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农药品种也在不断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虫
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90 年代 年代至 年代中期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
高 产 示 范 田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学防治:长期以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学防治:长期以来,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28℃ 以上。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 ℃,RH90%以上。 以上
暖、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 大,为害严重。 为害严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 幼虫藏身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对稻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稻区,稻纵卷叶螟被广泛分布,对稻株叶片进行蛀食危害,使稻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稻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3代,卵期约为4-6天,幼虫期约为12-14天,蛹期约为6-8天。

幼虫主要在稻叶上进行蛀食,通过对稻叶进行卷曲形成避免敌害和干扰气流的保护环境,使得幼虫更容易获得食物并防止捕食者的侵害。

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稻叶被蛀食形成不同大小的斑点,严重时会出现叶尖弯曲、植株枯萎、穗小、抽穗延迟等症状。

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穗上进行蛀食,不仅直接危害稻粒的发育,还会造成水稻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田间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强稻株的竞争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深耕、整地和及时收割退田,清除田间杂草和稻草等,减少害虫栖息地。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因子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发生。

可以引入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多眼眉寄蝇、胸斑蜡蝉和蚜茧蜂等,进行天敌增殖。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虫嗪等,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污染。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稻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保障稻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 水稻生长状况越好,稻叶越嫩绿,越有利于成虫的 产卵,有利于幼虫的结苞和取食。水稻品种的叶片 越宽,受害越重。
➢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纵卷叶螟为害各异,一般在水 稻分蘖期、孕穗期成虫产卵量大,幼虫为害较严重。
➢ 由于成虫有吸蜜补充营养的习性,位于蜜源植物附 近的稻田,卵量大而为害严重。
耕作制度
➢ 北方水稻面积扩大; ➢ 矮干阔叶、密植高肥; ➢ 复种指数提高。 为害虫迁飞提供适宜的寄主条件。
➢ 越冬区: 1月份平均气温4-16℃等温线之间 (南岭以南)。
发生区划
➢ 从海南至黑龙江,一年发生1-11代; ➢ 湖北(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主害
代为2、3代,每代常出现两个以上的蛾峰, 幼虫为害盛期在7、8月份。
迁飞途径
5次北迁,3次南迁。
为害时间和对象
代别
1
2
3
4
5
成虫高峰期 5/中-6/10 7/10以前 8/10以后 9/10以后 9/20以后
施。
药剂种类
➢ 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40%丙溴磷乳油(速灭抗、库龙、黑旋风),80-100 ml; ➢ 50%杀螟松乳油75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40%乐斯本乳油50~10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g,兑水50-60千克喷雾。
在蛾高峰后10天,分类型田调查1次虫口密 度,每块田查20点,每点顺行查5穴稻丛, 共100丛,检查幼虫数,折算出百丛虫数。
预报方法
3龄 幼虫
=
产卵 前期
+
发蛾高 峰日
+
1龄幼 虫历期
+
2龄幼 虫历期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防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 防治时期。
对策一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 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问题二
防治方法单一,效果不 佳。
对策二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
防治效果。
提高防治效果的建议
1 2
建议一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高效的防治技术和药剂 。
建议二
值。
预警发布
03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农户发布预警
信息,指导农户采取防治措施。
05
稻纵卷叶螟与其他水稻害虫的 关系
与稻飞虱的关系
稻飞虱是稻纵卷叶螟的竞争者,两者 在水稻田中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
稻飞虱对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量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因为稻飞虱会吸取水 稻的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间接 影响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 手段来有效控制其危害。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 的种群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在稻田周边设置黑光灯或 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杀了大量成虫,降低了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程度。
数学模型预测
建立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 来的发生情况。
专家系统
集合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和经验,构建稻纵卷叶螟预测的专 家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架构
01
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发布等环节的预警系统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监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1.种类及分布
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 全国均有分布,以南方稻区发生重。 稻显纹纵卷叶螟,发生于两广和四川。
2.寄主与危害
2.1 寄主
主要寄主是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玉米、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2.2 危害
以幼虫为害叶片,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形成“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一般减产2~3成,重的甚至颗粒无收。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不同龄期幼虫为害造成的虫苞
6.螟虫的测报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发生期短期预测
物候指标:水稻破口期(抽穗始见期)
灯诱:
诱蛾始盛(或高峰)日+产卵前期=卵始盛(或高峰)日再+卵历期=幼虫孵化始盛(或高峰)日
性诱剂: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4.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的发生规律如下:
1.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喜欢在稻叶上钻洞,形成“卷叶”或“折叶”,从而干扰稻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2. 季节规律:稻纵卷叶螟主要在稻季期间活动,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北方地区)或在7月初至8月底(南方地区)出现高峰期,此时幼虫数量极多,容易对稻株造成严重危害。

3. 影响因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气候、田间管理、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高温、高湿的气候有利于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同时稻株的栽种密度和肥料、水分等管理措施也会对害虫的数量影响较大。

抗旱性、生长势强的品种更能抵抗稻纵卷叶螟的侵害。

4. 防治方法: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质苗种、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化学防治等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越冬及虫源
•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 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 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雌蛾在高温条件下卵巢滞育, 成虫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 飞过程,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过程。迁入区域分为主要 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能跨一个发生区 或一个亚区,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高山区还有垂直迁 飞现象。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常伴降雨过程,迁入蛾量大则大 发生。迁出时,雌蛾卵巢滞育,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在当地很 少产卵,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
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两端开口,苞内有与叶脉平行的纵向白条斑,湿润粪 便较多,苞内均有1头幼虫,此为三龄虫在为害。
• 4 四龄虫 虫苞长15~18㎝,苞内绿色部分大多被吃掉,呈现白叶扭曲、叶片失水
干枯,虫粪为颗粒状,苞内多数找不到虫,幼虫频繁转苞为害,虫苞呈枯白 色,这是四龄幼虫为害所致。
• 5 五龄虫 五龄虫多数不在苞内,也很少见到五龄虫为害的虫苞,五龄幼虫以株间
体节膨胀。
• 蛹:蛹体长7~10cm,圆筒形,尾 部尖削,有8根臀棘。初蛹体淡黄白 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翅
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
起,近前缘有2根棘毛排成2纵行。
虫龄辨别
• 1 一龄虫 在盛蛾高峰后2~3d、水稻处于分蘖期时,要认真检查稻株
心叶和稚嫩叶鞘处,若发现针头大小、半透明的小白点,若未结 苞,细找定能找2~3头群居的头黑胴的幼虫,它便是一龄虫。 • 2 二龄虫
与环境关系
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 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稻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 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 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 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 况所引起。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简介稻纵卷叶螟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以幼虫吐丝将叶片缀合成管状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产量损失严重。

图1 危害状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图2)体长7~9毫米,翅展约18毫米,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

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黑色眼状纹和毛簇。

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黑点。

幼虫(图3):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5~18毫米。

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

被蛹长约9毫米,腹部第5~7节近前缘处有1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图2 成虫)(图3 幼虫)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在广东中部一年发生6~7代,在湖南衡阳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

每年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以后约每隔1个月左右发生1代;早稻以第2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大;晚稻则以第5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獗。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一粒至数粒。

每雌能产卵几十粒至一百多粒。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附近嫩叶上取食叶肉,2龄后爬至叶尖附近,吐丝缀叶纵卷成苞,藏身苞内,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白条状;随着虫龄增大,虫苞扩大,为害也越重,可使叶片枯死。

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老熟后多在枯鞘间做薄茧化蛹。

综合防治措施(1)冬季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

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初孵幼虫至1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叶尖的叶缘,即“束叶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

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稻纵卷叶螟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如河北、山东北部为2—3代;河南信阳、长江中下游如湖北、安徽、江苏、上海及浙江北部为4-5代;湖南、江西、浙江南部为5-6代;福建、广东、广西为6-7代;海南省的陵水县为10-11代。

主要危害水稻及潮湿地区的禾本科杂草。

适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防治方法:⑴稻纵卷叶螟控制在卵孵化盛期。

每亩用1.8%蓝锐牌阿维菌素75-100毫升或2%营利牌阿维菌素70-100毫升单打,或5%喜粒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性粒剂25克/亩,一亩地至少两桶水(30斤/桶)间隔10天再喷1次即可。

⑵傍晚喷药,药效会更好
- 1 -。

稻纵卷叶螟防治和治疗技术

稻纵卷叶螟防治和治疗技术
生物治疗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但见效较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因此,需要在害虫发生初期就采取措施 ,并持续监测和调整防治策略。同时,需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以提高防治效果。
农业治疗
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调整农田环境和种植制度来控制 稻纵卷叶螟的方法。例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 措施可以改善农田环境,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栖息和繁 殖场所。此外,适当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时间,可以 错开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期和繁殖期,减轻危害程度。 同时,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也是农业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
米,体色为黄褐色或淡黄色。
生命周期
02
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
中幼虫期是危害水稻的主要阶段。
繁殖能力
03
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每只雌虫可产卵数百至上千
粒。
稻纵卷叶螟的分布和危害
分布范围
稻纵卷叶螟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 部分欧洲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 方稻区。
05
结论
稻纵卷叶螟防治和治疗技术的重要性
01
保护农作物产量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 一,防治和治疗该害虫对于保护 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02
维护生态平衡
03
提高农民收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和治疗有利于 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影 响。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和治疗有助于 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 的发展。
人为传播
稻纵卷叶螟也可通过气流、风、 水流等人为因素传播至更远的地 区。
02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01
02
03
种植抗虫品种
选择对稻纵卷叶螟抗性较 强的品种,减少受害风险 。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严重危害稻谷的害虫。

它主要危害水稻,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寄生在水稻的叶片内,大量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和枯黄,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出发,介绍其防治措施和方法,以期对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卵期一般在5至7天,幼虫期约20天,成虫寿命约7天。

稻纵卷叶螟的卵在水稻叶片上产卵,卵呈黄色,并集中在叶片的背面。

每个卵团中一般有20-60粒卵,成熟的卵约0.5mm长。

卵经过5-7天孵化成幼虫,幼虫期共分为六龄幼虫。

幼虫期内,它们主要以叶片为食,不停地吸食叶片表皮细胞的液汁,其食量可达到其体重1500-2000倍。

蛹期一般在土中完成,需7-10天。

而成虫常在夜晚飞翔,由田间悄悄飞入座养,约能活动7-10天。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天敌、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气温和湿度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春季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加,适宜稻纵卷叶螟的卵和幼虫孵化和发育。

气温高湿度大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且有利于虫害的大量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也对其发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蜻蜓、蚜蝇、蚜虫都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能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稻田中适当间作一些驱虫植物,如金鱼草、一串红、龙葵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

可采用物理防治,及时清理和销毁种植区周围的草木,尽量减少害虫的寄主环境。

可以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施放,进行全方位的喷雾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用药量进行操作,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水稻稻纵卷叶螟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鳞翅目,螟蛾科。

别名刮青虫。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

寄主 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 ,翅展17mm ,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

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

卵长1mm ,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

幼虫5—7龄,多数5龄。

末龄幼虫体长14—19mm ,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4蛹长7—10mm ,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6代,海南南部10一l1代,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

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

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

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

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

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中文名称:稻纵卷叶螟英文名称:Rice case worm中文别名:刮青虫拉丁学名:Chaphalocrocis medina分布区域:1、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2、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3、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形态特征: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小麦、甘蔗、芦苇等。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发病特点:稻纵卷口十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C、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稻纵卷叶螟 防治

稻纵卷叶螟 防治

稻纵卷叶螟防治1. 稻纵卷叶螟简介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属于螟蛾科。

其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稻谷减产甚至死亡。

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对稻田的危害较大。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约10-12毫米,翅展约20-25毫米,前翅呈棕色,后翅呈灰色。

幼虫体长约15-20毫米,体色呈绿色,头部为深褐色。

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叶片卷曲,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

2. 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三个阶段。

2.1 幼虫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期通常持续约14-20天。

幼虫孵化后,会在稻叶上进行觅食。

幼虫在叶片上钻孔并吸食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

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体长逐渐增长,同时也对稻谷的危害逐渐加重。

2.2 蛹期稻纵卷叶螟的蛹期通常持续约7-10天。

幼虫在叶片上完成发育后,会选择适合的环境,如土壤或稻田植株上,进行蛹化。

在蛹期,稻纵卷叶螟的体内发生重要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准备进入成虫期。

2.3 成虫期稻纵卷叶螟的成虫期通常持续约7-10天。

在成虫期,稻纵卷叶螟会交配繁殖,雌虫会选择适合的环境产卵。

成虫主要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不会直接危害稻谷。

3.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主要以稻谷叶片为食,造成叶片卷曲、干枯和减产。

受害的稻谷叶片会出现黄化、枯黄和干瘪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主要集中在稻田的生长期和拔节期,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4.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采用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4.1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人工手段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控制。

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捕虫灯:在稻田周围设置捕虫灯,利用光源吸引成虫,通过粘板或电击捕捉成虫,减少种群数量。

•粘虫板:在稻田中设置粘虫板,可以捕捉并杀死稻纵卷叶螟成虫和幼虫,减少害虫数量。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预 卵孵化高峰=发蛾高峰+产卵前期+卵历期 二龄幼虫高峰=卵孵+一龄历期 测 预 查虫口密度,定对象田(5点取样&单行直线 报:取样)
查杀高峰期,定防治适期(田间赶蛾&灯光诱杀)
综合防治
• 一、生物防治(利用天敌) • 二、喷施BT乳剂(孵化高峰前2-5天) • 667m²,100亿活芽孢BT悬浮剂100-150mL • +25%杀虫双水剂、75mL(兑水50kg) • 化学防治:应用50%杀螟松乳油50-100mL(对鱼类毒性巨大、严 禁河流区域使用) • 50%乙酰甲胺磷乳油80-120mL(禁用) • 40%毒死蜱乳油60-100mL (对蜜蜂毒性大~严禁花期 使用)——避开花期使用
• 一龄为“白点期” 二龄称“束尖期” 三龄叫“纵卷期” 四龄是“转苞期” 五龄是“暴食期” • 一龄心叶现白点, 二龄嫩叶会束尖, 三龄苞长叶纵卷, 四龄绿叶白条现, 五龄白叶虫逃潜。
天敌防治
寄生性天敌:赤眼蜂、姬蜂、寄生蝇。
捕食性天敌:隐翅虫、步行虫、青蛙(稻田养鸭)
清晨、露水未干,长棍拨草、逆风前行、点数起飞数
稻纵卷叶螟
17.2.20
同科
1404040125
杨镇涛
:扁平椭圆、初白渐变淡黄,孵化 时为黑色
幼虫:
• 头褐色。胸腹淡黄绿(老熟橘 黄)中后胸背~两对(括号状黑 斑)
蛹:圆筒形、初黄 后褐、末端尖削 (八根尾刺)茧白 而薄
成虫

• 黄褐色小蛾子(趋光、趋蜜性、趋隐蔽性) • 前翅近三角型,前缘至后缘有褐纹、中间有 一短褐纹 • 翅宽、边暗褐色(雄蛾色深、前翅缘中央附 毛
生活习性:
北迁5次
季节性远距离迁飞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卷叶损害稻株,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稻米季节,特别是稻米生长期间。

蛾的成虫体长约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翅膀前缘呈红褐色,翅膀后缘为白色,整体呈灰褐色。

成虫喜欢在稻田附近的杂草、草丛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一旦春天来临,它们就会飞到稻田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钻进稻叶中卷成卷叶捕食。

这种卷叶行为导致稻叶受损,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在重度受害的情况下,稻株会出现倒伏和减产。

幼虫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后,会结茧成蛹,然后在茧中度过静止期。

大约10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文化防治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首先要选择优质耐病虫的稻种进行种植,以增加稻株的抵抗力。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也有助于稻株的健康生长,减少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一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蚂蚁、蛞蝓和天牛等,可以有效地吞食稻纵卷叶螟幼虫。

寄生蜂也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会寄生在螟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注意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稻田的稻米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

采取综合管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提高稻米产量。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一、形态特征
成虫—卵—幼虫—蛹世代循环,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叶肉为害。

二、为害症状
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的为害,主要以幼虫取食稻叶片叶肉(仅留下表皮);一头幼虫一生取食5—10片叶子。

三、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为迁飞性害虫,先自南向北而后自北向南迁飞;全国稻区自南向北一年发生11—1代不等。

四、影响发生的条件
气候条件:稻纵卷叶螟是随季节性气流往北(夏季)往南(秋季)迁飞性的害虫。

栽培条件:稻纵卷叶螟喜生长嫩绿、湿度大的稻田;多施氮肥或迟施氮肥的稻田发生量大,为害重。

五、调查方法
在田间见到稻纵卷叶螟蛾子10天后,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丛水稻;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六、防治技术
1、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

2、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3、可选用的防治药剂有:①每667㎡用“甲杀”或“宇蛙”70—100毫升;②每667㎡用“赛燕”或“宇旺”70—100毫升。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轮换使用。

七、防治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1、见虫打药,等到卷叶很严重甚至白叶时才去防治。

2、追求速效性,期望上午用药,下午就死虫,或者是死虫速度越快越好。

3、喷水量不足。

防治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前一亩地喷水量不低于30公斤,后期喷水量不得低于45公斤。

4、错过最佳防治适期,虫龄多、虫龄大,造成难打难治。

5、农户总是认为要一虫不留,打药频繁;即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

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常见的害虫,防治方法如下:
1. 机械防治:在稻田里定期进行捕虫,手工将卷叶的螟虫捕捉并销毁。

这种方法对于小面积的虫害比较有效。

2.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敌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螟虫的昆虫或寄生蜂等天敌来控制螟虫的数量。

3. 化学防治:可以使用一些有效的农药来喷洒稻田,以杀死稻纵卷叶螟。

一般选择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学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4. 种植防治: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进行种植,增强稻株的抵抗力,减少螟虫的危害程度。

5. 友好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如合理施肥、水稻间套种、轮作等,以提高稻田的生态系统平衡,减少虫害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农药防治时要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说明,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治稻纵卷叶螟重在适期用药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气候的变化,防治药剂的改变,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次提高,防治难度加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和稻农的经济效益。

笔者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根据多年来的实践,认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关键是在防治适期(卵孵盛期—1-2龄幼虫盛期)内施药,其次是药剂品种和施药质量。

稻纵卷叶螟难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没有在最佳防治适期内用药。

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自北向南一年1—11代,在江苏、安徽北部一年发生3—4代,主害代为五(3)代和六(4)代,在田间世代重叠。

苏皖北部均为单季中稻区,五(3)代发生时正值水稻分蘖末期,叶片嫩绿,营养丰富,极利于稻纵卷叶螟取食为害。

六(4)代发生时水稻处于破口抽穗期,此时水稻叶片已经出齐,稻纵卷叶螟为害功能叶片,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因此,五(3)代和六(4)代为防治的重点。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苞为害,幼虫在苞叶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下表皮造成白叶。

由于幼虫结苞为害,药剂很难喷洒到虫体上,因此,一般的药剂防效较差,必须掌握在卵孵盛期,幼虫结苞为害之前施药。

由于稻纵卷叶螟是远距离迁入害虫,迁入地的迁入时间和迁入量每年各有不同,每年的防治时间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在卵孵高峰期用药,而是看到大量结苞白叶时再用药,此时虫龄已大,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

二、施药质量差。

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目前主要是以各家各户分散防治为主,许多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搞管理的多是中年妇女或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为了节省体力,每亩仅喷15—20公斤的药液。

由于水稻田的特殊环境,行走困难,很难喷洒均匀。

因而,漏治情况较多,而补治时虫龄已大,防治效果下降,所以有连续多次用药治不死虫的现象时有发生。

也有一些农民不是喷细雾,而是将喷头摘去直接喷水柱,这样防效更差。

弥雾机施药有快捷、雾细的优点,防治效果很好,但许多弥雾机手不懂田间施药操作规程,也造成施药不均匀现象的发生。

三、防治适期内和防治高龄虫用药不匹配。

当稻纵卷叶螟处于卵孵盛期和1龄虫盛期时,虫体小,没有结苞,抗药性很小,此时使用传统的杀虫单、杀虫双、乙酰甲胺磷等药剂和复配剂也能取得很好的防效,但幼虫2—3龄后,结苞为害,食量大,抗药性强,如果还使用这类农药,防治效果就大大降低。

在苏北稻区,五(3)代主要是迁入虫源,代次分明,蛾峰明显,便于预测,防治效果好。

六(4)代是五(3)代转化和迁入蛾源共同组成,世代重叠,田间成虫、卵、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并存,防治上比较困难,因此,六(4)代必须使用高含量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酰胺等高效药剂。

四、追求速效。

总是希望施药后立即死虫,造成诸如敌敌畏、辛硫磷、三氟氯氰之类的触杀剂的大量使用。

但幼虫已经结苞,很难将药液直接喷洒到虫体上,农民看到立即死亡的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多数没有被打死,而且使用后还会使害虫的抗药性迅速提高。

因而,防治效果也差。

五、施药时段选择不当。

很多农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时选择清晨施药,这时虽然天气凉爽,但田间大量的露水,将药液直接带入地表,而叶片上附着的药液太少,也使防治效果下降。

六、稻纵卷叶螟本身对常规药剂抗性提高。

有资料介绍,经有关部门测定,螟虫对杀虫双的抗性增强了580多倍,对菊脂类农药的抗性也大大增强,这些也是害虫难防的原因之一。

七、长期的药海战术,天敌的作用完全丧失。

由于长期使用的高毒农药大量地杀伤了天敌,如稻田中青蛙的数量不及15年前的1%,蜘蛛、绒茧峰、姬小蜂等有益天敌数量大为减少,有的田间根本见不到,这可能也是近年来稻纵卷叶螟猖獗的原因之一。

八、盲目追求高防效。

很多农民朋友期望值太高,总是追求百分之百死虫。

哪怕百穴之中发现几个活虫,还是要坚持再用药,往往是药钱花去很多,体力消耗很多,时间浪费很多,结果还是没有达到他们追求的“完美”,一再埋怨农药质量不好,药假了,稻纵卷叶螟难治。

实践表明,防治稻纵卷叶螟应该采取“准确预测、适期用药、综合治理”的原则,广泛地进行科普宣传,正确地指导农民选择农药,提高施药质量,才能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一、准确预报,适期用药。

由于稻纵卷叶螟是远距离迁飞害虫,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在迁入地搞长期预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作中长期预报难度很大,也不准确,只有搞好时时监测成虫的迁入期和迁入量,才能掌握该地区的发生情况,做出短期预测,指导农民用药。

可以选择2—3块长势较好的稻田,用1.5米长的竹杆自6月20日开始(苏、皖北地区)每天早晨到田间拨动2×33平方米的稻株,计录当天见到的稻纵卷叶螟成虫数,并推算出每亩蛾量,当田间蛾量突然大量增多时即说明有迁入高峰来临,继续赶蛾,找出迁入高峰日。

在蛾高峰期后7—10天即为卵孵盛期,也是用药适期,这个时期用药效果最好。

二、正确选择药剂品种。

稻纵卷叶螟的迁入虽然有明显的峰次,但并不完全整齐,总是有先入蛾量和后续蛾量,我们捕捉到的只是高峰,约占迁入总量的70—80%,特别是在大发生的年份,总有一部分或早或晚迁入的虫子不在防治适期之内。

在药剂的选择上就应考虑速效与迟效的结合才能提高防效。

当稻纵卷叶螟中等偏轻程度发生时,可以在卵孵高峰期至1、2龄幼虫期用药,用药品种以毒死蜱、杀虫单、阿维菌素、Bt等药剂,单用或复配使用;当稻纵卷叶螟中等偏重至大发生时,就要使用防治效果更好,药效时间长的药剂,如:阿维菌素、甲维盐、氟铃脲、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这些药剂死虫高峰一般在48小时以后,不但可以杀死大龄虫,而且药效时间长。

如果错过了防治适期,就应选择触杀性强、渗透性好的高效药剂,如: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

近来年,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使用在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上,尤其对大龄幼虫效果很好。

三、提高施药质量。

施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的好与差。

首先是确保用水量,使用手动喷雾器施药的,亩用水量一定不得少于30公斤,以45公斤(约3桶水)喷细雾最好,力求均匀周到,不留死角。

弥雾机施药亩用药液量不得少于20公斤,要严格按弥雾机田间操作规程施药。

其次是选择上午9点后12点前和下午4点后施药,避开早晨露水和中午高温时段即可。

四、坚持按防治指标施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为害程度是随其数量和为害时期决定的,应当按照防治指标进行,而不是见虫就打药。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以产卵后至产卵高峰期的百穴卵、虫量为标准。

第四(2)代:百穴150—200粒、头;第五(3)代:百穴100—150粒、头;第六(4)代:百穴100—150粒、头。

由于年度间的雨温条件对稻纵卷叶螟的适宜程度不同,纵卷叶螟卵的孵化率、初孵幼虫存活率有较大波动;如天气多阵雨,危害会加重,防治指标从紧,高温干旱,防治指标可以适当放宽。

同一虫量对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危害程度也不同,所以确定防治指标时,分蘖期从宽、孕穗至齐穗期从紧、齐穗以后从宽。

五、复配用药、交替用药,保护天敌,延缓抗性。

在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基础上,还应选择对环境友好型的农药,保护天敌。

采用复配和交替用药,来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

就是优秀的产品,如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等,也不要一统江湖。

如果一个地区长期、大量、连续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就会增加害虫的抗性,人为缩短农药使用期,给防治害虫带来较大的困难。

六、去除完美主义思想。

害虫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各个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对某种药剂的抗性是不同的。

我们要做的是将害虫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灭。

如果过分追求完美,总是要达到100%,可以说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药剂问世,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综上所述,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人为的作用,也有药剂和自然条件的作用,只有将各个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发挥其最大效能时,才能有效的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温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作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为害严重影响粮食的增产稳产。

其越冬、发育、繁殖等与温度密切相关,利用温湿度可有效对稻纵卷叶螟进行预测预报,现将温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总结如下。

1、越冬稻纵卷叶螟在最冷月(元月)平均最高气温7度等温线为越冬临界指标,即元月平均气温在4度的地区才能越冬,1月平均气温4~l6℃,是其越冬区。

目前,由于气候变暖,稻纵卷叶螟的越冬区和为害出现了新的变化。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温度升高,稻纵卷叶螟发育、繁殖速度加快,积温增加,促使其发生世代增加,冬季增温幅度大,有利其越冬,越冬界限北移。

稻纵卷叶螟在海南为害区发生世代将由9-11代变为10-12代,岭南区将由6-8代变为7-9代,江岭区将由5-6代变为6-7代,江淮区将由4-5代增至4-6代,北方区变化不大。

稻纵卷叶螟常年在我国东半部地区的越冬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气候变暖,尤以冬季增温较大,因此,稻纵卷叶螟越冬区向北扩展到淮河以南,东部大约在北纬32度以南均可越冬。

同时,气候变暖使得稻纵卷叶螟的迁飞时间和向北迁入的地区相应提前和扩大,其第一次北迁将与4月上旬末或4月中旬初波及到岭北地区,秋季向南迁回的时间推迟,在田间的危害时间延长。

2、生长、发育和繁殖多阴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为害,温度在22~28℃,相对湿度80%以上最为适宜。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完成每个世代所需≥15℃的有效积温(Σ ≥15℃)为343℃•日,Σ ≥15 oC都增加了260 度以上时稻纵卷叶螟发生世代数将平均增加0.8代,在不同时段情景下,稻纵卷叶螟世代增加数不同,温度增幅越快的地区,稻纵卷叶螟世代增加数越大。

19度以下和30度以上,其生命活动受到很大限制,35度以上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田中缺水,成虫寿命短,雌虫很少产卵或不产卵。

温度在31度左右,相对湿度在65.7%,并连续几天未降雨,在这种高温低湿下对雌蛾发育不利,一级蛾比例高,怀卵率和交配率很低;当温度下降到30度以下,相对湿度上升到80%以上,并连续有2-3个雨日,雌蛾很快恢复正常发育,怀卵率、交配率都显著提高,怀卵量成倍增加。

当温度在20.6-28.5度,相对湿度在81.3-91.5%,雌蛾怀卵量多、卵粒成熟率高,以温度26度,相对湿度87.6%怀卵量最多,卵粒成熟率最高,当温度超过29度,相对湿度低于73%,成虫怀卵量和卵粒成熟率随温度的升高、湿度的降低而急降。

温度与孵化率的关系大致呈抛物线状。

初孵幼虫对高温、低湿环境抗性极差。

在日最高温度超过35~C,相对湿度小于80%,经过2~3d,其死亡率可达98%。

成虫高温(30℃以上)和干旱(相对湿度90%以下)寿命短,产卵量少,幼虫在高温(35℃上)和干旱(相对湿度90%以下)死亡率大,蛹期60%以下的湿度、羽化率显著降低,淹水48小时以上死亡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