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桑树枝干病害的病状特征及防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桑树枝干病害的病状特征及防治

作者:郑志华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0年第04期

摘要对桑干枯病、桑拟干枯病、桑芽枯病这三种桑树枝干病害病原特性、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桑树;枝干病害;病原;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88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ki.nyzhyj.2020.04.010

作为安徽省9个重点蚕茧生产县之一,金寨县栽桑养蚕历史可溯及2 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创新,金寨县桑树栽培和桑园管理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产业规模曾连续34年居全省之首。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笔架山甲种蚕科学校和白沙河乙种蚕科学校。近年来,由于桑树病虫害频繁发生,加之产业结构调整,金寨县蚕桑业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基于此,本文对桑干枯病(Mulberry Die Back,桑树胴枯病)、桑拟干枯病(Mulberry Quasi-die Back,桑拟胴枯病)、桑芽枯病(Mulberry Bud Blight)这三种桑树枝干病害病原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以期为金寨蚕桑产业健康、可持续恢复及发展奠定基础。

1 病原

1.1 桑干枯病

桑干枯病病原物为桑间座壳(Diaporthe nomurai Hara),属子囊菌亚门间座壳属真菌,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暗褐色,大小为(400.0~800.0)μm×(100.0~200.0)μm,具长颈口,通过子座开口于表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为(10.0~15.0)μm×(1.0~2.0)μm,线状或纺锤形;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大小为220.0~300.0 μm,着生在分生孢子器周围;子囊棍棒状,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大小为(10.0~15.5)μm×(3.5~4.4)μm。

1.2 桑拟干枯病

病菌主要有梭孢黑团壳(Massaria phorcioides Miyake)、桑生黑团壳(M. moricola Miyake)、桑黑团壳(M. mori Miyake)等多种,均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球形,开口在表皮外,内生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初无色,后褐色,具隔膜4~6个。

1.3 桑芽枯病

病原为桑生浆果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砖红镰孢(Fusarium laeritium Nees),属半知菌亚门[1]。

1.3.1 形态子囊座半球形。子囊壳椭圆形,淡蓝色,大小为(210.0~285.0)μm×(17

2.0~225.0)μm。子囊棍棒状,无色,有短柄。子囊孢子椭圆形,有1~5个隔膜。分生孢子座埋生木栓层皮下[2]。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大小为(10.0~15.0)μm×(

3.0~

4.0)

μm。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有3~5个隔膜,大小为(27.0~40.0)μm×(3.0~4.5)μm。

1.3.2 特性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4℃~36℃,最适温度24℃~26℃,生育最适pH为6.5~7.0,此外,桑菌寄生菌、豌豆菌寄生菌也可引起桑芽枯病[3]。

2 侵染循环

2.1 桑干枯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枝条上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越夏或越冬病菌释放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危害。

2.2 桑拟干枯病

病原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在4—5月份间散出孢子,隨风、雨及昆虫传播,通过皮孔和伤口侵入枝条[4]。

2.3 桑芽枯病

病菌于5月前后产生子囊壳,9—10月份弹出子囊孢子,侵入桑树枝干后,以菌丝状越冬。次年3—4月生分生孢子,随风、雨及昆虫传播,通过皮孔和伤口侵入危害,当年产生的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扩大危害。夏季和早秋气温高,桑树愈伤组织分裂旺盛,伤口容易愈合,孢子侵入后,迅速被愈伤组织包围而不能向深层侵染,到8月下旬以后,愈伤组织分裂能力减弱,病菌易于侵入。

3 流行规律

这三种桑树枝干病害的发生、流行均与寄主抗性、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3.1 桑干枯病

3.1.1 寄主抗性不同桑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低干桑易发病,中干桑次之,高干桑发病轻;耐寒性差的湖桑、鲁桑品种容易受害,实生桑很少被侵染[5]。

3.1.2 气候环境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少雨,枝条需水和根系供水严重失衡,致使枝条失水严重,局部出现抽条现象,从而产生病斑,病菌从病斑侵入,使枝条出现病害。

3.1.3 栽培管理采叶时动作粗暴,由上向下捋叶,造成机械损伤,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利于病菌侵入,且桑树过冬时还易遭受冻害[6]。偏施氮肥致使桑树贪青徒长,木质化程度低,容易产生冻害,降低抗病性。秋季采叶过度,造成冬芽秋发,严重消耗养分,枝条贮藏养分不充足,木质化程度低,降低抗寒、抗病能力,栽植密度过大,致使枝条生长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抗寒、抗病能力减弱。

3.2 桑拟干枯病与桑芽枯病

3.2.1 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早生桑品种易发病,幼龄桑树较易发病。

3.2.2 气候环境生长适温20℃~25℃,低温多湿环境发病重。

3.2.3 栽培管理冬季极度低温和早春的晚雪晚霜,使桑树遭受冻害后,抗病率下降,冻坏部位易感染发病。

中晚秋蚕采叶粗暴,采叶不留柄,由上向下捋叶,造成大面积机械损伤,尤其是9月中下旬以后,桑树生长缓慢,造成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但树液流动,伤口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极有利于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病菌侵入。秋叶采摘过度,造成冬芽秋发,严重消耗养分,枝条贮藏养分不足,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抗病抗寒能力弱,导致桑芽枯病、桑拟干枯病暴发,偏施、迟施氮肥往往造成桑树贪青、徒长,枝条空心不充实,抗病、抗寒能力弱,易发桑芽枯病和桑拟干枯病。

4 危害症状

4.1 桑干枯病

桑干枯病主要侵染一年生枝条,常造成局部桑芽或整个枝干干枯死亡,对春叶产量影响很大。

4月中下旬桑树发芽前后,从桑树枝干基部开始,在树皮表面发生油浸状暗色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病斑,常以冬芽为中心向外扩展,后呈赤褐色,病斑扩展环绕枝干1周后,病部以上枝条枯死。一般在5、6月时,病变组织交界处稍凹陷,带赤橙色,上生小凸起,即子座。

6、7月时,外皮破裂,露出黑点。

4.2 桑拟干枯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