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
小学四年级必读书目《笠翁对韵》《寄小读者》读后感两篇
小学四年级必读书目《笠翁对韵》《寄小读者》读后感两篇篇一这学期,我们班级“日有所诵”的内容大多是《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国学典籍,作为炎黄子孙通过诵读它,必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使之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自觉遵奉良好的行为准则,从而促进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每天的“日有所诵”时段,我们师生都沉浸在琅琅上口的对韵之中。
在启迪孩子心智的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如,《鸿雁传书》:“鸿雁”,即大雁。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
吃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
群居在水边,飞行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
“鸿雁”还比喻书信。
“鸿雁传书”讲的是:古代西汉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里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了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信差”,当下即邮递员。
“帛书”是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由此,我联想到了“家书抵万金”,想到了王仁元的《爸爸的唠叨》,想到了……我知道了唐朝将领裴旻精于剑术,曾被唐文宗称李白的诗、张旭的书法、裴旻的剑为“三绝”,三人被世人称为“诗仙、草圣、剑圣。
”由此,我比较熟悉诗仙的诗,但是对于“草圣”张旭只知道其诗作《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但对于他的书法造诣有待进一步地学习。
我还知道了“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中的“参商两曜”指的是高辛氏的儿子阏伯和实沈,他俩见面不是吵就是打,母亲实在是出于无奈,就请尧帝下了一道诏令,把阏伯封在商地,把实沈封在大夏。
两地相处太远,想见面是难上加难。
他们死后,成了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历史趣谈清乾隆帝南巡之谜 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乾隆帝南巡之谜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导语:清高宗乾隆是清帝国鼎盛时代的一位有为之君,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继承其祖先康熙、雍正的基业并将之发扬光大。
在其执政
清高宗乾隆是清帝国鼎盛时代的一位有为之君,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继承其祖先康熙、雍正的基业并将之发扬光大。
在其执政的六十多年间,曾先后六次下江南巡视,把南巡作为加强专制统治和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乾隆是民间传闻最多、被文艺作品演绎最多的皇帝,他的六下江南被影视剧津津乐道,戏说成分十分浓烈。
乾隆帝曾经六下江南,这是他一生各种巡幸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和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他本人当初最为欣慰而在事后又深表忏悔的一桩大事。
乾隆南巡从1751年开始,至1784年结束,历时三十三年。
其中前四次带了皇太后、皇后和众多妃嫔,兴师动众,随同的王公大臣、章京侍卫官员等达二千五百多人,巡幸的船队有一千多艘,首尾相接,旌旗招展。
每次南巡前,都有周详的计划,派出官员勘察沿途道路,修桥铺路,修葺行宫。
各色人等及船只都要预先回避,沿途各处派兵守护。
巡幸所经过三十里外的地方文武官员都要着朝服前来接驾,一切供顿极尽铺张豪华。
乾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组织这样的南巡,其目的是什么?
有人认为,六下江南的目的是“艳羡江南,乘兴南游”。
难道真和电视连续剧中戏说的相一致?乾隆是太平之君,习于骄奢,而当时的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相当繁华,经济发达,而且江南风景优美,江南名胜甲天下,乾隆是以闲情逸致去“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
生活常识分享。
乾隆在栖霞山写的诗
乾隆在栖霞山写的诗隆当年六下江南,五次住在南京栖霞山行宫,也五登燕子矶,驻足之时为栖霞御笔题诗数十首。
今天我们就其中两首进行赏析,看看乾隆眼中的栖霞。
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
栖霞山乾隆行宫是乾隆南巡驻跸的地方。
与康熙南巡驻跸城内大行宫不同,乾隆皇帝特别钟爱栖霞山,下面这首诗即是乾隆1757年首次游览栖霞时所作。
游栖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
画屏云罨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
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
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此诗的开篇,直接称栖霞山为金陵诸山之首,乾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栖霞山的喜爱。
接下来赞美栖霞山的景色,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紫峰阁,将其列为“栖霞十景”之一。
紫峰阁下方即是白鹿泉,二者相映生辉。
南齐明征君曾在摄山建造“栖霞精舍”,栖霞山之名即来源于此,诗中“齐贤”即指明征君。
诗词末尾,乾隆认为纱帽峰的名字官味太重,明僧绍肯定看不惯。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乾隆皇帝六巡江南,不仅五登燕子矶,而且还次次为燕子矶题诗作赋。
因为此矶形似燕子展翅欲飞,乾隆帝便亲笔御题“燕子矶”三个大字。
后被地方官府制成巨型御牌,造亭一座,名为御碑亭,屹立在燕子矶山峰之巅。
燕子矶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译文】燕子矶,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这里不仅江水滔滔,景象壮阔,更有绿野沙洲,良田村落,看到燕子矶的百姓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岂不幸哉!这两首也只是乾隆皇帝为栖霞写的诗里的一小部分,纵然是千古一帝心中也自有柔情的一面,栖霞的美触动了他的心。
那些年,乾隆曾为栖霞写过的诗,我等你来一起细细品味。
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江南地⽅,⽓候温和,物产丰富,还有漂亮的姑娘,是个花花世界,历代皇帝都愿意到江南去游⼭玩⽔,寻芳猎艳。
明朝的正德皇帝游江南,不就在梅龙镇演出过⼀出《游龙戏凤》的喜剧吗?下⾯⼩编给⼤家讲⼀讲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乾隆为何下江南?乾隆⼏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中先后六次下江南。
他这样频繁地到江南去,⼲什么?官⽅的说法和记载,说是去考察⽔利,因为浙江的钱塘江海潮冲刷堤岸,破坏⼒很强,如何加固,地⽅官意见不⼀,所以必须皇帝亲⾃去考察。
这样的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
但是为了⼀条海堤,⽤得着皇帝亲⾃去看么?⽤得着先后六次去看么?何况乾隆并不是⽔利专家,即便需要皇帝亲⾃拍板定夺,只要皇帝在⼀个真正懂⽔利的官员陪同下亲⾃去看⼀次,然后委派这个专家去督办,应该完全可以了。
可是他每次下江南,只见他带着太后和爱妃,也没见他带着哪个⽔利专家呀! 正因为动机⽬的反差太⼤,所以民间不太相信皇帝下江南是“因公出差”。
因为,皇帝“出⼀次差”,动辄上千⼈。
这样庞⼤的组织和动静,如果仅仅为了“考察⽔利”,是不是投资太⼤,得不偿失啊?所以,⽼百姓的第⼀个想法,就认为皇帝是到江南去游⼭玩⽔的。
——那是乾隆时代⽼百姓的想法。
到了晚清时代,⼜有了这样的说法:乾隆六下江南,考察⽔利,只是表⾯上的,次要的;⽽主要的、真正的⽬的,是去浙江海宁看望他“真正”的⽣⾝⽗母。
——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清实录》等官⽅书籍档案的记载,乾隆皇帝弘历的⽗亲,是雍正皇帝胤禛(yìnzhēn印真),母亲是四品典仪凌柱之⼥钮祜禄⽒。
但是,很早以前,就有野史和民间谣传,说乾隆并不是雍正皇帝和妃⼦所⽣的⼉⼦,⽽是雍正当皇⼦的时候,和⼀个汉⼈宫⼥所⽣;甚⾄根本就没有满族⾎统,⽽是纯粹的汉⼈汉⼥的⼉⼦。
最为流⾏的⼀种传说,是说弘历是汉官陈阁⽼陈世倌的⼉⼦。
陈世倌是浙江海宁⼈,康熙年间⼊朝为官,与雍亲王家常有来往。
康熙和乾隆都下过江南几次意义是什么
康熙和乾隆都下过江南几次意义是什么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意义不同,康熙主要是治理水患,整饬吏治,乾隆以盛世太平之圣君自居,南巡也办了很多政事,但更多是彰显自己,好大喜功。
康熙作为创业之主,兢兢业业,利用南巡,安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发展封建社会,并能躬行节俭。
其南巡进一步奠定了清王朝安定、统一、强盛的基础,使之由乱而治、由弱转强,起有重要作用。
乾隆效法康熙南巡,挥霍奢靡,据统计,六次南巡,各项花费总数达白银二千多万两,所带随从与地方官员还趁机敲诈勒索,极大地加重了群众负担,致使民间冤情沸腾。
乾隆直到临死之前才意识到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之事,劝诫后世之主,再不要像他去南巡了。
然而,追悔莫及,为时已晚,造成的恶果,已无法挽回。
扩展资料:一、康熙六次南巡1、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2、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3、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4、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一年,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5、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南巡阅河,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
6、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二、乾隆六次南巡1、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南巡路线确定为: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
2、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
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到徐州阅视河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
3、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水患。
4、第四次南巡: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在苏州游览各处园林。
5、第五次南巡: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70岁,千里劳顿,体力已吃不消。
没有详细南巡事件记录。
6、第六次南巡: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的老人了,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费都叠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
11幕燕风情赵树娇
11、幕燕风情滚滚长江自青藏高原而出,一路曲转流廻,奔腾而下,不知穿越了多少山陵沟壑,在大江两岸造就了众多的雄奇美景,幕府山燕子矶,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景点。
幕府山北临长江,形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南朝时为建康门户,因晋元帝渡江后,丞相王导曾建幕府于此,故而得名。
燕子矶,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
它地处南京城东北部的长江南岸,因其兀立在浩瀚的大江边,三面临水,矶崖险峻,从江面上望去,矶身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故而得名。
清人曾有诗赞曰:“临江峭壁不知数,第一玲珑燕子矶。
”明英宗时,建造了弘济寺,后代又改名为永济寺;寺庙前楹有石碑,有临摹吴景之一,清代选出“金陵48景”中“幕燕风景区”占了六景,即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
◆燕矶夕照燕子矶突兀江面,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
燕子矶临江岩壁由紫红色的砂岩和砾岩构成。
黄昏时分,西边的彩霞照射在红彤彤的赤壁丹崖上,映着涛涛江水,霞光万道,涛声阵阵,此时此景胜似仙境,被誉为“燕矶夕照”。
◆沿江溶洞燕子矶西南为岩山,悬崖峭壁,奇峰迭起,绵延十余里,长年被江水冲刷,形成一连串的岩洞,古时游记中称之为岩山12洞。
燕子矶与12洞构成了一组秀丽的自然山水书卷,是六朝古都著名的风景名胜。
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
头台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邻。
三台洞中有观音泉、小有天等名胜。
洞内有石梯,可达一线天;再上有石阶百级,飞◆名人足迹知多少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视江南地区就是从幕府山一带渡江南下的。
2、公元317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此渡江到建康(今南京)登基而建东晋。
3、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他多次来这里巡察、游玩,并留诗一首:“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4、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也选定幕府山侧的张阵湖中实验他的海船。
5、清代的康熙多次下江南,除祭奠明孝陵外,也曾登临燕子矶。
历史趣谈乾隆皇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下江南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乾隆皇帝为何六次下江南下江南真正的目的是什
么?
导语: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原因有很多,那都有哪些原因呢?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并且都住在陈家的安澜园,传说他是为了探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原因有很多,那都有哪些原因呢?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并且都住在陈家的安澜园,传说他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陈世倌夫妇,这是真的吗?这海宁陈家指的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陈家,人们俗称他为陈阁老。
康熙年间曾入朝为官,与当时的雍亲王胤禛关系十分密切。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后来的雍正皇帝)的福晋与陈世倌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
雍亲王让陈阁老把男孩抱进王府看看,陈家把男孩送去,当天王府把孩子送了出来。
陈阁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变成了女孩。
陈世倌知道事关身家性命,不敢声张,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
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弘历当了皇帝以后,从乳母口中得知这件事情,便假借南巡的名义,经常与父母相聚。
而那个被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她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纵观整个清朝,海宁陈家做官的最多,从乾隆以后历代皇帝恩宠不衰,很能说明一些事情。
这个野史传说,被后来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写进了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当中。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后宫佳丽三千乾隆为何还要六次下江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宫佳丽三千乾隆为何还要六次下江南?导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路过泰山,便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
当时庙前正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对大学士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路过泰山,便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
当时庙前正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对大学士纪晓岚说,朕有一联,卿试对如何?乾隆的上联说道:“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
”纪晓岚不加思索,信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
”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非常贴切。
其实,这不过是乾隆下江南的一个对对联的小插曲,乾隆一生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演绎了六下江南的连环大戏。
为此,他还撰写了《南巡记》一文,总结性地叙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
在这一点上,他很像自己祖辈清圣祖康熙六次巡幸江浙。
第一次下江南: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正月,乾隆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间疾苦以及奉母游览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
同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离京,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清口。
同年二月八日,渡黄河阅天妃闸、高家堰,下诏准许兴修高家堰的里坝等处,经过淮安,命令将城北一带土堤改为石工;然后由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至苏州。
同年三月,到达杭州,参观敷文书院;然后登观潮楼阅兵,遍游西湖名胜。
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太祖陵,并且阅兵;陪着皇太后亲自到织造机房观织。
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到泰山岳庙烧香。
同年五月四日,抵达圆明园。
第一次南巡,往返行程水路共计五千八百里,历时五个多月。
生活常识分享。
乾隆6次下江南,说是为了治水,其实都在干这事
乾隆6次下江南,说是为了治水,其实都在干这事乾隆皇帝六度下江南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而除了江南漂亮、风景秀丽,饱览江南秀美山川,名义上主要任务也就是视察水利,但下江南这么多趟,乾隆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美人。
▲乾隆六度下江南。
(图/翻摄自百科词条)虽然说乾隆下江南治水是主要任务,不过舟车劳顿相当疲累,乾隆却愿意六次下江南,也因为江南美女多,像是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中有记载,乾隆第四次下江南,皇后陪同,但走到半路就把皇后送回宫,原因是乾隆南巡都要当地献上美人,成天寻欢作乐,也让皇后很不满意,两人也起了争执,因此乾隆一怒,就要皇后先回紫禁城。
说起乾隆下江南,相信大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部《还珠格格》。
在这部剧中,乾隆邂逅了夏雨荷,还让其为自己生下了一个女儿,当然了,《还珠格格》只是文艺作品,那么,历史上的乾隆,真的在江南找到了美女吗?尽管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出蛛丝马迹,比如《清史稿》记载,乾隆有两位妃子,就是江南地区的汉族美女,一个是芳妃,另一个是禄贵人。
史料记载,芳妃陈氏是扬州人民陈延伦的女儿,也就是说陈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女儿,她是在乾隆三十一年被封为明常在的,那么芳妃是怎么进入皇宫的呢?其实很简单,乾隆三十年,乾隆曾下江南,而芳妃很有可能就是乾隆在这次下江南时,从江南带回的民女。
说到这里,大家似乎想到了《还珠格格3》中由蒋勤勤饰演的夏盈盈了,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继后那拉氏,就是在这次南巡期间失宠的,而失宠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吃醋惹乾隆生气了。
而另一位妃子禄贵人则是出生于苏州,她是一位陆氏的汉姓美女,众所周知,乾隆的庆妃陆氏(嘉庆养母)便是江南地区的汉姓美女,而同姓陆氏的庆妃和禄贵人究竟有没有关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史料中关于禄贵人的记载较少,她是何时入宫暂不可知,我们只知道她是在乾隆二十五年,被封为禄常在的,看来禄贵人入宫的时间要比芳妃早几年。
除了芳妃、禄贵人之外,乾隆后宫还有不少汉族女子,比如仪嫔黄氏、怡嫔柏氏、、恭嫔林氏等,其中怡嫔柏氏,很有可能也是乾隆下江南时,带回来的美女。
乾隆皇帝为何六下江南?找妹子只是顺带,这些才是正事
乾隆皇帝为何六下江南?找妹子只是顺带,这些才是正事本文导读: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一七九九年乾隆皇帝在睡梦中离开人世,享年八十九岁。
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
他修建了壮丽宏大的圆明园,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乾隆为何要下江南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浙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工商中心、财赋重镇,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
在当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
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仅扬州盐商每年上交的盐课银最多时达600万两。
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漕运进京。
如果没有江浙的巨大财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乾隆盛世景象。
每次南巡,除了确保这些正常的国库收入以外,皇帝和权臣还通过摊派、赞助、买官卖官、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手段,向江浙的官员和富商捞取许多私房银。
可以说,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调用当地丰厚的财力物力资源来支撑庞大的清朝帝国,是乾隆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第二,江南出才俊,自古多风流。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
在清代产生的114名状元中,江苏人有49位,占到43%。
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考生达2万多人。
清代的状元一半多出自江南贡院。
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培植士类、笼络人心。
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确实从江南物色了大批政界能臣、饱学之士、学界泰斗、书文大家。
每次南巡,乾隆都要会见文人士子、名流缙绅,并亲自命题考试,对考试优秀者特批扩招“生员”名额,特赐“举人”称号,当场授予官位,以争取名士,宣扬圣恩。
乾隆六下江南之谜 为何乾隆74岁仍要下江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乾隆六下江南之谜为何乾隆74岁仍要下江南导语: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
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
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
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非同小可。
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从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华里。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
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
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高龄了,如此长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那为什么皇帝却不辞辛劳连续南巡呢?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解释,他下江南有四条原因:一是江浙官民诚心恭请;二是朝中百官一再建议;三是江浙人稠物丰,地位重要,应当亲自去考察民情戎政;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这些说法不过是一种官样文章,其实乾隆心中有着更重大更深层的用意。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浙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工商中心、财赋重镇,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
在当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
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仅扬州盐商每年上交的盐课银最多时达600万两。
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乾隆为何六次下江南 难道只是为了微服私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乾隆为何六次下江南难道只是为了微服私访?
导语:要说起乾隆,那可真算的上一位长寿的皇帝了。
从他二十五岁登基,到他八十九岁与世长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而要说乾隆一生的壮举
要说起乾隆,那可真算的上一位长寿的皇帝了。
从他二十五岁登基,到他八十九岁与世长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而要说乾隆一生的壮举,那么“六次”下江南可真算得上其中之一了。
那么我们的乾隆大帝为何要下江南高达六次之频繁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剖析一下,乾隆对于江南的“情有独钟”吧!
原因一:视察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自古己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尤其是黄河沿岸洪涝、旱灾的治理,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在乾隆在位时期,浙江的海塘工程开展,成为黄河水患的重要治理环节之一。
尤其是江苏清口、洪泽湖的高家堰,是海塘工程的重中之重。
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心系江南水情,只有治理了江南的水患这一大难题,江南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
原因二:寻妻纳妾
自古英雄爱美人啊,乾隆皇帝当然也是如此。
后宫佳丽三千大多都出于江南一带,听说苏杭美人无数,我们这位皇帝自然而然要去探寻一番啦。
其实本来乾隆的每次南巡,皇后都是陪同在左右的,但是乾隆的“好色”,着实是把我们这位正妻气的不轻,奈何还是乾隆当家作主啊,最后让皇上赶回了京城。
由此可见,我们这位乾隆皇帝,在江南可真是没闲着啊。
原因三:促进南北团结稳定
自古我国的京都都大多建立在北方。
南方的管辖一直是历朝历代的
生活常识分享。
游燕子矶公园
游燕子矶公园燕子矶公园座落在幕燕滨江风貌区,我和家人经常去江边玩,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因为那公园实在太小了。
不久我和爷爷、奶奶去游了一次,和众多公园比起来它确实太小了,但是那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惨重的历史,是值得游览的地方,游后让人回味无穷,产生无限遐想。
燕子矶公园只有三条路,正中间是南巡登道,左边是摩崖石刻,右边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登的时候,他就是从这里上去的。
他登上燕子矶的顶峰,面对浩瀚的长江,感慨万千,提起毛笔,挥毫波墨,写下了雄浑圆润的三个字:燕子矶。
往后,人们便建立御碑亭,中间是那块石碑,在石碑四周,已用玻璃保护着。
御碑亭是双层的,它坐落在燕子矶的顶峰,是六角形的重亭,在六角上,都有风铃,当江风一吹,风铃便“叮叮”响,十里之外都听得见。
后来,日本侵占了南京,他们把风铃取了下来,还把亭子打坏了,可见,日本侵略者是多么的可恶,连古物都要去损坏。
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
出了御碑亭,往前走一点,就是陶行知先生写的一块碑。
在以前,很多人都因贫穷而到那跳江,了此残生,陶行知很伤心,便写下了六个字;想一想死不得。
这六个字,劝诫了不少轻生的生命。
再往前走,就是李白到过的地方,那有一块石头,样子极像酒杯,便取名“酒樽石“。
当时,李白把这石当成酒杯,把江水当酒,便痛饮,直到大醉。
摩崖石刻在公园的左边,那里,在一块块巨大的丹霞崖壁上,刻下一首首名诗。
看了,人们都惊叹不已,尤其是燕矶夕照。
每当傍晚,夕阳落下,洒出金黄的光辉,照在赤红色的崖壁上,倒映入长江,可美了。
此景是老金陵四十八景,新金陵四十景。
过去,我一直想不明白,那儿为什么叫燕子矶,是燕子比较多吗?当我看完摩崖石刻,我终于知道了它的来历。
古人诗曰:一峰飞插长江边,其势翩翩如燕子。
原来是山形如掠水飞燕,多么神奇啊!燕子矶公园右路是通往南京遇难同胞纪念碑的路,当时,有3万被解除武装的士兵和2万难民,他们原本想渡江北逃,可是被日本人拦住了,他们用机枪横扫,顿时,血流成江,尸横遍野,场面十分残忍。
长江边有什么
长江边有什么
1,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古称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
2,燕子矶
燕子矶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观音门外,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燕子矶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
燕子矶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
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3,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南京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4,江心洲
江心洲位于南京市建邺区与浦口区之间,是长江下游的冲积沙洲,因状若青梅,故又称梅子洲,全洲南北长12公里,东西平均宽度1.2公里。
5,江宁织造博物馆
江宁织造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大行宫地区,是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的一座现代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
博物馆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乾隆六下江南行程纪事
乾隆六下江南行程纪事乾隆六下江南行程纪事乾隆幸姑苏名胜诸景图注高宗,爱新觉罗·乾隆,讳弘历。
世宗第四子。
母孝圣宪皇后。
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八月十三月生于雍亲王府邸。
乾隆四十岁第一次下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春正月庚子(公历 1月28日),以初次南巡,免江苏、安徽元年至十三年逋赋,浙江本年额赋。
二月丙子(3月5日),上奉皇太后渡河。
乙酉(14日),上幸焦山。
已丑(18日),上驻跸苏州。
三月戊申朔(4月6日),上奉皇太后幸杭州府。
庚戌(8日),上幸敷文书院,幸观潮楼阅兵。
乙卯(13日),上祭禹陵。
丙辰(14日),上奉皇太后还驻杭州府。
癸亥(21日),上奉皇太后驻跸苏州府。
苏州府行宫:在府城内,旧为织造官廨。
圣祖南巡,驻跸于此。
乾隆十五年(1750),皇帝下省方之诏,重葺其地,概从俭朴,以备临御。
自是叠邀法驾,东南喁喁望幸,已历有年所。
恭逢法祖时巡,鸿恩大沛,民间欢迎,瞻就巷舞衢歌,盖阅时而弥盛。
吴阊一大都会,益见太和累洽之象焉。
21日与母皇太后来苏。
至邓尉圣恩寺检阅太湖水军操演。
香雪海观梅题诗。
命沈德潜和韵。
题张宗苍吴山画册。
香雪海:即吾家山,邓尉之支峰也。
居人以种树为业。
满岭梅花,望之如雪,香亘数十里。
前抚臣宋荦镌“香雪海”三字于石。
西北石梁为虎山桥,又有司徒庙。
或云汉高密侯邓禹祠在青芝山北,古柏雄奇蟠郁,盖千余年物。
北有龟山,光福塔在焉。
乙丑(23日),幸宋臣范仲淹祠,赐园名曰高义,赏后裔范宏兴等貂帀。
高义园:在苏州府西天平山中。
有卓笔、飞来、卧龙诸峰。
山顶平正,曰望湖台。
湖面圆石曰照湖镜。
山半有白云泉、一线天,又有古松,蟉虯如盖,数百年物也。
南址为白云寺,宋范仲淹祖墓在焉。
旁即范氏义庄,后闢为园。
乾隆十六年(1751),赐名“高义”。
其后群石林立,所谓万笏林也。
名臣胜地,旷代沾荣,遂为千古林峦增色。
辛未(29日),上奉皇太后幸江宁府。
壬申(30日),上祭明太祖陵。
夏四月乙未(5月23日),上驻跸泰安府,祀东岳。
乾隆下江南喝酒,随口说出5字上联,纪晓岚说天下无人能对出下联
乾隆下江南喝酒,随口说出5字上联,纪晓岚说天下无人能对出下联导读: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皇帝为了拉拢江南地区刚刚臣服汉人的心,决定亲自前往江南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同时检阅在江南的八旗军队、巡视河防,可以说康熙的南巡是顺应历史发展,一举多得的措施。
康熙驾崩之后,继位的雍正堪称中国最勤劳的皇帝,在他眼中每天只有批阅不完的奏章,别说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就连京城的郊区他都懒得去。
雍正省吃俭用一辈子,没想到留下的钱都是为了儿子乾隆准备的。
乾隆继位之后,做什么事情都要向爷爷康熙看齐,在南巡这件事情上更不甘落后。
乾隆在位六十年,也曾六下江南。
乾隆的南巡与低调的康熙相比,不论是规模、阵容都无比奢华。
根据史料记载,乾隆每次下江南的随行人员多达2000人,另外还要配备400辆骡车、800匹骆驼来装载他一路上的吃喝用品。
除了旱路外,乾隆南巡大部分时间走的都是大运河的水路,他做的龙船称“翔凤艇”,随行的纤夫就有3600人,这些人分为6班,日夜拉着乾隆的龙船前进,一刻也不能停歇。
广告比传统程序员人才招聘更快,更省事,更省钱,在线直接邀约面试,快至当天入职!根据清朝《内务府密档》记载,乾隆六次下江南至少花掉白银2000万两,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不过5000万两,乾隆一个人的出游就花去大清朝几乎一半的年收入,奢华至极。
乾隆自认为是千古一帝,所以喜欢到处吟诗作对,所到之处都会留下题字、诗句或者对联,一来可以彰显自己丰富的文化素养;二来还可以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
每次下江南,乾隆皇帝都是心情愉悦,所以在沿途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对联。
《清稗类钞》记载,有一年,乾隆南巡路过苏州之时,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所吸引,就带着几个侍卫和纪晓岚偷偷外出游玩。
在游览苏州园林的时候,乾隆听到有人说苏州的横塘镇盛产一种烧酒,非常好喝,于是众人租了一只小船前往横塘。
到达横塘的时候已是中午,乾隆和纪晓岚就找到一家酒楼点了几个小菜,然后特意要了两壶当地盛产的烧酒。
燕子矶公园_小学生作文
燕子矶公园_小学生作文
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和奶奶去了燕子矶公园玩。
奶奶说那里有御碑亭、劝诫碑和酒樽石等等景观。
主要景观有金陵四十八景区之一的“ 燕矶夕照〞和矶巅凌空观二桥。
此外园外还辟有摩崖石刻区和遇难同胞纪念碑,燕子矶公园虽然小,但是,那里面的故事却非常的多。
让我带你们去看看吧!
--题记
御碑亭
我先带你去御碑亭去看一看吧。
那里曾经是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后,留下了他的亲笔题词。
现为矶巅石碑上的铭文,即为乾隆1751年、1757年、1762年所亲笔御书。
这御碑亭是不是很有名气呢?
劝诫碑
我们走到了劝诫碑那里,正如奶奶所说,这里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这里劝诫想死的人不要跳江,传说原来这里是想不活的人跳江的地方,只要你一仰就是一个人。
著名的就教育家陶行知,知道了就在劝诫碑上写了几个大字:想一想,死不得。
这一句话写了之后,果然有人被陶行知的话唤醒了,这是一位多么爱民的教育家啊!
纪念碑
我又走进了纪念碑,这碑可不是纪念什么战斗失败的人,而是纪念
那些南京大屠杀被杀的人。
在这里有5万人民想从南京去江北那边逃跑,然而日本鬼子发现了,于是就在巡逻船上架上了机枪,对岸上的人用机枪来杀,在枪林弹雨中,鬼子们足足杀了有3万是农民,还有2万是放下武器的军人呀!这纪念碑就是纪念这五万遇难同胞的。
因为这日本鬼子太残忍了,所以我就称他们为日本鬼子。
在这美丽的燕子矶公园里还有很多的故事还没有一一说完,下次在说吧!我爱燕子矶公园! --后记
陈思琦
XX-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
曾经,乾隆皇帝六巡江南,不仅五蹬燕子矶,而且还次次为燕子矶题诗作赋,并亲笔御题“燕子矶”三个大字。
一蹬燕子矶:百闻不如一见
《燕子矶》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第一次蹬临矶头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燕子矶,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这里不仅江水涛涛、景象壮阔,更有绿野沙洲、良田村落,看到燕子矶的百姓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岂不幸哉?
二蹬燕子矶:奇胜绝双
《登燕子矶观江》
峭壁捍长江,探奇胜絶双。
目穷空宇合,耳骇雪涛淙。
鴥鸟瑞殷祖,泥驹造宋邦。
从来称守徳,天堑讵斯漎。
如果说,第一次蹬临燕子矶,乾隆更关心的是天下黎明百姓,那么第二次,他才真正体悟出燕子矶的“险、胜、奇、绝”,并为之深深叹服。
三蹬燕子矶:丹崖飞燕
《燕子矶》
峭壁挿长江,孤鶱似飞燕,
西引幕府峦,东接临沂巘,
翠迳入丹崖,花木绘明绚,
春风三度经,每因驻云罕,
设险信无过,天堑夫何患,
南朝凡几更,临流发浩叹。
第三次南巡,凭着之前对燕子矶奇胜景色的留恋,乾隆又一次登临燕子矶矶头。
燕子矶独特的“飞燕”山形、丹崖和草木,都被乾隆细致入微地捕捉到诗中。
四蹬燕子矶:翩如飞燕
《燕子矶》
一峯飞插长江里,其势翩翩如燕子,
我来四度亦四登,翠壁丹崖信如绮。
地险山川虽有言,失守诚同衣带水,
凛乎驭朽盘石安,底须天堑徒恃此。
从“百闻不如一见”到“四度亦四登”,燕子矶,已如一只翩翩飞燕,飞入乾隆的内心深处。
如今,这首诗也刻在了燕子矶的摩崖石壁之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山川地险、天堑盘石,翠壁丹崖,你是否也感受到燕子矶的壮阔豪迈?
五蹬燕子矶:自在快意
《燕子矶即景》
岩径度舆轻,尘消泥不生。
畅观縁造极,快意是新晴。
柳絮殷勤舞,山禽自在鸣。
长江静风浪,来往任舟行。
除了奇险壮阔,燕子矶也有自在快意的一面——树林郁郁葱葱,柳絮飘摇轻舞,鸟儿幽林鸣唱,禽类在山中悠游,长江上风平浪静,轻舟穿梭来往,真是风轻云淡的享受!
六题燕子矶:形胜江山如锦绣
《题燕子矶》
有石临江翩若飞,久闻燕子用名矶。
六朝往事谁兴废,几卷遗编自是非。
形胜江山如锦绣,光春风物已芳菲。
而今沙涨兴耕作,俯瞰青葱麦垄肥。
这首诗是乾隆第六次南巡时所题,当时他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游览之兴,依然不减。
当年是否登临矶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所题的这首诗。
燕子矶,千百年来伫立长江之畔,前朝已如往事随江水东流。
如今的大好江山,一派欣欣向荣;如今的燕子矶,势如飞燕,展翅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