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
叶培建的简介
叶培建的简介叶培建,1949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基因工程学家。
毕业于南京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生物系,1985年获博士学位,当时就职于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1989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学会副理事长,2016年7月至2020年4月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叶培建是一位在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分子育种和植物抗性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获得第十三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培建一生致力于植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育种研究,开展了大量重要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构建了大豆细胞质遗传多态性数据库,发现和克隆了大量重要的植物QTL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基因,揭示了植物抗病性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开发了大豆高产品种和新品种;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发展了植物细胞蛋白组学研究,揭示了植物细胞抗病性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发展了多个重要的植物基因用于改良植物生产性状,实现了植物基因表达与功能的全面解析;在植物生物技术方面,发展了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实现了植物基因定位;研发了多个重要的植物抗病转基因植物;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方面,发展了植物病原菌的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了植物病害的精准防治。
叶培建先后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1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项目。
叶培建先生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为中国植物学和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植物学之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原玉香-园艺界的一株“丁香”
原玉香:园艺界的一株“丁香”在静寂的实验室里探秘生命科学,在偏远的田间地头推广科技知识,十多年风雨兼程、执著追求,她用智慧和汗水辛勤耕耘在蔬菜育种领域,让科技的力量开辟蔬菜育种服务农民之路——“我天生就和园艺事业有缘,你看我的名字,‘原玉香’谐音就是‘园艺香’。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室主任原玉香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
而在别人眼里,原玉香就像园艺界的一株丁香,一株馥郁芬芳、香飘万里的丁香!“干工作就要干精”1997年7月,原玉香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来到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室,从此开始了她与蔬菜科研事业的一生之缘。
在农业科研领域,女性从业者很少,蔬菜育种栽培方面更是如此,当时园艺所蔬菜研究室只有原玉香一位女性。
因此,原玉香一进入园艺所,就被分配到实验室,负责室内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和室外“照顾”大白菜“组培苗”工作。
“干工作就要干精。
”原玉香暗暗下了决心。
进行小孢子培养操作对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25℃左右,一旦超过30℃,不仅会大大降低“胚诱导”成功率,致使试验结果受到影响,而且在实验室中培养的“组培苗”将会受到污染,甚至死亡。
实验室的温度需要半个小时记录一次,也就是说,实验室24小时离不开人。
于是,原玉香晚上干脆住在实验室,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家”。
每天,在实验室工作人员上班之前,原玉香需要为各个不同的材料准备好参照的“标准”,以便工作人员参照对比,很多事情都要在上午八点半之前做好。
一干起工作,原玉香就忘记吃早饭,有几次晕倒在实验室的地板上。
实验室培育好的“组培苗”需要移栽到试验田,移栽后的前7~10天非常重要,原玉香不能离开试验田,需要她来“照顾”这些脆弱的“宝宝”。
放风的时候,只要幼苗叶子有一点儿失水变蔫的迹象,就需要马上盖上塑料薄膜。
菜青虫是大白菜“组培苗”幼苗期的主要害虫。
原玉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对于家中兄弟姐妹七人、排行老六的她来说,一看到虫子全身就起鸡皮疙瘩,吓得跳脚尖叫,更不用说用手去逮虫子了。
程须珍田野里走出的女首席科学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繁重的种质资源整理工作
程须珍1954年12月出生于河北赵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
她的学生时代正好处于“文革”十年动乱当中。
但她细致耐心、踏实好学,1973年高中毕业时,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回乡做了赤脚医生。
从此,在河北赵县农村,到处都能看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少女的身影:麦收时节她在田间地头送医送药;公社妇联,她宣传计划生育走家串户出墙报;春耕播种,她又兼职公社农业技术员,边学边干……两年时间,
党员成为了村支书,
为“优秀赤脚医生”
1976
都表现出色的程须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责任编辑 陈晰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
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植物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排名1.人物简介及成就2.研究领域及贡献3.国内外影响力和地位三、中国农学领域顶尖科学家排名1.人物简介及成就2.研究领域及贡献3.国内外影响力和地位四、植物科学与农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趋势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许多顶尖科学家为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两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
二、中国植物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排名1.人物简介及成就李明春,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长期从事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工作。
他发现并命名了多个植物新种,为我国植物资源增添了新的成员。
他还致力于植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2.研究领域及贡献李明春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资源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遗传资源。
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全国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为我国植物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他还主持研发了植物遗传资源保存在技术,提高了我国植物遗传资源保存水平。
3.国内外影响力和地位李明春教授在国内植物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关注,曾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在国际上,他的研究也取得了广泛关注,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植物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中国农学领域顶尖科学家排名1.人物简介及成就张志刚,我国农学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从事作物科学、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他在粮食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研究领域及贡献张志刚教授长期关注作物生产与资源利用、农业环境问题。
他带领团队研究提出了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还致力于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有效减轻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3.国内外影响力和地位张志刚教授在国内农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谢成芬的事迹
谢成芬的事迹一、谢成芬的背景介绍谢成芬,1950年9月生于中国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女性科学家和教育家。
她自幼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谢成芬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谢成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2.1 科研成果谢成芬在科研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尤其擅长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她在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主要包括:1.病毒研究:谢成芬在病毒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对HIV病毒的生物学性质和传播机制有重要发现,为病毒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2.遗传工程:谢成芬在遗传工程领域的研究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
她致力于开发新型转基因技术,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和产量,为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2 荣誉与奖项谢成芬的卓越科研成果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她获得了多个荣誉和奖项,包括:1.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成芬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是对她在科学研究领域杰出贡献的认可。
2.国家自然科学奖:谢成芬曾多次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表彰她在科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三、谢成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事迹3.1 教育背景和学术经历谢成芬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先后在多所高校担任教职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她的教育背景和学术经历主要包括:1.留学经历:谢成芬曾在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受益于国际一流的学术环境和资源。
2.教职经历:谢成芬在中国的多所高校担任教职,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等。
她积极参与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工作,并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3.2 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谢成芬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改革:谢成芬致力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她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科研培养:作为导师,谢成芬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和机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潜力。
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
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在我国的科学界,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吸引着众多优秀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植物科学领域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的排名,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影响。
1.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植物科学与农学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引导,这一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推动植物科学的发展。
2. 接下来,让我们来介绍一些在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顶尖科学家。
我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
袁隆平院士长期从事水稻杂交育种研究,他领导的“超级稻”项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我国,在国际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3. 我们还有我国工程院院士陈祖煌教授。
陈祖煌教授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水稻抗逆耐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解决水稻逆境适应性和抗逆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水稻生产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在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还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他们在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林栋教授,他长期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和小麦抗逆研究,为小麦品种改良和抗逆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支持。
5. 在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一些青年科学家也在不断崭露头角。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我国的植物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青年科学家的加入,为我国的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通过对这些顶尖科学家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共同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我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的发展。
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科研成果和荣誉上,更体现在他们对整个学科领域的推动和影响力上。
华农女神-最美的美女
华农女神-最美的美女什么?华农有这些女神你还不知道?!华农有着偌大而美丽的校园,有着美不胜收的紫荆花,但是华农“盛产”女神你造吗?各类女神有着自己特别之处,就让小新为你盘点华农的女神们吧。
科学女神廖红廖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根系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仅用了四年时间她就成为了自己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在国内外多家著名期刊上发表了110多篇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她曾荣获有着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奖”,是为数不多凭借农业研究的突出成绩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作为女科学家,她常怀悲悯之心,在长期深入田野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钻研中,廖红所关心的已经不再只是分子、基因、根系与作物——在她看来,自己在植物营养学方面的不懈探索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还有助于帮助农民合理施肥,降低环境污染。
科研工作者这种切实而直接的责任不仅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更时时刻刻鼓励着她在科学之路上矢志前行。
体育女神周婉峰周婉峰是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教师,副教授。
她曾是原广东省和国家曲棍球队队长,并获得过第14、15两届亚运会冠军,第10届曲棍球世界杯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亚军。
在运动场上,她是当之无愧的体育明星;卸下光环,她继续在课堂上传递奥利匹克精神。
她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勉励着学生们把握当下,奋斗不息。
空姐女神王雅靖王雅靖是人文与法学学院历史系的毕业生。
怀着八年空姐梦的她,通过重重选拔与考核,终于如愿被南航录取,成为一名空乘人员。
冲上云霄的梦想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我真正的梦想是环游世界”,她踮起脚尖,一步步向梦想前行。
自强女神张倩昕张倩昕,出生就右眼失明,左眼只有0.08视力。
从出生开始,她就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健全人同台竞技。
从看不清试卷到班上第一,她战胜了成为父母包袱的恐惧;从考入华农到前往哈佛与世界对话,她证明了自己的自强不息;如今她正在华农攻读硕士,致力于残疾人制度保障的研究。
在荣获“感动荔湾·新女性”称号的颁奖仪式上,主办方的颁奖词如此写到:“希望所有被上天亏欠的人,能像她的名字一样,有个美好的明天。
徐霞丽案例问题回答
徐霞丽案例徐霞丽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女性科学家,她在地质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下是徐霞丽的简要案例:徐霞丽生于1835年,她在中国河南省长葛市长大。
她的家庭很贫穷,但是她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
她的父亲是一位中医,经常带她到山里去寻找草药,这也让她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徐霞丽在婚后开始自学地质学,她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实地考察来积累知识。
她和丈夫一起进行了多次考察和探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64年到1875年的长江考察。
这次考察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徐霞丽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徐霞丽在长江考察中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化石和岩石,她的工作对于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还提出了长江流域地质构造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徐霞丽的工作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她成为了英国地质学会的会员,并成为了全球第一个获得地质学荣誉学位的女性。
徐霞丽一生中发表了多篇论文和著作,她的工作对于中国地质学和地质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霞丽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女性,她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成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徐霞丽,是中国著名的女性科学家和探险家,以研究和发掘中国地质和古生物学知识而著称。
下面是一份简短的徐霞丽案例分析。
徐霞丽,生于1784年,死于1830年,是中国著名的女性科学家和探险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女性地质学家之一。
徐霞丽出生在湖南省耒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但是她从小聪明好学,自学成才,擅长文学和诗歌,后来还热衷于研究自然科学。
徐霞丽在1811年开始她的著名的探险之旅,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中国西南边境的未知地区,记录了大量有关中国地质和古生物学知识的信息,她的研究和记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徐霞丽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对于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徐霞丽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她的成就甚至受到了当时的清朝皇帝的赏识和嘉奖。
戴芳澜
人物纪念
人物纪念
“戴芳澜”夏令营 戴芳澜雕像 为增进大学生对生命科学前沿的了解,拓宽科学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开启创新思维,推动生 命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为大学生提供置身中国科学院高水平生命科学研究的机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9年举办“戴芳澜”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芳澜讲堂 2019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届“芳澜讲堂”开讲。“芳澜讲堂”以戴芳澜的名字命名, 开设芳澜讲堂不仅是为了纪念戴芳澜,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做科研的初心和治学精神,把他不畏困苦、矢志 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 戴芳澜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中国真菌总汇 戴芳澜早年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事真菌分类 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特别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类 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1973年1月,戴芳澜共发表论文50余篇 ,他的代表论著有《芋疫病》《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 《中国真菌杂录》《中国真菌总汇》 《中国经济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等。 学术交流
戴芳澜
中国科学院院士、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01 人物生平
03 个人生活 05 人物纪念
目录
02 主要成就 04 人物评价
基本信息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蒋高明每年面试生态学的考生,导师们经常会随意说出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名字,让考生说出他们的代表性工作,以判断学生对专业领域了解的情况;或者随机让考生自己说出一些人名来,避免为难学生。
从笔者观察的情况看,这一着经常令很多考生“难堪”,尽管他们的专业课程可以考到95分以上。
其实,一些名字在好一些的教科书上都是要介绍的,只是学生们不太留意。
植物生态学一些专家的名字,在我们这样年龄的老师眼里,都是“如雷贯耳”的,可就是这样级别的人物,我们让考生随意举出两三个来,考生们也不知道。
有些学生只知道他们报考的老师的名字,不是说他们的导师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我们的问题,年轻导师们也都还是初入道的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在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对植物生态学的发起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有的通过自己的严谨的实验,丰富了植物生态学的理论;有的人则试图解决困绕人类生存的若干环境问题而提出了符合生态学法则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植物生态学家贡献不同,难以列举很多,仅就国内外各时期较有影响的植物生态学家介绍如下(在世的没有列在这里)。
排名以姓氏(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为准:布郎-布兰克(Braun-Blanquet J.) 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研究的对象是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受到人为破坏的植被,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
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克莱门茨(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生物群区(biome)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
然而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
盘点三十位中国科学院的女院士
盘点三⼗位中国科学院的⼥院⼠民族脊梁,⼱帼英雄
医学家——林巧稚(1955)
半导体材料学家——林兰英(1980)
古⽣物学家——郝诒纯(1980)
固体⼒学专家——李敏华(1980)
岩⽯学家——池际尚(1980)
固体物理学家——谢希德(1980)
有机化学家——蒋丽⾦(1980)
药物化学家——黄 量(1980)
核物理学家——王承书 (1980)
分析化学家——⾼⼩霞 (1980)
合成农药化学家——陈茹⽟(1980)
半导体化学家——沈天慧(1980)
核物理学家——何泽慧(1980)
物理学家——李林(1980)
天⽂学家——叶叔华(1980)
有机化学家——赵⽟芬(1991)
⽯油化学家——陆婉珍(1991)
昆⾍学家——尹⽂英(1991)
声学家——张淑仪(1991)
电⼦计算机专家——夏培肃(1991)
半导体器件专家——吴德馨(1991)
计算机软件专家——杨芙清(1991)
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1991)
寄⽣⾍学家——唐崇惕(1991)
⽣物化学家——张树政(1991)
物理学家——王业宁 (1991)
数学家——胡和⽣(1991)
电⼦显微学专家——李⽅华(1993)
冶⾦与⾦属材料专家——李依依(1993)
(该名单截⽌⾄1993年)。
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
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标题:植物科学与农学之巅:中国顶尖科学家排名导语:在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领域,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与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并为农业的发展与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的排名,希望能为您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
一、引言与背景植物科学与农学作为相互交织的领域,对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植物科学与农学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他们在科学创新、科研成果和植物育种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1. 中国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作为我国稻作品种改良领域的开创者,他率先成功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
这项突破性成果为实现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不仅在农学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富有爱心的科学家,多次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水稻种植条件,为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努力。
2.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张福锁是中国植物病理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病毒病和真菌病防治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福锁教授领导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病性强的转基因作物,为农作物的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他的研究对于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万里马万里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之一。
他对植物逆境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深入浅出,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作物的逆境适应性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金绍阳金绍阳教授在作物遗传改良领域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卓越的研究成果。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麦的基因克隆和利用、耐逆性与品质形成机制等方面。
他的研究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小麦的认识,还为小麦的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女科学家屠呦呦
人生驿站RAND GARDEN OF SCIENCE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2015年10月5日,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消息时,许多尚在度假之中的中国人有一种“蒙”了的感觉,连屠呦呦本人也大感意外。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最早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对研发青蒿素起关键作用,从而创制新型抗疟药。
1972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
从小刻苦求知袁一直拼搏进取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当时家乡肆虐的疟疾给儿时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
谢成芬的事迹
谢成芬的事迹谢成芬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女科学家,她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谢成芬的事迹不仅令人钦佩,更是激励着无数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谢成芬于1962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对生物学的热爱。
在高中时,她就决定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并开始了自己的科学探索之路。
1984年,谢成芬考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在这里,她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家。
谢成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1993年,谢成芬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在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
她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方面的问题。
谢成芬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她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2000年,谢成芬受聘于美国哈佛医学院,成为该院的教授和研究员。
在哈佛医学院,谢成芬继续深入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方面的问题,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她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谢成芬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她曾多次组织和参与各种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精神。
她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
谢成芬的事迹不仅令人钦佩,更是激励着无数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应该向谢成芬学习,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作文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合集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作文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合集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作文,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除了屠呦呦、张弥曼女士,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女科学家,巾帼不让须眉,在生物、医学、农业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她们堪称绚丽绽放的科研玫瑰。
关于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供大家参考。
张弥曼女科学家的事迹简介素材1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获颁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
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起源过程。
她于3月22日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获颁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正生活在不断创新的科技时代,解决面临的问题要依靠人类共同的智慧,也需要女性科学家的才能和创造力。
她同时强调,目前科研领域的女性比例仍然较低,性别平等不仅需要集体意识和建立规章制度,更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全程英文致辞:中国科学家张弥曼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二、素材关键词关键词:女性自强民族英雄沉淀与坚持时评速递青春因理想更丰盈(杨昊《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5日 17 版))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新时代对青年提出了新要求。
谈到理想,有人会想起儿时当一个科学家的稚嫩童言,有人会觉得虚无缥缈甚至矫情,也有人会感慨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上野心。
当回报率收益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理想内涵之一种,或许可以概括为超越功利,找到个人追求和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契合点。
泸州女科学家高宝莼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 步 技 科 省 获
苞草 保存 至 今 " 它的 存 在揭 开 了生 命与 地球 的 奥 秘 , 对物 种起源 和 大陆飘 移说提供 了重要的 科学 证据 "
这项发现是高宝夔和国内外同行一起合作完成的 , 采
用植物 系统学 通 用的 多学 科( 植物 形 态学 ! 抱 粉学 ! 细 袍学 等)进 行 了综 合比较 , 研 究结 果证明 芒苞 草科 确实 存 在 , 而 且是 一个 界限 分明的 科 , 该 科的 分 类等 级 已得 到 国际 植物 学 界的 公认和 同行的 的 承认 " 该项 成果 对 于研 究 被子 植物 的 系统演 化, 中国 乃至世 界植物 区 系的 起源 , 以 及地 史的 演变 ! 板 块学 说 ! 大陆飘 移 说等 都 有着 重要 的学 术价 } 己 1和 意 义 , 高宝 掩研究 员为该项 成果奋斗 了 30 余年 " 高 宝 掩于 1958年 秋 毕业 于 四 川 大学 生 物 系植 物 专业 ! 学 士 , 同年分 配 在 中国 科学院 成 都 生物 研究 所 工 作 _ } 氢至 J现 l 在 " 多年 以来 , 高宝 药完 成 国家 级 和 省部级 研 究项 目 l "余 项 ; 获得 科学 技 术 奖 10 项 " 发 表 论 交6 5 篇 , 编 写 专 著 23 卷 (册 ) , 曾先 后出席如俄 罗斯 ! 日本等 多国的学术 交流 会议 "
科 女科学 家 高宝 掩荣 获 2 ) l ( 2 年度 四 川 省科技 进 步一 等奖 " 高 宝药 首次 发现 和建 立 第一 个被 升 叫 一 植物 新 科 召位 草科 , 这 项 发现结 束 了l(2 O 多年来 没有 中国 科 汁 家 建 !! 计川勺 新科的 历 史 "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夸克资源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夸克资源
中国的植物学家夸克资源在植物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她对于
植物的研究深入而细致,关注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和遗传变
异等方面。
夸克资源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深入研究了许多重要的
植物种类,包括中草药和珍稀濒危植物。
夸克资源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瞩目。
她的研究论文发
表在多个国际著名期刊上,其中有不少成果被视为该领域的重要突破。
她的工作有助于深化人类对于植物的认识和理解,为植物保育和利用
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了从事学术研究,夸克资源还积极参与科普普及工作,她通过
举办讲座和写书籍,向公众普及有关植物生态、植物保育和植物种类
的知识。
她的科普活动深受大家欢迎,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植物的
机会。
作为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夸克资源的工作不仅展示了中国植物
学界的实力,也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以其扎实
的科学研究和积极的社会贡献,成为了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和
鼓舞。
优雅的科学家,一生的追光者
|人物 |优雅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掩映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一片茂盛草木中,穿过光生物学的实验室就是办公区。
这条走廊,匡廷云几乎每天都要经过。
初次见面,鲜有人将这位优雅的女士与科学家联系起来——她穿一条长及脚背的喇叭裤,褶皱从膝盖处往下散开,上衣是素净的丝质衬衫,戴一副半框眼镜,笔直的身板完全不似一位88岁的老人。
匡廷云自己也说,有一次她在餐厅吃饭,旁边有人问:“那位女士是画家还是作家,又或者是舞蹈家?”身边的人笑道:“既不是画家,也不是作家,她是科学家。
”是的,匡廷云研究的是光合作用,是我国光和膜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苏联小说点燃了研究志趣匡廷云最初的选择,却不是光合作用研究。
将满15岁那年,苏联小说《萨根的春天》点燃了她对土壤农业化学的研究志趣。
小说里,有位农村青年一心一意发展农业,用硝石来促进庄稼生长,使萨根变成新的农村。
当时,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等院系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匡廷云高考填报的唯一志愿,便是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
1959年,匡廷云被国家选派,赴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系攻读副博士学位。
回国时,她忍痛把喜爱的小说都留在了莫斯科,带回十多个箱子的科研资料。
匡廷云说:“1960年要开全国植物生理学大会,我就说我在冬天做点室内工作,做出来争取参加会议。
做什么呢?正好从莫斯科拿回来一套第五届国际生物化学大会的论文集,那里头有一章就是‘光合作用’。
”那时,植物研究所还设在北京动物园内。
白天,电车从动物园外叮叮当当驶过,仪表指针便无序跳动,实验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继续。
匡廷云回忆说:“制备叶绿体要冰冻离心机,但那时没有,那就把高速离心机放到冰库里,白天穿着□ 周益帆 朱 敏45环球掠影 | 人物扫码听书棉衣在冰库里工作。
进行叶绿体活性测定时,电车一开动,仪器跳动得很厉害,所以只好等晚上12点以后电车停了,再加个稳压器,这样才能做出稳定的数据来。
”1986年,在第七届国际光合作用大会上,德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光合膜蛋白原子水平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让匡廷云大为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匡廷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家
■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名誉会长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Nature、 Science等发表系列论文 ■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 科院科技进步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 多项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开辟了叶 绿体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 研究的新领域,揭示了捕光叶绿素蛋白 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 ,形成了系统、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一系 列创造性成果,对中国光合作用的发展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光合作用 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 博导 ■主要从事果实采后生理病理学基础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
及防病保鲜生物技术研究。
任海云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博导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细胞增殖及调控”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 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973项目,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 一等奖。 ■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增殖及调控过 程中细胞骨架的动态特性及其调 控机理的研究。
赵洁 武汉大学 教授 博导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物技术专 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植物生 理学会副理事长。
■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项目等,现任《植物生理学通讯》 编委会编委。
■ 主要从事被子植物有性生殖中授 粉、受精和胚胎发育关键事态的 分子机理研究。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
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
委员会主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
项、以及国家“973”和“863”项
目课题。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
论文120多篇,被引用3000多次,
出版中、英文专著12部,荣获国家
田世平
廖红 福建农林大学 教授 博导
■ 教育部长江学者及获国家杰出青 年基金获得者
■ 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学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国际植物营养学会常务 理事、国际酸性土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
■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博士后, 主要从 事植物营养生理学、植物营养遗传 学和根系生物学方面的教学、科研 和推广工作
夏光敏 山东大学 教授 博导
■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会长 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
理事长 ■ 《植物ຫໍສະໝຸດ 理学报》副主编山东大学“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 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 家97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等; 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 Plant J, Genetic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等国 际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获山东省 “自然科学一等奖” 及教育部技术发明 二等奖。 ■长期从事小麦体细胞杂交新种质和新 品种创制及其育种利用的基础及应用研 究。
唐威华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所
研究员 博导
■中科院百人计划课题组长,中青年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上海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中 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秘 书长。 ■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 Plant Cell,PLoS Pathogens、 Plant Physi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长期从事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细胞极 性生长机制研究,主要以番茄花粉管 和植物病原真菌禾谷镰孢为模式系统 研究顶端生长细胞与周围细胞之间的 信号交流和行为互动。在禾谷镰孢菌 侵染小麦、玉米的致病机制方面发表 系列成果。
刘宏涛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所
研究员 博导
■ 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国家基 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上海市“浦江人 才计划”支持
■先后在Science、PNAS、Plant Cell、 PLoS Genet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20余篇。 担任Plant Cell杂志
Guest Editor ■主要从事植物光控发育与光信号转导
研究。在蓝光与温度协同调控植物发 育的机制、蓝光调控植物光周期诱导 开花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主持 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科 研项目 ■获得2014年度美国植物生理学会的 WYITA奖。
陈素梅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博导
■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 师。担任中国菊花研究会理事、中国园 艺学会分子育种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 花卉协会副秘书长。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 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项目10 余项。 ■ 主要从事观赏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 生物学研究。在花卉优异种质资源挖掘、 抗性分子机制、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 重要进展。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国 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 定省级地方标准2项。育成新品种12个, 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省级鉴 定品种2个。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奖 励6项。
顾红雅 北京大学 教授 博导
■ 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副会长 《植物学报》副主编 北京大学十大教学名师
■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博士 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863
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及多 本学术著作;曾获得中国科协青年 科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及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等。 ■ 主要从事植物系统进化学及植物 分子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