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地理1
中国古代天文学
目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及其贡献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01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 发展
起源
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就开始了,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等。这些观察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和成果,为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 角和方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创新 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02
星图与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星图和天文仪器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浑 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制作和星图的绘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和借鉴。
天文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对日月食、行星运动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具有极高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天文观测和记录也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著作,如《石氏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发展
天文观测
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已经相当精 确,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一些重 要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和预测。
贾逵
总结词
贾逵是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不仅编制了《四分历》,还首次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 球挡住了太阳光。
详细描述
贾逵,生活于东汉末年,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编制了《四分历》,对当时的历法进行 了修正和完善。同时,贾逵还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具创 新性的。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法和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古代科学天文地理与数学的进展
秦朝的古代科学天文地理与数学的进展秦朝的古代科学:天文、地理与数学的进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古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秦朝,天文、地理与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了显著的进展,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天文、地理和数学三个方面来探讨秦朝古代科学的进展。
天文学的进展在秦朝,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人们通过观测天空的星体来研究宇宙的规律。
秦朝天文学家利用简单的仪器如日晷等,测定了日影的变化以推算时间,并制定了一套准确的历法系统,称为“秦历”。
这一历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天文观测方面,秦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成就。
比如,他们观测了日食、月食等天象,并记录了它们的变化。
此外,秦朝还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叫张衡。
他发明了浑仪,可以定位星体和观测天象,对于天文学的进一步研究贡献巨大。
地理学的进展秦朝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下令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工作,创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地理测量体系,被誉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此外,秦朝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地理制图方法,编制了一系列地理图册,用以记录疆域、道路、山川河流、行省等详细信息。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著名的修筑万里长城的工程,这也是古代地理学的一大成就。
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秦朝的防御体系,也拓展了人们对边疆地理环境的认识。
数学学的进展在数学领域,秦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当时的数学主要注重实际应用,以解决土木工程和测量为主。
秦朝的数学家秦九韶发明了九章算术,对后世的数学研究影响深远。
九章算术不仅涉及四则运算,还包括了求方程、求面积和容积等内容,为后来的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秦朝还使用了方位术和度量衡等数学方法,对土地测量和土木工程进行精确计算。
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程施工的准确性,也为土木工程的规划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语在秦朝时期,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学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 商朝时期,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
• 西周时期,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 战国时期,出现了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
• 孔子提出了“天命论”,强调数学知识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
• 战国时期,数学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 汉朝时期的天文学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技术与方法
天文观测技术
• 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其位置和亮度
• 使用天文仪器,如水准仪、望眼镜、地动仪等
• 通过天文观测,预测天气、季节变化和自然灾害
天文观测方法
• 对后世科技发展的影响
• 对后世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后世农业、医学、军事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对后世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价值
•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成果在现代航天、导航和地理信息等
• 观测日影,确定时间和节气
• 通过观测星辰,确定地理方位和历法
• 通过观测日月食,推算日月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周期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与影响
重要成果
影响
• 制定了详细的历法,如夏历、阴历、阳历等
•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发现了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规律
• 对后世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影响
• 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必修五】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课件(18张PPT)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 也》)
明确: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 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明确: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 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
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古诗与星宿
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 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 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 时七夕笑牵牛。”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 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 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 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 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 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 箕(jī)、牛、斗、女、虚、危、 室、壁、奎、娄、胃、昴 (mǎo)、毕、觜(zī)、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之一
(四)古代记录时间的 方法
1、纪年 、
① 年次纪年法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即按国君即位的年次 纪年。 《左传》是传《春秋》的,而《春秋》是鲁国的国 史,因此,《左传》是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次来纪 年的。从鲁隐公即位记起,然后是桓公、庄公、闵 公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事则以赵国国君在位 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事则以齐国国君在位年次 纪年,如“襄公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桓 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
② 十二时辰纪时法
汉武帝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并用十二地支,即十二 辰来代指它们,叫十二时辰。 子时(23—1) 丑时(1—3) 寅时(3—5) 卯时(5—7) 辰时(7—9) 巳时(9—11) 午时(11—13)未时(13—15)申时(15—17) 酉时(17—19)戌时(19—21)亥时(21—23) 很多习惯说法即由此而来:24点被称为夜半、子夜,12点被 称为中午、正午时分,上班被称为点卯。 唐宋时把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两个小时辰, 便形成了一昼夜24小时的纪时制。
③ 岁星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分别按本国国君即位 年次纪年较混乱,因此产生了以天象纪年的岁星纪 年法。 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在星空中绕行一周。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自西向东命 名为星纪、玄枵 、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 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次。 岁星每年行经一个星次,运行到哪里,便记为“岁 在ΧΧ”,十二年周而复始。
② 地支纪月
春秋战国时把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月,每个 地支前要加上一个“建”字,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 (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 地支纪月依次为:十一月(建子之月)、十二月 (建丑之月)、正月(建寅之月)、二月(建卯之 月)、三月(建辰之月)、四月(建巳之月)、五 月(建午之月)、六月(建未之月)、七月(建申 之月)、八月(建酉之月)、九月(建戌之月)、 十月(建亥之月)。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一:天文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5.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6.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7.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8.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9.月亮: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地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7)因传说中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1
日食甲骨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 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 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 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 当日食发生时,本来光芒四射的太阳会突然变得 暗淡无光,成为一个暗黑的圆面,星星却出现在白日 的天空,这样的奇特景象,对于不了解其原因的古人 来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成为了中国先民们 重点观测的天象。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 有关于日食的记载。《书经· 胤征篇》记载:“乃季 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 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 惊慌失措的场面。《诗经· 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 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 之”。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 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 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 1%。 日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是世界上较 早发现日食周期的国家之一。西汉末年刘歆总结出一 种周期,认为135个月中要发生23次日食。大约从公 元三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 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 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 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 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好象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 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 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 《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 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 早记录。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从 鲁文公十四年开始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 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录。如 《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 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段记 载的年、月、日数,位置和近代科学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 战国时代,我国对彗星的观测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有画着各种形态的彗星图29幅, 这些彗星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条数也不 等,彗星的头部有的是一个圆圈或圆点,有的是圆圈中心还 有一个小圆点或者圆圈,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彗星 的不同形态,其观测的精确程度就今天来看,也是有科学价 值的。关于彗尾的成因,中国也较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晋书· 天文志》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 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 或长或短……”。而欧洲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一直误认为彗星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 是大气中的一种燃烧现象。
古代天文地理知识PPT课件
➢浑象绕极轴转一圈,就是一昼夜, 当太阳处在黄道最北点,离赤道最 远,就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离北 半球最近天气热,这时浑象转一圈 的时间内,太阳有一大半时间在地 上,一小半时间在地下,日出在东 北方,没在西北方,这就是夏至日 白天长、夜晚短的道理。
9
2.如果太阳是绕北极旋转, 日落应呈竖破镜状,缘何 呈横破镜状,太阳绕到北 极以北不可见, 星星绕 到北极以北仍可见到?
3.冬至日道半径是夏至日 道半径的两倍,换句话 说,太阳冬至日一天要 比夏至日多走一倍的路 程,因而太阳周日运动 的速度必须是夏至周日 运动的两倍这也与事实
不符。 10
➢ 汉代杨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提出了 八个问题责难盖天说,这就是有名的“难盖 天八事”,转而相信后来的浑天说。
7
需说明的是,盖天说在古代即受到多人的质疑:
曾子
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 生下首,上首之谓圆, 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 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 揜(掩)。
圆的天怎么能罩住 方形大地呢?
8
1.春分秋分时,日东出西没, 昼夜长短是相等的,而图上 D、C分别表示日出东方、日 没西方,方向差不多,但表 示白天的DC弧,似乎只有圆 周的1/3,据此夜晚将是白天 的两倍,这显与事实不符的。
36°
浑象绕地轴旋转,北 极出地高度为36度, 不管怎么旋转,以北 极为中心半径为36度 范围的星,永远不会 旋转到地下去。
即古人所谓:天 体如弹丸,其势 斜倚
18
太阳处在黄道最 北点,离赤道最 远,就是夏至日
为什么夏天白天长, 夜晚短?
24.14°
农谚:“长顶夏至短 到冬(至)”即指此。
赤道:在浑象南北两极中间过球 心划一垂直南北极轴所在平面的 大圆,此大圆将浑象分为南北两 半球,此大圆即是赤道。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一、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空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学科,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祭祀活动。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星体的运动,建立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包括天象观测、天文历法和星官制度等内容。
该学科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天象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象来研究星体运动规律。
古代中国人观测到了太阳、月亮、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恒星和彗星等天体。
他们发现太阳每年有四季变化,月亮有满月和新月的周期性变化,行星有不规则的运动轨迹等。
通过观察这些天象,古代中国人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三、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天文历法。
古代中国人根据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发展了一套详细的农历和太阳历。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计算的,每个月有约29.5天,一年有12个月。
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计算的,一年有365.25天。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了精确的农历和太阳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四、星官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星官制度。
星官是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恒星团体,他们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并根据它们在夜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将其划分为四象、七政和十二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星官制度。
这些星官在农历历法和占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农业、军事和文化活动中。
五、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方面,古代农民通过观测天象,根据天文历法的指导,确定了适宜的农时,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军事方面,古代将领通过观测星宿,确定了适宜的作战时间和方位,提高了军事行动的准确性。
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常常描绘了天文现象,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崇尚。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传承至今,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和制定天文历法,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和经验,为现代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 的结果。像山一 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 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 的人,一个快 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 以山 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许多 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Page 21
习题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2)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3)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4)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5)江表: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 (6)淮左:淮水东面。
Page 17
习题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
河东: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 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河南:即河外,指黄河以南的地方。 河北:即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方。
Page 9
古代地名区分
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 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
江北:指 长江 下游以北的地区。古代一般用指 唐 淮南道 、 宋 淮南路 地,境域较广;近代多专 指 江苏 、 安徽 两省中位于 长江 北岸的地区。
山西: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 西地区为山西。
河内: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以北的 地方为河内。
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 以东地区为山东,也叫关东。
河外: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以南的 地方为河外。
Page 8
古代地名区分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相当于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一带。
Page 19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的介绍:1. 《天文演绎》: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对于研究宇宙的结构和天体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 《浑天说》: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天文图经》: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素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为天文测量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授时历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授时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天文志》: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望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 《三统历》: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创作,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7. 《天工开物》:由中国古代科学家宋应星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介绍了众多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对于天文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 《续史记》: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袁天罡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记录了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天文观测数据,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9. 《测天仪象法全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仪器制作和使用手册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为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一、长沙彗星图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长沙彗星图二、长沙彗星图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臵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三、折叠编辑本段登封观星台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
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
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是古代中国学问的一个分支,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古代地理学在古代被归为“天文地理”学问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通过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上古至中古时期的地理变化。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展开讲述。
一、地理概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首要内容是对地理概念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认识相当深刻,其概念也相当丰富。
比如人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黄河和长江的流域、气候、地形、地貌等等。
这些概念在古代被总结归纳成为“天地之大数”、“山川之形势”、“河流之源源”、“边陲之远近”等词汇。
二、地图制作技术中国古代的地图制作技术也相当发达。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第一份测、绘山川路线的地图,称为“虚室图”,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形态图之一。
之后,中国陆续出现了“尺牍”、“囿域”、“经国图”等地图。
这些地图制作技术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
三、地理著作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众多优秀的地理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山海经》、《水经注》、《郡国志》等等。
《山海经》在描述山川土地的同时还涉及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水经注》主要描述了黄河、长江以及各支流的水文地理,成为研究中国水利和灌溉的重要参考资料。
《郡国志》则记录了汉朝时期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人文特征等。
四、地理知识的传播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独立的著作中,还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中。
在《诗经》、《楚辞》、《礼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山川海洋的描写。
历史、哲学等领域中也运用了地理知识,如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中记录了不同地域的特征和历史,这些都为了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传播和发扬贡献了力量。
总之,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天文地理—世界地理观
中国古代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因此, 称为“中国”,周围有海洋环绕,分别为 北洋、东洋、南洋、西洋。 • 北洋:指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如 “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 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词均源自 以李鸿章为创始者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 地区的军事、商业活动。 • 西洋:古代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 度洋沿岸地区,泛指包括欧洲的整个西方。
• 清末至民国时期,划分我国沿海地区为南 北两洋区,称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 建及广东各省为南洋;江苏以北的山东、 河北、辽宁各省为北洋。
下南洋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 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 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 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 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星象分野
东方苍龙:角、亢、氐——兖州;郑 房、心——豫州;宋 尾、箕——幽州;燕 北方玄武:斗、牛、女——扬州;吴 虚、危——青州;齐 室、壁——并州;卫 西方白虎:奎、娄、胃——徐州;鲁 昴、毕——冀州;魏 觜、参——益州;赵 南方朱雀:井、鬼——雍州;秦 柳、星、张——周; 翼、轸——荆州;楚
西方十二星座的由来
• 源自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宫 • 黄道经过88个星座中的13个,除了蛇夫座的 一小部分之外,从春分点所在的双鱼座数起, 它们是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 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 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统称为黄道十二 星座,也叫黄道十二宫。 • 人们说某某人属于什么星座,是指当某人出 生时太阳所处在黄道十二宫中的位置,即某 一宫。
天文地理—地理
• 四渎(dú ):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现黄河下游一段)。 • 大泽: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 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泽。后来淤为 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汉代司马相如 写的《子虚赋》中子虚吹嘘说云梦之地如 何如何广大即指此地。)、洞庭、彭蠡 (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 湖)。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天文地理
【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①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②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荒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③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④山东:指崤山以东。
⑤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⑥江左:即长江以东。
⑦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⑧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⑨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⑩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⑾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二十八宿探秘】二十八宿是中国天文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下面具体介绍各宿。
名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星期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编号 1 2 3 4567891011121314名称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星期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编号151617 18192021 22232425262728木,金,土,日,月,火,水表示各宿代表的星期名称。
凡角,斗,奎,井宿日一定是木曜日(星期四)。
1-28表示二十八宿的出没次序,它们依次从东方升起,向西运行。
角宿-即室女座a,春季黄昏在东方,到5。
6月黄昏位于南天中部。
心宿二即天蝎座a,7-8月黄昏在南天中部,古名大火,商星。
斗宿又叫南斗,属人马座。
牛宿以牛郎星最有名。
【精编】中国古代天文学.ppt
【精编】中国古代天文学.ppt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3、三垣、二十八宿、四象 * 123 * 123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
《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
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 123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使它们相互对应。
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
视当君。
” 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
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野。
五、分野 * 123 1、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二)、作用2、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
如日食是上天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
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盖天说
代表著作:《周髀算经》
它把先秦时期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 棋局”的早期盖天说加以改造,提出了“天 象盖笠,地法覆盘”等新的学说。认为天和 地均为拱形,天在上,地在下,天比地高出 八万里。日月星辰均附着在天上,绕北天极 平转,不会转到地下面去。太阳的出没与离 人的远近相关,太阳离人远时,人的目力不 及,表现为日没;近时,为人所见,表现为 日出。太阳位置的四季变化,则是由于太阳 运行的轨道四季不同而造成的。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就开始绘
制星图。现存最早的描绘在纸上的星图是唐代 的敦煌星图。唐敦煌星图最早发现于敦煌藏经 洞,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至今仍保存 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它绘于公元940年,图上 共有1350颗星,它的特点是赤道区域采用圆柱 形投影,极区采用球面投影,与现代星图的绘 制方法相同,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采用圆、横 两种画法的星。
3、宣夜说
代表人物:东汉郄萌
宣夜说认为,天是无形无体、无色无质、 无边无际的广袤空间,人目所见的浑圆的蓝 天,仅是视觉上的错觉造成的,这如同“旁 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而窈黑” 是一个道理。宣夜说还认为,天体在广阔无 垠的空间中的分布与运动是随其自然的,并 不受想象中的天壳的约束,它们各具特性, 并在气的作用下悬浮不动或运动不息。这样, 宣夜说既否定了天壳的存在,又描绘了一幅 天体在物质的无限空间自然分布与运动的图 景,较盖天说和浑天说都更接近事物的本来 面目。
中国古代“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 宿”以及其他星官。再将“二十八宿”分为四大星 区,分别用“朱雀”、“玄武”、“青龙”、“白 虎”四灵兽命名,即是所说的“四象”,又称为 “四灵”或“四陆”。可以理解为,“朱雀”、 “玄武”、“青龙”、“白虎”是四个大规模的
“星座”。
3、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
我国古代天 文学的成就大体 可归纳为三个方 面,即:天象观 察、仪器制作和 编订历法。
我国古代取得了大量天体测量成果,为后 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星图、星表。
星表是把测量出的恒星的坐标加以汇编而 成的。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魏人 石申编写了《天文》一书共8卷,后人称之为 《石氏星经》。虽然它到宋代以后失传了,但 我们今天仍然能从唐代的天文著作《开元占经》 中见到它的一些片断,并从中可以整理出一份 石氏星表来,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和115颗恒星 的赤道坐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 一。
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
七政和五纬各指什么? 大家知道吗?
( ) 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 五纬:金、木、水、火、土。
大家可能不知道原因。 别急,过会儿就会告诉你了。
萌芽——我国古代天文从原始社 会就开始萌芽了。当时的人们开始 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 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 考古发掘看,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 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 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 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在
我
国
河
南
天
安 阳
干出
记 时
土 的 殷
表墟
甲 骨
甲 骨 文
文中
拓 片
, 已 有
丰
富
的
天
文
现
象
的
记
关于日食的甲骨文拓片
载
公元16世纪 前,天文学在欧 洲的发展一直很 缓慢,在从2世 纪到16世纪的 1000多年中,更 是几乎处于停滞 状态。在此期间, 我国天文学得到 了稳步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
2、浑天说
代表著作: 《代浑天仪注》
浑天说认为天和地都是圆球形的,天在外, 地在内,天比地大得多,天包裹着地,犹如 鸡蛋壳包裹着蛋黄一般。日月星辰附着于天 球之上,天球以南北极为轴,每天自东向西 绕轴旋转一周,天可以绕到地下面去,北极 出地平的高度为36度。太阳沿黄道运行,黄 道与天球赤道交成24度角。张衡为了解决天 地不坠不陷和稳定性问题,引进了天球表里 有水,地载水而浮等观念。
1、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 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 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金星黎明 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 “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
2、星官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 系统,类似于西方的“星座”。我国古代为了便于 认星和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 的一种事物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 官。唐宋后也有称之为一座的。三国陈卓把石氏、 甘氏、巫咸三家星官合并组成一个283官,共1464 颗星的星官系统,为后代天文学家所沿用。
坐标。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
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 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古人以二十八星宿观测日食和五大行星的运行。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 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 定季节。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 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 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 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宇宙结构学说---论天三家
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敦煌星图局部
北魏墓顶星图, 于公元526年
辽代墓顶星图,该图绘于公元1116年
Hale Waihona Puke 北京 古 观 象 台 紫 微 殿 中 的 古 天 文 图 宣 传
苏 州 博 物 馆 藏 南 宋 石 刻 天 文 图 拓 片
现存于苏州博物馆內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
刻星图之一,刻于公元1247年(南宋丁未年),主要依据公元1078~ 1085年(北宋元丰年间)的观测结果。图高约2.45米,宽约1.17米, 图上共有星1434颗,位置准确。全图银河清晰,河汉分叉,刻化细腻, 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