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标签:名医经验;王霞芳;小儿咳喘;苓桂术甘汤
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侍诊于侧,亲聆教诲,受益良多。现将王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作用,适应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聚湿成饮的痰饮病。张仲景首先提出“痰饮”病名,认为该病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法则下,创制了从脾治饮的苓桂术甘汤,
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本方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和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又“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稠者为痰,清者为饮”。痰饮为患,流动不拘,涉及范围广泛,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可因痰饮停聚而成病,故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病的基础方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师认为,肺、脾、肾三脏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协调的作用。肺在上焦,主宣发肃降,肺气充足,则能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脾在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以资肺气旺盛布散;肾在下焦,主水,只有肾气旺盛,人体内水液才能正常地吸收、输布和排泄,才能协助肺、脾保
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发生病变,肺、脾、肾三脏则相互影响。如肺病迁延不愈,日久则必然肺气虚弱,影响脾肾气机调节,导致脾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湿郁,清阳不升,则清窍不利,故见胸闷、头晕等症。若脾病失治误治,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滞而生痰,痰湿上逆,分清泌浊功能减弱,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咳喘由此而生;脾虚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若肾阳亏虚,肾气不足,肾不主水,关门失利,水湿乘机泛滥。王师临床观察发现,一些咳喘病,如慢性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情持续发展至某一阶段,会出现肺脾两虚兼有阳虚之证,或脾肾两虚之证,出现咳喘痰多、气短乏力、纳呆腹胀、大便稀溏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 苓桂术甘汤应用分析
王师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每多运用本方治疗小儿哮喘因脾阳不振,痰饮内停,水饮射肺所致的咳喘、痰多清稀、大便散烂或水样、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细等。苓桂术甘汤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温阳化气、平冲降逆,君臣相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停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健脾祛湿,体现了治痰之源以治本之意,脾旺则水湿自化。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阳健脾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四药配伍,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是治痰饮之和剂。
王师认为,小儿咳喘有因外感寒邪而起,或素体脾胃薄弱,痰湿内蕴,外感寒邪而发。外寒内饮者,咳喘多痰,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兼有恶寒者,宜合小青龙汤加减;痰浊壅肺者,咳而胸闷,痰色黏稠,呕恶纳差,宜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化裁;寒痰阻肺者,咳喘多痰,痰白清稀,畏寒肢冷者,宜合理中汤、三拗汤,温中散寒、化痰止咳;脾肺两虚,咳喘而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者,宜合六君子汤健脾补肺、化痰止咳。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儿,男,8个月,2010年7月12日初诊。患儿出生2个月时曾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近5个月咳嗽不断,喉中痰鸣,时有气喘,纳食呆滞,大便每日5~6次、糊状、深黄色,小便短少,舌淡红,苔薄白腻,指纹稍紫见于风关。证属中阳不足,痰湿内停。治宜温阳化饮、止咳平喘、健脾利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0 g,桂枝3 g,白术10 g,党参10 g,姜半夏10 g,陈皮6 g,桔梗3 g,紫菀6 g,炙百部10 g,浙贝母10 g,甘草3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7月28日二诊:咳和喘平,胃纳稍增,昨日大便散泄1次,色黄质糊,夜间惊哭,盗汗淋漓,舌红,苔薄白,证属病后阴阳失调,中阳虚寒,以桂枝龙牡汤镇惊安神、通阳止汗。处方:桂枝3 g,龙骨30 g,牡蛎30 g,姜黄连3 g,茯神10 g,党参10 g,柏子仁10 g,红枣5枚,生姜3片,甘草3 g。继服7剂。
2010年8月4日三诊:因受凉后咳嗽3 d,夜间阵咳,喉中痰鸣,偶有气喘,大便稀薄,日1~2次,胃纳尚可,夜寐转安,盗汗减少。患儿体虚咳喘病情反复,病证同上,再以苓桂术甘汤温中化饮。处方:茯苓10 g,桂枝3 g,白术10 g,炙甘草3 g,姜半夏10 g,橘皮、橘络各6 g,党参10 g,射干6 g,白前10 g,炙百部10g。继服14剂,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反复。
按:本案患儿痰饮犯肺之咳喘是因久病脾虚生痰,痰饮内阻,上逆咳喘。证以痰湿为标,脾虚为本。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司,故大便稀溏;脾虚生化无源,土不生金,肺脾气虚,正气不足,故病情易反复发作。王师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化痰饮;四君子汤加橘皮、姜半夏即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紫菀、百部润肺下气、消痰止咳;浙贝母、桔梗祛痰止咳。另以桂枝龙牡汤镇惊安神、通阳止汗。诸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喘逆,阳气
得振,痰饮得化,诸症自除。
案例2:患儿,男,2岁,2009年10月30日初诊。患儿出生时为足月小样儿,暖箱养护1周后出院,曾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平时易感咳嗽,近2个月反复咳喘不愈,曾在外院西医诊治未见好转。刻下:夜咳稍喘,痰多清稀,纳少厌食,形瘦偏矮,面黄少华,盗汗较多,大便每日4~5次、质糊、色黄,舌淡红,苔薄白腻。证属营卫不和,肺脾俱虚,寒饮内停。治宜调和营卫、益气健脾、温化痰饮。方拟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汤加减:茯苓10 g,桂枝3 g,焦白术10 g,党参10 g,炒白芍10 g,炒白扁豆10 g,炒山药10 g,红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3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1月6日二诊:药后咳喘均平,大便每日仍3~4次、质稀、色黄,便前腹痛,夜尿较多,睡中自遗,面黄无华,眼睑浮肿,神疲乏力,盗汗减少,纳增不多,舌红,苔薄白。患儿因先天不足,下元虚冷,小便失禁,故治以健脾补肾、固涩止遗。处方:茯苓10 g,桂枝3 g,炒白术10 g,炙甘草3 g,党参10 g,炒白扁豆10 g,炒山药10 g,益智仁10 g,乌药6 g,炒白芍10 g,桑螵蛸10 g。继服14剂,诸症痊愈。
按:本案患儿先天不足,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肺、脾、肾俱虚,脾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不健,停湿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咳喘;元虚久病,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故见神疲乏力;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水,下虚不能上承,致使无权约束水道,下元虚寒,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约束水道而为遗尿。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故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化痰饮;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加炒白扁豆健脾利湿;炒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又久病及肾,下元虚寒而致遗尿,加缩泉丸以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诸药合用,恰中病机,故能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