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灾害_满分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特征2.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常见类型:地震、风暴、洪水、干旱、火灾等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地震1.地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3.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4.探测、预测和防范地震的方法和技术5.地震对灾区的影响和重建工作三、风暴1.风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风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飓风、台风、龙卷风等3.风暴的破坏和影响:房屋受损、农作物被毁、交通中断等4.风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风暴对人类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四、洪水1.洪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降雨和地形条件2.洪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江河洪水、山洪暴雨等3.洪水的破坏和影响:农田被淹、城市内涝、流域生态破坏等4.洪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洪水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五、干旱1.干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干旱的分类和判定标准: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等3.干旱的破坏和影响: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4.干旱的预测和监测方法5.干旱对农业、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六、火灾1.火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火源和可燃物2.火灾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森林火灾、住宅火灾等3.火灾的破坏和影响:房屋烧毁、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4.预防火灾和灭火的方法和技术5.火灾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七、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和救援工作1.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2.自然灾害的减灾和防灾工作3.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4.国际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5.心理危机干预和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八、自然灾害的意义和启示1.自然灾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自然灾害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启示3.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4.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5.社会安全和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自然灾害概述新人教版选修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自然灾害概述新人教版选修

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选修5:自然灾害概述一、主要内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二)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见重、难点解析)(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许多自然灾害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二、重、难点内容讲解(一)自然灾害分类自然灾害的类型分类依据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成因和特点陆地灾害、海洋灾害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自然灾害波及范围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滨海灾害陆地地形类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出现时间的先后和灾因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未来灾害自然灾害出现时期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度) (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比较:类型圈层概念种类危害分布气象灾害大气圈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还有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等干旱使农作物、林木枯死,严重的使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社会动荡;洪涝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生产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强热带气旋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设施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区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发地区;洪涝多发生在亚、欧、美洲沿海低平、降水变化大的地区;热带气旋严重的三个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地质灾害岩石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引起火灾、海啸等,滑坡主大陆地震主要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圈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地面塌陷、地裂缝等要造成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的破坏和河道阻塞,而泥石流还对城镇、矿山、乡村造成毁灭性冲淤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海洋灾害水圈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风暴潮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淹没沿海城镇、村庄、耕地,造成人员伤亡。

【地理】自然灾害知识提纲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理】自然灾害知识提纲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自然灾害知识提纲[文档副标题]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洪涝灾害1.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由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影响: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3)类型:按照孕育灾害的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划分为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2.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影响因素主要分布区气候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直接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会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间接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集中程度高,年际变化大,地势低平(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周围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我国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山区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2.分布(1)世界分布:频繁发生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最严重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危害 表现影响种植业 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影响畜牧业 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 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诱发其他灾害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华北地区容易发生春旱的原因 (1)自然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且春季降水少(2)人为原因:【1】春播季节,农业需水量大 【2】城市,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3】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为什么西部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北干旱区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台风灾害1.台风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高考复习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复习提纲

高考复习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知识提纲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

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

1)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干旱、寒潮、低温冷冻、沙尘暴、冻雨;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塌陷;3)水文灾害:风暴潮、海水入侵;4)生物灾害:蝗灾。

二.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成因:(气象条件)强降雨,降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滑坡、泥石流、冰凌等)堵塞河道;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流域汇水速度快;入海河道少,泄洪速度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

3.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修筑堤坝,加固堤防,防止洪水满溢;裁弯取直,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入海河道;(上游)修建水库和蓄水工程;退耕还湖;2)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警;案例1:长江中下游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3)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特别是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水量大;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案例2:淮河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①扇形水系,支流众多、汇水速度快、水位上涨快;②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③河道弯曲狭窄;④湖泊淤积,蓄洪能力差;⑤流域内暴雨频繁、水量丰富。

⑥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围垦);⑦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三.台风1.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台风形成条件有三个。

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而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7章自然灾害第2讲地质灾害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7章自然灾害第2讲地质灾害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 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 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 致;⑥突发性
(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
灾害 防御措施
滑坡 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向滑坡两侧逃离
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
(1)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 由于泥石流爆发前( ) 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 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 C.沟口内空间较大 D.土壤含水量较低
(2)PQ切面堆积物为( )
命题解读 调用知识
以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命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泥石流冲出沟口数量的多少与 降水量 、沟内碎屑物的多 少、河道弯曲程度、沟内空间大小、沟的坡度等有关;泥石流 在沟口处堆积的形状主要受堆积量的影响
解析 第1题,飞鹅山Ⅲ号滑坡体表层的残坡积层、强风化带遇水易崩解,坡 面岩土软化,导致岩体重力增加,诱发滑坡,故其最主要原因是坡体存在强 风化带,B正确;降雨量多少、裂隙发育、坡体地形异常陡峻,会对两个滑坡 体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第2题,飞鹅山滑坡的治理措 施,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护坡,坡体分级设置截水排水沟,加强排水,减 少地表水下渗,人工削减坡体重量,加固坡下支挡,坡面采用植草绿化以护 坡,保持水土,B、C、D不符合题意;坡体上部建设锚杆抗滑桩会增加山体 重量,治理滑坡效果不佳,A符合题意。
信息: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 解读: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暴发前,沟口 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 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 多 ,因而
信息 11.50、11.91、11.02平方米 冲出量较少
解读
信息:沟口西岸为侵蚀岸,东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①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有受到损失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的大小取决于什么?①孕灾环境;②至灾因子;③受灾体三者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①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③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④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危害程度相同时:经济水平高、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经济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低)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主要的自然灾害①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干旱、寒潮;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③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④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2、热带气旋的发源地、时间、灾害及主要影响地区。

①发源于热带或副热带的洋面上(一般水温26°以上)②一般在夏秋季节登陆(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叫台风)③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

④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

具体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沿海。

3、干旱形成原因及分布①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4、寒潮成因、分布、时间及影响①成因:冷锋快速移动(24小时降温幅度大于12°C;最低气温小于5°C)②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③时间:冬半年(深秋——初春/9月——次年5月)④影响:大风、雨雪、霜冻等。

5、地震的震级、烈度、世界主要地震带①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②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③二者关系:震级越高,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有关)④世界两大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6、什么是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是什么?①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复习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复习自然灾害

高考总复习自然灾害概述学习目标: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中国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学习内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定义2、形成条件二、自然灾害的成因系统三、自然灾害的分类1、地震、地质灾害2、气象与洪涝灾害3、海洋(水文)灾害4、生物(农林)灾害四、自然灾害的特点1、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3、发生种类、频率具有区域性4、连锁发生-关联性-灾害链五、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六、自然灾害的分布1、世界主要灾害自然带(1)环太平洋灾害带(2)北纬(20-50度)环球灾害带2、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1)种类差异(2)灾情差异(3)中国主要灾害分区典型例题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学习目标: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学习内容: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2、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3、成因4、分布(1)世界地震带的分布(2)中国地震带的分布5、地震的危害6、防灾减灾(二)泥石流1、定义2、成因3、防避措施(三)滑坡1、定义2、成因3、防灾减灾洪涝灾害1、定义2、特点及主要的描述参量3、成因【探究活动】分析长江中下游多发洪水的成因4、分布(1)世界(2)中国5、防灾减灾措施典型例题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
发展节水农业;发展滴管、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其他: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人工增雨;海水淡化
2010年小麦播种后到现在,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 小麦生产第二大省——山东省已出现持续120多天的 大旱,全省有3000多万亩小麦受旱,占山东省小麦播 种面积的55%以上,部分地区出现了60年一遇的严重 干旱,小麦重旱面积已超过540多万亩。由于未来一 段时期华北还将持续干旱,面临着继2009年之后的又 一场冬春连旱的大旱。
我国时间上:每年5-10月、7-9月最多; 空间上:东南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 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 力”?
2、赤道附近洋面能否形成台风或飓风?为 什么? 3、为什么温带、亚寒带海区不能形成台风?
4.分别画出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台风示意图。
5.台风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 处附近,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 2、岩石:地震频发,山体中裂隙发育,岩石破 碎,地表多松散的堆积物。 (物质条件) 3、地形: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地
形条件)
4、气候: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动力条件)。 人为原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工程 建设
讨论
为什么我国水旱灾害频发?
总结: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 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 对比分析: • 1.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 哪些措施? • 2.2010年山东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旱,针对 山东半岛的旱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 解旱情? • 3.华北地区缺水严重,为保证华北地区的供 水安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5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环境 新人教版选修5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自然灾害与环境新人教版选修5一、主要内容(一)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加剧破坏,使得自然灾害强度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复杂而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其危害范围最广。

虽然地震没有旱涝那样频繁,但危害程度并不亚于前者。

二、重、难点内容讲解(一)亚洲和非洲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的原因分析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与两个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也有一定关系。

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一,围绕亚洲大陆的海域复杂多样。

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洋,北为北冰洋,海疆发达,多边缘海。

北冰洋的边缘海,每年大部分时间冰封。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风必经之地,南亚、东南亚雨季降水量的多寡与西南季风的盛衰有密切的联系。

太平洋沿岸,在构造上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界线上。

海底地形崎岖,亚洲大陆东侧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岛、海底山脉和深海沟带,且多火山地震。

太平洋海域是季风气候主宰因素之一。

第二,亚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

亚洲地形十分复杂,在各大洲中不仅地势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异变化明显。

气候类型也十分复杂,不仅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而且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多样。

亚洲不仅长河众多,而且内陆流域面积广大,同时河流、湖泊的类型俱全。

第三,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复杂性。

亚洲既有东西延伸的经向自然带,也有南北更替比较明显的纬向自然带。

此外亚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垂直自然带结构。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知识点)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知识点)

自然灾害一、台风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2、分布:①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②其他海域:这些地方习惯上把台风叫飓风。

3、形成过程:.①广阔的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海水蒸发旺盛,湿热的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

②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四周的空气辐合旋转靠近台风中心,湿热空气从高层辐散流走。

如此循环,导致台风的形成。

成因总结:①有广阔的暖洋面(26℃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③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5、影响:有利:带来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不利:①强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牧场;②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淹没房屋农田,破坏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损毁水利工程,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③风暴潮: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还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

6、防御措施:①加强台风的监测、顶报。

(用卫星监测)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如红树林),建设防护提。

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二、寒潮1、概念: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天气特征: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3、影响不利:①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造受冻害(尤以秋末、春初危害最大);②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③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有利:①带来大量的降水,缓解早情,降雪还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②增加土壤水分③减少病虫害④带来风力资源⑤净化空气4、防御措施:①加强寒潮监测、预报。

②做好农作物、牲畜的防寒工作(如熏烟或浇水、储备饲料)③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三、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复习提纲(详细、全面)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复习提纲(详细、全面)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变异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题目问某地的某种自然灾害严重(损失大)的原因,一般要回答两个方面, ①该灾害本身强度大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②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抗灾救灾的能力影响灾害损失的大小同样的灾害强度,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损失程度较低;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抗灾救灾的基础雄厚,抗灾救灾能力强,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可能较轻;相反,经济落后地区,抗灾救灾能力弱,灾情可能较重。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主要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3、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 、 、 、 、 、 、 、 、 、 等;(2)地质灾害主要有: 、 、 、 、 、 等 (3)海洋灾害除了 之外,还有 、 、 、 等(4)生物灾害包括农林牧生物灾害(主要有 、 、 、 等),和 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4、熟记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防灾减灾的措施:5、防灾减灾的一般措施:(1)非工程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2)工程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固堤坝,护坡工程、稳固山体,等。

(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五、我国部分区域自然灾害成因举例分析1、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①春季锋面雨带还在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量大。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1500字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多种形式。

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高考地理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下面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1. 地震:地震是指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震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坏、基础设施破坏等。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及断裂带有关。

2.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线引起的涝灾。

洪水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农田淹没、城市内涝等。

洪水的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下垫面等因素有关。

3. 干旱: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偏少,导致地表水资源不足的气候现象。

干旱灾害的影响包括农田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表蒸发等因素有关。

4.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具有强风和暴雨的天气系统。

台风灾害的影响包括狂风肆虐、暴雨引发洪水等。

台风的发生与地球自转、热带海洋的海温等因素有关。

5. 海啸:海啸是指地震、海底滑坡等原因造成海洋中的大规模海浪,可引发沿海地区的灾害。

海啸灾害的影响包括海水侵蚀、房屋被摧毁等。

海啸的发生与海底地震、大规模海底滑坡等因素有关。

6.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旋风暴,具有旋转的狂风、破坏性强。

龙卷风灾害的影响包括房屋被摧毁、树木被拔起等。

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热带气旋的形成有关。

在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时,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防御措施。

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灾害事件,了解其影响和教训。

此外,还应掌握一些灾害监测、预警和救援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监测、洪水预警和救援组织等。

以上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预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专题6-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解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防灾与减灾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知识体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发生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大气圈——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岩石圈——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圈——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圈——生物灾害——虫害、草害、森林火灾(1)主要气象灾害的归纳比较热带气旋:成因: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分布: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近海内地也受影响危害: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交通中断;造成人员伤亡防御:加强监测和预报;营造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干旱: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分布: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危害:农作物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防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用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旱作农业暴雨洪涝:成因:锋面、气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在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危害:降水强度大,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易产生洪涝灾害防御: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施防洪保险等寒潮: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冬半年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除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等危害;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防御:加强预报,做好防寒准备(2)主要地质灾害的归纳比较地震:概念: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讲白了除了北冰洋没有)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一年四季均有,尤以7-11月最频繁。

台风由外围大风区(风最大)、漩涡风雨区(雨最大)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章自然灾害第1讲气象灾害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章自然灾害第1讲气象灾害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能力形成点 常见气象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影响
[整合构建]
1.常见气象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 广阔的暖洋面(热
热带 气候
海地区、中国东南 带、副热带);充足 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 沿海、日本和东南 的水汽;上冷下热 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 亚、加勒比海和美 的不稳定的大气结 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
4.台风带来的危害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
狂风 暴雨 风暴潮
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5.我国的台风灾害 (1)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2)多发季节:夏秋季节。
[知识巩固]
台风是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 力在12级以上。据此完成第1~2题。 1.与洪涝灾害相比,台风的特点有( ) ①破坏性大 ②季节性强 ③可以缓解旱情 ④复合型特征明显
知识点1 洪涝灾害
[知识筛查]
1.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 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区 (1)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 海洋性气候区等。 (2)从地形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暴雨 及热带气旋影 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 命财产安全。山区暴雨可能
响的沿海地区 程
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
类型
寒潮
沙 尘 暴
分布
深秋到初春季 节的北半球中 高纬度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复习纲要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二、常见的自然灾害1.旱灾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思考: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

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

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2.洪水灾害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暴雨洪水的成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降雨持续时间长或暴雨集中分布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兴修水库;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洪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思考: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3.寒潮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影响:带来低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但是寒潮也可能带来一些益处,如冻死害虫;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等4.地震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看图)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5.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多发生在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地丘陵区思考: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①该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③夏季降水充足,多暴雨;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④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⑤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6.风暴潮中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发生在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

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原因:风力大小、风向、海域轮廓、天体引力、海岸防护等7.台风灾害形成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以上)、大气层上冷下热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应对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8.沙尘暴思考: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①雨季未到,地表干燥,土壤疏松;②春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③滥垦滥伐森林、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思考:华北地区如何预防沙尘暴?①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②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开发;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⑤控制人口数量9.蝗灾我国蝗灾重灾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适合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诱捕捕杀、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三、防灾与减灾1.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技术遥感(RS):获取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地理信息技术(GIS):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2.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在灾害前采取的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如加固堤坝、山体、植树造林等二是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三是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如加固房屋,增强其抗震性非工程性措施:即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3.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主要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资。

灾中应急: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保护财产。

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可使救灾工作高速高效灾后恢复:一是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二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发生的能力4.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发生地震时:互救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生后救人;仔细倾听被困人员发出的声响;不乱挖,防止意外伤亡自救方法---如果在10几秒内不能够迅速跑出室内,则要选择就地躲避的方法,如墙角、桌下、跨度小的房间;地震时跳楼不是上策;当被埋在废墟时,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想尽各种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发生台风时: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并且不要靠近窗户;在野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要尽快靠岸发生滑坡、泥石流时: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思考: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应采取哪些措施?①加强对地震的研究,提高监测预报的水平;②采取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③建立防灾、救灾预案;④实行防灾演习;⑤建立地震灾害保险自然灾害复习纲要1.判别自然灾害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2.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等。

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4.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5.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6.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7.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南北地震带:位于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8.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9.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

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10.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和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两条分界线之间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区。

11.滑坡泥石流灾害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12.滑坡泥石流的预防: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工程措施(锚固山体)和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结合13.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4.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15.洪水灾害的三种成因类型: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16.我国的雨涝成灾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我国洪涝多发区恰是我国农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城市密集、交通便捷、工业发达的地区,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会增加洪灾的风险性:17防治洪涝的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还林、还草,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