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作者:佚名来源: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20日字体:大中小

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桑花叶病

症状:桑花叶病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环斑花叶型,病叶上有大小不等的中间绿色、周围淡黄色的同心圆状环斑。二是褶皱花叶型,病叶除有黄绿相间斑驳处,还产生严重褶皱。三是线叶花叶型,病顺开始是顶瑞变窄,形成矛状,病叶常产生叶脉两侧加绿,叶脉间退色的网状退绿斑,越往上长的病叶越窄小,严重时叶肉消失,仅剩主叶脉呈线状。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病毒,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桑花叶病的病原主要在田间病桑植株里越冬,通过嫁接及昆虫传染。而磨擦传染难以成功,且病桑种籽不传病。温度、桑树品种及收获形式影响桑花叶病的发生。在广西、广东每年3月初病害出现,4-5月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温度再升高,病状消失,具有高温隐症的特点。桑树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沙二×伦109较易感病,伦教40号则较抗病。冬根刈桑园发病重,冬伐留枝干40-60厘米的桑园则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1)发病严重的桑园可采用冬伐留枝干40-60厘米的方式,避过病害发生的高峰期。(2)进行无性繁殖进,应严格选取无病苗木作砧木和接穗。(3)重病区选栽伦教 40号等抗病的桑品种。

2、桑萎缩病

症状:桑萎缩病有黄化、萎缩、花叶(花叶卷叶病)三种类型。黄化型发病初期少数枝梢嫩叶皱缩、发黄、向背面卷曲。随病势加重,腋芽萌发,侧枝细弱,叶形瘦小,节间特短。尔后逐渐由几根枝条发病扩展到全株。病重的桑树夏伐后发生新枝弱小丛生,密生猫耳状瘦小叶片,逐渐枯死。

萎缩型多在桑树夏伐后发生。发病初期,枝条中部或项部腋芽早发,生成许多侧枝,叶片黄化、质粗,秋顺早落,春芽早发。发病末

期,枝条生长明显不良,叶片更小,重病桑枝如扫帚状。

花叶型主要在春夏季和晚秋发生。发病一般先由少数枝条开始,然后蔓延至全株。发病初期,叶片侧脉上有小瘤状突起,细脉变褐,有的叶片半边无缺刻。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叶片缩小,向上卷缩,叶片叶脉变褐,瘤状突起明显,枝条细短,腋芽早发,生出侧枝,病树极易遭受冻害。

病原及发病规律:黄化型和萎缩型的病原均为类菌原体。花叶型病原为线状病毒。病原主要在桑树体内越冬。通过嫁接和媒介昆虫传播。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的抗病力、田间病原数量、媒介昆虫密度、桑树栽培技术(采叶、伐条、施肥)、温度、湿度等有关。

防治方法:(1)袈裟强苗木检疫,禁止将带病苗木、接穗、砧木运入无病区。(2)加强桑园管理,合理采伐,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增加树势,提高抗病力。(3)选栽抗病品种。(4)搞好媒介昆虫凹缘蕶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的防治,方法是药杀和冬季剪梢除卵。3、桑青枯病

症状:此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侵染桑树根部导管,妨碍水分运输,使叶片凋萎。新植桑一般全株叶片同时出现失水凋萎,但叶片仍保持绿色呈青枯状;老桑往往枝条中上部叶片的叶尖、尖缘先失水,变褐干枯,逐渐扩展到全株,死亡速度较慢。初发病时根的皮层外观正常,但根的木质部出现褐色条纹,随病势发展褐色条纹向上延伸至茎枝,严重时整个根的木质部全部变褐、变黑,久后腐烂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病原菌在病根、病枝残体以及混有病株残体的肥料里越冬,翌年春暖开始生长繁殖,侵染桑树。病菌传播途径主要有带病苗林的种植、嫁接,以及土壤、流水、采桑工具的传播。该病通常在4-11月发生,7-9月为害。幼龄桑发病较老桑重;高温季节不摘顶降枝可减少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桑地较地势高的桑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工作。严禁带病苗林进入无病区,无病区栽桑应自繁自栽,不到病区购买桑苗。(2)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刨除,集中烧毁,对病穴及周围土壤要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消毒。(3)发病严重的桑园实行与水稻、甘蔗轮作。病地改种水稻2年可达到灭菌效果,改种甘蔗5年可达无病。

4、桑疫病

症状:此病症状有黑枯型和缩叶型等。

黑枯型: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叶片上呈现点状褐斑;病菌从叶柄、叶脉等伤口侵入维管束时,叶片上呈现不规则的多角形褐斑,常连成一片,叶片变黄脱落;病菌从嫩梢侵入时,嫩梢和嫩叶变黑腐烂;病菌侵入枝条表皮,木栓层组织枝条表面出稍隆起、粗细不等的黑褐色纵列点状条斑。

缩叶型:叶片感病初期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周围稍退绿,病斑后期穿孔,叶缘变褐,叶片腐烂;叶脉受害时变褐,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易脱落;新梢受害时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病斑,顶芽变黑枯萎,下部腋芽秋发成新梢。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病原细菌在枝条、冬芽及土中越冬,翌年春暖后增殖,使芽叶发病成为初次侵染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病斑部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及枝叶接触等不断引起再侵染。多风雨的气象因子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侵入和蔓延。地势低洼的桑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栽抗病品种。(2)冬季剪去病梢,春季发芽及夏伐后为发病季节,应及时剪去病芽、病枝。(3)在发病早期,用300-500

单位土霉素,或100单位农用链霉素,或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稀释液,用喷雾法对嫩梢叶进行防治,隔7-10天再喷1次可控制病情扩展。(4)加强桑园管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桑园不气候,不偏施氮肥,防止桑叶徒长。

5、桑赤锈病

症状:桑叶被侵染后在叶片的正背两面散生圆形有光泽的小点,逐渐肥厚隆起成青泡状,颜色转黄,最后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突破表皮而散生于桑叶表面。叶脉、叶柄、新梢被害,其病斑顺着维管束作纵向发展,患处肥肿弯曲,表皮破裂后也布满橙黄色粉末。枝梢遗留下来的病斑呈褐色,稍凹陷,内有菌丝体。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单孢锈菌履属。菌丝在枝条,特别是冬芽组织内越冬,翌年早春随着芽叶开展形成锈子器,散出锈孢子,锈孢子随风雨传播,是当年的初次侵染源,以后在病叶上不形成锈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病原喜欢低温和冷湿天气,多雨多湿的条件能促进该病的蔓延,高温干燥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桑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收获方法与发病密切相关,因为病菌只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