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与质子的发现
中物理选修3-5:19.1 原子核的组成

β射线
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 电荷,我们把它叫做 β 射线 . 研究发现 β 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 β 粒子)组成 . 进 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 纸,还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γ射线
中间不发生偏转的那束射线叫做 γ射线, 研究表明, γ 射线的实质是一种波长极 短的电磁波,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一般薄金属板 都挡不住它,它能穿透几十厘米厚的水 泥墙和几厘米厚的铅板.
天然放射现象
评
速度 贯穿能力
弱 较强
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成分
电离能力
很容易 较弱
射线 氦原子核 1/10光速
射线
高速
电子流 高能量
接近光速
射线
光速
很强
更小
电磁波
三、原子核的组成
议
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射性
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明原子核 也有内部结构.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 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 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 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放大了1000倍的铀矿石
二、射线到底是什么?
议
在天然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
东西呢? 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以 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 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
本章的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三种射 线、衰变和半衰期、核能、裂变、聚变等。 难点:对半衰期概念的准确理解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及其应用。
导
※ ※ 了解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的概念 理解三种射线的形成及其本质
原子核

中子、质子的发现
新
原子能
课 原子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并不破坏质量守恒定律,在核能例题的
计算中,要让学生体会这一点,训练单位换算,原子质量单位和千
克的关系,焦耳和电子伏的关系。
结合能
原子核越大,它的结合 能越高
↓ 比结合能 比核能越大,
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 得越牢固,
原子核越稳定
↓ 质量亏损 E=mc2
原子核的组成
查德威克经过进一步研究,证明放射性元素钋放出的α射线
轰击铍时发出的贯穿力极强的射线,不是γ射线,而是一种质量
差不多与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粒子,即中子。
中子的质量数是1,电荷数是零,用 反应方程是
1 0
n
表示。发现中子的核
实验证明,从许多原子核里都能打出中子来,可见中子也是原 子核的组成部分。
的平均结合能。平均结合能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每个核子平均
放出的能量,也是把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每个核子平均吸收的能
量。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难拆开。可见平均结合能的大
小能够反映核的稳定程度。
结合能并不是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具有的能量,而是为
把核子分开而需要的能量。这个能量巨大,如何求出这个能量? 应用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教学中应注意一定的质量m和 一定的能量mc2相对应的观点, 以及原子核在变化时,其变化前后 总质量是不同的,这种质量的差异对应的就是核反应中所吸收或 释放的能量。
中子、质子的发现
新
放射性同位素
课一、同位素的概念:
1、核内质子数相同,核内中子数可不同,互称同位素。
2、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具有相同位置(原
子序数相同)。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五章 原子核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 - 1 -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 6 -3. 核力与结合能........................................................................................................... - 13 -4. 核裂变与核聚变....................................................................................................... - 19 -5. “基本”粒子 ................................................................................................................ - 19 -章末复习提高................................................................................................................ - 29 -1.原子核的组成一、天然放射现象及三种射线1.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
(2)①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
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的核子有两种,第一种是质子。
卢瑟福被公认为质子的发现人。
1918年他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时,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注意到在使用α粒子轰击氮气时他的闪光探测器记录到了氢核的迹象。
卢瑟福认识到这些氢核唯一可能的来源是氮原子,因此氮原子必须含有氢核。
他因此建议原子序数为1的氢原子核是一个基本粒子。
在此之前尤金·戈尔德斯坦就已经注意到阳极射线是由正离子组成的。
但他没有能够分析出这些离子的成分。
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出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
后来,他进入了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
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生的研究生。
1898年,在汤姆生的推荐下,他开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
他在那儿待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生,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质子带着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也就是它的电荷量是 1.602×10-19 库仑,直径大约在1.6 到 1.7×10−15米左右,质量是938百万电子伏特,也就是1.6726231 ×10-27 千克,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5倍。
到目前为止,质子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不衰变的粒子。
但也有理论认为质子可能衰变,只不过其寿命非常长。
反正,到今天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能够获得任何可能理解为质子衰变的实验数据。
质子是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中用以产生反应的很重要的轰击粒子,在核物理中质子常被用来在粒子加速器中加速到近光速后用来与其它粒子碰撞,这样的试验为研究原子核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数据。
验证卢瑟福发现质子的人工核反应

9 4Be4 2H e162 C0 1n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中子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中子不带电,用它去轰击原子核,不受库仑力的影响,是研究原子核的强有力的 “炮弹”。在此以前,可供研究用的“炮弹”只有天然放射元素发出的α、β、γ三种射线,中子流则是穿透本领更 大,轰击原子核更有效的“炮弹”,人们用它轰击各种原子核,获得许许多多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用它轰开铀核, 实现了原子能的利用。
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的设想能够成立吗?
原子核 示意图
质量数 电荷数
钙Ca
40 20
汞Hg
200 80
在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卢瑟福依据原子核的电荷数与质量数的差别,预见到原子核中应 该存在质量与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粒子,卢瑟福称其为中子。
直到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另一个人工核反应,即用放射性元素钋发出的α射线轰击铍,证实 了中子的存在。
原子核的电荷数
1 1
H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
1 0
n
= 质子数
原子核的质量数
= 质子数
原子结构的探索化学史

3.师道传承,知识和精神传统要源远流长。
4.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社会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必定是促进人 类社会发展。
谢谢大家!
2.1876年成为剑桥大学的数学研究生。1880年,他取得数学优等荣誉 学位(继1854年麦克斯韦以后的第二位)。后在一位物理教师影响下 决心转攻物理学。
3.他在阴极射线的研究中,证实了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发生偏转,这是判定阴 极射线确实是带电粒子的决定性证据,并进一步测出它们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 1/1837。由此推断,阴极射线粒子比原子要小得多,可见这种粒子是组成一切原子 的基本材料。汤姆孙于1904年4月30日宣布了他的成果,电子由此被发现。电子是人 类所认识的第一种基本粒子。
差生查德威炮火下的科研(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1-1974)
1.詹姆斯.查德威克:1891年生于英国柴郡。上中学的时候, 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出彩,实验课甚至都没有考及格。但是,查德威克 信:“会做则必须做对,一丝不苟;不会做又没弄懂,绝不下笔。” 正是这种实事求是、功在不舍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事业中受益一生。
2.1908年,查德威克考入曼切斯特大学。他在物理方面的天赋引起了 卢瑟福的关注,并很快便崭露头角,他的“射线穿过金属箔时发生偏离 的实验成功,有力的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
4.1906年,由于汤姆孙对电子研究的重要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距电子的发 现时隔两年)。
卓越教师汤姆孙
1.汤姆逊除发现电子外,他在研究极隧射线时反现了质谱方法。 他的方法经过同事阿斯顿的改进和完善发展为今天的质谱仪。
2.在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教授期间,他创建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和培育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使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为国际物理前沿研究 中心之一。他的学生有7人获诺贝尔奖。英国能够在20世纪前30年在 原子物理学领域保持重要的领先地位,汤姆孙的有力指导和优秀教学 能力起了相当作用。
5.1认识原子核 教案-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物理鲁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案第5章原子核与核能第1节认识原子核【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
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磁场电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会正确书写原子核符号,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过程】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天然放射现象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实验室无意把磷光物质放在包有黑纸的照相底片上,后来在使用这包照相底片时,发现照相底片已经感光,这一定是某种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穿透黑纸式照相底片感光——思维敏捷的贝克勒尔抓住这一意外“事件”进一步探讨,发现了放射现象。
揭开了探索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放射性极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2)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3)物质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4)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有些元素,也具有放射性。
二、认识三种放射线1、三种射线的组成、性质约2、说明(1)原子放出α射线或β射线后,就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了核反应,说明原子核还有其内部结构;通常γ射线是伴随着α射线或β射线放出的。
α射线或β射线不一定同时放出。
(2)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
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
放射性反映的是元素原子核的特性。
三、质子和中子的发现1、质子的发现(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见图5-4)(2)质子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271.672623110p m kg -=⨯2、中子的发现(1)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考化学质子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质子知识点总结一、质子的基本概念1. 质子的发现质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E·R·卢瑟福发现的。
他们发现了一种带正电荷的核粒子,也就是质子。
质子的发现揭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面纱,为原子核物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2. 质子的性质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和电荷分别为1.6726×10^-27 kg和1.602×10^-19 C。
质子半径大约为1.2×10^-15 m。
由于质子中含有三个夸克,因此具有三个困结具有强相互作用力。
3. 质子的构成质子由两个夸克(uu)和一个反夸克(d)构成。
其中两个夸克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束缚,而质子的正电荷则来源于两个夸克的正电荷。
二、质子在化学中的应用1. 质子的角色在化学中,质子在原子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与中子一起构成原子核的核子,决定了原子的质量和核电荷数。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比例。
2. 质子数目的重要性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质子数目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质子数目依次排列的原因。
三、质子的特殊应用1. 质子在医学中的应用质子在医学中有着特殊的应用。
质子治疗是一种直接用质子对肿瘤细胞进行精确的放射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X射线治疗相比,质子治疗有更高的精确性和更少的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2. 质子在核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质子在核物理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质子能够提供高能量的撞击,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相互作用规律。
这些实验有助于揭示物质内部结构的奥秘,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结语质子作为原子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认识质子的性质和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
同时,质子在医学、核物理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子的发现

科学预见目标明确坚持实验取得证据——中子的发现中子的发现是探索原子奥秘的历程中又一件大事,对弄清原子核的结构,建立原子核理论和利用核能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子是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Chadwick)发现的。
早在1920年,卢瑟福就预言过中子的存在。
当时已经发现了质子,知道质子就是氢离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但是如果原子核里只有质子,就会出现矛盾:核电荷数就会与核外电子数不符。
而为了满足原子是电中性的要求,必须假设原子核中除质子外,还有若干个电子与质子共存。
可是电子、质子带的是异号电荷,怎样保证它们处于稳定状态呢?于是,卢瑟福提出一种设想,认为在某种情况下,也许有可能由电子和质子组成中性的双子,也就是中子。
他还预言这种粒子可能自由地穿透物质。
为了检验卢瑟福的假说,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从1921年起就开始进行实验探索。
在这些活动中,卢瑟福的学生、助手查德威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坚持不懈,历经11年,终于在1923年找到了中子存在的确凿证据。
起初,他和同事们一起,想从放电和用高速质子轰击原子进行实验,但都未成功。
经过多次尝试,他们摸索到有一种元素叫做铍(Be),用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α射线去轰击,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1930年,正当查德威克积极准备条件,重新调整实验方案,对结果抱有更大期望之际,从德国的柏林和法国的巴黎相继传来了令人惊奇的消息。
柏林德国皇家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玻特(W.Bothe)也在用轻元素铍进行试验。
由于他在计数器研制方面的领先地位,他率先做出了实验成果。
他发现用α射线轰击铍,铍会发射出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
然而玻特判断这是能量极高的一种特殊的γ射线。
这个结论后来证明是错的。
巴黎的居里镭学研究所里,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居里和女婿约里奥也在进行此类的实验。
玻特的文章发表后,他们很快就用实验加以证实。
由于他们拥有特别强的放射源,实验结果非常显著。
中子的发现过程 ppt课件

14
中子的3年查德威克在得到卢瑟福的赞同后,用游离室和点计数器 作为检测手段,尝试在大质量的氢化材料中检测γ辐射的发射。
1928年起,玻特和他的学生贝克尔(H.Becker)用钋(po)发 射的α粒子轰击一系列轻元素,发现α粒子轰击铍时,会使铍 发射穿透能力极强的中性射线,强度比其它元素所得要大过十 倍。用铅吸收屏研究其吸收率,证明这种中性辐射比γ射线还 要硬。1930年,玻特和贝克尔率先发表了这一结果,并断定这 种贯穿辐射是一种特殊的γ射线。
物理学家,以其对电子和同位素的实验 著称。他是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险室主任。
——汤姆逊枣糕式无核模型
4
中子的发现过程
5
中子的发现过程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有核模型,并且指出 原子可能是“带正电的氢原子”(1920年正式取名质 子)和电子组成。
但是,如果仅有质子和电子,质量数并不守恒。
1920年,卢瑟福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皇家学会贝 克里安演讲(Bakerian Lecture)中,首次提到中子 存在的可能。
6
中子的发现过程
但是,自从这次演讲之后,卢瑟福再也没有继续对于 这一想法进行阐述。
卢瑟福认为中子是质子和电子的复合体,并非是一个 单独的粒子,这将导致很多的问题。
7
中子的发现过程
1920年贝克里安演讲演讲之后,卢瑟福曾请格拉森 (J.L.Glasson)在氢气中放电时寻找中子,不久又请罗伯兹 (J.K.Roberts)也做了类似的实验。
中子的发现过程
1
中子的发现过程
背景 中子概念的提出
寻找中子的早期实验
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 查德威克的发现 中子发现的深远意义
中子

一,中子的发现和性质简介1.1中子的发现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并用阴极射线轰击氢,使得氢原子中的电子被打掉,变成了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实际上就是氢原子核。
卢瑟福将其命名为质子。
柚子人们发现了电子和质子两种基本粒子,而且明确知道了原子核中含有质子。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但是对于原子核的质量等问题却难以解释。
卢瑟福的学生莫塞莱注意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序数相等,但是原子量比原子序数大,这说明,如果原子核只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的质量将是不够的,因为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对于原子核的质量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解释原子核质量问题,早在1920年卢瑟福在一次演讲中就猜测了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粒子的存在。
当时他认为这种中性粒子是由质子和电子结合非常紧密的复合粒子,由于它不带电,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进到原子核内部。
此后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等人坚持不懈地从实验中寻找这种中性粒子,经过近10年的努力,没有获得什么结果。
直到1930年,德国的博特和贝克尔在用钋(210Po)发射的α粒子轰击铍(Be)等轻元素时,发现一种穿透能力很强的中性射线,并认为是γ射线。
当时在巴黎居里实验室里,居里夫人的女婿和女儿约里奥-居里夫妇也在进行类似实验,他们用α粒子轰击铍靶,也同样观察到发出穿透性很强的中性射线,他们再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结果发现有反冲质子飞出。
但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仔细地研究和分析反冲质子出来的原因,也错误地把铍发出的中性辐射看成是γ射线。
当查德威克读到约里奥-居里夫妇在1932年1月11日送交的论文后,立刻意识到石蜡中飞出的反冲质子可能不是被γ射线,而是被某种新的中性粒子打出来的。
他立刻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靶发射出来的中性射线照射氢、氦和氮。
他对氢、氦和氮的反冲核的能量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指出,铍所发射的中性射线不是γ射线,而正是卢瑟福曾经预言的“中性粒子”。
1932年2月17日,查德威克发表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论文。
中子与质子的发现

中子与质子的发现中子与质子的发现00中子与质子的发现人类祖先还没有学会使用火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不知不觉地享受着核能的赐予了。
几十亿年来,太阳一直在照耀着地球,促进了地面生命的演化和发展。
太阳的能量从何而来?今天,科学家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能。
古代的人们曾有设想太阳是个大火球,不断地燃烧着。
然而科学家们根据对太阳质量和辐射强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不管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引起的燃烧,要维持太阳辐射的光和热的强度,只要1500年左右,就会把所有燃料耗尽。
但是地球已经存在了大约46亿年,在此期间,太阳基本像现在一样照耀着地球,只有比化学能大过几百万倍的核能,才有可能长期维持着太阳的不断辐射。
原子核的内部怎么会蕴藏着这么巨大的能量?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原子核里到底有什么秘密?1945年8月6日和8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原子弹的空前破坏力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连美国也惊诧于这种新武器的威力。
战后,许多国家开始致力于核武器和核能的开发,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核军备竞赛和核反应堆的发展。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放射性泄漏事件,使人们能核能的利用既感到有希望,有带着几分恐惧。
然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核能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继木材、煤炭和石油之后的又一能源。
近代的原子-分子学说宇宙万物的原始组成,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人们有极大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古代希腊人把气与水、火、和土并列为世界的四种基本物质元素。
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主张宇宙万物只有一种起源,即他称为“原子”的一种极小颗粒,他认为原子不可分割,无质的区别而只有大小、形状的差异,“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古代的五种(或四种)基本元素的概念越来越不能说明化学研究是出现的新现象。
中子发现的过程

中子发现的过程1.引言1.1 概述中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具有质量但没有电荷。
它是原子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质子一起构成了原子核的核子。
中子的发现对于理解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反应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子的发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进行的实验中实现的。
当时,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原子核由质子构成,并且根据质子的存在,能够解释大部分原子核的电荷。
然而,随着核反应的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无法解释一些核反应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查德威克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来自原子核的辐射。
他利用了一种被称为"贝塞尔技术"的方法,通过测量辐射粒子的质量和电荷比来确定它们的性质。
通过这些实验,查德威克成功地发现了一种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的粒子,即中子。
中子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轰动,它不仅填补了当前的理论空白,还为核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中子的性质以及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成为了后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实验和理论探索,揭示了中子在核反应、核能的释放以及核武器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中子的发现是核物理学研究中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存在使得我们对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入。
中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核物理学中,还对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子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宇宙的演化过程。
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可参考如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中子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本文的目的。
随后,针对本文的结构,简要说明了各个章节的内容。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章节:发现中子的背景和中子发现的实验过程。
其中,发现中子的背景部分将从历史和科学发展的角度,介绍有关中子的基本概念和先前的研究成果。
而中子发现的实验过程部分则将详细介绍相关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结果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子发现的过程。
质子、中子里有些什么

质子、中子里有些什么对强子结构和标准模型研究的一再成功已表明夸克和色场是强子世界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强子物理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困难,如夸克幽禁、质子自旋危机、质子衰变等.一、质子、中子不是点状粒子对于物质结构的探索是科学的重要任务,自从有人类出现,这种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在19 世纪,人们逐渐弄清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应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就如剥笋一样层层盘剥下去,每一个层次的发现,都是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化.在原子核层次下面,质子和中子是否还有其内部结构呢?质子和中子不是点粒子,它们都具有内部结构.在3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作为核子的质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应该象点粒子,根据狄拉克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质子的磁矩是一个单位核磁子,中子由于不带电,因而磁矩是零.但出乎意料的是,实验家斯特恩测得的质子磁矩却为5.6个单位核磁子,中子磁矩也不是零,而是-3.82个单位核磁子,与点粒子理论相悖.这些都清楚地说明质子、中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们可能是具有内部结构的.60年代,霍夫斯塔特等人用高能电子轰击核子,证明核子电荷呈弥散分布,核子的确具有内部结构[1].既然核子并不是点粒子,那么其内部的物质是怎样分布的呢?也许有三种情形:或者核子内有一个硬核,核子象一枚桃子;或有许多颗粒,象石榴一样有许多子;或没有颗粒,疏松如棉絮状.具体属哪一种情形,要靠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来作进一步决定.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指用极高能电子去撞击质子或中子,使后者激发到一个个分立的能级即共振态,甚至达到使π介子离化出来的连续激发态.非弹性散射实验会改变质子、中子的静止质量.实验表明,质子、中子内部有一个个点状的准自由的粒子,它们携带有一定动量和角动量.那么质子、中子内的这些点状粒子是什么呢?具有些什么性质?二、夸克模型1964年,美国科学家盖尔曼(上图)提出了关于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强子是粒子分类系统的一个概念,质子、中子都属于强子这一类.“夸克”一词原指一种德国奶酪或海鸥的叫声.盖尔曼当初提出这个模型时,并不企求能被物理学家承认,因而它就用了这个幽默的词.夸克也是一种费米子,即有自旋1/2.因为质子中子的自旋为1/2,那么三个夸克,如果两个自旋向上,一个自旋向下,就可以组成自旋为1/2的质子、中子.两个正反夸克可以组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它们称为介子,如π介子、J/ψ子,后者由丁肇中等人于1974年发现,它实际上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夸克对.凡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称为重子,重子和介子统称强子,因为它们都参与强相互作用,故有此名.原子核中质子间的电斥力十分强,可是原子核照样能够稳定存在,就是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将核子们束缚住的.由夸克模型,夸克是带分数电荷的,每个夸克带+2/3e或-1/3e电荷(e为质子电荷单位).现代粒子物理学认为,夸克共有6种(味道),分别称为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顶夸克、底夸克,它们组成了所有的强子,如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则上夸克带+2/3e电荷,下夸克带-1/3e电荷.上、下夸克的质量略微不同.中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略大一点点,过去认为可能是由于中子、质子的带电量不同造成的,现在看来,这应归于下夸克质量比上夸克质量略大一点点.质子和中子的组成: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虽然夸克模型当时取得了许多成功,但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如重子的夸克结构理论认为,象Ω-和Δ++这样的重子可以由三个相同夸克组成,且都处于基态,自旋方向相同,这种在同一能级上存在有三个全同粒子的现象是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说的是两个费米子是不能处于相同的状态中的.夸克的自旋为半整数,是费米子,当然是不能违反泡利原理的.但物理学家自有办法,你不是说三个夸克全同吗?那我给它们来个编号或着上“颜色”(红、黄、蓝),那三个夸克不就不全同了,从而不再违反泡利原理了.的确,在1964年,格林伯格引入了夸克的这一种自由度——“颜色”的概念.当然这里的“颜色”并不是视觉感受到的颜色,它是一种新引入的自由度的代名词,与电子带电荷相类似,夸克带颜色荷.这样一来,每味夸克就有三种颜色,夸克的种类一下子由原来的6种扩展到18种,再加上它们的反粒子,那么自然界一共有36种夸克,它们和轻子(如电子、μ子、τ子及其相应的中微子)、规范粒子(如光子、三个传递控制夸克轻子衰变的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八个传递强(色)相互作用的胶子)一起组成了大千世界.夸克具有颜色自由度的理论得到了不少实验的支持,在70年代发展成为强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论——量子色动力学.三、量子色动力学及其特点“量子色动力学”这一名称听起来有点可怕,念起来有点拗口,应该这样念:量子/色/动力学.这个理论认为,夸克是带有色荷的,胶子场是夸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电子是带有电荷的,传递电子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是电磁场(光子场).的确,关于电荷的动力学我们早已有了,它叫“量子电动力学”,发展于三四十年代.一般读者对电磁相互作用都有点熟悉,因此就以它为例来理解质子中子内的色相互作用.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的量子化就是量子电动力学,具体地说,量子电动力学就是研究电子和光子的量子碰撞(即散射)的,自然,量子色动力学是研究夸克和胶子的量子碰撞的.胶子是色场的量子,就象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一样.胶子和光子都是质量为0、自旋为1、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都属于规范粒子.两个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是靠传递一个虚光子而发生的(虚光子只在相互作用中间过程产生,其能量和动量不成正比,不能独立存在,在产生后瞬时就湮灭.由相对论知道,自由运动的电子不能发射实光子,但可以发射虚光子.给予我们光明和热能的是实光子,它的能量和动量成正比,脱离源后,能独立存在),自然,两个夸克发生相互作用是靠传递一个虚胶子而发生的.虚胶子携带着一个夸克的部分能量和动量,交给另一个夸克,于是两个夸克就以胶子为纽带发生了相互作用.看到这里,我们会说,不是重复了一下吗?量子色动力学可以由量子电动力学依葫芦画瓢建立起来,真是太容易了!不过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按群论的语言讲,电磁场是U(1)规范场,是一种阿贝尔规范场,群元可以交换,而胶子场是SU(3)规范场,是一种非阿贝尔规范场,群元不可以交换.一般来说,“非”总比“不非”要麻烦得多.电荷只有一种,而色荷却有三种(红、黄、蓝);U(1)群的生成元只有一个,就是1,所以光子只有一种,而SU(3)群有八个生成元,一个生成元对应一种胶子,所以胶子共有八种;光子不带电荷,而胶子场由于是非阿贝尔规范场,场方程具有非线性项,体现了胶子的自相互作用,因而胶子也带色荷,夸克发射带色的胶子,自身改变颜色.所以胶子场比电磁场复杂,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现象和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要数“渐近自由”和“夸克幽禁”了.“渐近自由”说的是两个夸克之间距离很小时,耦合常数也会变得很小,以致夸克可以看成是近自由的.耦合常数变小是由于真空的反色屏蔽效应引起的.真空中的夸克会使真空极化(即它使真空带上颜色),夸克与周围真空的相互作用导致由真空极化产生的虚胶子和正反虚夸克的极化分布,最终效果使夸克色荷变大,这称为色的反屏蔽效应(对于电荷,刚好相反,由于真空极化导致电荷吸引反号电荷的虚粒子,所以总电荷减少,这称为电的屏蔽效应.与它作比较,色的反屏蔽效应这一术语由此而来).由于这一效应,在离夸克较小距离上看来,大距离的夸克比它带的色荷多,所以小距离上强作用相对而言变弱了,这就是所谓“渐近自由”.渐近自由是量子色动力学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使得高能色动力学可以用微扰理论计算.但是在低能情形或者说大距离情形,由于耦合常数变强及存在幽禁力,计算变得困难.量子色动力学可以预言小距离的“渐近自由”,但是对大距离的“夸克幽禁”,量子色动力学就无法预言了,这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困难.“夸克幽禁”说的是夸克无法从质子中逃逸出去.红黄蓝三色夸克组成无色态,强子都是无色的.一旦夸克可以从质子或强子中跑出来,自然界就会存在带色的粒子;带色的粒子引起真空的进一步极化,色荷之间的幽禁势是很大的,整个真空都带上了颜色,能量很高,导致真空爆炸.实际这些都没有发生,暗示自然界不存在游离的夸克,那么我们会问:夸克倒底是一个数学技巧还是一个物理实在?研究这一问题,是对夸克模型的考验.不过,现在因为已有了夸克存在的间接证据,物理学家相信夸克是应该的确存在的.夸克为什么要被幽禁起来,物理学家已提出了几个理论.有人提出口袋模型,如认为质子是一只受真空挤压的口袋,可将夸克束缚住而逃不出来;有人提出了弦理论,认为夸克绑在弦的两端,而这条弦却难以断裂,即使一旦断裂,断裂处生成一对正反夸克,原来的强子碎裂为两个新的强子,从而自由的夸克从来不可能出现;也有人说,既然胶子带色荷,胶子之间也会有色磁吸引力,从而色力线被拉紧呈平行状,就如一个带电电容器两板因为有平行的电力线因而彼此有吸引一样,夸克之间也有类似这种吸引力;格点规范理论的面积定律证明夸克之间有线性禁闭势存在;90年代中期塞伯和威滕用他们发展的四维空间量子场论证明磁单极凝聚也会导致夸克幽禁.关于夸克幽禁的理论有许多,正好说明了我们对强力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四、核子结构图象与核子衰变对介子谱的研究表明,夸克之间除了由于单胶子交换引起的色库仑力外,还有色禁闭力,其势是随距离线性增长的,正如上面所说,虽然不清楚线性禁闭势的来源,但可以认为正是这个势导致了夸克幽禁.但是这一观点也许要受到挑战.因为用相对论性波动方程解介子能谱,发现在无穷远处波函数并不收敛至零,而是一个散射解.这意味着我们应探测到游离的夸克,但实际并不如此.那这些散射解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禁闭势在无穷远处十分巨大,以致扰动真空导致正反夸克产生.实际没有测到这些产生的夸克,一个原因可能是大距离时夸克的质量也会变得十分巨大,远远超过了线性势,抑制了真空扰动产生正反夸克的能力.夸克质量会随距离增大而增大,可能可以用真空色电极化(导致真空带上颜色)来解释.真空色电极化使得色荷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夸克能量和质量也相应越来越大,浸在真空中的单一夸克质量巨大,真空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生这些夸克,也许这最终导致了夸克幽禁.对于强子结构,现在对不同的能态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描述.基态质子和中子,可以用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求解,强子质量主要由夸克承担;对于处于激发态的共振粒子,弦模型比较成功,该模型认为重子和介子的质量和自旋主要由弦(色力线管)提供[10];对于更高能的强子激发态,由于真空色电极化十分强大,因而强子质量主要就是色电极化质量,夸克的质量和弦的质量十分微小.现在对处于不同能态的质子、中子结构还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描述.上面讨论的是质子中子及其共振态的静态性质,下面谈一下它们的衰变问题.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是稳定的,但自由的中子是不稳定的,寿命约为11分钟.中子的质量比质子略大一些,因而可以有足够的能量衰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型反中微子.在夸克水平上解释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子内的一个下夸克(带-1/3e电荷)放出一个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W- ,自身变成上夸克(带+2/3e电荷),W-又衰变为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型反中微子.由于质子中子的重子数都为+1,轻子数为0,电子和电子型中微子的重子数为0,轻子数分别为+1和-1,所以这一过程重子数、轻子数都守恒.现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量子电动力学、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认为重子数是守恒的,质子已是最轻的重子,所以它不能再衰变为其他重子,它是永恒的.由于人们面遇的物质世界主要就是由重子组成的,所以很容易相信质子是永恒的.但是有一种理论却预言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质子会衰变成正电子和中性π介子,重子数和轻子数并不绝对守恒.这种理论是大统一理论,它企图把强、弱、电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用一个耦合常数来描写.大统一理论包含着标准模型,但比标准模型来得更大,因而有更多的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虽然这些规范玻色子是一种超弱场的量子,但质子中的下夸克却会释放这种规范玻色子,自身变成正电子,而质子内的一个上夸克吸收这个规范玻色子,变成上夸克的反粒子(反上夸克),这个反上夸克与质子内的另一个上夸克结合成中性π介子.由于引起这种夸克—轻子转化场十分弱,所以质子虽然要衰变,但衰变寿命是很长的,大约为一千万亿亿亿年,而我们的宇宙寿命也只有几百亿年,所以质子平均寿命比宇宙寿命长十万亿亿倍.在你一生当中,你体内的质子只能衰变零点几个,不必担心质子衰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质子衰变还只是一个理论预言,实验的证明还没有完全结束.前面提到,质子中的点粒子是夸克,实际上它们还包括胶子和不断产生、湮灭的海夸克.过去认为质子自旋为1/2,是由三个夸克提供的,而如今的研究却不能支持这一观点,质子中的三个夸克的总角动量只占质子自旋的15%,而大部分自旋也许由胶子和海夸克承担.这被称为“质子自旋危机”,是个热门课题.五、简短总结虽然胶子的存在证据也有了,顶夸克存在的证据也在1995年找到了,但是对于强子结构的研究和自由夸克的探索还需走更长远的路.夸克幽禁的根本原因倒底是线性禁闭势的存在还是色电极化所致,夸克幽禁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值得继续研究.如果夸克是永久性禁闭的,强子永远是无色的,正应了一句话:“色即空,空即色.”孰是孰非,有待高能物理及其理论的继续发展.。
质子中子的发现

质子中子的发现
一、质子及其发现
1、质子是原子核中最主要组成部分,在素原子中,其质量是由质子及其他原子核粒子所组成。
2、1911年,德国物理学家安斯洛·培根用X射线穿透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质子。
他发现,当电离辐射穿过气体并击中电极时,它将在电极发射出X射线和电流,而这种现象表明存在负电荷的粒子。
3、后来,英国科学家菲利浦·拉奥贝拉在汽水蒸发中又再次发现了质子,用它发现质子为物质加子提供了实验证明。
二、中子及其发现
1、中子是原子核中非电荷粒子,是最小粒子,并且没有电荷。
2、1932年,阿尔文·格莱姆发现了中子,用浓度高的氘气捕获它。
他发现,当浓度高的氘气穿过信号管时,其中就有中子反应,从而发射出电子、紫外线和释放放射性。
3、随后,安斯洛·培根用他提出的电离辐射实验发现,质子被磁场吸引,而中子则不受磁场影响,从而最终证明了中子存在。
三、质子与中子的区别
1、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不同,质子的质量约为电子的1,800多倍,中子的质量约为质子的1,006多倍,而电子的质量是最小的。
2、质子和中子在物理特性上也会有所不同,质子具有负电荷,会被磁场所影响,而中子则没有电荷,不受磁场影响。
3、质子和中子在化学反应中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质子基本上只会发生极性离子交换反应,而中子可以发生多种不同的反应,如同位素衰变反应等。
化学原子、分子发现史

化学原子、分子发现史早期历史关于物质是由离散单元组成且能够被任意分割的概念流传了上千年,但这些想法只是基于抽象的、哲学的推理,而非实验和实证观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文化及学派的转变,哲学上原子的性质也有着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还带有一些精神因素。
尽管如此,对于原子的基本概念在数千年后仍然被化学家们采用,因为它能够很简洁地阐述一些化学界的新发现。
现存最早关于原子的概念阐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正理派和胜论派发展了一种完备的理论来描述原子是如何组成更加复杂的物体(首先成对,然后三对再结合)。
西方的文献则要晚一个世纪,是由留基伯提出,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总结了他的观点。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德谟克利特创造了原子这个词语,意思就是不可切割。
尽管印度和希腊的原子观仅仅是基于哲学上的理解,但现代科学界仍然沿用了由德谟克利特所创造的名称[1]。
前4世纪左右,中国哲学家墨翟在其著作《墨经》中也独立提出了物质有限可分的概念,并将最小的可分单位称之为"端"。
近代史1661年,自然哲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TheScepticalChemist)一书,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或原子自由组合构成的,而并不是由诸如气、土、火、水等基本元素构成[2]。
恩格斯认为,波义耳是最早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化学家[25]。
1789年,法国贵族,拉瓦锡定义了原子一词,从此,原子就用来表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单位。
道尔顿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描述的原子1803年,英语教师及自然哲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Dalton)用原子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元素总是呈整数倍反应,即倍比定律(lawofmultipleproportions);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气体比另外一些更容易溶于水。
他提出每一种元素只包含唯一一种原子,而这些原子相互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化合物[3]。
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研究

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研究量子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微观世界中微小而神秘的粒子与能量的运动规律。
在量子物理学中,基本粒子是研究的一大重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基本粒子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构成宇宙和物质世界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粒子,它们不可再分、不可破坏。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许多基本粒子,这些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二、基本粒子的分类基本粒子可分为两类:费米子和玻色子。
1. 费米子:费米子又称费米粒子,它们具有一种叫做费米统计的特殊性质,它们的自旋分数是1/2。
目前已知的费米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等。
2. 玻色子:玻色子又称玻色粒子,它们具有一种叫做玻色统计的性质,它们的自旋分数是整数。
目前已知的玻色子包括光子、强子等。
三、基本粒子的性质1. 自旋:自旋是基本粒子的一种运动方式,它的大小取决于粒子的自然性质。
自旋一般用量子数 s 表示,费米子的自旋量子数是 1/2,玻色子的自旋量子数是整数。
2. 质量:基本粒子的质量在所有物质中是最小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的质量决定了它们所携带的能量和运动速度。
电子质量为 9.11×10⁻³¹kg,中子质量为 1.67×10⁻²⁷kg,质子质量为1.67×10⁻²⁷kg,这些基本粒子的质量都非常小。
3. 电荷:基本粒子携带着电荷,它们的电荷决定了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
这些粒子的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对于中子来说是中性的。
4. 相互作用力:基本粒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力相互影响。
目前已知的相互作用力有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强作用。
四、基本粒子的发现历程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知道物质由原子组成,但并不知道原子内部的结构。
直到20 世纪初,才开始逐渐揭示基本粒子的本质。
1. 电子的发现:1897 年,汤姆逊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他还发现了电子的带负电性。
原子核的组成课件

核和氮核,通过测量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推算出 这种射线的粒子的质量跟氢核的质量差不多,并把这种粒 子叫做中子. 二、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组成:由_质__子__和_中__子__组成,因此它们统称为 _核__子__ . 2.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的_质__子__数__即原子的_原__子__序__ __数__. 3.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_质__子__数__和_中__子__数__的总和.
四、核反应方程
1.核反应方程的定义:在核反应中,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内的
核子(质子和中子)将重新排列或发生转化.用_原__子__核__的符
号来表示核反应过程的式子称为核反应方程. 2.核反应遵从的规律:核反应遵从_电__荷__数__守恒和质__量__数__守
恒,即核反应方程两边的质量数和质子数均是守恒的.如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人工核反应方程可表示为:42He+174N→ 187O+11H.
(2)若只增加中子,中子与其他核子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 吸引的核力,所以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所以稳定的重 原子核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 (3)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若再 增大原子核,一些核子间的距离会大到其间根本没有核力的 作用,这时候再增加中子,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
(3)2173Al+10n→2172Mg+11H (4)174N+24He→178O+11H 此核反应使卢瑟福首次发现了质子.
(5)2113Na+12H→2141Na+11H
借题发挥 书写核反应方程四条重要原则 (1)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2)中间用箭头,不能写成等号; (3)能量守恒(中学阶段不做要求); (4)核反应必须是实验中能够发生的.
3.写核反应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核反应方程不能用等号 连接,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应方向. (2)核反应方程应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杜撰. (3)核反应方程遵守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过 程中,一般会发生质量的变化.
中子

中子慢化与核能
中子慢化被认为是中子带来的一系列新课题之中 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原子能时代的开启, 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原子能时代的开启,很大程 度上缘于中子的发现和中子慢化技术的飞速进展。 度上缘于中子的发现和中子慢化技术的飞速进展。
在查德威克和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发现为人所知后,科学界 在查德威克和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发现为人所知后, 的新锐费米很快意识到了中子的优势, 的新锐费米很快意识到了中子的优势,投入到了放射性核 素的制造之中。 素的制造之中。 1934年费米小组的成员偶然发现了中子慢化后反应率的提 年费米小组的成员偶然发现了中子慢化后反应率的提 高,费米很快对此做出了相关解释,并获得了1938年诺贝 费米很快对此做出了相关解释,并获得了 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 尔物理学奖。
二战期间原子弹被成功 研发。 研发。
威力强大的中子弹
·中子弹的本质是一枚小型氢弹(氘氚聚变反应) 中子弹的本质是一枚小型氢弹(氘氚聚变反应)
·中子弹去掉了氢弹外 的贫铀中子吸收层, 的贫铀中子吸收层,并 且使用铍反射层增殖中 子,减少了放射性元素 的产生, 的产生,以中子辐射为 主要杀伤力, 主要杀伤力,具有和原 子弹氢弹完全不同的效 果。 ·中国的中子弹之路与研究可控核聚变之路密切相伴。 中国的中子弹之路与研究可控核聚变之路密切相伴。
中子与核裂变的发现
中子轰击含氢物质时,由于质量相当, 中子轰击含氢物质时,由于质量相当,中子能量会很快传递 给含氢物质,中子能量从而大大降低,更容易被靶核俘获。 给含氢物质,中子能量从而大大降低,更容易被靶核俘获。 因此含氢较高的物质成为理想的慢化剂,如重水、轻水、 因此含氢较高的物质成为理想的慢化剂,如重水、轻水、石 蜡等。 蜡等。 更多人投入到了费米的工作中来:用中子照射铀, 更多人投入到了费米的工作中来:用中子照射铀,意图经过俘 获中子和β衰变得到更高原子序数的元素 衰变得到更高原子序数的元素。 获中子和 衰变得到更高原子序数的元素。 1934~1938年间,许多人做了这种实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 年间, ~ 年间 许多人做了这种实验, 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1938年 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做了一系列严格的化学实验来鉴别 这些放射性产物,结论是: 这些放射性产物,结论是:所谓的镭和锕实际上是原子量远比 它们为小的钡和镧。核裂变正式发现。 它们为小的钡和镧。核裂变正式发现。 1946年,在居里实验室工作的钱三强和何泽慧等人发现了三 年 分裂与四分裂,后来五分裂也被发现。 分裂与四分裂,后来五分裂也被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子与质子的发现人类祖先还没有学会使用火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不知不觉地享受着核能的赐予了。
几十亿年来,太阳一直在照耀着地球,促进了地面生命的演化和发展。
太阳的能量从何而来?今天,科学家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能。
古代的人们曾有设想太阳是个大火球,不断地燃烧着。
然而科学家们根据对太阳质量和辐射强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不管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引起的燃烧,要维持太阳辐射的光和热的强度,只要1500年左右,就会把所有燃料耗尽。
但是地球已经存在了大约46亿年,在此期间,太阳基本像现在一样照耀着地球,只有比化学能大过几百万倍的核能,才有可能长期维持着太阳的不断辐射。
原子核的内部怎么会蕴藏着这么巨大的能量?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原子核里到底有什么秘密?1945年8月6日和8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原子弹的空前破坏力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连美国也惊诧于这种新武器的威力。
战后,许多国家开始致力于核武器和核能的开发,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核军备竞赛和核反应堆的发展。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放射性泄漏事件,使人们能核能的利用既感到有希望,有带着几分恐惧。
然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核能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继木材、煤炭和石油之后的又一能源。
近代的原子-分子学说宇宙万物的原始组成,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人们有极大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
古代希腊人把气与水、火、和土并列为世界的四种基本物质元素。
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主张宇宙万物只有一种起源,即他称为“原子”的一种极小颗粒,他认为原子不可分割,无质的区别而只有大小、形状的差异,“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古代的五种(或四种)基本元素的概念越来越不能说明化学研究是出现的新现象。
“原子”这一模糊的概念随着控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而获得了更加明确和丰富的意义。
19世纪,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化学元素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即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改变的。
化合物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几种原子化合而成,是化合物的最小粒子。
同一元素的所有原子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只有以整数比例的元素的原子相结合时,才会发生化合,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创生或消失。
接着,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他指出:所有相等体积的气体,无论是元素、化合物还是混合物,都有相等的分子数。
气体元素的最小粒子不一定是单原子,很可能是由多个原子结合成的单一分子,同等体积的气体原子数日虽然不同,但分子数目是一样的。
但是在接着的近半个世纪,人们没有重视阿伏加德罗的理论,化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测得的相对原子量也不同。
到了1858年,意大利化学家坎尼查罗提出,只有接受阿伏加德罗定律,才能真正解决化学式问题和原子量问题,他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赞同,近代的原子-分子论确立了。
接着,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元素并测定了精确的原子量,到1869年,俄国化学门捷列夫提出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量之间存在周期性变化规律,并给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71年,他又发表了修正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十九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荧光物质是否与X射线有关时意外地发现铀能使用黑纸包起来的底片感光,进一步研究后,他得出结论,这是新射线是从铀原子本身发射出的,铀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不仅使原有的原子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也是人们认识原子核的开始。
接着,居里夫妇发现钍、钋、镭等元素也具有放射性,并发现了放射性衰变的定量规律并引入了半衰期的概念:每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概率进行特定的衰变,有N个原子的元素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衰变而只剩下N/2个,这段时间就叫做该元素的半衰期。
由于研究放射性的贡献,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被共同授予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X射线的发现不仅导致了放射性物质的发现,也促进了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证明,阴极射线(真空管内金属电极在通电时其阴极发出的射线)是一种粒子流,其质量只有氢离子的千分之一,汤姆逊将其命名电子,它是电荷的最小单位,比原子更小,是一切化学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
电子是从阴极内释放出来的,而这种阴极则是由金属原子组成,可见电子是从原子中放出来的。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和原子核在放射性研究中,人们发现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射线实际属于不同的种类,放射性以α、β或γ射线三种方式释放出来,它们后来被更加具体地加以识别,α射线是高速的氦原子核,带正电;β射线是电子,带负电;那些不受电磁影响的电磁波称为γ射线(实际上是高能量的质子)。
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在聚集起来的、电中和了的α粒子中显示出氦的黄色光谱线,证实了α粒子和氦离子的同一性,也证明了氦元素起源于其他元素。
除了少数例外,一种放射性元素或者发射α射线、或者发射β射线,发射α射线的元素变成周期表中居于前两位的元素,其质量减少4,发射β射线的变成周期表中居于下一位的元素,质量不变。
伴随着α或β衰变,常常会放射出γ射线,γ射线贯穿力特别强,是一种能量高的电磁辐射,γ射线不会引起元素在周期表上位置的变化,只是释放该元素原子内部过剩的能量。
放射性的发现说明了原子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也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原子是永恒不变的观念,因为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就在不断地以一定规律进行变化。
但是,能不能使自然界是稳定的元素原子也发生变化?卢瑟福想到,α粒子是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是释放出来的,如果将α粒子当作"炮弹"打进稳定元素的原子去,会有什么结果?1910年,卢瑟福与其他科学家合作进行了α粒子在金和其他金属薄膜中的散射试验。
根据试验的结果,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并把它叫做原子核,原子中的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中的空间也像太阳系中的空间一样,绝大部分是空荡荡的。
由于原子表现出电中性,原子核一定是带正电的,其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量一样。
1914年,卢瑟福用阴极射线轰击氢,结果使氢原子的电子被打掉,变成了带正电的阳离子,它实际上就是氢的原子核,也是最轻的原子核。
卢瑟福推测,它就是人们从前所发现的与阴极射线相对的阳极射线,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它命名为质子。
在新的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卢瑟福估计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4米,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
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如此小的原子核内,因此核内物质的密度极高,它比通常物质的密度大约高出1012倍,1立方厘米的核物质将有约千吨重的量级。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发现有质子从氮原子核中被打出,而氮原子也变成了氧原子。
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将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但是,这种元素的嬗变暂还没的衫价值,因为几十万个粒子中才有一个被高能粒子打中。
到1924年,卢瑟福已经从许多轻元素的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进一步证实了质子的存在。
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原子的核模型,提示了原子核这一物质更深层次的存在,他和他直接或间接指导过的许多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形成了一个大的学派,一切从实际出发了几十年原子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兴旺发达局面。
他是原子核物理的开拓者,也是探索原子核奥秘的带头人。
中子的发现发现了电子和质子之后,人们一开始猜测原子核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因为α粒子和β粒子都是从原子核里放射出来的。
但卢瑟福的学生莫塞莱注意到,原子核所带正电数与原子序数相等,但原子量却比原子序数大,这说明,如果原子核光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的质量是不够的,因为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猜测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卢瑟福的另一位学生--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在卡文迪什实验室里寻找这种电中性粒子,他一直在设计一种加速方法使质子获得高能,从而撞击原子核,以发现有关中性粒子的证据。
1929年,他准备对铍原子进行轰击。
与此同时,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及其学生贝克尔已经先行一步。
他们共同合作用α粒子轰击一系列元素,在对铍元原子核进行轰击实验时,发现有一种未知辐射产生。
为了确定这种辐射的一些性质,他们试着把各种物体放在辐射经过的路途上,结果发现这种辐射的贯穿能力极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当时知道,能有这样强辐射能力的只有γ射线。
因此,他们认为这种辐射是γ射线的一种。
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妇用当时最强大的放射性钋Po源所产生的α射线重复了博特-贝克尔的实验,研究了用α粒子轰击铍时发生的"铍辐射",除了得到与博特-贝克尔相同的结果外,他们还惊奇地发现,这种辐射能将含氢物质中的质子击出。
人们从未发现γ射线具有这种性质,但居里夫妇想不出这种辐射还能是什么别的东西。
他们仅仅报道说,发现α射线能够产生一种新的作用。
1932年这些结果公布后,见到德国和法国同行的实验结果,查德威克意识到,这种新射线可能就是多年来苦苦寻找的中子。
他立即利用实验室的优越条件重复了同样的实验,证明所谓"铍辐射"是电中性的粒子流,而且这种粒子具有几乎与质子相等的质量。
不到一个月,查德威克就发表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论文,他指出,γ射线没有质量,根本不可能将质子从原子核是撞出来,只有那些与质子质量大体相当的粒子才有这种可能,他并且测量了中子的质量,确证了中子确实是电中性的。
查德威克找到了12年前他的老师卢瑟福所预言的粒子--中子,为此,他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多年以后,博特为自己发现了"铍辐射"却没有认识到它就是中子而深感遗憾。
连居里也表示,如果他们去听了卢瑟福1932年的一场演讲,就不会失去这次重大发现的良机,因为卢瑟福就是在那场演讲中谈到自己对中子存在的猜想。
这是科学史上著名的一个“真理碰上了鼻子还没有发现”的例子。
原子核的结构与强、弱相互作用中子的发现对认识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是一个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在发现中子之前,人们把原子核看作由电子和质子组成,质子-电子假说在物理学界浒了十多年之久。
就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当年,德国物理学家海伯森当即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从前的质子-电子模型不能解释许多实验现象,而质子-中子模型可以很好说明原子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新模型很快被人们接受,质子与中子统称为核子。
但是,核子是如何组成原子核的呢?这成为一个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