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赏析

合集下载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当代女性在经历社会变革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挣扎和追求。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女性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感受,又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身份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代表作进行赏析,探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和形式特点。

第一部分:女性自我觉醒的表达1. 莫言艳《红高粱》《红高粱》是莫言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女主角祥子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家庭压迫和封建制度束缚下如何实现自我觉醒和追求自由的故事。

作品中,祥子从一开始的无知、天真到最终的坚强勇敢,她通过与自己和家庭的斗争,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2. 韩少功《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是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通过女主角明妃的视角,展示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百态。

作品中,明妃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勇气,从一个普通的宫女逐渐崛起为后宫垂帘听政的女性执政者。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英雄。

第二部分:女性情感与家庭关系的描述1.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两个女主角秋瑾和红绶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女性之间、女性与家庭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

作品中,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入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之中的选择与困惑,以及她们对于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2. 林海音《红灯记》《红灯记》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之一,以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坐台戏”的形式展示了出卖身体为生的女性命运。

作品中,女主角秋巴的坚毅、善良和自强不息,表达了被压迫的女性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林海音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揭示,向读者传递了对性别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的思考和警示。

第三部分:女性身体与性别议题的探索1. 陈冠男《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是陈冠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女性身体和性别议题的深入探索,展示了当代女性在物质欲望和情感追求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

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莫言《红高粱》故事梗概和作品赏析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 “ 立住吧。

”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 “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故乡通红的高粱地。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壮烈的活剧。

很快,队伍钻进了高粱地。

父亲不知道我奶奶在这片高粱地里主演过多少风流喜剧,父亲也不知道在这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但父亲记得待他如亲爹的罗汉大爷,就是去年死在这里。

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象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背沟就发凉。

刘罗汉大爷是我家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老人们说,他和我奶奶之间不太清白。

他与我奶奶是否有染,现已无法查清。

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而无血缘上的联系,我奶奶是他的东家。

我奶奶是否爱过他,他是否上过我奶奶的炕,都与伦理无关。

爱过又怎样?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

罗汉大爷象一个忠实的老家人为我家历史增添了光彩。

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

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我奶奶刚满十六岁时,就由父母作主,嫁给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单延秀的独生子单扁郎。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

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电影《红高粱》赏析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

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

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

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

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

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红高粱剪辑赏析

红高粱剪辑赏析

红高粱剪辑赏析《红高粱》剪辑赏析。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张曼玉、田壮壮等人主演的经典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中国北方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以及在历史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挣扎。

这部电影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好评,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电影《红高粱》进行一次剪辑赏析,探讨影片中的经典场景、人物塑造以及导演的艺术手法,以及对影片所传达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

首先,影片中的经典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开头的那场红高粱地里的火灾,火光映照着整个村庄,烧毁了大片的庄稼和房屋,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灾害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另外,影片中描绘的红高粱地的壮美景色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景色的运用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成为了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姜文饰演的男主角阿妈是一个性格坚毅、正直善良的农村汉子,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爱情的执着让人印象深刻。

而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菊子则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她与阿妈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

此外,影片中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各具特色,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再者,导演张艺谋的艺术手法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影片的剪辑和镜头运用上,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表现人物情感的细节上,导演更是做到了恰到好处,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感人。

另外,影片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配乐的运用恰到好处,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情感色彩。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深刻内涵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关于爱情、家庭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和人性挣扎的作品。

影片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在历史动荡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挣扎和生存状态。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红高粱》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浓郁的野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让读者和观众深深感受到一种原始而强大的力量。

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那片广袤的红高粱地,本身就是野性与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在风中摇曳,高大而粗壮,它们肆意生长,不受任何束缚。

这片土地并非被人类精心雕琢和规划,而是充满了自然的粗犷与豪放。

红高粱地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原始的、未经驯化的生命力。

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力量得以毫无保留地展现,无论是植物的生长还是动物的繁衍,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充满了野性和活力。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野性与生命力。

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例,他身上那种豪放不羁、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就是野性的生动体现。

他不遵循传统的礼教和规矩,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冲动行事。

他在爱情面前勇敢追求,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在面对敌人时,他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余占鳌的行为方式并非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本能和冲动。

这种本能和冲动,正是野性的核心所在。

“我奶奶”戴凤莲同样是一个充满野性与生命力的人物。

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在红高粱地里与余占鳌的结合,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挑战。

她聪明、果敢,在家族的生意和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戴凤莲的形象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野性,她们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再者,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也凸显了野性与生命力。

例如,祭酒神的场景,人们在狂热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能量。

这种狂欢式的仪式,打破了日常的平静和秩序,让人们回归到一种原始的、充满激情的状态。

在这个场景中,人们不再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而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展现出最真实、最原始的自我。

还有余占鳌带领众人与日本侵略者的激烈战斗,这不仅是对正义的捍卫,更是对生命力量的极致展现。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赋予,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析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析
• 战争文学的创意,打破传统抗日文学的条框,塑 造了一个在道德伦理边缘的红高粱世界,讲述最 真挚的情感和民族生存抗争故事
意象
•红高粱
高粱不仅仅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还是有着 顽强的生命的作物,在作品中更是被赋予的 各种情感的所有故事的见证者。红更是一种 强烈感情色彩的颜色,既有着生命的蓬勃和 骚动,也有着流血和死亡的象征。红高粱在 作品中象征着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顽强的 生命力。作品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 野合,就是完全地体现出人物个性的张扬和 解放,自由奔放的体现。
主题思想
• 作者塑造了一个处在道德伦理边缘的高密 东北乡,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民间 人民为了生存而奋起抗争的故事,既歌颂 了红高粱象征着的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 神和原始的生命张力,也弘扬了人的个性 解放,包括灵与肉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精 神。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4
•抗日英雄,个性解放先驱
•罗汉大爷 传统忠厚能干农民,对东家忠心,对后辈慈 爱,战争下的悲惨人物代表
•王文义、哑巴、刘吹手等 在战争下为生存而奋起抗争的人物
独特的艺术手法
• 多种人称穿梭,限制视角和全知视角全方面叙述
• 时空的变换,时序的独特,采用“心理时间”
• 语言风格的独特,暴力美学的描写,拟人、比喻 和对比等修辞的大量运用,各种强烈对比词语的 超常搭配
背景
• 作品时代背景:1939年,抗日战争和高密 东北乡民间生活为背景。
• 作者创作背景:1984年冬天。莫言提出, 文学作品写战争,不是再现战争,而是战 争对人的扭曲或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即 借用“战争”这一环境,表现人在特定条 件下情感的变化。于是把高粱地作为舞台, 抗日故事和爱情故事在这上演。
莫言-《红高粱》-整体赏 析

红高粱赏析_图文

红高粱赏析_图文

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 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 币的奖金。小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 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 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 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 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
莫言的代表作,属于寻根文学。由《高 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 高粱》五部组成!
《红高粱》赏析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二.《红高粱》的人物与情节 三.《红高粱》的鉴赏分析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张艺谋是陕西西安人。1951年出生,初中毕业后 曾经下乡劳动,后来又进厂做过工人。1978年,他 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摄影,毕业以后为 《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பைடு நூலகம்片 担任过摄影师,也在《老井》这部片子中演过男主 角孙旺泉,拿过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 《红高粱》是张艺谋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从这 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
抗日战争题材小说共同特点
1.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 画卷。 2.都是生动曲折、激扬爱国主义英难主义的小说。 3.大都写到了几种力量: 日本侵略者——野心,野蛮,野兽。 全国百姓———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坚决要求 抵抗! 共产党——大敌当前,抛弃前嫌,发出“一致对外,抗日救 国”的呼吁! 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主义”, “攘外必先安内”, 优柔寡断,进退失据。 4.都是只有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 深入敌后,动员组识人民群众反侵略,打鬼子,杀汉奸。 5.都是共产党深深地札根于人民之中,军民一家,血肉相联。
《红高粱》叙事视角
一个是孩子“豆官”的 第三人称 “祖宗=子孙”的叙事结构 一个是成人“我” 的 第一人称

红高粱赏析

红高粱赏析

一、作者与创作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五岁时在家乡上小学,1966年11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庭成分是富农又因得罪了一个农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只能回家务农。

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历经波折加入解放军。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其成名作为《红高粱家族》,以内容新颖奇妙,风格大胆泼辣,叙事独到丰满,感情激烈昂扬震动文坛;1997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中国有史以来奖金额最高的“大家文学奖”;随后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却惹来不少争议。

有《莫言文集》五卷。

莫言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受到好评。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这些小说,主要以对小说中的故乡高密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的骁勇血性的那种理想状态的寻找。

显然,他也要如福克纳那样,不断叙述他所建造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这些图景,来源于他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以及他的丰沛的感觉和想像。

他把笔伸向“历史”,在这片充满野性活力的生活场景上,叙述先人在过去年代的生活,他们(“我爷爷”“我奶奶”)生命的奔放热烈和无所拘束的传奇性经历。

另一些小说,写当代的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生存状态,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

如《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枯河》。

这两部分作品似乎构成一种对比,而暗含着对生活于其中的后代的怯懦、孱弱的批判。

莫言的小说,表现了富于感性化的风格。

他的写作,对当代小说过分的观念结构所形成的文体模式,是一次冲击。

他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

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跃、流动、联想,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而创造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这种强烈的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与对于带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向往有关。

电影《红高粱》音乐的赏析

电影《红高粱》音乐的赏析

电影《红高粱》音乐的赏析电影《红高粱》音乐的赏析正文:一、电影《红高粱》概述《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于1987年上映。

该电影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民国时期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关系和荒诞悲喜的生活场景。

二、电影音乐的重要性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增强观众对电影情感和氛围的共鸣,提升影片的艺术效果。

电影《红高粱》的音乐由赵季平创作,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为电影注入了独特的情感和戏剧张力。

三、音乐赏析1.主题曲《红高粱》主题曲《红高粱》以绵长悠扬的旋律描绘了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它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以古典乐器演奏的方式呈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曲调中融入了孤独、坚韧和希望的情感,与电影中人物的命运起伏相得益彰。

2.插曲《高粱红了》插曲《高粱红了》是电影中的一首歌曲,歌词由莫言创作,曲调活泼欢快。

它以农民劳动和收割高粱为主题,表达了农村生活的质朴和辛勤劳作的精神。

歌曲旋律简单明快,节奏欢快活泼,营造了一种愉悦和欢乐的氛围。

3.韵律转换的运用电影《红高粱》的音乐还运用了韵律转换的手法,通过改变音乐的节奏和音调,营造出不同场景的氛围。

例如,在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中,音乐会加快节奏,增强观众的紧张感;而在温馨和谐的家庭场景中,音乐则会缓慢而舒缓,营造出宁静和温暖的气氛。

附件:1.电影《红高粱》原声音乐CD2.电影《红高粱》剧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创作作品(如音乐、电影等)的独占权力,包括复制、发行、表演等权利。

2.侵权:指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而侵犯其著作权的行为,如未经许可盗用音乐作品等。

3.诉讼:指因版权纠纷而进行的法律诉讼,由被侵权人向侵权人提起,通过司法程序进行解决。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红高粱》作品讲述了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是一支理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经过训练的民间抗日武装。

在日本侵略军的魔爪伸进高密东北乡之际,“余司令树起抗日旗”,拉起抗日的队伍,目的明确,剑指鬼子。

他请任副官担任教官,既开展政治教育,又进行军事训练。

“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唱出了他们卫国保家的心声。

大刀、土炮、鸟枪、老汉阳、两支手枪与三支大盖子枪,是他们训练与杀敌的武器。

游击队纪律严明,对余占鳌有养育之恩的叔父余大牙强奸民女,司令抑制私情,最终按照任副官的意见,将他就地正法。

游击队坚持联合御侮,当余司令和冷支队长发生争执,戴凤莲说:“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去。

”余司令甚至忍辱负重地说:“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

”他还教育儿子豆官要把“枪子儿先向日本人身上打”。

游击队“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40人,摆在大路上,30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却在一场伏击中消灭了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日军车队40多个鬼子官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宁愿战死也要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作品还通过叙述者“我”对爷爷奶奶们的抗日业绩,或寓论于叙,或直接赞美。

“我”称赞爷爷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

“我”记叙道:爷爷1958年从日本归来时,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县长尊爷爷为老英雄,给他敬酒,说他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光荣。

“我”称赞爷爷辈的父老乡亲们“精忠报国,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

“我”认为:“用铁耙挡住鬼子汽车退路的计谋竟是我奶奶这个女流想出来的。

我奶奶也应该是抗日的先锋,民族的英雄。

”“我”还写道:“奶奶,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嫰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紫印,这紫印伴随着她离开了人世,升到了天国。

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

”作家莫言说:《红高粱》的叙述者“我”采取的“全知全能”“这种视角同时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评判态度。

《红高粱》浅析

《红高粱》浅析

《红高粱》之浅析对于《红高粱》这部电影,儿时的记忆就只依稀的记得抗日的大英雄和漫天的红。

后来高中看了莫言的小说,才明白其中的爱恨纠葛、国仇家恨。

莫言是从那个时候走出来的人,所以他话不多。

他以第三人称在《红高粱》和《高粱酒》里的陈述,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消解了爱与恨的太多分量。

只有深入体会之后才能感觉到其中字字如弯刀,刻入骨髓。

然而张艺谋是不同的。

这次再看《红高粱》,虽说是第二遍,但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已远远超过第一次。

很多小说翻拍电影之后,会让原著党哭晕在厕所。

张艺谋翻拍的这部片子无疑是业界良心。

他以自己激荡澎湃的热血和抱负拍活了《红高粱》,对原著和作者的尊重,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

对于小说翻拍的电影,很多人总是会夸大导演的功劳。

明明是作者绞尽脑汁设定的情景、煞费苦心埋下的伏笔……全被一股脑的冠在导演的头上。

这样的现象总是轻易就会让导演获得很多好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导演一劳永逸,不肯在小说的翻拍上面更花心思。

所以对于很多人赞叹不已的,诸如“张艺谋在《红高粱》里埋设暗线,全片都有红高粱。

用红高粱来引出抗日,引出解放人性自由……的手法。

”、“九儿出嫁的场景,颠轿的精彩。

”等等,我是不看重的。

这本来就是书里面有的,是人家莫言的高明之处,张艺谋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所以整部片子,我更侧重于张艺谋的改编上。

小说里莫言是在转述他父亲的事,又以他父亲的所见所想来记述他爷爷和他奶奶的事。

所以小说里的故事很破碎,需要读者自己梳理。

然而张艺谋在影片里却摒弃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虽然也有旁白,但是一上来就是九儿出嫁的画面,让观众们先入为主的就将故事的男女主角拎了出来。

然后通述到底,一气呵成。

在小说里对于出嫁的描写很详细,九儿似乎遇尽了一切出嫁的忌讳事。

但在影片里,张艺谋砍掉了这些情节,单单保留了九儿用脚挑着轿帘看余占鳌、余占鳌把九儿的脚送进轿厢里、颠轿以及遇见假三炮。

凭借这几件事观众心里面也都有谱了,剧情发展也顺理成章了。

红高粱中色彩运用的赏析

红高粱中色彩运用的赏析

1. 红,炽热的情感黄土地,黄沙漫天,轿夫的肤色、衣着都被风沙侵蚀成了土黄色,连太阳也仿佛灰突突的。

此时,一顶大红花轿映入眼帘。

这看似格格不入的大红既预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也反映了轿中人将是一个能改变或试图去改变不幸生活的人。

接下来,由巩俐扮演的女主人公九儿以大红的形象出现。

这时,红盖头、红嫁衣、红轿子成为了影片开篇的一大亮彩,也为影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即九儿与姜文扮演的轿夫在高粱地的“野合”。

影片一开始,导演采用与整个画面形成强烈反差的大红开场,象征着九儿炽热的情感。

至于情感的对象设置,又用一个主观视线模拟镜头给了观众答案。

至于后来,这象征着情感的红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男女主角共处的地方,反映了鲜艳的红色为男女主角带来的炽热的情感。

2. 红,残酷的血腥剥皮、拆骨、大片大片的鲜血,有正在被剥皮的动物的血,有被枪杀的人们的血,有的已经发暗,有的还是鲜血淋淋。

灭绝人性的日本人要求屠夫将反对日本统治的中国人活生生地剥皮!罗汉大哥死了,剥皮!就在屠夫举起刀的那一刻,镜头迅速切换!满身是血的屠夫瘫坐在一滩血泊之中,满眼的惊恐的红!映衬着血色残阳,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惧感之中。

红色的地,红色的人,红色的天,是血染红了一切。

这红,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他们杀人剥皮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的控诉。

红,是血腥,是残酷,更是一个民族、一群人种无法言语的切肤之痛。

3. 红,燃烧的愤怒罗汉大哥惨死,象征仇恨的红覆盖了整个烧酒窑。

人们点起盆火,倒上一碗碗红色的高粱酒。

火,剧烈地燃烧,火焰迅速地跃起,手捧红高粱酒的人们的脸倒映在这火红的酒中。

是的,是愤怒!是的,是复仇!至此,红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

人们的怒火已经点燃,再不可能轻易熄灭。

复仇吧,让愤怒的火花熊熊燃烧。

九儿与妇女前来送酒,前面是身穿红肚兜奔跑的孩子,后面是挂着笑脸、正在谈话的九儿与酒窑妇女(她们的脸也红扑扑的)。

突然,日本人来了。

笔下的红高粱,赏析。

笔下的红高粱,赏析。

《红高粱》赏析——信0905-3班刘崇崇《红高粱》,这是一部用血和激情写成的小说,弥漫着屠杀、血腥,与死亡恸哭,更回荡着对生命的颂歌。

红高粱是挑战传统的见证,是民族生机的征兆。

莫言自己评论这部作品时说:“这部作品恰好表达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共同心态,在长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红高粱》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确实,在高密东北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及流淌着高粱般血液的人们。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者分两章来描述,一章是以生机勃勃的红高粱为题;另一章则是以坚毅刚烈的高粱酒为题。

全文是以两条平行线索来穿插的:一条是写“奶奶与爷爷”的曲折爱情,是对“奶奶”的回忆,那是过去的事;另一条则描述了现在“爷爷与父亲”的情况。

这是一篇线索清晰明了的小说,读后让我觉得这种方式是我们写作时应该借鉴的,也是一篇好文章的关键所在。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则是小说中闪亮的一点。

“爷爷”,他是一个轿夫,但却胆敢为了“奶奶”、为了一段“奸情”去杀人;他本是个农民,却为反抗日寇而成为“余司令”;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杀人犯通奸犯,一个土匪,而他又是个抗日英雄,这样一个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男性的力与美,然而如此这样的一个形象,却集美丑善恶于一身,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真正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以及罪恶”。

他是红高粱的化身,他血液里迸射出来的是生命的活力。

“奶奶”,她本是一个女子,却敢爱敢恨,深明大义,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她大胆刚烈,敢说敢做,正如文中所说“她老人家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她极端反传统,作为一个主宰自己命运的女性,奶奶反叛了传统的价值道德观念。

当她被父母为一头毛驴而许配给麻风病人单扁郎时,她勇敢的选择了与爷爷通奸,以此来惊醒反抗传统的束缚,她勇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寻求所爱;她撑起了高粱酒的生产,成为全乡最富有的人家。

她是红高粱的化身,她血液里散发出来的是生活的勇敢。

[红高粱小说下载]红高粱小说

[红高粱小说下载]红高粱小说

[红高粱小说下载]红高粱小说红高粱小说篇(一):《红高粱》小说赏析导语:《红高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

《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却都是正义和邪恶的化身。

莫言的小说,表现了富于感性化的风格。

他的写作,对当代小说过分的观念结构所形成的文体模式,是一次冲击。

他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

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跃、流动、联想,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而创造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这种强烈的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与对于带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向往有关。

不过,有的小说也会由于对感觉过分倚重,表现出控制不够、刻意追求暧昧意象的倾向。

一、生命的颂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文学的对象视为生命意志的理念。

《红高粱》就是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奶奶”年轻美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拨动,好似风中招红高粱小说篇(二):莫言作品中红高粱文学意象莫言以审美的态度,用文学作品演绎了高密东北乡那片生机勃勃、充满野性的红高粱,红高粱自此成为莫言文学诗意的栖居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人类的生存必须从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的情感;要接受大地的恩典,保护大地处处固有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生存的诗意所在。

而文学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是自由的精神家园,亦成为历代人们诗意的栖居地。

红高粱,一个突破传统、火辣热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学意象,在山东高密东北乡和高密人一起诗意地安居。

莫言,一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回到大地、回到童年、回到心灵,以审美的态度,用文学作品演绎了高密东北乡那片生机勃勃、充满野性的红高粱,红高粱自此成为莫言文学诗意的栖居地。

《红高粱》作品鉴赏

《红高粱》作品鉴赏

《红高粱》作品鉴赏《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强烈生命意识是小说的精神主体: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

生命意识使那个陈旧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高粱,就是强烈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

小说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小说中,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

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英勇悲壮的英雄,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

在小说中,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曲调“高粱红了”······在各个场景的描写中,人与高粱获得了同一种品格。

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用冷静乃至审慎的态度来描绘生命的痛苦与毁灭——如刘罗汉被割下耳朵和生殖器、被活活剥了皮,戴凤莲让余占鳌和冷支队长喝下掺了罗汉大爷鲜血的酒,队员们惨烈的死亡等。

因为人只有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之中或者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红高粱》小说死亡的描绘一方面强化了生命意识,同时也使小说呈现出新奇、残酷的美。

小说对于强悍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有时甚至超越了一般的伦理评价。

余占鳖与戴凤莲野合,为了占有戴凤莲把单家父子杀死,以中国传统的伦理尺度来评价是不道德的,但作品作了肯定性描写。

红高粱电影赏析

红高粱电影赏析

王雪晴财税2班 222平凡人物的闪光点——《红高粱》电影赏析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电影时间比较靠前,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里面塑造了一群很平凡的人物,但是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血性,原始的生命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下面是对一些主要形象的赏析。

《红高粱》这部影片,在其独特又显神秘的红色影调中,歌颂了人性的生命力。

影片中“我奶奶”是一个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但除了这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外,影片中还有几个男性人物形象,也是极具特色,有被传统思想禁锢的老一辈,有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酿酒伙计们,有在民族危机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他们个个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而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出来的。

影片中,“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

虽然不免有些鲁莽、野性、粗犷,但他却真诚、朴实、豪爽直率,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个男子汉的典型形象。

从外貌形象上看,光头,光膀子,黝黑的肤色,强壮的身躯,再加上粗矿的声音,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阳刚的汉子。

在抬轿送“我奶奶”去李家途中,摄影师分别用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来拍摄“我爷爷”抬轿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作为乡村轿夫的“我爷爷”的粗鲁和豪放。

遇到土匪时,他挺身而出,冷静地扑打土匪,救下“我奶奶”。

期间,摄影师对“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脸部表情,分别进行了特写,后面,“我爷爷”又冲动地去轿子里摸“我奶奶”的脚。

这一系列的镜头将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好地表现出来。

三天后,“我奶奶”回娘家,他更是鲁莽野性地半路截下“我奶奶”,抱起她走进高粱地里,在高粱地里,他鲁莽地将一片高粱踏平,导演对这段也是重点地强调了一番,一系列近景的拍摄他的动作,将其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接着,配合着激昂的背景音乐,表现了“我爷爷”他冲动地和“我奶奶”偷欢。

然后,用其粗矿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送“我奶奶”回去。

从歌词中,也透露出“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真诚朴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与创作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五岁时在家乡上小学,1966年11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庭成分是富农又因得罪了一个农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只能回家务农。

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历经波折加入解放军。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其成名作为《红高粱家族》,以内容新颖奇妙,风格大胆泼辣,叙事独到丰满,感情激烈昂扬震动文坛;1997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中国有史以来奖金额最高的“大家文学奖”;随后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却惹来不少争议。

有《莫言文集》五卷。

莫言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受到好评。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这些小说,主要以对小说中的故乡高密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的骁勇血性的那种理想状态的寻找。

显然,他也要如福克纳那样,不断叙述他所建造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这些图景,来源于他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以及他的丰沛的感觉和想像。

他把笔伸向“历史”,在这片充满野性活力的生活场景上,叙述先人在过去年代的生活,他们(“我爷爷”“我奶奶”)生命的奔放热烈和无所拘束的传奇性经历。

另一些小说,写当代的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生存状态,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

如《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枯河》。

这两部分作品似乎构成一种对比,而暗含着对生活于其中的后代的怯懦、孱弱的批判。

莫言的小说,表现了富于感性化的风格。

他的写作,对当代小说过分的观念结构所形成的文体模式,是一次冲击。

他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

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跃、流动、联想,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而创造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这种强烈的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与对于带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向往有关。

不过,有的小说也会由于对感觉过分倚重,表现出控制不够、刻意追求暧昧意象的倾向。

二、生命的颂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文学的对象视为生命意志的理念。

《红高粱》就是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奶奶”年轻美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拨动,好似风中招飐的杨柳”。

洋溢着生命活力,甚至有些放纵与风流。

她16岁出嫁,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渴望躺在一个伟岸的男子怀抱里缓解消除孤寂”,谁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单扁郎,因为单家富甲一方,生命刚刚结出花蕾,就面临凋零。

这时“爷爷”出场了,“奶奶”的美丽“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他劫走了三日后回娘家的“奶奶”,俩人以原始炽烈的生命热情,在红高粱地里翻云覆雨,共享生命的欢乐与灿烂,共播生命的种子。

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赤裸的生命在疯狂,甚至可以说是放纵本能与情欲。

“爷爷”杀了单家父子,终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从此“奶奶”像鲜花一样饱满地开放了。

日本人来了,他们的生命又和抗战联系在一起。

管家刘罗汉大爷为保护“奶奶”和她家的财产被日本人剥皮杀害,“奶奶”端出纪念刘罗汉大爷的血酒,让已经成为民间武装(或曰土匪)司令的“爷爷”(余司令)喝下,去打日本人。

战争是悲壮然而热烈的,“爷爷”带着儿子豆官(“我父亲”),扛着土炮,在日本兵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厮杀。

“奶奶”最终牺牲在战场上,临终前她仰望天空,为自己这样激情地走过一生而感谢上苍。

在小说中“奶奶”“爷爷”完全不似以往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去战斗去献身,而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去生活、恋爱、繁殖、杀人、越货、抗日、牺牲。

他们为解放生命而活,又为生命解放而死,无“是”无“非”(在抗日这一民族大义上不含糊),敢做敢为,他们可以说是生命意识层面上的“英雄”。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前献词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他是为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吧!莫言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与反叛,对封建伦理观念深刻的剖析,也有对由于社会环境改变而导致的人性缺失和种族退化的感叹,对城市文明的批判……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者受美国南方派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故乡,着力营造“高密东北乡”这个艺术世界。

他从主观体验出发,用自己的想像激活历史,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

在《红高粱家族》《老枪》《秋水》等作品中,作者有意塑造了“我”爷爷奶奶这一辈人物,刻画了余占鳌、戴凤莲、罗汉大爷等形象。

这些人物是高密东北乡日月孕育的精华;男的剽悍勇猛,女的风流俊俏;他们嗜杀成性又视死如归,杀人越货又精忠报国;他们是自然生命的化身,体现了一种强悍的生命本能。

他们敢恨敢爱,敢于直面生死荣辱;爱起来在高粱地里狂热野合,受到压抑时则啸聚山林,扯旗造反。

这是一群朴野人性的代表,在他们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叛中,人类的生命原欲得到了最为酣畅淋漓的宣泄与抒发。

小说中,祖父母辈人物和他们充满生机的生活,构成了最有光彩的一部分,而父母一辈和“我”的同代人则显得麻木萎缩,他们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脊梁,生活之火几乎熄灭;他们善良勤劳又愚昧胆小,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能在庸碌的生活中苟且度日。

作者在几代人的对比中,鲜明地表现了对生命之力的崇敬、赞美和对种族退化的深深忧虑。

三、民间的战争视角《红高粱》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它以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

在小说中,重点描写的不是带有革命理想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在民间的普通大众:农民、工匠、土匪、地方武装,也有共产党人(其中的任副官可以说具有某种正统的英雄意味)。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或痛快淋漓快意恩仇,或苟且猥琐蝼蚁偷生,突然来了日本鬼子,于是不由自主地卷入抗战的时代洪流中,英勇着、战斗着、献身着,呈现一种原生态的悲壮和豪迈。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

对于抗战故事的描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红高粱》与以往革命历史战争小说的不同就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后者由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串起。

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里野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地成为她的情人。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条故事线索中,始终被突显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它包容了对性爱与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其根本。

这显然逾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对民间世界给予一种直接的观照与自由的表达。

前一条抗日的故事线索,从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命令残酷剥皮而死开始,到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边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于是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

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

概括地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但其中所突现出来的主要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与性爱内容。

与此相关的是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二元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比如把作为“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

20世纪50—70年代现代历史小说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草莽人物,但必须要在他身边再树立一个负载政治道德标准的正统英雄人物,以此传达意识形态所规定的思想内容。

但在《红高粱》中,余占鳌是惟一被突出的主要英雄,他的草莽缺点和英雄气概都未经任何政治标准加以评判或校正,而是以其性格的真实还原出了民间的本色。

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的刻画中。

比如“我奶奶”具有的那种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的女性的美,罗汉大爷的忠诚、坚韧、不屈不挠的农民秉性以及“我父亲”小豆官的莽撞冲动的脾气,都有一种民间的放纵和生气充盈其中。

由于叙述者把这些人物都作为自己的家族长辈来写,就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以前革命历史故事中少有的任性与平易之感。

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亲合方面,都非常鲜明地表达出了一种真正向民间价值尺度认同的倾向。

正是建立在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状态的价值取向上,作者描写“我爷爷”的杀人越货,写“我爷爷”和“我奶奶”的野地欢爱,以及其他人物种种粗野不驯的个性与行为,才能那样自然地创造出一种强劲与质朴的美。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家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某种寄托。

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作家把民间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

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

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的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的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进步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

这里显然引入了一种与政治意识形态及知识分子传统都全然无关的历史评判尺度:站在民间的立场上来看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境况,便暴露出某种生气流散与自由状态受到限制的趋向。

而在《红高粱》中,这种遗憾与感慨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曾经存在过的民间自在状态的理想化与赞美,从而使其呈现出了更为灿烂夺目的迷人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