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启 示 四 :热 爱学 生 ,敬 业 爱 岗
热爱学生 、敬业爱 岗,是教师 的职业道德要 求 ,是教师从 事教育 工作的思想前提 ,是教育好学生 的情感 基础的 内在动力 。孔子 从教近 五十年 ,一生遇过各种 波折和 困境 ,即使是 在乱兵包 围、断食 七 日等 危急情况 下 ,他仍照常讲 学 , “ 讲诵 弦歌不衰 。 (《 ” 史记 ・ 孔子世 家》)在孔子 的私学里 ,充满了尊师爱生 的空气 ,他关心学 生的学业 、 生活和健康 ,与学生有着深厚 的情谊 ,对学生 “ 私无 隐” 鼓励学生 无 “ 当仁不让于师” 《 。( 论语 ・ 卫灵公》 )正是孔子有着对 学生 、 对教育 事业 的挚深的热爱 ,才会对学 生施 以巧妙的 因材施教 。子路的成长就 是最好 的例子 。子路 出身 “ 野人 ”,初见 L 时 ,对 孔子 很不 礼敬 , 子 曾 “ 陵暴孔子”;成为孔 子的弟子后 ,对一些事情 的看法也往 往跟 L 子有分歧 ,曾当面批评孔子未免太迂腐了 。但是 ,在孔子 长期 的教育 熏陶下 ,终于变成孔子的信徒。 教育教学 中,有些教师 的师生关系很 僵 ,经常 出现 学生 “ 牛” 顶

为如此 ,颜 回曾称赞老师的教导 :“ 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 仰 忽焉在后。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 以文 ,约我以礼 ,欲 罢不能 ,既 竭吾才。(《 论语 ・ 子罕》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 研 、“ 欲罢 不能” 的情 状 ,是对启发诱 导教育 的最好写照 ,也说 明了孔 子的启发诱导水 平很
学 生 ,他对 学 生 的心 理 、个 性 的 观 察 很 细 致 。 他 在 教 育 中注 意 到 学 生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提 高教育成效 ,不仅要 充分发挥 教 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要充分 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孔子 在 因材施教 中很重视启 发诱导 学生 ,认为 掌握知 识 、形成道 德观念 , 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他说过一段至理名 言:“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 论语 ・ 而》 述 )也就 是说 ,教 师不应在学生没有 “ 愤”、 “ ” 的急切求 知的心 理状态 下 悱 进行教学 。根据 《 论语》上 的记录 ,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 生的 学 习 主 动性 , 引发 学 生 的 “ ”、“ ” 心 理 ,并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思 考 , 愤 悱 步步地 引出问题的结论 。孔 子说 过 : “ 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 吾 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论语 ・子罕》 正因 )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

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

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正课”分数,高分择优。

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

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1、以兴趣为导向,分层次施教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于后世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孔子教学原则和方法”为题,探讨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他在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力和优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

他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是教育的核心,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学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启发式教学”。

孔子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出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孔子还非常注重实践教学。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因此,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的知识。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应该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他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发展方向,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孔子认为,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

孔子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同时,孔子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关系。

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包括因材施教、培养品德、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个体发展和重视师生关系等,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

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

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

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

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

二是示范。

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

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

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范洁梅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教育理论基》必背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必背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蹬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苏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理论就是“因材施教”。

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并且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意味着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实施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而教育的目标就是发现和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有以下几个基础:首先,孔子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的智力、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育者不能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而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其次,孔子强调教育应以德育为主。

他认为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孔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不仅仅关注他们的知识水平。

第三,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教师给学生知识,也是学生给教师启发和教导。

因此,教育者应不断学习和进取,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四,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不将他们一概而论。

其次,它强调教育应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它提醒教育者要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学习和进取。

最后,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是我们进行教育实践的重要参考。

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创新能力,才能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论坛幸福生活指南14幸福生活指南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晓春吉林省农安县烧锅镇中心小学 130217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作,是孔子及其弟子重要言行的记录,其中包含了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 “德育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点很实用,可以说对现代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当今现代教育仍然有很深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正本清源,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脉络,经过辩证分析,去粗取精,从中发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思想引言《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

《论语》中保留着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所以对论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

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 有教无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普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孔子教育思想简述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孔子教育思想简述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孔⼦教育思想简述 孔⼦是我国古代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是中国儒家⽂化的象征。

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是世界公认的古代⼤教育家。

孔⼦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个将毕⽣精⼒贡献给教育事业的⼈。

他创办私学,传说⼀⽣培养了三千多名学⽣,其中“受业⾝通六艺者七⼗有七⼈”,也有说七⼗⼆⼈。

即所谓“三千徒弟⼦,七⼗⼆贤⼈”。

他倡导有教⽆类,因材施教,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了深远的影响。

详情请看—— 孔⼦认为教育的⼀个根本原则是启发诱导。

他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充分调动、激发学⽣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现困难,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学⽣进⼊积极的思维状态后,教师要适时指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如学⽣未进⼊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因为⾯⾯俱到的单⽅传授,会养成学⽣的依赖性,阻碍其独⽴思考能⼒和思维的发展。

孔⼦特别强调启发学⽣运⽤逻辑推理的艺术,善于运⽤学⽣熟悉的、浅近的事例或道理推阐出深刻的思想,让学⽣能够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

孔⼦与弟⼦讲授《诗经》时切⼊仁礼道德的讨论,常有意外收获,即是最好的例证。

与此密切相关,孔⼦⼜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教学注重学⽣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德⾏、才智、个性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进⾏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宏观把握上,他按照学⽣的爱好和特长分科教育,定向培养,这就使其弟⼦同样⾝通六艺,却是各有所长。

就具体教学过程⽽⾔,孔⼦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到学⽣的实际⽔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学⽣发挥各⾃的才能。

在具体的学习⽅法⽅⾯,孔⼦⼒倡学思并重、学⾏并重。

他提出,“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为政》),主张把感性的读书与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

他主张把“⾏”作为求知的⽬的、验知的标准,认为考察、认识⼀个⼈要“听其⾔⽽观其⾏”,所学知识应⽤于实际,否则就是⽆⽤的。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学方法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注重言传身教。

他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身教。

他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他常常说“吾未见好德如好学者”,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其次,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说“教无类”,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最后,孔子注重实践教学。

他主张实践教学,认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践,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他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言传身教、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和实践教学等方面。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启示我们充分发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一味灌输,而忽略学生的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教育重点中的重点,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的吸取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准,由己及人,推广教育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做贡献。

孔子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3篇)

孔子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孔子的教育理念1. 仁爱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使受教育者具备仁爱之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强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

2. 德智并重孔子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道德教育,还要注重知识教育。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德智并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孔子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又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3. 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他主张“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4. 师道尊严孔子强调师道尊严,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孔子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孔子善于运用讲授法,通过系统地讲解经典文献,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究。

2. 启发式教学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他常常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 实践教学孔子提倡实践教学,认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

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4. 互动教学孔子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他认为,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1. 子路问仁孔子弟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仁爱的重视。

在教学中,孔子通过讲解仁爱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孔子教育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对他关爱有加。

在教育颜回的过程中,孔子注重培养他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因材施教” 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中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材施教” 思想的阐释“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

而因材施教的概念和对其理论的解释是后儒们完成的。

第一个讲“因材施教”的是北宋人程颐。

他在《二程集》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南宋人朱熹作《四书集注》进一步阐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

《论语·先进》提到孔子教学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对此,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孟子·尽心上》说:“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对此,朱熹注曰:“财,与材同。

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材,如孔子之于由、赐。

”《孟子·尽心上》还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朱熹对此注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启示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当前语文教学的活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学生是被动活动,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接受式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内在观念活动。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更不能脱颖而出。

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孔子的教学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孔子重视个性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学方案,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他的学生中,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勤奋,有的懒惰,因此他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孔子常常通过讲故事、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孔子强调实践教学。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他倡导学以致用,提倡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来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孔子说:“知者不如行者”,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注重德育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德为先,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

他说:“教无常师,学无固师”,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个性化教育、启发式教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风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愿我们在学习孔子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1.教育方法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

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改过迁善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孔子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具体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育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他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所追求的出仕成人教育目标,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所践行的以身说教、为人师表的教育主体观,所运用的学思并重、知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既是基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基于当时社会秩序重建、道德伦理重塑的需要,也是基于对潜心向学的学子应当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的一些超越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的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呼唤更好的教育,今天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教育也面临新的变革和深刻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从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教育中汲取养分,其中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力行的教学方法仿佛是一座永恒光明的灯塔,穿过历史时空,闪烁着智慧光芒,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以下为具体内容:(一)“学思结合”教学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才能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即使面对最好学、乐学的学生颜回时,孔子态度也很明确。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为政》)孔注曰:“言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

”虽然孔子非常喜欢颜回,也肯定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但还是不满意颜回课堂上仅是洗耳恭听、学而不违,认为这对教学是没有帮助的,不能达到碰撞激发、教学相长的效果。

反观另一学生子夏,能在孔子言“绘事后素”之际提出“礼后乎”的疑问,并得到孔子的积极评价。

《论语·季氏》中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九思”观点,充分强调“思”的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孔子的教育思想》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内容:一、引言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及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普及的,不受社会地位、财富和性别的限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主张无论贫富、贵贱、男女,都应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种理念打破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束缚,为后来的教育普及奠定了基础。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强调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提高学习效果。

四、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才能的人。

他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孔子提倡的德育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五、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原则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反对死记硬背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来掌握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范洁梅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

”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

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

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

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

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

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

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十名“尖子生”又各有所长。

其中长于德行的有:颜回、闵子骞、仲弓、冉伯牛;长于言语的有:子贡、宰予;长于政事的有子路、冉求;长于文学的有子游、子夏等。

三、因材施教对后世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

孟子作为孔家学说的嫡传人物,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足亦教诲之而已矣”。

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事实上也成为一种教导。

因此,“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宜。

《学记》则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心。

”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有两重性。

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但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于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

所以《学记》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长善救失”使“因材”与“施教”的关系更加明确。

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曾经提出培养学生要象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一不知名的驼背老人种的树不仅棵棵能活,而且都长得很茂盛来说明教育者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传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真正使孔子这一教育思想理论化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教育活动家郑玄和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郑玄把孔子的“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概括为“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首先使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原则化。

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很重视运用和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办校时间虽然不长,但因重视因材施教,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就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

四、现行中小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

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国家为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基础课。

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

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

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

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

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全面评价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展这份珍贵的遗产,以应用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椒江教师进修学校)孔子具有“因材施教”思想和行为的考证孔子教学思想浅析赵玉慧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过程本身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遗憾的是孔子未能对这些卓有成效的观点方法加予综合成理论。

后人从《论语》二十篇中分散的论述不断整理归纳,终于挖掘出了一个古老、规模宏大的教学论体系,尽管它不是充分完备的,但它的学术价值和运用价值却光彩照人。

我国大多数学者把孔子的教学思想集中归纳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这四条教学原则和方法上。

(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对这一教学原则的研究和运用已进入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特别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

他们注意这一原则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教育目标和观念,把培养自由发展的人作为重点,强调个性的充分解放。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大一统思想使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使本民族在“因材施教”这一优秀遗产的继承和运用上反而落后于外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⒀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虽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