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_曹顺庆_变异研究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产生原因初探

学 l— — 一 理 _ ・ - 一 论
曹 顺庆比 较文学 变 异学 产 生原 因初搽
苏 义
( 华 师范大 学 , 西 四川 南充 6 70 3 0 0)
摘
要: 当前正值 比较文 学第三阶段“ 中国学派” 的建 立时期 , 借此 时机 曹顺庆先 生提 出 了比较 文学变异学 的理论 ,
学革命发生之前 , 翻译 出版的域 外小说 约有 8 o种。”】 o 【 2 如果
作者 简介 : 苏义( 9 1 )男( 18 一 , 回族 )湖南常德人 , , 西华 师范大 学文学 院 0 级硕士研 究生 , 7 主要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究。
I i W e nX Ue Ya ni U
这种理论 的提 出有望为“ 中国学派” 的建立提供有益启 示, 并对打破学术界的西方话语霸权局 面有所 帮助 。试图通过 分 析学术界普遍存在 的“ 学术失语 ” 问题, 当前 比较 文学界对“ 和 形象学” 译介 学” 和“ 归属不 当问题 的争论 , 讨曹顺 探 庆先 生比较 文学 变异 学理论提 出的原 因。
妖孽 , 相城谬种” 一种彻底否决 中国传统文学的态势不言 自 , 明。 而在对待西方文论 态度上 , 与之完全相反 。 却 随着一大批
旅外学者 的回归 , 将现 实主义 、 浪漫 主义 等一大批 外国文艺 理论 带入了中国。他们 以文化精英 的姿态 , 自己身体立行 的 用这些西方理论进行 文艺评论 和创作 的同时 , 也影 响了当时
为是 ”胡适提 出的“ 入管理” , , 输 等 都是主张要将中 国现代文
学全 盘欧化 , 而钱玄 同更 是指斥拟古 的骈文 和散 文为“ 选学
教的美学者李达之先生所率 先提 出 , 又经陈鹏翔 、 羡林 后 季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The Legitimacy of Comparis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and Proposal of Comparative
Literary Variation
作者: 曹顺庆[1,2]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54-6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比较文学;可比性与合法性;变异学
摘要:西方原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认为,相同性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因而,从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学理角度来讲,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比较的合法性是受到怀疑的。
这种不
正常现状显然应当改变。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要突破。
变异学重新为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奠定其可比性与合法性基础,这个可比性与合法
性就是异质性和变异性,变异学肯定了变异和差异不仅具有可比性,而且是人类文明对话,文
化创新的重要路径。
本文从学理角度肯定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的可比性,这就从正面回答了
韦斯坦因及其西方学者的困惑与谬见,奠定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可比性与合法性,弥
补了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不足。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开创了比较文学学
科理论的新阶段。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FUDANJOURNAL(Social Sciences)No.1 2006·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曹顺庆 李卫涛(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州 510632) [摘 要] 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学科领域 文学变异学[中图分类号] I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6)010079005(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
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
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
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
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1—p133],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
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探析

20 0 9年 8月
西 南 科 技 大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n lo o tw s Unv ri f ce c n e h oo y o ra fS uh e t iest o in ea d T c n lg y S
Au . 0 9 g20
h o t o s ut no s u jc.T eo rst rbe a ddf i c . ter i ecnt c o ft sbet h te epo l n e c nis ni y nh r i i h i h ms i e ei t
Ke r s:Vai t n;Re e r h st ain;An lss y wo d rai o s ac i t u o ay i
r s a c ng t rai n t e r .I i l o us so et s e t e e rhi he Va it o o h y tman yf c e n t wo a p cs:On st e sg i c n e o rain h e i in f a c fVa to h i i
( ) 异 学 理论 的提 出是 在 顺应 学 科 发 展 潮 一 变
流 的基础 上对 现有学 科板块 的有 机重组 曹顺 庆 先生 提 出 比较 文 学变 异学 研究 之 初 , 就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变异研究

• 夏雨主演《西洋镜》海报
3、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首先,传统实证主义文学研究认为文学研究 主要是复制和还原作品以及作者。针对这种传统 的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接 受美学、哲学阐释学以及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等理 论向我们提出了“修正”与“反驳”的策略,将 读者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接受理论承认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 多种多样的,接受理论认为,一切 阅读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 的,都受其地域时代的限制,接受 具有历史性,正是不同的历史距离造成了理解的 多样性,例如司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司汤达生前文名寂寞,他 的作品在国外极少被人阅读,甚至在法国也鲜有 读者,据说他的《爱情论》在其生前才卖出了13 本。雨果曾经讽刺司汤达不懂得小说的艺术。但 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法国文学评论家泰纳为 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发现司汤达”运动,司 汤达的文学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以自己为 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在文坛上赢得了与创作《人间 喜剧》的巴尔扎克同样的地位。
其次,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 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 中,接受学更看重读者的因素,它重 在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研究域外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的阐释以及产生 此类阐释的不同原因,探索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在 阐释和理解文本时的各种规律,以读者作为其理 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 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 影响的因素。
接受理论还认为,任何理解和阐释都是以读者头 脑中存在的“先在结构”和“成见”为基础的, 也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其对一部作品 的理解。例如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在 其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最后让作品的主人 公福尔摩斯在追捕罪犯时坠入悬崖摔死了。广大 读者强烈反对这一结局,甚至有读者在报纸上提 出一字千金,要求作者修改小说中大侦探福尔摩 斯的结局,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柯南道尔又让 坠崖的福尔摩斯大难不死,重新复活,继续续写 这一故事。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曹顺庆;李卫涛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页数】6页(P79-83,114)
【作者】曹顺庆;李卫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横向考察——兼及中国学派的变异学研究 [J], 时锦瑞
2.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J], 曹顺庆
3.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J], 张雨
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J], 曹顺庆;;
5.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r——曹顺庆教授访谈 [J], 曹顺庆;秦鹏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
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
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
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
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作者: 曹顺庆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变异;阐发;话语权
摘要: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两大研究领域之一,该研究不但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从变异学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比较与阐发之中的变异规律,涉及当今学术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
从学理上阐析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的具体内容和生成机制可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误读、误解等变异现象是此类研究的对象;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和话语规则的不同是导致阐发变异的根本原因,而决定阐发的则是话语权。
由于与话语权紧密相连,平行研究中的阐发变异不仅是有待研究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是值得反思的文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过滤 1、文化过滤的定义 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 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 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 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 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2、文化过滤的特征: 首先是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性。任何 接受者都生长于特定的地域时空里,他 与生俱来地烙上其地域时空的文化印痕、 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因素,这 些因素在文化交流中必将发挥着作用。
• B、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 “文化过滤”另一个制约机制来自语言。一种文化之所以得以独 立,就是因为它自身的特点和本质规定,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 是语言。 • 首先,语言既是“器”(工具)又是文化。语言不仅是人们说话、 交际的工具,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中国的汉字, 都有中国独特的文化因素。一本被译成汉语的外国小说,一首被 译成外语的中国诗歌,最终是通过接受语境中的过滤而成为接受 语境的一部分的。比如,中国道家和道教的核心术语“道”是个 内涵丰富的词,老子尚且言:“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继 而又异词反复言:“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第二十五章》)一词多举,可见老子既担心词之不达己 意,又担心词义之离散,故己先行道说出并予以消解之。老子本 人尚且如此,此“道”要在西语文化中予以再现,可想其难度之 大。尽管它与西方的“逻格斯”在意思上有相同之处,但却不能 完全对等。即使用西语“逻格斯”来表现“道”,其结果也只能 是在西方学术生态中的一种选择与“过滤”而已。 • 其次,文学翻译过程即是文化过滤的过程。如林纾翻译的外国小 说,很多翻译如写景的部分,很多都是中国式的景色。
• (六)、文化过滤研究的启示 • 重视文化过滤的研究就是承认一个现实:任何文化影响都必须 是在主体的能动介入之中完成的,任何接受者都不能以“零度” 主体去拥抱或是全盘接受影响者。因此,我们在倡导跨异质文 化的文学交流过程中,既要注重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扩展,又不 能忽略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与过滤,避免单向性的思维 以及这种思维所导致的只有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而中国文化却 退隐幕后。 • 把文化过滤概念引入比较文学之中,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中西 文化交流中的“我方”立场,同时也促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 响研究向重视接受研究或影响与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转 型。我们既反对以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也反对用东方文化 主宰未来世界。因为文化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是不能加以简单 替换的。但是,通过文化间的相互对话以及在对话中主客双方 彼此施加于对方的限制与制约,从而拓展彼此的文化视野,乃 至最终形成共同的视野,而这种共同视野形成于文化交流这样 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之中――其中,主客双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 自身。
1、接受学与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尧斯、伊瑟尔借鉴了阐 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批评的焦点从传统的 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发现了作者、作品、读 者三者之间的新的联系,理论的核心是指出作品 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接受理论是尧斯、 伊瑟尔等学者共同创立的理论体系,又经过其他 国家学者的发展和补充,日臻完善。虽然他们在 具体的观点上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三)文学传播中“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 在文学交流中,文化过滤是必然的 A、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 的文化过滤语境是决定着个体人的思想、行为 和价值选择,在认识外来文学时,接受者受 现实语境之制约,也同时制约着或反制约着 现实语境。 比如,在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文学中,中国 现代作家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 主义文学,这一“迎”一“拒”,就在于中 国现代作家个体或作家群体的“选择性疏忽” 或“文化过滤”起了作用,即象征主义文学 “应合”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兴”与 “象征”。
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 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 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固守自 己的文化方式,而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比如,赛义德在 《东方学》一书中所揭示的,正是西方人囿于自我所从属的价值 体系与偏见为理由来解释和评价东方人的文化、行为方式和行为 的。正如赛义德所正确指出的,建构“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点或 观察视角并非“东方”,而是基于“西方”自身的视野。正是从 西方这个“他者”的眼中,东方才被当作一个“他者”的“他者” 建构了出来,并成为西方的对立物而出现。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 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 批新的研究范式。作为文学研究一
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 的机遇。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 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 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 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 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比较文学中的 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
其次,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 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 中,接受学更看重读者的因素,它重 在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研究域外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的阐释以及产生 此类阐释的不同原因,探索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在 阐释和理解文本时的各种规律,以读者作为其理 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 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 影响的因素。
接受理论承认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 多种多样的,接受理论认为,一切 阅读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 的,都受其地域时代的限制,接受 具有历史性,正是不同的历史距离造成了理解的 多样性,例如司汤达。司汤达生前文名寂寞,他 的作品在国外极少被人阅读,甚至在法国也鲜有 读者,据说他的《爱情论》在其生前才卖出了13 本。雨果曾经讽刺司汤达不懂得小说的艺术。但 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法国文学评论家泰纳为 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发现司汤达”运动,司 汤达的文学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以自己为 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在文坛上赢得了与创作《人间 喜剧》的巴尔扎克同样的地位。
接受理论还认为,任何理解和阐释都是以读者头 脑中存在的“先在结构”和“成见”为基础的, 也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其对一部作品 的理解。例如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在 其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最后让作品的主人 公福尔摩斯在追捕罪犯时坠入悬崖摔死了。广大 读者强烈反对这一结局,甚至有读者在报纸上提 出一字千金,要求作者修改小说中大侦探福尔摩 斯的结局,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柯南道尔又让 坠崖的福尔摩斯大难不死,重新复活,继续续写 这一故事。
第二,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 选择性。文化交流过程中,影响对接 受者个体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取决于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或强或 弱的关系。 第三,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如在清末, 由于中国长期受到外国的侵略、凌辱,中国有些 人在排斥洋人的时候也排斥洋人的先进的技术, 如对照相机的排斥,认为照相机是洋鬼子用来摄 取人的灵魂的。
• 又如,浪漫主义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主要 思潮和流派,作为一种理论观念,其本身是一个舶来 品,但一旦它进入一种异质的文化环境之中,就不能 不与异质的本土文化及其话语系统相碰撞,相交流, 并在异质中发展和丰富。西方浪漫主义作为古典主义 文学观念的掘墓人,作为既定文学秩序的破坏者和叛 逆者,无疑应合了中国五四新文学反抗封建礼教对人 性的压抑和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基调。 但是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在吸取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 同时,却把“立人”与“立国”联系在一起,视“立 人”为“立国”之根本。这与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强 调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思想显然有着差异。中 国五四作家们内心深处潜埋着对祖国与人民的忧患意 识,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民族置于个人的对立面,更不 可能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他们要负起历史的重任。
传统的文学理论一向不重视读者在构建作品中的 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开始 逐渐重视读者在文本的构建中的作用。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 斯和伊瑟尔开始在文艺理论界倡导“接受批评”, 由于他们的理论都重视研究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 中的作用以及读者接受的规律,因而被称为“接 受理论”。
【难点】文学过滤与误读的关系、译介学、 形象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的方法及其对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意义
一、接受学与文化过滤 (一)文学传播中的读者接受 文学交流模式: 作品 传播者 接受者 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接受学理论基 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主要研究 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被外民族读者、社会接受 的状况。
第四讲
变异学研究
【知识点】文学过滤、译介学、比较文学接 受学、形象学、文学他国化研究的定义、 特征、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等。在本讲中, 应当紧紧围绕着“变异”展开,尤其是文 学的他国化研究应该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新的增长点。 【重点】文学过滤、译介学、接受学、形象 学、文学他国化研究的定义、研究对象及 其方法
接受理论出现后,越来越多的比较文学学者意识 到了接受理论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比 较文学的研究之中,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 新的范式——接受研究。其诞生的标志是 197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国际比较 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以“文学的传播和接 受”为题展开讨论。正式将接受研究作为比较 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纳入到比较文学研究体 系之中。
• 夏雨主演《西洋镜》海报
3、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首先,传统实证主义文学研究认为文学研究 主要是复制和还原作品以及作者。针对这种传统 的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接 受美学、哲学阐释学以及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等理 论向我们提出了“修正”与“反驳”的策略,将 读者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 C、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 在跨文化文学的交流中,作为“文字流传物”的作品必须首先与 特定的读者或译者遭遇,也就是说,首先起作用的是读者或译者 个体的主观需要,个体和人格世界的差异也往往表现在不同的接 受者对于同一种外来文化所采取的不同立场上。 • 比如在西方浪漫主义触发中所形成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群体, 在整体上他们都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视为其其基本的思想基调。 但是这种“别求新声于异邦”在不同作家身上却因个性特质的差 异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如鲁迅使用恶魔式的叛逆,尼采“超人” 式的激情,雪莱式的“与旧习对立,更张破坏”,以及拜伦式的 “重独立而自由”等方式来打破中国社会沉闷和人民精神的愚昧, 在无声的中国开出一条生路。郭沫若同样从这种思想基调里取来 了“浪漫”之火,烧毁了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般禁锢人们头脑的 旧文学观念,创造了《女神》中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浪漫主义诗歌 形象,他们在“涅槃”中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 但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作家们则更多地吸取了西方浪漫主义的一 个本源性传统――感伤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 《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 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