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_曹顺庆_变异研究

合集下载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产生原因初探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产生原因初探
Theor y Resear ch
学 l— — 一 理 _ ・ - 一 论
曹 顺庆比 较文学 变 异学 产 生原 因初搽
苏 义
( 华 师范大 学 , 西 四川 南充 6 70 3 0 0)

要: 当前正值 比较文 学第三阶段“ 中国学派” 的建 立时期 , 借此 时机 曹顺庆先 生提 出 了比较 文学变异学 的理论 ,
学革命发生之前 , 翻译 出版的域 外小说 约有 8 o种。”】 o 【 2 如果
作者 简介 : 苏义( 9 1 )男( 18 一 , 回族 )湖南常德人 , , 西华 师范大 学文学 院 0 级硕士研 究生 , 7 主要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究。
I i W e nX Ue Ya ni U
这种理论 的提 出有望为“ 中国学派” 的建立提供有益启 示, 并对打破学术界的西方话语霸权局 面有所 帮助 。试图通过 分 析学术界普遍存在 的“ 学术失语 ” 问题, 当前 比较 文学界对“ 和 形象学” 译介 学” 和“ 归属不 当问题 的争论 , 讨曹顺 探 庆先 生比较 文学 变异 学理论提 出的原 因。
妖孽 , 相城谬种” 一种彻底否决 中国传统文学的态势不言 自 , 明。 而在对待西方文论 态度上 , 与之完全相反 。 却 随着一大批
旅外学者 的回归 , 将现 实主义 、 浪漫 主义 等一大批 外国文艺 理论 带入了中国。他们 以文化精英 的姿态 , 自己身体立行 的 用这些西方理论进行 文艺评论 和创作 的同时 , 也影 响了当时
为是 ”胡适提 出的“ 入管理” , , 输 等 都是主张要将中 国现代文
学全 盘欧化 , 而钱玄 同更 是指斥拟古 的骈文 和散 文为“ 选学
教的美学者李达之先生所率 先提 出 , 又经陈鹏翔 、 羡林 后 季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The Legitimacy of Comparis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and Proposal of Comparative
Literary Variation
作者: 曹顺庆[1,2]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54-6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比较文学;可比性与合法性;变异学
摘要:西方原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认为,相同性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因而,从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学理角度来讲,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比较的合法性是受到怀疑的。

这种不
正常现状显然应当改变。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要突破。

变异学重新为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奠定其可比性与合法性基础,这个可比性与合法
性就是异质性和变异性,变异学肯定了变异和差异不仅具有可比性,而且是人类文明对话,文
化创新的重要路径。

本文从学理角度肯定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的可比性,这就从正面回答了
韦斯坦因及其西方学者的困惑与谬见,奠定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可比性与合法性,弥
补了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不足。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开创了比较文学学
科理论的新阶段。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FUDANJOURNAL(Social Sciences)No.1 2006·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曹顺庆 李卫涛(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州 510632) [摘 要] 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学科领域 文学变异学[中图分类号] I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6)010079005(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

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

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

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

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1—p133],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

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探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探析
两部学科 教材 中 , 变异学研 究成 为 了与影响研 究 、 平 行研究具 有 同等地位 的研究 类 型 , 与这 两 种研 究 并 类型一起 构成 了 比较 文 学 学科 架 构 中 的重 要 板块 。 两部教材 的 出版在 国 内学 界 引起 了极 大 的 反 响 , 其 中又 以变异学理 论对 学 界 的研 究 视 域 、 术 思 维 冲 学 击最 大。
20 0 9年 8月
西 南 科 技 大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n lo o tw s Unv ri f ce c n e h oo y o ra fS uh e t iest o in ea d T c n lg y S
Au . 0 9 g20
h o t o s ut no s u jc.T eo rst rbe a ddf i c . ter i ecnt c o ft sbet h te epo l n e c nis ni y nh r i i h i h ms i e ei t
Ke r s:Vai t n;Re e r h st ain;An lss y wo d rai o s ac i t u o ay i
r s a c ng t rai n t e r .I i l o us so et s e t e e rhi he Va it o o h y tman yf c e n t wo a p cs:On st e sg i c n e o rain h e i in f a c fVa to h i i
( ) 异 学 理论 的提 出是 在 顺应 学 科 发 展 潮 一 变
流 的基础 上对 现有学 科板块 的有 机重组 曹顺 庆 先生 提 出 比较 文 学变 异学 研究 之 初 , 就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变异研究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变异研究

• 夏雨主演《西洋镜》海报
3、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首先,传统实证主义文学研究认为文学研究 主要是复制和还原作品以及作者。针对这种传统 的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接 受美学、哲学阐释学以及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等理 论向我们提出了“修正”与“反驳”的策略,将 读者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接受理论承认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 多种多样的,接受理论认为,一切 阅读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 的,都受其地域时代的限制,接受 具有历史性,正是不同的历史距离造成了理解的 多样性,例如司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司汤达生前文名寂寞,他 的作品在国外极少被人阅读,甚至在法国也鲜有 读者,据说他的《爱情论》在其生前才卖出了13 本。雨果曾经讽刺司汤达不懂得小说的艺术。但 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法国文学评论家泰纳为 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发现司汤达”运动,司 汤达的文学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以自己为 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在文坛上赢得了与创作《人间 喜剧》的巴尔扎克同样的地位。
其次,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 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 中,接受学更看重读者的因素,它重 在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研究域外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的阐释以及产生 此类阐释的不同原因,探索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在 阐释和理解文本时的各种规律,以读者作为其理 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 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 影响的因素。
接受理论还认为,任何理解和阐释都是以读者头 脑中存在的“先在结构”和“成见”为基础的, 也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其对一部作品 的理解。例如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在 其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最后让作品的主人 公福尔摩斯在追捕罪犯时坠入悬崖摔死了。广大 读者强烈反对这一结局,甚至有读者在报纸上提 出一字千金,要求作者修改小说中大侦探福尔摩 斯的结局,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柯南道尔又让 坠崖的福尔摩斯大难不死,重新复活,继续续写 这一故事。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曹顺庆;李卫涛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页数】6页(P79-83,114)
【作者】曹顺庆;李卫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横向考察——兼及中国学派的变异学研究 [J], 时锦瑞
2.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J], 曹顺庆
3.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J], 张雨
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J], 曹顺庆;;
5.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r——曹顺庆教授访谈 [J], 曹顺庆;秦鹏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

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

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

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

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作者: 曹顺庆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变异;阐发;话语权
摘要: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两大研究领域之一,该研究不但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从变异学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比较与阐发之中的变异规律,涉及当今学术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

从学理上阐析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的具体内容和生成机制可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误读、误解等变异现象是此类研究的对象;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和话语规则的不同是导致阐发变异的根本原因,而决定阐发的则是话语权。

由于与话语权紧密相连,平行研究中的阐发变异不仅是有待研究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是值得反思的文化问题。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

第二章变异研究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来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实证性影响研究的不同就在于,实证性的影响研究突出文学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和“文学关系研究”,而变异学突出的是文学在传播、交流过程中的变异。

如果说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是求“同”,那么变异学研究就是求“异”,变异学研究就是要为这种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法。

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1.文学变异学与文化过滤研究的文献材料: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论》第二章《影响研究》第六节《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第三章《文学变异学》;2. 姚斯(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一、文化过滤(一)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二)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1.接受美学,如姚斯等人,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2.叶威廉的“文化模子理论”;3.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人对“历史有限性”、“个人偏见”的阐释学理论。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3. 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二、文学误读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 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变异学与他国化_曹顺庆先生学术访谈录

变异学与他国化_曹顺庆先生学术访谈录

变异学与他国化———曹顺庆先生学术访谈录曹顺庆付飞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曹顺庆(1954—),湖北荆州人,满族,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3年获四川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博士学位。

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外文化与文论》主编、英文刊物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West主编;出版了《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比较文学教程》等著作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付飞亮(1977—),江西临川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运城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4-0071-06付飞亮:曹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

本次的学术访谈,缘起于《甘肃社会科学》赵国军先生之托,对于我本人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您在古代文论、中外文论、比较文学和大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您的学生,借此次机会,我主要向您请教与比较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有人认为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之后,好像发展乏力,西方比较文学界很少听见新的声音,反而是不断有人唱衰比较文学,如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1993年就说“今天,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经死亡了”。

进入21世纪就更是如此,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在2003年甚至写了一部专著,就叫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也大谈“比较文学的危机”。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之第四篇摘要:形象学中的变异是比较文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从学科史来看, 以往的形象学研究者虽然涉及到了异国形象的变异问题, 但对变异现象疏于理论总结。

从存在形态来看, 异国形象在创作、翻译、传播、接受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误读等多重变异。

从研究实践来看, 形象学中的变异研究应将重心放在求异研究上, 从文本内部和外部对形象的变异因素进行辨异, 并以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变异研究。

对形象学中的变异进行研究既顺应了当今比较文学追求差异性的发展趋势, 又对确立中国形象的身份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异国形象,变异,差异性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源自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形象学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发展起来,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

当前学术界对形象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异国形象的真伪辨析、形象学的文化转向以及幻想、社会集体想象物、套话等问题, 但对形象学中的变异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阐释。

实际上, 在文学交流过程中, 由于在审美、心理等难以确定的因素下, 异国形象在他国的译介、传播、接受等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或者一系列的信息增删、变形、误读等多重变异现象。

显然, 这些变异现象无疑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对其研究有利于形象学研究的全面深入。

因此, 本文试图从学科史、存在形态、研究实践等方面来探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变异问题。

一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由法国学派开创的形象学研究及其表述中已经涉及到了形象的变异问题。

形象学奠基人卡雷认为, 文学间的影响有时实际上很难估量, 因此在研究事实联系时, 研究重心应当是各个民族之间、各种游记以及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其着作《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中的幻象一词就是一国文学作品中对于异国异族形象的想象, 形象的想象表明了形象的变异是必然的。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曹顺庆是一位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者,他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比和变异,并从中发现文学的演化之路。

他的研究引领了文学研究的新潮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曹顺庆及其研究成果。

一、曹顺庆的学术背景曹顺庆,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人才称号。

他于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赴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研究生,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

曾先后担任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师大等院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二、曹顺庆的研究方向曹顺庆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尤其是关注文学的演化和多样性。

他曾出版过多部专著和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曹顺庆的主要研究成果曹顺庆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史诗、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以“变异”为核心概念,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对比,发现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各式各样的文学变异。

曹顺庆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史诗与神话的文学变异》一书,系统分析了世界各地的史诗和神话之间的文学变异。

2.《小说的多元化语境与文学变异》一书,探讨了小说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异和多样性。

3.《城市与文学的变异》一书,研究了城市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文学的变异历程。

4.《中国散文发展史》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

四、曹顺庆的学术影响曹顺庆的学术研究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意义。

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文学研究的思路,加深人们对文学本质和文学多样性的认识。

他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誉。

综上所述,曹顺庆是一位文笔优美、学识渊博的中文写作专家。

他的研究成果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提升文学研究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章曹顺庆什么是比较文学

第一章曹顺庆什么是比较文学

小结: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示意图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 平行研究
比较诗学、主题学 文类学 、类型学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历史 文学与社会科学
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异质比较研究 文化探源研究 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异质文化融会研究 总体文学研究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形象学
二、 比较文学的定义
日本 : 原则上说,比较文学的目的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不待言, 这包括西方与东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与 现代的有价值的作品。比较文学如前面所 说,是—种过际文学的研究方法。它探究A 国文学与B国文学的关系。假如研究者是A 国人,当然他的论及的是本国文学与外国 文学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即存在政治的 国界也存在语言的国界。(野上丰一郎 )
• 英语名称:Comparative Literature 1848年,英国批评家是马修· 阿诺德在一封私 人信件中从法语引进该术语,造出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
1886年,波斯奈特以此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 专著。
现在,这一名称已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成为通 用术语,不过,正如韦勒克所说:“这个词的英 语名称,不可能离开法语和德语中的类似名称而 孤立地进行讨论。”
曹顺庆教授提出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承(包括信仰 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 书中认为,世界上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 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 21种文明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用“跨文 明”替代“跨文化”更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以及学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特征。

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

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

第39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4202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05ʌ作者简介ɔ翟鹿(1994-),女,山东济南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比较文学㊁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翟㊀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㊀610211)ʌ摘要ɔ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由曹顺庆教授2005年在«比较文学学»中正式提出,该理论的英文版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于2013年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在海德堡出版.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国际理论话语,近二十年来,比较文学变异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并且在这一新的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国际学界也出现了一些介绍㊁批评和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国际视野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显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收获了国际学者的集中肯定性评价,真正实现了跨语言㊁跨民族㊁跨文明的传播,并在学科目标㊁学科领域和文明互鉴三个方面推动了比较文学学科第三阶段的涟漪式发展.ʌ关键词ɔ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国际视野;文明互鉴ʌ中图分类号ɔI 0G0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4G0011G05AS t u d y o f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e c t i v e s Z H A IL u(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J o u r n a l i s m ,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d u 61021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e o r y o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w a s f o r m a l l yp r o p o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C a oS h u n q i ng i n Th eS t u d y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2005,a n d t h eE n g l i s h m o n o g r a p ho f t h e t h e o r y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 p u b l i s h e db y S p r i n g e rV e r l a g i n H e i d e l b e r g i n2013.A sa no r i g i n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p r o p o s e db y a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a r o u s e d a l a r g e r e s po n s e i n t h ew o r l d i n t h e p a s t t w od e c a d e s ,a n du 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t h i sn e wr e s e a r c h i d e a ,s o m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c r i t i c i s m s a n dr e s e a r c hr e Gs u l t sh a v e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i c c o mm u n i t y .O v e r a l l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r y v a r i a t i o n i n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r e a p e d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p o s i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s f r o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c h o l a r s ,t r u l y r e a l i z e d c r o s s Gl i n g u i s t i c ,c r o s s Ge t h n i c ,a n d c r o s s Gc i v i l i Gz a t i o n a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n d p r o m o t e d t h e r i p p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t h i r ds t a g eo f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d i s c i p l i n a r yg o a l s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f i e l d s ,a n dm u t u a l a p pr e c i a t i o n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K e y w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m u t u a l 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㊀㊀2013年,曹顺庆教授的的英文力作«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fC o m Gp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在海德堡出版.这是比较文学㊁比较诗学界的一件大事,因为,本书的出版意味着在以英美学者为主导的英语学界里,中国学者发出了一个响亮声音.如今,距离该书出版近十年,距离曹顺庆教授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变异学理论由曹顺庆于2005年在«比较文学学»中首次提出)近二十年,其书与其原创性理论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被著名学者们频频引用,并且已经较为成熟地运用到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去,真正实现了跨语言㊁跨民族㊁跨文明的传播.回顾与总结英语学界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变异学理论的国际影响体现着中国话语在登上国际舞台之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真正实践了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和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㊁新范畴㊁新表述 [1],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地位做出了学术领域的重大贡献.首先,变异学理论自进入国际学界以来,收获了国际著名学者们的集中肯定.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主席㊁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杜威 佛克马(D o u w eW.F o k k e m a)亲自作序.在序言中,佛克马写道: 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著作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跨越语言障碍以及摆脱文化封闭性局限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尝试.该书旨在与欧洲㊁美国㊁印度㊁俄罗斯以及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国外学者进行对话. [2] 变异学理论是对注重影响研究的前法国学派及致力于美学阐释却忽略非欧洲语言文学的美国学派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是发现了之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局限,完全有资格完善这些不足.然而,从历史语境中来看曹顺庆教授所提到的各学派的兴起和互动是十分重要的. [2]佛克马认为变异学理论修正和完善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㊁美国学派一味 求同 的学科理论,关注异质文明间的异质性与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异性问题,代表国际学界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安杰莉卡(A nGg e l i c aD u r a n)在其主编的文集«语境中的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全球讲故事者»中,收录了曹顺庆教授与王苗苗共同署名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一文.在前言中,她引介了该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变异学理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情况: 中西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进行了概述,十分关注比较文化研究学科在过去㊁现在,以及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多方面的问题.该文以中国学术研究为背景为当下与未来提供了方法论,并通过对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回顾,说明中国学者重构现有学科并关注不同文学间的变异现象.此外,该文还采用了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批评理论来评估文学之间的异质性和变异性,而不是假说文学普遍性.而且该文还略述了这项研究将如何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持续发展.最后一节重点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和莫言的作品,特别关注佛教的中国化,从而引出第三部分的结论性文章. [3]201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㊁西班牙圣地亚哥联合大学让 莫内讲席教授㊁比较文学系塞萨尔 多明戈斯教授(C e s a rD o m i n g u e z)和美国科学院院士㊁芝加哥大学教授苏源熙(H a u nS a u s s y),在其合著的«比较文学的新动向与新方法»一书中将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作为一个新成果㊁新趋势推出,介绍给西方学界: 曹顺庆主张 第三阶段的理论 ,即 中国学派新颖的和科学的模式 , 依靠我们自己的方法对中国学派进行理论创新和系统化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第43页).立足这一点,他提出通过对 中西方异质文化的跨文明研究 来向前推进,这也造成了中国文论的西方化和西方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4]同样于201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㊁人文部主席)㊁丹麦奥尔胡斯大学荣休教授,斯文 埃里克 拉森(S v e n dE r i kL a r s e n)在书评中说: 曹顺庆教授有着广博非凡的学识.他既通晓始于约1800年欧洲比较文学,又熟知中国经典文学的悠久历史 因此,«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版)是进入与西方比较文学对话的邀请.而此时机也已成熟:世界文学研究㊁翻译研究㊁类型研究㊁对政治的研究㊁对人类的研究㊁对数字媒体以及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英文版)皆有(即使部分重叠的)研究,在跨学科以及跨文化方面的对话也有见地. [5]法国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伯纳德 弗朗科(B e r n a r dF r a n c o)教授在他最近出版的专著«比较文学:历史㊁范畴与方法»[6]中,多次提及并称赞曹顺庆教授提出的变异学理论.他认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贡献.在2023年2月四川大学开办的 立德树人 传承文明 国际会议上,弗朗科在视频致辞中再次表达了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肯定,并提出期待«比较文学变异学»法语译本的出现,从而扩大变异学理论在法国学界的影响力,共同探索比较文学未来的新发展㊁新道路.国际学界也不乏一些中国学者的声音,比如,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在A&H C I学术期刊«比较文学与文化»上也发表了对变异学理论专门的英文书评«变异学和比较文学:对曹顺庆教授的书的评介».作为一位在国际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王宁教授认为: 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贡献.而作出该评判的依据基于他对学科理论现状以及其在英语世界研究现状的了解. [7]值得一提的是,王宁也代表中国学者附上了国际视野下对变异学理论的看法: 我假设曹顺庆并没有期待西方学者完全赞同或者采用他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实际上曹顺庆只是希望可以更多地引起西方比较文学学者的注意,与其进行学术探讨,探讨在中国背景下中国学者在学科理论话语方面的不同的尝试.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单方面地接受西方思想的情况至少会有所改善.在过去,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一直努力求 同 ,而现今他们在求 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英文版)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以至世界比较学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7]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大卫 达姆罗什教授(D a v i dD a m r o s c h),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主席汉斯 伯顿斯教授(H a n sB e r t e n s),欧洲科学院院士克里斯托弗 博德教授(C h r i s t o p hB o d e),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佳娅特利 C 斯皮瓦克教授(G a y a t r iC h a k r a v o r t y S p i v a k),印度贾达普大学善 查克拉博蒂 达斯格普塔教授(S u b h a C h a k r a b o r t y D a s g u p t a)等国际知名学者均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给予了充分关注与认可,并在书信中发表了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评论[8].整体而言,当代英美学界较有影响力的比较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给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该理论对国际学界的创新意义与独特价值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学科话语,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不仅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英美学界产生影响,还跨越了语言和国家界限,走进了其他语言地区,且有增长态势.以近三年发表的论文为例,至少有两个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进行引介与应用的跨文明研究案例.2020年3月,土耳其学界发表在«欧亚国际研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正式介绍了比较文学变异学.文章题为«比较文学知识的一种新方法:变异学理论».作者认为,比较文学以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为方向展开研究,充实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门学科在许多地理区域,特别是在欧洲和美洲,都在以新的方法发展.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流派是法国和美国.法国学派因其对影响的高度重视而被称为 影响研究 ,而美国学派则被称为 类比研究 ,其重点是平行性.几十年来,这两个流派一直扮演着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决定性角色.随后,作者介绍道: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由中国比较文学家曹顺庆在21世纪最新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形成是基于比较文学的西方流派不足以在当今世界进行研究.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中国学派,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中比较差异的理论框架,强调差异与相似一样重要. [9]在这篇专门介绍变异学理论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法国和美国学派的分析,探讨了变异理论对法美学派的批评与反思.此外,该研究还就变异学理论是否可以作为土耳其比较文学研究的适当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从土耳其正在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被认为是今后研究的一个可行途径.土耳其的比较文学研究必要也必须是斯皮瓦克所说的 跨越边界 的.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土耳其文学没有失去东方的根,在西方化/试图西方化的过程中,土耳其文学也必须走向欧洲或西方,走向全世界.此外,论文对变异学理论的完善与推广,也提出建议: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需要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研究和实例,以及涉及不同民族文学的研究来丰富和增强其适用性,以便能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变异学在土耳其等其他非西方㊁非东方的国家文学中,依旧有其存在的土壤,可以给更多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文学以启示.令人欣喜的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不仅跨越了中㊁英语言界限,还正式迈入了跨学科视野,在国际学界被文学研究之外领域的学者注意到并加以阐发.2022年,一篇发表在«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上的文章« 变异学 作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途径:加札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研究»,第一次将变异学理论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实践上.作者对加扎利和弗洛伊德的自我人格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加扎利是否可能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问题.加扎利是11世纪的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波斯学者,他的著作涉及法学㊁逻辑学和伦理学以及神学和灵性等主题.作者认为,他的作品中一个较少被发掘的领域是他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他的巨著«宗教科学的复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世纪初的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而精神分析即研究精神过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这种批判性的研究尝试,作者旨在研究跨文化影响的可能性,并凸显了变异学作为一个非西方理论框架的潜力.作者特别强调,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中国学者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的变异理论,这是因为变异理论特别适合于进行这种跨文明的比较研究: 在他的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2013)中,曹顺庆发现了早期比较文学方法论的不足.正如曹顺庆发现的那样,早期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他们寻求 同质性 而非异质性 .因此,比较研究变得等级分明,范围有限.变异学理论寻找的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它强调的是,尽管假定有相似之处,我们仍可以通过探索差异而获得内在的洞察.根据曹顺庆的论述,变异学研究有三种语境: 跨语言 跨文化 和 跨文明 (第101㊁159㊁195页).在这里,变异学理论的 跨文明 语境特别适合本研究.这是因为它能够对遥远的文化或文明进行无等级的比较研究. [10]通过变异学理论,该研究发现,加札利和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理论之间至少有八个关键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提出了自我或人格的三方模型,试图解释人类心理的功能方面.第二,他们认为 自我 在主导层面本质上是不受约束和不计后果的.第三,他们都承认在 自我 中有一部分责备和监督鲁莽和低级的部分.第四,他们谈到 自我 的平衡,寻求解决主导 自我 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第五,弗洛伊德关于 意识 状态的概念类似于加扎利关于自我能力的概念.第六,弗洛伊德的 潜意识 概念类似于加扎利描述的另一种能力,指的是大脑中负责记忆㊁回忆㊁想法等的区域.第七,两者都强调专家的作用,可以治疗和治愈某人的内部疾病,且治疗的目的是治愈个人的心理问题.第八,弗洛伊德的厄洛斯和萨纳托斯的概念与加扎利的框架略有相似,后者存在行善的冲动或作恶的冲动.基于这些发现,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加扎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有很大可能的直接影响.诸如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渊博学识,精通多种语言,作为一名熟练的翻译家和研究者,以及在弗洛伊德时代的加扎利的翻译作品的可用性,弗洛伊德时代阿拉伯-伊斯兰研究的蓬勃发展,弗洛伊德自己对伊斯兰教的参考,这表明他对伊斯兰概念的深入了解等等,表明弗洛伊德或多或少了解加扎利的作品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加扎利思想的变异[10].鉴于这项研究的范围有限,其目的只是权衡这种可能性,而不是证明任何事实上的联系.要得出明确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材料时实证和影响研究.根据近年来国际视野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评价与研究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变异学理论作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国际话语,在国际学界接受度高㊁应用广泛,真正做到了跨语言㊁跨学科㊁跨文明传播.总体而言,变异学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第一,从求同到求异,化解学科危机,更新学科目标. 变异学 的研究方法,强调不同文明㊁文化的 异质性 ,挖掘和探究文化㊁文学影响交流和相互阐发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从而将 异质性 和变异性 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中,将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由求同转向求异.此前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平行研究过分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 同源性 和 类同性 ,导致求同思维下对跨文化㊁跨文明比较研究的无视,对异质文化㊁文明的比较产生偏见.最终只会将比较文学带入 死局 ,也才有了斯皮瓦克 一门学科之死 [11]的宣称.而比较文学变异学将异质性纳入可比性基础,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度过第三次危机,迈出了更大㊁更远的一步.这种研究走向不仅具有现实的基础,更体现了一种更加开阔的世界胸怀与世界眼光.它是在文化研究大潮中,比较文学研究出现危机之时,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新建构和对研究路径的重新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路.正如欧洲科学院院士㊁比利时鲁汶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西奥 德汉(T h e oD h a e n)的评价所言: 曹教授的论著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发展一个重要阶段,它把比较文学从以西方为中心的方法论泥潭中解脱出来,进而推向一种更为普遍宽广的研究路径. [12]第二,突破文明壁垒,将比较文学拓展至跨文明比较领域.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西方学者们近年来也开始注意到了东西跨文明对话的迫切需要,并且也开始意识到跨文明异质性研究的重要性.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标志性文献«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中强调了文学研究的新趋势是关注不同族群及文化类型的 多元性 .文中向读者作了两点推荐:第一,比较文学应该摒弃其 欧洲中心主义 ,而转朝 环球主义 的方向发展;第二,比较文学应该将其对文学作品的专注扩大为对其他文化文本的研究[13].对此,有评论以«比较文学何去何从?»为题对该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中的讨论代表着美国比较文学界 宝贵的自省和自我期待 ,而组织推荐的第一点则标志着比较文学向 多元文化主义 扩展的新转机[14].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明的背景下,通过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促进东西异质文明下的文学作品㊁文学理论相互交融,使人类社会的审美世界既保持各自个性,又能相互沟通,向文明互鉴背景下 不同而和 的比较文学境界迈进.我们看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就存在和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一样的 失语 问题,而变异学理论为他们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进入世界文学的可能.第三,发出东方声音,引领比较文学从西方中心主义到多元文明互鉴.狄泽林克曾指出: 它(比较文学)是一个最具欧洲特色的专业,缘于欧洲的多国㊁多语种状况. [15]毛明由此指出,西方比较文学产生于特殊的历史㊁文化和社会中,是为了解决特殊而不是普遍问题而产生的,其 普遍性 真理性 大帽子下只放着特殊的局部规律,所提供的只是 欧洲/西方方案 而不是 中国方案 ,更不是 世界方案 [16].从赛义德的 东方主义 到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 ,无一不体现出过去占主流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曹顺庆教授变异学理论的提出,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与改变.在变异学研究中,可以看到不仅是中国文论和文学,而是对于东亚㊁南亚㊁西亚北非三大文化圈在内的整个 东方 文学世界来说,也需要走出长期以来被西方言说的 失语 藩篱,破除 西方中心主义 的话语霸权,才能还原东方各文化圈㊁各地域文论的特色与原貌,从而进一步揭示东方文学与文论的发展规律[17].如今,多元文明互鉴已经是一种全球共识.可以说,变异学推进第三阶段的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既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了文学之间的对话需求,也是人类在全球化时代下文明交往和文明互鉴的历史必然.ʌ参考文献ɔ[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 B/O L].(2021G06G01)[2023G03G29].h t t p:// 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021G06/01/c o n t e n t_5614684.h t m.[2]C A OS HU N Q I N G.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G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M].H e i d e l b e r g:S p r i n g e r,2013.[3]A N G E L I C AD U R A N,HU A N GY UHA N.M oY a n i n C o n t e x t:N o b e lL a u r e a t ea n dG l o b a lS t o r y t e l l e r[M].P u r d u e:P u r d u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4:13.[4]C E S A R D OM I N G U E Z,HA U N S A U S S Y,D A R I O V I L L A N U E V A.I n t r o d u c i n g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N e w T r e n d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M].L o n d o na n d N e w Y o r k:R o u t l e d g e,2015:51.[5]S V E N DE R I CL A R S E N.T h eR e v i e wo f t h eV a r i a t i o n T h e o r y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J].O r b i sL i t t e r aGr u m,2015,70(5):437G438.[6]B E R N A R D F R A N C O.L a L i t t e r a t u r e C o m p a r e e H i s t o i r e,D o m a i n e s,M e t h o d e s[M].P a r i s:A r m a n d C o l i n,2016.[7]WA N G N I N G.V a r i a 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AB o o kR e v i e w A r t i c l e a b o u tC a o s W o r k [J].C L C W e b: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C u l t u r e,2013,15(6):2.[8]王苗苗. 中国话语 及其世界影响 评中国学者英文版«比较文学变异学»[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2(2):118G127,162G163.[9]V E Y S E LL I D A R,HA N D EA L T A RL I D A R.k a ri l a t i r m a l iE d e b i y a tB i l i m i n d eY e n iB i rY a k l a㊀i m:v a rGy a s y o nK u r a m i[J].A V R A S Y A U l u s l a r a r a s A r a㊀t㊀r ㊀㊀m a l a rD e r g i s i,2020,8(21):298G314.[10]T A N Z I A MO B A R A K. V a r i a t i o n i nA p p r o a c h e s t oH u m a nP s y c h e:E x p l o r i n g A lGG h a zālī s I n f l u e n c e o n F r e u d i a n P s y c h o a n a l y s i s[J].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Gt u r e:E a s t&W e s t,2022(6):66.[11]G A Y A T R I S P I V A K.D e a t h o f aD i s c i p l i n e[M].N e w Y o r k: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3.[12]肖伟胜.比较文学的学科间性与变异学理论的开创性意义 从曹顺庆教授的变异学理论说开去[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2(3):214G238.[13]C HA R L E SB E R N H E I M E R.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A g e o f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 i s m[M].B a l t i m o r e: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1G16.[14]奚密.比较文学何去何从[J].读书,1996(5):18G21.[15]胡戈 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导论:序言[M].方维规,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毛明.论西方比较文学的缺陷及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启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3):288G305.[17]曹顺庆,夏甜.变异学与他国化:走出东方文论 失语症 的思考[J].文艺争鸣,2020(12):76G82.[责任编辑:王作华]。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曹顺庆教授访谈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曹顺庆教授访谈

第40卷第1期2019年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n g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o .1V o l .40F e b.2019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曹顺庆教授访谈曹顺庆1,秦鹏举2(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㊀610065;2.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玉林㊀537000)摘㊀要: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原创性理论,奠定在比较文学固有学科理论的缺憾之上,它弥补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中只关注同源性和类同性而忽略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缺憾,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理论奠定了学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比较文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拓展了国际比较文学新的空间.变异学研究具体关注跨国变异研究㊁跨语际变异研究㊁跨文化变异研究㊁跨文明变异研究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变异学打造了一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话语,提炼了一个标识性概念.它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的凝练总结,更是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创新呈现.变异学提出变异性㊁异质性首次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基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由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同构成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从提出至今不过10余年,还有很大的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检验的空间,这是任何一门创新性理论的必经之路.我们坚信,比较文学变异学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关键词:曹顺庆;变异学;比较文学;话语创新中图分类号:I 0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G0313(2019)01G0108G14收稿日期:2018G11G26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12J Z D 016)㊁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与玉林师范学院2018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 地方转型高校 多维立体式 外国文学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2018J G B 277㊁2018X J J G 12).作者简介:曹顺庆(1954),男,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中外文论比较研究.秦鹏举(1980 ),男,湖北仙桃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比较文学㊁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一㊁比较文学的缘起㊁发展㊁死亡与新生(一)比较无处不在秦鹏举(以下简称秦):曹老师您好!十分荣幸能获概允,对您进行访谈.首先,祝贺您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①!这是鉴于您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以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从而取得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即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而授予的荣誉.这不仅是比较文学界同仁值得欢庆的一件喜事,而且也是我们亚洲人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曹顺庆(以下简称曹):谢谢你的祝贺!秦: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曾作为人类理想的世界文学逐渐走上现实的舞台,比较无处不在,意义重大.您能从学术角度给我们具体举例说明比较的重要意义吗?曹:从学术研究的两个方面来看比较的重要意义,一个是中国文学研究,我举几个例子.我曾参加过几次国内的古代文论会议,学者们围绕«诗经»和«楚辞»,李白和杜甫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进行了不小的争论.如果说学者们对上述作家和作品还保持一定的统一性,那么对作家白居易则莫衷一是,因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同时,他还提出: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1]328白居易到底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浪漫主义作家,就不好判断了.学界关于刘801勰的«文心雕龙»也是争论的焦点.围绕刘勰提出的 风骨 ,学者们提出了 内容G形式 与 风格 的辨析,结论令人眼花缭乱.另外,台湾学者颜元叔通过解读李商隐的诗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提出 蜡炬 是男性性象征而令人啼笑皆非.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2]13为什么«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呢?他(王国维)有一句话一说出来就说错了,他说«红楼梦» 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 ,即这«红楼梦»跟中国精神是相违背的.«红楼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红楼梦»是生长在中华文化土壤之上的,它怎么会跟原来的传统完全相背呢?为什么会 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 呢?这句话讲不通呀.这是«红楼梦评论»的一大硬伤,很可惜学术界根本没有对这个大硬伤好好进行反省㊁批判.朱光潜写了一本书叫«悲剧心理学»,他在里面讲中国没有悲剧.这我们可以理解,他站在西方悲剧观的立场上.但是,他追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悲剧呢?因为中国没有哲学.这句话就严重了,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哲学!那我们今天搞中国哲学的那些人都是傻子,冯友兰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中国都没有哲学,你们怎么研究中国哲学呢?的确,这句话就说过分了.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这些问题和失误呢?我认为,就是缺乏科学比较的意识,盲目以西方理论为普世真理.完全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来处理中国古代文论的材料,例如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来切割中国文学,以至于读不懂中国文化与文学㊁文论.正如法国著名学者佛朗索瓦 于连所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西方概念模式标准化的时代.这使得中国人无法读懂中国文化,日本人无法读懂日本文化,因为一切都被重新结构了. [3]82王国维等也绝对不是不懂中国文化,我觉得他们是站在西方学术规则,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问题.最根本的是缺乏科学比较的意识,我们必然会出现这种问题.关于比较的重要意义,另外一个是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同样离不开比较的视野,因为我们是在汉语语境中来研究外国文学的,当外国文学一旦翻译成中国语言,比较随即发生.例如:中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工作中声称自己翻译的宗旨是 保持原作神韵 , 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朱生豪先生采用归化法,也不得不使原意失真.这种失真,就是比较文学变异现象.又例如: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整个地是在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强大影响背景之上成长起来的,如果不关心㊁不研究西方文化与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探索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研究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再例如:文艺学研究也同样如此,不清楚西方的影响,不清理从马克思文艺思想到俄苏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不研究从佛洛伊德㊁结构主义到西方后现代文论与中国文论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搞好文艺学研究,而这样一些研究,如果仅凭个人的经验㊁印象与感觉去研究,不设法掌握一套较为系统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则势必事倍功半.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 列文(H a r r y L e v i n)曾有一篇文章的标题为 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 (W h a t i sL i t e r a t u r e I fN o tC o m p a r a t i v e?)以上事实无比鲜明地确证了哈利 列文的说法.(二)比较文学发展的三阶段秦:既然比较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比较文学的比较就更显得意义重大了.比较文学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传播到中国是近几十年的事.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再到中国学派的跨文明研究和变异学研究.形成了如您所说的 涟漪式 结构,旧识新论,层累叠进,影响㊁平行㊁跨文明与变异研究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学科理论.您能详细谈谈这三个发展阶段吗?曹:我们将比较文学三个阶段的发展称之为 涟漪式 结构,实际上是揭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不是以新的理论否定和取代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㊁累进式地形成 涟漪 式的包容性发展模式,逐步积累推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欧洲阶段.这是比较文学的成型期,作为一门专业性的独立学科,比较文学在近代发端于欧洲,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已初步成形,可一直延伸至20世纪50年代(部分时段与美洲阶段相重叠).这一时期的共同特征是将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史的分支,重视研究对象的事实联系㊁渊源关系及实证方法.在法国学者之前,已有德国的㊁英国的㊁匈牙利的学者率先提出了有影响的901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如,最早提出 世界文学 观念的是德国人歌德;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是英国人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创办全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是匈牙利人克劳森堡的«世界比较文学».所以,我们说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但影响研究的学术范式是由法国学派奠定的,其直接针对的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攻击: 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克罗齐等人的攻击是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但也孕育着转机.法国学派明确提出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这是挡住克罗齐等学者攻击的最好盾牌.法国学派的奠基人梵 第根说: 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4]17基亚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只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 巴登斯贝格㊁梵 第根㊁伽利(卡雷)㊁基亚明确提出: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异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文学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是美洲阶段.这是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美国学者高呼危机,其意图是要恢复平行研究,创新学科理论.学科发展与文化软实力,不能没有平行研究.法国学派砍掉的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但其也成为美国学派学科理论形成的转机.恢复平行研究㊁跨学科研究,形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恢复了比较文学应有的本义 比较 (平行比较).平行研究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套理论以 比较诗学 ㊁ 类型学 ㊁ 跨学科比较 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 主题学 ㊁ 文类学 等领域,大大扩展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是亚洲阶段.这是比较文学的拓展期,也是当今比较文学的学术前沿.当代欧美学者对比较文学的普遍看法是:比较文学已经走向死亡,其以苏珊 巴斯奈特和斯皮瓦克为典型代表.但为什么死亡?如何死亡?却语焉不详.我认为,这是该学科长期囿于西方中心论,学科理论缺乏创新的表现.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衰落,正是比较文学在东方的蓬勃发展.美国学者伯恩海姆在«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中提出了西方的对策: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二是研究中心应由文学转向文化.而文学的文化转向,将比较文学推向了泛文化的深渊.至于比较文学的全球趋向,近年则以哈佛大学达姆罗什(D a v i dD a m r o s c h)教授所大力倡导的 世界文学 为代表.他提出了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定义, 世界文学不是指一套经典文本,而是指一种阅读模式 一种以超然的态度进入与我们自身时空不同的世界的形式. [5]309另外,他对东方也表示了一定的关注.翻译㊁阅读与差异成为其理论重点.所以,打破西方求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模式正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起点,这正与我们提出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的变异学研究思路不谋而合.秦:从影响研究到平行研究,再到变异学研究,其可比性基础分别是什么呢?也即学科的合法性在哪里?曹: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基础为同源性.所谓同源性,指的是通过对不同国家㊁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文学关系研究,寻求一种有事实联系的同源关系,这种影响的同源关系可以通过直接㊁具体的材料得以证实.同源性往往建立在一条可追溯的 影响路线 之上,这条路线由发送者㊁接受者和传递者三部分构成.如果没有相同的源流,也就没有影响关系,也就谈不上可比性.我们可以用一幅图来表示这种关系:发送者(流传学)ң传递者(媒介学)ң接受者(渊源学)由此,影响研究的三种模式分别为流传学(誉舆学)㊁媒介学和渊源学.起点明确的,我们称之为流传学;起点不明确的,我们称之为渊源学.而媒介学主要是研究介质在影响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基础为类同性.类同性是指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以类同性为基本立足点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一样都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它不涉及影响关系研究的放送㊁流传㊁媒介等问题.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㊁作品㊁文学现象的类同比较,比较结果是总结出于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平行研究提倡一种非实证的跨越国家㊁民族㊁语言之间的研究.平行研究还倡导跨学科研究,注重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011之间的交叉互渗的关系.它注重的是文学的风格㊁结构㊁内容㊁形式㊁流派㊁情节㊁技巧㊁手法㊁情调㊁形象㊁主题㊁文类㊁文学思潮㊁文学理论㊁文学规律这些要素.变异学研究的可比性基础为异质性和变异性.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㊁知识体系㊁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而变异性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针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不足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点.关于变异学,我接下来还要详细阐析.二㊁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一)变异学提出的文化语境与合法性秦:变异学理论自2005年作为一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范畴提出来以后,已经有13个年头,您能谈谈这一理论范畴提出的契机与文化语境吗?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提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我国当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缺乏自己的㊁切合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学科理论;二是异质性的强调已经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国人文学术的创新也需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进行.美国学者韦斯坦因认为: 我不否认有些研究是可以的 但却对把文学现象的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仍然迟疑不决,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文明范围内,才能在思想㊁感情㊁想象力中发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维系传统的共同因素. 而企图在西方和中东或远东的诗歌之间发现相似的模式则较难言之成理. [6]5究竟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可不可以比较?有没有比较的合法性?实际上,国内外不少学者并不完全赞同韦斯坦因的观点,他们认为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是可以比较的,不过,他们的立足点大多还是放在相同性的可比性基础之上.让我们举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美国学者韦勒克就认为应当以相同性来认识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合法性,他认为,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文学是可以比较的,因为全人类人性有相通之处,所以文学有共同之处.韦勒克主张将全世界文学 看作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语言上的区别,去探索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主张 研究各国文学及其共同倾向㊁研究整个西方传统 在我看来总是包括斯拉夫传统 同最终比较研究包括远东文学在内的一切文学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 .[7]165我国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东西方文学的可比性在于共同性.希望通过比较寻找到普天之下共同的诗心文心㊁共同的艺术规律㊁共同的人类心声.他对不同时空㊁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性㊁人心㊁人情的相通相融充满了信心.钱钟书多次声称他要寻求的是普天之下共同的诗心㊁文心,是中学㊁西学㊁南学㊁北学之间共同的规律.②显然,无论是韦勒克还是钱钟书,他们都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的可比性建立在相同性之上,他们的看法是对韦斯坦因反对东西方文学比较的观点的有力批判和纠正.他们也用事实来证明,中西文学与文论是有共同性的,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无论是韦勒克还是钱钟书,都没有真正解决韦斯坦因的差异性困惑,他们所主张的可比性是基于不同文明中的共同人性.换句话说,人性相通,人心相同这个观点,并没有正面回答韦斯坦因所担忧的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问题.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许多方面无法兼容,有着不可通约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绝不是为了简单的求同,而是在相互尊重差异性㊁保持各自文化个性与特质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在进行跨文明比较文学的研究时,如果只 求同 ,不辨析 异 ,势必会忽略不同文化的独特个性,忽略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最终使研究流于肤浅.这恰恰是西方比较文学理论所忽略的重要问题!秦:钱钟书等人虽然重视了东西方文学比较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比较的视域始终建立在同一性和类同性的基础之上,对于完全相异的不同文明的比较,仍然没有给予肯定性的回答.现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张隆溪先生曾提出: 强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者,往往以偏概全,用一种文化的某一种或某一些特点代表那种文化的全部和本质,一句话概括了东方,再一句话又概括了西方,而且总是把东西文化对立起来.我在本书许多地方都举出文化对立的例证,并提出我自己不同的看法.要展开东西方的比较研究,就必须首先克服将不同文化机械对立的倾向,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在异中求同,又在同中求异,比较研究才得以成立. [8]2您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曹:这个问题上述我已谈到.钱钟书比较研究的致命要害是把 比较 视为了 类比 ,认为比较在111于追求意义的近似,甚至是一味地求 同 .法国学者于连对其进行了批评,尽管他感佩钱钟书的学识与人格,但他依然指出: 他的比较方法是一种近似法,一种不断接近的方法:一句话的意思和另一句话的意思最终是相同的.我觉得这种比较收效不大. [3]79于连对钱钟书批评的根据是什么?这些根据是否成立?我们意识到,于连所牵涉出的差异性问题,不仅仅是汉学的问题,更是中国的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和前沿性的问题:那就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合法性问题.只有在这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问题上做出推进,中国比较文学,乃至全世界比较文学才能摆脱 危机论 和 死亡论 ,才能获得 重生 .忽略不同文明间文学现象的异质性,这是一个要害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到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基础上,平行研究才能在一种 对话 的视野下展开,才能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互证㊁互释㊁互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在不同文明的文学研究成为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大趋势背景下,如果主张平行研究只在同一个文明圈中展开,甚至拒绝探寻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因素,这已经是包括韦斯坦因在内的许多西方学者持有的陈旧的观点.遗憾的是我们现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基本上还是西方的理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差异的可比性问题,也没有对这个问题给予正面的回答及相应的解决.因此,当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对差异的可比性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时代在呼唤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正是从差异这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难题的.变异学重新为东西方文学比较奠定其合法性,这个合法性就是异质性和变异性,变异学肯定了差异也是具有可比性的,这就从正面回答了韦斯坦因的困惑,奠定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从学科理论建构方面来看,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是一个观念上的变革.它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比较文学学科从最初求 同源性 走向现在求 变异性 的转变.对于张隆溪教授的意见,我是赞同的,它涉及到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内涵问题.(二)变异学的内涵与五种研究类别秦:那么,到底何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内涵或说定义呢?曹:经过长期的思索,我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并于2006年在«复旦学报»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指出: 变异学是指不同国家㊁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㊁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呈现的变异,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变异学研究的重点在求 异 的可比性,研究范围包括跨国变异研究㊁跨语际变异研究㊁跨文化变异研究㊁跨文明变异研究㊁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方面. [9]79G83也即是说,我们的异质研究是奠定在有着同源或类同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变异性研究,这才是变异学的真正内涵!2014年,我的比较文学英文专著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比较文学变异学»)由国际著名出版社S p r i n g e r 在海德堡㊁伦敦㊁纽约同时出版,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变异学为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新方向,它既保证了学科边界的科学性㊁合法性,又大大拓展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既打破了求同性思维模式和研究模式的局限,将差异性作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重要研究内容,能集中体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治学的方法论特点,又为世界比较文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拓展了国际比较文学新的空间,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理论奠定了学理基础.秦:您的英文专著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比较文学变异学»)确实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不少国际学者和重要国际期刊也表达了对变异学的关注,如美国科学院院士苏源熙(H a u nS a u s s y)㊁欧洲科学院院士多明哥(C e s a rD o m i n g u e z)㊁法国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伯纳德 佛朗哥(B e r n a r dF r a n c o)教授㊁欧洲科学院院士斯文 埃里克 拉森(S v e n dE r i kL a r s e n)㊁欧洲科学院院士德汉(T h e oD'h a e n)㊁美国普度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A&H C I 期刊)等.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杜威 佛克马(D o u w eF o k k e m a)曾评论道: 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著作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跨越语言障碍以及摆脱文化封闭性局限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尝试.该书旨在与欧洲㊁美洲㊁印度㊁俄罗斯以及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国外学者进行对话(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由来已久). 变异学理论是对先前 法国学派 片面强调影响研究的回应,同时也是对美国学者受新批评影响只关注审美阐释而忽略非欧洲语言文学研究的回应.我们的中国同行正确211。

曹顺庆比较文学简答题+名词解释.doc

曹顺庆比较文学简答题+名词解释.doc

比较文学简答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 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第二、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第三、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第四、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 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过滤 1、文化过滤的定义 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 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 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 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 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2、文化过滤的特征: 首先是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性。任何 接受者都生长于特定的地域时空里,他 与生俱来地烙上其地域时空的文化印痕、 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因素,这 些因素在文化交流中必将发挥着作用。
• B、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 “文化过滤”另一个制约机制来自语言。一种文化之所以得以独 立,就是因为它自身的特点和本质规定,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 是语言。 • 首先,语言既是“器”(工具)又是文化。语言不仅是人们说话、 交际的工具,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中国的汉字, 都有中国独特的文化因素。一本被译成汉语的外国小说,一首被 译成外语的中国诗歌,最终是通过接受语境中的过滤而成为接受 语境的一部分的。比如,中国道家和道教的核心术语“道”是个 内涵丰富的词,老子尚且言:“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继 而又异词反复言:“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第二十五章》)一词多举,可见老子既担心词之不达己 意,又担心词义之离散,故己先行道说出并予以消解之。老子本 人尚且如此,此“道”要在西语文化中予以再现,可想其难度之 大。尽管它与西方的“逻格斯”在意思上有相同之处,但却不能 完全对等。即使用西语“逻格斯”来表现“道”,其结果也只能 是在西方学术生态中的一种选择与“过滤”而已。 • 其次,文学翻译过程即是文化过滤的过程。如林纾翻译的外国小 说,很多翻译如写景的部分,很多都是中国式的景色。
• (六)、文化过滤研究的启示 • 重视文化过滤的研究就是承认一个现实:任何文化影响都必须 是在主体的能动介入之中完成的,任何接受者都不能以“零度” 主体去拥抱或是全盘接受影响者。因此,我们在倡导跨异质文 化的文学交流过程中,既要注重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扩展,又不 能忽略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与过滤,避免单向性的思维 以及这种思维所导致的只有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而中国文化却 退隐幕后。 • 把文化过滤概念引入比较文学之中,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中西 文化交流中的“我方”立场,同时也促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 响研究向重视接受研究或影响与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转 型。我们既反对以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也反对用东方文化 主宰未来世界。因为文化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是不能加以简单 替换的。但是,通过文化间的相互对话以及在对话中主客双方 彼此施加于对方的限制与制约,从而拓展彼此的文化视野,乃 至最终形成共同的视野,而这种共同视野形成于文化交流这样 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之中――其中,主客双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 自身。
1、接受学与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尧斯、伊瑟尔借鉴了阐 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批评的焦点从传统的 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发现了作者、作品、读 者三者之间的新的联系,理论的核心是指出作品 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接受理论是尧斯、 伊瑟尔等学者共同创立的理论体系,又经过其他 国家学者的发展和补充,日臻完善。虽然他们在 具体的观点上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三)文学传播中“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 在文学交流中,文化过滤是必然的 A、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 的文化过滤语境是决定着个体人的思想、行为 和价值选择,在认识外来文学时,接受者受 现实语境之制约,也同时制约着或反制约着 现实语境。 比如,在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文学中,中国 现代作家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 主义文学,这一“迎”一“拒”,就在于中 国现代作家个体或作家群体的“选择性疏忽” 或“文化过滤”起了作用,即象征主义文学 “应合”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兴”与 “象征”。
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 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 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固守自 己的文化方式,而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比如,赛义德在 《东方学》一书中所揭示的,正是西方人囿于自我所从属的价值 体系与偏见为理由来解释和评价东方人的文化、行为方式和行为 的。正如赛义德所正确指出的,建构“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点或 观察视角并非“东方”,而是基于“西方”自身的视野。正是从 西方这个“他者”的眼中,东方才被当作一个“他者”的“他者” 建构了出来,并成为西方的对立物而出现。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 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 批新的研究范式。作为文学研究一
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 的机遇。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 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 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 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 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比较文学中的 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
其次,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 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 中,接受学更看重读者的因素,它重 在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研究域外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的阐释以及产生 此类阐释的不同原因,探索不同文化圈的读者在 阐释和理解文本时的各种规律,以读者作为其理 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 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 影响的因素。
接受理论承认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 多种多样的,接受理论认为,一切 阅读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 的,都受其地域时代的限制,接受 具有历史性,正是不同的历史距离造成了理解的 多样性,例如司汤达。司汤达生前文名寂寞,他 的作品在国外极少被人阅读,甚至在法国也鲜有 读者,据说他的《爱情论》在其生前才卖出了13 本。雨果曾经讽刺司汤达不懂得小说的艺术。但 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法国文学评论家泰纳为 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发现司汤达”运动,司 汤达的文学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以自己为 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在文坛上赢得了与创作《人间 喜剧》的巴尔扎克同样的地位。
接受理论还认为,任何理解和阐释都是以读者头 脑中存在的“先在结构”和“成见”为基础的, 也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其对一部作品 的理解。例如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在 其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最后让作品的主人 公福尔摩斯在追捕罪犯时坠入悬崖摔死了。广大 读者强烈反对这一结局,甚至有读者在报纸上提 出一字千金,要求作者修改小说中大侦探福尔摩 斯的结局,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柯南道尔又让 坠崖的福尔摩斯大难不死,重新复活,继续续写 这一故事。
第二,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 选择性。文化交流过程中,影响对接 受者个体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取决于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或强或 弱的关系。 第三,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如在清末, 由于中国长期受到外国的侵略、凌辱,中国有些 人在排斥洋人的时候也排斥洋人的先进的技术, 如对照相机的排斥,认为照相机是洋鬼子用来摄 取人的灵魂的。
• 又如,浪漫主义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主要 思潮和流派,作为一种理论观念,其本身是一个舶来 品,但一旦它进入一种异质的文化环境之中,就不能 不与异质的本土文化及其话语系统相碰撞,相交流, 并在异质中发展和丰富。西方浪漫主义作为古典主义 文学观念的掘墓人,作为既定文学秩序的破坏者和叛 逆者,无疑应合了中国五四新文学反抗封建礼教对人 性的压抑和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基调。 但是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在吸取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 同时,却把“立人”与“立国”联系在一起,视“立 人”为“立国”之根本。这与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强 调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思想显然有着差异。中 国五四作家们内心深处潜埋着对祖国与人民的忧患意 识,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民族置于个人的对立面,更不 可能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他们要负起历史的重任。
传统的文学理论一向不重视读者在构建作品中的 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开始 逐渐重视读者在文本的构建中的作用。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 斯和伊瑟尔开始在文艺理论界倡导“接受批评”, 由于他们的理论都重视研究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 中的作用以及读者接受的规律,因而被称为“接 受理论”。
【难点】文学过滤与误读的关系、译介学、 形象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的方法及其对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意义
一、接受学与文化过滤 (一)文学传播中的读者接受 文学交流模式: 作品 传播者 接受者 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接受学理论基 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主要研究 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被外民族读者、社会接受 的状况。
第四讲
变异学研究
【知识点】文学过滤、译介学、比较文学接 受学、形象学、文学他国化研究的定义、 特征、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等。在本讲中, 应当紧紧围绕着“变异”展开,尤其是文 学的他国化研究应该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新的增长点。 【重点】文学过滤、译介学、接受学、形象 学、文学他国化研究的定义、研究对象及 其方法
接受理论出现后,越来越多的比较文学学者意识 到了接受理论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比 较文学的研究之中,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 新的范式——接受研究。其诞生的标志是 197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国际比较 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以“文学的传播和接 受”为题展开讨论。正式将接受研究作为比较 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纳入到比较文学研究体 系之中。
• 夏雨主演《西洋镜》海报
3、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首先,传统实证主义文学研究认为文学研究 主要是复制和还原作品以及作者。针对这种传统 的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接 受美学、哲学阐释学以及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等理 论向我们提出了“修正”与“反驳”的策略,将 读者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 C、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 在跨文化文学的交流中,作为“文字流传物”的作品必须首先与 特定的读者或译者遭遇,也就是说,首先起作用的是读者或译者 个体的主观需要,个体和人格世界的差异也往往表现在不同的接 受者对于同一种外来文化所采取的不同立场上。 • 比如在西方浪漫主义触发中所形成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群体, 在整体上他们都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视为其其基本的思想基调。 但是这种“别求新声于异邦”在不同作家身上却因个性特质的差 异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如鲁迅使用恶魔式的叛逆,尼采“超人” 式的激情,雪莱式的“与旧习对立,更张破坏”,以及拜伦式的 “重独立而自由”等方式来打破中国社会沉闷和人民精神的愚昧, 在无声的中国开出一条生路。郭沫若同样从这种思想基调里取来 了“浪漫”之火,烧毁了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般禁锢人们头脑的 旧文学观念,创造了《女神》中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浪漫主义诗歌 形象,他们在“涅槃”中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 但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作家们则更多地吸取了西方浪漫主义的一 个本源性传统――感伤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 《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 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和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