先生的谈话曾促使了20世纪50年代吉林大学的数学课程建设.当年吉林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为王湘浩教授, 我是副主任.江泽坚教授是分析数学教研室主任.当我把许先生的观点告知王、江2位后, 我们3人便一致同意要为数学系高年级学生讲授“希氏空间理论”课.就这样, 我们通过教学相长的途径也使自己学会了在大学时代尚未学过的东西.钟开莱先生在西南联大时代开设了“概率论”课程.我抱有浓厚的兴趣学了这门课, 获益颇丰.1944年前后, 华罗庚先生曾应邀出差去重庆市解决了一个关于日军军用密码的破译问题.华先生以其卓越的慧眼很快识破日本军部所用密码的转换工具, 就是数论中的麦比乌斯(Möbius) 反演公式.这一令人惊喜的信息, 曾鼓舞了我跟钟开莱先生合作写成一篇应用麦比乌斯反演公式求解一类组合概率计算问题的短文, 发表于1945年美国数理统计年刊.后来我自己以及与海内外合作者又曾发表了数篇有关广义麦比乌斯反演的文章.饮水思源, 要感谢数十年前华、钟2位先生的知识传授与启示.数十年过去了, 至今回忆起来还清晰地能记得当年得益于诸名师的指点与启示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这里我乐于简要地概述我所获得的教益 (或启示) :(1) 认识到追求简单规律的重要性, 并以此作为研究数学的目标和兴趣出发点.(2) 学会使用直观、联想去理解数学并籍此去发现问题, 提出可以研究的题材.(3) 学会了重视“特例分析”、数学概括和抽象方法.由此还启发我最先提出了“数学抽象度分析法”, 成为现今数学方法学的研究课题之一.(4) 向华、许二师学到了“不怕计算”和“乐于计算”的习惯.十分乐于从计算中去发现规律和提炼一般性公式.和华先生相似, 我也十分重视显式构造, 这正好适应于我后来长期从事“函数逼近论”、“计算方法”与“组合分析”研究的客观要求.(5) 我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以及文学的兴趣及爱好, 也是受到了华、许、钟3位先生的谈话启示和影响.这方面的详情细节我就略而不谈了.现今, 教育工作者都提倡青年学子们要向名师学习, 这是很好的.我认为最需要向名师学习的方面是, 他们的治学经验、治学方法和见解以及作为名师的求真精神与学者风范.传播数学,普及大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研究生姓名:王劝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导师姓名、职称:庞守兴教授开题时间:2010.3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一、选题缘由及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它强调从上到下的集权化管理。
纵观国内高校校长本身就是教授,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也都是教授,似乎教授治校早已实现。
但是教授们被安排到行政位置上,他们会担任更多的行政职务,在决策和管理时,大都从管理的视角、用科层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术事务,不是学术民主管理。
而且由于他们整天忙于行政事务,对学术研究的关注日渐淡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可能会无视学术和学科建设的规律,背离大学学术的精神。
这必然会削弱很多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使教授们陷于追求学术和适应管理的两难境地。
虽然一些高校设有各种学术机构,但多从属于行政部门,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行政人员成了学校管理的主体,过多地介入到学术事务中,排斥、忽视了专家学者对学术事务的决策。
这种现象导致大学学术权力的弱化,学术人员地位不高,教授及学术组织的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学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学术风气的提高,而且制约高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今年两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明确,大学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围绕这一议题,关于“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大学自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这种呼声背后反映的正是大学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
针对这一问题,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我国高校解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理性之策。
“教授治校”是西方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传统的管理理念。
它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伴随着西方大学近千年的发展演变而流传至今,作为一种大学民主管理的传统理念,教授治校至今仍是现代大学管理努力追求的理想。
我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于1938年在昆明联合成立的,1938 年4 月—1946 年7 月,历时八年多)就奉行过教授治校,强调学术权力。
如校长坚持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备稳定的教授治校体系;坚持教授治校,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等。
作为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认为,“教授与校长相比, 校长固然重要, 但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人, 最重要的是教授。
”因此, 梅贻琦在办学举措上注意听取教授们的意见, 采取“吾从众”的方针, 这在思想观念上确立了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在联大的主体地位。
在机构设置上, 西南联大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常务委员会, 由原三校校长组成。
校一级的民主管理机构主要有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 校务委员会由常务委员会委员、常务会秘书主任、教务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及教授、副教授选择代表组成;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常务会秘书主任为当然成员。
由此, 形成三级管理机构。
教授会主要负责审议:教学及研究事项的改进方案;学生导育的方案;学生毕业成绩及学位授与;建议于常务委员会及校务会议的事项;常务委员会及校务会议交议的事项。
此外,选举参加校务会议的教授、副教授代表,也是教授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此外,联大还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 聘请教授和高级职员为委员,由一名教授任主席,以解决各种专门问题。
由于上述机构都由教授充任,所以在作出各种决策时,大都能体现教授们的民主意愿。
哪怕是顶住外界的种种压力,依靠教授治校的传统也未动摇过。
陈立夫担任教育部长时,打着“军政统一”的旗号,曾多次想从校外委派专职的国民党职业政客担任联大的训导主任,以从思想上控制联大,但均被联大以教授治校是三校的一贯传统必须予以尊重为由而婉拒,并任命本校口碑佳、学识好的查良钊教授出任训导主任。
针对当前高校中行政权力过于膨胀的问题,研究借鉴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经验,强化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力,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以便更好地保障教授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参与到高校管理中。
如何借鉴西南联大的经验并给当前高校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是本文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的研究(一)关于“教授治校”的研究我国国内的研究有:李娟[教授治校理念述评[J].教育研究,2007(2)]阐述了教授治校的内涵,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她对教授治校的定义是教授参与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及学术问题的决策;在实现教授治校的实现途径上,提出转变对教授治校的认识误区;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和学科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
左玉河[坚持与维护:中国现代大学之教授治校原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阐述了中国在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时,通过设立评议会及教授会在制度上保障教授治校的实现。
但是国民政府以提高大学学术水平为借口,强化对大学的政治控制。
如何处理好大学追求自由精神和国民政府对大学干涉的关系,不仅成为民国大学风潮的重要起因,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问题。
陈运超[论教授治校权力与实现[J].高教探索,2007(5)]着重对大学管理中教授的权力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教授权力的来源、教授权力的实现形式及教授权力实现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教授权力的实现形式有:自身拥有的高深知识;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行会。
欧阳光华[教授治校:流源、模式与评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7)]通过对教授治校历史源流的追溯, 阐述教授治校的两大基本模式——欧陆模式与英美模式,并从合理性和局限性的视角对教授治校进行评析。
欧陆模式以教授掌握大学全部决策权为基本特征;英美模式是以校外董事和大学教授共同执掌大学决策权为基本特征。
分析教授治校的合理性,他是从大学基本性质、组织特性和学校管理的视角来分析的。
眭依凡[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专刊),2002(2)]回顾了教授“治校”传统的形成以及教授“治校”的理论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教授“治校”的基本内涵以及教授“治校”对校长治校的影响。
其中对教授治校的定义是教授参与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及学术问题的决策。
这里参与治校的教授是教授团体而非个体。
(二)关于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的研究我国国内的研究有:张建新[从西南联大教授与当今教授看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J].学园,2008]阐述了西南联大教授的聘任和教授治校,分析当今教授的身份危机和危机根源,提出通过实施教授治校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教授出现了身份危机,一是教授公共道德影响力日趋式微, 二是教授学术权威的合法地位呈现令人置疑的状态。
吴秀文[西南联大的管理特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2)]在分析西南联大的管理特色中,提到了西南联大依靠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实现了学术上的巨大成功。
在启示中提到高校要加大专家治校力度,强化学术权力。
袁祖望[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3)]阐述了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一大原因就是坚持了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优良传统。
文章从任职构成和组织构架来分析教授治校的实现。
俞海洛[西南联大教育理念对当今高校合并融合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3)]认为高校合并务必要以大师为重,实行教授治校的方针,使教授们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姚加惠张亚群[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西南联大管理模式及其成因探析[J].云南教育,2003,(24)]认为西南联大是联合办学的成功典范,它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校长依靠教授民主治校、教师严谨治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得益于三校相似的办学理念和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校长坚持“吾从众”的治校方针,不论在学术管理还是行政管理,他都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依靠教授民主治校。
三、研究的新意、思路及存在的困难(一)研究的新意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可以看出,“教授治校”是西方大学的治校传统,在西方大学应用很广泛,但是在我国的实施(如建国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还不太多,这一理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很少提及了。
目前全面分析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文献不是很多,很多文章只是在分析西南联大成功办学经验或管理方式中,作为一小部分进行分析,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
西南联大依靠教授治理学校,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它可以作为我国国内实践这一理念的很好典范。
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出现的行政权力过于膨胀的现象,本文的新意就是试图全面分析西南联大“教授治校”,探究其学术民主、教授治校的精神,并对当前高校管理的发展做出一些建议。
(二)研究思路本文首先界定了教授治校的内涵和实施的合理性。
然后从教授治校理念的树立、教授治校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来考察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实施。
最后针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成功经验,提出有益的建议。
(三)存在的困难教授治校是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大学内部管理模式,是西方大学理念的精髓。
教授治校在20世纪上半叶引入我国,西南联大由于梅贻琦先生的在任而大力推行教授治校理念。
很多学者都很关注教授治校问题,但他们对教授治校的内涵和实施方式却一直存在争议。
因此,对教授治学的内涵和实现方式的准确把握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其次,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研究多是穿插在很多研究西南联大成功办学经验的文章中,单独而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还比较少。
能否正确的领会和掌握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精神,并对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引发有益的启示,是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由于本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对西南联大历史知识的把握不够全面,对当前高校管理出现问题的观察不是那么透彻,都可能导致对问题的分析不够到位和准确。
四、研究方法(一)文献法通过查阅图书馆藏书、期刊网等网络资源,全方位地收集“教授治校”和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其在西南联大的发展状况,掌握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程度,选准论文分析的视角。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发现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取得成功的经验,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二)历史法查阅西南联大的校史。
其中需要的材料包括西南联大教育行政管理规定、西南联大师资管理、大学校长的教育精神等信息,通过对历年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找到一些坚持和变化趋势,为理论分析提供事实依据。
(三)定性分析法通过归纳、分析、综合及概括的方法,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寻找到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经验,为论文提供理论和现实支持。
五、论文写作提纲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引言(一)选题缘由(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三)研究现状综述1.关于“教授治校”的研究2.关于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的研究(四)研究方法一、概述(一)关于“教授治校”的科学内涵1. 对“教授治校”中教授的定义2.“教授治校”的体现形式3.“教授治校”的治校内容4.“教授治校”的本质(二)关于“教授治校”实施的合理性分析1.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内在需求2.大学民主管理的需求二、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成功实施(一)梅贻琦校长树立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二)建立完备、稳定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西南联大设有常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