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期末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大学《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重点总结

大学《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重点总结

1、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2、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

3、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

4、抗原的分类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

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

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5、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

6、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

7、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

8、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学考试重点要点总结

免疫学考试重点要点总结

1.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功能及相互的区别、病原及病原菌概念、免疫学与水产养殖学的关系及意义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组成1、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2、免疫细胞干细胞系、淋巴细胞、APC、单核吞噬细胞3、免疫分子TCR、BCR、CD、MHC、Ig、补体分子、细胞因子功能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应答过强或持续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低或缺陷免疫缺陷病2.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自稳机制发生异常(应答过强或过弱)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定;免疫监视功能异常肿瘤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2.抗原、与抗原相关的概念、抗原的特性、抗原决定簇、表位、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异性、免疫佐剂、免疫增强剂抗原相关的其他概念: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完全抗原(complete Ag):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半抗原(hapten):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为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多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1ku)。

多数的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属于半抗原 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抗原特异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反应原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免疫学期末重点汇总

免疫学期末重点汇总

【免疫】对自己或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以保护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过低会引起免疫缺陷。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失调时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

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中枢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鸟类腔上囊(法氏囊)。

【外周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增定居、增殖的场所,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并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可促进胸腺细胞分化发育,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也具有调节作用。

3.建立和维持自身耐受。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流入的淋巴液中的病原微生物、毒素、其他有害异物。

【脾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如某些补体成分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流过的循环血液,清除其中的病原体、衰老红细胞和白细胞、免疫复合物及其他异物,使血液得到净化。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 简答)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 简答)

名词解释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1、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12、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13、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或者: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15、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复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复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

2.抗原: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抗原表位。

4.共同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带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5.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6.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8.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三十余总组分。

9.免疫应答: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全过程。

10.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1.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12.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于细胞质中,每个菌体内可达数万个。

13.菌落:单个细菌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4.菌台:多个菌落融合成片。

15.热原质: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16.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7.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18.无菌:无活菌存在。

19.无菌操作: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0.抗酸杆菌:由于菌体含大量分枝菌酸,故不易着色,但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盐酸乙醇的脱色。

21.条件致病菌: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破坏时可引起疾病者。

2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进入血液,大量繁殖,引起全身化脓性病变23.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免疫期末重点总结

免疫期末重点总结

免疫期末重点总结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生物学科学,主要研究机体如何识别和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机理。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系统学习了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器官与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调节以及免疫与疾病等内容。

本次总结将重点回顾免疫学期末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复习备考。

一、免疫学基本概念1. 免疫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机制和免疫记忆。

2. 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免疫现象的观察、小儿科疾病的防治、免疫理论的形成、免疫技术的发展以及免疫学的分支学科发展等几个阶段。

3. 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免疫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学实验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二、免疫器官与细胞1. 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

它们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骨髓是B细胞生成的地方,胸腺则是T细胞生成和分化的地方。

2. 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它们在免疫反应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淋巴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则负责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三、体液免疫1. 抗原与抗体的概念与性质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产物。

抗原与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和可变性。

2.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球蛋白主要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可被分为IgG、IgM、IgA、IgE和IgD等五类。

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应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如IgG参与体液免疫,IgE参与过敏反应等。

3. 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与保护机制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主要通过B细胞的刺激、分化与分泌实现。

免疫球蛋白通过与病原微生物结合而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四、细胞免疫1. T细胞的分类及功能根据T细胞的表面膜标志物和功能,可将其分为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

(完整word版)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整理

(完整word版)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整理

免疫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免疫: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病,即抗感染。

2.免疫防御: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以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4.免疫监视: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

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如该功能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

7.抗原(Ag):是指凡是能刺激机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8.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9.反应原性:是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10.抗原决定簇:是指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也称抗原表位。

1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物质。

12.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3.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4.可变区(V区):多肽链的N端区域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故称为可变区。

15.超变区(CDR):免疫球蛋白V区氨基酸序列,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各有3个特殊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大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就称为超变区。

又称高变区、互补决定区。

16.Fab片段: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 H和C 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17.Fc片段: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 H2和C 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8.J链:又称连接链,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免疫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免疫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抗原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又称表位,它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一个抗原分子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AD)3.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质4.抗原结合价: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5.抗原性: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6.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7.载体: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8.异物性:异物性是指来源于体外的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属于异物,但也存在自身抗原。

是免疫原性的核心。

9.特异性: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亦称表位)11.超抗原(SAg):某些抗原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以后,与TCR Vβ链结合,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

12.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给Th细胞,Th细胞活化后再辅助激活B细胞,即以载体把特异T-B细胞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是抗体产生细胞,T细胞识别载体决定簇,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13.共同抗原: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除各有其主要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外,相互之间也存在部分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14.类属抗原:亲缘关系很近的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称为类属抗原15.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16.交叉反应:指抗体除与其相应的抗原反应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它抗原发生反应。

1.抗原表面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为表位或抗原决定簇2.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3.半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免疫期末考试重点

免疫期末考试重点

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 并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重要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者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的结合,显示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称为~分为分泌型和膜型.MHC: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抑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张连锁基因组.MHC限制性:TCR早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 McAb:单克隆抗体,由单一的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针对一个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ADD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即抗原决定簇. 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交叉反应:抗原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为~.调理作用:指抗如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补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这种成份是抗体发挥溶菌作用的补充条件,称为~抗原提成细胞:APC,在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T\B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还需要另一种细胞的协助,该类细胞为~,他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肩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C,功能最强的提呈细胞,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的突起,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称~.沉淀反应:毒素,组织侵液及血清中的pr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自身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存在于所有个体.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试述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区别:1.组成 B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2.T细胞辅助必须,无需;3.免疫应答体液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4.抗体类型多种,IgM;5.免疫记忆有,无;6.抗原物质大多数抗原,少数抗原;7.化学特性蛋白质结构复杂,多糖或、脂多糖;8.决定簇种类多排列无规律,数目多,排列有规律.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阐述Ig的酶解片断及其临床意义: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断: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2条重链的近N端,可将Ig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Fab 段和一个Fc段;胃蛋白酶水解: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2条重链的近C端,可将Ig裂解为一个F(ab’)2片段和一个小片段pFc’. 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Ig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单体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重链间及重、轻链间有二硫键相连形成对称结构.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各条肽链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在Ig近N端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范围内,其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称为超变区,除超变区之外的部位氨基酸组成及排列相对保守,通常称为骨架区.Ig近C端在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氨基酸组成在同一物种的同一类Ig中相对稳定,称恒定区.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作用,阻止病原体入侵2.激活补体,溶解细胞或细菌,联合调理作用3.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ADCC,调理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4.通过胎盘被动免疫.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经典途径 MBL途径旁路途径)--1.激活物(免疫复合物等细菌表面甘露糖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等)2.参与的补体成分(C1-9 C2-9、MBL、丝氨酸蛋白酶 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9)3.所需离子(Ca2+, Mg2+ Mg2+ Mg2+)4.C3转化酶(C4b2b C4b2b C3bBb)5.C5转化酶(C4b2b3b C4b2b3b C3bBb3b) 6.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阶段,在疾病的持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直接激活,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直接激活,自身放大,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阐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4.炎症介质作用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是一种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值和分化等功能。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期末复习)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 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及特点:♦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脾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 40%,B 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免疫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免疫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免疫:是免疫系统识别自我、区分异己并清除抗原性异物(病原体、衰老、突变细胞)以维护机体健康的生理功能。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排斥异己的整个过程。

包括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系统:是机体行使免疫功能的机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诊断:包括抗原、抗体的制备;抗原、抗体的检测;免疫细胞的检测;方法学的评价、选择和应用。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如粒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能不依赖于抗原刺激,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T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随血液到达胸腺,此时称为前T细胞或胸腺细胞。

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

B细胞还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

B细胞还能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免疫辅佐细胞)(APC):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

专职APC有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和B细胞。

抗原(Ag):指一类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识别,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的物质。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共同抗原(交叉反应性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交叉反应:抗体对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异嗜性抗原: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的共有的抗原。

抗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补体(C):是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功能上连续反应的蛋白质。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2.innate immune response 固有免疫应答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凋亡,畸变的细胞等“非己”的抗原异物后迅速活化并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的物质,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生理过程。

3.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适应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4.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决定基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5.adjuvant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6.Super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且不受MHC限制,故称为超抗原。

7.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指具有杀伤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死靶细胞的过程。

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互补决定区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plement 补体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0.cytokine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1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分化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提纲与重点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提纲与重点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组织(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清除已经侵入机体的病原体(2)免疫监视-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发现、清除变异细胞(3)免疫自稳-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概念)(1)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 MALT:即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指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及具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

2、(功能)(1) 骨髓(BM)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发生和细胞发生的场所-红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免疫细胞-祖T细胞(Pro-T)2)B、NK细胞的分化、成熟:-产生有功能的B、NK细胞3)体液免疫应答场所:-B细胞→产生抗体(再次免疫应答时)(外周免疫器官:初次/再次应答场所)(2) 胸腺(Thymus)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调节免疫细胞活性)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删除自身免疫性T细胞)(3) 淋巴结(Lymph node)的功能:1) 成熟T和B细胞定居场所2) T和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 过滤、清除感染组织中的异物(4) 脾(Spleen)的功能:1)成熟B和T细胞定居场所2)B和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场所3)过滤、清除感染血液中的异物4)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5)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场所2)产生分泌型IgA第三章抗原1、(概念)(1) 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与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2)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与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3) 独特型抗原:指以抗原识别受体(Ab、BCR、TCR)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结构作为表位的自身抗原。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期末考试核心知识整理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期末考试核心知识整理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期末考试核心知识整

本文档为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期末考试的核心知识整理,旨在
帮助学生对考试内容进行复和准备。

以下是考试的核心知识点概述:
1. 免疫学基础知识:
- 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机制
- 免疫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2. 免疫应答:
- 免疫应答的激活和调节
- 免疫记忆和免疫效应
3. 免疫系统与疾病:
- 免疫系统在感染和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 免疫系统与肿瘤的关系
- 免疫系统对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
4. 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知识:
-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常见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疾病
5. 免疫和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病原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逃避机制
-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机制
6. 免疫检测技术:
- 免疫学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请学生们根据以上核心知识点进行复,熟悉相关概念和理论,并进行相关题和案例分析的训练,以更好地备战期末考试。

祝你们考试顺利!
(字数: 200)。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学效应(简称补体)。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⑴C1(C1q、C1r、C1s)、C2~C9;⑵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⑶B因子、D因子(factor B, factor D)。

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如:备解素、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I因子等等。

3. 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包括:CR1~CR5、C3aR、C5aR、C1qR等(二)补体组分的命名①以“complement”的首字母结合发现顺序命名,如C1 ~C9;②以英文大写字母命名为“因子”,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③补体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4b;④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则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3bBb;⑤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白(C4bp)、衰变加速因子(DAF);(三)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以外的细胞合成,例如:C1由肠上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织产生。

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IL-6等)可刺激补体基因转录和表达。

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

第二节补体激活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其通过级联酶促反应而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

已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径、MB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细胞溶解效应。

免疫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免疫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抗原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又称表位,它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一个抗原分子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AD)3.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质4.抗原结合价: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5.抗原性: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6.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7.载体: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8.异物性:异物性是指来源于体外的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属于异物,但也存在自身抗原。

是免疫原性的核心。

9.特异性: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亦称表位)11.超抗原(SAg):某些抗原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以后,与TCR Vβ链结合,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

12.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给Th细胞,Th细胞活化后再辅助激活B细胞,即以载体把特异T-B细胞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是抗体产生细胞,T细胞识别载体决定簇,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13.共同抗原: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除各有其主要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外,相互之间也存在部分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14.类属抗原:亲缘关系很近的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称为类属抗原15.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16.交叉反应:指抗体除与其相应的抗原反应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它抗原发生反应。

1.抗原表面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为表位或抗原决定簇2.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3.半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整理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 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 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 103 . 4kPa ,温度可达 121 . 3℃,维持时间是 15 ~30mi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重点:1.免疫学: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或病理性应答过程。

2.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有些物质具有抗原性但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称为半抗原。

3.共同抗原:含共同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为交叉抗原。

4.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体.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5.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能够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部位。

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够被BCR和抗体识别的部位。

6.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参与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7.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8.超抗原: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9.MC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高度特异性抗体10.CK:即细胞因子是有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11.CD:即分化群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分化群。

12.CAM: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13.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14.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15.免疫耐受:生理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的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应答以清除抗原物质,但对体内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却表现为免疫无应答,从而避免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这种免疫无应答的状态称为免疫耐受.16.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17.自身免疫:.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18.自身免疫病:由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组织器官损伤和临床症状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19.免疫缺陷病(IDD):是指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或免疫应答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陷或不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20.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

简单题:1.免疫系统有哪些功能?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超敏反应、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比较?3A骨髓: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也是B细胞的发育成熟的场所。

①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场所。

②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③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b.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由皮质和髓质组成)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作用3)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4.抗原有哪些分类?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TD-Ag和TI-Ag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根据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其他分类5.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有哪些?(v去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阻断病原入侵,发挥中和作用,C区则在V区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及靶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后,发挥调理作用,产生ADCC效应,介导超敏反应和穿越胎盘等。

)①识别抗原:执行该功能的为抗体的V区,在体内结合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免疫防御功能。

②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效应);介导I型超敏反应④穿过胎盘和黏膜(lgG是唯一能透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天然的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6.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IgG: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半寿期长(20-23天);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结合SPA等;参与Ⅱ型、Ⅲ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G;②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天然血型抗体是IgM;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记忆B细胞mIgM①IgA: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分泌型IgA 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sIgA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调理吞噬、中和毒素.②IgD:血清中含量低(1%),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标记,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③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7.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及分类?分类(1)白细胞介素IL(2)集落刺激因子CSF:是指能够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3)干扰素INF:能够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I型和II型(4)生长因子GF:指一类可促进相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5)肿瘤坏死因子TNF: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的细胞因子(6)趋化因子: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对不同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特点:✧小分子蛋白质✧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单体形式存在,多细胞来源8.HLAI类分子的组织分布和功能?I类分子由重链和B2m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II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组成,分布于淋巴组织中一些特定的细胞表面。

功能: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9.B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B淋巴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提呈抗原免疫调节功能B1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抗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T细胞的功能:辅助T细胞(Th0)不同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对Th0的分化方向发挥调节作用。

Th1 主要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包括IFN-γTNF IL-2等,能促进Th1的进一步增殖,进而发挥免疫细胞免疫效应,同时能抑制Th2增殖。

主要效应是分泌细胞因子增强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感染。

Th2细胞主要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包括IL-4 IL-5 IL-10 IL-13等,能促进Th2细胞增殖,进而辅助B细胞的活化,发挥体液免疫的作用,同时抑制Th1增殖。

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常所称的CD8+细胞:主要功能是特异性识别内源性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进而杀伤靶细胞(病原体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机制:①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素及淋巴毒素的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②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调节性T细胞(了解)10.B细胞和T细胞激活的第一第二信号?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由BCR-CD79a/b和CD19/CD21/CD81共同传递。

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由th细胞与B细胞表面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CD40L.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BCR识别你、并结合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被加工形成抗原肽后与MHC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第二信号:抗原后表达B7分子,与T细胞表面CD28结合形成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CD40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11.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区别有哪些?补体受体,FC受体,清道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等13.NK细胞的杀伤作用机制?NK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而是通过表面活化受体和抑制性受体对自身与非己进行识别,并直接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作用机制;1.孔素/颗粒酶作用途径2.Fas与FasL作用途径3.TNF-α与TNFR-Ⅰ作用途径:TNF-α与TNFR-I结合14.四型超敏反应的临床疾病有哪些?I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II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亢。

III型:Arthus反应和类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四型: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15.自身免疫病有哪些特征?1)多数病因不明,可以有诱因,也可以无诱因。

2)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有遗传倾向。

4)体内有自身抗体和针对自身组织细胞的致敏T细胞。

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交叉和重叠现象,部分疾病有相关的特征性自身抗体。

5)疾病有重叠现象,即一个患者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6)病程一般较长,多迁延不愈。

7)损伤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8)免疫抑制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9)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免疫相关抗原或输注自身抗体或输注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

16.AIDS的主要免疫学特征有哪些?目前传播途径有什么变化?主要特征:a)CD4+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功能严重障碍,CD4+/CD8+比例倒置,低于0.5.b)TH1细胞与th2细胞平衡失调,在感染的无症状阶段以th1细胞占优,分泌IL-2刺激CD4+细胞增殖,至AIDS期则以th2细胞占优,分泌IL-4和IL-10抑制th1细胞分泌IL-2,从而消弱CTL的细胞毒效应。

c)抗原提呈细胞功能降低。

d)B细胞功能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