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教案(3)(1)
《第三节寒潮》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
《第三节寒潮》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七章气候学第三节“寒潮”。
详细内容包括:1. 寒潮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寒潮的影响范围和危害;3. 我国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4. 预报和预警寒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掌握寒潮的影响范围和危害;2. 培养学生分析我国寒潮时空分布特征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天气预报和预警寒潮的关注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寒潮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和时空分布特征;2. 教学重点:寒潮的危害、预报和预警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地理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寒潮天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寒潮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寒潮?寒潮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设备,讲解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和危害;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历史上严重的寒潮事件,让学生了解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4. 实践操作: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学会识别寒潮预警信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5.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寒潮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布置关于寒潮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检验学习效果;8.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第三节寒潮2. 内容:(1)寒潮的定义与形成原因;(2)寒潮的影响范围和危害;(3)我国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4)预报和预警寒潮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危害;(2)分析我国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3)列举三种预报和预警寒潮的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寒潮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讲解寒潮形成原因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寒潮的最新动态,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中图版必修一第三节《寒潮》教案
中图版必修一第三节《寒潮》教案第三节寒潮(教学设计)乐东黄流中学陈文欢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寒潮的形成、移动路径、影响地区和防御措施。
2.地位与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按照《地理必修1》(地图出版社)的编排,是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前三章讲述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之后,围绕人地关系、以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高中地理开始,就接受人地关系的思想。
而第三节正是从人地关系这一角度出发,简要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寒潮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它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
(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
(3)列举寒潮的危害,对寒潮的“功”和“过”进行交流讨论。
2.方法与过程(1)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培养与别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获取、整理、分析资料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关注当地的各种天气现象,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通过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寒潮发生的原因和寒潮的危害和预防2、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比如,影响海南的自然灾害台风)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危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可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观察(或回顾)台风、寒潮过境时的天气。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通过两幅图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看两张图片:强冷空气南下,带来大风、降温、暴雪。
然后引入新课。
《 寒潮 》教案
《寒潮》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描述“寒潮”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寒潮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认识并运用相关气象术语,丰富气象知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寒潮”概念及形成原因;2. 寒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PPT课件、气象图表、寒潮案例。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教学投影仪播放气象图表,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并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二、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寒潮”的概念,简要阐述寒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讲解(15分钟)1. 寒潮的形成原因:a) 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空气南下;b) 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c) 冷暖气流的交汇形成强烈的冷锋,形成寒潮。
2. 寒潮的特点:a) 持续时间短,寒潮的活动范围较小;b) 温度明显下降,天气寒冷;c) 风力较大,伴随着寒潮的冷锋。
四、实例(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寒潮案例,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寒潮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讨论(15分钟)老师以群组形式提问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 寒潮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在寒潮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自身安全和保暖?六、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要点,并强调学生需要学习和关注气象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寒潮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寒潮”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气象术语进行描述。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布置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第三节寒潮》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
2024年《第三节寒潮》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一、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气候与气象灾害”第三节“寒潮”。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寒潮的定义、成因、影响及我国的寒潮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寒潮的概念、成因及影响,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2. 掌握我国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寒潮的成因、影响及我国寒潮的特点。
教学重点:寒潮的概念、时空分布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地图、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寒潮灾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寒潮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寒潮?它有哪些危害?”2. 新课导入:讲解寒潮的概念、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学习寒潮相关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寒潮影响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寒潮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我国某次寒潮为例,讲解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寒潮的成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其他寒潮事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第三节寒潮》2. 内容:(1)寒潮的定义、成因、影响(2)我国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3)寒潮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寒潮的概念、成因及影响。
(2)分析我国某次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情景和例题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寒潮相关知识,但部分学生对寒潮成因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我国其他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寒潮的成因、影响及我国寒潮的特点。
2.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图片和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寒潮的关注。
3. 例题讲解:以我国某次寒潮为例,讲解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
《 寒潮 》教案
《寒潮》教案教案:《寒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一课时《寒潮》。
本节课主要通过寒潮这一特定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寒潮的定义、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寒潮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寒潮的概念,知道寒潮的成因和影响,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寒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注环境的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寒潮的定义、成因、影响和应对方法。
难点:寒潮的成因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寒潮相关视频、图片、地图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关于寒潮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寒潮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寒潮?寒潮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寒潮的定义、成因、影响和应对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视频和地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寒潮。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寒潮相关的例子,如寒潮来袭时,气温的变化、冰雪的形成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了解寒潮的特点。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寒潮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寒潮,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每组给出一种应对方案,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寒潮定义:成因:影响:应对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寒潮现象,了解寒潮对生活、交通、农业等的影响。
3. 答案示例:寒潮观察日记今天,我国迎来了入冬以来的首次寒潮。
清晨起床时,我发现气温骤降,室外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路面出现了结冰现象,行走时要小心谨慎。
寒潮使得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的取暖和照明受到影响。
寒潮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据当地农民介绍,寒潮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上千亩,部分蔬菜和水果产量减少。
幼儿园寒潮安全教育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寒潮的成因、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学会在寒潮天气中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1. 寒潮的成因和特点。
2. 寒潮天气中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难点:1. 幼儿对寒潮的理解程度。
2. 自我保护方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2. 实物教具(如手套、帽子、围巾等)。
3. 互动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寒潮天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天气吗?”2.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寒潮天气,它会让气温骤降,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
”二、认识寒潮1. 教师讲解寒潮的成因和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让幼儿了解寒潮是如何形成的。
2. 提问:“寒潮天气有哪些特点呢?”3.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寒潮天气的特点是气温骤降、风力加大、湿度降低等。
”三、寒潮对生活的影响1. 教师讲解寒潮对生活的影响,如道路结冰、供暖不足、农作物受损等。
2. 提问:“寒潮天气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3.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寒潮天气会使道路结冰,行走不便;供暖不足,室内温度低;农作物受损,影响收成等。
”四、自我保护方法1. 教师讲解在寒潮天气中如何保护自己,如穿暖和的衣服、戴手套、帽子、围巾等。
2. 提问:“在寒潮天气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3.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寒潮天气中,我们要穿暖和的衣服,戴手套、帽子、围巾等,防止受寒;不要在室外玩耍,避免滑倒;室内保持温暖,注意通风。
”五、互动游戏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我是小小防护员”的游戏,让幼儿扮演防护员,学习在寒潮天气中保护自己。
2. 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寒潮的成因、特点、对生活的影响以及自我保护方法。
《寒潮》教案
寒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寒潮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2. 掌握寒潮的形成原因和路径。
3. 认识寒潮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寒潮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2. 难点:寒潮的形成原因和路径。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寒潮的新闻报道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寒潮的定义和特点。
2. 新课呈现:(10 分钟)
- 教师讲解寒潮的定义和特点,如冷空气的强度、降温幅度、影响范围等。
- 展示寒潮的路径图,讲解寒潮的形成原因和路径。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3. 课堂总结:(7 分钟)
-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对寒潮的见解,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 教师总结寒潮的定义、特点、影响、形成原因和路径。
4. 课后作业:(5 分钟)
-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发生的寒潮事件及其影响。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深对寒潮的认识。
同时,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寒潮的危害和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 寒潮 》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寒潮》教案讲课教师:周学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寒潮(教案)讲课教师:周学博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寒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掌握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以及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
教学难点: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它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情景、点拨、直观、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分析、归纳、练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多发,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突发不同的自然灾害,那么我们身边有哪些自然灾害,是怎样形成的?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哪些危害?我们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本节课我们就以寒潮为例,通过对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自然灾害的方法。
[学习新课]引导学生观看寒潮新闻报道,感性认识寒潮的天气现象,总结寒潮概念。
一、提出问题:1、什么是寒潮?2、寒潮的一般标准是什么?(请完成学案第1、2题)[教师归纳]概念: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标准:在天气预报中规定,因北方冷空气入侵造成24小时内降温10℃,并且过程最低气温达5℃以下时定义为寒潮天气过程。
二、分析问题:1、寒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完成学案第3题)[教师归纳]2、寒潮会造成哪些危害?(请完成学案第4题)[教师归纳]3、寒潮多发生在什么季节?(请完成学案第5题)[教师归纳]春秋两季三、解决问题1、如何预防寒潮的危害?(请完成学案第6题)[教师归纳](1)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2)海上船只及时回港(3)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防寒措施。
高中地理寒潮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寒潮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范围。
2. 掌握寒潮的预报方法和防御措施。
3. 能够分析寒潮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寒潮天气图,学会分析寒潮的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寒潮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范围。
2. 寒潮的预报方法和防御措施。
(二)难点1. 寒潮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寒潮预报的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播放寒潮天气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寒潮天气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寒潮?寒潮有哪些特点?3. 引出课题:寒潮。
环节二:讲授新课1. 寒潮的形成原因- 地理位置因素- 季风因素- 大气环流因素2. 寒潮的特点- 降温速度快- 降温幅度大- 降水形式以雪为主3. 寒潮的影响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4. 寒潮的预报方法- 天气图预报- 气象卫星遥感预报- 气象雷达预报5. 寒潮的防御措施- 农业生产:加强设施农业建设,采取防寒措施- 交通运输:加强道路、铁路、航空交通的巡查和保障 - 居民生活: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用电安全环节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分析寒潮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寒潮带来的不利影响。
环节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提高寒潮预报的准确性?- 如何更好地防御寒潮带来的危害?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关注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 寒潮 》教案
《寒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寒潮的概念、成因和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关注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寒潮的成因和特点。
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寒潮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寒潮来袭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寒潮带来的影响,如大风、降温、降雪等,提问学生对寒潮的感受和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寒潮。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寒潮的概念(5 分钟)教师讲解寒潮的定义: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强调寒潮的标准:我国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2、寒潮的成因(10 分钟)展示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讲解寒潮的形成原因。
指出寒潮的形成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大气环流的调整以及引导冷空气南下的天气系统等因素有关。
解释极地涡旋对寒潮形成的影响,以及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波动如何引导冷空气南下。
3、寒潮的特点(5 分钟)教师总结寒潮的特点:降温快、温度低、风力大、范围广。
通过对比不同强度寒潮的影响,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寒潮的特点。
4、寒潮的危害(5 分钟)展示寒潮带来的灾害图片,如农作物冻害、交通受阻、电力中断等。
学生分组讨论寒潮对农业、交通、电力等方面的危害,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发言,强调寒潮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
5、寒潮的防御措施(5 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御寒潮的危害。
高一地理学案寒潮教案-文档资料
高一地理学案寒潮教案【】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学案寒潮教案,供大家参考! 高一地理学案寒潮教案《寒潮》教学设计课题:必修模块1 第四章第三节题目寒潮所需课时:一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根据新课标对本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确定本教学内容要求:1、什么是寒潮?它是怎样发生?2、寒潮给我国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应采取什么防御措施?从寒潮的降温标准上记忆理解寒潮概念;在理解我国冬季大气环流的基础上,理解寒潮发生的原因。
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寒潮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以辩证观点看待寒潮对人类带来的益处。
正确认识减轻寒潮危害的措施。
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种多样、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教材选取寒潮为案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会搜集其他自然灾害的资料并加以分析整理,探究其它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灾害带来的危害及辩证地评价自然灾害。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接处相关内容,我们本地也有寒潮发生,学生对寒潮已有一定了解,只是学生试图能力较差,又结合相关图片材料进一步学习的必要。
学习目标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资料,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掌握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减灾、防灾意识,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事物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重点: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
难点:通过寒潮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教案
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教案课标解读关于本节,课标的要求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节以寒潮为例,通过学生对其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具有分析探究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的能力、了解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是必修1最后一章的第三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地球宇宙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知识的基础,且具有了分析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前提下,学习寒潮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如何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善于搜集资料或利用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不仅能简述寒潮的成因与危害,而且也能利用所学,探究、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这是本节的难点和需注意的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寒潮及其成因;寒潮危害及预防措施。
寒潮内容抽象,形成也比较复杂,与前面所学的大气环流以及天气系统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主要目标就是运用原理解决地理问题,了解寒潮的危害,可使学生关注寒潮,关注环境,而预防是研究寒潮的最终目的。
我国是多灾国家,本节选取寒潮为例,旨在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人类采取的合理防灾措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整理资料,探究某种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灾害带来的危害及辨证的评价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阅读“探索“资料,总结说出寒潮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侵入我国寒潮路径示意图,分析寒潮的源地、路径、成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能力;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预防和减轻寒潮危害的措施;4、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寒潮的功与过,初步养成辨辨证评价地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寒潮标准是什么?,表述,板图说出、列举。
教学设计寒潮
教学设计寒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寒潮”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本节以寒潮为例,通过学生对其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具有分析探究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的能力,了解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
二、本节教学内容分析:本节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寒潮及其成因、寒潮危害及预防措施。
寒潮内容抽象形成于比较复杂,与前面所学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主要目标是运用原理解决地理问题,了解寒潮的危害,可是学生关注寒潮关注环境,而预防是研究寒潮的最终目的。
我国是多灾国家,本节选取寒潮为例,旨在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人类采取的合理防灾措施,是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整理资料,探究某种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灾害带来的危害及辩证的评价自然灾害。
三、学生学情分析:本节是必修一最后一章的第三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解地球宇宙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知识的基础,且具有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在此前提下,学习韩潮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如何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善于搜集资料或利用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不仅能简述寒潮的成因与危害,而且也能利用所学,探究、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这是本届的重点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方式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法2.教学媒体分析多媒体:多媒体可以展示寒潮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图片用以震撼学生。
黑板:教师可以边讲边写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
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能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掌握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
(2)过程与方法: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学会表达学习体会、看法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和正确对待灾害发生的态度;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
2024年4.3《寒潮》课件(中图版必修一
2024年4.3《寒潮》课件(中图版必修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寒潮》。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深入了解寒潮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寒潮天气中做好自我防护。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难点:分析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寒潮天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寒潮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寒潮?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2. 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讲解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
3. 实践情景:呈现寒潮影响下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寒潮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讨论应对措施。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分析寒潮天气过程,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寒潮天气中做好自我防护,分享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寒潮》2. 内容: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应对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寒潮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在寒潮天气中,如何做好自我防护?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的不足,不断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重点: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寒潮》教案3
《寒潮》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名称,了解其含义。
2.运用相关图像、影像、文字等新闻资料,概述某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3.运用已有知识及相关资料,简述某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初步归纳科学推理的方法。
4.通过对自然灾害成因及危害的学习,列举出适当的预防措施,初步建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预防;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寒潮案例的学习,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寒潮》教案
读图完成下面习题:
(1)甲和乙表示寒潮的是___________,①②③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_____________。
(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____,丙、丁两地降温幅度大的是___________。
(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
(4)寒潮的发生与____________天气系统有关。
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主要有__________。
(5)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
解析: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西北、北、西三条。
①从西北来的寒潮:起源于新地岛附
近的北冰洋,从新疆进入我国,又称中路寒潮;②从北方来的寒潮:起源于欧洲北部的北冰洋,经俄罗斯及远东地区和蒙古径直南下,也称东路寒潮;③从西方来的寒潮:起源于欧洲北面的北冰洋,穿越欧洲大陆,然后向东侵入我国,又称西路寒潮。
答案:
(1)甲③
(2)冬、春丙
(3)高纬度地区因为接受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密度大的冷气团;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当强冷空气从高纬向低纬移动时,就形成了寒潮。
(4)冷锋降温、大风、雨雪
(5)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风调雨顺的保证;“天然杀虫剂”;带来风力资源;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肥料。
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回答“探索”的三个思考题。
2024年《第三节寒潮》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
2024年《第三节寒潮》课件(陕西省市级优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陕西省市级优课教材《地理》第三节“寒潮”,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御措施。
涉及教材章节:第三章气候与气象灾害第三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寒潮天气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气象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寒潮的防御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寒潮的形成原因、影响及防御措施。
教学重点:寒潮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御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寒潮天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寒潮的威力,提出问题:“什么是寒潮?它有哪些危害?如何防御?”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寒潮的定义(2)寒潮的形成原因(3)寒潮的影响(4)寒潮的防御措施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寒潮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一组关于寒潮的选择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三节寒潮》2. 板书内容:(1)寒潮的定义(2)寒潮的形成原因(3)寒潮的影响(4)寒潮的防御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寒潮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列举寒潮对我国的三个影响。
(3)简述三条寒潮的防御措施。
2. 答案:(2)影响:农作物受灾、交通运输受阻、居民生活受到影响等。
(3)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防寒保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楚,学生是否掌握重点知识。
2. 实践情景引入是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1.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寒潮灾害事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寒潮(中图版)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寒潮》教案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寒潮阳春三中吴贵英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了解寒潮的概念及划分标准;理解寒潮及其产生的原因、寒潮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能说出寒潮的危害、防治措施。
2、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二)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形成原因和寒潮在我国的影响范围,从而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热情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学习,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
正视气象灾害,正确面对灾害的发生,养成积极主动地抗灾救灾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寒潮产生的原因。
2、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图表法、探究法、讨论法、谈话法、综合思维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本教案基本思想是: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学生在地理科上重在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因此,在地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能让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能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本教案总体思路是:在教学开始通过一组美丽的北国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北方那种冰天雪地的寒冷感觉中(因为广东的学生很难有见到冰雪的经历),然后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课所有需要解决的课堂知识内容,让学生头脑中先有一个大概的课堂纲领,重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对于那些课前预习过、反应相对快的同学,在学习上逐步形成更宽更好的自我独特的思维模式。
接下来,教师用课件按传统课堂程序逐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寒潮》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寒潮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按照地理必修·1〔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排,是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前三章讲述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地理环境各组成局部之间的互相关系,即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之后,围绕人地关系、以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高中地理开始,就承受人地关系的思想。
而第三节正是从人地关系这一角度出发,简要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上的内容是寒潮。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的“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基于新课程强调“教学内要联络实际,要反映时代特征,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考虑到台风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灾害性天气,且台风在的影响更大,学生更熟悉,虽然相关内容课本上没有,但学生可以到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去查找,符合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因此选择“台风〞为本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要求目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理念和课程内容,为了更好地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的目的为:1.知识才能目的:①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危害及预防。
②让学生认识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台风的形成、危害等,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才能。
2.过程与方法:①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培养与别人交流、交往的才能。
②学会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获取、整理、分析资料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养成辨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通过的台风“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重点和难点理解台风的的危害可加深学生对台风作为一种常发而又严重的灾害的理解,使学更加关注台风,关注环境;而台风的预防是认识研究台风所要到达的最终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
[教学理念]
1、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寒潮的成因和危害为重点:课外查找有关广东省常见的自然灾害—
—台风的资料,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重视合作学习。
3、用直观化的语言——动画、图片(形)来化解难点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
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3、分析寒潮产生的危害,讨论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影响我国的寒潮为案例分析寒潮产生的原因、危害;通过一系列图片、影视材料、事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重点] 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
[难点] 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思路与过程]
首先,据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不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有必要先了解“自然灾害及其种类”。
为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及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先给出六幅图片,让学生得出它们反映的共同自然事件——自然灾害,然后介绍其种类及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为引入本节主题——寒潮,先展示一幅集动画、声音(点击画面即可)于
一体的景观图,继而打出一则“气象警报”,让学生观察后得出这是自然灾害寒潮。
为了激发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寒潮的热情,先链接两段材料:1812年拿破仑和1941年希特勒兵败莫斯科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遇上寒潮)。
接着引入寒潮的概念,并从概念中的“入侵”入手,链接到以我国侵入的寒潮路径为例,追溯其形成的原因。
其中的几条路径均以动态箭头演示,增强感性认识,旁边设计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然后链接到以图示法分析高纬地区为何能成为寒潮形成的源地,最后又链接返回到主页,以文字框的形式依次叙述寒潮的成因。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寒潮天气的成因并复习以前的知识,特补充了“快行冷锋”,并链接 flash动画增强直观性,引导同学们分析快行冷锋的天气。
大风、降温是主要表现,雨季、冰冻(链接的几幅图片也是增强感性认识)实际上是由剧烈降温产生的。
为激发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寒潮带来的危害,先链接一段寒潮的影视材料(但并未播出产生的后果),留下一个悬念让同学们去探究,并结合课文前面的“探索”(有关1999年新疆寒潮)讨论寒潮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帮助归纳总结,并以图片形式展示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迫使人们要去思考如何预防寒潮,可由同学们先想想办法。
“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人们自然会想到发布的标准是什么?所以,我
把课文中有关中国气象局及广西的寒潮发布标准“移”到此处向同学们介绍,并链接到深圳市的三种寒冷信号(黄、红、黑)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自身所处的环境)。
同时,让学生分析为何我国南方的寒潮标准较低(补充:南北方作物的生活习性或耐寒能力也不同),培养学生合作、分析能力。
为让同学们感受、思考寒潮来临前应采取什么具体措施,特链接一则寒潮警报并请一位同学播报,然后设身置地想想假如你是农民、牧民、海上作业人员或学生,分别该怎办?
“小结”部分是对本节的概括,便于同学们对知识结构及主要内容的把握。
“反思与探究”是对本节内容的检测与深化,其中第4题是课文后面的“案例研究”,也为培养同学们用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
“课外活动”是培养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联系当地实际,分析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并找出预防对策。
也培养学生关心周围的环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探究)。
[教学后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