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单子知陈必亡》古文赏析
文言文《单子知陈必亡》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单子知陈必亡》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单子知陈必亡》叙述与一轮紧密结合,一轮从叙事中自然推断而出,文章虽然比较长,但显得井井有条。
开头一段叙述单襄公在陈国之所见,单襄公据此推断陈国必定灭亡。
中间部分展开,从陈侯违背农事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对其理由进行阐述,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最后得出“岂能久乎”的结论,并以史实证明其言之不诬。
【原文】《单子知陈必亡》出处:《国语·周语中》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①。
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火朝觌矣②,道茀不可行也③,候不在疆④,司空不视涂⑤,泽不陂⑥,川不梁⑦,野有庾积⑧,场功未毕⑨,道无列树⑩,垦田若蓺⑾,膳宰不致饩⑿,司里不授馆⒀,国无寄寓⒁,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⒂。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⒃,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
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
单子知陈必亡阅读答案_单子知陈必亡翻译赏析

单子知陈必亡阅读答案_单子知陈必亡翻译赏析文言文《单子知陈必亡》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
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
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
民将筑台于夏氏。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
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orG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
是故小大莫不怀爱。
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
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
’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嫔姓矣乎?陈,我大姬之后也。
038单子知陈必亡 古文观止系列 深度赏析

陈
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陈
➢ 单子代表的是周天子,虽然当时周室衰微,可在名义上到底 是天下之主。到大国被漠视也就罢了,没有想到在陈国,也 被晾在一边,既可见陈灵公的无道,也可见周室地位已经不 值一提,在任何诸侯心中都是可有可无,这对单子的心理刺 激无疑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单子回到国中,见到周王之后, 马上就做出了陈国将灭的结论(论述详见第二部分)。
夏
➢ 夏姬在历史上也非常传奇,她是春秋时的四大美女之一,十分妖淫,也 可说是一个灾星,三次成为王后,七次嫁给为夫人,有九个男人为她而 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 她是郑穆公之女,郑国公主,未嫁之时便与庶兄公子蛮私通,因名声不 好,故远嫁陈国大夫夏叔御,故名夏姬,不到九月而产子,是为夏征舒, 或为公子蛮之子。
➢ 在夏征舒十二岁时,夏叔御病死。夏姬勾搭上了孔宁、仪行父,并攀上 了陈灵公。陈灵公被夏征舒射死后,夏征舒也被楚国车裂,夏姬被掠到 楚。楚庄王为其容貌所动,惊为天人,欲纳为妃,但屈巫说她连续害死 多人,是不祥之人,楚庄王害怕,遂将其赐给连尹襄老。不久,连尹襄 老战死,其子黑要直接继承了夏姬。同时,屈巫亦被夏姬的美貌所吸引, 决意娶其为妻,并放弃家族,与之私奔。楚庄王大怒,你不让我纳她为 妃,以为是为我考虑,没有想到你是留给了自己,于是发兵抄没了屈巫 之家,将一千多口人全部杀死。已经年过四旬的夏姬,居然能够让楚国 外交大臣不顾家族性命与之私奔,其杀伤力可见一斑。
古文观止系列之
卷〇三
038
单子知陈必亡
学海书山 设计
叁
思
世 繁 华
路 拓
, 怎
展
敌
我
浊
酒
目 录
贰
说
千 山 越 尽 不
古文观止简述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韩愈 韩愈
作者 柳宗元 柳宗元
篇次 篇目 12 13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作者 王禹偁 王禹偁
3
箕子碑
柳宗元
14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
4 5 6 7 8 9 10 11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释秘演诗集序*
卷十 篇次 篇目 1 2 3 4 5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寘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作者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篇次 11 12 13 14 15 篇目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作者 苏洵 苏洵 苏洵 苏洵 苏轼
张益州画像记* 刑赏忠厚之至论
战国策目录序* 白鹿洞书院学规* 正气歌并序
送秦中诸人引* 尚志斋说* 送东阳马生序
与吴质书* 与杨德祖书* 水经江水注 张中丞传后叙 始得西山宴游记
尚节亭记* 教条示龙场诸生* 先妣事略* 项脊轩志
西湖杂记-2-4 复多尔衮书* 廉耻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
袁家渴记* 罴说* 黔之驴
作者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篇次 篇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作者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6 7 8 9 10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
带罚的成语

带罚的成语1、罚不当罪解释:当相当,抵挡。
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出处:《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罚弗及嗣解释:罚惩罚;弗及不连累;嗣后世,子孙。
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出处:《尚书·大禹漠》“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廷于世。
”3、罚薄不慈解释:薄轻;慈仁慈。
刑罚轻并不算仁慈。
指刑罚轻重宽严要根据实情决定,不能一概从轻从宽。
出处:《韩非子·五蠹》“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厉戾,称俗而行也。
”4、罚一劝百解释: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出处:唐·韩愈《谁氏子》“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不晚耳。
”李汉注引《中说》“牡如晦问政,子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5、罚不及嗣解释:罚惩罚;及连累;嗣后世,子孙。
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出处:《尚书·大禹漠》“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廷于世。
”6、罚不责众解释:罚惩罚;责责罚;众多数人。
指某种行为即使应片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理了。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况罚不责众,如果主意都不承旨,谅那世主亦难遽将群芳尽废。
”7、罚当其罪解释:罚处罚,惩罚。
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
出处: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对百官应有堪用者》“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8、罚不及众解释: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
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
9、甘心受罚解释:甘心情愿。
情愿受到处罚。
10、数罪并罚解释:对前犯数罪的犯人并合处罚。
出处:我们对他~,让他服务公众240小时。
11、以毁为罚解释:根据人们的非毁给以惩罚。
出处:《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
”尹知章注“以毁誉为赏罚,则官自然失理。
”12、蒲鞭之罚解释:比喻对下属的过错持宽容的态度。
古文观止(上)

02
寺人披见文 公僖公二十 四年
03
介之推不言 禄僖公二十 四年
04
展喜犒师僖 公二十六年
06
蹇叔哭师僖 公三十二年
05
烛之武退秦 师僖公三十 年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 三年
郑子家告赵宣子文 公十七年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 二年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 四年
祁奚请免叔向襄公二 十一年
粗略读完了一遍《古文观止》,一方面发现《古文观止》堪称最佳高中文言文辅助读物,另一方面也理解了 为什么很多工具书标明适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为很多人高中后基本学习和阅读能力是退化的。
评论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像别的很多版本编者一样自作聪明在二吴原编基础上再次来一次选编,同时 本书除了原文、例行性的注释、白话翻译,对选编的文章没有画蛇添足的自以为是的分析和评判,最大程度的忠 于原编。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
01
展禽论祀爰 居鲁语上
02
里革断罟匡 君鲁语上
03
敬姜论劳逸 鲁语下
04
叔向贺贫晋 语八
06
诸稽郢行成 于吴吴语
05
王孙圉论楚 宝楚语下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 五年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 十九年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 三年
目录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石□谏宠州吁隐公三 年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 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 公二年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 公十一年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 六年
1
曹刿论战庄公 十年
2
齐桓公伐楚盟 屈完僖公四年
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

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篇一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单子知陈必亡》这篇文章,心里那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还真没搞懂为啥单子能这么笃定陈国必然灭亡。
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有那么些道理。
你想啊,陈国那是各种乱象丛生,君主昏庸,臣子无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这就好比一艘破破烂烂的大船,到处都是窟窿,不沉才怪呢!也许有人会说,说不定陈国还有转机呢?可我觉得吧,这可能性微乎其微。
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就算华佗再世,也未必能救得回来。
陈国的问题那是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儿。
有些企业或者团队,内部管理混乱,大家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团结协作,这样下去能有好结果吗?肯定不能啊!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我们自己可不能像陈国那样,得时刻保持清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然等到无可挽回的时候,那可就惨喽!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哎呀呀,读完《单子知陈必亡》,我这心里可是翻江倒海的!说实话,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心里还犯嘀咕:“这单子咋就这么牛,能知道陈国必亡?”读着读着,我算是明白了。
陈国那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君主不理朝政,沉迷享乐,大臣们勾心斗角,百姓们水深火热。
这场景,像不像一个乱糟糟的菜市场,毫无秩序可言?我就在想啊,陈国的君主难道就看不到这些问题吗?也许他看到了,但是觉得无所谓,继续我行我素。
这不是自己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吗?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自己。
有时候我们可能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问题,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勇敢面对去解决呢?我觉得吧,如果我们像陈国的君主那样逃避,那迟早也得玩完。
不过话说回来,陈国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了吗?可能也有那么一点点,但是希望太渺茫了,就像在黑暗中寻找一根针,难上加难!读完这篇文章,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吸取陈国的教训,可不能让自己陷入那样的绝境。
你们觉得呢?篇三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朋友们,《单子知陈必亡》这文章读完,我真是感慨万千!一开始,我就被单子的洞察力给惊到了。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01考生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教育ID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教育ID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练习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练习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练习卷满分共150分,作答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北京,一座拥有870年建都史的古都,是中国古迹最为密集的区域所在。
其实,北京也是4万株古树的乐园,是全世界古树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古都光环,使人们的视线往往聚焦于红墙黄瓦的古建筑,忽略了与它们相伴而生的众多古树。
如果你留心观察,在北京名胜古迹、寺庙宫观等地,可以见到一些树上挂着红色、绿色或者白色的铭牌,那是古树的“身份证”,记录了树龄、习性、历史等信息。
从种类来说,北京市古树共分33科56属74种,数量最多的是侧柏、油松、桧柏、国槐。
知名度上,天坛公园“九龙柏”、北海公园“白袍将军”、潭柘寺“帝王银杏”等,不仅为市民耳熟能详,也令不少来京游客流连忘返。
北京古树大多是“大隐隐于市”地点缀在房前屋后,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
元朝著名学者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中提到:忽必烈兴建元大都之时,总设计师刘秉忠以丽正门外(约在如今前门箭楼位置)的一棵大树为基准,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方位。
之后,这棵大树被称为“独树将军”,中轴线周边成为北京古树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在卫星图视角之下,从景山到故宫,再到南端的天坛,这条线掩映在两旁绿色的海洋中。
密云新城子镇“九搂十八杈”是北京最古老的柏树,树龄超过3500年。
《古文观止》选读赏析--4.《单子知陈必亡》

《单子知陈必亡》破题单子:单襄公,春秋时期单国国君。
知:预言。
陈: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资料作敶。
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
亡:灭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单襄公预言陈国必然会灭亡”出处出自《国语》中的《周语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
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
《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
《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
《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
《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
《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背景公元前601年,单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前去宋国、楚国等国聘问。
路过陈国时,他看到路上杂草丛生,边境上也没有迎送宾客的人,到了国都,陈灵公跟大臣一起戴着楚国时兴的帽子去了著名的寡妇夏姬家,丢下周天子的代表不接见。
《单子知陈必亡》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单子知陈必亡》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单子知陈必亡》叙述与一轮紧密结合,一轮从叙事中自然推断而出,文章虽然比较长,但显得井井有条。
开头一段叙述单襄公在陈国之所见,单襄公据此推断陈国必定灭亡。
中间部分展开,从陈侯违背农事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对其理由进行阐述,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最后得出“岂能久乎”的结论,并以史实证明其言之不诬。
【原文】
《单子知陈必亡》
出处:《国语·周语中》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①。
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火朝觌矣②,道茀不可行也③,候不在疆④,司空不视涂⑤,泽不陂⑥,川不梁⑦,野有庾积⑧,场功未毕⑨,道无列树⑩,垦田若蓺⑾,膳宰不致饩⑿,司里不授馆⒀,国无寄寓⒁,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⒂。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⒃,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
阅读《单子知陈必亡》的体会

终于背过了,如同翻越了一座大山。
有跋涉的艰辛和奔波的劳苦,也感受到了一路的花香鸟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丽。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为周定王器重的单朝,的确是一个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的人。
仅仅是一次路过,陈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就能洞若观火。
当然我们可以想见,这次出访,是有着政治目的的。
在楚国的力量日益强大的时候,各个顺从于周王,或者说是没有叛逆迹象的诸侯国家在干些什么?周定王刚刚继承王位,就遇到了楚庄王问鼎。
虽然有精明干练的王孙满,机智而勇敢的敲打了楚庄王,使其临时打消了取周王而代之的企图。
但是周王以及主要的卿佐应该意识到形式的严峻。
这个时候,没有交代其他国家如何,但是陈国的情况确实是出奇的糟糕。
究竟如何呢?单朝没有笼统的下结论,而是列举了以下很能说明问题的以下几个主要事实:这样做从思想和文化上,是一种对于官员和民众的误导,必然会导致上行下效。
严重腐蚀人们的思想,国家和老百姓的财富积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生活上的困难。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陈国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存在严重的漏洞,例如路旁植树制度,对于公路的养护制度、农闲时候的基本建设制度、重视农业的耕作和收获制度等等,在这里国君和民众都没有得到重视。
他们在忙些什么呢?不管是一般的民众,还是君主,还是高级官员,都是在追求享乐。
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存在严重的渎职行为。
在外交方面,存在的严重的不足。
不用说是主动的与兄弟诸侯国家搞好关系,就是天子的外交官员经过,他们也是熟视无睹。
这是对于现存的政治制度的一个公然蔑视,是没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眼光的突出表现。
这样做的结果,会失去诸侯国家的政治支持,会使自己变得孤立起来。
周王朝的核心机构都受到威胁和挑战,凭借着天子和倾佐们的德行和智慧维持着一种岌岌可谓的统治局面,而作为一个比较小的诸侯国却只是知道自己享乐,自己内政搞得不好,不懂得及时学习反思,而且一味的放弃一些好的做法,去学习一些落后的不好的习惯。
欧阳修《泗州先春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泗州先春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欧阳修《泗州先春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泗州先春亭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①景祐二年秋,清河张侯①以殿中丞来守泗土。
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
曰:“暴莫大于淮”。
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旧而广之。
度为万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八万五千。
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
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相与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
堤成,高三十五尺,土实石坚,捍暴备灾,可久而不坏。
②既,曰:“泗,四达之州也,宾客之至者有礼。
”于是,因前蒋侯堂之亭新之,为劳饯之所,曰“思邵亭”。
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后人之思也。
又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于此。
”于是治常丰仓西门二夹室,一以视出纳,曰某亭;一以为舟者之寓舍,曰“通漕亭”。
然后曰:“吾亦有所休乎!”乃筑州署于东城上,为先春亭,以临淮水,而望西山。
③是岁秋,予贬彝陵,过泗上,于是知张侯之善政也。
昔周单子聘楚而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②,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
盖城郭、道路、宾客寄寓,皆三代为政之法,而《周官》尤谨著之,以为御备。
今张侯之作守也,先民之备灾,而及于宾客入来,然后私自休焉。
故曰知为政也。
④先时,岁大水,州几溺。
前司员外郎张夏守是州,筑堤以御之。
今所谓因其旧者是也,是役也,堤为大。
予记其大者详焉。
【注】①侯:旧时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
②陂梁:防水的小堤、小桥。
译文:宋仁宗景佑二年秋天,清河县一位姓张的君侯,以殿中丞的身份来任泗州太守。
张侯一到任,便问百姓平时担忧的是什么,并打算治理其中最凶恶的。
州民们回答说:“凶恶没有比淮河更厉害的。
”第二年春天,就修筑州城的外堤,利用它原有的旧堤加高、加厚。
度量堤长有一轨千二百尺,用人工八万五千个。
泗州的老百姓说:“这使我们受益啊,而且是大工程啊。
但人力出于州中的军队,而筑堤的石料来自南山。
做这样大的工程,老百姓却不感到有负担的压力,这是执政的官偏爱我们啊!不出一勳就享受这样大的利益,不行啊!”于是一起献出米粮一千三百石,用来供养参加筑堤劳动的州兵。
《单子知陈必亡》拼音版,带全文注音(左丘明)-文言文

shàn 单zǐ子zhī知chén陈bì必wáng亡 [xiān先qín秦]zuǒ左qiū丘míng明dìng定wáng王shǐ使shàn单xiāng襄gōng公pìn聘yú于sòng宋 。
suì遂jiǎ假dào道yú于chén陈,yǐ以pìn聘yú于chǔ楚 。
huǒ火zhāo朝dí觌yǐ矣,dào道fú茀bù不kě可xíng行yě 也 。
hóu侯bú不zài在jiāng疆,sī司kōng空bú不shì视tú 涂 ,zé泽bù不bēi陂,chuān川bù不liáng梁,yě野yǒu 有yǔ庾jī积,cháng场gōng功wèi未bì毕,dào道wú无liè 列shù树,kěn垦tián田ruò若yì艺,shàn膳zǎi宰bú不zhì 置xì饩,sī司lǐ里bú不shòu授guǎn馆,guó国wú无jì 寄yù寓,xiàn县wú无lǚ旅shè舍。
mín民jiāng将zhù筑tái 台yú于xià夏shì氏。
jí及chén陈,chén陈líng灵gōng公yǔ 与kǒng孔níng宁、yí仪xíng行fǔ父nán南guān冠yǐ以rú如xià 夏shì氏,liú留bīn宾bú不jiàn见。
伟懋的诗句

伟懋的诗句伟的诗句美哉承考意,伟矣济时心《挽王知复书监》宋·孙应时新百废以具兴兮,耸轮奂之伟观《越问·良牧》宋·孙因伟矣高情著,斋名世亦稀《题今是斋》宋·曹勋笔势之伟,笔意之诣,笔法之粹,是三者固定足以名家而无愧矣《刘无言饷茶帖赞》宋·岳珂由来文字伯,不但表奏伟《再赋》宋·陈与义何人才识最奇伟,惟公表里珪璋粹《代上庠同舍上廷评》宋·许应龙虽白马之见庙兮聊血食於商丘,伟夫子一言兮诚有取於三仁《九诵·微子》宋·鲜于侁非玉不容陪伟论,拨灰犹为作行书《上张紫微真仙》宋·刘过临汀刘君落落者,六伎绝伟如天资《送刘医博》宋·曾巩下及隋唐莫可数,奇言伟迹恐所遗《读永叔集古录目》宋·梅尧臣伟材何磊落,陋质几翩翾,江海宁为让,巴渝转自牵《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唐·杜审言壮哉天地间,伟观人所钟《岭上见大江及匡庐诸峰》宋·项安世几见衣冠伟,终闻羽翼成《观文殿学士陈公挽词》宋·楼钥登临岂不伟,别意叹无穷《同群公饯郑五秀才至鼓山寺分题赠别赋得临沧》明·高棅伟矣兰亭众君子,不将文字看藩篱《题凤山书院修禊图》宋·曾宏父谁谓曹掾卑,伟矣天下事《寄昭武冯司户》宋·赵汝回西川剑阁伟冈峦,虽得峥嵘苦未宽《倚天阁》宋·袁燮读书博而详,伟词亦能铸《送郑无忌南归》宋·苏颂无穷伟观,只应天意为君谋《水调歌头·浮远堂》宋·仲并能事实伟甚,谦终犹罕闻《吉州刺史蔡直之挽词二首其一》宋·叶适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咏史八首》魏晋·左思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咏史》魏晋·左思凛然风义谁能并,伟甚衣冠众所高《挽县尉陈元圭》宋·喻良能伟矣广平心致,赢得相遭淡泊,感旧唱酬间《水调歌头·次宋_·韵》宋·韩淲伟夫子之正谅兮适遭世以离尤,悼祖宗之累积兮大命颠而逢忧《九诵·箕子》宋·鲜于侁师门伟器今余几,藩国奇才独数君《哭陈夷白》明·戴良伟矣开元中,王道真平平《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唐·陆龟蒙丘壑得专閒日月,衣冠甚伟古眉须《牛庵后古松五株》宋·方岳安国死后,在淮南屡降,凭箕作诗词偈颂及结字,比生前愈奇伟《八声甘州·怀张安国》宋·王质有伟易岩万人英,圣涯涵泳心即经《用易岩韵寿易岩》宋·王柏荣达岂不伟,孤生非所任《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唐·张九龄三公伟绩绝前尘,千古凌烟向月明《和张干三公亭》宋·吴儆御史吾故人,风义今为伟《代简答次中见留》宋·孔武仲方喜规模伟,翻为文法拘《春月阅报成诗寄呈方漕信儒孚若》宋·王迈伟甚衣冠貌待奇,数声清越弄瑶徽《偶忆徵外琴声妙入神句而失记为何人诗爱其善》宋·汪炎昶倚欤伟欤,后代之则《文宣王及其弟子赞》宋·宋高宗懋的诗句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南山诗》唐·韩愈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单子知陈必亡》先秦·佚名天行徐谧,皇闪昭懋《宁宗郊祀二十九首其一》宋·学士院功懋陶唐,泽流亿姓《出火祀大辰十二首其一》隋·佚名懋哉懋哉,馀无所陈《遗简诗》唐·赵惠宗祥开游震天方眷,德懋元良日自跻《上皇太子寿》宋·卫泾期君懋远业,志气常坚强《送治杨司直》宋·袁燮笔基王化,永懋天祥《治平皇太后册宝三首其一》隋·佚名思泉种德懋,后皇命浮美《寿立斋》宋·王柏此时二子已崭然,公曰吾心汝其懋《三萧行贺萧丞定夫子登科》宋·傅西斋懋功宜有赏,天意在官占《送李侍禁》宋·李覯懋德垂承诏,遗荣遽乞身《送任逵度支监嵩山崇福宫》宋·曾巩絅斋寄潇牧,那懋灼帝知《送絅斋李监丞赴湖南提举》宋·乐雷发猷懋端在兹,达人鹜修轨《十四夜都司席上饯光禄屠公分赋四首其一》明·江以达懋赏宜开府,番禺已尽平《奉和御製读陈书》宋·夏竦辅主中兴划懋功,削平僭叛党一循公《李绛裴度》宋·金朋说行当懋德覆群生,尽使洪纤皆发育《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明·朱瞻基德懋膺宸眷,才雄处要津《送人赴阙》宋·张嵲群臣共感文明运,况是天言诫懋哉《奉和御制岁日二首其一》唐·徐铉纯诚而不杂,惟皇斯立极,敛敷锡庶民,懋建昭大德《君道》宋·卫宗武。
诗经《单子知陈必亡》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单子知陈必亡》原文|译文|鉴赏《单子知陈必亡》是讲周天子之臣单襄公预言陈国灭亡并预言成真的故事。
下面一起学习这篇古文吧!《单子知陈必亡》原文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
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
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
民将筑台于夏氏。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
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
是故小大莫不怀爱。
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
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
’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单子知陈必亡(选自《国语·周语中》)原文-古文观止

单子知陈必亡(选自《国语·周语中》)原文经典古文单子知陈必亡(选自《国语·周语中》)【原文】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①。
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候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民将筑台于夏氏②。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弗见③。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④。
”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⑤。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⑥。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偫而畚挶,营室之中,土功其始。
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⑦’此先王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⑧。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⑨。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⑩。
其馀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功{11}。
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12}。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效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涂,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各以物至,宾入如归{13}。
是故小大莫不怀爱。
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14}。
至于王使,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15}。
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
’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

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篇一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单子知陈必亡》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单子那家伙,眼光咋就那么毒呢?一眼就看出陈国要玩儿完,这洞察力简直了!我就在想,要是我有这本事,那不得在生活中横着走啊?也许我能提前知道哪支股票要涨,哪个项目能赚大钱。
说回陈国,那叫一个乱套!统治阶层的腐败和无能,简直让人看不下去。
就像一个生病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病了,还不去治,这不就是作死的节奏吗?我觉得吧,这陈国的灭亡,可能也是一种必然。
就好比一个人天天熬夜、胡吃海塞,身体能好才怪!再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企业、有些团队,内部问题一大堆,还不知道整改,难道也等着走向灭亡吗?这不得让咱们警醒警醒?不过话说回来,单子能看出问题,可他能改变啥呢?也许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陈国一步步走向深渊,那种无力感,我想想都觉得难受。
这让我不由得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能做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小集体,要想好好发展,就得时刻保持清醒,发现问题赶紧解决,不然,说不定哪天就玩儿完啦!篇二单子知陈必亡读后感读完《单子知陈必亡》,我这心里呀,真是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单子可真是个厉害角色,他咋就能把陈国的情况看得那么透呢?我就在琢磨,他是不是有一双能看穿一切的“火眼金睛”?也许是他善于观察,又或者是他经验丰富,反正就是牛!你看那陈国,从上到下乱成了一锅粥。
官员们只知道吃喝玩乐,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像不像我们有时候遇到的一些糟糕的情况?比如一个班级,老师不管事,学生们也都乱哄哄的,这样能有好结果吗?肯定不能啊!我觉得陈国的灭亡,不能全怪那些统治者,老百姓是不是也有点责任呢?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想法太奇葩,但你想想,要是老百姓都团结起来,一起反对那些不好的现象,是不是还有得救?不过,话说回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陈国的灭亡也许是注定的。
这就好比一辆破车,零件都坏了,还怎么跑得起来?读了这文章,我不禁感叹,咱们得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啊!可别像陈国那样,等到无可挽回了才知道后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子知陈必亡》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单子知陈必亡》叙述与一轮紧密结合,一轮从叙事中自然推断而出,文章虽然比较长,但显得井井有条。
开头一段叙述单襄公在陈国之所见,单襄公据此推断陈国必定灭亡。
中间部分展开,从陈侯违背农事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对其理由进行阐述,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最后得出“岂能久乎”的结论,并以史实证明其言之不诬。
【原文】《单子知陈必亡》出处:《国语·周语中》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①。
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火朝觌矣②,道茀不可行也③,候不在疆④,司空不视涂⑤,泽不陂⑥,川不梁⑦,野有庾积⑧,场功未毕⑨,道无列树⑩,垦田若蓺⑾,膳宰不致饩⑿,司里不授馆⒀,国无寄寓⒁,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⒂。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⒃,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
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
是故小大莫不怀爱。
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
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
’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嫔姓矣乎?陈,我大姬之后也。
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
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居大国之,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六年,单子如楚。
八年,陈侯杀于夏氏。
九年,楚子入陈。
【注释】①定王:周定王。
单(shàn)襄公:名朝,定王的卿士。
②火: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又叫商星,是一颗恒星。
觌(dí)见:见。
此指夏历十月,心宿早见于东方。
③道茀(fú):野草塞路。
④候:候人。
路上迎送宾客的官吏。
⑤司空:官名。
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用。
它的职责是掌管工程建设,包括修治道路。
⑥泽:水积聚的地方。
这里指水塘。
陂(bēi):泽边堵水的堤岸。
⑦梁:桥梁。
⑧庾(yǔ):露。
积:积聚之物。
⑨场功:指收割庄稼。
场,打粮、晒粮的地方。
⑩列树:古时候在道路两旁种树作为标记。
⑾垦田:已开垦的田地。
蓺(yì):茅芽。
⑿膳宰:即膳夫。
宣达王命以及主管王的饮食等事的官吏。
饩(xì):活的牲畜。
⒀司里:掌管客馆的官。
⒁寄寓:犹言旅馆。
⒂夏氏:指陈大夫夏征舒家。
陈灵公与征舒母夏姬公开淫乱,所以要老百姓给夏氏筑台。
⒃陈灵公:名平国。
孔宁、仪行父:都是陈国的大夫。
南冠:楚国的帽子。
【白话翻译】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此后又借道陈国去访问楚国。
已是清晨能见到大火星的季节了,道路上杂草丛生无法通行,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不在边境迎候,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泽不筑堤坝,河流不架桥梁,野外堆放着谷物,谷场还没有修整,路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膳夫不供应食物,里宰不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里没有旅舍,百姓将去为夏氏修筑台观。
到了陈国都城,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穿戴着楚地流行的服饰到夏氏家玩乐,丢下客人不会见。
单襄公回朝后告诉周定王说:“陈侯如果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要灭亡。
”周定王问:“为什么呢?”单襄公答道:“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结束,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流将干枯,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凋落,房星在早晨出现时便要降霜了,大火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
所以先王的教诲说:‘雨季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流干枯便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储藏谷物,霜降来临使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
’所以《夏令》说:‘九月修路,十月架桥。
’届时又提醒人们说:‘结束场院的农活,备好土箕和扁担,当营室之星见于中天时,营造工作就要开始。
在大火星刚出现时,到司里那儿去集合。
’这正是先王能够不费钱财而向民众广施恩惠的原因啊。
现在陈国早晨已能见到大火星了,但是道路已被杂草堵塞,农村的谷场已被废弃,湖泊不筑堤坝,河流不备舟桥,这是荒废了先王的遗教。
“周代的制度规定:‘种植树木以标明道路,郊外提供食宿以款待旅客。
国家有专设的牧场,边境有接待宾客的设施,洼地里有茂盛的水草,园苑中有林木和水池,这都是用来防备灾害的。
其余的地方无不是农田,百姓没有闲置的农具,田野没有丛生的杂草。
农时不被耽误,劳力不被浪费。
生活富裕而不穷困,百姓安逸而不疲惫。
都城中各类人员职责分明,郊外的民众劳作井然有序。
’如今陈国的道路无法辨认,农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无人收割,百姓为国君的享乐而疲于劳作,这是抛弃了先王的法度。
“周的《秩官》上说:‘地位相等国家的宾客来访,关尹便向上报告,行理手持符节去迎接,候人引路,卿士到郊外表示慰问,门尹清扫门庭,宗祝陪同客人行祭礼,司里安排住处,司徒调派仆役,司空视察道路,司寇查禁奸盗,虞人供应物品,甸人运送燃料,火师照看火烛,水师料理盥洗,膳宰进送熟食,廪人献奉粮米,司马备齐草料,工人检修车辆,百官各按职责照应,客人来访如同回到了家里。
因此大小宾客无不感到满意。
如果大国的客人到了,接待的规格就提高一个等级,更加恭敬。
至于天子派官员到来,则由各部门的长官接待,上卿加以督察。
如果天子下来巡视,就由国君亲临督察。
’如今臣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是天子的亲族,是奉了天子的使命作为宾客而途经陈国,然而主管的官员却不来照应,这是蔑视先王所制定的官职。
“先王的法令中说:‘天道是奖善惩恶的,所以凡由我们周室治国,不允许违背法令,不迁就怠惰放纵,各自遵守你们的职责,以接受上天的赐福。
’如今陈侯不顾念历代相承的法度,抛弃自己的夫人妃嫔,带领下属到夏氏那里去恣意淫乐,这不是亵渎了姬姓吗?陈侯是我们大姬的后裔,却丢弃正式的礼服而穿戴楚地的服饰外出,这不是简慢了礼制吗?这又违背了先王的政令。
“过去先王的教诲,即使认真遵行还恐怕有所差池。
像这样荒废先王的遗教、抛弃先王的法度、蔑视先王的分职、违背先王的政令,那凭什么来保守国家呢?地处大国的中间而不仰仗先王的遗教、法度、分职、政令,能够支持长久吗?”周定王六年,单襄公到楚国。
定王八年,陈灵公被夏征舒杀害。
定王九年,楚庄王攻入陈国。
【解析】公元前601年,单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前去宋国、楚国等国聘问。
路过陈国时,他看到路上杂草丛生,边境上也没有迎送宾客的人,到了国都,陈灵公跟大臣一起戴着楚国时兴的帽子去了著名的寡妇夏姬家,丢下周天子的代表不接见。
单襄公回到京城后,跟定王说,陈侯本人如无大的灾难,陈国也一定会灭亡。
单襄公的预言很快实现了。
两年后,与夏姬私通的陈灵公在谈笑中侮辱夏姬的儿子夏征舒,被夏征舒射死。
单襄公的先见之明不止一次。
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楚晋两国对决,结果楚军大败。
晋国获胜后,派至向周简王告捷。
在朝见周王之前,王叔简公设酒宴招待至,互赠厚礼,谈笑甚欢,王叔简公在朝堂上称赞至。
至还在邵桓公面前自夸功大,说晋国这次打败楚国,实际是由于他的谋划。
邵桓公把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单襄公:“王叔简公称赞至,认为他一定能在晋国掌权,因此王叔简公劝我们各位大臣为至多说好话,以便今后在晋国能有所照应。
”单襄公很不客气地说:俗话说“刀架在脖子上”,恐怕就是指至这种人吧。
君子不自我吹嘘,并非为了谦让,而是怕掩盖了别人的长处。
大凡人的天性,总喜欢超过别人,但不能用无视别人长处的手段。
越是要掩盖别人的长处,他压制下边的人也就越厉害,所以圣人看重谦让。
如今至的位置在晋国其他七卿之下而想超过他们,那也就会有七人的怨恨,至将凭什么来应付呢?刀已经架在至的脖子上了。
单襄公的这个预言还未完,到了第二年,前574年,鲁成公跟晋、齐、宋、卫、曹、邾等国在柯陵结盟。
单襄公躬逢其盛。
在柯陵盟会上,单襄公看到晋厉公走路时眼睛望远不望近,脚步也抬得高高的,心不在焉。
又看到晋国的大臣说话很冲,说话则总是绕弯子,至还是那样自吹自擂,齐国的大臣国佐说话也是毫无忌讳。
单襄公对鲁成公说,晋国很快就要发生内乱,国君和三恐怕都要大难临头了。
甚至齐国的国佐也有灾祸,他处在淫乱的齐国,却喜欢讲直话,明指他人的过失,这就会招人恨。
因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别人的随意指责,齐国有这种人吗?单襄公一口气预言五个人的命运。
先知的话很快实现,晋厉公回国不久就诛杀三。
第二年,前573年,晋国大臣诛杀晋厉公,葬礼只用了一车四马。
同年,齐灵公杀国佐。
单襄公的预言不到三年就全部实现。
单襄公的先知之能尚不止此。
他还预言了寄留于周天子脚下的晋襄公的曾孙周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晋国的国君。
结果,晋厉公被弑后,国中无主,晋人迎回周子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悼公。
至此,单襄公的预言彻底实现。
对单襄公的预言,人们一直试图进行理性的解释,却也难以理解先知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