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急危重症护理(Critical Care Nursing)是指在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护理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的解释:1.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通过将气管插管或面罩与呼吸机相连,以机械的方式提供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辅助或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

2.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 Monitoring):通过监测血液循环的各项指标,如血压、心率、心排出量等,评估患者的循环功能和容量状态,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干预。

3. 多重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由于严重疾病或创伤引起的多个器官功能受损,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的病理过程。

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机体对感染、创伤、烧伤等原因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为体温异常、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异常等。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

6.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通过插入静脉,将导管置于上腔静脉或中心静脉,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力、输液、输血、药物给予等。

7.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一系列急救措施,通过按压胸部和人工呼吸等手段,恢复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8. 严重创伤(Severe Trauma):包括高速交通事故、重型坠落、严重灼烧和枪击等导致严重创伤损伤的情况。

9. 血液净化(Blood Purification):通过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技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毒素或过多的液体,改善患者的内环境。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知识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转运救护,急诊科和ICU 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救护或现场救护,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的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救半径:是指急救中心(站)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市区内不应超过5km,农村则不超过15km。

✓5.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接到120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6.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程序按情况补办。

✓7.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诊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及护理的一种特殊场所。

✓8.心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不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

✓9.心肺脑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方法,是心搏和呼吸停止患者恢复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

✓10.基础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是指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由最初目击者通过徒手操作维持人体生命体征最基础的需要。

✓11.心脏电复律:是用除颤器产生高能脉冲电流通过胸壁或直接作用于心脏,消除各类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为窦性心率的方法。

12.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会损伤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之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3.危重病(症)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护理。

4.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6.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7.反应时间是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8.“生存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

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

9.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的技术。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组成。

S是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的症状;O是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A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是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念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危重病人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教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伤员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及途中监护等环节。

4.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解或去除衣血缺氧。

5.多发伤: 同一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造成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诊科救护③重症监护病房救护④灾难救护⑤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2.(一)院前急救的特点①社会性及随机性较强②时间紧急③流动性大④急救环境条件差⑤病种复杂多样⑥以对症治疗为主⑦体力强度大(二)院前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总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①立即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区②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③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④争分夺秒,就地取材⑤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⑥搬运与医护一致性⑦加强途中监护并记录病情3.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取坐位4.这个题了解心搏骤停后,心泵功能丧失,血流停止,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均缺血缺氧,但体内各办概还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

正常体温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最差,所以在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是脑组织。

一般心搏骤3~5s,病人即可出现头晕、黑朦;停搏10s左右可引起晕厥,随即意识丧失,或发生阿-斯综合征,伴全身性抽搐,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发生20-30s时,由于脑中尚存的少量含氧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可呈断续或无效呼吸状态,伴颜面苍白或发;停搏60s左右可出现瞳孔散为停搏4-6min,脑组组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本科教材。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休克、感染等急性损伤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出现2个以上系统或器韵功能障或衰竭,即急性病人因多个器官功能障碍而无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

【CVP中心静脉压】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压力。

正常为3~8mmHg(0.4~1.06kPa)。

【院外救护】是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启动救援体系,开展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等环节。

【EMSS】即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院前急救】指急、危、重症伤病员在进入医院之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心肺脑复苏术】心肺脑复苏术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生命链】在危重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现场,从最初目击者开始,至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的整个过程中,由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即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功能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

【多发伤】是由单一致伤因素作用所造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同时发生的创伤,常伴有大出血、休克和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

【复合伤】指两个或两个以土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复合损伤,如原子弹baozha所产生的物理、化学、高温、放射线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创伤。

【中暑】是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下,以体温调解中枢发生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重症中暑】在上述表现的基础上,病情迸一步加重,出现晕厥、昏迷、痉挛,高状,典型的有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的临床表现。

【热痉挛】是大量电解质丢失引起肌挛,病人出现肠绞痛、腹壁痛、四肢痛、小腿、挛性疼痛最常见,多呈对称性、发作性,严重者呼吸肌痉挛可危及生命,此型病人的体温多不高。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汇总-2023年个人用心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汇总-2023年个人用心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一、名解1、P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2、P5-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和途中监护等环节。

3、P9-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血、缺氧。

4、P10-心肺复苏(CPR):指针对心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最终恢复心脏自主搏动,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最终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脑复苏(CPCR):使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坏、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

完整的CPCR包括三个环节: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心血管支持(ACLS)和心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PLS)。

5、P28-淹溺: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或肺泡,或反射性喉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呼吸和心搏骤停而死亡。

6、P31-中暑(又称急性热致疾病):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征。

7、P32-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以高热(直肠温度≥41℃)、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

8、P61-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功能,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9、P88-ICU(重症监护室):专门收治危重症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单位了解:P88-综合ICU:是一个独立的临床业务科室,受医务部直接管辖,收治来自各科室的危重病人。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42.简述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答: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心音消失2.脉博摸不到、血压测他出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5.瞳孔散大6.面色苍白、青紫。
二、名词解释(
1答: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症
2答: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其中之一即使单独
3答: 是指高血压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数小时或数天)显著的急骤升高,同时伴有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的靶器官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可见于高血压病和某些继发性高血压,其发生率占高血压患者的5%左右
五、论述题(答: 1、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大于0.12秒,频率为140---200次每分,轻度不规则。3、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呈通向性,即全部向上或向下。4、心房电活动与QRS波群舞固定关系,形成方式分离。5、可见心室夺获与室心融合波。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突然受伤住院,环境陌生,加之耳或鼻流血,患者十分恐惧,对自己细微的变化表现出极度敏感、紧张。我们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和责任护士及主治医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宣教疾病知识,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适时给予健康指导,消除其恐惧、陌生感,多巡视患者,让患者树立信心,以平静心态接受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按摩躯干、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平整、干燥,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导尿管通畅,膀胱冲洗2次/d,对躁动者应给予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发生意外,昏迷患者易发生角膜炎、角膜溃疡,应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纱布,张口呼吸者应用双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以保护口腔黏膜及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2、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

3、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停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4、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5、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初级心肺复苏,是指采用徒手和(或)辅助设备来维持心搏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抢救方法。

其关键要点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

(CABD,填空)6、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7、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二、判断、填空、选择1、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

2、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3、法国是最早组建EMSS的国家。

4、我国EMSS起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

5、通讯、运输和医疗(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

6、各种抢救药品、物品要实行”四定“,既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名词解释1、中心静脉压: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正常值为0.6—1.2kPa(6一12cmH2O)。

2、急性呼吸衰竭:原发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死、ARDS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3、多发伤: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其中之一即使单独存在创伤也可能危及生命。

4、急性中毒:指毒物的毒性较剧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者。

其特点发病急骤、症状凶险、变化迅速。

5、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6、复合伤:人体同时或相继受到不同性质的两种以上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损伤。

7、急性心力衰竭: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症。

8、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随意运动丧失,对体内外一切刺激均无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的一种临床表现。

9、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10、迟发性脑病: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

11、MODS:患者在各种急性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时,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二、简答题1、试述洋地黄制剂中毒反应有哪些答: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畏食2、常见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房颤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

急危重症护理专业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专业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3.危重病(症)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护理。

4.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6.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7.反应时间是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8.“生存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

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

9.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的技术。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组成。

S是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的症状;O是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A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是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啥是急危重症护理学吗?这可不像表面听起来那
么简单哟!
比如说,当有人遭遇严重车祸,生命垂危,这时候急危重症护理学
就登场啦!它就像是战场上的急救兵,迅速而精准地采取行动。

急危重症护理学啊,简单来说,就是专门研究如何在紧急、危险和
重症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门学科。

这可不是随便照顾照顾病
人那么轻松,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就像在地震后的废墟中,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地寻找生还者,急危重
症护理人员也是在和时间赛跑,争取每一秒钟来挽救生命。

他们要具
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应变能力。

比如要熟悉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像除颤仪,这玩意就像是给心脏
重新启动的神奇按钮。

还要掌握各种急救技术,比如心肺复苏,这不
就是在给生命重新按下播放键吗?
再想想,当有人突发心脏病,倒在街头,急危重症护理人员能迅速
判断病情,给予正确的处理,这难道不是在创造奇迹吗?
急危重症护理学还包括对患者心理的护理。

在那种极度危险和痛苦
的时刻,患者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护理人员就得像温暖的阳光一样,照亮他们黑暗的心灵角落。

在我看来,急危重症护理学就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在生死边缘拉回生命的那只强有力的手!它无比重要,不可或缺!。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一、引言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实践和研究的学科。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在疾病或创伤等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及时救治的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对患者的快速评估、准确诊断、及时干预和全面的护理,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进行深入阐述。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医学、护理学、急救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性: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全面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以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3.精准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病情状况容易发生变化,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精准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协同性:急危重症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救治任务,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特点急危重症护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急救技能: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以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

2.重视团队协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要求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与配合机制。

3.全面评估患者状况: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综合评估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在面对紧急情况和疾病折磨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老师勾选的重点名词)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指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以外的环境中对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和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者受伤开始到医院救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 重症监护病房:是指应用现代急危重症医学,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对危重症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心脏骤停 CA: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子引起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的损伤,并且至少有一处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多处伤: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器官有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损伤。

复合伤: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致伤因子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

中毒:当毒物接触或进入人体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与组织、体液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的毒性较剧或在短时间大量、突然进入机体,使机体受损并发生障碍,迅速引起症状和体征。

中毒后“反跳”现象:是指当有机磷中毒时,经急救后临床症状得到好转,可在数日或者一周内突然再次昏迷、发生肺水肿甚至死亡。

中间型综合征:是指在急性中毒症状得到控制后、迟发行神经病变前,一般在急性中毒后24—96h发生以呼吸麻痹为主的表现中暑:是指高温或者烈日暴晒后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和脑组织细胞受损引起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

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或者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充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反射性引起喉头痉挛所致的窒息和缺氧,并且处于临床死亡的状态触电:是指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通过人体,引起组织不同程度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急危重症护理必背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必背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必背名词解释急诊分诊:是指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快速、准确地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判别分诊级别,根据不同等级安排就诊先后秩序及就诊区域,科学合理地分配急诊医疗资源的过程心搏骤停( 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脏性猝死(SCD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室颤:是指心室肌发生快速、不规则、不协调的颤动。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因室颤而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可为单形性或多形性室速表现,但大动脉没有搏动。

心脏静止:更确切的是心室停搏是指心肌完全失去机械收缩能力。

此时,心室没有电活动,可伴或不伴心房电活动。

成人生存链:是指对突然发生心搏骤停的成人患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律有序的步骤、规范有效的救护措施,将这些抢救序列以环链形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挽救生命的“生命链”。

基础生命支持( BLS ),又称初级心肺复苏(CPR),是指采用徒手和辅助设备来维持心搏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抢救方法。

除颤:是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经胸壁到心脏,使心肌细胞瞬间同时除极,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即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和药物等所提供的更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恢复自主循环或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的进一步支持治疗。

脑复苏:是心肺功能恢复后,主要针对保护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其目的是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此过程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创伤:广义的创伤,是指人体受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出现的组织结构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题库(2)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题库(2)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A.20B.21C.22D.23E.24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名解: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急救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3.心搏骤停(S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4.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5.多发性创伤:简称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6.多处伤: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发生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创伤,如一个肢体有两处以上的骨折。

一个脏器有两处以上的裂伤。

7.复合伤:是指两种以上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

8.心排出量(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

9.中心静脉压监测(CVP):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严格地说是指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负荷的指标,主要适于各种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患者的监测。

10.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或以后发生的肺内感染,是急危重症患者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4、ICU:由受到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利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急救措施对各种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5、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6、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与对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原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亦称分流。

7、心脏骤停SCA: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8、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9、多发性创伤:简称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1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是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以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例特点。

11、中暑:又称急性热致疾病,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2、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劳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4急诊科是急诊急救、重大灾害事件救护的重要场所,必须实行24小时连续接诊及首诊负责制,建立急救绿色通道,相关科室值班人员接到急诊会诊请求后应与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急危重症患者应在5分钟内得到处置。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优化工作流程、加强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保障急诊患者安全等,是急诊科管理的主要内容。

5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和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亦称分流。

从临床狭义的角度来看,急诊分诊是急诊护士根据患者的主诉及主要症状与体征,对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判断,安排救治顺序与分配专科就诊的一项技术。

从广义上说急诊分诊实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是最大数量的患者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决策过程。

6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7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8心肺复苏: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9脑复苏:是心肺功能恢复后,主要针对保护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其目的是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此过程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10 创伤:广义的创伤,也称为损伤,是指人体受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出现的组织结构的破坏和(或)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3.危重病(症)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护理。

4.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6.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7.反应时间是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8.“生存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

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

9.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的技术。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组成。

S是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的症状;O是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A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是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11.PQRST公式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适用于疼痛的病人。

P是指疼痛发生的诱因及加重与缓解的因素;Q是指疼痛的性质;R是指有无放射痛,向哪些部位放射;S是指疼痛的程度如何;T是指疼痛开始、持续、终止的时间。

12.快速评估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有重点地快速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时间一般应在2~5min内完成.13.动态评估是指对急诊待诊病人进行动态观察,一般应每10~15min 再评估一次,视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分类与就诊顺序等;另外,对留急诊监护室、观察室病人需进行入室再评估。

14.NIBP即自动化无创性测压法,是指用特别的气泵自动控制袖套充气,可定时间段测压,是ICU、麻醉手术中使用最广泛的血压测量方法。

15.CVP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16.BE碱剩余,是指在标准状态下(PaCO2为40mmHg,T37℃,HbO2100%饱和)将每升动脉血的pH值滴定到7.40时所用的酸或碱的mmol数。

17.AGp:血浆阴离子间隙,是血浆中未定阴离子和未定阳离子之差。

18.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系指动脉血单位Hb带O2的百分比。

19.时间肺活量:亦称为用力呼吸量或用力肺活量,为深吸气后再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气力呼气,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

可用呼气率测定,1s率88%,2s率96%,3s率99%。

20.生理无效腔:即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的总和。

解剖无效腔系指口鼻气管和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

肺泡无效腔系指一部分在肺泡中未能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的空间。

21.肺泡通气量:通气量中进入肺泡的部分称为肺泡通气量或有效通气量。

22.潮式呼吸:是一种交替出现的阵法性的急促深呼吸后,出现的一段呼吸暂停时间。

一般每个周期历时30~70秒,在呼吸暂停阶段病人昏迷,而在急促呼吸阶段病人可有不安及咳嗽表现。

23.哮喘性呼吸:发生在哮喘、肺气肿及其其他喉部以下有阻塞者,其呼气期较吸气期延长,并带有哮鸣。

24.心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25.心肺脑复苏是指对心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

26.心泵学说当按压胸骨时,对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产生直接压力,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瓣膜的关闭,就是这种压力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

27.胸泵学说胸外按压时,胸廓下陷,容量缩小,使胸内压增高并平均传出胸腔内所有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动脉压的升高全部足以促使动脉血由胸腔内向周围流动,而静脉血管由于静脉萎陷及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当放松时,胸骨由于两侧肋骨和肋软骨的支持,回复原来位置,胸廓容量增大,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心室得到充盈。

28.基本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

其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心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29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手法或机械)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排出。

30进一步生命支持主要为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疾病。

31复苏体位:复苏体位病人仰卧于硬质平面,头不高于胸部,并与躯干呈一直线,解开衣领及裤带。

32延续生命支持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防治。

即除了积极进行脑复苏,应严密监测心,肺,肝,肾,凝血及消化器官的功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33 LAC-CPR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建立人工循环的新方法。

该法是在实行标准的CPR时,由另一名救护者在胸部按压的间歇期间插入一个附加的腹部加压动作。

34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即能熟练使用,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急救设备,从某种意义上讲,AED不仅是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

35.脑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部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

36.恢复体位病人去枕侧卧位,下颌向前方推出,下侧肢体肘部及膝部屈曲。

37。

环状软骨压迫法用力压迫病人的环状软骨,向环状韧带压迫,使气管后坠向后压住食道开口,以减轻胃胀气,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危险,只有在病人意识丧失时才应用此法。

38.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证。

39.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40.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41休克指数:为脉率与收缩压的比值,该指标对地血容性休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正常值在0.5左右。

42.创伤:广义的创伤指机体遭受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致伤因素作用43.ISS:即损伤严重度评分,是身体3个严重损伤区域的最高AIS值的平方和。

44.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的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45.复合伤: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到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47.放射复合伤: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放射损伤和一种或几种非放射损伤,称为放射复合伤。

48.化学复合伤:是指一种或多种化学致伤因素与其他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伤,称为化学复合伤。

49.多处伤: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两处以上的损伤。

50.联合伤:是指创伤造成膈肌破裂。

既有胸部伤,又有腹部伤,又称胸膜联合伤。

51.心力衰竭:是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52.心源性哮喘:轻型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病人入睡后突然出现胸闷、气急,而被迫突然坐起,重者可出现哮鸣音,于端坐休息后缓解,称为“心源性哮喘”。

53.呼吸衰竭: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疾患而致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在呼吸正常大气压时发生的较严重的缺氧,或合并有二氧化碳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54肺心脑病:肺性脑病的病人二氧化氮、氮浓度升高会出现中枢抑制,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称为“肺性脑病”。

55.多气官功能综合征: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及外科大手术等急性损伤24小时后,有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构成的综合征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5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肺泡萎陷、分流量增多、严重低氧血症等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57.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量骤减,脑部缺血而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临床表现称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

58.心源性休克:因心脏排血功能受损,排血量减少而致血压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休克。

59.首剂综合征:某些病人对血管扩张剂特别敏感,首次用药即可发生晕厥等严重低血压反应。

60.氧供:是指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取氧的量;等于心脏指数和动脉血氧含量的乘积。

61.氧耗:等于心脏指数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乘积。

62.隐性代偿性休克:是指不具备低血压、脉速、少尿、高乳酸血症、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典型休克表现,但确实存在内脏器官缺血和缺氧的一种状态。

1中毒: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液体、组织互相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一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2急性中毒:指毒物的毒性较剧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者。

3中毒后“反跳”:经急救后临床症状好转,可在数日至一周后急剧恶化,甚至发生肺水肿或突然死亡,此为中毒后“反跳”现象。

4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个别急性中毒不然在重度中毒症状消失2~3周发生迟发型神经损害,出现感觉、运动型神经病变表现,主要累及肢体末端,且可发生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等,称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

5中间型综合症:在急性症状缓解后和迟发型神经病变发生前,约在急性中毒后1~4天突然发生死亡,称“中间型综合征“6中毒后迟发脑病:中毒病人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①精神意识障碍,呈痴呆、瞻妄或去大脑皮质状态。

②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震颤麻痹综合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