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1.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 数据传输的类型与标准2.3 数据编码与传输技术2.4 传输介质的选择与使用第三章: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3.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3 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作用3.4 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与通信过程第四章:网络互联设备与技术4.1 网络接口卡的作用与类型4.2 交换机的功能与分类4.3 路由器的功能与分类4.4 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的选择第五章:局域网技术5.1 局域网的概述与分类5.2 常见局域网技术及其特点5.3 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5.4 局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六章:广域网技术6.1 广域网的概述与分类6.2 常见广域网技术及其特点6.3 广域网的组建与维护6.4 广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七章:互联网基础7.1 互联网的概述与发展历程7.2 互联网的组成与结构7.3 互联网协议TCP/IP7.4 互联网的应用服务与技术第八章:网络安全与管理8.1 网络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8.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处理8.3 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策略8.4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术第九章:网络编程与应用9.1 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2 常用的网络应用程序及其工作原理9.3 网络应用开发技术与工具9.4 网络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章: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10.1 云计算的概述与架构10.2 云计算服务模型与部署模式10.3 大数据网络的概念与技术特点10.4 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分层模型的概念,以及各层协议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数据通信基础难点解析:区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标准和选择适当的传输介质。
三、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难点解析:理解协议分层的好处,以及如何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网络通信。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部分。
2、使学生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3、帮助学生理解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协议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功能。
4、培养学生配置简单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能力。
5、增强学生对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网络拓扑结构的理解和应用。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协议体系的关键层次和功能。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命令和操作。
2、难点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解决网络配置过程中的故障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网络工具的使用。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网络实验和项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提问学生对网络的日常使用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的作用和重要性。
展示一些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通信线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约 30 分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机系统到局域网,再到广域网和互联网的演变。
强调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如通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医疗等领域。
3、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约 30 分钟)讲解网络的硬件组成: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传输介质(双绞线、光纤等)。
介绍网络的软件组成: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Linux 等)、网络协议(TCP/IP、HTTP 等)、网络应用程序(浏览器、电子邮件客户端等)。
举例说明各个组成部分在网络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常见术语和相关技术;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理和各层协议的功能;4. 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特点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网络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2. 网络协议2.1 OSI参考模型2.2 TCP/IP协议族2.3 常见网络协议(如HTTP、FTP、SMTP等)3. 网络通信原理3.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 数据的传输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3.3 数据的传输单位(比特、字节、帧、数据报等)4. 网络硬件设备4.1 网络接口卡(NIC)4.2 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的功能和区别4.3 网络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5. 局域网和广域网5.1 局域网的定义和特点5.2 广域网的定义和特点5.3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比较6. 网络安全6.1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6.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6.3 加密和认证技术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网络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逐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协议解析:以TCP/IP协议族为例,讲解其体系结构和各层功能,重点解析其中的IP、TCP和HTTP协议。
4. 实例演示:通过搭建简单的局域网,演示数据的传输过程和网络设备的配置,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操作。
5. 课堂练习:开展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出示相关问题或情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6. 拓展延伸: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未来网络的展望和应用。
7. 总结反思: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回顾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认知和理解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标准。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层、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4. 帮助学生熟悉常用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
5.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编程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历史:从出现的ARPANET到现代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
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分层、协议、接口等。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四层模型: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通过PPT、案例和实例,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环境,加深对网络技术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2. PPT课件: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3. 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等4. 网络编程工具:Socket编程、Python网络库等5. 网络应用案例:、FTP、SMTP等协议的实例分析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2. 第3-4周: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3. 第5-6周:网络层和链路层的基本原理和功能4. 第7-8周: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5. 第9-10周:网络编程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质。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设备。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分层模型的概念。
4.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5. 使学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和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 局域网(LAN)2.2 城域网(MAN)2.3 广域网(WAN)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3.1 网络设备3.2 通信协议3.3 网络拓扑结构4. 常见的网络设备4.1 交换机4.2 路由器4.3 网卡4.4 集线器4.5 网桥5.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5.1 网络协议5.2 网络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
3.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网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课件:PowerPoint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集线器、网桥等4. 实验工具:计算机、网线、水晶头、测速仪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等。
3. 综合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2.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4.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与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1. 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和分层模型的理解。
2.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1.习题1-01
2.习题1-03
参考资料:
1.《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第4版),(美)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著/陈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计算机网络》(第4版),(美)特南鲍姆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次课教学体会:
重点难点: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
方法步骤:课堂讲解与实例介绍
器材保障:电脑、投影
时间地点:
教学内容:
§1概述
预习思考题:
1.你主要用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干什么?你认为计算机网络由哪些关键元素组成?你所知道的网络设备有哪些?你知道的连接因特网的方式(上网方式)有哪些?
2.你认为计算机网络或因特网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与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有什么本质区别?
七是网络安全。先介绍网络安全的内容,然后介绍网络安全服务的各种机制,最后简要介绍典型的网络安全协议和系统。
实践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提高操作技能和面向实用技术为设计原则,以组网技术和构建网络应用服务为核心设计实验内容。具体包括简单局域网组网、网络协议分析、路由器配置、典型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简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实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部分实验内容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做。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在学生的知识空间中“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在授课中应强调知识点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阶段性总结,每章结束时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将该章内容关联起来建立起计算机网络某一层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放入到整个网络体系结构去,这样学完整个课程后在每个学生掌握的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技术原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5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协议。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3、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
4、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难点: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网络应用的安全与防范。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与幻灯片。
2、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设备。
3、教学软件:网络模拟器、网络操作系统。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协议。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
3、学生活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践、网络安全防范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举例说明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示范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模拟安装和配置网络操作系统,以及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对学生进行口头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课文,总结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与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在模拟器上实践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3、搜集资料,了解网络应用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写一篇短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3、理解TCP/IP协议栈的结构和作用。
4、能够运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故障排查。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原理和相关技术。
3.熟悉常见的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知识。
4.培养学生的网络编程和网络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规模、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应用等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二课: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的作用和方法-物理层的概念和作用-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调制解调器2.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定义和作用-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和帧同步方法3.以太网和局域网技术-以太网的特点和发展-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第三课:网络层和传输层1.网络层的功能和路由技术-网络层的定义和作用-路由器和路由选择算法2.传输层的功能和常见协议-传输层的定义和作用-TCP和UD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第四课:应用层和网络安全1.应用层协议和常见应用-应用层协议的定义和作用-HTTP、FTP和SMTP等常见应用层协议2.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攻击方式-网络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和防御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主要以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
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时,结合实际案例和网络拓扑图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安排实践练习环节,如搭建局域网、配置路由器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评估方法: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课堂作业主要是练习题和简答题,用于巩固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小组讨论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教材:。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解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它是由若干个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网络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包括出现的几种主要网络技术和标准。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讲解按覆盖范围分类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讲解按拓扑结构分类的总线型、环型、星型和网状型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介绍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包括网络终端、传输介质、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等。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讲解数据通信的定义和过程,包括数据源、数据接收器、数据传输媒介等。
2.2 数据传输的分类讲解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2.3 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介绍数据的数字编码和模拟编码方式,包括ASCII码、UTF-8编码等。
讲解调幅、调频和调相等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4 数据传输速率介绍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比特率、波特率和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
第三章:网络拓扑结构3.1 总线型拓扑讲解总线型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2 环型拓扑讲解环型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3 星型拓扑讲解星型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4 网状拓扑讲解网状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5 其他拓扑结构介绍其他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树型拓扑、混合拓扑等。
第四章:网络设备4.1 网络终端设备讲解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网络终端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4.2 传输介质讲解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电波等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
4.3 网络交换设备讲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包括普通交换机和路由交换机的区别。
4.4 网络连接设备讲解中继器、集线器、网桥和无线接入点等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4.5 网络路由设备讲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教学教案范本
计算机网络教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4. 能够进行网络拓扑的设计和网络参数的配置;5. 具备基本的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a.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b.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和优势c.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2.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a. 有线传输介质i. 各类有线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ii. 各类有线传输介质的接口类型和标准b. 无线传输介质i. 无线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ii. 无线传输介质的接口类型和标准3. 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a. OSI模型与TCP/IP协议族b. IP地址和子网划分c. ARP协议和MAC地址的作用d. TCP和UDP协议的区别和应用e. HTTP和FTP协议的工作原理4. 网络拓扑与路由器配置a. 常见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和应用b.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和配置c. 路由表的维护和路由选择原理5.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a. 常见网络故障的分类和原因b. 使用网络故障排除工具和方法c. 网络性能监测与优化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网络设备和软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本:《计算机网络基础》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五、教学评估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和协议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网络拓扑设计和路由器配置的实验,并书写相关实验报告。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教学内容共分为12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概述第二课时:有线传输介质第三课时:无线传输介质第四课时:OSI模型与TCP/IP协议族第五课时:IP地址和子网划分第六课时:ARP协议和MAC地址第七课时:TCP和UDP协议第八课时:HTTP和FTP协议第九课时:网络拓扑与路由器配置第十课时:路由表的维护和路由选择第十一课时: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十二课时:教学总结和复习七、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对本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和学生评估,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常见的设备和传输介质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常见的设备和传输介质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实践任务一双绞线制作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标准化组织及概念
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SO/OSI七层模型及各层功能
5、网络规划设计——组网分为四个阶段:网络规划、网络设计网络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即明确用户对网络系统的要求;完成内容是网络系统的结构和组成设计、网络方案的选择、拓扑结构的选择、设备及通信线路选择、网络逻辑结构图等;进行设备采购、布线、安装、调试、培训和系统交割工作。
6、职教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以附件形式上传作业。
3、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对(1)网络硬件。(2)网络软件。进行讲解。
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与协同处理即: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处理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依据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有助于理解计算机网络:按网络规模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按网络使用对象分类——公用网、专用网;按通信传输方式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按网络组件的关系分类——对等网络、基于服务器网络;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结构、网状型拓扑。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2、了解INTERNET提供的服务教学重难点:理解网络的概念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网络的确基本概念,也及Internet的由来,清楚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培养学习文明上网、合理上网的意识。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二节Internet的接入方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Internet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能力目标:会根据需要将计算机通过相关设备接入因特网教学重难点:认识接入Internet的设备,并掌握其作用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Internet的常用接入方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接入方式并认识了接入Internet所用的设备,理解各种设备的作用及公优缺点。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三节、第四节教学目标:1、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2、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3、会申请电子邮箱;4、熟练收发电子邮件;教学重难点: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会申请电子邮箱;能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五节、第六节教学目标:1、会使用常用即时通信软件;2、会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与下载信息;3、会申请和使用网站提供的网络空间,如网络日志、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4、了解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如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教学重难点:能熟练使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会使用常用即时通信软件、会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与下载信息、会申请和使用网站提供的网络空间,如网络日志、网络硬盘、网络相册,了解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如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作业:课后记:。
2024年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完整版)
局域网技术
了解局域网拓扑结构、传输介质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等。
因特网应用技术
了解因特网的发展、组成及主要 应用。
2024/3/23
网络互连技术
掌握网络互连的概念、层次、设 备及协议。
广域网技术
熟悉广域网的基本概念、主要技 术及设备。
3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
实验室安全
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用电安全,禁止 私自拆卸实验设备。
常见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如AES)、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混合加密 算法等。
加密技术应用
SSL/TLS协议、数字签名、VPN、加密邮件等。
25
防火墙配置及策略优化
01
防火墙概述
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控制网络访问和数据传输,防止未经
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02
防火墙配置
定义安全区域、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开启入侵防御系统(IPS
配置安全策略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访问,关闭不必要的端 口和服务。
强化口令策略
采用强口令、定期更换口令、限制登录次 数等。
及时更新补丁
关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及时安 装补丁。
2024/3/23
安装防病毒软件
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期全盘扫描。
24
加密技术与应用
2024/3/23
加密技术概述
加密技术是一种通过算法将明文转换为密文的过程,以保护数据 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等。
2024/3/23
03
策略优化
定期审查和调整防火墙策略,以适应网络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关注
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攻击手段,及时更新防火墙规则和特征库。
26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目 录
• 计算机网络概述 • 网络通信基础 •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 局域网技术 • 广域网技术 • 网络互联技术 • 网络管理与安全 • 网络应用与发展趋势
0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地理上分散的、 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 和线路连接起来,在相应软件支持下 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
02
环型拓扑
节点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环, 数据在环中单向传输。优点是 数据传输方向一致,缺点是任 何一个节点的故障都会导致整 个网络中断。
03
总线型拓扑
04
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一条公共传输 线上,数据在总线上双向传输。 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 是总线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且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性能 会逐渐下降。
特点
令牌环网具有高速、低延 迟和确定性的优点,适用 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 用。
无线局域网技术
定义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是一种 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计算机之间通信的网络。
标准
无线局域网主要遵循IEEE 802.11系列标准,如802.11a、 802.11b、802.11g、802.11n等。
网络管理工具
包括网络管理系统(NMS)、网 络监控工具、网络配置工具等, 用于实现网络管理的各项功能。
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
网络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网 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 用于实现网络的自动化、智能化 管理。
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 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2024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完整版)
数据编码与调制技术
数据编码
数据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非归零编码、曼 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包括幅移键控、 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等。
编码与调制的关系
编码和调制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需要通过调制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 而接收端则需要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进行解码。
分段和重组。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 会话,以及同步活动。
表示层
负责数据的表示、转换 和加密等操作。
应用层
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远程登录等。
TCP/IP协议族及其层次结构
01
02
03
04
网络接口层
对应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 路层,负责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网络层
实现IP协议,负责路由选择和 分组转发。
防范措施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补丁、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访问、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备份重要数据等。
安全意识和培训
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用户 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拨号接入
通过拨打电话线的方式, 将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 中。这种方式成本较低, 但传输速率较慢且不稳
定。Leabharlann 宽带接入利用宽带技术(如DSL、 Cable Modem等)将 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中。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传 输速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接入
方式。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3. 了解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4. 学会使用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本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2. 难点: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3. 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实验工具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第2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第3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第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第5课时: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认识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网络,如办公室、学校等。
广域网(WAN):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如城市、国家甚至跨国网络。
城域网(MAN):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网络协议:规定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
3、帮助学生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
(2)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协议,如 TCP、IP 等。
(3)数据通信中的信道复用技术和差错控制方法。
2、难点(1)对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功能和协议的理解。
(2)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网络应用和问题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如上网、在线游戏、视频通话等。
(2)展示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机系统到简单的局域网,再到如今的互联网,讲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标志性技术。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硬件: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软件等。
(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介绍 OSI 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分别讲解每一层的功能和作用。
重点讲解 TCP/IP 模型的四层结构,以及与 OSI 模型的对应关系。
(4)网络协议协议的概念: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传输控制协议)、IP(网际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等,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教案计算机网络闫薇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案-计算机网络-闫薇-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案内容: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1.4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1.1 OSI七层模型2.1.2 TCP/IP四层模型2.2 数据通信基础2.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2 数据传输模式2.2.3 数据编码技术2.3 网络协议与标准组织2.3.1 网络协议的概念2.3.2 协议分层原理2.3.3 常见标准组织三、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3.1 物理层概述3.1.1 物理层的任务3.1.2 物理层设备3.2 数据链路层概述3.2.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3.2.2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3.3 错误检测与纠正3.3.1 错误检测3.3.2 错误纠正3.4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3.4.1 流量控制3.4.2 拥塞控制四、网络层与传输层4.1 网络层概述4.1.1 网络层的功能4.1.2 网络层的路由算法4.2 传输层概述4.2.1 传输层的功能4.2.2 传输层的协议4.3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4.3.1 拥塞控制4.3.2 流量控制4.4 网络层与传输层的应用4.4.1 网络层应用4.4.2 传输层应用五、应用层与网络应用5.1 应用层概述5.1.1 应用层的功能5.1.2 应用层协议5.2 常见网络应用5.2.1 电子邮件5.2.2 文件传输5.2.3 网络浏览5.2.4 网络购物5.3 应用层安全5.3.1 常见安全威胁5.3.2 安全协议与技术教案内容:六、局域网与广域网6.1 局域网(LAN)6.1.1 局域网的分类6.1.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6.1.3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6.2 广域网(WAN)6.2.1 广域网的分类6.2.2 广域网的连接设备6.2.3 广域网的传输技术6.3 网络互联设备6.3.1 交换机6.3.2 路由器6.3.3 网关七、网络安全7.1 网络安全概述7.1.1 网络安全威胁7.1.2 安全策略与目标7.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7.2.1 防火墙的原理与类型7.2.2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7.3 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7.3.1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7.3.2 数字签名的概念与实现7.4 安全套接层(SSL)与VPN 7.4.1 SSL协议的工作原理7.4.2 VPN的分类与实现八、互联网协议(IP)8.1 IP地址与子网划分8.1.1 IP地址的分类8.1.2 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8.2 路由选择算法8.2.1 静态路由选择8.2.2 动态路由选择协议8.3 网络地址转换(NAT)8.3.1 NAT的概念与工作原理8.3.2 NAT的类型与实现8.4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8.4.1 ICMP报文类型8.4.2 ICMP的应用场景九、传输层协议9.1 传输控制协议(TCP)9.1.1 TCP的连接建立与终止9.1.2 TCP的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9.1.3 TCP的拥塞控制9.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9.2.1 UDP的特点与应用场景9.2.2 UDP的传输过程9.3 安全套接层(SSL)9.3.1 SSL的握手过程9.3.2 SSL的加密与解密十、应用层协议与网络应用10.1 域名系统(DNS)10.1.1 DNS的解析过程10.1.2 DNS的记录类型10.2 文件传输协议(FTP)10.2.1 FTP的工作原理10.2.2 FTP的命令与应答10.3 网络文件系统(NFS)10.3.1 NFS的体系结构10.3.2 NFS的权限与安全性10.4 电子邮件协议(SMTP)10.4.1 SMTP的工作流程10.4.2 电子邮件的格式与传输教案内容:十一、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11.1 无线局域网(WLAN)11.1.1 无线局域网标准11.1.2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方式11.2 蓝牙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11.2.1 蓝牙技术的基本概念1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11.3 移动计算概述11.3.1 移动计算的概念11.3.2 移动计算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十二、网络管理12.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12.1.1 网络管理的任务12.1.2 网络管理模型12.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2.2.1 SNMP的体系结构12.2.2 SNMP协议的工作流程12.3 网络管理软件与工具12.3.1 网络管理软件的功能12.3.2 常见的网络管理工具十三、网络编程与套接字13.1 网络编程概述13.1.1 网络编程的概念13.1.2 网络编程的API13.2 套接字编程13.2.1 套接字的概念13.2.2 套接字的创建与使用13.3 网络应用程序示例13.3.2 文件传输程序的实现十四、云计算与大数据14.1 云计算概述14.1.1 云计算的概念14.1.2 云计算的服务模型14.2 数据中心网络14.2.1 数据中心网络的特点14.2.2 数据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14.3 大数据与分布式计算14.3.1 大数据的概念与挑战14.3.2 分布式计算技术十五、未来网络技术展望15.1 5G网络技术15.1.1 5G网络的关键特性15.1.2 5G网络的应用场景15.2 边缘计算15.2.1 边缘计算的概念15.2.2 边缘计算的应用15.3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15.3.1 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15.3.2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言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理论课48 学时,实验课16 学时4.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编程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2. 网络拓扑结构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拓扑结构的选择与设计原则3.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常见网络协议及其作用4.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与设备数据链路层的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数据帧格式5. 网络层与传输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路由算法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与传输协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课,使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使用、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网络编程技术。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计算机网络》(第几版),作者:X。
2. 辅助教材:推荐阅读《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几版),作者:X。
3. 网络资源:介绍一些相关网站和在线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4. 实验设备:网络实验箱、路由器、交换机等。
5. 软件工具:Wireshark、Packet Tracer 等网络分析与模拟软件。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理论课:每周2学时,共16周,共计3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
3.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4.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OSI七层模型2.2TCP/IP协议栈2.3网络层协议2.4传输层协议2.5应用层协议3.数据通信基础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传输介质3.3网络设备3.4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4.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4.2路由器与交换机4.3网络地质转换(NAT)4.4虚拟专用网络(VPN)5.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5.1网络诊断的基本方法5.2常用网络命令与工具5.3故障排除的步骤与技巧6.网络安全与防护6.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6.2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4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定期进行课后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2.第2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第3周:数据通信基础4.第4周: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5.第5周: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第6周:网络安全与防护7.第7周:复习与实验8.第8周: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IEEE、ACM、中国知网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路由器、交换机等4.辅助软件:Wireshark、GNS3、VMware等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160012140)学时学分 48学时(3学分)系部信息科学与技术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培养高素质、拥有创新能力的网络设计人才和高级网络管理人才。
●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建设、配置、管理和维护网络的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获取、加工、发布信息的能力。
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能够“懂、建、管、用”网络:“懂”是理解网络原理、相关协议和标准;“建”是掌握组建网络的工程技术;“管”是学会管理、配置和维护网络;“用”是在学会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将网络作为信息发布和管理的平台。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1./computer/index2.《计算机网络(第4版)》,Andrew S. Tanenbaum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4.《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2版)》,高传善、毛迪林、曹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计算机网络(第2版)》,吴功宜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方法:●考核方式:闭卷●成绩计算方法:期未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
课程教学日历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授课学期:2010~2011第一学期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第1章概述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1.2 因特网概述1.3 因特网的组成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学时分配:总6学时第1~3学时:1.1 ~ 1.5第4~6学时:1.6 ~ 1.7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对网络的概念、组成、分类、发展过程、主要性能指标等内容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理解分组交换技术及客户机/服务器等概念,掌握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 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其它: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1章概述,6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多媒体教学目的要求:对网络的概念、组成、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理解网络分层结构、网络层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掌握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概念;2、因特网组成;3、分组交换技术原理;4、客户机/服务器概念;5、计算机网络分类;6、计算机网络主要性能指标;7、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难点:分组交换技术;带宽和时延的概念。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 1 章概述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一、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1. 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经济中两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3.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主要的业务是电话,但也有其他业务,如传真、数据等)、有线电视网络(即单向电视节目的传送网络,但现已开始逐渐向双向传输网络改造)和计算机网络。
“三网合一”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4.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如何设计计算机网络,并且将这些网络组织起来,是本课的主题。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背景: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它的形成过程,是从简单的为解决远程计算、信息收集和处理而形成的专用联机系统开始的。
随着通信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迅猛发展和服务的需要,在联机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到把多台中心计算机相互联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
早期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的。
所有设备安装在同一间房子里,因此“计算机通信”仅局限于计算机房中各个互联设备之间的通信,例如一台计算机和磁带驱动设备、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的通信。
后来发展了批处理和分时系统,一台计算机尽管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但没有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所以分时系统所连接的多个终端和主计算机仍需放在同一间房里,用户必须在计算机房里使用终端,进行所有的信息处理。
显然,在这种方式中,计算机和通信是分开进行的。
60年代初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电子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在各个部门得以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对分散在各地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出现了联机终端。
通过专门的电缆使远程的用户终端与主机相连,实现了远程终端对主机的访问。
为了减轻主机在通信方面的负担,充分发挥主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作用,在主机上增加一个通信接口装置使其增加通信功能,如图1—1所示。
将远地用户的输入/输出装置通过通信线路(模拟的或数字的)直接与计算机的通信控制装置相连。
这样,计算机一边接收从远地站点输人的信息,一边处理信息,最后的处理结果也经过通信线路直接送回到远地的用户终端设备。
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就这样开始了。
从通信角度看,这种单主机联机系统(也称多终端系统)只能说是一种计算机数据通信系统。
最初终端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专线点—点式,即每个终端都独占一条线路,投资相当昂贵。
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多点连接方式(也称广播式连接方式),即允许多台终端共用一条(或一段)线路与主机相连。
为了减轻主机的负担,后来在中心计算机前面增设一个前端处理机来完成通信的工作;为了提高远程线路的利用率,降低通信费用,通常在终端比较集中的地点设置终端控制器TC。
这样的系统中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其余的终端都不具备自主处理功能。
系统提供终端和中心计算机间的通信,故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
⏹60 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络。
⏹传统的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的电信网有一个缺点:正在通信的电路中有一个交换机或有一条链路被炸毁,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
⏹如要改用其他迂回电路,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
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2. 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打电话。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三、几种数据交换方式1. 电路交换方式:一百多年来,电话交换机虽然经过多次更新换代,但交换的方式一直都是电路交换。
(1) 定义: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三个步骤实现数据交换。
a)拨号建立连接——>当拨号信令通过许多交换机到达被叫用户所连接的交换机——>被叫用户的电话机振铃——> 被叫用户摘机——>摘机信令传送回主叫用户所连接的交换机后——>呼叫完成。
b)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建立了一条连接(物理通路)。
c)通话完毕,挂机,挂机信令告诉交换机,交换机释放刚才使用的这条物理通路。
(2) 特点⏹电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连网方式。
但面向连接的却不一定是电路交换,因为分组交换也可以使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如广域网的X.25网络和ATM网络);⏹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电路交换适合于流媒体的传输。
(3) 局限性:电话网不适合计算机数据传输。
因为:⏹采用电路交换方式,通话时全部占用线路;且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因此线路的利用率低,不到10% 。
⏹在电路交换传输线路上有任一故障,都需重新拨号建立连接。
2. 分组交换方式:(1)产生的背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研制出了分组交换网。
20世纪60年代后期,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为了对付苏联,美国军方一些高层人士提出一种新的设想,要建立一个类似于蜘蛛网(Web)的打不垮的网络系统,使其在现代战争中,如果通信网中的某一个交换节点或线路被破坏,系统能够自动寻找其他路径,从而保证通信的畅通。
1969年12月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资助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ARPANET,该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2)分组交换的过程①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②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如目的地址、源地址)。
③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④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并还原(组装)成报文。
使用分组交换时,在传送数据之前可以不必先建立一条连接。
这样减少了建立和释放连接所需的开销。
使得数据传输效率更高。
这种不先建立连接而随时可发送数据的连网方式,称为无连接(connectionless)式。
(3)分组交换过程中,路由器与主机的作用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①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通过网络和其他主机交换信息。
②路由器则是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组交付目的主机。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i)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ii)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iii)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4)分组交换的优点①高效在分组传输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共享使用整个通信链路,提高了线路利用率。
②灵活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路由。
③迅速以分组为单位,分组小且不需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④可靠有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有冗余的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5)缺点①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当网络通信量过大时,这种时延可能会很大。
②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3.报文交换方式在分组交换之前,即20 世纪 40 年代的电报通信中,曾出现过报文交换,也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以整份电报为单位发送。
和分组交换相比,报文交换会存在的弊端有:(1)这种报文发送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2)对缓存要求高;(3)出错重传概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