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精选]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资料

[精选]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资料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药理学研究
主要药效学 一般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研究
2020/10/1
2
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局部特殊毒性 免疫毒性 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致癌性 依赖性 复方制剂
2020/10/1
3
评价目的
1. 确定潜在的毒性靶器官和毒性反应出现的时 间、性质、程度及其可逆性
2020/10/1
11
目具 体 研 究 项
2020/10/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见后)
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排泄
➢ 尿粪排泄 ➢ 胆汁排泄 ❖ 物料平衡(Mass Balance)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代谢转化试验 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12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半衰期(t1/2) 吸收速率常数(Ka) 消除速率常数(Ke) 峰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表观分布容积(Vd) 清除率(CL) 生物利用度(F)
光毒性(光刺激性) 光过敏性(光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 溶血性
溶血及红细胞凝聚
– 免疫性溶血——Ⅱ型和 Ⅲ型过敏反应 非免疫性溶血
2020/10/1
23
刺激性
制剂 阴性对照 皮肤刺激性 注射给药部位刺激性 眼刺激性 其他途径给药部位刺激性
2020/10/1
24
过敏性
注射给药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 皮肤被动过敏试验(PCA)
物进行试验 4. 通常没有免疫原性 5. 要求进行遗传毒性研究 6. 要求进行代谢研究 7. 要求进行两年的致癌性试验 8. 有仿制品

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光红梅王庆利审评四部光红梅王庆利一、总则由于组成复方中单方的不同特点,单方或联合用药现有非临床、临床应用信息及临床用途的不同,不同类型复方制剂研发的非临床研究方案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如果无联合用药经验,即使是已知的单方成分,原则上需要进行有关阐明预期的和潜在非预期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相互作用的桥接研究。

对于联合给药的非临床研究,剂量选择应考虑种属间在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方面的差异。

非临床联合给药研究的目的应尽可能模拟临床状况,包括单个成分的动物全身暴露量情况以及与药效学的关系方面。

二、前言通常情况下,联合治疗和复方制剂的合理性在于,与单方比较,组方后由于药理学和药代学的相互作用,带来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的改善。

用于支持复方制剂临床开发的非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阐明化合物合用时潜在的相加、协同、增强或拮抗作用以及复方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特点。

三、适用范围此文件为研发具有不同背景资料复方制剂的非临床研究策略提供指导,以便为人体安全用药提供支持,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动物试验。

四、主要内容1.一般考虑用于支持复方研发的非临床研究内容和设计,取决于组方中化合物的现有资料及拟用临床用途。

分为以下几种可能的组方类型:(1)复方制剂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且联合用药信息已经得到充分认可。

(2)复方制剂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但联合用药未经许可。

(3)复方制剂由一个/多个新化学实体(NCE)与一个/多个已上市/已有充分用药信息的化合物组成。

(4)由两个或多个NCE组成的复方制剂。

2.复方制剂的研究设计一般而言,如果复方中的单方及其联合用药已经有足够的人体用药经验,则不再进一步要求进行动物的安全性研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对于混合型上市申请的医用产品,其非临床研究资料不能满足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时,仍需要进行开展一些非临床试验。

对于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而未批准联合用药的复方制剂,虽然单个化合物已具有满足上市许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仍需要关注单方间预期的以及潜在非预期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 给药剂量应包括从未见毒性反应的剂量到出现严重毒性反应的剂量,或
达到最大给药量 • 根据所选择的试验方法,必要时应设置空白和/或溶媒(辅料)对照组 • 动物经口给药前一般应进行一段时间的禁食,不禁水
观察时间与指标
• 给药后,一般连续观察至少14天,观察的间隔和频率应适当,以便能观察到毒性反应的出现时 间及恢复时间、动物死亡时间等。如果毒性反应出现较慢或恢复较慢,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时动物年龄。
给药方案
• 至少应设低、中、高 3个剂量组,以及1个溶媒(或辅料)对照组,必要 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
• 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如不一致则应说明理由
• 应每天给药,特殊类型的受试物就其毒性特点和临床给药方案等原因, 可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设计给药频率 • 建议分阶段进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以支持不同期限的临床试验。试验期 限的选定可以根据拟定的临床疗程、适应症、用药人群等进行设计。一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和GLP实验室
• 单次和多次给药毒性试验(啮齿类) • 单次和多次给药毒性试验(非啮齿类,不包括灵长类) 单次和多次给药毒性试验(非啮齿类) • 局部毒性试验 • 免疫原性试验 • 安全性药理试验 • 遗传毒性试验(Ames、微核、染色体畸变) • 生殖毒性试验 • 毒代动力学试验 • 致癌试验 100% 28.6% 48.2% 92.9% 71.4% 67.9% 64.3% 51.8% 44.6% 26.8%
• 局部用药的毒性评价
皮肤用药的毒性研究 (急性和长期、皮肤刺激性、局部刺激性、皮肤超 敏、皮肤光敏、皮肤光毒) 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 肌内注射用药局部刺激性试验 滴鼻和吸入剂的毒性试验
应用于直肠、阴道制剂的毒性试验
指导原则: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附件5) • 药物特殊毒性研究与评价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10506栏目中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作者笪红远部门药理毒理学部正文内容非临床安全性名词源自1989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所制定的共同技术文件中安全性技术指导原则内【1】,是注册新药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全部内容的统称;ICH系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美国、日本三方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药品生产研发部门协商成立。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注册申请新药中药所提供的非临床动物试验研究中全部毒理学试验和安全药理试验的实验数据和评价资料。

中药新药注册法规的建设、新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变革,走过了从模仿转化到吸收融合、由自主成长到共同发展的道路。

通过回顾新药注册法规体系发展和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经历,对了解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特点、探究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律、遵循正确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启发和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指导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促进和帮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水平和评价质量都是十分有益。

一、中药新药管理的历史沿革中药新药名称的出现在近三十年,其中后二十多年时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传统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焕发了新生机。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载体,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历来备受关注。

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将中药产业发展确定为后15年优先发展领域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要求【2】;“十二五”规划任务对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发展中医药产业。

药物毒理学: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药物毒理学: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 结合药效学等资料,预测新药临床试验的安全性。
7
2、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药物 毒代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Safety pharmacology
体内的靶部位
general
toxicity
Drug
一般药理 (安全性药理)
Systemic 一般毒性
toxicity
Immunotoxicity
16
6、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
❖ 实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存在着种属差异 ❖ 实验动物的数量有限,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难以发现 ❖ 临床病人可能对某种药物非常敏感而出现特异性反应 ❖ 实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病人则可能患有多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1
药物的基本要求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有效 药理学
Benefit / Risk
质量可控
安全
毒理学
2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发现和识别药 物 “潜在危害 (potential hazard)”的“
证据
(evident)”
毒性研究
毒理机制
毒理学资料
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和管理法 规(regulation)及措
(/cmsweb/webportal) 根据新药的类别,提供所要求的对应资料。
➢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 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
2016-05-04) ➢ 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12
B、遵循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指导原则
施的制订。
管理和控制
探讨作用原 理,为解毒 和安全使用 提供“理论基

(完整版)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完整版)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光红梅王庆利审评四部光红梅王庆利一、总则由于组成复方中单方的不同特点,单方或联合用药现有非临床、临床应用信息及临床用途的不同,不同类型复方制剂研发的非临床研究方案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如果无联合用药经验,即使是已知的单方成分,原则上需要进行有关阐明预期的和潜在非预期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相互作用的桥接研究。

对于联合给药的非临床研究,剂量选择应考虑种属间在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方面的差异。

非临床联合给药研究的目的应尽可能模拟临床状况,包括单个成分的动物全身暴露量情况以及与药效学的关系方面。

二、前言通常情况下,联合治疗和复方制剂的合理性在于,与单方比较,组方后由于药理学和药代学的相互作用,带来有效性或安全性方面的改善。

用于支持复方制剂临床开发的非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阐明化合物合用时潜在的相加、协同、增强或拮抗作用以及复方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特点。

三、适用范围此文件为研发具有不同背景资料复方制剂的非临床研究策略提供指导,以便为人体安全用药提供支持,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动物试验。

四、主要内容1.一般考虑用于支持复方研发的非临床研究内容和设计,取决于组方中化合物的现有资料及拟用临床用途。

分为以下几种可能的组方类型:(1)复方制剂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且联合用药信息已经得到充分认可。

(2)复方制剂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但联合用药未经许可。

(3)复方制剂由一个/多个新化学实体(NCE)与一个/多个已上市/已有充分用药信息的化合物组成。

(4)由两个或多个NCE组成的复方制剂。

2.复方制剂的研究设计一般而言,如果复方中的单方及其联合用药已经有足够的人体用药经验,则不再进一步要求进行动物的安全性研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对于混合型上市申请的医用产品,其非临床研究资料不能满足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时,仍需要进行开展一些非临床试验。

对于由已上市化合物组成而未批准联合用药的复方制剂,虽然单个化合物已具有满足上市许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仍需要关注单方间预期的以及潜在非预期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讲解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讲解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发展作者笪红远部门药理毒理学部非临床安全性名词源自1989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所制定的共同技术文件中安全性技术指导原则内【1】,是注册新药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全部内容的统称;ICH系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美国、日本三方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药品生产研发部门协商成立。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注册申请新药中药所提供的非临床动物试验研究中全部毒理学试验和安全药理试验的实验数据和评价资料。

中药新药注册法规的建设、新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经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变革,走过了从模仿转化到吸收融合、由自主成长到共同发展的道路。

通过回顾新药注册法规体系发展和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经历,对了解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特点、探究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律、遵循正确的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启发和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理念指导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促进和帮助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水平和评价质量都是十分有益。

一、中药新药管理的历史沿革中药新药名称的出现在近三十年,其中后二十多年时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传统中医药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焕发了新生机。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载体,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历来备受关注。

二十一世纪初,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2007年十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将中药产业发展确定为后15年优先发展领域之一;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要求【2】;“十二五”规划任务对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发展中医药产业。

药物研发中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基本要求

药物研发中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基本要求
反应停致畸作用具有明显的种种属差异: 人比小鼠敏感 60倍; 人比大鼠敏感 100倍; 人比狗敏感 200倍; 人比田鼠敏感 700倍。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新模式内容之四
反应停的再评价研究
新的作用机制: 抗血栓生成 抑制NF-kB途径 免疫调节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临床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淋巴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血液系统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前列腺癌
内容介绍
新药研发过程中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地位 全程式安全性评价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内容与基本要求 毒代动力学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基本原则
① 把握药理毒理评价的系统性 ② 充分暴露毒性 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 执行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
发现毒理学
一般毒性
特殊毒性
致癌性 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局部耐受性、过敏、 依赖性、免疫毒性 光敏和其它试验等
目 了解毒性反应剂量、时间、强度、症状、靶器官及可逆性等, 的 为临床方案提供参考、预测出现的毒性反应,制订临床防护
措施、保证受试者用药安全
创新药物的基本要求
稳定
质控 安全 有效
药物的基本属性(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在一定意 义上,由药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 药物分子设计是实现新药创制的主要途 径和手段
出血性休克 横纹肌溶解/致死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新模式内容之四
上市药品再评价典范-反应停
1961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臭名昭著 的“反应停”事件-海豹肢畸形的婴儿。
1962.5-1963.3,海豹肢畸形发生率: 西德:5500多名 英国:8000多名 日本: 300多名

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ppt课件

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ppt课件
淋巴器官称重 血液学,血细胞分类计数 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
2019/3/6 27
药代动力学研究
动物 剂量 多次给药
药代动力学研究 组织分布研究
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色谱法 放射性核素标记法 免疫学方法 微生物学方法
2019/3/6
14
药代动力学研究
方法学确证
选择性 灵敏度 准确度 精密度 重现性 稳定性 标准曲线——质控样品
2019/3/6 15
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研究
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
2019/3/6
CASE(评价)
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阶段性
试验设计
结果评价
6
药理学研究
主要药效学研究
体内和体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其中一种必须 是整体的正常动物或模型动物
空白对照及已知阳性药物对照
作用机制研究
2019/3/6
8
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 研究
对主要药效学(Primary Pharmacodynamic) 作用以外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代谢转化试验 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9/3/6
12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半衰期(t1/2)
吸收速率常数(Ka) 消除速率常数(Ke) 峰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表观分布容积(Vd)
清除率(CL) 生物利用度(F)
2019/3/6 13

溶血及红细胞凝聚
免疫性溶血——Ⅱ型和 Ⅲ型过敏反应 非免疫性溶血
2019/3/6 23
刺激性
制剂 阴性对照 皮肤刺激性 注射给药部位刺激性 眼刺激性 其他途径给药部位刺激性射给药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在临床试验前对新药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评估,以验证其在体内体外的药物代谢、药动学、毒理学以及药效学等方面的特性和安全性。

这些评价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研究人自愿参与的初步试验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意义。

一、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在人体外部进行的药物评价实验,其目的是评估药物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代谢稳定性以及药物与细胞或蛋白结合的能力等。

同时,体外实验还可以评估药物的亲水性、脂溶性和分布系数,以及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等指标。

通过体外实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的动物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二、动物试验动物试验是对新药进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猴子等。

动物试验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突变性试验等。

1.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药物的一次性剂量对动物的中毒程度。

通过给实验动物以高剂量的药物进行短期观察,以评估药物对生物系统的毒性程度。

常用的指标包括动物的致死剂量(LD50)和半致死剂量(LD50/2)等。

2.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长期使用药物对动物体内器官和系统的慢性毒性作用。

通过给实验动物长期和连续地服用药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

常用的观察指标包括动物的体重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器官病理学变化等。

3.生殖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动物繁殖功能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通过给雌性动物和雄性动物进行交配和交配后的胚胎发育观察,以确定药物对动物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

4.致突变性试验致突变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生物基因的损害作用。

通过给细菌或哺乳动物进行基因突变试验,评估药物是否对基因产生突变效应。

常用的试验包括细菌试验系统、哺乳动物试验系统和细胞培养试验系统等。

三、研究人自愿参与的初步试验研究人自愿参与的初步试验是在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前的最后一步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综述

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综述

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综述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在临床试验之前,通过非临床实验研究来评估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它是保证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药物研发者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剂量、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关键信息。

本文将对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进行综述。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药物的毒理学和安全性信息。

评价要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物模型的选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通常通过动物实验进行。

在选择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到动物与儿童的相似性,包括生理学、生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相似性。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兔子和猴子等。

2.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的评估:通过药物的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组织分布、代谢途径和排泄途径等特征。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儿童用药的给药途径、剂量和频率。

3.毒理学评价:药物的毒理学评价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药物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确定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和潜在的毒理学风险。

4.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在儿童体内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这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降低或者不良反应的增加。

因此,在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需要对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确定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潜在的影响。

5.安全剂量的确定:在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需要确定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

这一过程包括了对药物的毒性与效应关系的评估,以及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剂量进行外推,以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总之,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涵盖了动物模型的选择、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评估、毒理学评价、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安全剂量的确定等方面。

这些评价要则为儿科用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可以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FDA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介绍

FDA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介绍

FDA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介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是为开发新药复方制剂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

该指导原则涵盖了对复方制剂的毒性学、药代动力学和体内外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评估。

以下是对该指导原则的介绍。

一、目的和范围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评估复方制剂的非临床(即在人体之外)安全性,以确定药物是否具备进行临床试验的条件。

同时,该指南还提供了评估复方制剂对人体冲击的方法。

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设计、制备和开发层面的复方制剂,包括新药、合并治疗和申请新适应症的药物等。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1.毒性学评估毒性学评估是评价复方制剂的基本步骤之一、该评估包括评估药物对多种目标器官的毒性、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根据指导原则,应对药物的单一成分和组合剂进行毒性学评估。

2.药代动力学评估药代动力学评估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步骤。

该评估有助于了解复方制剂的药效学和安全性。

应当对复方制剂与成分之间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3.相互作用评估相互作用评估是评价复方制剂对其他药物和/或食物的相互作用的步骤。

由于复方制剂中可能包含多种成分,因此需要评估复方制剂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方制剂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其他评估除了上述评估外,指导原则还要求对复方制剂的基因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进行评估。

此外,还需要对复方制剂的致癌性、致敏性和致敏性进行评估。

三、安全性评价报告指导原则要求将复方制剂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结果记录在安全性评价报告中,该报告列出了评价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报告还应对评价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供评估结论和建议。

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制定临床试验计划和设计。

该报告需要经过核准,并随相关文档一起提交给监管机构,以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批准。

四、风险评估根据指导原则,应对复方制剂的毒性学、药代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等数据进行风险评估。

170303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202403

170303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202403

170303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202403一、引言
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是药品使用前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药品的安全性关系到用药的效果和患者的健康,并涉及到药品的上市申请和使用标准。

特别是儿科的用药,由于儿童较成人具有身体生长发育的差异,以及药物肠道吸收和肝肾及全身代谢和排泄不完全发育,因此儿科的用药安全性要较成人更加重视。

本指导原则主要就儿科药品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评价内容,以及推荐的研究方案加以说明,以免儿科用药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制的风险,为儿科安全用药提供指导依据。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要求
1.新药和改变剂型的药物,应在实验室中进行全面的毒性研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以确定可施行安全用药的剂量范围;
2.实验室毒性研究应包括全药组合物,以评价药物的毒性特质,避免药物毒性叠加;
3.对儿童为主要指定患者群的药物,应进行不同缓释剂型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确定患者正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配伍物稳定性研究应考虑到儿童体内消化系统和药物代谢速率的不同,并对配伍物的稳定性进行考察;
5.材料安全性研究也应考虑儿童体内代谢速率的差异。

创新药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的一般考虑彭健20240317沈阳

创新药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的一般考虑彭健20240317沈阳

创新药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的一般考虑彭健20240317沈阳创新药是指具有新的活性成分或以新的剂型制备的药物,它们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

这些评价是为了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和最终获得上市批准。

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这些评价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药效、毒性和代谢动力学特征,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表现和潜在的不良反应,从而为临床试验和最终的上市申请提供重要的信息。

在进行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化学特性:评价新药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溶解度pH依赖性等,这些特性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有重要影响。

2.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的关键环节。

这些研究可通过药物体内外排泄、血浆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测定来进行。

3.药效学:药效学研究是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机制的重要手段。

这些研究可以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来进行,以了解药物对目标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4.毒性学:毒性学研究是评价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这些研究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潜在毒性和不良反应。

5.安全评价:在进行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时,需要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

这包括评价药物可能的副作用、药物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的相互作用等。

综上所述,创新药非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毒性学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为临床试验和最终的上市批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生殖毒性实验旨在评估新药对雌雄生殖器官 的影响以及潜在的生殖功能损害。
详细描述
生殖毒性实验包括一般生殖毒性实验、致畸 敏感期毒性实验和围产期毒性实验。这些实 验通过观察药物对生殖器官发育、生殖功能 以及后代健康的影响,对新药的生殖安全性 进行全面评估。
免疫毒性实验
总结词
免疫毒性实验用于检测新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了解药物是否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作用。
要点二
数据整理与核对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分析与解释
统计分析
01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新药的安全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新药
对实验动物和体外实验的影响程度。
因果关系分析
02
分析新药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新药是否存在潜在
的安全风险。
风险评估
03
根据分析结果,对新药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为新药进一步
详细描述
急性毒性实验通常采用最大耐受剂量(MTD)或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新药的 毒性程度。实验中,动物在单次给药后观察其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确定药物的安全
范围。
长期毒性实验
总结词
长期毒性实验旨在评估新药在多次给药后的长期毒性反应,以全面了解药物的 潜在风险。
详细描述
长期毒性实验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 慢性毒性。实验中,动物接受不同剂量的药物,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以评估药 物对各器官系统的毒性作用和潜在的致癌性。
详细描述
免疫毒性实验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检测。通过评估药物对免疫细胞数量、功能以及抗体产生的 影响,了解新药对免疫系统的潜在作用,从而预测其可能引发的感染、过敏反应等免疫相关风险。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通过实验室、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等手段,对药物的毒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评估,以评估药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毒性研究:毒性研究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短期和长期毒性研究,评估药物对动物体内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潜在毒副作用。

短期毒性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研究和亚慢性毒性研究,长期毒性研究则针对药物长期应用可能引发的慢性毒性效应进行评估。

2.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确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从而评估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确定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频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用于评估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饮料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评估药物的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以指导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4.基因毒性研究:基因毒性研究目的是评估药物对基因组的潜在致突变作用和基因毒性效应,以评估药物的遗传毒性风险。

基因毒性研究主要包括细菌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等。

5.安全药理学研究:通过对药物的作用靶点、药效学特征和药理学安全性进行研究,评估药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和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安全药理学研究有助于确定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避免对非靶向组织和靶向器官的潜在毒副作用。

总之,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毒性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因毒性研究和安全药理学研究等手段,可以全面评估药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和安全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培训资料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培训资料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培训资料
一、引言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研发新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确定新药的安
全性和可行性。

一种新药的上市必须依据药品安全性来决定,这就需要经
过科学严谨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通过评估新
药的性质和功能,以及与人的潜在接触的潜在风险,来确定它是否使人体
安全。

为此,它主要包括:药物毒性学实验、药代动力学实验、药物反应
性实验、耐受性实验及生物利用实验等几个方面的评价活动。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流程
1、药物毒性学实验:
(1)药物的纯度、稳定性评价及毒性研究:对新药的纯度、稳定性等
诸多特性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浓度条件下药物对有毒物的毒性程度;
(2)动物毒性学研究:主要针对毒性传递机制和阶段性潜在毒性
(如器官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等),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在实验条
件下探讨新药对动物的影响;
2、药代动力学实验:
(1)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皮吸收、腹腔注射等方式,在实验条件下研究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中由关键
参数如消除半衰期、分布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来描述新药在体内的表现
及活性;。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概述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概述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概述药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而毒性病理学则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引发的有害反应和病理变化的科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将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进行概述。

一、深度学习方法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多层次的神经网络进行特征学习和模式识别,是目前最为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

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深度学习方法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 毒性预测深度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毒性数据训练模型,提取药物特征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利用这些模型,可以对新的化合物进行毒性预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临床试验。

2. 毒性机制解析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大量的病理数据进行分析,并找到药物与毒性之间的潜在机制。

通过深入理解药物的毒性机制,可以指导设计更安全的药物。

3. 毒理图谱构建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利用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构建毒理图谱,将药物的结构信息与毒性信息进行关联,为药物设计和筛选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深度学习应用案例1. 肝毒性评估肝毒性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大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药物的肝毒性。

例如,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肝毒性相关的临床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方法构建了一个肝毒性预测模型,并成功地预测了几种新药的肝毒性。

2. 心脏毒性评估心脏毒性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药物的心脏毒性。

研究人员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对大量心电图数据进行训练,成功地预测了多种药物的心脏毒性,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深度学习应用的优势与挑战尽管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深度学习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确定临床监测的安全性参数 3. 推算人体使用的安全起始剂量以及随后的剂
量递增方案
2021/2/28
4
一般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品种特点 ✓最大限度暴露毒性(如果临床上存在某些方面的安全 性担忧时则应进行该方面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执行GLP ✓毒性暴露结果向临床过渡,利弊权衡——重在“评价” ✓药理毒理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阶段性 ✓说明书:“严进”、“宽进”
2021/2/28
11
具 体 研 究 项 目
2021/2/28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见后)
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排泄
➢ 尿粪排泄 ➢ 胆汁排泄 ❖ 物料平衡(Mass Balance)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代谢转化试验 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12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半衰期(t1/2)
2021/2/28
20
支持临床疗程超过2 周的药物II 期和III 期临床试验所需动物长期毒性研 究的最短给药期限
2021/2/28
21
检测指标
常规指标(一般症状、体重、摄食量) 血液学指标 :10项 血液生化学指标 :12项(非啮齿类16项) 尿液分析指标:9项(非啮齿类) 体温、血压、呼吸、心电图及眼科检查(非啮 齿类)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次要药效学(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 ) ➢ 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 )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2021/2/28
9
一般药理研究的特殊情况
追加的 补充的 可免做的
2021/2/28
10
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在体内的处置,ADME的过程及特点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最大无反应剂量
未见反应剂量(NOEL) :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未见不良反应剂量(NOAEL):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最小毒性反应剂量 最大耐受量(MTD):Maximal Tolerance Dose 最小致死剂量(MLD):Minimal Lethal Dose 半数致死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
2021/2/28
6
药理学研究
主要药效学研究
体内和体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其中一种必须 是整体的正常动物或模型动物 空白对照及已知阳性药物对照 作用机制研究
2021/2/28
8
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
对主要药效学(Primary Pharmacodynamic)作 用以外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
2021/2/28
5
何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ASE(要素)
➢ 产品的设计思路 ➢ 分子结构 ➢ 作用机制、活性特点 ➢ 安全性担忧 ➢ 相关动物 ➢ 免疫原性 ➢ 临床适应症、用药人群 ➢ 临床用药周期 ➢ 已有相关安全性信息 ➢ 技术、经济可行性等等
CASE(评价) 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阶段性 试验设计 结果评价
吸收速率常数(Ka) 消除速率常数(Ke) 峰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表观分布容积(Vd) 清除率(CL) 生物利用度(F)
2021/2/28
1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动物 • 剂量 • 多次给药
–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组织分布研究
• 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 色谱法 – 放射性核素标记法 – 免疫学方法 – 微生物学方法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药理学研究 – 主要药效学 – 一般药理学 – 药代动力学
❖ 毒理学研究
2021/2/28
2
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局部特殊毒性 免疫毒性 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 致癌性 • 依赖性 • 复方制剂
2021/2/28
3
评价目的
1. 确定潜在的毒性靶器官和毒性反应出现的时 间、性质、程度及其可逆性
2021/2/28
14
药代动力学研究
• 方法学确证 – 选择性 – 灵敏度 – 准确度 – 精密度 – 重现性 – 稳定性 – 标准曲线——质控样品
2021/2/28
15
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研究
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 •动物 •给药途径 •阴性对照组 •判断安全范围
2021/2/28
17
急性毒性研究
2021/2/28
18
急性毒性研究试验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最大耐受量法 最大给药量法 半数致死量(LD50)法 固定剂量法 上下法(阶梯法,序贯法) 近似致死剂量法 累积剂量设计法(金字塔法)
2021/2/28
19
长期毒性研究
相关动物 给药途径 剂量 毒代动力学——药代研究在毒理学研究的延伸 阶段性——以不同给药期限的长期毒性研究来 分别支持药物进入Ⅰ 期、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 (生产)
脏器系数:12项 组织病理学检查:30项(非啮齿类33项) 恢复期
2021/2/28
22
局部用药特殊毒性研究
刺激性 给药部位的可逆性炎症改变
过敏性(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异常或病理性的
– Ⅰ型,快发或速发过敏型,IgE介导 – Ⅱ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IgG介导 –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IgG、IgM介导 – Ⅳ型,迟发型或结核菌素型,T淋巴细胞介导 – 光敏性
• 光毒性(光刺激性) • 光过敏性(光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 溶血性
溶血及红细胞凝聚
– 免疫性溶血——Ⅱ型和 Ⅲ型过敏反应 – 非免疫性溶血
2021/2/28
23
刺激性
制剂 阴性对照 • 皮肤刺激性 • 注射给药部位刺激性 • 眼刺激性 • 其他途径给药部位刺激性
2021/2/28
24
过敏性
• 注射给药
–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 – 皮肤被动过敏试验(PCA)
• 经皮给药
– 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 – Buehler试验(BT)
• 吸入给药
– 豚鼠吸入诱导 – 刺激试验
• 皮肤光毒性试验 • 皮肤光过敏性试验
阳性和阴性对照
2021/2/28
25
溶血性
• 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 • 分光光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