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货币[社科院研究生院2007研]
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
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3.价格
答:价格通常指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4.价值尺度
答: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职能。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
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所以能够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5.流通手段
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
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的交换采用直接的物物交换形式。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方式发生了变化,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先把商品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去换取所需商品,商品的交换分离成卖、买两个阶段,货币在商品卖与买之间充当了交易媒介。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磨损,从而使它代表的一定金属重量额面价值名称与实际包含的金属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货币。
但是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用贱金属铸造的辅币。
既然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有可能用没有价值的铸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于是就出现了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它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6.贮藏手段
答: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7.支付手段[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
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
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
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8.世界货币
答: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这是马克思指出的货币的第五种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1)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等。
马克思认为,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不能采取国内流通的铸币和纸币形态。
因为后者一越出国界,就丧失了其法定意义。
9.外汇
答:外汇是一国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期和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
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的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适应各种目的的国际支付或清偿所需要的国际性货币的兑换行为。
静态的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是指静态的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汇是指:(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化;(5)其他外汇资产。
影响外汇变动的因素和外汇的经济影响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10.汇率
答: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间的兑换比率或外汇的买卖价格,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有直接标价和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是指用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即把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作为固定单位折合本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汇率。
这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间接标价法是指用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即把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作为固定单位折合外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汇率。
这种方法只有英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经济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一国物价水平;国际间利率的差距;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外汇储备状况;财政状况等等。
11.货币层次
答:随着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货币范围不断扩展,出现了M0、M1、M2、M3、M4……边界不同的货币层次。
按照货币的流动性,货币层次可分为:
M0=现金(纸币和硬币)
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3=M 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4=M 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12.货币乘数
答: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 R D r =和d e R D r r =+。
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c
e d r r r k ++=1,其中c r 为现金-存款比率。
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
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u M C D =+,同时,引入基础货币H (银行准
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e d c c e d u u e d u u r r r r D
R D R D C D C R R C D C H M +++=+++=+++=11
13.货币流通
答: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动。
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14.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
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中才会出现,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量中的货币量。
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主要指价格与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15.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
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
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月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
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二、问答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具体过程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1)货币流通量的决定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
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2)纸币流通量的决定
纸币流通量要由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来决定。
这也被称作纸币流通规律。
这是因为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
生通货膨胀的情况。
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需要的纸币流通量是:
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汇率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汇率,最根本的因素为经济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会产生直接影响。
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浮。
(2)一国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
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致汇价下浮。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
利率差距将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
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会趋于上浮;反之,若一国发生资本外流,该国货币汇率会出现下浮。
(4)货币政策。
一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降低利率,会引起国内的短期资本外流。
相反,提高利率,将促其汇率上浮。
(5)外汇储备。
一国外汇储备少,则表明外币需求增加,外币相对增值,一国的汇率将上浮。
反之,一国的汇率将下浮。
(6)财政状况。
财政状况常常是预测汇率变动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就会自动下浮;反之,汇率将自动上浮。
4.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答:(1)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M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
M1的流动性低于M0。
通常把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或称为交易货币,即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
通常把M2、M3、M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
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变现过程)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2)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选择流动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控制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同时,中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构做出相应的反应。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