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参观心得

合集下载

五七干校博物馆周边特色

五七干校博物馆周边特色

五七干校博物馆周边特色说到五七干校博物馆,大家的脑海里可能立刻就浮现出一幅历史的画面。

你知道的,这种地方不是每天都能去的,得有点“缘分”才行。

其实呢,说起这儿的周边特色,我第一个想到了的就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故事,那些老物件里藏着的生活气息。

走在博物馆周围,路旁的树影斑驳,夏天的风吹过,心里不知怎的,就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自己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这里的气氛,不光是博物馆本身,周围的环境也相当别致。

这里距离城市的喧嚣并不远,但那种安静恰到好处。

你走在那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踩着每一块石板都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回到了那个“文革”时期,大家都得在这里“改造”自己,干点儿活,反思过去。

周围的一片林地,绿意盎然,树木挺拔,放眼望去,仿佛每一棵树下都藏着过去的故事。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不觉得它能给人带来什么特别的感受。

但走了几次,逛着逛着,竟然会被这份宁静和厚重的历史感所感染。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走路走多了,就“熟了”,这儿的一草一木都开始变得有些“亲切”了。

讲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这些树啊石板的,算是啥特色嘛。

但细细琢磨,才发现这地方不简单。

尤其是到了博物馆的外围,那些旧时的建筑群依然保留着它当年的模样。

你站在门口,看着那一排排低矮的房屋,思绪一下子就飞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想想当年那些在这儿“劳动改造”的人们,生活是不是也像这些建筑一样朴素、简陋,但又充满了某种坚韧的力量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像是时光的烙印。

哦,对了,周围的胡同也是一大特色。

你走进这些胡同,感觉就像进了个小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其中。

不过,这种迷失是舒服的,因为在这里没有急匆匆的步伐,没有冷冰冰的城市气息,有的只是亲切的回响,像是走进了人家的后院,隐约能听见有人在聊家常。

说到吃的,嘿,五七干校博物馆周围的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

虽然这儿看上去像个比较“严肃”的历史遗址,但附近的小吃街可不容小觑。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二)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二)

我与吴祖光渐渐熟悉起来在“文革”期间,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口号,叫“抓革命,促生产”。

在干校迁到宝坻县后,在抓“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的同时,就是种麦子和种下麦子后的田间管理。

另一方面,为了让我们这批臭知识分子在农村“扎根”,就得尽快把校舍建起来。

就在我们三连所借住的南清沟西南的五里地外,有一座废弃的砖窑,军宣队觉得可以废物利用,决定抽调一个排去整修废窑烧砖。

烧砖既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最后,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实到我所在的二排头上。

二排的主要成员,来自我们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室。

1964年和1966年,先后有15名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剧目室从事剧本创作(其中1966年的四位大学生是由其他单位转入剧目室的),因此,在三连,就数二排的精壮小伙子最多。

除女同志外,二排全都搬到窑场去住临时搭建的活动木板房。

那时的木板房相当简陋,均无纱窗纱门,已临初夏,蚊蝇乱飞,加上厕所也是一个临时搭起的苇席棚,卫生条件极差。

一开始,我们主要的活计是用独轮车运土、和泥、脱坯。

一天重活干下来,不知要流多少汗,个个都是灰头土脸。

幸好窑场有一口井,收工后能打盆水擦个澡。

好在没有女同志在,赤身裸体无所谓。

但当时像我这样的年轻干部,每月工资都只有五六十元,又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很重,下干校的行李都少得可怜,每人都只有一只搪瓷脸盆。

无论洗头、洗脸、洗身、洗脚,都得用它。

就是在一天擦澡时,我看到吴祖光动阑尾炎手术时留下的疤痕如一条大蚯蚓,甚是惊讶。

我问怎么愈合得不很平整呀?他笑了笑说:“公社卫生院就那个技术条件,能救我一命就算很幸运了。

大夫、护士都很尽心,只是没有机会去看他们,连写封感谢信都不允许……”祖光当时已五十多岁了,哪还适合到窑场卖这样的苦力?显然,让他也去遭这份罪,是因为那里远离村庄,不让他再有“拉拢腐蚀贫下中农”的机会。

而正是在那里,我才与祖光渐渐熟悉起来,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1964年8月,我从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室工作,就知道吴祖光、马少波等著名剧作家也是剧目室成员,但我们那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多月后就下到吉林柳河县农村搞“四清”运动去了。

走访老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走访老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走访老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走访老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完成走访老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老校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这所学校渗透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孕育了无数优秀学子的摇篮。

通过对老校的走访,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老校的历史和发展,还看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我在走访老校的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走访老校让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

老校凭借优异的教育质量和全面的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老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重知识和品德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走访老校,我了解到老校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老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

其次,走访老校让我对学校文化和精神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老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传承和创新,不断弘扬着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参观老校的历史建筑和展览,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根基。

老校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培养和弘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传统礼仪。

这种文化熏陶对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在走访老校的过程中,我还深受老校的校风和教风的影响。

老校一直以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著称,这种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术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在走访老校期间,看到了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他们耐心细致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对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要求和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走访老校,我还明白了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需要社会的全方位支持和协同合作。

参观学校心得体会范文

参观学校心得体会范文

参观学校心得体会范文
《参观学校心得体会》
今天,我有幸参观了一所优秀的学校,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我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时,我被学校整洁美丽的校园景观所吸引。

学校周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给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

在校园里,我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笑声不断,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让我感到十分羡慕和钦佩。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这所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和俱乐部参加,培养兴趣爱好,拓展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非常齐全先进,教师教学水平也很高。

在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们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们认真负责地讲课,学生们积极思考,氛围非常好。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让我对这所学校的整体实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员,为学校的荣誉而努力奋斗。

参观学校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我相信这次参观会对我未来的
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会把这次参观的体会牢记在心,不断努力,向这所优秀的学校看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五七干校的历史

五七干校的历史

五七干校的历史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干部和党员的革命素质和政治觉悟。

下面将从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以及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情况息息相关。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合作社运动需要有一支政治上坚定、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来帮助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建立一支队伍来培养未来的农村干部和党员,以增强他们的革命意识和能力。

二、五七干校的组织结构五七干校的组织结构一般由领导班子、教官队伍和学员组成。

领导班子通常由一位校长和数位副校长组成,他们负责校园的日常管理以及学员的培养计划。

教官队伍由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组成,他们负责教授政治理论、农村改革经验和实际技能。

学员则是来自各地农村的党员和干部,他们在五七干校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三、五七干校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五七干校在中国农村地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五七干校培养的学员将其在校期间受到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培训应用于农村工作中,带领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其次,五七干校在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素质和革命觉悟,使他们更有能力来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

此外,五七干校的经验和模式也为后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总结通过对五七干校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以及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五七干校在中国农村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农村干部和党员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改革中。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五七干校的历史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进一步总结其经验,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观五十七中有感 (1)

观五十七中有感 (1)

观五十七中有感六(4)葛于紫懿在我们参观五十七中之前,我并不觉得它是个好学校,这周五,我们参观了这所学校。

在去五十七中的路上,我心想:“来这参观还不如去十一学校呢,那里的建设一定比这丰富,而且两个小时不能自由活动,还不如不去呢。

有些同学和我的想法一样,有些同学还认为去那等于浪费时间,还不如呆在学校写会作业看看书呢。

但在我一进学校的那一瞬间,我对整个学校的想法一下子就变了----一进门,只见门两边有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一直在喊欢迎我们的口号,顿时,我感到我们就像明星一样,从门中间走过,往里走,只见建筑物两旁开满了美丽的桃花,我们的正前方就是舞台,舞台的西北方有一个似月球的球体,那就是天象厅,还可以看星星呢,可惜这是白天,要不我一定找找冥王星在哪里。

在我的两侧,都是教学楼,我的后侧,是一个用玻璃建成的图书馆......“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十七中参观!”一个男低音把嘈杂声大大的压了下去。

很快我们听了领导精彩的讲话之后,就跟着大姐姐开始参观了。

我们先后参观了图书馆、天象厅、模拟飞行等等,这其中的奥秘也不禁让我们纷纷咂嘴嘬舌,纷纷感叹。

但最让我难忘的还要数拼拼图了,我们参观完油画之后,便来到了工艺教室,这时,有位高大的男教师出来迎接我们,把我们接进了教室,一进教室,只见两边摆着五颜六色的脸谱、眼罩等工艺品。

我不禁咂嘴赞叹,好美奥!等我们都坐好,老师说:“大家把自己手里的拼图拼好后会有奖品奥。

”一听说有奖品,我的眼前不禁一亮,斗志瞬间高涨,无论怎样,我一定要那个奖品!“开始!”当命令的声音响起时,我先根据这些零散的木块判断这幅图大概有些什么,我左右看看,在这幅图的左边应该有座桥,右边应该有棵树,根据边框可以判断,地下应该是泥土。

简单的观察完毕,我心想,反正只有十二块,图能确定,其他的还难吗?可这事不是像我想的那么简单,就这十二块,把我搞的晕头转向,一会不是拼错地方了,就是拼反了,这些失误导致我浪费了许多时间,我的毛躁病又犯了,我开始烦躁不安了,开始胡乱瞎拼,甚至想放弃不拼了,老师见我有放弃的趋势,便走过来对我说:“孩子你仔细看看,你看那个树枝怎么跑到桥上来了?还有,地下的两片泥土怎么反了?”经老师这样一点睛,我顿时恍然大悟,没一会,我就拼好了,老师奖励给我一个风筝,同学们羡慕不已,一种妙名其妙的感觉从我心里油然而生,我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追忆沙洋五七干校

追忆沙洋五七干校

追忆沙洋五七干校在千里汉江下游的首段右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沙洋,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就诞生其境内,震惊中外的“郭店楚简”和“中国第一古湿尸”也在这里出土;这里曾是充满硝烟的古战场,刘备与曹操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口,南宋名将边居谊英勇抗元、血洒新城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如今,更因“文革”期间,曾有40余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大专院校、省直单位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而进一步加深了许多人对这个昔日滨江小镇的印象。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沙洋“五七干校”成为当时在全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干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林彪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部队不但要搞军事,还要多业并举,并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又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

1968年5月7日,为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命名为“五七干校”的机关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劳动锻炼。

毛泽东肯定了这一做法,认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外都应该这样做。

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由此,“五七干校”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

据统计,“文革”期间,中央一级机关干校共有106所,各省机关干校有1497所,其中沙洋“五七干校”、江西中办干校、奉贤干校、河南息县中科院干校等的规模和影响较大。

沙洋作为湖北省八大重镇之一,滨临汉江,门锁荆楚,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都比较发达,是鄂中地区主要的物资集散地、川鄂豫陕商品流通中心,素有“小汉口”的美誉。

总部设在沙洋城区的沙洋农场(现沙洋监狱管理局)则是全国最大的劳改农场之一,整个农场分布荆门、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五县市,有广袤的已开垦的土地和可供大批人员生活、劳动使用的房屋、农机具,得天独厚的条件相继被中央部委和省直各单位相中,成为他们创办“五七干校”的最佳选址。

参观学校心得

参观学校心得

参观学校心得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所当地的中学,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对学校的文化氛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踏进校园的大门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校园内整洁干净,到处都能看到学生们勤奋学习的身影。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艺术节、运动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懂得关爱他人,热爱社会。

这些都是学校文化氛围的体现,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其次,学校的教学环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

这些设施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还看到了学校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做法,老师们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主动,老师们耐心细致,教学氛围和谐融洽。

这些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对教学环境的重视,也让我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充满信心。

最后,学校的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也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们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校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这些教育理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也让我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充满信心。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我相信,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一定能够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历史上一段具有争议的时期,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集中营,旨在进行“政治改造”和“思想改变”。

它的存在和运营导致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和悲剧,数千万人被捕、关押、酷刑和杀害。

由于五七干校的存在与行动给中国人民以及国家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它在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恶劣遗产之一。

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五七干校被视为一段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被广泛批评,并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教训和反面典型,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五七干校是一段负面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及对人权和自由的关注与推进。

参观考察学校心得体会范文(2篇)

参观考察学校心得体会范文(2篇)

参观考察学校心得体会范文在考察学校时,我都会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包括观察学校的环境、设施,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同时也会与学校的师生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些步骤,我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当我进入学校的大门时,就会第一时间留意学校的环境。

我会观察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以及绿化情况。

一个整洁、美观的校园可以给人一种良好的感觉,也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对学生的关爱程度。

同时,我会留意学校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观察学校环境和设施时,我会想象自己作为学生的感受,是否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我会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师生交流中得以体现。

与老师们交流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

我会询问他们关于教育的一些问题,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与学生交流可以了解到学校的教育效果。

我会问学生关于学业和生活的问题,了解他们对学校的评价以及对老师的态度。

通过这些交流,我可以得到更加真实的学校情况。

除了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也是我考察学校时关注的重点。

我会了解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

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会留意学校是否注重实践教学,是否有一些创新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同时也会关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是否有足够的学术氛围和活动。

一个优质的学校应该有多元的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我会整理我在考察学校时得到的信息,撰写一份参观考察心得体会。

这是对我考察学校整体情况的总结和评价,也是给学校提出针对性建议的机会。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我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会积极建议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这份心得体会既是对学校的反馈,也是对自己思考和观察的总结。

参观“五七”干校观后感(简泉小学 蔡军)

参观“五七”干校观后感(简泉小学  蔡军)

重温历史,牢记使命--参观“五七”干校观后感简泉小学蔡军(2018年7月4日)为了纪念我国建党97周年,为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回头看”活动,我校于6月29日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位于石嘴山市国务院直属的“五·七”干校。

宁夏石嘴山这个回族自治区积极响应了毛主席的指示,创办了五七干校。

今天我们来到这个充满历史回忆的地方,来体会老一辈学生艰苦的学校生活。

干校以图片、壁画、雕塑和实物来塑造了一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干部、家属和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

通过参观干校,了解当时干部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积极生活的情况,进一步增强我校全体党员“坚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坚持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的党性观念,进一步加强党员“艰苦奋斗、开拓务实、防腐倡廉、一心为民。

”的党性修养。

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也有人说五七干校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他们从事了近十年艰辛的农业劳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他们在认真完成下放劳动任务的同时,始终坚持钻研学习各自的业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和研究工作,为后来从事更高领域科学研究和文学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现场参观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感受到“五七”干校干部职工尽管身处逆境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虽然条件艰苦,但信仰坚定的革命精神,这些值得我们学习,也为我们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

沙洋五七干校照片的回忆感想

沙洋五七干校照片的回忆感想

沙洋五七干校照片的回忆感想沙洋五七干校的照片,总让我想起那段不平凡的时光。

记得当年,大家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像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满怀激情。

照片里,笑脸洋溢,阳光下闪闪发光。

那时候,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了乐趣。

我们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手上的泥巴成了最好的勋章,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笑声此起彼伏,仿佛连风都在为我们伴奏。

说起那段日子,真是个“人来疯”的年代。

每天的农活结束后,大家就聚在一起,或打牌,或扯淡。

那时候的我们啊,真是“无忧无虑”,什么烦恼都没有。

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像是在享受一场盛大的狂欢。

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抢着吃,真是笑料百出。

有时候谁的碗里多了菜,大家都会调侃几句,气氛轻松得很。

晚上,天黑得早,大家会聚在一起讲故事,那个时候,谁的嘴皮子滑谁就是“故事王”。

一个个奇闻趣事,讲得大家哈哈大笑,连星星都在眨眼。

仿佛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们。

想想,现在再也找不到那样的时光了。

时间真是个无情的家伙,把那些快乐的日子带走了,只留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回忆起那些日子,就像喝了一口温暖的汤,心里暖暖的。

特别是那个大太阳底下,我们一起挥汗如雨的场景,那种团结的感觉,让人倍感亲切。

大家为了一个目标,毫无保留地努力,像是一支劲旅,真是“齐心协力”。

每次干完活,大家都像得了冠军一样,兴奋得直跳脚。

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大家都是为了生活更好。

难免也有一些小插曲。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山里捡木柴,结果迷了路。

好嘛,那简直是“鸡飞蛋打”,一帮人互相指责,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最后还是大家一起动脑筋,才找回了路。

到笑声还是盖过了所有的抱怨,大家就像经历了一场小冒险,回忆起来都觉得可乐。

这些年的生活,虽然忙忙碌碌,却再也没能找回那种简单的快乐。

照片里的笑脸,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像是闪烁的星星,照亮了我的记忆。

有人说,青春就像一场旅行,风景虽美,但终究要回家。

那段时光,就是我心底的一个温暖角落。

五七干校参观心得

五七干校参观心得

五七干校参观心得五七干校参观心得6月29日,公司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市“五七”干校,通过参观干校的博物馆及原校址,了解了当时干部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积极生活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艰苦风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

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到五七干校,我们首先参观了新建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500多件实物、1200多张图片。

有老干部们用的旧衣服、旧毯子,积尘多年的粗瓷碗、旧军用水壶,旧农具,老式的拖拉机、插秧机、打字机等,更有意义深刻的干部手稿。

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每一组图片及实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我深感钦佩,对当时下放的老党员感到无比尊敬。

通过那些图片、讲解、文物资料、历史文献、幻影等形式,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当年的老干部在满眼的黄沙,一窝一窝的骆驼草,白花花的盐碱地,几乎是不毛之地的干校里是怎样度日的。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国务院直属的五七干校成立于1968年10月,当时共接收国务院部分直属单位下放干部职工及家属、知青2000多人,在当年荒凉的西大滩上从事了近十年艰辛的农业劳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他们在认真完成下放劳动任务的同时,始终坚持钻研学习各自的业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和研究工作,为后来从事更高领域科学研究和文学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观摩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人在适度的物质满足情况下,最大的乐趣就是为社会、为企业、为他人做更多有意义的实事,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此时正处于“学技能、打基础”的事业起步阶段,更应该培养艰苦朴素的美德,树立有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精力放在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上来,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五七战士”身上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以及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半壁情怀情未了

半壁情怀情未了

半壁情怀情未了作者:张远友来源:《人间》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I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0-02去年十月十日,建在湖北省阳新县半壁山下的原邮电部五七干校纪念馆要开馆了。

信息传出,原邮电部五七干校的老战友们,原邮电部536厂的老同事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归心似箭汇聚在半壁山下。

我真的没有想到:以北京袁天沛先生为主的团队同僚们竞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使前来参展的老战友老同事近400来人。

这个基本上是由爹爹婆婆组成的参展团,其人数之多、素质之高、队伍之大、阵容之强是前所未有的。

我真的没有想到:阳新县委及半壁山农场党委尹孝然书记会如此高度重视。

组织了上百人夹道欢迎的队伍,大路旁的锣鼓队将锣鼓敲打得震天响,鞭炮轰鸣声持续不断。

这是我们多年来未曾见到过的乡村热闹场景。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乡村的气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炽热,那么的祥和,那么的喜庆。

不是节庆胜似节庆。

我真的没有想到:袁天沛先生和尹书记将这次活动安排得如此周到,井井有条。

三天来,我们参观了原邮电部五七干校老校址,重走了一趟老干校的路径;参加了五七干校纪念馆开馆仪式,祥细地覌看了馆内的图片和内容概况;观看了阳新县采茶剧团精彩的演出和“五七战士”的小合唱;观看了长眠于马鞍山下千疮百孔残垣断壁的老536厂;观看了烟波浩瀚一望无际天空任鸟飞的大网湖;观看了农果生态化品种多样化的军垦农场;观看了引人悦目变化巨大的阳新县城。

三天的活动紧张而有序,疲惫而有乐。

整个活动从始至终让老战友们老同事们充满着喜悦,充满着欢乐。

无论人们走到那里,人人都喜笑言开畅谈不息。

这就是半壁山的情怀。

人与人的情怀是一种彼此相互寄托的情感。

想见:是一个梦想,是一个思念,是一个牵挂,是一种思维。

相见:是一个握手,一个笑容,一声问候,一种行为。

这次相聚于半壁山,为了相见,很多人不远千里乘高铁而来;为了相见,有的人不顾万里之遥在异国他乡乘飞机而来;为了相见,不少人从上海、从南京、从洛阳、从南昌、从长沙、从武汉、从黄州、从鄂州等地开着私家小车奔驰而来。

“五七干校”的审视与反思

“五七干校”的审视与反思

“五七干校”的审视与反思作者:周思明来源:《粤海风》2015年第04期一说到“五七干校”,当年的亲历者们不少已经作古,一些间接熟悉的人(比如当今的50后、60后们)也已随时光的流逝而对之淡漠,而年轻一代对此的茫然乃是自然而然。

不信,去高校或社会上随便找一个年轻人问问,他们的表情一准是一脸沙漠。

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历史的审视与文化的反思。

何为“五七干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五七指示反映了毛泽东要在全国每个基层单位开展“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

五七指示出台后,中共中央转发了毛泽东的这封信。

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9周年》,对五七指示作了进一步阐述及推广。

两年后也即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

此后,如星火燎原一样,大批的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许多作家和文化人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

“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

资料显示,“文革”时期全国18个省区共创办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千名知识青年。

而各省市地县开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在那里接受改造的学员有数十万人。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972年4月24日),要求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和专家教授、作家文人。

随着他们的返城,五七干校也渐趋衰落、冷清。

记住历史——五七咸宁行(二)

记住历史——五七咸宁行(二)

记住历史——五七咸宁行(二)5.7.和5.11.我们两次来到452校部旧址,寻访历史。

现在咸宁与干校的连接道路宽阔平坦。

这次寻访干校,与以往不同的感觉就是当地政府在着力打造干校文化的品牌,对需要保留的当年的房屋进行修缮施工。

452高地校部的旧址,是如今干校的标志性建筑,每个到场的人必在此留影。

参观“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展览厅”。

吴红在照片上找到了母亲。

胡一红在展板上看到父亲的名字。

鹿遥在自己当年插秧的照片前留影。

这是在452路边的石碑。

请仔细查看碑文。

我们来到当年二连的驻地,熟悉的大仓库。

卢眀同学现场指认,详细到自己当年的床铺在哪个位置都说的清清楚楚。

大仓库里人去屋空,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屋里都长起了植物,当年的场景不在,但是干校的情结会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

这里就是一连、二连、三连的驻地,当年的红砖房已经被拆除,阶梯式的山包变成平顶。

看到的只有稀疏的树木和荒草。

这张照片处在东向西的方位拍摄。

这张照片处在由南向北的方位拍摄的。

这是当年驻地下方的水塘。

大家都在这里洗衣服,水塘边有一口人工挖的水井,供连队人们日常生活用水。

我们放学后就跳入水塘游泳。

这张照片是在由北向南的方位拍照。

在蔡小为同学的引领下,我们沿着这条路找到当年四连的驻地。

四连的同学对这栋房子还有印象吗?还有这处房子,只剩下断面的那一半了。

这处房子里曾经住过谁?这是当年四连驻地存留的较完整的房子。

这是该处房子现在的主人,他叫汪本清。

他告诉我们,他是1974年来到向阳湖,至今一直生活在这里。

现在已经当爷爷啦!这块地皮被他买下,正在给自己翻盖新房子。

当年干校的红砖房已经不见了,原地基处即将建设起当地人翻建的新房。

据汪本清讲,他一直都在向阳湖里及向阳湖农场修路。

这是老人的3个孙子、孙女。

五七干校医院旧址。

正在修缮施工中。

工人们在五七干校医院房顶揭瓦,进行房屋修缮。

成堆的红瓦码放起来,每块瓦上都有“文化部五七干校瓦厂”的字样,每块瓦上都留下过我们父辈的汗水。

学生学农心得体会(最新)

学生学农心得体会(最新)

学生学农心得体会出发了!在老师一次次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后,我们坐上车,一路唱一路笑……不一会儿,便到达了农场。

入口几个大字特别醒目:温州市实验中学农场。

入座了。

第一个任务是听讲座。

原来这个农场在xxx时候是“牛棚”,后来又改成“五七干校”。

农场是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汗水辛勤建设出来的,他们挑着砖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一砖一瓦累积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顿时觉得,岁月的沉淀使这里变得更加有价值和文化,我们无法想象以前这里有多艰苦,当下,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个美好的农场,努力干活!听完讲座,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向杂草丛生的菜地。

老师抛下第二个任务——拔草。

大家纷纷戴上手套,卖力得拔了起来,哪怕裤子上沾满泥也乐此不疲。

在此期间,几个调皮的男生还捉了不少昆虫回去。

都说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零零后”怎么娇生惯养,但现在看来,大家都能把辛苦的劳作当成一种乐趣来享受,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拔完草,我们来到了一个花卉展览馆,各式各样的'奇异花卉布满了墙边,许多都是我从没见过的。

什么橄榄树、杜仲、枸杞……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参观完,这次的行程也接近尾声,大家在笑声和汗水中度过了一个欢快的下午。

怀着对军训的一丝眷恋,怀着对农民劳作的一份好奇,我们迎来了“学农”这特殊的半天。

坐在有些破旧的教室里,听老师讲农场的由来与故事,突然间觉得,这块经历了40多年的土地,是这样的有趣而又神秘。

大家的心中更加迫切地想去看一看这片农场。

绕过几间小屋,沿着小路,我们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我们的任务是清理蔬菜地里的杂草。

迫不及待的我们,如一只只快乐的小鸟一般,卖力地拔草,心里没有想到湿润的泥土会弄脏衣服,杂草中会有各种虫子在活动,只想着把它变成一片干净美丽菜院。

我们虽然只是劳动不到半小时,但收获很多。

当沾满泥土的我们站在一边,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时,望着那一片已整齐干净的菜地,心中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的成果!在这里,我们不仅仅体验到了农业活动,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七干校参观心得
6月29日,公司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市“五七”干校,通过参观干校的博物馆及原校址,了解了当时干部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积极生活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艰苦风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

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到五七干校,我们首先参观了新建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500多件实物、1200多张图片。

有老干部们用的旧衣服、旧毯子,积尘多年的粗瓷碗、旧军用水壶,旧农具,老式的拖拉机、插秧机、打字机等,更有意义深刻的干部手稿。

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每一组图片及实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我深感钦佩,对当时下放的老党员感到无比尊敬。

通过那些图片、讲解、文物资料、历史文献、幻影等形式,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当年的老干部在满眼的黄沙,一窝一窝的骆驼草,白花花的盐碱地,几乎是不毛之地的干校里是怎样度日的。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国务院直属的五七干校成立于1968年10月,当时共接收国务院部分直属单位下放干部职工及家属、知青2000多人,在当年荒凉的西大滩上从事了近十年艰辛的农业劳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他们在认真完成下放劳动任务的同时,始终坚
持钻研学习各自的业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和研究工作,为后来从事更高领域科学研究和文学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观摩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
不易,人在适度的物质满足情况下,最大的乐趣就是为社会、为企业、为他人做更多有意义的实事,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此时正处于“学技能、打基础”的事业起步阶段,更应该培养艰苦朴素的美德,树立有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精力放在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上来,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五七战士”身上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以及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