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文化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北瑶族的迁徙及其长鼓舞文化

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杨添超 82号

[摘要]:瑶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徒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广东省的瑶族同胞居住在粤北山区, 环境相对封闭, 各种节庆活动就成了他们进行交往的主要机会, 这种交往的需要, 使节日中的各项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 而成为人们参加活动的驱动力, 长鼓舞活动聚集的人数多, 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的社会环境。瑶族长鼓舞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经千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变化而来的,既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继承与互相融台的历史再现。

[关键词]:粤北;瑶族;迁徙;长鼓舞

一、粤北瑶族迁徙史

瑶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长绚丽的文化,以勤劳、勇敢、强悍著称于世。瑶族的起源源远流长,远古为尤人、九黎、三苗族群部落联盟的主要成员,距今四五千年前,生息、活动在黄河、长江中下游、淮河上游一带。广东瑶族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史记中已有零星可寻,但从何而来,说法不一:“一曰从湖南入广东,再转广西;二曰从湘西入广西,再进广东;三曰直接从湖南过五岭分道入桂粤两省。”

瑶族是广东省最大的少数民族,瑶族同胞经过一千多年的迁徙,最后聚居在粤北山区一带。他们建筑了独具风情的瑶家山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粤北瑶族人民的迁移和发展历史在广东省行政区域中,民族自治县只有三个,它们就是地处粤北地区的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是广东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这里的瑶族,有排瑶和过山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的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瑶民被称为“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

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的祖先为躲避战祸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岭南山区结寨定居;为了躲避兵匪的侵扰,他们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元代时瑶族同胞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组织“瑶老制”,并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严格管理山寨。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连南,新中国成立时,已建寨定居下来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粤北这片美丽神奇、风光旖旎的土地。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瑶族人民采取歧视和压迫的政策,瑶族同胞被迫不断地迁徙,最后聚居在岭南粤北山区一带。连南瑶族自治县是瑶族同胞的集中地,是全国排瑶唯一的聚居地,瑶族人口在当地占52.6%。在连绵百里的高山峻岭上,到处是瑶家村寨,故连南有“百里瑶山”之称。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

二、粤北瑶族文化中的长鼓舞

粤北山区由于处在南岭山脉南麓,造就了粤北瑶区极具原始风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历史的人文景观。同时,瑶族同胞由于深居大山,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长鼓舞的由来及其地域性

在原始社会,鼓乐歌舞一直是沟通人神两界的重要手段。最初的瑶族民间舞蹈大多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内涵,多服务或附属于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具有较浓郁的娱神功能。在远古时代,由于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瑶族先民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灵魂,生产劳作的丰歉,采集狩猎是否顺利,都与自然有关。所以,每次生产劳动之前,人们都要对相关的神灵进行祭祀,讨好它,乞求它,使之欢愉、快乐,以求生产劳动能顺利进行;或是在劳作有所收获之后,举行各种祭祀活动,酬谢神灵的恩赐。因而,远古时代的舞蹈多与宗教活动有关,瑶族长鼓舞蹈中有的部分驱兽逐邪、祈神感恩的色彩很浓,蕴含着浓郁的娱神功能。如“还盘王愿”是瑶族人民一种传统祭祀活动,而长鼓舞在还愿中必不可少,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瑶族长鼓舞的形成和瑶族民间祭祀活动的需要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是祭祀活动中沟通人神

两界的重要方式。

广东瑶民主要居处在粤北的南岭山地, 境内崇山峻岭, 重峦叠嶂, 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信息量少, 文化氛围狭窄, 受经济自给性和环境封闭的影响, 孕育的民俗、文化、体育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其表现在既有明显的传承性, 也有因地制宜的区域性。如在使用的道具上, 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民使用的长鼓多为大长鼓, 大长鼓有两种鼓名, 一种叫“尼网雍”, 瑶语即黄泥鼓, 因敲打时要用黄泥糊鼓面而得名。另一种叫“担轰嘟”, 瑶语即圆圈鼓, 是依舞蹈队形起名, 大长鼓长约110cm 。而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民则多使用小长鼓, 长约82cm 。小长鼓因鼓上雕有精致的花纹, 所以在当地也有人称小长鼓为“花鼓”而在跳长鼓舞的场地上, 广东瑶民的长鼓舞多在平地上进行, 而连州市的瑶民除在平地上进行外, 还站在高台上跳长鼓舞(即将两张八仙桌并在一起,两个鼓手相对站在桌子上对打) 。显示出不同的地域风格。

广东省瑶族长鼓舞活动源远流长, 是广东瑶民传统的娱乐方式, 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地域性、而为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内部, 长鼓舞直接或间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民族政治、经济、民众生活、人际关系、地理环境、道德伦理、民间文化、社涉及到民族学、交融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 且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瑶族同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二)长鼓舞中的瑶族文化特征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叙事诗,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的精神产品。瑶族长鼓舞通过舞蹈动作,不仅再现了瑶族人民生活中的场景,而且通过其舞蹈表演倾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使实象和虚象高度统一。而另一方面,长鼓舞表演者也通过一些舞蹈动作勾勒了瑶族人民憧憬的美好生

活。运用浪漫手法表达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们喜歌善舞、乐天达观的民族性格。对生活真实再现的实象和勾勒瑶族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虚象的完美结合,使瑶族长鼓舞蹈艺术充满情趣,震撼人心。

由于道教文化的影响,瑶族长鼓舞有着极为浓郁的宗教色彩和仪式性,尤其是还“盘王愿”中的长鼓舞蹈,它服务于整个仪式活动。瑶族长鼓作为礼器供奉在祭台上,它便是一种替代物,情感的替代物。这种替代是象征性的,是具象的舞蹈和抽象的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对于每个参加祭祀仪式的人来说,瑶族长鼓就不再是一个木做的乐器,而是人向神表达自己的诚意,乞求神的庇佑的代言物。不仅象征着人与理想的神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使人的心理紧张系统趋于平衡,获得心理安慰,而且通过舞蹈来表现人们的审美追求,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长鼓舞是击鼓而舞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不同的鼓点,因而也形成了节奏鲜明,动作稳而有力的特点。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奏鼓。并遵循一定的程式。进屋先吹“进屋牌”,全部乐器响起,然后才开始长鼓舞表演。当长鼓舞表演到高潮时,唱瑶歌来配合舞蹈,表演结束时,吹“收鼓牌" 。悠扬的乐声、动听的歌声让人回味绵长。舞蹈动作的节奏与韵律的和谐使瑶族长鼓舞艺术展现了勃勃生机,经久不衰。

瑶族长鼓舞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经千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变化而来的,既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继承与互相融台的历史再现、在中华民族大文化圈中,瑶族人民把自己的文化特点从升华为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充分显示了本民族文化艺术生存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内涵。

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最富于特征的一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事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其主要动作不仅与瑶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而且与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紧密相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长鼓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表演形式逐渐多样化,表演内容愈加广泛,其承载的民族文化也将更加具有生命活力。

结语:

长鼓舞融民俗、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 民俗、体育、艺术和谐统一, 多种民族传统文化方式交融、渗透, 相互溶汇, 承载着大量的民族传统精神。既是民族文化相互溶汇, 形成双向结合, 又是多种民族文化形式借助体育运动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形成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民族文化, 极大地丰在社会多元发展的进程中, 长鼓舞所表现出的魅力同样也能被邻近的壮族、汉族所接受和参与。它可以消除各民族之间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传统带来的隔阂, 为各族人民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 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有力地促进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 群体与社会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交往和健康发展, 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在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 促进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