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及其强化练习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466d92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9.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程中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展开。
1. 理论知识巩固:学生需复习课本中关于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基本理论,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区别及其实例。
2. 观察实验报告:学生需在家中自行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观察金属的锈蚀过程、水的沸腾等,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及变化过程。
3. 变化记录表:学生需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不同物质在加热、冷却、混合等条件下发生的外观变化、气味变化以及可能伴随的声响等细节。
4. 实验讨论:结合所做的实验及变化记录表,学生需分析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或化学),并解释其发生的原因。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准确阐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观察实验报告需真实记录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要求文字清晰,条理分明。
3. 变化记录表要求学生对各种条件下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详尽的记录,不仅包括明显的变化,还要注意微小的差异。
4. 实验讨论部分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释。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想法。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2. 对观察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时,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的描述以及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变化记录表的评价将基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的详细程度以及数据的准确性。
4. 实验讨论部分的评价将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深度以及表达逻辑。
同时,对小组讨论的评价将侧重于团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名师导航2024】化学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专题04 实验探究题(学生版)
![【名师导航2024】化学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专题04 实验探究题(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61af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e.png)
专题04 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目是每年的必考题目,分为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为基础实验题,考察内容多为教材中出现的实验,只要牢固掌握住教材知识,难度并不大。
第二个题目为探究型实验题,试题开放性较大,有些题目还会涉及到课外的内容,即在试题下方写上“查阅内容”等字样。
这种题目是以物质的性质为依托,考察的是知识的发散性,考查特点: 信息材料→发散思维→设计实验→猜想→分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完成报告。
实验探究命题思路:挖掘教材已有实验,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答题的时候要认真的分析题目与所学知识的关联。
考点解读:第一步:作出猜想——根据试题提供的物质,分析混合物中含有的成分是所提供的一部分还是全部,确定混合物可能含有的物质,然后根据题干将所给的物质自由组合,如可能含有A 、B 、C 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三种,则可能的组合有:AB 、AC 、BC 、ABC(注意:必须排除组内能够直接发生反应的物质组合)。
第二步:探究验证——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各物质是否存在。
第三步:根据实验操作(试剂选择)、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中的一种或两种互相确定混合物的成分。
检验物质成分的解题关键点如下:(1)探究某物质中是否含有某种酸(或碱或盐),常通过该酸(或碱或盐)的阴、阳离子的特征性质确定是否存在,两种离子均存在时,才说明存在该物质。
(2)探究某物质中是否含有某种金属时,可以利用该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与盐溶液反应后是否析出晶体及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3)判断某物质中是否含有某一种气体时,常结合该气体的性质,通常为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的明显现象(如沉淀、遇酸碱指示剂变色等)。
[典例1](2018·广东广州·一模)广东粤东地区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
所谓“灰水粽”是用草木灰的浸出液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清香软糯。
草木灰中富含K 2CO 3,还含有少量的K 2SO 4和KCl 。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确定草木灰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01 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同步实验练习(含解析)
![实验01 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同步实验练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9da2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3.png)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同步实验实验01 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实验目的】1.初步熟悉液体加热、固体研磨、溶液滴加等实验操作。
2.学会观察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
3.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玻璃片、火柴、研钵(研杵)、胶头滴管、单孔塞(带导管)、烧杯【实验试剂】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实验(1):水的沸腾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实验(2):胆矾的研碎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实验(3):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4):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变化后有无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定义:______________叫做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外观特征:物理变化一般是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生改变,化学变化常表现为________改变、放出________、生成________等,还伴随着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根本区别:变化时______________。
【注意】(1)有放热、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加热沸腾。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实验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76038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2.png)
化学实验基础(含答案)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实验探究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能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
2.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说明假设、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用恰当形式表达和展示实验成果物质性质实验探究2021湖北,T18;2020全国Ⅰ,T27;2020全国Ⅲ,T26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学会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运用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根据文献和实际需要提出综合性的探究课题,根据假设提出多种探究方案,评价和优化方案,能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信息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探究2023湖北,T18;2023北京,T19;2022广东,T17;2021北京,T16;2021广东,T17;2021福建,T12;2019北京,T28命题分析预测1.近年来高考中有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探究类实验题不断增多,考查考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难度较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2.预计在2025年高考中有可能还会出现有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探究类实验题,该类试题可能是化学实验题的命题新方向考点1物质性质实验探究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2.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1)验证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对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是设计出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行。
(2)探索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物质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可能具有的性质。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e41d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8.png)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些趣味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特别是关于探索物质性质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一:探索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1. 准备材料:蜡烛、水杯、气球、沙子2. 实验步骤:- 实验一:蜡烛的燃烧- 让孩子们观察蜡烛的特点,点燃蜡烛,让孩子们观察燃烧过程。
- 引导孩子们探讨固体状态下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形态,可以产生什么效果。
- 实验二:水的性质- 让孩子们观察水的特点,加热水杯中的水,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讨液体状态下的水可以变成气体状态,水蒸气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 实验三:气体的特点- 使用气球将沙子装入其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讨气体状态下的气球可以变得更大,产生了什么效果。
3.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
个人观点:这些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
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索意识。
活动方案二:探索颜色的混合原理1. 准备材料: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专用画笔、纸板2. 实验步骤:- 实验一:颜色的基本原色观察- 让孩子们观察红、黄、蓝三种颜料的特点,用画笔分别涂抹在纸板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是如何混合出其他颜色的。
- 实验二:颜色的混合实验- 将红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观察颜色变化,记录混合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 再将蓝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观察颜色变化,记录混合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 实验三:颜色的混合创作- 让孩子们自由地将颜料混合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
3.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红、黄、蓝是颜色的基本原色,不同颜色的混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颜色。
物质的性质实验
![物质的性质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a9800f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c.png)
试验环节和措施试验现象试验结论方案1稀酸(通CO 后 溶液)NaOH溶液2CO2 38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 学反应方案2 39 40
试验环节和措施试验现象
试验结论
液
CO2
方案 1
OH 溶
Na
方案
2
39
(
通
C 2O 后
溶
液)
稀 酸
CO2和
38
NaOH
确实发
生了化
学反应 40
。
5.下列装置是一种改善旳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旳试验装置。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根据装置B中出现旳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能够判断反 应是否开始发生,则装置B中旳试剂是__,发生反应旳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 (3)装置C旳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搜集在装置C中集气瓶里旳气体是____________,该气体应怎 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Ⅲ可用来检验氧气是否干燥,其中盛放旳化学药物是 ________,证明所得氧气已经干燥了旳现象是_________。 (3)装置Ⅳ中氧气是否搜集满旳检验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8.化学复习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旳石灰水和 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 象。CO2和NaOH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1)我设计了甲、乙两个试验装置来验证,如右图所示, 试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以为上述试验是可行旳,其共同原理是 35 。
高考化学复习高考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专练:第二节性质实验方案设计.docx
![高考化学复习高考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专练:第二节性质实验方案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afec469dfad6195f312ba69e.png)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2015年高考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专练提升第二节:性质实验方案设计一、选择题1、只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鉴别NH4Cl、Na2SO4、(NH4)2SO4三种物质的试剂是(可加热)()A.AgNO3B.稀H2SO4 C.稀HCl D.Ba(OH)2溶液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B.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C.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D.根据火焰所呈现的特征焰色,只能检验金属离子的存在。
3、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3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4、下列物质的除杂方法中,合理的是()①C2H6中混有的C2H4,可以将混合气体先通过溴水,然后用碱石灰干燥②K2CO3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③乙烯中混有的SO2气体可以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④金属铜中含有的少量银和锌可以通过电解精炼的方法除去⑤H2S中混有的水蒸气用浓硫酸干燥即可A.①④ B.②③ C.①⑤D.④⑤5、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 括号内的实验用品都能用到的是( )A.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坩埚、温度计、硫酸铜晶体)B.蛋白质的盐析(试管、醋酸铅溶液、鸡蛋白溶液)C.钠的焰色反应(铂丝、氯化钠溶液、稀盐酸)D.肥皂的制取(蒸发皿、玻璃棒、甘油)6、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B.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和KClC.用丁达尔效应鉴别硫酸钠溶液和硅酸胶体D.用BaCl2溶液鉴别FeCl3溶液和Fe2(SO4)3溶液7、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A.苯和水B.酒精和碘C.醋酸和水D.碘和四氯化碳8、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B CDA.加热后溶液颜色变为无色B.配制100 mL 0.10 mol·L-1NaCl溶液C.实验室用该装置制取少量蒸馏水 D.称量25 g NaOH9、下列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A.用图①装置制取并收集氨气 B.用图②装置制取和收集乙烯C.用图③装置将海带灼烧成灰 D.用图④装置制取乙酸乙酯10、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A. HNO3溶液(H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B.Fe2+ (Fe3+),还原铁粉,过滤C.NaHCO3溶液(Na2CO3);通入过量的CO 2D.CO2(HCl),饱和溶液,洗气11、如下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置于光亮处,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气体是①CO、O2②Cl2、CH4③NO2、O2④N2、H2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2、现有甲和乙的混合物,根据下表中甲和乙的某些性质,确定分离甲和乙的方法( )物质化学式熔点沸点密度水中的溶解度甲C3H6O2-98℃575℃0.93g/cm3溶乙C4H8O2-84℃77℃ 0.90g/cm3溶A.蒸馏 B.升华C.萃取 D.过滤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Cl溶液、MgCl2溶液、KNO3溶液、Al2(SO4)3溶液可以用一种试剂加以区别B.合成氨工业与接触法制硫酸中SO2催化氧化的过程中都采用了高压的生产条件C.在医院中为酸中毒病人输液不应采用0.9%氯化铵溶液D.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的主要原因是汽油燃烧不充分引起的14、某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CO32-、Cl-。
【初中化学教案】:探究物质性质变化的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探究物质性质变化的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eb800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6.png)
【初中化学教案】:探究物质性质变化的实验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性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1)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2)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铜等。
3. 教学课件:相关实验视频、图片、动画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变化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完成实验。
5.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物质性质变化的结论。
五、课后作业: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性质变化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了他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结果分析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提高了他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教案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25ab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16.png)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计五个实验,学生将探究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下的物质性质,以及物质的溶解特征和酸碱反应。
实验一:探究固体的物性具体流程:1.班级分三组,每组让同学选取一个不同的固体物质,最好是日常生活中易于获取的,如纸张、饼干、盐等等。
2.同学自行考虑一种方法,将自己的固体物质进行粉碎或削切。
3.将物质称量,记录质量。
4.将物质放入一个已称量好的实验器皿中,在实验前将器皿的质量记录下来,求出固体的体积。
5.记录物质的状态(硬度,颜色、形状等)。
6.将物质加入装有水的试管中,观察是否会溶解。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不同物质的性质,了解固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二:探究液体的物性具体流程:1.同学们自行搜集不同液体物质,如汽油、水、食醋等等,在实验前要求将液体称量并记录质量。
2.同学们观察、记录液体的不同属性,如气味、颜色等。
3.将液体倒入已称量好的实验器皿中,在实验前将器皿的质量记录下来,求出液体的体积。
4.测量液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的计算公式为:液体密度 = 液体质量÷液体体积。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实验三:探究气体的特性具体流程:1.将少量碳酸饮料倒入一个大口瓶中(注意一定要用透明的瓶子),然后让学生观察它的状态。
2.将塑料袋打捆成球形,牢记它的初始体积和大小。
3.让其中一组同学将塑料袋插入瓶子内,尽量保证塑料袋能够封紧瓶口。
4.将瓶子倒置,让塑料袋呈深入瓶中的状态,然后放开塑料袋封口,让气体进入塑料袋内。
5.正式实验开始前,先让学生预测一下气体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6.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观察塑料袋体积的变化,并在气体体积变化降到最低点时记录下袋子的体积和大小。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观察、预测和记录问题的方法,掌握气体体积和压力的概念。
实验四:探究物质的溶解特征具体流程:1.将水、盐、砂糖倒入三个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记录物质的状态和特征。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90cf921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7.png)
Cu被氧化只会生成Cu+和Cu2+,由于资料中说明Cu+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 在,故氧化产物为Cu2+。
实验一 10 mL 0.005 mol·L-1 KMnO4酸性溶液
现象 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中由铜片向外侧依 次呈现: A区澄清且几乎无色; B区底部覆盖棕黑色固体; C区澄清且紫色变浅
(2)为探究 MnO-4 的还原产物,取A区中溶液_通__入__足__量__H__2S_后__,__取__上__层__清__液__,__加__入__足__量__ _的__N__a_2S__溶__液__,__观__察__到__粉__红__色__沉__淀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有Mn2+生成。 (3)A区中KMnO4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5_C_u_+__2_M__n_O_- 4_+__1_6_H__+_=_=_=_5_C__u_2+__+__2_M__n_2+__ _+__8_H__2O__。
2.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1)验证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对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是设计出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现象明 显,安全可行。 (2)探索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物质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 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可能具有的性质。
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气,C中亚硫酸钠与70%硫酸反应生成二 氧化硫,通过控制止水夹K可以实现实验探究:将氯气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 Cl2的氧化性;将氯气通入C中可以验证Cl2、SO2的氧化性,将二氧化硫通入B中 可以验证Fe3+、SO2的氧化性。
2.资料表明,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基于以下事实: Ⅰ.稀硝酸不能氧化NO,而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 Ⅱ.稀硝酸与磷化物反应时,只能将磷元素氧化成单质磷,而浓硝酸与磷化物反应时, 能将磷元素氧化成 PO34- Ⅲ.稀硝酸只能将HI氧化成单质碘,而浓硝酸能把HI氧化成HIO3 Ⅳ.……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物质的性质探究与实验活动方案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物质的性质探究与实验活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4f79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d.png)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一、引言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通过小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是培养他们科学观念和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适合幼儿园学生的科学小实验,旨在帮助他们了解物质的性质。
二、实验一:物质的硬度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孩子了解物质的硬度,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2. 实验材料:钥匙、铝罐、橡皮、铁球。
3. 实验步骤:(1) 让孩子用钥匙轻轻刮刮铝罐,观察现象。
(2) 让孩子用钥匙轻轻刮刮橡皮,观察现象。
(3) 让孩子用铁球敲击铝罐和橡皮,观察现象。
4.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孩子可以发现钥匙刮刮铝罐和橡皮时有不同的声音,铁球敲击铝罐和橡皮时也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这说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硬度。
三、实验二:物质的溶解性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孩子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 实验材料:盐、糖、水杯、搅拌棒。
3. 实验步骤:(1) 给孩子准备两杯水,一杯放入盐,一杯放入糖,让孩子搅拌观察。
(2) 让孩子试着溶解不同比例的盐和糖,观察现象。
4.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孩子可以发现盐和糖在水中都可以溶解,但是要溶解更多的盐比糖需要更多的时间,这说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
四、实验三:物质的颜色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孩子了解物质的颜色,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 实验材料:红、黄、蓝三种颜料,白纸。
3. 实验步骤:(1) 让孩子在白纸上分别涂抹红、黄、蓝三种颜料。
(2) 让孩子观察颜料的变化和混合。
4.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孩子可以发现红、黄、蓝三种颜料可以混合成其他颜色,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
五、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园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包括硬度、溶解性和颜色。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观点】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科学小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附答案)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b94dd9b9f3f90f76c61bc3.png)
1.化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了研究硝酸性质的建议。
老师高兴地答应了,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1)将石蕊溶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________色。
(2)将锌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H2,其名称为_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一会儿后即褪去,锌片投入稀硝酸中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即变成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1)石蕊溶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硝酸具有哪些特性?【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含氮元素的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猜想与分析】(1)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一致认同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
NO遇氧气变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对硝酸能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了一小块铜片投入稀硝酸中,发现Cu溶解,也出现上述Zn与稀硝酸反应的类似现象,她便确认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 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望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训练题参考答案
![众望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训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e6db97168884868662d6eb.png)
众望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训练题(一)参考答案1-5C,D,C,D,AC;6-10A,A,D,B,C11.答案 (1) MnO2 + 4HCl(浓)MnCl2 + Cl2↑+ 2H2O;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出现淡黄色沉淀(出现浑浊);D,浅绿色溶液变成黄色;E,淀粉溶液变蓝;F,出现白色沉淀(2)①2Fe2++ 4Br-+ 3Cl2 === 2Fe3++ 2Br2 + 6Cl-;强碱溶液; 2OH -+ Cl2 === Cl- + ClO- + H2O② B中液面下降,液面上方充满黄绿色气体,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收集尾气,防止污染大气12.答案(Ⅰ)(1)关闭弹簧夹(或止水夹)a,由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加水至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静置一会观察液面是否变化,若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装置漏气;(2)SO2+C12+2H2O =SO42-+2C1-+4H+;MnO2+4HCl(浓)MnCl2+C12↑+2H2O;(3)126233ba×100%(4)锥形瓶及导管中的SO2未全部排入到广口瓶中与Cl2完全反应或由于产生SO2速度较快,未与Cl2反应而排入到NaOH溶液中(Ⅱ)(5)将装置中的SO2全部排入到U形管中被吸收;(6)D(Ⅲ)(7)AD众望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训练题(二)参考答案1.答案(1)过滤玻璃棒、酒精灯;(2)否,会引入KNO3杂质(3)2.答案(1)Zn CuO;(2)在乙制得的铜中加过量稀硫酸,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静置、过滤并洗涤烘干(3)3Cu+8H++2NO-33Cu2++2NO↑+4H2O 开始产生无色气体,在液面上气体变为红棕色,铜慢慢溶解,溶液变蓝色;b中有溶液从导管排入c中 ,b中液面下降,c中液面上升,产生蓝色沉淀3.答案(1)还原性;;防止加热不均匀而使碳酸钠溶液倒吸入加热的A试管中除去酯中混有的乙二酸和乙二醇,同时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3)①在装置的尾端放一个点燃的酒精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②不能确定草酸升华后可能有部△分草酸进入D试管,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从而对CO2的检验造成干扰4.答案(1)D (2)Cu (3)H2;①随着反应进行,生成的Al3+的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大,产生的H+的浓度增大;②该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加快;③铜与铝构成原电池,加快铝溶解(4)AB (5)AC 电解质性质5.答案(1)①Cu+2H2SO4(浓) CuSO4+SO2↑+2H2O,2Cu+2H2SO4+O 22CuSO4+2H2O;②B装置中导气管长进短出;③Na2SO3、Na2SO4、NaOH;(2)做实验、查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等(3)①在通入O2之前,用排饱和NaHSO3溶液的方法测出装置A 产生气体的体积②否;用酚酞作指示剂时,Cu2+的蓝色会干扰滴定终点的正确判断,而且溶液中的Cu2+会和NaOH反应6.答案(1)产生无色气体,逐渐变红棕色 NaOH 气体又变无色烧杯中液面上升,干燥管内液面下降干燥管中固体与溶液脱离(a/b取值范围最终溶液中的阳离子及其物质的量<1/4 a mol Fe3+(b-4a)mol H+=1/4 a mol Fe3+大于1/4小于3/8 (3b/4-2a)mol Fe3+,(3a-3b/4)mol Fe2+=3/8 a mol Fe2+>3/8 3b / 8 mol Fe2+。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2296ed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a.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程中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课本中关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药匙、酒精灯等,并按照教师提供的步骤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药品。
3. 实验操作:学生需进行两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实验,分别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实验可包括水的三态变化等;化学变化实验可包括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仔细观察并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4. 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分析、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课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按照教师提供的步骤进行,注意安全操作,并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同时,要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内容完整,字迹工整。
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现象描述及分析、结论等。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应详细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在分析时,应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字迹工整程度及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并提供改进意见。
2. 教师将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3.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实验经验和心得,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高中化学旧人教第三册(必修+选修)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同步练习
![高中化学旧人教第三册(必修+选修)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63fe51a3c1ec5da50e27087.png)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①蔗糖中加入浓H2SO4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硝酸的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见光易分解③SO2气体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④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乙醛具有氧化性A、①③④B、①②③④C、只有③D、只有④2、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是由CH4、NH3、H2、CO、CO2和HCl中的几种气体组成,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无水CuSO4粉末变蓝。
则原混合气体的成分是()A、CH4和NH3B、HCl、H2和COC、HCl和COD、HCl、CO 和CO23、为了确定SbCl3、SbCl5、SnCl4是否为离子化合物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合理可靠的是()A、观察常温下的状态:SbCl5是苍黄色液体,SnCl4为无色液体结论:SbCl5和SnCl4都是离子化合物B、测定SbCl3、SbCl5、SnCl4的熔点依次为73.5℃、2.8℃、-33℃结论:SbCl3、SbCl5和SnCl4都不是离子化合物C、将SbCl3、SbCl5和SnCl4溶解于水中,滴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结论:SbCl3、SbCl5和SnCl4都是离子化合物D、测定SbCl3、SbCl5和SnCl4的水溶液,发现它们都可以导电结论:SbCl3、SbCl5和SnCl4都是离子化合物4、若从①硫酸钠②硫酸③碳酸钠④硝酸钾四种溶液中取出其中两种进行下列实验,现象如下:(1)将取出的两种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2)加入铁粉产生无色无味的可燃气体;(3)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取出的是①②B、取出的可能是②③C、取出的可能是②④D、取出的是③④5、由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又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混合物可能是()A、氯化钡和硫酸钠B、氯化钙和碳酸氢钾C、氯化钙和碳酸钾D、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钠6、下列实验事实不能作为实验判断依据的是()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金属性强弱B、在MgCl2和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氨水,判断Mg和Al金属性强弱C、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可判断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D、据Br2和I2分别与足量的H2反应情况,可判断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7、化学上鉴定S2O32—的方法之一是使用AgNO3溶液做试剂,将溶液逐滴滴入含有S2O32—的溶液中时,会有以下反应:Ag+ + 2S2O32—= [ Ag(S2O3)2]3—3Ag+ + [ Ag(S2O3)2]3—= 2Ag2S2O3Ag2S2O3 + H2O = Ag2S↓+ H2SO4对于S2O32—的鉴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鉴定可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进行B、该鉴定只能在中性溶液中进行C、AgNO3必须过量D、S2—对鉴定有干扰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②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有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③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④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2ae8ca76a20029bd642dc1.png)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探究与实验评价1(2013 四川)为了探究AgNO 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 AgNO 3的氧化性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 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
为检验溶液中Fe 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 +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KSCN 溶液、K 3[Fe(CN)6]溶液、氯水。
(1Ⅱ.AgNO 3的热稳定性用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 加热AgNO 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 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2)装置B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 2,其验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Ag 2O 和粉末状的Ag 均为黑色; Ag 2O 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 ;ⅱ.Ag 2O ;ⅲ.Ag 和Ag 2O 。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猜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_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 福建)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Ⅰ.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成分搅拌、过滤。
(1)往滤渣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过滤。
氢氧化铝与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往(1)所得滤液中先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大题精练: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大题精练: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c3bee2763231126edb11f2.png)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大题精练: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题(共10题)1.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在空间地理、环境科学、地质勘探等领域受到广泛研究的一种气体。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制备及检验SO2部分性质的装置,如图所示:(1)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证明SO2具有___________。
(3)①有同学对C装置变浑浊现象提出质疑:该装置没有排空气,而空气中的O2氧化性强于SO2,因此装置C中即使有浑浊现象也不能说明是SO2导致的。
请你写出O2与Na2S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探究装置C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进行新的实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见表:Na S溶液出现浑浊现象是SO2导致的。
你认为上表实由实验现象可知:该实验条件下2验1反应较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
(5)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按图连接好装置,如下表清单分别放入不同药品,做多次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试管内的现象为:溶液C褪色,溶液D中出现白色沉淀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实验2中,试管内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中,溶液C应该为:___________,则D中溶液褪色,证明有乙炔生成。
(4)实验4中,溶液D变为红色,则A和B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5中,同学们观察到溶液D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据此推断出圆底烧瓶内发生了取代反应,请问这个推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6)实验6中,溶液C褪色,并出现白色沉淀,请写出在溶液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1、药品和仪器是部分给出还是有剩余
如果药品和仪器只是部分给出,则应该作必要的补充;如果药品和仪器有剩余,则应该筛选和淘汰。
2、条件有无特殊要求
如果采用最简单或最合理的实验步骤,则要求我们考虑反应原理、选择药品和装置、确定实验步骤的时候,已经有了限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3、实验过程中隐蔽性的操作
如果某些必要的干燥、除杂、冷凝等,这些都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但很容易被忽视。
4、药品的描述和仪器的描述
有的题目要求指出药品和仪器的名称,要注意准确地描述。
是粉末还是块状固体?是溶液还是固体?是浓的还是稀的?是饱和的还是不饱和的?是有规格的还是没有规格的?
例如:硫酸铜粉末,澄清石灰水、浓硫酸、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250mL容量瓶。
5、会绘制简单的实验装置图
能够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有的要求用“示意装置图表示”。
6、语言表达逻辑性和科学性
实验题很重视语言表达,要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
如物质鉴别鉴定的语言一般描述程序是:取样语言+操作语言+现象语言+判断语言。
6、其他注意的问题
①冷凝回流问题
②冷却问题
③防止倒吸的问题
④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装置的改进问题。
二、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1、性质探索性实验方案设计
从物质的结构特点和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然后据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我们推测的性质不一定准确,所以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开放探究型实验题,指的是具有明确实验目的,但是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条件不唯一性或者解题方法多样性的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设计而成,要求考生自己选择相关知识或方法去解答,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2、性质验证性实验方案设计
结合已知的物质具有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物质是否具有该性质。
这类题目往往和气体的制备实验组合在一起。
三、强化练习
1、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
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
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 ·L -1H 2SO 4 3% H 2O 2、6 mol ·L -1HNO 3、0.01 mol ·L -1KMnO 4、NaOH 稀溶液、0.1 mol ·L -1KI 、20% KSCN 、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
假设2: ;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要..
在答题卡上作答)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
2、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和气,其主要成份是CO 、H 2还含有CO 2和水蒸气。
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和气中含有CO 和H 2。
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和气→( )( )接( )( )接( )( )接( )( )接( )( )。
(2)浓硫酸的作用是 ; 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3)氧化铜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
(4)确认混和气中含H 2的实验现象是 ;
其理由是 。
(5)确认混和气中含CO 的实验现象是 ;
其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