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

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

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家庭健康守护官#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本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组成《伤寒论》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金匮要略》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症,要如何使用好苓桂术甘汤,首先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望色:多见面色黎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2.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3.辩证:①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②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③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

④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之“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

本方《伤寒论》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金匮要略》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症。

苓桂术甘汤有两大作用:一是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二是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方中获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水,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之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亦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与获苓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

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白术补牌,助茯苓以制水,炙甘草温中助桂枝以扶心阳。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

本文章旨在科普中医学知识,文中所提到的药物,切勿擅自服用,如有必要,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也可评论,转发或留言,。

王霞芳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王霞芳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王霞芳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摘要】介绍王霞芳老师运用中医辨证分期、分时的理论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哮喘分成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分别采用宣肺通络平喘法,健脾止咳化痰法及益气固表补肾法分期治疗;夏季应用冬病夏治方法以中药敷贴穴位法、冬季进补膏方扶元培本分时调治预防为主,在临床上取得了显着疗效。

【关键词】王霞芳;哮喘/中医药疗法;儿童;辨证论治;中医学家支气管哮喘,以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气促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呼吸道常见病、多发病,咳喘反复而且难以得到根治。

近年来,小儿哮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地威胁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王霞芳老师,乃全国名老中医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在运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突出强调哮喘分期分时论治原则。

1998年第1版的《中医儿科学》将哮喘明确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其辨证施治概括为急性发作,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但这种分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1]。

王老师通过多年的临证,将此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把哮喘分成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分别用宣肺通络平喘法、健脾化痰止咳法及益气固表补肾法分期治疗;并应用冬病夏治方法以中药穴位敷贴,冬季应时予膏方调治预防哮喘为主。

诸法于不同时期,各有专攻,注重在临床中明辨证候、依证立法、循法用药、灵活施治,无不应验,疗效显着。

1 中医辨证分期论治哮喘发作期发作期以哮鸣咳痰气促为主要特征。

王老师认为,导致哮喘的诸多病因中,风邪致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又云:“风性善行而数变”,四时皆可风动,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腠理开合,肺气充足则皮肤腠理开合正常,外邪不易侵入,当人体正气不足之时,腠理疏松易受其害。

外感引动伏痰,肺气壅闭,宣降失常,郁而化热,发为哮喘。

因此,王老师妙用祛风通络,宣肺化痰平喘之法,自拟了一系列的治疗之方,随证加减,应用于临床。

苓桂术甘汤临床(咳喘、眩晕、水肿、鼻渊)

苓桂术甘汤临床(咳喘、眩晕、水肿、鼻渊)

苓桂术甘汤临床(咳喘、眩晕、水肿、鼻渊)咳喘患者,男,70岁。

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最高时血压为170/110m m H g,近1个星期来出现咳喘,夜间尤甚,剧则不能人眠。

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水肿,日轻夜重,小便短少,大便调。

舌淡胖,苔水滑,脉濡。

此为水寒射肺之证,治宜温阳化饮、利肺止咳,遂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麻黄8g,杏仁10g。

日1剂,水煎服。

服5剂小便得通,咳喘得减,原方再进5剂,咳喘消失,至今未再发。

按:水寒射肺,肺气不利,三焦失畅,故出现咳喘、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苓桂术甘汤有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效。

杏仁配麻黄以疏利肺气,止咳平喘。

麻黄白术相配为用则发汗而不致过汗,利水而能行表里之湿。

全方综合运用而起温阳化饮、利肺止咳之效。

眩晕患者,男,24岁。

2天前突发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剧时可出现恶心、呕吐。

诊见其面色苍白。

头晕难耐,视物旋转模糊,二便调,舌淡苔白滑,脉弦。

证属中焦水泛、清阳不升,治宜温阳化饮、利水止眩,遂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0g,甘草5g,泽泻15g,日1剂。

5剂后眩晕即停,随访1年多,未复发。

按: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失其运化,水湿内停,聚湿成饮,清阳不升而作眩晕。

《金匮要略》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痰饮所成,阳气不运为其根本。

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渗湿,为治疗痰饮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加用泽泻以利水,而收温阳化饮、利水止眩之效。

水肿患者,男,70岁,2007年10月就诊。

自诉多年来双下肢踝关节部位水肿,按之凹陷,秋季更甚。

有7年高血压病史,最高为180/110m m H g。

面色无华,眠差多梦,腰酸尿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此为脾肾阳虚、水邪外泛。

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遂予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炮附子15g( 先煎) ,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甘草5g,白芍10g,生姜10g,牛膝15g,益母草10g,杜仲15g,日1剂。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1、病机分析: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

从方测证,当有①阳虚②水饮。

从条文看,“冒眩”“气上冲胸”知该水饮非蓄水,而是因阳虚不能制水导致的水饮内动证,是水动的特点。

2、桂枝用量:原方桂枝用3两,主治水逆头眩。

临床如用于心阳虚水肿,动而喘息证(西医心功能不全),桂枝用4两。

当然用3两也有取效,用4两是尊古义。

经方中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味甘汤中桂枝用4两,是温心阳。

3、方证舌象:苓桂术甘汤证经典舌象:舌质淡,苔水滑。

但临床所见不限于此,笔者所见有舌红赤者,肺心病心衰病人多见此类舌象。

此时就需抓方证病机了,病人双下肢水肿,水肿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既然水肿产生了,必有阳虚的内在机制。

这就是应用苓桂术甘汤的指征。

笔者从前治疗此种舌象病人用猪苓汤,舌红赤少苔,水肿,考虑阴伤水热互结,亦有效,但对疾病病机认识欠缺。

4、头眩:笔者初接触头眩这类疾病,跟从西医后面学习,多用扩管药物,临床并不都见效。

现在回顾起来,扩管药物对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血瘀证型头眩效果好,对水逆上冲头眩疗效差,或急性期稍缓解,但反复发作,后用竟而无效。

现在,每遇这类病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扩管,而是首先考虑有无水逆上冲。

5、水饮上冲:水饮内动上冲临床不限于“气上冲胸”这样的描述,病人的主诉多种多样。

有诉头眩时颈侧胀痛,有诉头眩每次发作前,感头面肿胀,要炸开一样,颜面潮热者,有诉平日睡眠醒后颜面、手足肿胀,后自行消退者。

临床抓住阳虚水动的病机,不难明了。

6、水蓄与水动:疾病的病势发展虚实进行转化,从单纯阳虚发展为阳虚水动,再到水饮内蓄的邪实证,一虚一实成为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

针对阳虚水动,用苓桂术甘汤;针对蓄水水动,用泽泻汤。

非有掣肘一说。

7、振水音: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皆可治胃肠振水音,从方测证,苓桂术甘汤重于茯苓甘草汤证,且伴见头眩。

此外,振水音,也是苓桂术甘汤和半夏泻心汤合方应用的切合点。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我们先来看看《伤寒论》原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如果仔细看原文,会发现每条条文的描述症状大多是自下而上递进。

是的,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指征之一就是水气上冲。

伤寒论原文已提示,苓桂术甘汤的主治是心下有痰(停)饮,或心下水饮逆而上冲的情况。

从原文得出,其主要适应症依次是:头晕目眩,气上冲,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心下痞硬,短气。

其中由于气上冲导致了:心下逆满,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胸闷一系列的症状。

临床上或夹有小便不利,目赤,耳鸣。

特异性指征水象面色虚浮,黧黑(水色)。

眼睑微肿,晨起加重。

鼻头色青。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病案李某,男,32岁,头痛难耐,两目视物时有星花缭乱,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证:面黧黑乃水之色,脉沉弦乃水之脉,苔水滑乃水之舌,系阳虚水泛,浊阴上窜之故,清阳被蒙则目眩,阴阳相争则头痛。

方用:附子12g,生姜12g,桂枝10g,茯苓25g,白术10g,炙甘草6g,白芍10g。

服药六剂,头痛减轻,继服苓桂术甘汤四剂,巩固疗效而病愈,此望斑参症而验一也。

辨证要点头晕起立性头眩,眼有黑花,闭目或伏枕为安,起则为甚,或在耳鸣后,气上冲后出现头眩,感觉天旋地转,甚至坐立不稳,头沉如戴被状。

水气上冲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凡水气上冲经过的地方,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头面,清窍,或多或少出现胀满,悸动,憋闷,噎塞,咳喘,眩晕胸满多在夜晚发作或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气上顶咽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

药量如下: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

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

查看患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

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

服用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

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多清稀。

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

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3.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

苓桂术甘汤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名老中医们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霞芳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王霞芳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专家诊疗经验・收稿日期:2007-02-06作者简介:侍鑫杰(1981-),男,住院医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王霞芳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侍鑫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指 导 王霞芳 摘要:介绍王霞芳教授应用三仁汤的治法治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并附案例以资验证。

关键词:王霞芳;小儿咳嗽;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97(2007)05-0001-02 王霞芳教授乃沪上名医,为全国名老中医董廷瑶教授门生,行医4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丰富,尤其对于小儿各型咳嗽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疗效确凿的各种经验方,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应用三仁汤的治法治则治疗小儿咳喘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乃清代著名医家、温病大家吴鞠通首创主治湿温病的名方。

原方以宣畅三焦气化功能而解除湿热为特点,配伍用药巧合“宣上,畅中,渗下”三法,使湿邪从三焦分消。

王老师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提倡在治疗小儿咳喘中亦可遵循“宣上、畅中、渗下”三法,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治疗小儿咳嗽的一条新思路。

1宣上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原则。

小儿外感咳嗽之初其病机往往比较单纯,大多为外邪袭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宣肃失司则肺气不利而咳。

王老师在长期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新感咳嗽患儿发病之初,多见呼气不畅、鼻塞、涕阻等肺气不宣表现,甚则出现胸闷、咽中如窒等肺气郁闭表现。

而肺气上逆症状的出现往往晚于上述症状。

从而总结出外邪袭肺之初(时)对于肺的宣发功能的影响要远远先于或大于对肺的肃降功能的影响。

因为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也就没有顺畅的肃降。

故王老师认为宣发功能的失常在先为因,肃降功能的失常在后为果。

基于这种观点,王老师对于新感咳嗽患儿喜用麻黄、杏仁、桔梗、桑叶、荆芥等宣发之品,而少用或忌用旋覆花、枇杷叶一类降逆之药。

王霞芳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

王霞芳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

文号 17 — 9 X(0 20 — 0 9 0 6 2 37 2 1 )7 0 0 — 3
王 霞 芳 教 授 师 承第 一 届 全 国名 中 医 儿 科 泰 斗 1 辨治特 色 . f JL , 卫 董廷 瑶 教授 。 现任 世界 中医联 合会 儿 科 委员 会 名 誉 11 肺 为娇 脏 ,治 当清 宣透牙: , J 肺 常不 足 , 会长。 三、 第 四届 全 国名 老 中 医药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班 外 功能 薄 弱 ,邪气 不 论从 口鼻 吸入 或 由皮 肤 侵袭 ,
意不 尽 , 腹胀 不 痛 , 纳欠 香 , 口干 , 苔 薄 , 舌 脉细 。肛 虚秘 为 主 , 中夹 实尤 为 多见 。故朱 老 认 为 治疗 本 虚
内指 诊 : 肠壶 腹粪 团聚 积 , 直 质干 如 羊屎 . 痔 区混 病 当 以滋 肾养 血 , 肠通便 为 治则 。 母 润 第 一 作 者 : 海 华 (9 5 , 学 博 士 , 任 医 师 , 教 钱 16 一) 医 主 副 合痔 。 中医诊 断 : 便秘 ( 肾虚 津 亏 , 不 润 肠 ) 西 医 津 ; 诊断 : 便秘 。予 以“ 便 汤” 通 加减 。处 方 : 南沙 参 2 g 麦冬 2 g 玄参 3 g 熟 地 3 g 杏 仁 0, 0, 0, 0, 1g 白术 4 g 枳壳 1 g 厚 朴 1g 瓜 蒌 仁 2 g 火 麻 0, 0, 5, 0, 0,
升 ( )共 同于 打碎机 中打成糊 状 , l 自调 。 2斤 , E味
5 典 型 病 例
张某 , ,5岁 。2 1 年 1 5 1 男 6 01 月 3初诊 。
力 , 便干 结 , 下 困难 。《 大 便 医宗必 读 ・ 大便不 通 》 : 云
患者 4月来 大便 干 结难 解 , 一行 . 内坠 “ 有老 年津 液 干枯 ,妇人 产 后 亡 血 ,乃 发汗 利 小 341 3 肛 更 胀 , 意不 尽 。 目前 大 便干硬 , 栗状 , 便 或 排便 困难 , 便 便 , 病后 血气未 复 , 皆能秘 结 。” 因此 , 老年 人便 秘 以

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最强的中成药)

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最强的中成药)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桂苓疏肝汤验案二则桂苓疏肝汤,《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如心中恶心,起病头晕,脉紧等。

适用于饮酒时中阳郁结、中焦郁结之证。

作者应用桂苓疏肝汤治疗梅核气、呃逆等疾病,疗效满意。

以下是2个案例的经验。

梅核气患者,男,44岁,2016年10月27日就诊。

患者平日胸闷、咳嗽、痰多,感觉咽喉不适,如梗阻,如盐黏、口干、咽干、舌质轻而肥、苔薄而白、水滑、脉沉。

辨证:阳不运,饮使胸咽。

诊断为梅核气,宜治温阳健脾,降浊解酒。

加入桂苓疏肝汤:茯苓30g、肉桂10g、白术10g、甘草6g、半夏10g、厚朴12g、生姜10g。

每日一剂,水煎。

服用上述3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年无复发。

按语:的肾是主要的水,味道是咸的。

今阳不运,脾土难控肾水,水饮于胸咽,致病。

因此,桂苓疏肝汤是用来培土造水,温阳化饮的。

加入半夏、厚朴、生姜,减少副作用,调节气机。

各种药物合用,中杨灿可运,肾水可控,痰可解,浊阴可降,故有疗效。

呃逆患者,男,30岁,2016年11月21日就诊。

患者疲劳后,喝了10多天冷水打嗝。

每次吃喝都是吐槽,清口水,清粘液,吃中西药没效果。

体检:诶,声音连续,脸黑,胸满气短,头晕目眩,舌质轻胖带齿痕,皮毛薄白水滑,脉弦紧绷。

辨证:饮酒过量,胃失健。

诊断为呃逆,宜温阳化阴,降低不良反应。

桂苓疏肝汤的配方为: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姜半夏12克、吴茱萸10克、丁香10克、柿蒂10克、生姜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3剂后,打嗝得到缓解,人们可以吃饭了。

服用2剂后,呃逆消失,并被告知不要吃冷食。

在这种情况下,按语:的病人患有体内阳虚,过量饮酒导致体内阳气抑制,胃不协调而减少,从而导致疾病。

桂苓疏肝汤温阳化饮,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姜半夏、丁香、柿蒂反降,符合“饮痰者,温药治之”之义,药的病机为速效。

【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经方医案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经方医案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经方医案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医把哮喘叫做哮病,认为痰伏于肺是发病的宿根,与肾蒸化水液不利,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有关。

而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是发病的诱因。

寒哮主因风、寒、湿、温邪袭肺,引动寒痰之实痰冷哮证。

中医疗效确切,现分享我一医案:范某,女,39岁,2021年7月9日初诊。

支气管哮喘两年,背寒冷且痛,如手掌大,咳喘,不能平卧,左关弦,右脉缓,苔薄腻,拟仲师法。

中医诊断:痰饮。

治则:温化痰饮。

处方:桂枝10g,茯苓15g,炒白术12g,炙甘草6g,制半夏10g,陈皮10g,旋覆花12g(包)。

14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7月23日二诊:咳嗽、气喘均已好转,然常外感,右关虚大,苔薄白。

处方:党参25g,生黄芪25g,炒白术12g,炙甘草6g,陈皮6g,炒当归10g,升麻6g,葛根10g,防风6g,生姜3片,大枣15g。

14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半月后患者微信告知,诸症今消。

按语:《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又云:“心下有痰饮……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左关脉弦主饮,又主痰气不降;右脉缓主脾胃虚弱。

治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即四君子汤去人参,加桂枝以温阳化饮。

合二陈汤以化痰,加旋覆花取仲景旋覆代赭汤之意,化痰蠲饮下气。

患者复诊时云:“咳嗽、气喘均已好转,然苦于时常感冒。

”诊得其右关虚大,主脾胃气虚。

“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

脾胃气虚,则营卫之源不足,不能卫外而为固。

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葛根(因左脉不弦),又加防风取玉屏风散意,“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更加姜、枣以调和营卫。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第一方、“痰饮”的祖方】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第一方、“痰饮”的祖方】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第一方、“痰饮”的祖方】1从一个案例说起王某某,男,13岁,1986年6月22日诊。

其父述:吾儿月前发病,始见全身起红色疹子,发痒,逐渐扩大成片,表面有白屑,痒渐增剧。

当地按“湿热”治疗一旬无效,访余诊治。

察见全身有大小不等或融合的斑片,呈地图状,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被覆多层银白色鳞屑,轻轻刮去鳞屑可见红色光亮的薄膜,刮去薄膜有露珠状小出血点。

患儿体态肥胖,脉象滑数,舌尖红,苔白腻。

诊断为:银屑病。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40克,桂枝、白术、炙甘草各10克,土茯苓20克。

日1剂,水煎分温三服。

服5剂,瘙痒已减,鳞屑变薄,基底浸润较轻,周围红晕变淡,脉滑苔白腻,原方去土茯苓,加地肤子15克。

继服20剂后,痒微,基底淡红,鳞屑减少,皮疹缩小变平,脉滑,苔白津多。

上方去地肤子,服20剂后,躯千及上肢皮损处鳞屑消除,无炎症浸润,遗留浅褐色斑,头部及下肢皮损被覆微薄鳞屑,微痒,脉滑,苔白润。

上方加丹参10克。

再服10剂后,头部及下肢皮损消失,留见浅褐色斑,躯千及上肢皮色如常。

上方又进10剂,痊愈。

次年头部复现原皮损,脱屑,发痒,以苓桂术甘汤加首乌10克,15剂而愈。

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解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肤。

脾失健运,精微不与肌肤,反化为饮。

本案内有水饮,外而肌肤津亏,久则生燥化风,发为痒癣,故虽舌尖红、脉滑数而苔白腻也。

治病求本,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加土茯苓以清热解毒。

饮去津布,肌肤得养,痒癣自消。

——《蒲德甫医案》2方证、药证本方为温阳化饮的祖方,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廿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亦载此方,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本方所体现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如尤怡云:“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正文」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可消痰散水。

3. 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4. 使用注意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王霞芳运用“和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附验案4则

王霞芳运用“和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附验案4则

王霞芳运用“和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附验案4则陈伟斌;封玉琳【摘要】“和法”起源于《内经》,是中医八法之一。

王霞芳教授认为“和法”是通过药物和解缓和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上下、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及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至于平的一种疗法,应扶正祛邪并行,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临证时可灵活运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的法则,并加以护卫中气之品,以此“和法”治疗小儿疾病,屡获佳效。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儿科疾病;和法;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验案【作者】陈伟斌;封玉琳【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王霞芳教授是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她师承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博览群书熟谙经典,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证中一贯重视“以和为贵,以平为期”,擅用“和法”治疗小儿多种疾病,屡屡获效,现将老师经验总结如下。

“和法”起源于《内经》,是中医八法之一。

《灵枢·本脏》曰:“血和则经脉流行……”,“卫气和……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阐明了人体气血、寒温充和则内脏功能健全,卫外机制加强,能御邪而不病。

调和人体气血阴阳、表里寒热,则能防病治病。

金·成无己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和法”。

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指出虽有清而和者、温而和者、消而和者、补而和者、燥而和者、润而和者,以及兼表而和者、兼攻而和者等不同,但“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清·戴天章完善了“和法”的概念,阐释“和法”有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平其亢厉。

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

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苓桂术甘汤,源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痰饮内阻、心悸、眩晕、胸痹等病症。

本文将针对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方剂组成及药理作用1. 方剂组成苓桂术甘汤由以下四味中药组成:(1)茯苓:味甘、淡,性平。

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清热解毒等功效。

(2)桂枝:味辛、甘,性温。

具有温经散寒、温阳化饮、活血通络等功效。

(3)白术:味甘、苦,性温。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

(4)甘草:味甘,性平。

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解毒等功效。

2. 药理作用(1)茯苓:具有利尿、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2)桂枝: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3)白术: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

(4)甘草: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

三、治疗病症及适应症1. 治疗病症(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

(2)痰饮内阻:咳嗽、痰多、胸闷、心悸等。

(3)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失眠等。

(4)眩晕: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5)胸痹: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

2. 适应症(1)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脾胃虚弱性疾病。

(2)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痰饮内阻性疾病。

(3)心律失常、心悸等心血管疾病。

(4)眩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5)胸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四、治疗方案1. 药物剂量(1)茯苓:10-15克。

(2)桂枝:6-10克。

(3)白术:10-15克。

(4)甘草:3-5克。

2. 煎煮方法(1)将药材洗净,放入煎药壶中。

(2)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3)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30分钟。

(4)煎煮完成后,去渣取汁,分早晚两次服用。

3. 服用方法(1)餐后服用,每次1剂。

(2)若病情较重,可适当增加剂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苓桂术甘汤可治疗痰饮咳嗽和胸水

苓桂术甘汤可治疗痰饮咳嗽和胸水

苓桂术甘汤可治疗痰饮咳嗽和胸水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痰饮病的主方,《伤寒论》中的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药组成和煎服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多将本方的剂量换算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但笔者在治疗胸水等大症时,用的剂量较大,一般按照一汉两折合15g来用药。

即用:茯苓60g,桂枝45g,白术30g,炙甘草30g。

而且最好加上一些利肺气的药如葶苈子、枇杷叶、杏仁以及利尿的牛膝和车前子等。

水煎二次,分成三等分,早中晚饭后各用一次。

本方以健脾利水的茯苓为君,合白术健脾补气,以绝痰饮的来源;桂枝兼有温化阳气和利水的作用,五苓散中也以桂枝温阳利水,炙甘草既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又能监制桂枝的温燥的作用。

所以本方虽然只有四味药,但是历来的中医都将之推崇为治疗痰饮病的主方。

痰饮的主要症状是“心下逆满”,所谓心下逆满,主要是指胸腹间闷胀不适,气上冲胸是指患者能感到有股逆气自下而上的冲向患者的胸口。

痰饮病的患者还会有眩晕,身体颤抖不稳等症状,脉象多为沉紧或弦脉。

以上症状,多类似于今日医学所说的胸闷、气短、颤抖等症状。

痰饮病患者之所以有这些症状是因为呼吸道或上消化道有大量的痰液或积水,中医对这种停水症多秉承在上则发汗,在下则利尿的原则治疗。

但是这种在中焦的水,既不在上,亦不在下,靠发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靠单纯的利尿也解决不了问题,故用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利水并用的方法来解决。

本方可以用于冠心病、哮喘、鼻炎、神经官能症、肺气肿、顽固咳喘、幽门梗阻、妇女白带过多、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胸腔积液、胃液潴留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只要临床见证有胸闷、气短、颤抖等症状的,脉象沉紧或弦的,基本都属于中医的痰饮病,可以投以苓桂术甘汤。

[转载]经方验案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气上冲、咳嗽

[转载]经方验案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气上冲、咳嗽

[转载]经方验案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气上冲、咳嗽经方验案之-------苓桂术甘汤治疗气上冲、咳嗽气上冲而咳某女,66岁。

两年前因咳嗽求治中医,服药四个月时好时坏而中断。

其女咳嗽因余以五剂愈,故抱侥幸求治。

检视所服药方,皆二陈、参苏、止嗽散耳。

自述有气上冲咽喉,即咳嗽不止,不可控制,需2---3小时方止。

患者体丰,肥人多痰;细询之,病发规律是:先心下满、而后气上冲胸、冲咽,致剧烈咳嗽,至少2小时,咳白痰;随即追问知:口干渴、虽多饮不解、汗出多、小便短少而频,饮为患也;大便正常,舌淡红有齿痕苔白略水滑,脉弦。

此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著为苓桂证。

茯苓30g 桂枝15g 白术12g 炙草8g 杏仁10g 清半夏14g,七剂药后,病十去其七,咳嗽已能控制,小水渐多,仍宗前法。

茯苓30g 桂枝15g 白术10g 炙草8g 泽泻16g 五味子10g 清半夏14g 杏仁10g,七剂。

后加减进退十余剂而安,总以苓桂为要。

本证眼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有是证用是方,经文真不欺人。

附:《伤寒论》太阳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治疗哮喘的体会

苓桂术甘汤治疗哮喘的体会

苓桂术甘汤治疗哮喘的体会
刘传法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03(016)003
【摘要】薛某,男,8岁,1992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体质孱弱,罹哮喘病5年。

每于惊蛰后,或天气卒寒,或饮食失调,或起居不慎,或衣着不周,哮喘即发。

经用中西药治疗,少则半月,多则盈月乃渐安。

此次3月7日午餐暴食后,傍晚
哮喘急性发作,经应用解除支气管痉挛及抗过敏、消炎片等治疗,喘促略减,但昼夜咳喘,动则尤甚,
【总页数】1页(P26-26)
【作者】刘传法
【作者单位】铜山县棠张镇卫生院,江苏,铜山,2211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2
【相关文献】
1.苓桂术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40例临床观察 [J], 于龙
2.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体会 [J], 赵守文
3.张恩树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哮喘验案 [J], 郭灵龙;杨爱国;张恩树
4.苓桂术甘汤治疗哮喘1例 [J], 高光敏
5.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哮喘50例报告 [J], 陈祖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苓桂术甘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寒性咳喘50例

苓桂术甘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寒性咳喘50例

苓桂术甘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寒性咳喘50例
褚忠毅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科技》
【年(卷),期】2009(016)005
【摘要】@@ 1 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岁;病程最长53年,最短1年.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rn2 治疗方法苓桂术甘汤合三子养亲汤为基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5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苏子10g.痰多加半夏10g、陈皮10g;咳喘严重,不得卧,加用葶苈子10g、炙紫菀10g;寒象重加细辛3g、生姜10g.阳虚甚者可加制附子6g、补骨脂10g.每天1剂,7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评定疗效.
【总页数】1页(P346)
【作者】褚忠毅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三子养亲汤加味治疗肺癌咳喘的临床效果观察 [J], 王玉明
2.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J], 李华;王霞芳(指导)
3.采用小儿咳喘宁(合剂、颗粒剂)治疗小儿寒性咳嗽的效果观察 [J], 何业刚;徐弘鋆
4.董幼祺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痰饮咳喘病经验 [J], 周琼;董继业
5.三子养亲汤加味治疗肺癌晚期咳喘52例 [J], 谢立芳;刘芳;徐秀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方治疗夜咳效如神(苓桂术甘汤)

经方治疗夜咳效如神(苓桂术甘汤)

经方治疗夜咳效如神(苓桂术甘汤)2011.10.27。

女性,60. 家在北方,此时天气已冷,下午时分给小孩洗衣服,当时没有感觉。

到晚上就咳嗽,喉咙发痒,想呕,但是没有痰,咽喉也不疼。

于是就吃了小柴胡颗粒与桑菊片若干,但是第二天症状依旧。

辩证:寒邪袭肺,肺失宣降。

处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茯苓25 甘草20 干姜20 细辛3 五味子20 法半夏20一剂喝完诸症大减,2剂之后,咳嗽痊愈。

体会:伤寒论37条“冲气即低,而反咳、胸满者........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引气下行,姜辛味散寒泄满止咳,半夏降逆止呕。

所以一剂知,再剂愈。

顽固性咳嗽治疗一例——问诊的重要性韩某,男,43岁,自诉咳嗽2月有余,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效。

刻诊,面色发黄,眉头紧锁,咳嗽不止,气呛咽喉,痰少,晚上轻,白天重。

伴随小便不适,睾丸胀痛,脉象浮略,舌淡苔白。

自诉输了不少液体,不效,在一老中医处喝中药十余天,也不效。

于是,我当时根据他咳嗽的症状开了三幅麦门冬汤。

麦冬100 姜半夏15 太子参10 甘草10 前胡12 百部15 。

三天后病人来复诊,说效果不好,还是不住的咳嗽,我说那样吧,我给你扎针灸吧,看看咋样。

我发现病人躺下来,我把针扎上之后,病人咳嗽立止。

这时,病人向我透漏了一个重要信息,他说,他一平躺咳嗽就好些,起来就不行了,这也许是为什么他晚上轻白天重的原因。

我一下子好像明白了。

我估计是病人肺部有留饮,病人躺下留饮就不再压迫肺部,站起来后,留饮压迫肺部所以咳嗽。

我这种判断不知是否正确。

于是我更方为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30 桂枝15 白术15 炙甘草10 葶苈15 三幅谁知道第二天病人面带喜色来了。

说我开的要只喝了一副就基本好了。

两个月的咳嗽被这几样小药治好了。

高兴之余,我充分体会到了问诊,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性,我想要不是病人那句话,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咳嗽男,37,发胖. 因受凉先后出现咽喉痛,咳嗽咯痰。

经过西医治疗,喉咙现已不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标签:名医经验;王霞芳;小儿咳喘;苓桂术甘汤
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颇丰。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侍诊于侧,亲聆教诲,受益良多。

现将王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作用,适应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聚湿成饮的痰饮病。

张仲景首先提出“痰饮”病名,认为该病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法则下,创制了从脾治饮的苓桂术甘汤,
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

本方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和剂。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稠者为痰,清者为饮”。

痰饮为患,流动不拘,涉及范围广泛,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可因痰饮停聚而成病,故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病的基础方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师认为,肺、脾、肾三脏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协调的作用。

肺在上焦,主宣发肃降,肺气充足,则能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脾在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以资肺气旺盛布散;肾在下焦,主水,只有肾气旺盛,人体内水液才能正常地吸收、输布和排泄,才能协助肺、脾保
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发生病变,肺、脾、肾三脏则相互影响。

如肺病迁延不愈,日久则必然肺气虚弱,影响脾肾气机调节,导致脾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湿郁,清阳不升,则清窍不利,故见胸闷、头晕等症。

若脾病失治误治,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滞而生痰,痰湿上逆,分清泌浊功能减弱,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咳喘由此而生;脾虚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若肾阳亏虚,肾气不足,肾不主水,关门失利,水湿乘机泛滥。

王师临床观察发现,一些咳喘病,如慢性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情持续发展至某一阶段,会出现肺脾两虚兼有阳虚之证,或脾肾两虚之证,出现咳喘痰多、气短乏力、纳呆腹胀、大便稀溏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 苓桂术甘汤应用分析
王师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每多运用本方治疗小儿哮喘因脾阳不振,痰饮内停,水饮射肺所致的咳喘、痰多清稀、大便散烂或水样、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细等。

苓桂术甘汤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温阳化气、平冲降逆,君臣相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停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

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健脾祛湿,体现了治痰之源以治本之意,脾旺则水湿自化。

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阳健脾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四药配伍,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是治痰饮之和剂。

王师认为,小儿咳喘有因外感寒邪而起,或素体脾胃薄弱,痰湿内蕴,外感寒邪而发。

外寒内饮者,咳喘多痰,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兼有恶寒者,宜合小青龙汤加减;痰浊壅肺者,咳而胸闷,痰色黏稠,呕恶纳差,宜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化裁;寒痰阻肺者,咳喘多痰,痰白清稀,畏寒肢冷者,宜合理中汤、三拗汤,温中散寒、化痰止咳;脾肺两虚,咳喘而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者,宜合六君子汤健脾补肺、化痰止咳。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儿,男,8个月,2010年7月12日初诊。

患儿出生2个月时曾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

近5个月咳嗽不断,喉中痰鸣,时有气喘,纳食呆滞,大便每日5~6次、糊状、深黄色,小便短少,舌淡红,苔薄白腻,指纹稍紫见于风关。

证属中阳不足,痰湿内停。

治宜温阳化饮、止咳平喘、健脾利湿。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0 g,桂枝3 g,白术10 g,党参10 g,姜半夏10 g,陈皮6 g,桔梗3 g,紫菀6 g,炙百部10 g,浙贝母10 g,甘草3 g。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7月28日二诊:咳和喘平,胃纳稍增,昨日大便散泄1次,色黄质糊,夜间惊哭,盗汗淋漓,舌红,苔薄白,证属病后阴阳失调,中阳虚寒,以桂枝龙牡汤镇惊安神、通阳止汗。

处方:桂枝3 g,龙骨30 g,牡蛎30 g,姜黄连3 g,茯神10 g,党参10 g,柏子仁10 g,红枣5枚,生姜3片,甘草3 g。

继服7剂。

2010年8月4日三诊:因受凉后咳嗽3 d,夜间阵咳,喉中痰鸣,偶有气喘,大便稀薄,日1~2次,胃纳尚可,夜寐转安,盗汗减少。

患儿体虚咳喘病情反复,病证同上,再以苓桂术甘汤温中化饮。

处方:茯苓10 g,桂枝3 g,白术10 g,炙甘草3 g,姜半夏10 g,橘皮、橘络各6 g,党参10 g,射干6 g,白前10 g,炙百部10g。

继服14剂,诸症痊愈。

随访半年未见反复。

按:本案患儿痰饮犯肺之咳喘是因久病脾虚生痰,痰饮内阻,上逆咳喘。

证以痰湿为标,脾虚为本。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司,故大便稀溏;脾虚生化无源,土不生金,肺脾气虚,正气不足,故病情易反复发作。

王师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化痰饮;四君子汤加橘皮、姜半夏即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紫菀、百部润肺下气、消痰止咳;浙贝母、桔梗祛痰止咳。

另以桂枝龙牡汤镇惊安神、通阳止汗。

诸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喘逆,阳气
得振,痰饮得化,诸症自除。

案例2:患儿,男,2岁,2009年10月30日初诊。

患儿出生时为足月小样儿,暖箱养护1周后出院,曾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

平时易感咳嗽,近2个月反复咳喘不愈,曾在外院西医诊治未见好转。

刻下:夜咳稍喘,痰多清稀,纳少厌食,形瘦偏矮,面黄少华,盗汗较多,大便每日4~5次、质糊、色黄,舌淡红,苔薄白腻。

证属营卫不和,肺脾俱虚,寒饮内停。

治宜调和营卫、益气健脾、温化痰饮。

方拟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汤加减:茯苓10 g,桂枝3 g,焦白术10 g,党参10 g,炒白芍10 g,炒白扁豆10 g,炒山药10 g,红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3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1月6日二诊:药后咳喘均平,大便每日仍3~4次、质稀、色黄,便前腹痛,夜尿较多,睡中自遗,面黄无华,眼睑浮肿,神疲乏力,盗汗减少,纳增不多,舌红,苔薄白。

患儿因先天不足,下元虚冷,小便失禁,故治以健脾补肾、固涩止遗。

处方:茯苓10 g,桂枝3 g,炒白术10 g,炙甘草3 g,党参10 g,炒白扁豆10 g,炒山药10 g,益智仁10 g,乌药6 g,炒白芍10 g,桑螵蛸10 g。

继服14剂,诸症痊愈。

按:本案患儿先天不足,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肺、脾、肾俱虚,脾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不健,停湿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咳喘;元虚久病,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故见神疲乏力;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水,下虚不能上承,致使无权约束水道,下元虚寒,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约束水道而为遗尿。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故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温化痰饮;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加炒白扁豆健脾利湿;炒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又久病及肾,下元虚寒而致遗尿,加缩泉丸以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诸药合用,恰中病机,故能向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